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液学检查项目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

血液学检查项目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

血液学检查项目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
血液学检查项目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

血液学检查项目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

1.全血细胞分析(24项)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区间:成人4-10×10^9/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白血病等。降低见于某些感染、血液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区间:男4-5.5×10^12/L,女3.5-5×10^12/L,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

(3)血红蛋白含量(HGB):参考区间:男120-160g/L,女110-150 g/L。临床意义:增多见于休克、严重呕吐及腹泻、慢性一氧化碳中毒、高山居住者。降低见于各种

贫血、白血病、大失血、造血机能障碍。

(4)红细胞比积(HCT):参考区间:男40-50;女37-47。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大量脱水或血浆丢失及真兴红细胞增多症。降低见于各种贫血。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区间:80-98fl。临床意义:根据贫血体积大小判断贫血类型。体积增大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体积减小见于严重缺铁性贫血、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区间:26-32pg。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 g/L。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8)白细胞分类(DC): ①中性粒细胞50%-70%②嗜酸性粒细胞0.5%-5%③嗜碱性粒细胞0%-1%④淋巴细胞20%-40%⑤单核细胞3.5%-7.9%。临床意义:①增多见于

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

性铅及汞中毒。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

镭辐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重度感染、再障、粒细胞缺乏等;②增多见于变

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手术后、烧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

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③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

铅及铋中毒等;④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

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减少见于传染性急性期、放射病、

细胞免疫缺陷等;⑤增多见于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

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偏差(RDW-SD):参考区间40-53fl。临床意义: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增大时有临床意义。

(10)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参考区间:0-15%。临床意义: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18%时有临床意义。

(11)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区间:100-300×10^9/L。临床意义:检测出血、凝血功能。减少见于再障、白血病、脾功亢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

2.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参考区间:0.83%-1.37%。临床意义: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

旺盛,表示好的发展。减少见于再障

3.红细胞沉降率:参考区间:男0-15㎜/L、女0-20㎜/L。参考区间:增快:生理性:见

于60岁以上的老人,妇女有月经期,妊娠期。病理性:见于各种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稀血症、高球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减慢见于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时。

4.血型(ABO血型(正定型)+Rh血型):临床意义:鉴定血型

5.血凝四项+D—二聚体:血凝四项(PT、APTT、FIB、TT)、D-D

(1)凝血酶原时间(PT):参考区间:PT10.5-14.5秒,PTR0.8-1.2,临床意义:延长见于:合成减少、消耗增多、循环抗凝物增加、先天性缺陷等,缩短见于:

高凝状态,如DIC早期。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参考区间:25-36秒,临床意义:延长见于:先天性及凝血因子缺乏症、循环抗凝物增多或肝素抗凝治疗,缩短见于:

DIC早期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监测肝素治疗:使用肝素治疗时,APTT维持

在正常对照的1.5-3倍(即75-100秒)

(3)纤维蛋白原测定(FIB):参考区间:2-4 g/L,临床意义:增高:组织坏死和炎症,妊娠和使用雌激素,糖尿病和恶性肿瘤,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独立的危险因

素之一。减低:肝脏功能受损如肝硬化、DIC;药物如雄激素、鱼油、纤溶酶原

激活、同化类固醇、高浓度肝素、纤维蛋白聚合抑制剂。

(4)凝血酶时间(TT):参考区间:14-21秒,临床意义:延长见于: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

(5)D—二聚体(D-D)测定:参考区间:0-0.55㎎/L,临床意义:阳性:动脉或静脉血栓性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动脉血栓栓塞),其他疾病(妊娠、

恶性肿瘤、手术)等,阴性:可基本排除血栓形成。

6.血脂及脂蛋白检查

(1)总胆固醇(TCH):参考区间:3.11-5.7mmol/L;干化学方法:<6.2 mmol/L。

临床意义:血清TCH升高见于:高脂血症、肾病综合症、糖尿病、肝胆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甲性状腺功能减退、痛风、高血压。降低见于:营养不良、甲

亢、肝硬化、烧伤及药物干扰。医学决定水平:≤1.81 mmol/L,提示严重肝功

不全;≥5.18 mmol/L,提示有患冠状动粥样硬化的中度危险;>5.7 mmol/L,

提示有患冠状动粥样硬化的高度危险。

(2)甘油三酯(TG):参考区间:0.56-1.7 mmol/L;干化学方法:<2.25 mmol/L。

临床意义:升高见于:高脂血症、肾病综合症、糖尿病、脂肪肝、及其他肝病、

SLE、糖原累积病等。妊娠中后期TG也升高。当TG>56 mmol/L,患急性胰腺

炎的危险度增大;>560 mmol/L,黄疸、肝大、脾大和脂血性视网膜炎症机会

增大。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和肝功能严重低下。

医学决定水平:<0.45 mmol/L,多与营养不良有关;≥1.69 mmol/L,为动脉

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的一个危险因子;>4.5 mmol/L,预示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性心血管疾病。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参考区间:1.04-1.55 mmol/L,干化学方法:<2.25 mmol/L。临床意义:升高见于:妊娠早期,中后期进入平坦期。降低见

于: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炎、肝硬化等。医学决定水平:M≤0.91 mmol/L,

W≤1.03 mmol/L,提示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增加;M≥

1.42 mmol/L,W≥1.68 mmol/L,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可能很小。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参考区间:2.07-3.37 mmol/L,干化学方法:

1.82-3.38 mmol/L。升高见于:高脂血症、低甲状腺素血症、肾病综合症、慢

性肾衰、肝脏疾病、糖尿病综合症、动脉硬化症等。降低见于:营养不良、骨

髓瘤急性心肌梗死、创伤、严重肝脏疾病、高甲状腺素血症等。当≥3.64 mmol/L,

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危险因素(冠心病)。

7.心肌疾病检查

(1)血清肌酸激酶(CK):参考区间:男20-200U/L,女20-180U/L;干化学方法:男55-170U/L,女30-135U/L。临床意义:心肌梗塞发生后3-4小时CK开始上

升,12-24小时达高峰,3-5天可恢复正常。医学决定水平:<10 U/L,可排除

与CK升高有关的疾病;≥240 U/L,急性心肌梗塞1-2天内可高于此水平,应

参考其他有关实验;>1800 U/L,患其他疾病的可能性高于患单一急性心肌梗

塞的可能,包括横纹肌炎、震颤性谵、癫痫等,应参考其他检验确诊。

(2)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参考区间:0-25 U/L,干化学方法:<24 U/L,临床意义:心肌梗塞发生后4-6小时开始增高,12-24小时达高峰,是诊断心

肌梗塞的灵敏指标之一。增高的其他疾病: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及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

(3)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参考区间:110-240 U/L,干化学方法:313-618 U/L。

临床意义:心肌梗塞发生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30-60达高峰,持续4-10天

恢复正常。若LDH增高后恢复迟缓,或在病程中再次升高,提示梗塞范围扩大,

预后不良。增高的其他疾病:肝脏疾病、肿瘤、贫血、肌营养不良、肺梗塞、

胰腺炎等。医学决定水平:≤17 U/L,可排除与LDH有关的疾病;≥300 U/L,

对引起LDH升高的各种疾病均应考虑;>500 U/L,常见巨幼细胞性贫血、急性

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转移癌和肝昏迷等。

(4)肌钙蛋白I(TNI):参考区间:0.16ng/mL,临床意义: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3-6小时内开始升高,14-20小时达高峰,5-7天恢复正常。其灵敏度为6-44%,

特异性为93-99%;不稳定型心绞痛:TNI升高,提示有小范围心肌梗死的可能;

>1.5 ug/L,为诊断临界值。

(5)肌钙蛋白T(TNT):参考区间:<0.014ug/L,临床意义:急性心肌梗塞:3-6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高峰,10-15天恢复正常。其灵敏度为50-59%,

特异性为74-96%;不稳定型心绞痛:TNT也常升高,提示有小范围心肌梗死的

可能;>0.2 ug/L,为诊断临界值;>0.5 ug/L,可以诊断急性心肌梗塞(AMI)。

8.C-反应蛋白(CRP):参考区间<10㎎/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急性心梗、创伤、术

后、各种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急性风湿病、急性类风湿关节炎。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鉴别。

9.降钙素原(PCT):参考区间:0.1-0.5ng/mL,临床意义:抗生素治疗指征:<0.05 ng/mL,

无细菌感染;<0.1 ng/mL,非细菌感染,需6-24小时内进行复查;>0.5 ng/mL,严重细菌感染、脓毒症、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0.B型尿钠肽(BNP):主要诊断心力衰竭:参考区间:0-100ng/L,临床意义:心衰分级标

准(NYHA分级),无心衰者BNP<80 ng/L、心功能Ⅰ级者BNP 95~221 ng/L、心功能Ⅱ级患者BNP 221~459 ng/L、心功能Ⅲ级患者BNP 459~1006 ng/L、心功能Ⅳ级患者BNP≥1006 ng/L。注“如果BNP<100 ng/L,心衰的可能性极小,其阴性预测值为90%,如果BNP>500 ng/L,心衰可能性极大,其阳性预测值为90%。”

11.补体C3:参考区间:0.9-1.8g/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肝癌、

组织损伤等;降低见于:肾小球肾炎、活动性SLE、自身免疫性溶血、类风湿性关节炎、菌血症、慢性肝炎等。

12.补体C4:参考区间:0.1-0.4 g/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风湿热急性期、心梗、关节

炎等;降低见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急性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SLE、肾病。

13.血沉即红细胞沉降率(ESR):参考区间: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临

床意义:生理性增快:妇女月经期、妊娠;60岁以上;病理性增快:①各种炎症如肺炎、败血症、阑尾炎等,②结缔组织病如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③血液病如贫血、白血病

④梅毒、疟疾、甲亢、肾炎和肾病;减慢见于:RBC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使用抗炎药物等,意义较小。

14.血氨:参考区间:<54μmol/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肝脏严重病变(肝性脑病)、门

静脉高压、消化道出血、尿毒症等。

15.地高辛浓度:参考区间:0.9-2.0ng/ml,临床意义:强心苷累药物的有效药物浓度和潜

在中毒浓度间隙很小,已引起中毒。血清地高辛浓度是反映病人疗效或毒性的最佳指标。

16.特种蛋白检测

(1)免疫球蛋白G(IgG):参考区间:7-16g/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Ig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SLE、某些感染疾病;降低见于:肾病综合症、继发

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

(2)免疫球蛋白A(IgA):参考区间:0.7-4 g/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SLE、某些感染疾病、肝硬化;降低见于:自设

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

(3)免疫球蛋白M(IgM):参考区间:0.4-2.3g/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巨球蛋白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SLE、肝病和某些感染性疾病;降低见于:原发性无

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

(4)免疫球蛋白E(IgE)参考区间:<100IU/m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超敏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外源性哮喘等,急慢性肝炎、寄生虫感染、类风湿性

关节炎、IgE型多发性骨髓瘤、药物所致间质性肺炎。

17.贫血二项(叶酸、维生素B12)

(1)叶酸(FA):参考区间:4.6-18.7 ng/m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慢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肾性贫血;降低

见于:贫血、各种原因所致VB12缺乏。

(2)维生素B12(Vit12):参考区间:197-866 pg/m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降低见于:贫血、叶酸缺乏症、恶性疾患。妊娠及婴幼儿需

求增加。

18.贫血三项(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

(1)血清铁(FE):参考区间:7.3-23.6μmol/L,临床意义:升高见于:溶血性贫血、再障、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铁吸收增加、急性肝坏死、冠心病及血色病;

降低见于:体内总铁不足、丢失增加、需要量增加、急慢性感染、尿毒症和恶

病质。

(2)总铁结合力(TIBC):参考区间:44.8-80.6μmol/L,临床意义:增加见于:各种慢性缺铁所致转铁蛋白合成增加;降低见于:血清蛋白降低的各种疾病。

(3)铁蛋白(FER):参考区间:男:30-400 ng/ml,女:13-150 ng/ml,临床意义:升高见于:恶性淋巴瘤、肝癌、胰腺癌等;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

19.糖化血红蛋白:参考区间:4.6-6.3%,临床意义:它所反映的是前1-2个月内的平均血

糖水平,用于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水平及用药监测。溶血性贫血可使结果降低。

20. .

21.

22.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意义 ()

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意义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最常做的检验项目,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其临床的应用及结果评价。 目前医院所做的血常规检验以三分类与五分类为主,这对于白细胞分类来说的,三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大体的分为大细胞(中性粒细胞)、中间细胞(其它白细胞)、小细胞(淋巴细胞)三类。五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五类。红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各类仪器差别不大。当然有些仪器甚至还可分出幼稚的白细胞,而在一些医院还在使用手工分类的方法。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上可随时检验,用血量不多,但是还是推荐使用静脉采血,并与合适量的抗凝剂混合使用。常规检验主要有以下项目: 1、白细胞计数(WBC) 参考值:4.0-10.0×10^9/L 临床意义: 增高:发热、各种炎症、白血病、出血、溶血、肿瘤等,如>30×1011/L有白血病的可能;减少:流感、非典、伤寒、粒减、粒缺、脾亢、再障、长期X线照射等结果评价: 主要为中性粒细胞:(1)增高:生理性增高如新生儿、经期、妊娠末期、饭后、剧烈运动后、酒后、冷浴后、分娩、下午较上午高、应用如肾上腺素等。(2)减少:致白细胞生成减少如应用烷化剂(氮荠、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消瘤荠、噻替哌、白消安、乌拉坦、甲基苄肼、多潘等)、有丝分裂抑制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秋水仙碱)、抗抑郁

药(丙米嗪、去甲苯米嗪)、利尿剂(乙酰唑胺、氯噻嗪衍生物、利尿酸、汞剂)、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甲氧苄青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链霉素、瑞斯托霉素、放线菌素K、两性霉素)、抗颠痫药(苯巴比妥、三甲双酮、乙琥胺)、其它(扑尔敏、二硝基苯酚、苯、砷等);致白细胞破坏增多如应用解热镇定剂(阿斯匹林、醋氨酚、氨基比林、消炎痛、保泰松)、抗甲状腺药物(甲疏咪唑、丙硫氧嘧啶)、抗生素(苯唑青霉素、双氧青霉素、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氯霉素)、抗疟药(奎宁、扑疟奎、辛可芬)、抗心律失常药及强心药(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安定、地高辛)、其它(氯丙嗪、呋喃妥因、苯妥英钠、别嘌醇、潘生丁等)。 2、中性粒细胞(NE) 参考值:2.0-7.0×10^9/L;51-75% 临床意义:异常标本还包括中性杆状细胞及幼稚细胞等。增高:急性细菌性感染、组织损伤、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等;减少:某些传染病如伤寒、流感、造血功能障碍、脾亢、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药物反应、慢性理化损伤等。 3、淋巴细胞(LY) 参考值:0.8-4.0×10^9/L;20-40% 临床意义:异常标本还包括大、小淋巴细胞及异淋。增高:传染性疾病如百日咳、传单、麻疹、结核、肝炎、肿瘤等;减少:长期X线照射、细胞免疫缺陷、传染病急性期。

检验报告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检验报告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常规分析 项目参考值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 (WBC) 成人 [3.9-10×10^9/ L] 儿童 [5-12×10^9/L] 新生儿 [15-20×10^9/L ] ●增加: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尿毒症、严重组织损伤、传 染病、严重烧伤、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手术创伤后、 急性出血或溶血、白血病、恶性肿瘤、心肌梗死、肾移植术后排斥等。●减 少:常见于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自身免疫性疾病、黑热病、再生障碍 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等)、黑热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疟疾、极度严重感染、 肿瘤化疗后、放射线及镭照射后、非白血病性脾功能亢进、化学物质如铅、 苯等中毒、长期服用氯霉素等。 淋巴细 胞(LYMPH%)[0.2-0 .4] ( LYMPH#)[0.08 -4×10^9/L] ●增多:常见于病毒性感染(如风疹、腮腺炎等)、某些细菌感染(如百日 咳、结核等)、白血病(如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肾移植术后等。 另外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降低,淋巴细 胞可相对增多。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 免疫缺陷病、严重化脓性感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单核细 胞(MONO%)[0.03-0 .08] ( MONO#)[0.08- 0.9×10^9/L] ●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肺结核)、某些白血病(如粒细胞 缺乏症的恢复期等)等。●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中性粒细胞(NEUT%)[0.5-0. 7] (NEUT#)[2-7×1 0^9/L] ●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如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如严重外伤、手术创伤等)、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急性中毒(如汞、铅等的外源性中毒以及尿毒症等内源性中毒)、恶性肿瘤、 粒细胞性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等,也可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痛风、严重缺氧、 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及氯化锂等。●减少:主要见于伤寒、副伤寒、疟 疾、流感、布氏杆菌病、麻疹、抗癌药物治疗、化学药物中毒、X线及镭照 射、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 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重度感染、脾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过 敏性休克、长期服用氯霉素等。 嗜酸细 胞(EO%)[<0.07]嗜 酸细胞计数 (EO#)[<0.5×10 ^9/L] ●增多:最常见于寄生虫病(如肠道钩虫感染、肠外血吸虫等感染)、变态 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坏死性血管炎等)、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 皮炎等)、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直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某些恶性 肿瘤(如肺癌等)、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急性期)、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 叶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减少:临 床意义较小。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极 期等)等。 嗜碱细胞(BASO%)[<0.05] BASO# [<0.03×10^9/L ] ●增多:常见于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如荨麻疹等)、骨髓增生性疾病(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转移、铅中毒 等。 红细胞(RBC)●增多:见于原发性红细胞增多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继发性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应用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应用 血常规检查现在又称作血液学分析,是指通过对微量血液的检测,对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血液系统的各项参数的质和量进行分析。 (一)白细胞计数 正常人的参考值范围是(4.0~10.0)×109/L。白细胞(WBC)增多主要原因是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增多往往与白细胞总数增多同时出现,多见于各种化脓性球菌所致的急性感染,大手术后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亦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一些传染病如伤寒、麻疹、结核、流行性感冒等,也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细胞增多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百日咳、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淋巴细胞可相对增高多,反之可相对减少。单核细胞增多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以及某些结核病、疟疾等。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意义。 (二)红细胞计数 健康人的红细胞(RBC)总数的参考范围为:成年男性(4.0~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对于成年人来说,红细胞计数高于6.8 ×1012/L,应采取治疗措施;低于参考值低限,为诊断贫血界限,应寻找病因治疗;低于1.5 ×1012/L应考虑输血。红细胞计数作为单一参数,诊断价值较小,如鉴别红细胞减少症、红细胞增多症或正常红细胞量,必须与血细胞比容相结合。 (三)血红蛋白 健康人的参考范围是: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血红蛋白(Hb)的测定用于诊断贫血及观察贫血的程度,贫血的分类还基于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四)血细胞比容 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样本中所占的比值,即为血细胞比容(HCT)。健康人的参考范围在0.36~0.50,减低见于各种贫血,是临床输血输液疗效观察的指标。若HCT降低,红细胞数量正常,而血浆量增加,为假性贫血;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手术后、失血、大面积烧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达0.8)、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五)红细胞的相关参数 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健康人的参考范围是:手工法82~92fl,血细胞分析仪法80~100fl,测量MCV可将红细胞按平均体积分成正常细胞、小细胞和大细胞。MCV反映了红细胞的水合作用,即血浆渗透压和红细胞数量之比。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

尿钠测定正常人体钠40%存在于骨骼中,其余分布于体液中。每天人体钠摄入量与排出量相当,钠可由消化道、皮肤及肾脏排出。肾脏排钠受醛固酮及身体对钠需要的调解,并伴随着氯化物一起排泄。 【参考值】 130~26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临床检测尿钠浓度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原发性醛固酮症的评价。 2.尿钠增高见于酮症酸中毒、失盐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等肾小管功能缺陷、尿崩症、使用利尿药及输注大量盐液等。 3.尿钠降低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症、肾前性少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长期低盐饮食、腹泻、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等。 【注意事项】 测定标本为24小时尿。 二尿钾测定 人体内总钾量为50mmol/kg,完全从食物中供给,经肠道吸收,主要由肾脏排泄。钾由肾小球滤过后,大部分由近曲小管及髓襻重吸收,仅有10%的滤过量经肾远曲小管在此处受醛固酮调节钾的排泄量。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泄。血钾无肾阈,不能阻止钾的排泄,即使不进含钾食物或低血钾时,机体每天仍要排钾1.5g。 【参考值】 25~10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钾增加见于①内分泌紊乱,如原发性醛固酮症、肾素瘤、长期使用ACTH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②糖尿病酮症、代谢性碱中毒、使用排钾利尿药、含高钾的食物等;③肾小管功能不全,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2.尿钾减少见于艾迪生病、肾衰竭、酸中毒、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使用保钾利尿药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三尿氯化物测定 氯离子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构成盐酸作为胃酸基本成分。氯化物以氯化钠形式存在,由食物和食盐供给,80%随尿排出,5%随粪便排出,其余经皮肤排出。氯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过,99%被肾小管重吸收,1%从尿中排出。

血常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 (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 (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 (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绝对值 (BASO) 0.0~0.1 ×109/L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注意事项 红细胞计数 (RBC) 3.5~5.6 ×1012/L 临床意义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 注意事项 血红蛋白110~160 g/L

检验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尿液分析仪参考值 尿胆原(URO): 参考值;正常人为弱阳性(+-) 临床意义:1. 正常人为弱阳性反应。2.尿胆原阴性常见于完全阻塞性黄疸。3尿胆原增加常见于溶血性疾病及肝实质病变如肝炎等。 附注: 本实验干扰较多,例如甲醛防腐剂,亚硝酸盐大于0.05g/L,可减低反应灵敏性,出现假阴性。尿胆原不稳定,很快氧化为尿胆素,不与试垫反应,故尿液样本不新鲜会出现假阴性。胆红素(BIL):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在肝实质性及阻塞性黄疸时,尿中均可出现胆红素。在溶血性黄疸的尿中,一般不见胆红素。 附注:尿中含有维生素c或亚硝酸盐而降低灵敏度,或尿液不新鲜或暴露于阳光而呈假阴性。酮体(KET);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1.严重为治疗的糖尿病酸中毒患者酮体呈强阳性反应。2.妊娠剧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后以可呈阳性反应。3.急性风湿热,结核病,败血症,急性胃炎伴有严重脱水。麻醉后,中毒性休克等,以可呈阳性。 附注:酮体试垫对温度十分敏感,暴露于室温内湿度中数小时即可失效,故操作时必须于取回试条后立即将试盒盖紧。试垫退色不可在用,同时尿样本应新鲜,如有细菌繁殖可使乙酰乙酸转为假阴性。 隐血(BLD):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含游离血红蛋白的尿称为血红蛋白尿,隐血实验呈阳性。正常人尿中无游离血红蛋白。当体内大量溶血时,尤其是血管内溶血,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可大量增加。当超过1-1.35g/L时即出现血红蛋白尿。此种情况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寒冷性血红蛋白尿,急性溶血性疾病等。还可见于各种病毒感染,链球菌败血症,疟疾,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肾透析,手术后所致的红细胞大量破坏等。 附注:试垫检出功能可因尿比重上升或蛋白质增加而减弱,维生素c增加以影响隐血检出,当其含量大于0.57mmol/L(10mg/dl)或尿液以甲醛防腐者,均可出现假阴性。在试垫出现绿色斑点,提示为完整红细胞所致。 蛋白(PRD): 参考值:阴性或弱阳性 临床意义:尿蛋白除了功能性体位性之外,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粘蛋白,IgA,糖蛋白等)及假性蛋白尿(混入脓血等)。病理性蛋白尿是肾病一个早期而易被忽视的指标,阳性可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蛋白质定性多为±—++,定量常在0.2g/24h.不超过1.5g/24h)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毒性物质引起肾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肾损害肾移植,本周蛋白,妊娠与妊娠中毒症,膀胱炎等。许多药物可使尿蛋白阳性,其中如阿司匹林,青霉素,庆大霉素,氯丙,嗪,灰霉素,干扰素,利福平,黄胺类,可的松非激素消炎剂射线造影剂等。可造成测定的干扰或排泄蛋白增多。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手术、化疗、放疗前后均需行血常规检查。其中的指标的异常会影响这些治疗措施的进行。但很多病人与家属拿到化验单看不懂,感到很困惑。现仅就血常规的一些化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作一简要说明,供参考: 1. 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临床意义: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较少见。 减低:可反映贫血的程度。病人的营养状况不佳、手术后失血过多、化疗后等均可出现。 2. 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万/mm【0.01】 女:(3.5~5.0)×1012L(350~500万/mm【0.01】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减低:手术后失血过多、化放疗疗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其他情况引起的贫血、血液稀释后等。 3. 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4~10)×109/L(4000~10000/mm【0.001】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这是化疗病人最常见的副作用。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出现。 4.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0.50~0.70(50%~70%)【0.01】 临床意义: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伤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常见化验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009-05-10 19:41 常见化验检查得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口测定 红细胞计数(简写RBC) 1、正常值 男性:400?550 万/mm3 (4、0—5、5X1012/L) 女性:350?500 万mm3 (3、5_5、0X1012/L) 新生儿:600?700 万mm3 (6、0—7、5X1012/L) 2、临床意义:红细胞讣数最常用得就是做为检查贫血得主要指标。 (1)红细胞增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相对增多:在剧烈呕吐,频繁腹泻、多汗时、多尿、长期不能进食者,山于血液浓缩,红细胞可以出现相对地增多。 b、绝对增多:在某些正常情况下因缺氧也可以出现红细胞增 多,如:由平原移居高原生活或剧烈地体力劳动与体育运动以后及新生儿均可岀现红细胞增多。此外,红细胞增多还见于一些疾病,如:严重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红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贫血。如:妊娠中、后期得贫血、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以及溶血性贫血等。 血红蛋口测定(简写Hb) 1、正常值: 男性:12?16 克(120—160g/L) 女性:11 ?15 克(110—150g/L ) 新生儿:17?20 克(170—200g/L ) 2、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测定常与红细胞讣数同步进行,其增高与减少得临床意议与红细胞讣数同。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 口细胞总数(简写WBC) 1、正常值

成人:4000~10000/mm3 (4—10X10g/L ) 6 个月至2 岁婴儿:11000?12000/mm3 (11—12X10g/L )新生儿:15000?20000/mm3 (15—20X10g/L ) 2、临床意义: (1)增多:白细胞总数增多,就是检查体内感染得主要指标之一,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特别就是化脓性感染。在急性大出血、严重得损伤与急性中毒等也可见到。还有白血病与某些恶性肿瘤,口细胞均有增多。此外,在某些正常情况下也可以见到白细胞增多,如:新生儿、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以及剧烈运动或劳动后,寒冷、饱餐或淋浴之后等等。 (2)减少:白细胞总数减少,临床上最常见于某些特殊感染,如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等)、伤寒,疟疾等。在某些中毒、长期接触放射线、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得药物、抗癌药物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也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得减少。 口细胞分类讣数(简写DC) 1、正常值 嗜中性粒细胞(简写\) 杆状核:3?5% 分叶核:55?63% 嗜酸性粒细胞(简写E):l?3% 嗜碱性粒细胞(简写B) :0?1% 淋巴细胞(简写L):25?35% 单核细胞(简写M): 3?8% 2、临床意义: ⑴嗜中性粒细胞得增多或减少与白细胞总数得临床意义相同。 (2)嗜酸性粒细胞得增多,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或其她过敬性疾病,如:食物过敬、接触过敬、药物过敬等、寄生虫病如蛔虫病以及某些皮肤病等。减少见于某些特殊感染如伤寒,或在使用某些激素得治疗期间。 (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放疗、化疗后得病人。 (4)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等或某些特殊急性传染病。 (5)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血液病或急性感染得恢复时期。

-血常规各项检查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0.0~0.1 ×109/L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蒋淑丽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蒋淑丽 发表时间:2019-05-23T10:40:30.81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20期作者:蒋淑丽 [导读] 临床应用上静脉血液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价值要比末梢血液常规检测结果更大一些,因此,临床上多建议跟多地采取静脉血液常规检测的方法对血常规进行检验。 铁力市人民医院黑龙江铁力市 152500 摘要:目的:对不同的采血方法在对血常规的相关检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相关研究。方法:随机选取近两年在医院接受过血常规检查的病例90例,其中30例患者(A组)采用末梢血采集,30例患者(B组)采用静脉血采集,30例患者(C组)采用动脉血采集,三种不同采血方法在早上6点左右,且保证患者是空腹的状态下进行,用专用仪器对血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末梢血液检测指标中的RBC、WBC、PLT、Hct、Hb的结果均比静脉血液的检测结果低得多,统计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其CV值检测结果却要高于静、动脉血液的检测指标(P<0.01)。末梢血液相比之下没有静、动脉血稳定。结论:临床应用上静脉血液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价值要比末梢血液常规检测结果更大一些,因此,临床上多建议跟多地采取静脉血液常规检测的方法对血常规进行检验。 关键词: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 Value of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for routine blood test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in the relevant tests of blood routine.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outine blood tests in the hospital in the past two year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mong them, 30 patients (group A) were collected by peripheral blood, 30 patients (group B) were collected by venous blood, and 30 patients (group C). Arterial blood collection is used. Three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are performed at about 6 in the morning, and the patient is guaranteed to be in an empty stomach. The blood routine indicators are detected by a special instrument, and the results are analyzed. RESULTS: The results of RBC, WBC, PLT, Hct, and Hb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test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venous blood, and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However, the results of CV detect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static and arterial blood (P<0.01). The peripheral blood is not static and the arterial blood is stable. Conclusion: The value of routine blood test result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greater than the routine blood test results.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routine venous blood test to test blood routine. Key words: blood collection method; blood routine; test 前言:血液常规检查是一种基础血液化验与检查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时必要的一项内容。具体检查项有: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相关血液指标。通过血常规可以知道细胞的具体数量及形态变化的分布情况,其结果可以辅助医生发现早期全身疾病的相关迹象,对临床病情的诊断有巨大作用[1]。利用针刺的方法对机体的末梢、静、动脉血液进行采集是临床上进行血液的常规检测时采血使用的三种常见方法。血液采集后,将所收集的血液放入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其中,末梢血液采集法在临床上应用的时间最长,疼痛感轻,患者容易接受,然而近几年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静脉血液采集法所检测出的相关结果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近两年在我院接受过血常规检查的病例90例,其中男42例,女48例,平均38.4岁。患者的年龄、性别的自然属性差异,对不同采血方法的检测指标没有显著性影响。 1.2方法 随机抽取近两年在医院接受过血常规检查的病例90例,其中对30例患者(A组)进行末梢血采集,对30例患者(B组)进行静脉血采集,对30例患者(C组)进行动脉血采集,时间均在早上6点左右,保证患者为空腹的前提,用专用仪器对血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比较数理学统计差异。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4. 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差异性显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性不显著(P >0.05),无统计学意义。 1.4观察指标 分别对所采集的末梢、动、静脉血液WBC、RBC、Hb、Hct、MCV、MVH、MVHC、PLT八项常规指标进行观察。 2.结果 经统计学计算对8项血常规检测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动、静脉血的检测结果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末梢血液检测指标中的RBC、WBC、PLT、Hct、Hb的结果都比静脉血液的检测结果低得多,详见表,统计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其CV值检测结果却要高于静、动脉血液的检测指标(P<0.01)。 3.讨论 采用针刺的方法对机体的末梢、静、动脉血液进行采集是临床上进行血常规检测时采血所使用的三种常见方法[3]。其中,末梢血液采集法在临床上应用的历时最长,疼痛感轻,但是近几年以来的临床研究数据得出,静脉血液采集法所检测出的相关结果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本次研究的结果充分表明,末梢血液检测指标中的RBC、WBC、PLT、Hct、Hb的结果都比静脉血液的检测结果低得多,统计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但其CV值检测结果明显高于静、动脉血液的检测指标。说明末梢血液相比与静、动脉血不稳定。总之,排除患者的

血常规的分析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 锁定 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血常规检验是由机器检测完成的。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通常可分为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诊断参考价值,许多患者在病因不明时可以做血常规检查对其进行辅助诊断。此外,血常规检查还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参考范围】 新生儿:(6.0~7.0)×1012/L 婴儿:(5.2~7.0)×1012/L 儿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①增多见于精神因素(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气压低,缺氧刺激;长期多次献血)。②减少见于妊娠、6个月~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对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2)病理性增多见于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病理性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见于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2.血红蛋白(Hb) 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正常参考范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 ?5.5 X 10 的12 次方/L(400 万-550 万个/mm3) 女:3.5 ?5.0 X 10 的12 次方/L(350 万-500 万个/mm3> 新生儿:6.0~7.0 X 10 的12 次方/L(600 万-700 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男:120 ?160g/L(12-16g/dL)。女:110 150g/L(11- 15g/dL)。儿童:120 ?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X 10 的9 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X 10 的9 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丄疾』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舌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不同采血方式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分析

不同采血方式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13T15:05:20.58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4期作者:唐晓燕 [导读] 与末梢采血方式相比,静脉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的运用价值更高。 长沙血液中心湖南长沙 410001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方式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方法:筛选出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60例病患,按照不同采血方式把他们分成研究组A与研究组B,两组病患都是80例,研究组A采用静脉采血方式,研究组B采用末梢采血方式,对比两种采血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比较研究组A与研究组B病患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研究组B的WBC、RBC都比研究组A高,HCT、HGB、PLT都比研究组A低,差异较大(P<0.05)。结论:与末梢采血方式相比,静脉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的运用价值更高。 关键词:静脉采血;末梢采血;血常规检验;临床应用 血常规检验是最基本的临床检查项目,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1]。血液标本采集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血常规的检验的正确与否[2]。当前,血常规检验中常用的采血部位是静脉与末梢,本研究为了更深入地探讨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筛选出了本院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的160例病患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见下述总结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出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60例病患,按照不同采血方式把他们分成研究组A与研究组B,两组病患都是80例。研究组A:男39例,女41例;年龄18~72岁,平均(39.5±3.7)岁。研究组B:男38例,女42例;年龄18~71岁,平均(39.3±3.6)岁。对照研究组A与研究组B的基本情况,差异不大(P>0.05),可进行临床数据分析。 1.2方法 两组病患均在早上7~8点空腹采血,研究组A用一次性采血针连接EDTA-K2真空抗凝管(美国BD公司)进行采血,采血部位为肘部静脉处;研究组B采集末梢血后把血液移到真空抗凝管中,采血部位为食指处。两组血液都进行有效混匀,并在2h内应用SYSMEX-800i血液分析仪完成血常规检验。 1.3观察指标 比较研究组A与研究组B病患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观察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以及血小板(PLT)。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l9.0系统分析数据,计量数据用(±s)表示,进行X2校验,P<0.05说明差异较大。 2结果 对照研究组A与研究组B病患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研究组B的WBC、RBC都比研究组A高,HCT、HGB、PLT都比研究组A低,差异较大(P<0.05),见表1。 3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医院最常见的临床检查项目之一,可较精确地反映病患血液系统的实际情况,包括造血功能、贫血类型等,能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应用率较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精确是否,直接关乎病患病情诊断的准确与否。所以,如何提升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精确度,是现下临床检验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然而,血液标本采集方式的不同,会对血常规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目前,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最多的采血部位是静脉与末梢[3]。静脉血和末梢血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于:①静脉血血管管径较宽,采集时血液的温度略高于末梢血;②环境的变化对静脉血的影响不大,对末梢血的影响则较大,末梢血常会因为受检者身体的应激反应、情绪变化、外界温度变化等因素所影响,也会因为局部皮肤疤痕而出现循环障碍,导致末梢采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不准确,而静脉采血在有些特殊疾病的血常规检验中,其结果的准确率则非常高;③静脉血不可和组织液混合在一起,其成分和体循环血液比值相近,可准确提示全身循环血液的实际状况;末梢血可与组织液混合在一起,因为它的血样是由动脉血、静脉血、毛细血管血、组织间液以及细胞内液组成;④静脉采血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感染,末梢血多采集手指尖血,手指与外接接触较多,因此更容易受感染;⑤末梢采血一般用棉球消毒,易导致微小棉纤维与血液混合进入计数系统,而堵塞计数微孔与管路,进而使计数出现一定的错误率;静脉血则无此类情况发生;⑥静脉血的采血量一般是1ml以内,有足够的血液可对有误差结果进行多次检查;末梢血的采血量则有某些限制,复查时一般都要再次采血;两种采血部位对比,静脉血的采血量更多、重复性更高。 静脉采血方式和末梢采血方式的操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静脉采血是指应用相关设备采集受检者静脉血管中的血液进行血常规检验,其操作步骤如下:①采血前护士先进行手消毒,认真核对受检者的信息,用相应型号的试管,做好采血前的各项准备工作;②指导受检者取正确体位,将手放在试验台,选择粗大、好辨别的静脉,充分表露出来;③彻底消毒显露的皮肤,找准血管进行穿刺,穿刺后慢拉注射器,有少许回血时放松压脉带,采血量到达即可结束采血。末梢采血是指在适宜的试管中添加稀释液,确定试管无异常后按摩受检者左手中指或无名指指端内侧,彻底消毒,把采血针刺入指端内侧约3mm后拔针,擦去第一滴血后应用微量习惯吸定量血液后完成。静脉采血时可选择肘静脉等血液循环良好、便于穿刺的血管,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血液标本的干扰因素,具有操作简便、血液标本安全等优势,不仅可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也可提高血常规检验的精确度[4]。末梢采血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对婴幼儿而言,该采血方式的实用性更强,可靠性更高。二者相比,末梢采血方式虽可减少患者的疼痛感,但为了满足多次检验的需求通常要二次采血,且采血过程中因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