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浦东2018年高考一模作文审题分析、评分细则及典型样卷

浦东2018年高考一模作文审题分析、评分细则及典型样卷

浦东2018年高考一模作文审题分析、评分细则及典型样卷
浦东2018年高考一模作文审题分析、评分细则及典型样卷

浦东2018年高考一模作文审题分析、评分细则及典型样卷

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一模阅卷中心组

作文题目:造成麻烦的,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而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题意分析】

这是一个社会现象类的题目,它关乎我们的选择前的思考。

“麻烦”,一个表达心理状态的一个词。同义词有:困惑、烦恼、不安等。“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而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重心在后半句。“我们所知道的事”是我们了解的社会事件或客观状态,它指向是事实、真相、真理;“我们所想的”是一种主观预想,它指向的是认知。

整体上看,材料有这样几个意义指向:

1.对于人们因认知和客观事实发生矛盾(不一致,极端的就是矛盾、冲突)而造成了麻烦(困惑、烦恼、不安)的情况,你怎么看?

2.对于人们因认知和事件真相发生矛盾(不一致,极端的就是矛盾、冲突)而造成了麻烦(困惑、烦恼、不安)的情况,你怎么看?

3.对于人们因认知和真理发生矛盾(不一致,极端的就是矛盾、冲突)而造成了麻烦(困惑、烦恼、不安)的情况,你怎么看?

【立意分析】

近几年上海高考作文命题在内容上有一个基本的趋势是:通过对人类普遍的行为或现象的不同看法引导考生开展思辨。比如2016年秋季考指向的评论他人的行为,2017年秋季考指向的是预测行为。本次浦东一模卷作文指向的是人类普遍存在的选择或做决定之前的判断行为,意在引导考生针对认知和客观事实、真相、真理发生矛盾造成麻烦(困惑、烦恼、不安)的情况进行分析与思辨,或揭示原因,表明态度,或分析根源,提出策略。

我们知道,造成这种“麻烦”(困惑、烦恼、不安)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主观原因,如主观臆断、认知的表象和肤浅、主体意愿与价值观、思维的方法与角度、个体生命的经验性、生活方式的影响性等;其二客观原因,如事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事物的内在本质性、事物未来的发展性、社会环境的制约性、社会的复杂性等。

因此立意上,一方面:可立足于对主体自我的认知和改变,如提升思维的品质(纵横度、格物致知)、拓宽思想者的目光(偏激与狭隘)、取舍价值观念(世俗与理想)等。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此现象的原因的分析,获得认知的经验和感受,丰富对社会和人生的见识,如一知半解比一无所知更可怕;社会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如潜规则)、社会的一些习惯陋弊的存在性、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的确凿性(如文化发展、人生成长、学习特征)等。

比如,要拥抱真理,重构认识;去伪存真、求“真”是人类高贵之处;不可固守成见,要宽容异己;要积极接受新知,拓宽视野等。

【评分细则】

一类卷63-70分

能准确地把握题意,能透过现象本身,思考深刻,有充分的富有说服力的论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

符合题意,能围绕题意,有对现象形成的原因的分析,还能在之前的基础上提出自我认知,并有一定的论述(如怎么做)。且有一定的论证依据。

也可以侧重于通过对现象的成因的分析,引导我们去认识世界、社会、人生、生命、自然等内在的特征,丰富人生经验。

二类卷上中下的差异性体现在(1)立意高低(2)论据丰富确凿(3)结构严谨(4)语言表达

二类上62-59分

在以上二类卷的要求的基础上,特别要求在立意上较为独到或深刻。结构严谨,语言通畅。

二类中58-55分

能体现以上的二类卷的特点,论述内容较为充实。语言通畅。

二类下54-52分

有以上二类卷的基本的形式上的特征,论述基本正确。

三类卷39-49

三类卷上49-51分

能围绕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主客观两方面皆有所体现,或在其一方面原因上有较为充实的论述,举例基本正确。侧重于原因分析,有结论但无进一步具体的论述。

三类卷中45-48分

只能对现象形成的原因作笼统的解说,有些条理,但肤浅、片面,无主次感,或只能指出一方面的原因,无事实依据。

三类卷中下44-42分

基本不离题意,能在"麻烦""我们所想的""所知道的事"这三者之间周旋,但无法论述清楚,依据不足或相关性弱。或写以讹传讹,只写了事件的真相和我们的认识。

三类卷下41-39

有离题之嫌,但尚能在"麻烦""事"之间构架联系,且有一定的论述。或写一件不知道的事,只写了材料的前半句,只写了"麻烦",话题化。

四类卷

偏离题意,如"麻烦"、"不知道的事"、"知道与不知道"、"表与里"、"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等,处理方式有:把材料中的词语处理为作文的话题;提升材料之后脱离材料本身,孤立地论述关系。

五类卷

文字少于400字;完全脱离题意。

【批改注意点】

(1)审题,对题意的理解;

(2)立意深浅;

(3)最重要的是学生要顺因了对现象原因的分析,然后才能展开自我观点的阐述,两者之间要有逻辑的推导关系。自圆其说。

(4)因为题干中有"对此你怎么看",所以如果有学生对材料中的看法有不同的意见,也是可以斟酌讨论的,遇到此情况请提交上来讨论,不要轻易下结论。

【阅卷情况分析】

一、本次作文命题总体评价

首先,从学生角度看,这次区一模的命题延续了近些年上海高考作文重视理性思辨的特点。本次命题属于材料作文,所给出的材料属于观点型材料。在简洁干净的表述中,包含了下述这些思维要点“麻烦”、“所知道的事”、“所想的”。命题材料给考生提供的思辨空间:1阐述“所知道的”与“所想的”的辩证关系,2阐述“不知道”与“知道”的辩证关系,3对“麻烦”进行辩证认识。一个作文命题如果可开掘的思辨空间越大,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察就越有利,从而命题对考生思维能力的区分度便更明显。这次一模命题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思辨能力,这个特点是十分突出,从阅卷情况看,效果(指该能力的区分度)也是十分理想的。

从学生的角度看,这个命题也是具有一定的亲和力。“麻烦”事,每个人都有,每天都会发生,小至日常生活琐事的不顺心,大至学业、事业、家庭、社会、国家遇到的障碍、挫折。所以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写起来都能够有话可说,不会出现看不懂材料,一筹莫展的情况。

对于中等及以下的考生来说,从现实生活中举一个例子印证材料,然后提出怎样解决“麻烦”的看法,也能得到三类中的分数了。

对于中等或更好的考生,他们对材料里的观点“而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就不仅仅是寻找事例进行“印证”,而是思考这个观点之所以成立的理由,即进行“论证”,这样便必然要进行归因分析、对“所知道的事”与“我们所想的”二者的关系进行辩证认识。

由此可见,能力高低不同的考生面对一模作文题目都能够找到自己思考的路径,运用平时所训练的方法技能,调动平时的积累完成作文。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看,一模作文题目融入了近几年上海秋考、各区模拟考的作文题目的潮流中。内涵上,凸显理性思辨;形式上,是高度概括的哲理性的材料,避开具体的社会现象或事件。体现出海派作文命题大气包容的特点。

以具体社会现象或具体人物事件为材料的作文题,学生可能做得比较好。而抽象的哲理性的材料作文,对学生思维品质要求更高,这也是目前第一轮复习阶段学生在作文上的普遍弱点。所以,此次一模作文对我们今后第二轮的复习的提了醒。

二、本次学生作文的亮点(思维视角、论证分析、语言表达)与分析

(一)思维视角:

分析原因是最能见其思维品质的部分,最有含金量的部分,也是文章比较难写的部分。学生能够从主客观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客观角度可以是:

1.事物是复杂的、多变的,事物的本质性常常不为我们所了解,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我们一直在探索的路上。

主观角度可以是:

1.社会是不断变化的,信息的大量传播、生活的快节奏,导致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缺少探究和质疑,这样的思维习惯往往会导致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等等,导致“我们所想的”与事物本身存在差异。

2.人们因为种种原因,比较容易主观臆断,造成对事物表象的肤浅认知,“我们所想的”与事物本身存在差异。

(二)论证分析

1.分析有深度。能够对材料“造成麻烦的,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进行归因分析。能够分主客观来进行分析。

2.分析具有层次性。有从材料引出的原因分析,有对原因分析基础上的“如何做”的分析,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如何面对产生的麻烦。有认知,有论述,有自己的思想表述。

3.分析具有逻辑性。对原因分析和对“如何做”的分析,形成自洽的逻辑,自圆其说,浑然一体。

4.分析能够体现一定的认识水平。如何面对由于认知与事物本身之间的差异造成的麻烦,即体现了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水平和见识,体现了学生的思考水平和思想水平。不少学生能够从一定的高度来面对“麻烦”,并能够将“麻烦”进行转化,让其成为自身成长的一块阶石,是难得可贵的。

5.能够较好把握与原材料的紧密联系,紧紧围绕和贴合原材料展开论述。(三)语言表达

1.语言表达比较凝练,能够删节事例中与材料无关或联系不够紧密的部分,紧扣材料进行论证。

2.能够使用一定的修辞,比如设问、反问等,引出自己所要论述的内容,使语言表达比较丰富,不呆板。

3.语言具有严密性,一些关联词语、限制词语的使用,使得论述比较严密。一些承上启下语句的使用,使得语句之间、段落之间的关联比较合理。

三、本次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作文教学的具体建议

(一)审题

1.学生对材料不理解,无法绕出材料所要表达的内容。

2.学生对材料心里领会,无法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用合适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

3.学生将材料任意取舍,如只盯住“麻烦”,而对后半句“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视而不见。

4.由材料引出某个词语,如“已知”“未知”,继而抛开材料。

问题举例:

《诱惑背后》首段在引入材料之后,话题就转移为“诱惑”:“诱惑也是如此,往往致命的不是不知道那个是诱惑,而是诱惑背后所呈现的并非所想的。”所得出的结论:认清诱惑背后是否如我们所想的那样,以确保不会再造成麻烦。

《度其预测》开篇,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导致我们会迷失方向,麻烦接踵而至,何不让我们停下来,为自己做一个合理的预测。然后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在校学生应该做好预测,以避免将来求职创业的麻烦。提升预测能力可以避免麻烦。

《真实》人们在社会上会遇到麻烦,是因为被蒙蔽了双眼,因此,虚假让人迷失方向,真实让人认清自己。随后列举抢购日用品,国外对中国的评论两个实

例展开论证,得出通向真实的道路不会平坦,跳过悬崖,你就会得到如太阳一般的真实。

(二)拟题

1.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来拟写题目的方法这次不太好用。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有“麻烦”“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学生有些难以驾驭,导致学生拟题困难。

2.不写题目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思辨

1.思维较为混乱,有些文章段语句之间、段落之间缺少关联,整篇文章不知所云。思维层次性不够。表现为:

(1)不少同学将重点放在“麻烦”上,将原材料的重点即后半句舍掉,只写简单意义上的“麻烦”,而非语境中的“麻烦”,思维简单。

(2)思维较好一些的,是将重点放在“如何对待麻烦”上,阐述比较充分,但是对原因分析避而不谈,呈现出思维比较表浅,不够深入,平时还需不断训练。

(3)能够对原因进行分析,但思维缺少全面性,只能顾其一点,如主观或客观。

(4)文章结构的层次性安排上,缺少推进。

2.缺少原因分析,只分析结论。

问题举例:

《有趣的麻烦》开篇,生活中有许多麻烦,许多麻烦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由此得出结论:麻烦并不可怕,慢慢体会解决麻烦的过程,生活会变得非常有趣。

《愿世上再无麻烦》开头入题,“造成麻烦的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然后话题一转:正是这些麻烦让人醒悟,让天地变色,让历史改变。然后举例证明:他们面对麻烦,义无反顾,只为化麻烦为不麻烦,让世上再无麻烦。

此类考生缺少对生活对社会的细致观察,缺少多角度观察的能力。而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注重对思辨能力的考察,因而建议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在平时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3.有原因分析,但缺少结论。

问题举例

《造成麻烦的原因》在引入材料之后,接着说“我很赞成这句话,麻烦就是和我们所想的不一样造成的。”接着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和我们想的不一样的原因,缺少结论。

《可知的麻烦》,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会给我们造成麻烦。由事件的大小可知造成的麻烦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接下来就分析因为事件大所以就带来很多大麻烦,事件小就产生一些小麻烦,文末得出结论要慎重对待社会人生大事。

此类作文只有简单的归因,没有结论或只有简单的结论,说明此类考生缺乏多层次的思维能力,只注重表面现象,缺乏对本质的思考。故此建议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现象展开深入思考,养成独特的思考习惯。在注重理性思辨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

(四)语言表达

1.对事例的叙述语言过多,不明白叙述的目的;

2.语言啰嗦,常常用没必要的、不大有用的语言来扩充篇幅;

3.结论过于绝对,缺少辩证意识;

教学建议:

(一)思维训练。依托一些优质作文题,进行归因等思维训练。进行作文构思训练,保障考场中作文的主体部分是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写作,而非脚踩西瓜皮。活跃思维,打通不同作文题之间的某些联系,引导学生建立已经写过的作文与新作文之间的联系,破除学生僵化地套用自己已经写过的作文题的现象。

(二)揣摩例文。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文进行揣摩,与自己的作文进行对照,为我所用,提升自己的作文品格。

(三)积累素材。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素材库,不断进行素材积累,不断优化、激活自己的素材,并不断运用积累的素材,努力追求素材“有备无患”,尽量不要在考场上随手拿来未经加工的素材。引导学生立体掌握作文素材,学会激活作文素材的方法。

(四)针对性修改。面批作文,指导学生作文在哪些方面可以升格,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修改,形成和巩固自己的作文经验。

典型样卷:

与真理邂逅65分

有人说,真正造成麻烦的不是为人所不知道的事,而是人们所知道的事,而是人们所知道的事并不是如他们所想的那样。

这种现象在如今我们的生活中再也常见不过了。盲目是这种社会症结所在。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曾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提到,人的本性喜欢模仿而并非推理。人们对于权威和榜样的迷恋胜过对于自身理性的坚持。断言、重复、传染这三个环节造成了人们最终的一知半解,甚至是浑然不知,只是盲目地追随大众的脚步,听从权威的所谓“真理”。法官的权威有一半来自他的法袍和假发,所以,人们为表象所撼,盲目听信他人的言论。

人们的强烈主观性或许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大因素。我们喜欢主观臆测,喜欢在客观事实上夹杂太多个人主观情感色彩。

当年波伏娃和萨特鼓吹革命不重要,主要是精神自由的时候,西蒙娜薇依的一句“显然您没挨过饿”让人们不由反思。波伏娃将精神自由视作穷人应被赋有的最高权力,可她不知道这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罗曼蒂克,穷人们根本消受不起。她所知道的事并非她所想的那样,因此造成了麻烦。但西蒙娜薇依知道,因为她挨过饿,她知道不能用个人主观的立场来看待和决定他人的生活,看待别的事,否则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要让我们所知道的事情事实上也要与我们所想的一致,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真正的理性思考。

海德格尔的哲学观,是去找寻古希腊哲学的源头,去找寻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后人们漠视的真理。思想的探寻就如同在山林道路上寻路,林中走错路是十分常见的,因为道理往往相似,但一旦发现眼前的道路杳无人迹,我们就应后退一步,重新思考来时的路,甚至要反思起点是否正确。道路的蜿蜒曲折处往往意味着解蔽,伟大的思想中会包含美丽的错误。同样,生活中我们所知道的事情也会包含着疏忽和错误。有错误并不可怕,但对自身的错误不加思考、浑然不觉的时

候,麻烦离你也不远了。只有坚持理性,我们才会真正领悟正确的事、正确的思想,找到正确的道路。

理性思考,摆脱盲目,脱下过度主观,让自己与真理邂逅。

郑朝晖老师点评:

《邂逅真理》一文,从分析原因入手,逐层深入地加以阐述。见解深刻独到,行文从容有序。

文章在引用材料之后,直接进入原因分析。首先是强调了我们对于自己自以为知道的事情残生认知错误的原因在于从众心理。并引用了《乌合之众》,作证自己的观点。第二个原因,则是认知主体强烈的主观性。作者引用了波伏娃的例子来证明了这个观点。在完成了归因分析之后,作者直接进入了对于问题的解决的阶段。提出了需要理性思考的观点。在这里作者用了海德格尔的事例,证明了回溯认知发展的逻辑轨迹的意义与价值。

另一方面,作者的语言本身也体现了相当高的思维水平。比如,作者说“强烈的主观性或许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一大因素”。用语准确严密,体现了很多好的思维与语言素养。

不足之处是,作者只是紧扣了人类认知产生偏差的原因,对这种偏差与“麻烦”之间的关联关注或者说强调得还不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万仞之渊,吾往矣63分

有时候,真正危险的,不是一杯黑色而味烈的毒鸩,而是一杯无色无味的“水”。

真正造成麻烦的,不是未知,而是我们所知道,所习惯的事,并非是我们所想的模样。

黑暗时代的欧洲,在教会的统治下,地心说深入人心,但当哥白尼站出来否定人们的常识,并提出日心说时,人们被教会驱使,将他推上了火刑架,这反映出的不只是愚昧,更是对自己的认识与客观事实相悖时表现出的恐惧与逃避。

面对认知与事实间的冲突,佛家指出:要忍;道家指出:要躲;而我倾心于儒家:拥抱它。

诚然,对个人而言,当面对疑似将被改变的认知时,特别是发现客观的事实比自我的预期要更加可怖时,本能的反应会是排斥或逃避。但放长视角,就会发现,这种对现实的接受无力会成为一块横亘在赫拉克勒斯们身前的巨石,对我们的前进造成莫大的阻碍。不随着现实改变自己认知的人终会被社会放逐。

纵观人类的历史,我们何曾不是一个在黑暗中爬行摸索的婴儿?正是在一次次痛苦的重构我们的认知中,人类才由茹毛饮血,一步步走向了文明文化的路途。留在我们身上的,满是真理的疤痕。

当量子力学的奠基人马克斯·普朗克提出“能量在微观层面上是一份一份的”的量子理论时,当爱因斯坦提出了他深思熟虑后想出的“时间空间都不固定,而是互相扭曲”的相对论时,他们又何尝不是在正视“事实不是我们所想的模样”的麻烦?昔日遭到了物理学界的大肆反对的两位先驱者,普罗米修斯,历史早已为他们平反。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也成为了近世物理学的殿堂中两根最华美灿烂的支柱。其他新的科学理论也在襁褓中逐渐成形。

去接受与自我认知不符的事实是困难的,有时甚至无异于拥抱一株“客观的仙人掌”。的确,塑造一个与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相符合的美好乌托邦无可指摘,但对现实的态度却不可掺杂一丝一毫的主观臆断。要看清事物本身是不是我们以为的样子,就要怀着一颗“看山非山,看水非水”的怀疑之心,但这还不够,还需要有和过去的谬误思想撕破脸皮的勇力,最后,要有严谨探究的科学态度,方能掀开真理的一角,窥见世界的本质。

事物异于我们的认知,给我们带来的困扰,会如一片万仞之渊,使我们产生本能的抗拒;但我们应该像梭罗,去摒弃无理的经验主义,像狄拉克,为身边的一切去小心求证,拒绝心安理得的苟活,大喊一句:

“万仞之渊,吾往矣!”

俞文静老师点评:这是一篇充满了对科学的真理勇敢探索的文章。作者能准确地抓住材料的核心,就人类的认知与客观真理之间的矛盾展开思考,提出“拥抱”“重构”的观点,并给予了充分的论述。文章中作者援引了一系列人类科学发展中的事实,或从正面,或从反面,批判了人类的认知的短浅,以及自然真理的客观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作者很形象地把“麻烦”比作“万仞之渊”,勇敢地提出“吾往矣”,极具鼓动力。文章标题化用得当,醒目新颖,行文流畅,推导性严密,层次清晰,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评为一类卷下63分。

莫以所想定所知60分

有人说:“造成麻烦的,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而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

诚然,“无知者无畏”,正因为无知,我们才不会恐惧,犹豫与逃避。而生活中的麻烦——挫折、打击、忧郁,甚至愤怒——他们往往来自我们所知与所想的差异与碰撞。试想当哥白尼首次提出日心说,它所想的科学与宇宙和人们已知的地心说产生了激烈的冲撞,正因如此,他才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与惩罚。因此,我们所需的并非简单的无知或已知,而是不以所想定所知,不因已知束缚未知。

首先,人们普遍以所想定所知的原因无非有两种:其一,是过度理想化,导致现实与想象产生了巨大的鸿沟,从而产生了挫折和打击。王小波曾说:“人的一切忧郁,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确实如此,我们总是习惯于幻想,喜欢将一切蒙上美化的面纱,殊不知现实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般简单。守株待兔与不劳而获也许是大多数人的所想,但现实却是日渐残酷的竞争。倘若一味以所想作为所知,那我们只能终日沉浸于夜郎自大的美梦之中,这终究会被现实击碎成泡影。其二,则是因为人们固守于已知,缺乏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就像房龙《宽容》序言中提到的平庸的众人和固执的守旧者,总是习惯抱着先人遗留下来的规则与知识,这些“所想”不仅束缚了我们的创新能力,更造成了我们对先驱者“异己”思想和创新举动的抨击与盲目反对。殊不知,我们的所想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的发展创新。

因此,单纯以所想定所知毫无疑问是错误之举,会造成不可胜数的麻烦。现实的打击会使我们轻而易举就心灰意冷,止步不前;他人的创新也会引起人们的偏激与反对-----倘若整个社会都是固守于已知,那么将再难前行。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不以所想定所知呢?首先,我们不可固守成见,过于偏执,而应学会宽容异己之见,就像一位名人曾说过的:“我不赞同你所说的,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不仅如此,我们更应该学会聆听和接受新知,让所知一次次改变,刷新我们的所想。其次,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事物的追求与渴望,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前行和进步。

莫以所想定所知,这不仅是一种终身进去的姿态,更是一种对新知充满宽容的博大胸怀。让我们永怀对知识的渴望,携手共进,砥砺前行。

吴晗姿老师点评:首先,文章审题正确。文章开头引材料,接着在第二自然段通过对“无知”和“已知”两个词语的分析,明确“麻烦来自于我们所知与所想的差异与碰撞”,进而提出“不以所想定所知,不以已知束缚未知”。这里既呼应了标题,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造成麻烦的根源,是我们在认识层面上的“已知”束缚了自己对于外在世界的正确把握,这也正是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点。

其次,文章结构严谨,层次丰富。文章清晰地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开篇引材料,简单阐述分析提出中心论点:莫以所想定所知;然后进行归因分析,提出造成以所想定所知这一现象的两大原因:过度的理想化和人们固守于己知,缺乏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在归因的基础之上,作者概括了这样做造成的危害性,接下来自然提出我们应该怎么办,一是不可固守成见,要宽容异己;二是接受新知,这两个方面又是和前文的归因内容相对应的,在结构上显得比较严谨。最后收束全文,提出希望。

另外,思考有一定的深度。文章在进行归因分析时,从反面入手,分析“以所想定所知”的危害,这种危害不仅会给自身造成麻烦,更会对整个社会带来危害,逐层深入,这样的表述更有说服力,也让下文提出我们应该怎样做显得必要而迫切。还有,语言通畅。语言表述精炼、不拖沓。段首句的使用精当。善于使用关联词语、设问句推进文章的思路。

建议:在文章归因部分,作者分析了两大原因,均是从主观角度出发,探讨个人在认识层面的问题,如果可以关注客观方面的原因,思考会显得更加深入透彻。在说理过程中,如果可以有更丰富的论据支撑,文章会更有说服力。

道无涯58分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故道也无涯。

《东邪西毒》有过这么一句话:人生最烦恼的事就是记性太好,如果什么事都可以忘掉,每天都是新的开始,你说该多好?说出这句话的人为情所困,故有此叹。其实并非是他不知道导致了他有麻烦,也并不是知道引发的愁绪,只是因为事实与他所想,他所希望的大相径庭罢了。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尽头。所以我们在努力学习暂时还不知道的东西。我想用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先人与我们的关系。在知识、智慧的大道上,先驱者们已经拿着刀在荆棘满地中砍出一条较为平坦的道路。但这条路上满是崩断的刀尖和砍下的荆条木刺。后来者如同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认为前方已无坎坷,大可不必害怕,因为其浅陋见识。当他们认为前方是鹅卵石小径时,却惊愕地发现,满地尖锐。这与他所原本设想便远远不符,于是崩溃大哭。这一点,与我们在学习先人经验遇到困难时,何其相似?

故而造成我们生活中麻烦的,本质上说,其实是自身眼界跟不上事物真像。在客观事实与主观心理两者之间,心灵就越发遭受煎熬。但正如宇宙之间存在那个不变的“理”,如重力常数,引力常数,它们都不会变,所以,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既然所思所想与所见所闻不符,不妨去学习,提升自我后,再看孰真孰假。所谓麻烦也就迎刃而解了。

有人可能会反驳,那若是不知不思,那不是就没有麻烦了?没错。我也很赞同这种说法,甚至还想给这种人送上一口棺材,既然不知为什么而活。那又何苦活着?人力有时有尽,故只能尽人事而听天命。所以,无论先驱者多么惊才绝艳,所开辟的道路总有尽头。若是无人接近衣钵继续开拓,那与画地为牢有何区别?无非是从一个大圈跳入更大的圈罢了。在我看,

我们不但要赶到先驱者的尽头。更要不怕麻烦,甚至创造麻烦。

人不可能永远活在这一个圈里,故有儒生写春秋敬天地,武将振长策御宇内。既然所知有悖所闻,那不妨去求个“真”。道无涯,道无涯那么这幅波澜壮阔青冥浩然的天地画卷便要有人不怕麻烦地去伪存真,让更多的人得以观赏。

我始终认为,麻烦的意义就在于让人克服,我始终认为,天地之间有真理,无穷无尽。我始终认为当怀当仁不让之心,随希言自然为态,挟气冲斗牛之势,为后世人一敬天地,二敬山河,三敬我等,自身一世壮怀激烈。

孙彧老师点评:

文章思维的起点是:“道”无涯。文中两次用人生的有涯和知识的无涯的对比强调了人类对“道”(真理)的探索是永无止境。思维的终点是不怕麻烦甚至制造麻烦地去伪存真、去求“真”,是人们生命意义之所在。思维的起点和终点都比较高,体现了作者对材料的认识、联想、感悟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用电影《东邪西毒》的台词引出材料中的论题:人们认知与客观事实的不符。然后用比喻来描述后来者与提供已知的先人之间的关系,为抽象的说理增添了形象和感染力。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篇文章题目和开篇要言不繁,直接有力。结尾则以“圈”的意象明志,表现出作者豁达的生死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一定的回味。

文章的不足之处是第四段阐述观点“不妨去学习”的逻辑性较弱:真理之永恒“不变”,是相对而言的;人固然能改变自我的认知,但原先片面、错误的认知也不能彻底抛弃。这部分论证不够充分,说服力不强。

从整体上看,瑕不掩瑜,本文的优点亮点还是颇多的。

别只做了流量的受众56分

人们常常因为未知的事物而恐惧,面对不确定性我们总是在担心在忧虑,害怕麻烦的发生。但我们殊不知,眼见所闻也不一定为实。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两张照片,一张是一位年轻人英姿飒爽的滑雪的照片,让人不由得心中澎湃,甚至还在内心产生了也想去滑雪的悸动。而事实却展现在第二张图片,那个年轻人只是在摆动作,而周围扬起的雪只是镜头外别人帮他洒出的效果。看到这,这确实令我们大跌眼镜。

这样的现象着实可笑,但同时也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在这样一个网络充斥生活的时代,我们所了解到的有多少是真实的?

当10年前,一位热爱中国的德国青年脚踩橡胶鞋走进中国的大山区,只因他的善心和对孩子们的热爱,他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日复一日的教学。最终,却因为他的博客展示了真实的教学环境,可能成为不好的内容被传播从而被驱逐了。但若是没有记者的报道,我们将远不能了解真实的情况,他的名字永远湮没在那片贫困的大山里。

而追求更真实的过程中,也正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携手共进。

首先,我认为我们要剔除那些过时的传统思维。好比,日本这个与我们国家有着不可磨

灭的渊源的民族,有很多人带着愤恨,固执的眼光来看待它。可能是一部部抗日神剧激起的爱国热情,人们勿忘历史、勿忘国耻的决心固然重要,但不可辩解的是日本现在确实是个礼仪之邦,干净的街道、有礼貌的人们这些远非我们印象里的他们。传统的思想,必然有其意义,但我们也要以一颗更包容的心去接受正在前行的时代中的一切人或物。

其二,我们要有一个批判性的思维。作为大数据,流量的受众,我们每天收到的推送的内容都值得我们去思考,不要只是作为我们知道的事,而是作为我们了解到的是思考过的事。网上的内容是纷繁复杂的,好比拥有大量公关的胡七在三生三世抄袭事件后花大量精力来为自己洗白和抹黑原作者大风刮过。若是你只看到一篇洗白的文章而下定论,那么千万个你的存在,会给原作者多大的伤害?其内心无助绝望不仅会因为唐七的抄袭,更应该归咎于我们被蒙蔽的双眼。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先入为主的思维所定式,要做一个独立思维的人,这样才不会被表面现象牵着鼻子走。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别只流量的受众,却看不到真实的背后。

孙丽杰老师点评:

原材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造成麻烦的往往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二是“造成麻烦的常常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重点在于后一个部分。作文应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论述如何面对这一“麻烦”的结果,层次要丰富。

《别只做了流量的受众》这篇文章起篇简洁巧妙,从我们常常认为事物不确定性会给我们带来“担心忧虑”这些麻烦起笔,照应了材料,实际也是直截了当地将重点落在后一部分。

作者先列举了生活中的现象:一是英姿飒爽的年轻人的滑雪照片给人造成的假象,二是不被人知的德国青年在我国山区教学而被驱逐的事件,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探求事情真相在于“剔除那些过时的传统思维”,在于有“批判性思维”,提出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接收到的推送的内容,“不要

..

只是作为我们知道的事,而是作为我们了解到且思考过的事..........................”,这样才能减少麻烦。作者说

理层次清晰丰富,由现象分析到阐述如何去做,有认知,有论述,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原卷中的一段有一些涂改,表明了作者当时考场写作状态下的思维痕迹。原段是这样的:

当10年前,一位热爱中国的德国青年脚踩橡胶鞋走进中国的大山区,只因他的善心和对孩子们的热爱,他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日如一日的教学,最终,就因为他的博客中展示了真实的教学环境,可能成为不好的内容被传播从而被驱逐了。但若是没有记者的报导,(我.

们将远不能了解他真实的情况

.............,.)他将永远湮没在那片贫困的大山里。

括号中的话“我们将远不能了解他真实的情况”,是作者后来添加的。如果没有这句话,句意的重点在于“记者的报道让我们了解了这位德国青年”。而加上这句话,句意的重点转移到了“我们所想的其实不是事情的真相,记者的报道让我们接近了解他真实的情况”,与原材料更加贴近一些。作者对这个句子的添加,可能说明,在写作过程中,要经常关照原材料,与原材料不断相扣,是减少考场作文失误的一个途径。

另外,作者在论述如何去做的两个段落,信手拈来我们对日本成见的传统思维和对三生三世抄袭事件的看法,从中可见作者对事例有一定的驾驭能力。

当然,作文还有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本文第一段“但我们殊不知,眼见所闻也不一定为实”,紧扣材料不够,容易形成“眼见所闻”的节外生枝,如果改成“但我们殊不知,造成麻烦的,往往是我们所知道的事,而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是否会好一些?

此卷判为二类中56分。

邂逅麻烦53分

人的一生并不可能一帆风顺,往往都是与麻烦相伴度过的,我们都希望尽可能少地遇到麻烦,使人生过得更如意,然而,在我看来,与麻烦的一次次邂逅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糟糕,麻烦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乐趣。

麻烦是某些糟糕的事情,他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不在人们的掌控之中,会带给人们不幸与痛苦。我们常常认为,麻烦是由我们不知道的事所造成的。但在我看来,那些我们所熟知的事物也往往是造成麻烦的一大真凶。

对于物质的过度贪婪与追求往往会使我们陷入麻烦之中。自古以来,人们都在不断追求金钱与富贵。欧洲的资产阶级不断积累资本,对外扩张,造成了许许多多无法挽回的灾难,在资本积累完毕后,他们仅仅只享受了短暂的美好生活,便陷入了战争的麻烦中,直到战争结束才幡然醒悟,然而如今社会,人们对于金钱的定义与看法:金钱的富足才是过上美好生活的基本前提。这种错误的想法往往会让人遇见更多的麻烦,在金钱的无底洞里沉沦与迷失自我。

对于自我的过度自信,轻视一切的态度往往也会带给我们麻烦。放眼历史,清朝的落败无疑是最好的血淋淋的例子,带给我们惨痛的教训。清朝统治者过于骄傲与自大对待外国使团的不屑恰恰是造成清朝落后的关键性问题。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固然十分强大与自信,但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学习与借鉴也是不可或缺的。由此看来,即使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常常也会带来麻烦,无论是金钱还是外来文化,这些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而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我们的理所当然往往会造成我们的麻烦。

然而,麻烦有时也会带给我们除去痛苦外的新的人生机会。德国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早年便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遗书,他患了耳疾,当他得知自己的耳疾不可能治愈时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创造,在遇上如此大的一个麻烦后,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接着便有了著名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可以当我们面对麻烦时,我们不能气馁,我们要积极面对他,不放弃,坚强与他斗争。

邂逅麻烦,是人生中无法避免的,在如今发达的和平年代,我们更要珍惜一次次的麻烦带给我们的痛苦,更有意想不到的乐趣,这弥足珍贵。

谢海颖老师点评:文章的逻辑层次整体是清晰的:提出观点—“麻烦”的归因分析—探讨“麻烦”的价值——得出结论。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除第二点归因分析言之成理,论证到位,第一条归因误以现象为论点,探讨“麻烦”价值时又选材不当,没有选择认识与现实冲突造成的麻烦为例。这样本文框架尚可,也有闪光点,也有不足之处。故而给二类卷下53分)

了解不知,考虑所知51分

“造成麻烦的,并不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事,而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在我看来,这句话说得在理。

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事,我们可以去了解,可以去学习。而对于我们所知道的事,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认定自己的内心的想法而不去深入了解,而结果却并非我们所料想的那样,即意料之外的后果。如此便会造成麻烦。

清朝,一个距离当代还算较近的朝代,是一个由繁盛逐渐走向没落、衰败的朝代,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朝代。清朝初期,统治者将中国闭关锁国,自以为中国强大,繁荣昌盛,却不曾料想到他眼里的中国会被侵略,会被迫签下种种不平等的条约,他的子民遭到残害。这便是所知道的事并非所想的那样而带来的如此严重的麻烦。

摩拜单车,如今方便快捷,大多数人出行的选择工具。起初,摩拜单车只是小批量的生产,而对于如今快速运转的城市交通,摩拜单车是炙手可热的,而很多人便瞧见了这个商机,也推行出各种商标的单车,甚至还有电瓶车,雨伞、充电宝等等。之后,单车的风靡使商家大批量生产单车,起初,效果还不错,但没过多久,麻烦便出现了;街边随意停放的单车,有人将单车占为己有,甚至是孩童骑上单车而发生交通事故,种种麻烦接踵而至,让商家非常头疼。而仍在大批量生产的单车,没多久后,出现堆积的现象,甚至有些车被丢进了垃圾处理厂,以至于一些商家破产。由此可见,摩拜单车是知道的,而后果却不是所想的那样,而造成了如此大的麻烦,该如何去解决呢?

但也并不是所有不知道的事都不会造成麻烦,如果我们对某些事一无所知,就直接作出实际行动,那么同样也会造成麻烦。所以,对于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我们应该去了解、学习、深刻理解。而对于我们所知道的事,应更加深入了解、仔细分析,全面思考,再去作出实际行动,如此再不会造成麻烦。

我们应对一切事物都有了解,且做好相对应的应对措施,才不会致使麻烦扩大,使得结果。

庄越老师点评:

这是本次作文中比较典型的一篇“四平八稳”的文章。题目即观点,篇幅刚过800字,卷面规范。全文围绕题干进行分析,有例证,前后文有照应,能对现象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也有自己的结论。符合题意,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但立意平平,选材针对性不强,议论仍流于表面。

我们不妨结合全文的大致思路作简要评析。

第1段,直接引用(照抄)材料后表明“在我看来,这句话说得在理。”态度是明确的,开头也直白,但照抄材料的做法不可取也未免太单薄。

第2段,围绕题干进行原因分析:“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事,我们可以去了解,可以去学习;而对于我们所知道的事,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认定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去深入了解,而结果却并非我们所料想的那样,如此便会造成麻烦。”作者提出了“认定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去深入了解(学习)从而造成麻烦”的观点,表达是比较明确的,这个段落是材料作文必要的一步。

第3—4两段,分别举了强盛的清朝闭关锁国自以为强大却被侵略造成了严重的“麻烦”、以及摩拜单车被商家大批量生产、投放后造成堆积、事故等“麻烦”两个事例,用来论证清朝政府及共享单车的运营商们的“自以为是”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两段例证的主要问题在于,叙例繁复却少议论,论据与论据之间缺乏关联与衔接,造成“麻烦”的原因分析流于表面缺乏针对性和深入的思考,因而显得说服力不够。

第5段,作者笔锋稍转,称“并不是所有不知道的事都不会造成麻烦,如果我们对某些事一无所知,就直接做出实际行动,同样也会造成麻烦。因此,对不知道的事,应该去了解、学习、社科理解,对于知道的事,应更深入了解、仔细分析、全面思考,再做出实际行动,不造成麻烦。”这一段补充了第2段论述中可能存在的漏洞,虽然回应了第2段,却又始终只是立足于“不造成麻烦”苦于说不出更有力的理由,一句“全面思考,再做出实际行动”自然就显得较为空泛了。

第6段,作为全文的结尾,最后一段较为草率,只是在第5段的基础上,简单地进行了归结。

纵观全文,基本的写作规范有了,但在立意的提升、论据的选择、论证的改善、结论的归结等方面仍须下功夫。

麻烦47分

每个人都惧怕麻烦。麻烦意味着未知,意味着耗费更多的心力。因此,人们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敬而远之。但事实上,造成麻烦的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

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事,往往只有一件事可做。那便是去弄懂它,拆解零件,深度剖析。而这也是每个科学家经历的事,正如牛顿之于苹果为何落下,瓦特之于锅盖跳舞,爱因斯坦之于光的七彩缤纷,对于不知道的事,我们往往更容易进入一种心无旁骛的钻研状态。试问,如果一个人真正进入专心致志的境界,又有什么麻烦会成为真正的阻碍?

所以,我们不知道的事就如同一堆泡沫,看似高不可攀,实则一击即散。但是,如果我们所知道事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样,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披着泡沫的外衣的铜墙铁壁。

一旦我们发现事情超乎预料,首先而来的是震惊,其次惊慌接踵而至,最后也许能有幸想出解决方案,有或许脑子一片空白,就此放弃。事情并非自己所想的那样意味着什么?原先计划的失败,此后计划的打乱,你要停下来,重新思考,重新计划,并做好重复同上我一样的情感冲击。又或者这根本就是一个意料外的紧急情况,要求你迅速做出回应。

为什么人们会视科学研究为枯燥,无聊又麻烦的东西?原因便在此,科学家要一次次地接受希望与失望的反复洗礼。这样的麻烦难道不是“铜墙铁壁”吗?

但是,如果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就一定会造成麻烦吗?那也不是。我认为,定义它究竟是不是麻烦的关键在于心态是否摆正。如果你心态积极乐观,做好了十足的准备,面对麻烦你也许会赧然一笑,视其为对你能力的考验,对策信手拈来。反之,你会

如临大敌,手足无措,“小问题”真的变成了“大麻烦”。

即使麻烦是一头面目狰狞的怪兽,也不代表它无法战胜。只要摆正心态,即使它壮如巨龙,也可以一拳放倒。

郭良锋老师点评:本文从惧怕麻烦入手,引出“造成麻烦的是我们所知道的事但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的观点,本论部分主要论述了要用积极的心态对待麻烦,才能最终战胜麻烦。应该说是基本符合题意的。

然而,在论述的过程中,重点不够突出。比如第二段没有紧随论点展开分析,而是转入分析我们对待不知道的事所采取的态度,得出“不知道的事不会造成麻烦”的观点,有些偏颇。对造成麻烦的原因分析不够深入,如何对待麻烦也只是点到即止,使文章的结构层次不丰富。正面论述缺乏实例,这让文章显得有些单薄。

语言的表达上也不够严谨,“人们对所知道的事并非自己所想的那样,就一定会形成麻烦吗?那也不是”,与前文观点相悖。把麻烦比作“铜墙铁壁”“怪兽”“巨龙”不够准确,影响了文章的主旨。

生活中的麻烦43分

生活中总归会有麻烦,而造成这些麻烦的,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而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

就拿我们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件需要态度的事情。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出类拔萃,次次考第一名。可是为什么同样坐在课堂里听同一个老师讲课,考试成绩每个人却有高有低呢?

就拿我自己来说,成绩不算好,可是道理也听了不少,就是做不到,造成了学习上的麻烦,往往总觉得时间还早,我再玩一会再去学习。很多同学也有类似于我这种的麻烦,道理我们都懂,也知道怎么做,可是就是心口不一,造成了许多学习上的麻烦。说到底,还是外界的诱惑太多,自己的自控力和意志力不够强硬。

诸如此类的事情生活中还有好多。

心口不一所造成的麻烦能否去解决,把麻烦变成动力,从而获得成就呢?

当红歌手张艺兴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他之所以能够获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拥有世界各地那么多粉丝,也不是没有麻烦过。张艺兴在还未红遍中国的时候,是在韩国当艺人。众所周知,歌舞类的明星需要不断地排练和练习,才能在舞台上展示出最好的一面给大家。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一些真人秀当中,张艺兴被曝患有严重的腰部疾病,如果不当心不注意,可能将无缘歌舞事业。可是他依旧每天坚持着高强度的练习,甚至曾经在节目录播过程中一度昏迷倒地,这令许多粉丝观众所担忧。张艺兴知道有这些身体上的麻烦,他也有努力去克服过,最终他也战胜了。

从一开始在团体里并不受重视的小有名气的张艺兴如今在国内,不仅在歌唱事业中,甚至在演艺主持这方面都小有一番作为。

可能像他这种例子在生活中极少数可能发生,可是解决麻烦,和他的意志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总肯定会有麻烦,我们知道麻烦,想着如何去解决,就一定要抛开杂念,抵住诱惑,

去努力解决,有志者事竟成。

冯菁老师点评:本文写作思路大致如下:首先引述材料入题,紧接着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展开:学习的事在于态度,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却做不到,于是造成麻烦。然后列举艺人张艺兴的事例来论述如何改善“麻烦”。

从全文看,作者基本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展开,能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论证结构。说理中能使用归因分析,论证中能采用例证方法。

写作中出现的几个主要问题:

其一,对于“麻烦”产生的原因,作者简单地理解为“道理懂,却做不到”,这与题目“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有很大差距。暴露出学生审题的不准确以及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其二,张艺兴一例在文章中占据较大比重,虽然写的是张战胜“麻烦”,好像是围绕着题意展开,但这里的“麻烦”是指个人身体上的病痛,与上文“道理懂,却做不到”造成的“麻烦”显然不是同一概念,当然也不是题目中该有的意思。这一段论述因为偏离题意而无效。

其三,内容单薄,只是联系了学生学习生活和艺人的故事,视野不够宽广。

修改建议:

1.在联系学习生活部分,可以形成这样的思考逻辑:(1)陈述现象:我们都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奋努力学习应该可以获得好的学习成绩,然而,事实却往往不是这样,很多学生再怎么用功,成绩也上不去,这就造成了麻烦。(2)归因分析:学习成绩的提高不仅关乎学习者的主观努力,还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如学习的天赋、学习习惯、身体条件)以及学习环境、考试的偶然性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有关。

2.顺着这样的思考,在下文阐述“怎么做”部分,就应该大刀阔斧改选更合适的材料,来讨论如何面对这样的“麻烦”,如摆正心态,不在意结果,尽力就好;或者在努力的同时,兼顾学习习惯和学习环境的改善等。另外,也可以从方法论角度展开:如认识到客观世界具有其复杂性、多样性,我们认识问题要力求全面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