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2019学前教育史 自学考试 外国教育史部分 【金牌笔记】

2018-2019学前教育史 自学考试 外国教育史部分 【金牌笔记】

2018-2019学前教育史 自学考试 外国教育史部分 【金牌笔记】
2018-2019学前教育史 自学考试 外国教育史部分 【金牌笔记】

2018-2019学前教育史自学考试外国教育史部分【金牌笔记】

第一章史前社会的幼儿教育

1、史前社会的四个时期

⑴前氏族时期,群婚制⑵母系(或母权)氏族社会⑶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以男子为核心组成的多妻大家庭⑷军事民主制社会

2、史前社会实行儿童公养公育

3、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内容

⑴劳动技能教育——从旁观察,在游戏中模仿⑵社会道德观念的养成——了解家庭惯例,认识亲属、血缘关系,其目的在于培养尊敬长辈,遵守礼法,具有氏族部落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为之奋斗的精神⑶军事体育训练——目的在于驾驭自然的能力,保卫氏族的利益,内容包括军事技能和打猎⑷其他,宗教、歌舞等。

4、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方法

⑴示范与讲解⑵观察与模仿⑶奖励与批评

5、史前社会的幼儿教育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⑴在家庭中进行的,家庭模式的变化、发展而相应得到改进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和同步的。

⑵儿童是公养和公育的,体现出民主、平等的性质。

⑶教育方式是同生产劳动和家庭生活紧密结合的,教育内容简单。

⑷不可能出现专门的幼教机构和专职教师,成年女性是当然的教育者,家庭及其周围驻地是自然的教育场所。

第二章古代东方的学前教育

1、学校的类型

⑴宫廷学校,用来教育皇子皇孙和皇亲国戚的子弟⑵职官学校,用来培训政府官员的子弟⑶寺庙学校,培养僧侣⑷文士学校,培养一般文秘人员。

2、学前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⑴内容:父辈技艺的传承,祭祀、医学、建筑、农务⑵方法:家长制加体罚

3、古代希伯来学前教育的两个阶段:家庭教育时期和会堂教育时期

4、婆罗门教的幼儿教育与佛教幼儿教育的区别

婆罗门教的幼儿教育盛行家长制,教育内容除了身体养护和传授生活知识、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外,最主要的是传诵《吠陀》经。主要方法是口耳相传,死记硬背。刹帝利、吠舍种姓的子弟,学习有关军事、农作、手工方面有用的实际知识。首陀罗中性的孩子,被完全剥夺受教育的权利。

佛教反对婆罗门第一,佛教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传播教义、广招信徒,要求人们藐视显示、吃苦修行,同登虚幻彼岸,主要在信仰方面、公德意识的养成方面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

区别: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是与种姓制度和宗教密切相关的,其中婆罗门教的教育是以维系种姓压迫制度和培养婆罗门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的。与之相应实施的婆罗门教的幼儿教育是分别在各自家庭中进行的,以记诵《吠陀》经为主要内容,以父教子代代相传。佛教教育在印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幼儿教育有家庭教育和寺、庵教育之分,但都是以信奉佛祖、吃苦修行、遵循教规、消极厌世为基本特征的。因此,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始终被浓厚的神学说教所统治。

第三章古代西方的学前教育

1、斯巴达和雅典学前教育的比较

共同点:采取了“优选法”;教育都是在家庭中进行,母亲是天然的教师;轻视体力劳动;灌输剥削阶级思想意识;学前教育还处在萌芽状态。

不同点:生存权上斯巴达是由政府官员来决定,而雅典一般由父母来决定;在培养目标上,前者是英勇善战的战士,而后者则要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在教育内容上,前者偏重于身体的养护和品格的陶冶,后者则还增加初步知识和音乐欣赏等;在教育方法上,斯巴达强调简练、严厉和服从,雅典注重和谐、灵活和温情。

2、古代希腊幼儿教育的特点:

国家对幼儿的体质都十分重视,并采取了“优选法”的具体措施;教育都是在家庭中进行,母亲是天然的教师;对儿童从小就开始进行道德行为的熏陶,灌输奴隶主阶级思想意识;整个幼儿教育还处在自发式的萌芽状态。

3、古代罗马的学前教育的三个时期

⑴共和前期的学前教育:实行的是家长农奴制度。教育实施一种“农夫—军人”的家庭教育,教育内容有:农耕和军事本领学习、品德培养、简单知识。

⑵共和后期的学前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适应共和制政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培养

雄辩家。教育人员是乳母、希腊保姆和希腊教仆。教育内容学习希腊文、拉丁文和宗教。

⑶帝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教育目的改为培养忠于帝国的官吏和进行文化思想灌输的教师。教育上的变化有:①地位变化——教师从教仆到教师,享有一定的特权,免除教师的兵役和劳役;②国家支助,开设一定的初等学校;③教师必须经过皇帝的严格挑选;④对教师工作和教学内容进行监督;⑤开设宫廷学校,任用基督教徒来充当教师

4、论柏拉图儿童的优生优育

柏拉图是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⑴在西方教育史上最先论述了优生优育的问题⑵婚权在于执政者⑶男女婚龄作了严格规定,男25-55岁,女22-40岁⑷检验审查新生儿⑸国家要统一设置育儿院⑹公育制度,1-3岁为第一阶段,3-6岁为第二阶段⑺寓教于乐

5、论亚里士多德学前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35年创办了一所名叫吕克昂的学校,是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说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具有百科全书的科学”,主要著作有《政治学》和《伦理学》

⑴论教育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①教育当作实现其政治目的的重要的手段②人之善,则有赖于教育去实现③把教育作为国家公共要务④强调“教育应由法律规定”,这也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立法”思想的开端。

⑵论教育的年龄分期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躯体和灵魂如同形式和质料,灵魂是以非理性灵魂和理性灵魂的顺序来发展的,首先是身体的养育,其次是情感的训练,然后是理智的教育,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坚持的“效法自然”的一条教育原则。他把受教育的年龄划分为①从出生-7岁为第一时期②7岁-14岁为第二个时期③14岁-21岁为第三个时期

⑶论学前教育思想

①从出生到5岁这一阶段,亚里士多德反对儿童进行课业学习或劳作,而应有充足的活动,儿童啼哭,则不必禁止,故事内容应由负责教育工作的官员作出精心的选择。②儿童5岁至7岁阶段的教育,应以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主要任务,他们必须住在家里接受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决定儿童道德品质的构成有3个因素:一

是天性,二是习惯,三是理智,其中习惯是最重要的。

6、昆体良论儿童教育体罚的五大罪状

昆体良是古罗马著名的雄辩家和教育家。他赞同柏拉图的观点,十分重视幼儿教育,提出许多宝贵见解,至今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⑴体罚事实上无疑是一种凌辱,是一种残忍的行为

⑵盛行体罚,而孩子一旦对鞭打习以为常,教育就难以起到作用

⑶如果儿童在幼儿时期遭受体罚,长大后往往更难以驾驭

⑷体罚只能造就奴隶性格,而不能培养雄辩之才

⑸体罚的结果必然使儿童心情沮丧压抑,经常感到抑郁,产生恐怖心理

7、西欧中世纪的“性恶论”儿童观

中世纪基督教会地位独尊,并控制了精神、思想、文化,获得教育的垄断权,基督教会鼓吹:儿童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的,故生来性恶。应该从幼年起就抑制儿童的嬉笑、欢闹、游戏、娱乐的愿望,并采取严厉措施来禁止这类表现。受到这种性恶论的影响,在教育中体罚盛行,且完全消失体育。

8、西欧中世纪的“预成论”儿童观

产生原因在于:⑴自然科学的发展长期停滞⑵在社会上,儿童被看成小大人⑶否定儿童与成人在身心特点上的差异。由于受预成论的影响,无论是在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都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忽视儿童的爱好及需要,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方法简单粗暴。

9、西欧中世纪学前教育的特点:

西欧中世纪的学前教育还不是一个明确划分的学习阶段。它是按照儿童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而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神学性和等级性是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整个学前教育来说,还是比较粗浅的、简单的。

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1、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观念:

“人文主义”世界观,反对宗教神学、禁欲主义,主张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宣扬个人幸福高于一切。

2、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观点

⑴重视教育作用,确立新的教育目标⑵扩大教育对象,创办新兴教育⑶增添教育

内容,扩充学科范围⑷改善教育条件,使用新的教育方法

3、文艺复兴时期的幼儿教育改革

⑴热爱儿童,为其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⑵强调通过智育、体育、美育和德育教育培养儿童的完美精神和高尚情操。

⑶教学方法上,反对死记硬背和压制独立思考,强调兴趣、主动性,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局限性:人本主义思想家所谈的幼儿教育改革没有注意到普通劳动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仍然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资产阶级教育观。

4、人本主义教育家提出的教育思想

以身心或人格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重视儿童自然或天性发展的特征,强调照顾儿童的个别差异,重视家庭教育中道德行为和语言文字方面的教育,强调体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提倡给予儿童以较广泛的教学内容,注意到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所起的教育作用,要求父母、教师、保育人员时时热爱孩子并处处以身作则。

5、人本主义教育家的教育方法

取消体罚,建议用儿童的荣誉感、竞争心去促进他们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6、维吉乌斯的《儿童教育论》

维吉乌斯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于1450年写成《儿童教育论》一书,详尽论述了人道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有四条:⑴对胎教以及初生婴儿的健康和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⑵成人要以经常赞扬好的行为、宽容细小过时的方法教育儿童⑶父母的楷模是良好教育的主要条件⑷儿童从懂事起就应该接受高尚的礼仪教育。

7、伊拉斯谟斯的《幼儿教育论》

伊拉斯谟斯于1529年写成《幼儿教育论》,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主要有:

⑴通过游戏和故事让儿童学习⑵在幼儿时期的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儿童的记忆能力⑶推行人文主义基督教化和基督教人文主义化的幼儿教育⑷重视儿童身心均衡发展,并照顾到儿童由于天性爱好所引起的个性差异⑸提出儿童的性善说⑹提出影响儿童教育和身心发展的三因素:自然、训练、练习,其中最主要的是“训练”

8、夸美纽斯主要教育活动与著作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1641年在英国建立“泛智学校”,并进行“泛智论”的研究。其教育著作汇编成《夸美纽斯教育论著全集》,其中包

括《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等

文、英文、克罗地亚文、俄文、瑞典文和意大利文等多种文字出版。“母育学校”是“母亲膝前”教育的意思,有一副标题“论6岁以下儿童的教育”

9、夸美纽斯论儿童的本质

⑴儿童是上帝最珍贵的恩赐——对封建宗教意识的的反驳。⑵儿童是上帝举行特别会商并按他自己的形象塑成的⑶儿童是无价之宝⑷儿童是纯洁的种子,产生于父母的实体,具有各种美德⑸儿童是国家的未来。

10、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夸美纽斯从批判中世纪经院主义教育出发,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以此作为他的整个教育理论的一条指导性原则。“适应自然”的涵义:⑴遵循自然界的“秩序”

⑵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

(一)原则要求:⑴要求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或“法则”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⑵要求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倾向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⑶要求教育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二)对“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评价:⑴尽管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夸美纽斯还不理解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现象有其特殊规律,也不可能全面揭示自然界和人类发展的普遍法则。但是他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与经院主义教育是针锋相对的,在当时具有巨大进步意义⑵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许多有益的主张和合理的因素,并不是模仿自然秩序得出的结论,而是他面对本人和前人长期教育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他在对这些教育经验进行理论论证时,不是依据《圣经》和神学教条,而是引证自然,试图以合乎自然秩序来论证自己教育改革主张的合理性,这一场是反映了他力求摆脱陈规旧套,使教育工作科学化的良好愿望。

11、夸美纽斯论学前教育的意义

在《母育学校》的卷首,他提出“一切有赖于开端”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其内涵是:其一,细心地和正确地组织好儿童的早期教育,是防止幼儿沾染不良恶习和预防人类堕落的一个重要手段,幼儿及早获得一些必要的粗浅知识,可以为他们入学以后的教育奠定成功的坚实基础。其二,整个国家的基础在于童年的正确教育。

12、夸美纽斯学前教育的内容

⑴论学前儿童的健康教育①提醒父母首先应注意的重要的事情是保持子女的健康,宜从胎儿时期就加以注意②强调孕妇的心理状态对胎儿的影响③婴儿出生后要合理喂养④重视锻炼和娱乐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⑤主张不要让儿童习惯于用药,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