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4.4 测量力的大小练习卷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4.4 测量力的大小练习卷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4.4 测量力的大小练习卷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4.4 测量力的大小练习卷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4.4 测量力的大小练习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1 . 反冲小车3秒行驶1.2米,如果想让小车3秒行驶1.5米,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A.减小反冲力B.增加载重量C.增大反冲力D.增大摩擦力

2 . 靠反冲力运动的物体是()

A.喷气式飞机B.火车C.弓箭

3 . 下面各项中,与大气压力无关的是()。

A.钢笔吸墨水B.瀑布流水C.用吸管喝饮料

4 . 气球在飞行的过程中,它的运动没有规则可循,这主要是因为()

A.气球太轻B.气球里的气体太少C.气球的喷气方向在不断变化

5 . 下列现象与反冲力有关的是()。

A.苹果从树上掉下来B.皮球落地弹起C.放鞭炮

6 . 下列力与对应的解释错误的是()

A.斜面上静止的物体不受到重力B.海绵被压扁后产生的恢复力是弹力

C.地面对运动的自行车车轮产生摩擦力D.气体产生反冲力使鞭炮升空

二、填空题

7 . 弹簧测力计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弹簧等几部分组成。

8 .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讲的都是:______。

9 . 下图的装置在地毯上拉动与在桌面上拉动,哪种情况下弹簧秤的读数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 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_____)的装置。

11 . 如图所示,物体A的重力为45牛,动滑轮的重力为5牛,若绳的重力和摩擦力不计,当物体匀速上升时,

拉力F为________牛。

12 . 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_____),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_____)。

13 . 生活中人们习惯用(_____)、(_____)来表示力的大小,科学技术上规定力的单位是,(_____)简称(_____),用(_____)表示。1牛≈100克的力。

14 . 当用双手向两边拉长皮筋时,所要克服的力是皮筋的_________,吸引曲别针的力是磁铁的______,当手放开时,橡皮会落向地面,受到的力是_________。

15 . 用(______)和拉力可以让小车动起来。

16 . (_____)、(_____)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_____)运动的。升空的火箭,箭体靠(_____)向空中运动。

三、判断题

17 .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____)

18 . 钢笔吸墨水是利用了大气压力的的原理。(____)

19 . 滚动轴承可以把轮和轴之间的滑动变成滚动。(_____)

20 . 节日里的冲天炮就是利用喷气式运动的。(_______)

四、简答题

21 . 列举人们利用大气压力的事例。

22 . 弹簧测力计有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23 . 你会用什么方法让桌子动起来,说说你用了什么力?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二、填空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判断题

1、

2、

3、

4、

四、简答题

1、

2、

3、

最新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案精编版

2020年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 案精编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2、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力的单位:牛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学生自备各种各样小物品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课:(由拉力器引出课题与弹簧测力计可以测力的原因) 同学们,认识老师带来的物品吗?(是拉力器)谁会用?请两位同学来试一下吧。通过两位同学来拉拉力器,你们发现了什么?(一位力气大一位力气小)?是怎么判断力气大小的?(弹簧拉伸的长短)<板书:受力大,伸长长> 看来弹簧的这个特点可以帮我们测试出力的大小<板书:测量力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专门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它的里面也有弹簧存在,所以叫它“弹簧测力计”,在生活中也常被叫做弹簧秤。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初步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组成与各部分的作用。 在我们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时,先来了解一下它吧。请同学仔细观察测力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猜想一下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提出观察要求:A、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观察任务。B、小组成员一起观 察,共同讨论。C、讨论结束放下手中的测力计,迅速坐 好,举手示意老师。 (2)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3)老师总结(出示课件) 2、重点讲解测力计中的刻度。 (1)观察测力计上面的数字与符号,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有两个单位“牛顿”“克力”) 讲解: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学技术上则统一规定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100克的力(2)再观察:测力计中1小格代表多少牛?1大格代表多少牛? (3)学读测力计中的数据:1牛、2.5牛、4牛。 (4)感受测力计1牛与5牛的力大约是怎样的。 三、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演示使用方法,共同来测量一个钩码的重量。(其中一位同学的测力计指针不在零刻度上。)

五年级上册科学一课一练-4.1《测量呼吸和心跳》苏教版(含解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4.1《测量呼吸和心跳》 一、填空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跳、呼吸的快慢和有关。 2. 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吸一呼算一次。 3. ______ 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到一次________ 。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在运动时,身体上的变化会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 加快,还会出汗。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慢慢恢复。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动结束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要比安静状态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判断 6. 心跳越快身体越健康。() 7. 人每分钟呼吸的次数比心跳的次数多。() 8. 每个人的心跳和呼吸次数都不相同,是略有差异的。() 9. 为了身体健康,人要经常锻炼身体。 () 10. 人在睡眠时心脏要比在跑步时跳动的慢。() 三、选择 11. 下面哪种情况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最快()。 A. 安静状态下 B. 运动刚结束时 C. 运动休息3 分钟后 12. 下面哪种情况下脉搏的次数是最慢(

)。 A. 安静状态下 B. 运动刚结束时 C. 运动休息3 分钟后 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的正常呼吸次数是每分钟(),人的正常脉搏跳动的次数是每分钟 (________ )。 A、20次左右 B、80 次左右 C、140次左右 14. 跑或跳时人呼吸的次数比休息时()。

七年级科学上册-1.4《科学测量》教案-浙教版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七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测量 引入 提问:什么是温度? 师:对于这个问题,你们一下子很难回答。那我们先来感受下温度。 小活动: 让一位学生先把手浸入冷水的烧杯中,说下自己的感觉,再把手浸入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再说下自己的感觉。 预设:冷的,冰的。 提问:什么是温度? 预设:温度就是能够表示有多热,有多冷。物体的冷热程度。 再请一位同学感受下冷水,确认是冷的,再感受下冰水混合物,确认是冰冷的。(稍微停留一段时间。再把手放到冷水中,让他说说感受。 预设:水是热的。 原来那杯冷水,为什么你说它是热的呢?这到底是冷还是热? 师:仅凭感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 师:那么我们必须借助工具。什么工具?温度计。 新课 一、认识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 师: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认识下温度计,看看它有哪些结构。 (按照顺序,出示玻璃泡、玻璃管、液柱、刻度) (板书)结构:玻璃泡、玻璃管、刻度 老师把温度计放入冰水中,让学生观察酒精柱的变化。(观察到下降) 提问:里面酒精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吗? 预设:体积变小了。 师:如果,我把温度计放到一杯热水中,里面酒精的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 预设:体积变大了。 提问:那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 预设:热胀冷缩。 (板书)物质的热胀冷缩。 师:我们可以根据液柱上升的高度就能知道温度的高低,液柱高一点说明温度高一点,液柱低一点说明温度低一点。那这样能不能测量温度的高低? 预设:还无法测量。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师:回忆一下,在长度测量时,我们把1米规定为一个公认的标准,其它的长度都和1米这段长度在进行比较。在温度测量时,我们把1℃规定为一个公认的标准。 师:但是公认的标准不能随便规定,要有一定的科学性,一定的稳定性,最好找到一个永远也不会变的标准。 (老师把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 师:科学家们做实验时候,把一支玻璃管放到冰水混合物中,他们发现只要冰和水同时存在,无论外界温度如何变化,玻璃管里的液面既不上升也不下降。无论是谁,都是这个结果。 这是不是很奇特?这个温度就是比较稳定的。在玻璃管上就找到了一个固定点。 科学家们又把这支玻璃管放到沸水中,只要水在沸腾,他们发现无论外界温度如何变化,玻璃管的液面就是既不上升也不下降。这是不是也很奇特?这个温度又是比较稳定的。在玻璃管上又找到了一个固定的点。 师:这一段温度,是不是不变的? 师:科学家为了简便也为了直观,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的温度定位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在这之间划分了100个等份,每个等份就规定是1℃。 师:只要里面的液体膨胀,每上升一小格,就表示温度就上升……(1℃)?液体一收缩每下降一小格,就表示温度下降……(1℃)。 师:那么我们平时说的我们今天温度29℃又是指什么意思呢? 师:其实很简单,就是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高了29℃,也就是在温度计里的液体能够膨胀这些体积。 PPT 认识下液体温度计 【活动一】观察温度计 按照表单上的要求填写。 师:比较两支温度计,你发现了什么? 1、体温计测量的范围要小,酒精温度计要大。 2、体温计测量的要精确,酒精温度计要差些。 师:测量时,我们可以拿一支体温计去测一杯热水吗? 二、正确使用温度计 自学P24 学生先说,老师后归纳,再练习。 【活动二】使用温度计 1、测气温 2、测水温 每组上一位同学来取水。 3、测体温 学生先演示,让学生指出问题,再老师指出问题,解释,最后学生操作,结束后汇报。看看根据数据是否有错误。 三、其它几种温度计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七年级上册科学测量

课题 科学测量 教学目标1.知道长度、体积的单位,及各单位间的进度关系,以及它们的测量。 2.能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筒来进行定量测量. 3、掌握温度计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4、掌握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区别 5、提高科学实验仪器使用的规范性和科学实验的严谨求实态度 重点、难点1、知道长度、体积的单位,及各单位间的进度关系,以及它们的测量。 2、能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筒来进行定量测量。 3、掌握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区别 考点及考试要求1、知道长度、体积的单位,及各单位间的进度关系,以及它们的测量。 2、能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筒来进行定量测量。 3、掌握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区别 教学内容 考点一:长度的测量 1﹑测量的含义: 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2﹑长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单位换算: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3﹑长度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刻度尺的认识:①零刻度线 ②最小刻度值:每一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③ 量程:测量的最大范围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倾斜会造成 读数偏大,皮尺拉伸造成读数偏小) ②看正确: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③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 ④记正确: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⑤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可以从尺的某一清晰刻线量起.但一定要注意读数时减去起点长度。 4﹑常用的长度粗略测量方法: 每个人身上都有几把尺,如:一臂﹑一步等 5﹑长度的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 (1)积累取平均值法:测一本书中一张纸的厚度 (2)滚轮法: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 (3)化曲为直法:侧地图上两点间的长度 (4)组合法:用直角三角板测量直径

小学科学课测量力的大小

测量力的大小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且有兴趣制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 3、德育目标:在教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勤于思考、乐于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 认识力的单位;建立“牛”的概念;认读和规范测量操作。 四、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直观性较强,与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调查的方法,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使学生在问题中,逐步总结出正确的方法。本课还将用到实践法,通过亲身体验,使同学们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测力计、钩码、小车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1、在上课前老师想问大家,你们班谁的力气最大?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同学们有什么好方法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东西,同学们看,你们认识吗?——弹簧测力计 2、讲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学生分别拉弹簧测力计,比一比谁的力气大,提问学生:你是怎么判断的? 3、老师的拉得长一些,说明老师的力气大(边说边演示)。老师加大拉力,弹簧就会逐渐拉长;拉力慢慢减小,弹簧就会逐渐缩短。弹簧的伸缩就表示力的大小。聪明的人根据这样的特性,设计出了测量力的仪器——弹簧测力计。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板书课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弹簧测力计,看看书中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弹簧测力计? 2、引导学生看书,说一说都有哪几种弹簧测力计?(平板式弹簧测力计、手柄式弹簧测力计、圆筒式弹簧测力计、条形盒弹簧测力计)

五年级上科学教案-测量呼吸和心跳苏教版

测量呼吸和心跳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2、能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科学知识: 1、知道心跳、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运动可以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恢复到正常状态。 2、了解自己正常情况下1分钟心跳、呼吸的次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意识到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学重难点: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教学准备:手表、记录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此刻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兴奋、紧张…… 师:你的这种心情从身体状况的哪方面表现出来的? 生:心跳加快,脸红…… 师:相对于体育课来说,我们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下? 生:安静状态。 2、师:请两位同学上来(一位男生一位女生),他们现在都处于安静状态下,如果让他们运动起来,你猜测他们会有什么变化? 生: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气粗…… 3、师:你们体育课上做过原地高抬腿运动吗?怎么做的? 生:大腿和身体呈90°夹角。 师示范动作。

4、师:请男生准备好,随着老师拍手的节奏做原地高抬腿运动,动作要做标准了,女生站立不动。(计时1分钟)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他们的表情有没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男生脸上有汗、脸变红了、气喘粗了…… 师:你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问男生) 生:心跳快、呼吸喘…… 师:你有这样的感觉吗?(问女生) 生:没有。 5、师:为什么他们的感觉会不同?(请他们下去) 生:男生做了高抬腿运动,而女生没有做运动。 6、师:为什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就会变粗呢? 生:我们的心跳加快了,同时使呼吸加速。 7、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次数比安静时的呼吸和心跳次数快多少呢?怎样知道呢? 生:进行测量。 8、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呼吸和心跳”,出示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 1、测量在安静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1)师:要想准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谁知道怎样计算呼吸的次数? 生:讨论并汇报。 师:测量呼吸时要注意,一吸一呼算一次呼吸(示范)。这儿老师是用夸张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看到,但在实际测量的时候就是按照平常的呼吸情况进行。每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一做。心跳的次数可以怎样测量的呢? 生:用手摸、听、测脉搏…… (2)师:我们今天用测量脉搏的方法来测量心跳次数。用我们的右手搭在左手手腕的内侧偏上的地方,找到脉搏(示范),每个人试试,要准确地找到你的脉搏。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教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教案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 3 分钟后1 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知识与 技能 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风格不同的音乐学生准备:手 表、自制听诊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提问: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 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测量活动指导。

(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 (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学生静坐体会。 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4)讲解: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2、预测: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 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3、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 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测量结束后交换。

七年级上科学(测量与单位换算)

七年级上科学(测量与单位换算)一对一教案2014.10 班级姓名同学们:在初中阶段,科学常见的单位换算涉及到了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等。如果这些换算掌握的不好,给学习科学带来很多困难。所以必须加强练习,把这部分知识练熟,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不能让这样一个小问题影响到全局。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一、长度换算 长度常见的单位有光年、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国际单位是米。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上面的换算这是相邻的单位之间的关系,有些不相邻的单位换算,就复杂的多了。如1千米=-----毫米,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找出一个中间量,作为桥梁,进行转换。我们一般找国际单位即米作为桥梁进行转换。如上例中先把千米换算成米,再把米换算成毫米。方法如下;1km=1000m=1000×1000mm=1×106mm。 例题:5.6米=5.6 60厘米=60100厘米=560厘米米=0.6米 练习: 1米=()分米1千米=()米1米=()厘米 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 下列长度单位换算写出换算过程: 15分米==()米;510米==()千米;16厘米= =()米;0.95米==()厘米;60毫米==()厘米;8米==()分米 7.05米==()厘米;50米==()千米 504厘米==()米;7分米==()米 500微米==()厘米;50毫米==()纳米 160毫米==()米 二、面积单位的换算 面积的单位常见的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

cm 、 、 d m =10 dm =10 m cm = m l cm ; l l l 符号分别为: m 2 、 dm 2 2 、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1 m 2 =100 dm 2 ; 1 dm 2 =100 cm 2 ; 1 m 2 =10000 cm 2 1 平方米= 平方分米 ;1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 平方厘米= 平方毫米; 下列单位换算写出换算过程: 0.6 平方米= =( )平方分米 480 平方分米= =( )平方米 40 平方毫米= =( )平方米 3.7 平方分米= =( )平方毫米 624 平方厘米= =( )平方米 8 平方米= =( )平方分米 三、 体积单位的换算 体积常见的单位有毫升、升、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 符号分别为 ml 、 l 、 c m 3 3 m 3 ,其中国际单位是 m 3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 ml =1 c m 3 ;1 cm 3 -3 3 ; 1 dm 3 -3 3 ; 1 dm 3 =1 l 练习题:(直接写出结果,不写计算过程) 20 ml = cm 3 ; 1000 c m 3 = dm 3 ; 1000 3 3 ; 2500 = m 3 ; 2.5 m 3 = 3 0.5 = cm 3 ; 2.5 m 3 = ; 2.5 = cm 3 ; 600 厘米= 米;52 分米= 米

(整理)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试题卷及答案

Z 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试题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小科用最小刻度为厘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桌的长度,记录的四次测量数据中,肯定错误的是( ) A 、1.205米 B 、12.07分米 C 、120.8厘米 D 、1207.5毫米 2、小科在实验室中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下列做法不必要的是 ( ) A 、拿到温度计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B 、使玻璃泡与待测液体充分接触 C 、必须让温度计处于竖直状态读数 D 、让温度计处于液体中一段时间后读数 3、下列星图中,属于小熊星座及北极星(图中的Z )标示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4、有关星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是东升西落的,星星是没有东升西落现象的 B 、宁波和北京,同一时间里看到的星空是相同的 C 、牛郎星和织女星位于银河的两侧,和地球的距离基本相同 D 、星空中肉眼可见的既有恒星,也有行星和卫星 5、银河系绝大多数恒星和星际物质 ( ) A 、集中分布在银河系边缘 B 、集中分布在银河系中心 C 、均匀分布在银河系中 D 、集中分布在银河系中心平面附近 6、从我校开始放暑假到暑假结束,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 A 、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B 、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C 、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D 、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7、借助各类望远镜,目前我们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是 ( ) A 、整个宇宙 B 、只有河外星系 C 、只有银河系 D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8、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大的一颗行星是 ( ) A 、水星 B 、金星 C 、木星 D 、火星 9、公元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创立了“地心说”,由于此学说符合当时的教会统治,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实录 一、初步感受重力 师:同学们一定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吧,你能不能区分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生:能 师:出示一袋米,一个勾码。 勾码认识吗?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勾码。 师:你用手估计一下,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每个同学都用手来试一试,然后我们来交流,好吗? (生活动:感受米和勾码的重量) 师:谁来告诉我,到底谁重谁轻? 生1:勾码轻,米重。 师:有没有不同意的? 生2:米轻,勾码重 师:那究竟谁重谁轻呢?下面有一个挑战,用上这个小工具(师出示一个自制测力计),来比一比谁重谁轻,允许同学们做记号。 (学生进行操作,师巡视,提醒学生不要焦急,没做完继续做。)师:有结果了吗?谁愿意上来演示一下?老师这里有一个大型的(出示演示用的自制测力计)

生1:上台演示,作记号。 师:告诉我,你们组的结果是什么?谁重谁轻? 生1:米重勾码轻。 师:你们是怎么比出来的? 生1:因为米袋子压得下,勾码的记号在上面。 师:有没有不同的结果?或者有没有不同的做法? 学生上台演示 师:做记号的方法不一样,他在哪里做的记号?(指针处)这一次是在指针处做记号。你们的结果是? 生2:米重、勾码轻 师:这两种做法原理都一样吗?(一样) 这个结果跟你们预测的结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米和勾码的重量就是科学中的重力,一起读“重力”。 二、测勾码的重力和米的重力。 师:米受到的重力比勾码的重力究竟重多少?用这个方法比不出来。所以我们要用到一个新工具:弹簧测力计(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师:请每个小组领一个弹簧测力计,比较弹簧测力计与我们刚刚用的小工具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分发测力计,师宣布:开始,看谁找到的相似点多) (生领取材料,观察) 汇报交流:

五年级科学上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1教学实录苏教版.docx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实录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呼吸声 心跳声 (板书:呼吸和心跳) 再听一种呼吸声和心跳声。 呼吸声(快) 心跳声(快) 问:这一次和刚才听的有什么区别? 问:人们往往用一分钟内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来表示他们的速度。 想不想知道你们现在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的速度? 那今天就来测量一下在安静状态下你们的呼吸和心跳的速度。 (板书:测量) 二、设计实验: 呼吸速度心跳速度 测量所需时间: 测量方法: 记录方法:(次/分钟) 测量一次不一定准确,我们要测量三次。 为了节约时间,根据测量15秒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估计出自己一分钟的次数。 请你算出你自己平均每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你一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是不是一直都这样呢? 那怎样的情况下,他会变化呢? 实验二、在运动结束时,你一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是多少呢? 设计实验:测量所需时间、测量方法、记录方法(次/分钟) 请科学小组派一个实验员跟着音乐跳兔子舞一分钟。 老师计时 小组其他人观察,做好测量准备。 结束后,请迅速记录数据。 问:和安静状态下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指导,小结。

问:休息三分钟后,呼吸和心跳还会这么快吗? 你们自己通过测量,来验证你们的答案吧 听一段优美的音乐,再回来。 实验三、休息三分钟后,你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和心跳次数是多少呢? 和运动结束时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指导,小结。 三、拓展活动。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知道了什么? 你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的速度。你还想知道哪些人的呼吸和心跳的速度呢?你准备怎么去测量?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测量 教案2 (2)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1. 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2.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1. 学会使用刻度尺。 2. 正确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 课前的准备 编好实验小组,指定实验小组长,讲明实验规则,指出做好物理实验的要求等。 教学过程 学生按实验小组就坐,然后提醒学生注意遵守实验室的秩序,爱护实验器材,不要乱动仪器设备。 1. 新课教学 二、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1)将实验目的、器材、实验步骤制成投影片打在屏幕上。 练习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和记录测量结果;练估测 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刻度尺,三角声(2块),铅笔,物理课本,5分硬币,细铜丝。 A.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量程和零刻度线的位置。 B.测物理课本的长度。测量三次,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并算出其平均值。 物理课本的长度 第1次测量结果第2次测量结果第3次测量结果平均值 C.把细铜丝在圆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的总长度,算出丝铜丝的直径,把这些数据填入下表。 细铜丝的直径 线圈长度线圈圈数铜丝直径 让学生将投影片上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抄在作业本上,准备写实验报告用。 (2)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检查一下桌上的器材是否齐全。 生:齐全 师:对你使用的刻度尺进行一下检查。 A.观察刻度尺零刻度线的位置。若零刻度线在刻度尺的端 点,应检查端头是否已磨损。 B.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和量程。 师:现在我们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边,测量三次,然 后求其平均值填入表内。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在黑板上画表一、请三个实验小组将他们测得的数据填在表一中。 表一 实验小组第1次测量结果第2次测量结果第3次测量结果平均值 第×小组 第×小组 第×小组 教师巡视,看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师:现在我们看一下第×小组,第×小组,第×小组的测量结果。看来三个小组的测量结果都比较好,并且注意了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和正确记录所测数据。如果哪个小组测得数据与黑板上的数据差异较大,请课后再重新测量,重新记录测量结果,不要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师:现在我们来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教师拿起一段细铜丝让学生观察。 师:我们看到铜丝很细,我们用刻度尺直接去测量它的直径很难测得准确。在测量长度或宽度很小的物体时,常常采用积累的办法。我们要测量这段粗细均匀的铜丝的直径,可以把它一圈挨一圈地密绕在圆柱形铅笔杆上,就能用刻度尺测量出它的直径了,同学们想想为什么要将铜丝密绕在圆柱形铅笔杆上?怎样才能做到密绕。 生:如果不密绕中间有空隙,我们测出的铜丝的直径就不准确了。要想密绕就要把铜丝捋直,中间不能打折。 师:你如何测算出铜丝的直径? 生:用刻度尺量出密绕铜丝的长度,除以圈数就可以求出铜丝的直径。 教师演示将细铜丝密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告诉学生不要将铜线绕在削过的铅笔之处。 学生动手实验,老师在黑板上画表二。 表二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测量呼吸和心跳》教案

《测量呼吸和心跳》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2.能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重点 知道心跳、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运动可以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恢复到正常状态。了解自己正常情况下 1 分钟心跳、呼吸的次数。 教学难点 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教学方法 多媒体授课课堂动手操作 课前准备 手表、记录表多媒体设备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每当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兴奋、紧张…… 师:你的这种心情从身体状况的哪方面表现出来的? 生:心跳加快,脸红…… 师:相对于体育课来说,我们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下? 生:安静状态。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一位男生一位女生),他们现在都处于安静状态下,如果让他们运动起来,你猜测他们会有什么变化? 生: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气粗…… 师:你们体育课上做过原地高抬腿运动吗?怎么做的? 生:大腿和身体呈 90 °夹角。 师示范动作

师:请男生准备好,随着老师拍手的节奏做原地高抬腿运动,动作要做标准了,女生站立不动。(计时 1 分钟)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他们的表情有没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男生脸上有汗、脸变红了、气喘粗了…… 师:你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问男生) 师:你有这样的感觉吗?(问女生) 师:为什么他们的感觉会不同?(请他们下去) 生:男生做了高抬腿运动,而女生没有做运动。 师:为什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就会变粗呢? 生:我们的心跳加快了,同时使呼吸加速。 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次数比安静时的呼吸和心跳次数快多少呢?怎样知道呢? 生:进行测量。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呼吸和心跳”,出示课题。 二、新授 (一)测量在安静状态下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师:要想准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谁知道怎样计算呼吸的次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测量呼吸时要注意,一吸一呼算一次呼吸(示范)。这儿老师是用夸张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看到,但在实际测量的时候就是按照平常的呼吸情况进行。每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一做。心跳的次数可以怎样测量的呢? 生:用手摸、听、测脉搏…… 师:我们今天用测量脉搏的方法来测量心跳次数。用我们的右手搭在左手手腕的内侧偏上的地方,找到脉搏(示范),每个人试试,要准确地找到你的脉搏。 师:测量呼吸和心跳次数的方法我们已经学会了,为了能进行数据分析,我们要把测到的数据记录在表格里面。(出示表格)这张表格你们知道怎么记录吗? 生:讲述表格的看法、写法。(师适时补充) 师:现在我们要开始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了,先测量哪种状态下的?生:安静状态下的。 生:安静状态下的。 师:表格里面要求我们填写同一时间内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我们第 1 次先测量 1 分钟呼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1.4科学测量第1课时长度的测量同步练习

(一)长度的测量 一、选择题 1 .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就诞生了一门以至100 纳米这样的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就是纳米技术,它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开了更加开阔的微观世界。这里所说的纳米是指() A .长度单位 B .质量单位 C .时间单位 D .温度单位 2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经过测量,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 米,那么,在这一测量中,相当于“测量”定义中所说的“公认的标准量”的是() A .东方明珠电视塔 B . 468 米 C . 1 米 D .测量用的尺子 3 .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A .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米 B .厘米、分米、毫米、微米、米 " C .微米、毫米、厘米、分米、米 D .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 4 .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A . 1 . 8 米=1 . 8 ×1 000 =1 800 毫米 B . 1 . 8 米=1 . 8 米×1 000 =1 800 毫米 C . 1 . 8 米=1 . 8 米×1 000 毫米=1 800 毫米 D . 1 . 8 米=1 . 8×I 000 毫米=1 800 毫米 5 .如图所示,测量铁钉长度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 A B ¥ C D 6 .下列长度中接近1 分米的是() A .指甲宽 B .铅笔芯直径 C .手掌宽 D .地球直径 7 . (山东枣庄)小超为了检验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下列几种尺子中哪种最合适() A .量程15 cm ,最小刻度0 . 5 mm B .量程10m ,最小刻度1 dm C .量程30 cm ,最小刻度1 mm D .量程3m ,最小刻度1 mm 8 .下列几个测量数据,用最小刻度是1 分米的刻度尺测量的是() A . 0 . 00158 千米 B . 5 . 0 米 C . 7 . 26 分米 D . 32 毫米, \ 9.某同学先后4 次测量同一个小球的直径,其测量结果分别为1 . 73 厘米、1 . 75 厘米、1 . 71 厘米、1 . 93 厘米,则小球的直径应取() A . 1 . 78 厘米 B . 1 . 765 厘米 C . 1 . 77 厘米 D . 1 . 73 厘米 二、填空题 10 .请给下面的测量数据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 1 )我国长江的长度约为 6 300 ; ( 2 )小明的身高为172 ; ( 3 )一层楼房的高度约为 3 . 2 ; ( 4 )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7 . 5 ; 11 .小明用卷尺测自己的身高为1 . 724m ,那么这个卷尺的最小刻度是,数据中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如果改用cm 作单位,小明的身高应记为cm 。 12 .如图是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甲图中铅笔的长度是;乙图中长方体长度是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

《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 黄盖中学沈小平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测量力的大小》。 一说教材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四课。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的基础。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力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认识弹簧测力计。第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第三、制作简易测力计。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本课的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本课的难点; 制作简易测力计 二说学法、教法 教法: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三说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通过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就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所以说力是有大小的,那么怎样来测量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课《测量力的大小》。” 导入新课强调指出“力是有大小的”。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怎样测量力的大小作好铺垫。 2、认识弹簧测力计 (1)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2)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弹簧、刻度板、挂钩 (3)、力的单位:牛顿、千克、克 1牛≈100克力 课件出示弹簧秤的几种刻度,学生认读,并感受1N、2N的力有多大。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七年级上册科学测量

1﹑测量的含义: 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2﹑长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单位换算: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3﹑长度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刻度尺的认识:①零刻度线 ②最小刻度值:每一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③量程:测量的 最大范围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 倾斜会造成读数偏大,皮尺拉伸造成读数偏小) ②看正确: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③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 ④记正确: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⑤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可以从尺的某一清晰刻线量起。但一定要注意读数时减去起点长

分别是dm 、cm 。 4. 减小误差 例、 四位同学分别对同一长度的测量结果记录如下:、、、。则第________个测量结果最接近长度的真实值。 解析:测量误差发生在估读数字上,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最接近所测量长度的真实值,其误差最小。在求平均值时,应该按照原测量工具的准确程度来决定保留的位数,实际计算时,可以计算到比测量值多一位,然后按照四舍五入,不足者补零,则所测量长度最接近于mm mm mm mm mm L 2.254)3.251.252.251.25(=÷+++=。即第二个结果最接近真实值。 5. 记录结果 例. 如图1,被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cm 。 解析:这是最常见的测量题型,联系实际,考查能力。应该注意:测量不是从零刻线开始量起的,所以应该用物体末端对应的刻度减去物体起始位置对应的刻度即为所测物体的长度,还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故被测物体的长度为(±)cm 。 6. 单位换算 例、 下列几个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 cm cm m m 3801008.38.3=?= B. m km 3108.68.6?= C. m cm 3105.125.12-?=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4 测量力的大小 【教材简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通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重力、弹力、反冲力等,用这些力作动力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了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动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本节课要研究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进一步了解力是有大小的,并学会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大小。在测量操作中掌握科学技能,使学生理解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并让学生掌握力的单位是牛。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弹簧测力计。教材中呈现了四种不同的弹簧测力计,说明弹簧测力计的种类有很多,但不管哪种弹簧秤,其原理都是相同的,然后展示了一种条型盒式测力计的各部分名称。指导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构造。教材通过让学生慢慢用力拉弹簧来理解弹簧测力计能测量力的大小的原理。本部分的难点是认识力的单位,教材通过条型盒测力计的放大图片和文字介绍,使学生认识力的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 第二部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教材出示了使用弹簧测力计时的注意事项,目的是提示学生要正确使用测力计。然后通过测量一些物体的重力大小,来掌握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长时间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 第三部分:制作橡皮筋测力计。这个活动是作为拓展内容来安排的。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喜欢的实验方法去探索和总结,充分体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力的大小已经具有许多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力的具体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得,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就是根据弹簧的特性制成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但能使学生对弹力加深理解,还能为下一节课中的摩擦力的探究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五年级科学上册 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 1.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风格不同的音乐 学生准备:手表、自制听诊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提问: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 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测量活动指导。 (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 学生静坐体会。 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4)讲解: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2.预测: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3.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 测量结束后交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