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方案

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方案

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方案
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方案

***2016年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

督导检查方案

一、背景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的通知》(卫办疾控函〔2009〕391号)是对常规工作的一次梳理,是对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工作客观、科学的评价。根据此通知要求制订本此调查督导方案。

二、目的

通过现场督导检查、各乡镇自查等方式,了解旗县、乡镇传染病网络直报实际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进一步明确网络直报工作重点,为进一步提升我旗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三、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5月9日);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3年11月7日卫生部第37号部长令);

(四)《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五)《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2006年1月1日);

(六)《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卫生部第41号部长令);

(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行版)。

(八)绩效考核机构指标。

四、检查方式及对象

(一)检查方式

以各乡镇自查为主,***疾控中心将根据卫生计生委统一安排,择期进行督导。以现场查看相关资料及文件的方式进行。

(二)检查对象

将根据工作情况,分上半年及下半年两次开展抽查。具体抽查地区视工作安排随时通知。

抽查单位包括全旗各医疗机构。

五、检查范围

现场督导检查内容:上半年主要为2016年1-6月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全年主要为2016年1月至检查月份前一个月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部分内容将涉及2015年工作。

全旗各医疗机构自查检查督导范围:本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疫情管理及报告情况。

六、检查内容

(一)医疗机构

1. 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1)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使用

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设置及规范使用情况。根据卫生部1996年印发的《全国法定传染病医院报告管理检查与居民回顾性调查方案》相关要求以及医疗机构诊疗登记的有关规定,门诊日志至少要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9项基本内容。门诊日志应由临床医生填写,病名项目应填写诊断的病名,不能填写症状;出入院登记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10项基本内容。

检查方法:现场查看感染科、急诊、内科、儿科、皮肤科、住院部等与诊疗传染病有关科室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病人登记本,查看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项目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有无漏登和缺项。

(2)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及反馈机制

检验部门登记项目应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年龄、检验结果、检验日期。

影像部门(含放射科、B超室等)检查登记应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年龄、检查结果。

检验部门、影像部门是否建立了异常化验结果必须返回送检医生或科室的反馈机制(包括门诊和住院)。

检查方法:查阅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情况(包括检验室、放射科、B超室电子登记系统),检查项目是否齐全、登记是否完整;反馈机制以反馈记录或医生签字为准。

(3)医院内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及处理机制

院内设专门部门及专人负责本院传染病报告数据的常规分析,分析不同时期医院接诊的主要传染病,并将分析结果在院内及时通报。

院内应制定对可能的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理机制与流程。

检查方法:现场查阅相关文档及反馈记录、相关的机制与流程。

(4)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院内自查

确定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自查组成员(含分管院长及各临床科室主任等)、周期、自查内容(是否报告、及时报告率)及奖惩等。发现漏报、不及时报告等方面问题时,能够提出针对性处理及整改措施。

检查方法:现场查阅有关自查记录、整改文档及总结(自查组成员签字)。

(5)传染病报告设备

医院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部门应拥有网络直报设备(包括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上网设备、报告专用电话或传真机),操作系统齐全(有防病毒软件),并有专人负责管理网络直报密码。

检查方法:现场查看、查阅相关记录、直报人员进行现场操作。

2. 定期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培训与考核

医院应定期组织临床医生、新进人员开展关于《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的专业培训,注重培训内容的更新,及时学习上级卫生管理部门下发有关传染病诊断、报告、防治管理方面的文件。并注意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

检查方法:现场查看、查阅相关培训、考核文档。以传染病相关知识问卷形式开展现场调查,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现场抽查5名临床科室医务人员(以内、儿、感控、皮肤、急诊等为主)、乡镇级医疗机构抽查3名医务人员,了解掌握情况。问卷见附件2。

3. 传染病报告质量抽查

评价指标包括:纸质报告卡填写信息准确率、完整率、纸质报告卡填写与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传染病报告率、传染病及时报告率。

3.1 传染病疫情报告率与报告及时性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定时收集传染病卡片并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卡片或填写不规范的卡片要及时向填写人员查询、核对,准确无误后及时将疫情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登记。 2、对已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当诊断变更、死亡或误报时要及时做出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3、定期对已上报的传染病卡片进行查重,对重卡进行剔除。 4、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5、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少见传染病和本地已消除的传染病的报告信息,立即上报院领导和当地疾病控制机构,经疾病控制机构确认后,按照法定时限通过网络报告信息。 6、疫情分析资料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使主管领导及时掌握动态。 7、传染病报告记录资料要保存3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料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 8、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 9、疫情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密码要定期更换一次。 10、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给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或者电子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

医院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制度

医院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制度 1、我院为法定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我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和村及个体诊所医务人为责任报告人。 2、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首诊医生负责制。 3、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例后,根据诊断结果,按照规定时限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发现漏报的应及时补报。 4、疫情管理人员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如发现上述问题,立即向报告人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将审核后的传染病报告卡及时录入网络直报系统。 5、网络直报人员收集到传染病报告卡片后,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实时报告,以便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信息进行审核、监测、统计分析和预测、预警。 6、已报告病例如果诊断发生变更、死亡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7、疫情管理人员应每月对上月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分析,并上报主管院长。 8、责任报告人和疫情管理人员应严格保护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9、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五年。 10、传染病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员、网络直报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给予直接责任人及其主管领导行政处分,并给予相当经济处罚。 11、网络直报人员应保障网络直保系统有关设备和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正常发挥。经常检查直报系统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2、网络直报人员应对网络直报系统的帐户、密码等资料妥善保管,密码每月至少更改一次,一般应在8位以上,应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并严格保密。 南屏卫生院甲方:苗木供应合同书 乙方:周至县哑柏镇绿星苗圃 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以下简称甲方)从周至县哑柏镇绿星苗圃(以下简称乙方)购买银杏苗木,(用于渭政办发[2010]205号文件,渭南市区绿化),并就相关事宜达成以下协议: 一、苗木数量: 二、苗木规格:胸径15cm以上,主干通直,树头完整,枝条匀称、丰满,无病虫害,树形美观。 三、苗木价格:每株计人民币 四、该价格包括:苗木费、挖掘费、包装费、装车费、拉运费五项。合计人民币() 五、付款方式:任务完成后,10日内一次付清。 六、有关事项: 1、土球规格:苗木所带土球直径1.2米以上,厚度60cm以上,卸车前完整不破裂。 2、包装规格:土球包装腰带无间隙宽度12cm以上,纵扎草绳间隙在2cm 以下。绳杆高度40cm,缠冠高度2米。 3、所有苗木必须是播种培育,均为本苗圃苗木,严禁从外省、外地调动,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由乙方负责。 4、乙方必须按照甲方时间、地点、数量要求按时送苗。(送苗地点,渭南市城区)并保证我县任务完成居全市前三名。

2014年网络直报培训考试与答案(医疗机构)最终版

传染病网络直报疫情人员培训考试(医疗机构) 辖区:单位:姓名:分数: 是否有上岗合格证: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 1.法定传染病共 ______ 种,其中甲类传染病 ______ 种,乙类传染病______种,丙类______种。 2. 法定传染病报告中需分急、慢性报告的病种是、和。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卫生部规定的其它传染病。 3.甲类传染病为_____、_____,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_____、_____、_____的病人、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 ______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______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 _____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4. 丙类报告未及时的卡片是指____到____的时间超过24小时。 5. 临床医生在填写法定传染病报告卡时,_____岁以下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6. 仅________(疾病名称)可录入阳性检测病例,别的疾病不允许录入此类病例。 7. 自2013年11月起,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类,并纳入现有______(疾病名称)进行管理。 8. 传染病报告卡中,学生(托幼儿童)的“工作单位”应详细填写:________及________。 9. 《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默认的重卡查重条件包:、、、、 、。 10. 病人属于用于标识病人____与___所在地区的关系。 11. 传染病报告卡中,病例“诊断时间”必须精确到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一个病人同时发生4种传染病时,应填写几张传染病报告卡() A.1 B.2 C.3 D.4

医院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医院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确保报告系统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网络直报的优势,规范本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的效率与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制度如下: 一、医疗机构为法定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二、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首诊医生负责制。 三、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例后,根据诊断结果,按照规定时限及时通过医院网络 HIS系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 四、疫情管理人员及时搜集、审核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穿检查·如发现上斌问题·立即向报告人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捋审核无误后的传染病报告卡及时录人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五、网络直报人员收集到传染病报告卡片后,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实时报告,以便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信息进行审核、监测、统计分析和预测、预警。 六、已报告病例如果诊断发生变更、死亡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

注明原报告病名。 七、责任报告人和疫情管理人员应严格保护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八、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矢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 九、网络直报人员应保障网络直报系统有关设备和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正常发挥。经常检查直报系统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十、网络直报人员应对网络直报系统的帐户、密码等资料妥善保管,不得转让泄露,密码每月至少更改一次,一般应在6位以上,应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并严格保密。

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

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 1、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应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且熟习传染病疫情管理和网络直报业务,具备指导和培训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工作能力。 2、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月应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呈报本单位主管领导并向有关科室通报。 3、网络直报人员在网络直报或上报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前,需先对本单位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 ①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注,不再进行网络直报。 ②发现以下情况时,建议立即对报告信息进一步核实: Ⅰ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Ⅱ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Ⅲ发现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同一自然村、街道、集体单位(场所)一日内出现3例及以上,或一周内出现5例及以上。 如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属实,应立即电话报告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按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4、每周、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认真执行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5、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

6、网络直报用户帐号的正式使用密码,一般应在8位以上,并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每月至少更改一次。网络直报人员未经上级系统管理员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网络直报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并避免在公共场所公开使用网络直报系统。 7、按时参加辖区疾控中心召开的疫情例会制度。 8、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有关法规信息和知识。 9、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责任,由于工作不负责任造成重大影响,按有关法规追究责任。

传染病保密制度

传染病保密制度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传染病信息网络直报账号保密制度 为加强医院传染病信息安全,现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保密制度。 1、指定1-2名网报人员。一般由防保科长与传染病管理人员负责。要求网报人员熟悉相关设备与操作,掌握工作软件、办公软件和网络使用的一般知识,爱护设备,及时检查或清洁计算机及相关外设。网报人员必须严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不得将帐号、密码等保密信息向任何无关人员泄露。 2、指定专人负责网报帐号管理工作。一般由防保科长或传染病管理人员负责。该人员负责帐号密码的定期更改工作,并及时告知其它网报人员。 3、指定专用电脑进行传染病信息管理工作。无特殊工作要求,各项相关工作须在专用电脑上进行。存储在存储介质(优盘、光盘、硬盘、移动硬盘)上的工作内容管理、销毁要符合保密要求,严防外泄。 4、专机专人专用,不得将设备提供给无关人员使用。 5、帐号密码设置尽可能复杂,一定要单独设置,不要与其他密码相同。设置密码时要尽量避免使用有意义的英文单词、姓名缩写以及生日、电话号码等容易泄露的字符作为密码,最好采用字符与数字混合的密码。不要贪图方便选择“保存密码”选项。定期(一个月一次)修改网报的密码。

6、严禁在网报专用电脑上登陆非法网站(如黑客网、色情网),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炒股等,违者按违纪处理。非必要时不得设置共享文件夹。 7、杀(防)毒软件、防火墙定期升级(每1-3天)、全盘查毒(每15-30天)。发现感染病毒,应立即中断运行,并及时消除,确保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工作。 8、不得下载、安装与运行来路不明的软件及程序,警惕“网络钓鱼”,防范间谍软件。 9、连接移动存储介质前先进行查毒操作,确定安全情况下才进行下一步操作。

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

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 (一)我院为法定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我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二)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首诊医生负责制。 (三)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例后,根据诊断结果,按照规定时限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发现漏报的应及时补报。 (四)疫情管理人员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如发现上述问题,立即向报告人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将审核后的传染病报告卡及时录入网络直报系统。 (五)网络直报人员收集到传染病报告卡片后,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实时报告,以便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信息进行审核、监测、统计分析和预测、预警。 (六)已报告病例如果诊断发生变更、死亡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七)疫情管理人员应每月对上月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分析,并上报预防保健科和主管院长。 (八)责任报告人和疫情管理人员应严格保护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九)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 (十)传染病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员、网络直报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给予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十一)网络直报人员应保障网络直保系统有关设备和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正常发挥。经常检查直报系统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十二)网络直报人员应对网络直报系统的帐户、密码等资料妥善保管,密码每月至少更改一次,一般应在8位以上,应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并严格保密。

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

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 1、网络直报人员及设施 ①责任报告人: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医学检验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疫情责任报告人。 ②硬件设施:有独立的、用于网络直报的办公室,配备疫情专用电话及能登录到网络直报系统的整套微机。 ③人员要求:要有1人负责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 2、传染病报告病种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乙、丙类传染病病种以及其它传染病病种进行报告。 3、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对发现的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它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4、报卡要求 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登记在科室传染病登记本上,并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送传染病防制科,疫情直报人员接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对卡片进行审核、登记。疫情直报员

必须及时、准确上网录入传染病报告卡并对卡片进行保管,传染病报告卡应保存5年。 ①核对: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在录入前对每日(包括法定节假日)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认真检查,对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或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查询、核对与更正。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在录卡后,对传染病报告卡还要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填写卡片编号。 ②订正:传染病信息管理人员收到订正报告卡时,须当日通过网络对已报告卡进行修改或订正,并在备注栏内注明“由╳╳病订正为╳╳病”。已报告病例如果诊断发生变更、死亡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③补报:对在本报告单位中发现的未报告传染病病例,本单位应及时补填传染病报告卡,并通过网络录入报告。 ④查重:录卡前,对填写的报告卡,须进行重卡检查,确认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记,不再通过网络录入。发现年龄、性别、现住址及诊断病种名称相同的报告卡时,要进行排查,对重报的报告卡,通过网络进行删除标记。 5、保密措施 ①网络直报人员应经常对直报网络进行维护,保障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行和安全,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②严格保护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

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

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确保报告系统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网络直报的优势,规范本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的效率与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我院为法定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我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二、传染病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谁接诊,谁报告, 三、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例后,根据诊断结果,按照规定时限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发现漏报的应及时补报。 四、疫情管理人员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如发现上述问题,立即向报告人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将审核后的传染病报告卡及时录入网络直报系统。 五、网络直报人员收集到传染病报告卡片后,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实时报告,以便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信息进行审核、监测、统计分析和预测、预警。 六、已报告病例如果诊断发生变更、死亡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七、疫情管理人员应每月对上月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分析,并上报主管院长。 八、责任报告人和疫情管理人员应严格保护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九、传染病报告卡应按日期、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 十、传染病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员、网络直报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给予直接责任人及其主管领导行政处分,并给予相当经济处罚。 十一、网络直报人员应保障网络直报系统有关设备和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正常发挥。经常检查直报系统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十二、网络直报人员应对网络直报系统的帐户、密码等资料妥善保管,密码每月至少更改一次,一般应在8位以上,应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并严格保密。

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相关知识测试题答案-疫情相关行测

2012年金水区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培训考核试卷姓名:单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 1、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 39种,其中乙类 26种,丙类11 种,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2、传染病防治法中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的为甲型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甲型H1N1流感、炭疽中的肺炭疽、脊髓灰质炎。 3、传染病管理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谁接诊,谁报告。 4、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应保存3 年. 5、传染病报告病例有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病源携带者、阳性检测结果五类。 6、霍乱病例诊断分类由疑似订正为实验室诊断病例时,同时还应订正报告卡中的医生诊断时间。 7、填写报告卡的发病日期,应填写本次就诊疾病初检日期,不明确时应填就诊日期。 8、根据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的要求,医疗机构的门诊日志应该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九项基本内容。 9、疟疾混合感染病例,按1例病人报告;种类按通常认为的临床症状较重者报告,如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混合感染,按恶性疟报告。 10、报告及时性统计规则,是比较报告病例的确诊时间与报卡生成时间,甲类超过2小时、乙丙类超过24 小时为迟报。 11、直报用户账户信息发生泄漏和遗失,须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最长不超过24 小时)通知上级系统管理员。 二、选择题(每题3分) 单选题 1、“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1例疑似麻疹病例,该病例纳入“麻疹监

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管理后,经实验室检测,排除麻疹诊断,订正疾病名称为其它疾病,订正病例报告正确操作方法:( C ) A.原诊断单位网络报告人员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重新录入该病例; B.原诊断单位网络报告人员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原报告病例进行订正; C.在“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订正,该信息将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同步为其它疾病; D. BC都对。 2、医疗机构在发现乙肝病例后,如已知该病例曾经做出诊断并被报告过,是否需要报告(C ) A.需要每年报告1次; B.超过半年需要再次报告; C.登记但不需要网络报告; D.不需报告。 3、在疫情分析中,计算报告发病数与去年相比上升或下降的百分比,下列哪个计算是正确的( A ) A. (本期发病数-去年同期发病数)/去年同期发病数×100%; B. (去年同期发病数/本期发病数)×100%; C. (本期发病数/去年同期发病数)×100%; D. (本期发病数-去年同期发病数)/本期发病数×100%。 多选题 4、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以下哪些要求是不正确的(BCD ) A.纸质《传染病报告卡》统一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 B.病人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传染病时可填写同一张卡片; C.病人的疾病诊断发生变化时,在原报告卡上进行相应修改; D.已填写了传染病登记本的时候可以不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5、订正报告时,以下哪些诊断日期需要订正为确诊的日期(ABC ) A.由疑似病例订正为确诊病例;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定时收集传染病卡片并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卡片或填写不规范的卡片要及时向填写人员查询、核对,准确无误后及时将疫情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登记。 2、对已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当诊断变更、死亡或误报时要及时做出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3、定期对已上报的传染病卡片进行查重,对重卡进行剔除。 4、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5、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少见传染病和本地已消除的传染病的报告信息,立即上报院领导和当地疾病控制机构,经疾病控制机构确认后,按照法定时限通过网络报告信息。 6、疫情分析资料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使主管领导及时掌握动态。 7、传染病报告记录资料要保存3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料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 8、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 9、疫情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密码要定期更换一次。 10、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给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或者电子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

传染病疫情管理与网络直报培训试题

传染病疫情管理与网络直报培训试题 (医疗机构) 单位名称姓名得分 选择题(以下题目有一项或多项答案是正确的) 1.法定传染病有() A 3类35种 B 3类37种 C 3类38种 D 3类39种 2.甲类传染病有() A 鼠疫 B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C 肺炭疽 D 艾滋病E霍乱 3.按规定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限,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小时,乙丙类小时() A 6,12 B 2,12 C 2,4 D 2,24 4.传染病报卡需填写诊断依据的病种有() A 梅毒 B 淋病 C 细菌性痢疾D病毒性肝炎E手足口病 5.细菌性痢疾实验室诊断标准() A粪检:白细胞或脓细胞:≥15个/HP或++及以上,同时红血球:≥10个/HP或+及以上B细菌培养:志贺氏菌阳性 C粪检:白细胞或脓细胞:≥15个/HP或++及以上,或红血球:≥10个/HP或+及以上 D 细菌培养:沙门氏菌阳性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限() A甲类2小时,其余24小时 B 均为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 C 均为现场调查结束后2小时内 D 均为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 7. 需报病原携带者的法定传染病有() A霍乱B脊髓灰质炎C艾滋病D乙肝 8. 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有() A肺炭疽B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C脊髓灰质炎D人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 9. 同一医疗机构发生报告传染病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以下操作 哪项是正确的() A重新填报传染病纸质卡片B在原始传染病纸质卡片上直接进行订正 C重新填报传染病网络电子卡D在原始传染病网络电子卡上直接进行订正 10. 下面法定传染病的病例分类需注明急性或慢性() A乙肝B艾滋病C伤寒+副伤寒D血吸虫病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 制度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定时收集传染病卡片并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卡片或填写不规范的卡片要及时向填写人员查询、核对,准确无误后及时将疫情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登记。 2、对已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当诊断变更、死亡或误报时要及时做出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3、定期对已上报的传染病卡片进行查重,对重卡进行剔除。 4、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5、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少见传染病和本地已消除的传染病的报告信息,立即上报院领导和当地疾病控制机构,经疾病控制机构确认后,按照法定时限通过网络报告信息。 6、疫情分析资料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使主管领导及时掌握动态。 7、传染病报告记录资料要保存3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料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 8、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 9、疫情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密码要定期更换一次。 10、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给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或者电子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网络直报培训考试与答案医疗机构

网络直报培训考试与答 案医疗机构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传染病网络直报疫情人员培训考试(医疗机构)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 1.法定传染病共 ___39___ 种,其中甲类传染病 ____2__ 种,乙类传染病___26___种,丙类____11__种。 2. 法定传染病报告中需分急、慢性报告的病种是乙肝、丙肝和血吸虫病。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____霍乱____、__脊髓灰质炎__和卫生部规定的其它传染病。 3.甲类传染病为___霍乱__、___鼠疫__,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____肺炭疽_、 ___脊髓灰质炎__、___非典__的病人、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 _____2_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_____2_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 _____2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4. 丙类报告未及时的卡片是指_诊断___到__报告__的时间超过24小时。 5. 临床医生在填写法定传染病报告卡时,__14___岁以下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6. 仅 HIV_或艾滋病携带者_(疾病名称)可录入阳性检测病例,别的疾病不允许录入此类病例。 7. 自2013年11月起,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甲类,并纳入现有____流行性感冒__(疾病名称)进行管理。 8. 传染病报告卡中,学生(托幼儿童)的“工作单位”应详细填写:_小学名称及托儿所名称_______及_____班级___。 9. 《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默认的重卡查重条件包:姓名、年龄、职业、性别、病种 、现住址国标。 10. 病人属于用于标识病人__现住地址__与_所住医院__所在地区的关系。 11. 传染病报告卡中,病例“诊断时间”必须精确到_小时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一个病人同时发生4种传染病时,应填写几张传染病报告卡(d )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正式版

Through the joint creation of clear rul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values, strengthen the code of conduct in individual learning, realize the value contribution to the organization.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正式版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通过共同创造,促进集体发展的明文规则,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培养团队精神、加强个人学习方面的行为准则,实现对自我,对组织的价值贡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首诊医生为疫情报告责任人,要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立即填写完整的合格的传染病纸质报告卡,包括初次报告、订正报告(含死亡订正)。医生填卡时,尽力询问病人的详细现住地址,得到病人的准确可靠地址,具体到乡镇、村名或街名和门牌号。若病人为学生,必须在患者单位栏内填写学校正式全称及班级名称,勿用简称。 二、疫情管理人员为网络直报责任人,负责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慢病、居民病死亡原因等项工作的网

络直报及电话报告工作;同时负责本单位网络直报系统硬件与网络维护,要妥善保管好用户编码及密码,在网络直报中遇到技术问题,立即与市疾控中心联系,及时解决,确保直报系统处于正常、安全的运行状态。 三、疫情管理人员负责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录入、初审和保存工作,收卡后应及时录入网络直报系统,不得延误,纸质卡片是电子疫情资料形成的重要原始依据,要至少保留三年备查。 四、一旦发现疫情,必须立即在规定时限内上网直报,特殊或重大疫情要同时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传染病报告时限:甲类2小时,乙类6小时,丙类12小时

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

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

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 1、网络直报人员及设施 ①责任报告人: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医学检验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疫情责任报告人。 ②硬件设施:有独立的、用于网络直报的办公室,配备疫情专用电话及能登录到网络直报系统的整套微机。 ③人员要求:要有1人负责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 2、传染病报告病种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乙、丙类传染病病种以及其它传染病病种进行报告。 3、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对发现的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它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4、报卡要求 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登记在科室传染病登记本上,并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送传染病防制科,疫情直报人员接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对卡片进行审核、登记。疫情直报

员必须及时、准确上网录入传染病报告卡并对卡片进行保管,传染病报告卡应保存5年。 ①核对: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在录入前对每日(包括法定节假日)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认真检查,对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或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查询、核对与更正。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在录卡后,对传染病报告卡还要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填写卡片编号。 ②订正:传染病信息管理人员收到订正报告卡时,须当日通过网络对已报告卡进行修改或订正,并在备注栏内注明“由╳╳病订正为╳╳病”。已报告病例如果诊断发生变更、死亡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③补报:对在本报告单位中发现的未报告传染病病例,本单位应及时补填传染病报告卡,并通过网络录入报告。 ④查重:录卡前,对填写的报告卡,须进行重卡检查,确认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记,不再通过网络录入。发现年龄、性别、现住址及诊断病种名称相同的报告卡时,要进行排查,对重报的报告卡,通过网络进行删除标记。 5、保密措施 ①网络直报人员应经常对直报网络进行维护,保障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行和安全,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规定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规 定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定时收集传染病卡片并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卡片或填写不规范的卡片要及时向填写人员查询、核对,准确无误后及时将疫情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登记。 2、对已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当诊断变更、死亡或误报时要及时做出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3、定期对已上报的传染病卡片进行查重,对重卡进行剔除。 4、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5、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少见传染病和本地已消除的传染病的报告信息,立即上报院领导和当地疾病控制机构,经疾病控制机构确认后,按照法定时限通过网络报告信息。 6、疫情分析资料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使主管领导及时掌握动态。 7、传染病报告记录资料要保存3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料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 8、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 9、疫情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密码要定期更换一次。 10、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给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或者电子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传染病的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保证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传染病的科学管理,特制定传染病管理制度。 编辑本段具体 一、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1、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2、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3、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4、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5、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二、传染病诊断及转诊制度 1、医院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2、对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3、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对不能确诊的疑似传染病病人应组织医院专家组会诊确认,同时上报县疾控中心,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4、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对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按照传染病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报告,非危重病人转到传染科(内科)归口治疗,危重病人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到传染科进一步治疗。 5、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6、不外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7、对肺结核病人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归口治疗,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结核病人转诊三联卡。 备注: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指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符合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的人。 三、传染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相关知识测试题答案

2012年金水区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培训考核试卷 姓名:单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 1、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其中乙类26 种,丙类11 种,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2、传染病防治法中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的为甲型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甲型H1N1流感、炭疽中的肺炭疽、脊髓灰质炎。 3、传染病管理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谁接诊,谁报告。 4、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应保存3 年. 5、传染病报告病例有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病源携带者、阳性检测结果五类。 6、霍乱病例诊断分类由疑似订正为实验室诊断病例时,同时还应订正报告卡中的医生诊断时间。 7、填写报告卡的发病日期,应填写本次就诊疾病初检日期,不明确时应填就诊日期。 8、根据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的要求,医疗机构的门诊日志应该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九项基本内容。 9、疟疾混合感染病例,按1例病人报告;种类按通常认为的临床症状较重者报告,如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混合感染,按恶性疟报告。

10、报告及时性统计规则,是比较报告病例的确诊时间与报卡生成时间,甲类超过2小时、乙丙类超过24 小时为迟报。 11、直报用户账户信息发生泄漏和遗失,须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最长不超过24 小时)通知上级系统管理员。 二、选择题(每题3分) 单选题 1、“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1例疑似麻疹病例,该病例纳入“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管理后,经实验室检测,排除麻疹诊断,订正疾病名称为其它疾病,订正病例报告正确操作方法:( C ) A.原诊断单位网络报告人员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重新录入该病例; B.原诊断单位网络报告人员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原报告病例进行订正; C.在“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订正,该信息将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同步为其它疾病; D. BC都对。 2、医疗机构在发现乙肝病例后,如已知该病例曾经做出诊断并被报告过,是否需要报告(C ) A.需要每年报告1次; B.超过半年需要再次报告; C.登记但不需要网络报告; D.不需报告。

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一、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应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且熟习传染病疫情管理和网络直报业务~具备指导和培训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工作能力。 二、网络直报人员再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月应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呈报本单位主管领导并向有关科室通报。 三、网络直报人员在网络直报或上报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前~需先对本单位填报的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 ,1, 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报告 人核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注~不再进行网络直 报。 ,2, 发现以下情况时~建议立即对报告信息进一步核实: A、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B、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C、发现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同一街道、集体单位,场所,一日内出现3例及以上~或一周内出现5例及以上。 如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属实~应立即电话报告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按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四、每周、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认真执行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五、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

六、网络直报用户账号的正式使用密码~一般应在8位以上~并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每月至少更改一次。网络直报人员未经上级系统化管理员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网络直报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并避免在公共场所公开使用网络直报系统。 七、按时参加辖区疾控中心召开的疫情例会制度。 八、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有关法规信息和知识。 九、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责任~由于工作不负责任造成重大影响~按有关法规追究责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