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中学生厌学的表现中学生厌学主要表现在讨厌学习

1 中学生厌学的表现中学生厌学主要表现在讨厌学习

2007年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分析与对策

零五历史胡建200502021036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提出要消除中学生的厌学情绪,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情绪原因对策

中学生厌学的表现中学生厌学主要表现在讨厌学习,对学习缺乏主动性,被动地或者根本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上课不集中精神听课、走神、发呆。人在教室,心在外面,懒动脑思考学习问题,对学习任务有抵触情绪,练习、作业抄别人的或叫人代抄应付,马虎了事,上课搞小动作,讲话,甚至捣乱、睡觉,无视课堂纪律,如果老师强迫其学习,则有逆反心理,出现紧张、痛苦和焦躁情绪,对学校、老师心怀不满,甚至不学、混学、辍学。

中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中学生心理素质问题首先是对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理想抱负。只有明确学习目的才能有正确的学习方向。但是,有些中学生对升学及就业产生困惑和迷惘,看不到求学出路,认为上学无用,不懂得读书的目的,最大的理想便是混得中学毕业文凭。有些学生认为上学是为了爸爸妈妈,是迫于父母的压力,是不得己的事情。还有的学生上学只是为了在学校有伴,能满足自己对伙伴友情的需要。同时,又可躲避父母的唠叨及家中的劳动,把学校看作避难所,而不是求知的地方。学生黄某说:“考大学?考不上,考上大学有啥用?现在大学生毕业没有工作和下岗人员多的是!不如早点回家挣钱?不是爸妈迫,我早不上学了。”其次,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当代中学生自尊心强,要“面子”,但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有些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学习跟不上别的同学,随着教师授课内容的不断加深,他的负积累也越来越多,因而伤心、苦恼、落泪、一蹶不振。这些学生认为学习不能给自己带来喜悦,只有失败后的烦恼和自卑,很要“面子”而不能找回“面子”的他们,上学只有使自己“丢人现眼”,几次失败后,信心丧失了,于是开始厌学。学生陆某家庭条件好,外貌不错,但唯独学习成绩差,在和大家一起时,她最怕提到学习成绩,总认为太丢脸了,她多次想不上学,几经老师和家长的劝说,仍然辍学。她对笔者说:“不上学了,在心理上对自己是一种解脱,轻松多了!”

2、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现象形形色色,纷繁复杂,不仅存在真善美,也存在假丑恶,特别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出现,严重地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有些人不需要很多文化知识通过不正当手段在短期内可以暴富;有些人文凭很低,但他通过“卖官买官”,走后门等不正当途径升官发财。这些不良形象,使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有依赖心理,不思进取;使家庭条件差的学生认为“上天无门”,升学无望,不想学习。又如,目前社会承认个人对利益的追求带来了社会进步。由于对利益追求合理性的承认,中学生对金钱、名利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因为中学生思维能力尚不成熟,看到社会上的东西,难辨正误,抵挡不住社会中各种诱惑,为了“显摆”自己,爱慕虚荣、攀比,穿金戴银,讲时髦,崇尚服饰华丽,讲派头,吸烟、酗酒、赌博、比“酷”、追星,唯独不讲学习,把学习精神都转移到了不正当的情趣上,缺乏高雅情趣。这样的学生又怎能有心思学习呢?女生卢某,自入中学就开始追求“美”,每天注意服饰打扮,竟向商店赊账购物,平时出入化妆店、照相馆,学习一天不如一天,最后在其父亲的怒骂下,辍学而归。再如,目前社会日新月异,科技现代化的游戏玩具及影视设备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什么都想试试,兴趣和好奇心不放在学习上,而是集中在这些方面上。有些学生为了寻找乐趣,满足好奇心,经常出入游戏厅、网吧、录像厅。他们认为,学校天天讲教学,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对其

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足。因此,他们的兴趣在学业上发生偏移。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由于受社会上的不良环境影响,学生对课程没有兴趣了,不能不厌学。学生赵某,家里摩托、家电一应俱全,对驾驶摩托、玩游戏机等无一不懂,但功课呢?作业不做,上课不听,任你老师苦口婆心开导,仍无济于事。原因在于他对学习不感兴趣,心不在焉。

3、学校教育存在问题的影响(1)教师教育不当。中学生比小学生更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平等,不仅要求学生之间平等,也要求老师对他们平等相待,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这是中学生的共同愿望。然而,有的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对中下生冷落,学生成绩差了,或做错什么事,动不动就训斥、体罚、挖苦、讽刺,不但没有耐心说服教育,而且设法赶走差生。久而久之,教师与学生形成了融阂,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针对性对抗训他的老师。只要这位老师上课,消极情绪产生,以至头痛、心烦、气不顺,甚至想离开教室,个别“积极”的就故意捣乱课堂纪律,以示反抗。试想,不能亲其师,安能信其道。这是老师教育方法的失误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和压力产生的结果,学生走向了我们教育希望的反面。这种情况下厌学的学生因为有敌意,所以有时会酿成不良后果。如负气出走,离校返家等等。(2)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一些学校的部分领导、教师对素质教育认识不足,认为它不符合我国实际,不认真落实上级指示,只是纸上谈兵,甚至还照样实行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对优生热情,对中下生歧视,缺乏耐心教育,使这个“大部队”“士气低落”。学生陈某说:“一些科任教师偏心,对我们差生不闻不问,我很伤心。”(3)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学生爱国主义、学习目的性、艰苦奋斗和刻苦学习等传统教育,致使有些学生没有明确学习目的,意志薄弱,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差,怕苦怕累,遇到学习困难,就“绕道走”,形成厌学心理。

4、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影响家庭教育不当,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例如:有的父母对子女过分娇惯、溺爱,对子女的缺点和错误不批评教育,有时甚至庇护,造成娇生惯养、脆弱、任性,到学校不听老师的批评教育,纪律散慢,懒惰成性,不思进取。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不从自己子女的实际出发,对子女期望过高,“恨铁不成钢”,当子女学习成绩差了,就百般指责,唠唠叨叨,使学习上受到挫折,本来伤心的子女更加伤心、失望,从而产生厌恶学习的心理。还有的父母对子女过错的教育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动不动就训斥,实行“棍棒政策”,使子女的心灵受到创伤,失去自尊心,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往往以不学习来对抗父母。学生林某说:“成绩差挨打挨骂,读书造成了我挨父母亲打骂的根本原因,我干脆不上学了!”此外,造成厌学心理现象还有社会就业存在问题的影响,家庭变故、不和,家长本身素质不高,家庭经济拮据,同学的磨擦、早恋,以及心理偏差,如自卑、自负、忌妒、孤僻、脆弱等等。

消除当前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消除学生厌学情绪,需要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共同努力,以下几方面:

1、社会方面(1)国家要高度重视教育。二○○一年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将基础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朱基总理、李岚清副总理讲话也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育,探索学业评价,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等问题作了重要部署;朱基总理在今年三月五的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上也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国各级领导要认真学习这些重文件,认真贯彻执行,高度重视教育,把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消除学生厌学情绪落实到实处。(2)健全社会用人制度,认真实施人才政策。社会用人制度是否健全关系到教育兴衰问题。因此,国家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社会用人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对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的制度。”①。规范社会文凭“网络”管理,社会用人的文化考试要象高考一样严格,不要搞形式主义,考核要增加透明度,注重实绩,民主评定,不能个别领导说了算,领导任用要民主选举,实行竞争机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把德高望重、德才兼备的人推上领导岗位。国家要制定相应法律,对“卖官买官”、“任人唯亲”、拉帮结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