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教案

三大构成

授课教师:

适有专业:

使用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学时:

使用教材:《平面构成》

教学进度表

第一章点线面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点线面的概念

2、熟练掌握点与线、线与面、点与面的构成

3、掌握线的性格

二、教学内容提要

1、平面构成的概述

2、点线面的构成

3、构成的图与地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本次课的主要重点是构成中的线及线的个性,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可采用相关多媒体光盘演示教学。难点在讲授构成中的点、面与几何中的差异。

四、课时安排

四课时

五、教学设备

多媒体光盘、模型等

六、检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1、举例讲解点的密集。

2、要求学生谈谈点与面的辨证关系。

七、教学内容

一.概述

构成艺术,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它的基本规律性的问题,适用于所有构成设计,但我们着重阐述二次元构成,即平面设计中基本要素的构成及其形式规律问题。它是从事平面设计工作者以及爱好平面设计的初学者,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所谓平面,是指与立体的差别,它主要解决长、宽两度空间的造型问题。

所谓构成,就是“组装”的意思,也就是说把平面设计中,所需要的诸要素,象机器零件那样,按照美的形式法则,进行“组装”,形成一个新的,适合需要的图形。

本课程的任务是:为平面设计进行创造形象的基本练习。这里不涉及设计中所要考虑的材料应用、生产工艺以及使用功能诸问题。它是设计家从事设计之前,首先要掌握和运用视觉语言的一种基本功。通过《构成艺术》的学习,可为我们提供更丰富的思维技巧,开阔视野,使头脑更加灵活多变,开发智能,发挥创造能力,从而为设计创出更宽的新路。

平面构成,是一种视觉形象的构成。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平面设计中,如何创造形象,怎样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如何掌握美的形式规律,并按照美的形式法则,构成设计所需要的图形,从中培养设计人员的审美能力,并提高其创造“抽象形态”和构成的能力。

在世界上一切造型活动,其形象有自然的(即:象形)和人工的(即∶造物)两种。如徐悲鸿先生画的奔马,以及图案纹样中的云纹、水等等,都追求形似。而在人工造物活动中,不论建筑设计或家具、。服装设计,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实用,是从人的生活需要出发,其使用价值越高,便越能发挥其美的效能,它是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的产物。因此,它的产生是客观世界所存在的物象,在人头脑中的一种反映。

凡是艺术作品都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艺术家将生活中的感受,经过整理、概括、加工、取舍,使之更加条理化,更集中了美的因素,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并具有实用价值。它能给人以美育和美的享受,而且充实和美化人生: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使人充满信心地为创造新生活而努力。所以,设计家要深入生活,要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养料,提取精华,集中典型形象进行创造,不断地提高艺术水平。

所谓“抽象形象”的应用,在我国过去就有丰富的遗产。如:中国古代的彩陶纹样和其它几何图案。其形象古朴简练、生动、装饰性强,比较充分地体现出美的形式规律,是我们设计和研究的很好借鉴。

再如:我国传统戏剧中的京剧脸谱,根据其人物性格,进行大胆的夸张变形,有的脸谱形象,是把面部归纳成“三块瓦”等格式。以变化,其处理手法好多都是抽象化的,这是极为精巧的艺术创造。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闭关自守状态,尤其近百年来,帝国主义的入侵,将我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位,没有条件把我国一些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加以系统的总结提高,不能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所以,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设计,离不开生产。它不象绘画那样,画家所制作出来的作品,仅供人们的欣赏。而设计家的手稿,必须通过人工成实物,才能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效益,如果没付诸生产,其设计图纸仅能起到一个资料作用。比如:在印刷生产过程中,设计仅是整个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没有好的设计稿,尽管印刷水平再高,也生产不出高质量的产品。然而,设计家必须懂得生产工艺,了解产品的特性和使用者的需求,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家。

在工业美术设计中,机器生产不同于手工艺生产的是:大工业生产注重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以满足尽可能高的生产效率。注重产品的机能作用,发挥材质本身所具有的美感和大的造型美。而不象手工艺生产那样,强调人的超群技艺,甚至不计工本,不讲效率地去追求华丽的装饰。手工艺生产尽管能生产出极为精致华美的瑰宝,但却不能满足社会上众多的需要。

特别是从人们头脑接受信息的效能来看,简练明了的造型,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它有利于减轻人们的精神疲劳。构成的理论,正适应了近代工业生产的这些特点。所以,它是工业美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及一切平面设计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基础。

平面构成,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工艺美术理论。它不拘于一定的固有格式,手法灵活,千变万化,尤其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从而更好的为设计服务。

二.点

1.点的定义

在几何学的定义里,点是只有位置而没有大小的。点是线的开端和终结,是两线的相交处。但从造型意义上说,却有其不同的含意。点,必须有其形象存在才是可见的。因此,点是据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它没有上下左连接性与方向性。其大小绝不许超越当做视觉单位“点”的限度,超越这个限度,就失去了点的性质,就成为形或面了。要具体划分区别和界限,必须从它所处的具体位置的对比关系来决定。如∶大海中的一叶小舟,在浩瀚的大海中,小舟便具有“点”的性质。如∶晴空夜晚闪烁着的繁星,尽管星球之大,有的超过地球上百倍,但在无穷尽的宇宙当中,它却呈现出“点”的性质。在中国画技法中,总结了上述原理,得出了“远点树,近点苔”的表现方法。它们都是用点,由于点的环境不同,所表现的对象也随之而改变了,这些都突出了点的特征。

2.点的性质和作用

从点的作用看,点是力的中心。当画面中只有一个点时,人的视线就集中在这个点上,它早有紧张性。因此,点在画面的空间中,具有张力作用。它在人们的心理上,有一种扩张感。

在装潢设计中,点由于具有张力作用,便可发挥其占据空间的效能。比如:一幅商品广告中的商标就是起到点的作用。按照这一原理,在设计时将商标放在较宽阔的空间中,不仅发挥其占据空间的作用,而且,还会更加突出商标的形象。又如:中国花鸟画的章法中,在大片空间里,往往要放上两个蝴蝶或蜜蜂,这样会使画面感到充实,并且,更能显示其空间感。

当空间中有两个同等大的点,各自占有其位置时,其张力作用就表现在连接此两点的视线。在心理上产生吸引和连接的效果。空间中的三点在三个方向平均散开时,其张力作用就表现为一个三角形,“北斗七星”由于其形象与一个勺形相似,其七点的连线就很容易被人们所发现,并增强识别和记忆。

如果画面中的两点为不同大小时,观者的注意力,首先会集中在优势的一方,然后再向劣势方向转移。

点的排列,以等间隔在一条直线上,则产生线的感觉。这在广告和包装设计中是极为常见的。例如:厂名或说明文字的排列,即呈现出线的效果。

3.,点的错觉

所谓“错觉”,就是感觉与客观事实不相一致的现象。点所处的位置,随着其色彩、明度和环境条件等等变化,便会产生远近、大小等变化的错觉。

一般明亮的暖色会接近眼睛,而有前进和膨胀的感觉。因此,在黑地上的白点,较同等大在白底上的黑点感觉为太。白点有扩张感,黑点有收缩感。桔黄色的点要比蓝色的点感觉大,道理与上例相同。按照这一原理,在设计中可用明亮的色彩,突出商标或主题文字;同时,使用较暗(或较寒)的色彩,便会适当减弱次要部分的文字或图形。同一大小的点,由于周围点大小不同,就使中间两个点也产生有不同大小的错觉,中间的圆点是等大的,由于周围的点大,产生对比作用,而感觉中间的点小。相反,中间的点则感觉大。

在一个两直线的夹角中,同一大小的两个点,由于其位置不同,距角尖端的远近不同,便产生靠近角尖之点有大的感觉。

同一大小的两点,由于空间对比关系的作用,紧贴外框之点,较离外框远之点感觉大,而且具有面的感觉。其原理主要是周围空间对比所产生的错觉。

三.线

1.线的定义与种类

在几何学定义里,线是只具有位置、长度而不具宽度和厚度的。它是点进行移动的轨迹。并且是一切面的边缘和面与面的交界。

从造型含意来说,它必须使我们能够看到,所以,线具有位置、长度和一定的宽度。它在造型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

线有两种,即:直线和曲线。当点的移动方向一定时,就成为直线;当方向常变换时,就成为曲线;点的移动方向间隔变换而成的是曲折线。它界于直线与曲线之间。例如:直线多角形,每边都是用直线组成,如果其直线边的数量增加的越多,直线的长度缩小到很短的线,对于刻画形象和在构成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东方绘画艺术,其主要表现手段,是备种不同的线。归结起来,可以说就是直线和曲线,以及二者的结合。在造型中,线比点更具有较强的感情性格。它的重要性格,主要表现在长度。而长度是按点的移动来决定的。除了移动量之外,点的移动速度也支配着线的性格。比如:速度的大小,决定线的流畅程加速、减速或速度的不规则变化,以及移动方向的变化,都会有各种性格的产生。

线的性格,一般说,直线表示静,曲线表示动,曲折线有不安定的感觉。线的种类∶

①直线,是男性的象征。具有简单明了、直率的性格。它能表现出一种力的美。其中:

粗直线,表现力强、钝重和粗笨;

细直线,表现秀气、锐敏和神经质;

锯状直线,有焦虑、不安定的感觉;

用尺量的直线,是一种无机线。它带有机械式的感情性格,而不象用徒手描出的直线那样,带有一种人情味。无机线具有冷淡而坚强的表现力。

从线的方向来说,不同方向的直线,会反映出不同的感情性格,它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加以灵活的运用。

垂直线,具有严肃、庄重、高尚、强直等性格;

水平线,具有静止、安定、平和、静寂、疲劳的感觉;

斜线,则有飞跃、向上或冲刺前进的感觉。这种心理效果的产生,往往与人们视觉经验中所形成的习惯分不开。对于垂直线,视觉反映到人们头脑里,会联想到端庄、肃立的形象。

而水平线,则会联想出风平浪静的湖面,或平卧休息的姿态。对于斜线,极容易与短跑运动员的起跑,飞机脱离地面腾空而起,或溜冰的姿态联系起来,它将力的重心前移,有一种前冲的力量。所以,这种感情性格的产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唯物的心理反映。

直线表现在空间性格的视觉经验是,粗的、长的和实的直线,有向前突出,给人一种较近的感觉,相反,细的、短的和虚的直线,则有向后退,给人以较远的感觉。这是由于自然景物中,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透视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②几何曲线,是用规矩绘制而成的曲线,它是女性化的象征,比直线较有温暖的感情性格。曲线具有一种速度感,或动力、弹力的感觉。它会使人们体会出一些柔软、幽雅的情调。而几何曲线却有直线的简单明快和曲线的柔软运动的双重性格。

几何曲线的典型表现是圆周。它有对称和秩序性的美,我们在设计中,时常运用圆形所具有的美之因素,有组织的加以变化,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用三个同心圆组成的图形。右图是将图形沿着垂直和水平的两个轴线切开,然后,进行放射状的错位排列,所构成的新图形,其视觉效果,较原来的图形更加活泼而有变化。从这里可以看出,因圆周过于有秩序,并且是对称图形,所以,含有呆板的缺陷。

③.自由曲线

它是用尺规表现不出的曲线,其具有曲线自由、幽雅的女性感。

由于用徒手描出的线,使用工具以及用力个同,包括纸张吃水不同,所以效果各异∶如:软硬不等的铅笔,粗细不同的钢笔,干湿不同的毛笔,以及蜡笔…

笔、铁笔等等。用这些不同的笔所表现的线,或者,用硬笔的刮伤线,在生宣纸上产生的渗开线等,都有其特殊的味道。所表现的各种类型的线:①手划线,②、尺划线,③、粗笔线,④、刮伤线,⑤、蜡笔线,等

2.线的错觉

①两条等长的水平直线,由于线端加入了斜线,因斜线与直线所成角度

的不同,便会产生不等长的错视效果,上边的直线较下边的直线感觉稍短,下边的直线,由于斜线与直线成角超过90度,占据了直线以外的空间,故产生较上边直线稍长的感觉。

②等长的两条直线,垂直方向较之被分割成两段的水平直线感觉长

③同等长度的两条直线,由于其周围造型因素的对比,而产生错觉。其对比越强,则错视效果越大。

④一条斜向的直线,被两条平行的直线断开,其斜线会产生不在一条直线的错觉。

⑤两条平行直线,由于受斜线角度的影响而产生错视,使平行直线呈现曲线的感觉。图39的两条平行直线,有向内弯曲的错视现象,相反,图40的两条平行直线,则有向外弯曲

的错觉。其原理是由于斜线与直线相交,在小于90度一侧的两线间,会产生向外推移的作用,使人感到相距少远。

⑤在一个用直线组成的正方形周围,加入曲线的因素,会使正方形的直线,产生变形的错视效果。在方框内曲线的影响下,其方框直线会产生向外弯曲的感觉;相反,如:图的方框直线,则有少向内弯曲的错觉,其原理与上例相同。

四.面

1.面的定义

面,在几何学中的含义是,线移动的轨迹。垂直线平行移动为方形,直线回转移动为圆形;倾斜的直线进行平行移动为菱形;直线以一端为中心,进行半圆形移动为扇形;直线做波形移动,会呈现旗帜飘扬的形状等等。但,上述含意还不能概括形或面的全部。如:立体造型投影的轮廓线,会由于观察形体的不同角度,而产生各种平面图形或者两个或两个以上图形的叠加或挖切,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平面图形。面或形具有长、宽两度空间,它在造型中所形成的各式各样形态,是设计中的重要因素。

2.面的种类及其性格

平面上的形,大体可分为四类:即直线形、曲线形(几何曲线形)、自由曲线形和偶然形。这些不同的形,在视觉上所产生的心理效果,各有不同。

①直线形:具有直线所表现的心理特征。如:正方形,最能强调垂直线与水平线的效果。它能呈现出一种安定的秩序感。在心理上具有简洁、安定、井然有序的感觉,它是男性性格的象征。

②曲线形(指几何曲线形),它比直线形柔软,有数理性秩序感。特别是圆形,能表现几何曲线的特征。但,由于正圆形过于完美,则有呆板、缺少变化的缺陷,而扁圆形,则呈现有变化的几何曲线形,较正圆形更富有美感。在心理上能产生一种自由整齐的感觉。

③自由曲线形,它是不具有几何秩序的曲线形,这种曲线形能较充分地体现出作者的个性,所以是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造型,它是女性特征的典型代表。在心理上可产生幽雅、柔软和带有人情味的温暖感觉。

但,也很容易搞得不好,而出现一种散漫、无秩序、繁杂的效果。自由曲线形比较活泼多变,在设计中常常应用在画面分割,或作为衬地。如产品样本中的产品形象,是以直线为主要构成因素的机械产品,便可用自由曲线形,将其衬托出来,既能增强其对比效果,又能使画面活泼,富于变化。

④偶然形,它是不能随心所欲而产生的图形。例如用手撕开纸张所产生的形,比较自然且具有个性。在设计中可采用不同色彩或印有不同大小、不同文字或图形的印刷物,按照形式美的规律,重新拼贴,形成色块和图形的对比变化,具有一种朴素而自然的美感。。再如,用颜料喷洒,或将颜料涂在纸上进行对印,其自然形成的图形,亦具有不同的个性。此外,也可用“油水分离法”以油色浮现在水面上,进行缓慢地搅动,所形成的各式各样偶然形象等。上述种种图形均可应用在设计中。有些也可以给设计者以启示,再按设计者的意图,进行加工整理,使作品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提高。

五.图与地

任何“形”都是由图与地两部分所组成。要使形感到存在,必然要有地将其衬托出来。在一幅画面里,成为视觉对象的叫图,其周围的空虚处叫地。图,具有紧张、密度高、前进的感觉,并有使形突出来的性质;地,则有使形显现出来的作用。这个理论的发现,是1920年由一个叫芦宾的人研究出来的。故称“芦宾之壶”,又叫“图地反转”。

在这个图中,首先给人看到的,是方框中的黑杯,然而,再进一”步全面地观察,便可发现在黑杯左右两侧的空白部分,又是由两个对称的侧面头像所组成。在这里,白地往往是

容易不被人注意的。这种现象似乎很简单,实则不然。我们要认识一个图形,必须同时注意到它与地的关系,处理好地的部分,不仅能使画面更加完整,而且会更好的将形衬托出来。

在设计中,要强调形的突出,同时还要注意地的变化。图57。是一幅重复构成的作品,它的正形是一个带有方框的花纹,而其负形的地,则形成一个带有旋转动势的风车形。这在抽象形的构成作品中,是极为常见的。所以,在构成中既要做到形的完整性,同时,又要使负形完善,这才能达到比较完美的效果。

根据人们的视觉习惯,一般要突出形的条件,有如下诸项:

①居于画面的中央部位,或处于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形,较之在侧位,或倾斜位置的形,易于成为图。是处于画面的中央部位,所以,易被人们所注意。

②被封闭的图形,较周围开放的图形,易显现出来。是一个被封闭的三角形,它与另一个缺少三个角的大而不完整的三角形相比,被包围的小三角形,易成为图。

③小的形态,较之过大的形态,成为图的条件更为有利。图形一般趋向于较小的。但不是特小的,因较小的图形,便于观察其整体形象,易显现出来。

④在一定领域中,异质性图形比相同性质的图形,更容易显示出来。在一组以圆点重复排列的图形中,特殊出现了三个菱形,便产生特殊感,在画面中突出出来。

⑤形的群化,或对称的图形,即相同因素放在一起,有秩序的排列,因具有类似性,易成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头脑中容易成像,故易成为图,如冬季玻璃窗上所结的冰花,人们往往可感觉出有些部位象棵树,另一个部位象个什么动物……等。这是由于在视觉经验中,所积累起来的形象,在观察事物时所产生联想的结果。

按照上述原理,进行军事上的伪装,将某些重要的军事目标,如油库、军装、坦克的表面上,用五颜六色涂些不规则的色块,破坏了形体的完整性,会使对方产生错觉,从而扰乱视线,达到迷惑对方的目的。

六.形的错视

形的错视,在设计中也会时常遇到。设计人员可掌握错视的原理,加以灵活运用,便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①大小的错觉。由于环境形象大小不同的对比作用,使同样大小的两个倒三角形,周围形体小的图形产生大的感觉;相反,周围形体大的图形,则感觉小。

②同等大的两个正圆形,上下并置,上边的圆形,给人感觉稍大。其原因是,一般观察物体时,视平线习惯的都较中线偏高,上部的图形大多数都形成为视觉中心,所以在视觉上产生了错视效果。按照这个原理,在文字设计时,将“8”字和拉丁字母的:“B”字的上半部,安排的都略小于下部,这样不但调整了由于错视而产生的缺陷,更增强了文字的稳定感,在视觉效果上也比较舒服。

③带有圆角的正方形,由于圆角的影响,会使人产生错觉,其四边的直线,能给人感觉稍向内弯曲。

其原因是,在直线充满边框的对边,由于直线占据了全部空间,在视觉上产生膨胀感。而用直线端部组成的边框,由于其空虚的面积较大,会产生一种收缩感。过去有一种习惯的说法,在选择带条的衣服时,穿上用横条面料所缝制的衣服,会显得身材发“胖”些。可是按照上述的错视情况,其效果却恰恰相反、因此,对上述应用的说法,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值得考虑的。但,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又产生不同的效果。如两个同等面积的长方形,在横向和竖向上均进行三等份的分割。其错视所产生的效果是,横向等份的长方形,由于横条给人一种长的印象,所以,感觉较竖向分割的长方形稍长,而竖向分割的长方形,却有较高的错觉。

八、作业∶

1.点的密集

2.线与点的构成

3.线与线的构成

要求∶

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完成,命题不限。

规格∶

20cm×20cm

九、本章小结

通过对构成中的线及线的个性、构成中的点、面与几何中的差异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构成的初步概念。进而完成相关练习。

第二章构成的形式法则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秩序美与非秩序美的辨证关系

2、熟练掌握重复构成的八种方法

3、掌握渐变的构成的相关方法

二、教学内容提要

1、重复构成

2、渐变构成

3、群化与韵律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本次课的主要重点是重复构成,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可采用相关多媒体光盘演示教学。难点在讲授形象渐变。可结合FlashMX进行相关演示。

四、课时安排

四课时

五、教学设备

多媒体光盘、模型等

六、检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1、举例讲解方向的渐变。

2、要求学生说说节奏和韵律的区别。

七、教学内容

构成基本形式方法∶

一.重复和群化

什么叫重复?重复就是相同或近似的形象反复排列,它的特征就是形象的连续性。

连续性,在自然界中是经常可以见到的一种现象。任何生物体的成长,及其它物质的形成,都是不断的、连续的发展。尽管有些东西的生长发展,很难用肉眼直接观察出其活动的全部过程,比如,一颗稻谷,从播种到发芽,又从小苗出土,到长成为庄稼,以至到开花结果,它的整个发展过程,在北方要经过五个至八个月的生长期,它的每个发展阶段,不易都被人们所注意。可是,我们从这里可以认识一个道理。就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一种秩序性,这种秩序性,反映在人们的视觉中,便产生一种秩序美,人们把这种秩序美,加以集

中和夸张以便更加突出其美的效能。以此来装饰和美化人们的生活,在生活中好多经过加工的表现形态,都具有一定的美感。例如:在军事检阅中的方队,每行的人数

相等,服装一致,动作整齐,显示出人民解放军威武雄壮的军容。它反映到人们的头脑里,便产生一种壮观的美。再如:舞台上表演的群舞,每位演员的化妆、服饰相同,动作和谐一致,人们看了以后,是一种美的享受,表现出一种整齐的美。在这些表现形式中,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两个以上的同一因素,连续配列成一个整体,在视觉经验里,感到井然有序。我们把这一规律运用到设计中去,便会增强美的效果,这种构成形式,可用于包装纸、壁纸、地板革、纺织物或一些设计作品的底纹处理,在建筑上楼梯间的窗格、门厅的装饰墙等部位,也可应用简练大方的基本形进行重复构成。在其它设计中,相同形象的重复出现,也会增强其整齐美的效果。

除此而外,在形象构成上,打破其横竖重复的排列格式,组成具有独立存在的完整图形,便可构成各种标志、符号类的设计作品。这种表现形式可称为群化,这是一种特殊的重复形式。1.重复骨格

在设计构成某种图形时,首先,要确定骨格。骨格,就是构成图形的骨架和格式。它就象人的身体一样,用骨架支撑全身。在重复构成当中,骨格支配着构成单元的排列方法。它可决定每个组成单位的距离和空间,因此,在构成中骨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骨格可分为规律性骨格,和非规律性骨格。规律性骨格,是按照数学方式,有秩序的排列。如: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构成,都属于规律性骨格;非规律性骨格,是比较自由的构成,它有很大的随意性。如:密集、对比、变异构成等。

另外,由于其表现形式的不同,在规律性骨格中,还可区分为作用性骨格和无作用性骨格两种。

作用性骨格——即每个单元的基本形,必须控制在骨格线内,在固定的空间中,按整体形象的需要,去安排基本形。

骨格线的确定,一般均采取正方形格式,它便于基本形方向的变换,构成灵活也可以用长方、斜向、水平错位或波形曲线等格式。用相同的骨格,进行排列的方法,叫做重复骨格。无作用性骨格——是将基本形单位安排在骨格线的交点上。骨格线的交点,就是基本形之间的中心距离。当形象构成完成后,即将其骨格线去掉。无作用性骨格的表现方法,主要靠基本形大小不同,所形成疏密关系的变化。通过密度大的重色,将密度小的亮部衬托出来,形成画面明暗的鲜明对比。特别是着重表现其渐变效果,使画面呈现较强的韵律感。

2.基本形

就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单位。一个圆点、一个方块或一条线段等,都可以作为基本形。但,在构成时不能仅限于这种简单的基本元素性质的形象。还可以在基本单位内,适当加以设计和变化。在设计中通常采取的是,在基本形的格线内,运用点、线或面进行分割,也可以重叠或挖切…等,组成一种有一定变化的基本形。

基本形是构成重复骨格的基本单位,构成以后其上、下、左、右都要互相连接,所以,往往都会打破原有的基本形,而形成若干新的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要构成的图形。由于构成的形式多种多样,所以,形象也是千变万化,非常丰富。从这里可以给设计家提供无数的设计方案,给人以启示,进而开发人们的智力资源。由于这个特点,我们所设计的基本形,宜于简练,不要过于复杂。繁杂的基本形,构成后所形成的图形,往往容易繁琐,效果不好。

另外,重复骨格重复基本形,由于要与周围的图形相连接,所以,设计基本形时,要考虑到格线之间的衔接关系。基本形的分割线,可占二分之一、三分之一或整边等。否则,无比例的任意分割,当两个基本形衔接后,所形成的形象太不规则,会出现许多交错的小角,感到繁杂琐碎。

3.重复骨格重复基本形的构成

在设计中将同一基本形反复使用,而且其排列格式,也采取重复的形式,叫做重复骨格重复基本形。这种表现形式所构成的图形,具有很强的秩序性和统一感。它的特点是,骨格线的距离相等,给基本形在方向和位置的变换提供了条件,可以进行多种方法的变化。否则,容易呆板枯燥。在构成时,可根据形象的需要,安排正形,也可以安排负形。在方向上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或向左、向右,中间也可以空格等等。衡量构成作品的优劣,应视其整体效果,既统一又要有变化,避免过于集中,呈现大面积的死地,也要防止过于散乱繁杂,使正、负形所形成的新图形,达到较为完美的地步。

重复骨格构成所具有的特点,是基本形的连续排列,在整体效果上能表现出一种韵律美。这种韵律的形成,主要靠各种骨格形所产生的动势,既要生动活泼,又要有一定秩序。在构成形象上,应力求整体形象的完美,及形象间的重复种有秩序的穿插变换。这些规律的掌握,都要由设计存在于艺术构思中,“以反复实践从中积累经验来选择和确定”。

重复骨格重复基本形的排列方法:

①基本形的重复排列。它是重复构成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同一基本形按一定方向,连续的并置排列。这种排法简单,容易单调,所以,构成时基本形可设计得充实一些,

②重复基本形正,负交替排列。

③重复基本形在方向上,进行横竖或上下变换位置

④重复基本形的单元反复排列

⑤重复基本形的单元间空格反复排列

⑥重复基本形的错位排列

⑦基本形局部群化排列

⑧基本形交错重叠排列

⑨自由排列构成

二.节奏与韵律

节奏和韵律,是借用音乐艺术时间现象的用语。吵杂喧闹的声音,凑合在一起,不能称为音乐,不能给人以美感。构成音乐形象的声音,是经过音乐家有组织、艰苦地创造性劳动,而产生出来的。曲好的音乐作品,拍节清晰,具有明确的节奏感。。所谱成的曲调,高低、强弱、长短,和谐优美,变化且有一定的秩序性。再如:诗歌,是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特征是,具有格律,有七言、五言等等。同时,还具有音韵,给人以美感。据科学实验证明:优美胸曲调,对人甚至对动物和植物的长都是有益的。在生理上会助其发育,在心理上能够陶冶性格。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也同样起到良好作用。人们生活在美化了的环境中,会给人以美育和享受。

在生活中,到处都含有节奏和韵律美的因素。设计家应善于发现和汲取那些有规律性的表象,运用到设计中去,在平面构成中,所表现出的节奏和韵律,其突出特点,就是有一定的秩序性。它按照一定的比例,有规则地递增或递减,并具有一定阶段性的变化,造成富有律动感的形象。这种构成作品。一般都表现为生气勃勃,有时还会呈现一种跃动的感觉,它能给人以活力。

节奏和韵律表现的主要特征,是把基本形有规则、反复地连续起来。并且,渐次地进行发展变化也有的是由于放射形象所产生的渐次变化而形成的。在这些有秩序地变化中,所产生的美感,会增加视觉刺激作用,从而提高人们的欣赏趣味。

在日常生活中,大量蕴藏着这种美的因素,给人以感染。诸如:光谱中的色环,红、橙、黄、绿、蓝、紫,各种色相的变化,是经过渐移过渡形成的。其渐次的变化,表现极其优美、调和而丰富。

在平面设计中,节奏和韵律包含在各种构成形式中,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表现在“渐变构成”和“发射构成”两种形式和方法中。

1.渐变构成

渐变,或称渐移,它是以类似的基本形或骨格,渐次地、循序渐进地逐步变化,呈现一种有阶段性调和的秩序,这种表现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是极为常见的。,它是符合发展规律的自然现象。如海螺的生长结构,呈现一定的比例关系。又如,月亮的盈亏,音波的传播和水纹的运动等等,都是有秩序的渐变过程。

渐变是多方面的。有大小的渐变,间隔的渐变,方向的渐变,位置的渐变,形象的渐变或色彩、明暗的渐变等。这些渐变现象,在视觉效果上会产生三次元的空间感。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的感受,作用于生理,产生一种美感。但,自然界中大多数现象,仍属于单调的机械运动,需要艺术家去加以整理、概括和提高,使美的因素更集中,更优美,如圆舞曲所具有的明确节奏感等等。在视觉艺术中,运用点、线、面有节奏的构成,都会赋予人们以更强烈美的享受。

①渐变的形式

大小和间隔的渐变。在前章点的性质与作用中已讲过,点的大小变化,由于自然现象反映在人们头脑中,所产生的视觉经验,会呈现大点在前,小点在后的视觉效果所以,点的大小渐变,会造成空间感和韵律感。有节奏的大小变化,使画面产生一种柔和起伏的效果。点在排列秩序上大小有规则的渐次变化。点大者突出,点小者渐弱,形成显明的空间效果。

其共同的特点是大点在前,小点在后,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和韵律感,充分显示出渐变构成的韵律美。

点与点的间隔,按一定比例渐次变化,产生不同的疏密关系,使画面呈现出明暗调子。虚线从密到疏的渐变构成。间隔密的部位具有曲面的性质。是直线群在疏密间隔上的渐变。在直线群中,间隔渐密所产生的明暗关系,表现了圆形透视的规律,在视觉效果上,有圆形柱体的感觉。其线的组合,给人以韵律美的感染。

除线的间隔有秩序的渐变外,也可以使线的间隔相等,而线的粗细从窄到宽,或同时将线的祖细变化从宽到窄,其间隔则相对的从小到大。这样更会使画面效果丰富而有变化。画面表现了直线形与几何曲线形的三次元空间,在其线的构成变化中,体现出鲜明的层次感和充分的韵律美。

②方向的渐变

点的排列方向不同,由正面渐次的转向侧面,会产生较强的空间感。排列成带状的点,能表现扭曲的形态。构成圆球形的点群,由于点的方向变化,更加增强了其圆球的透视效果,使圆球变为立体。直线粗细渐变与间隔宽窄渐变,及圆球分割渐变,互相结合的构成作品,画面表现了韵律美和立体空间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直线与曲线的对比及图形与空间、平行线与斜线的对比变化。

③位置的渐变

在点群的构成中,一部分点渐次的改变位置,变化画面的构成格式,会增强画面中动的固素,使作品更富于变化。是在点群构成中,将部分点的排列有规则的、渐次的变更位置,形成一种动势使人感到一种柔和的变化,从中体现出形象的韵律美。是将同心圆的线段端点,按一定比例渐次缩短,形成一种涡线形的图象,既有变化又有秩序,形式活泼优美。再如,将一组渐变的直线群,进行切割并错位。图的右侧是进行垂直方向切割,并上下错动;图的左侧是沿同心圆的方向进行切割并按同一方向渐次旋转错位,使画面呈现出带有一定律动的曲线群,图形活泼、自然,造成一种有节奏的起伏。这种构成方法,所呈现的图形是很难由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所以,它是一种较为实用的造型方法。

④形象的渐变

在一系列图形的构成中,为了增强人们的欣赏情趣,有时采取从一种形象逐渐过渡到另一种形象的手的这种过渡的过程,也就是形象渐变的过程。作品的右侧,是一组用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在三角形系列排列中,逐渐压缩往左发展的三角形宽度,形成一组形的渐变,直至消失,造成一种韵律。这种构成手法也可用于文字等其它形象的变化。画面由于局部图形渐移的衬托,而使其完整的形象更加突出。在一个环形的空间中,从正上方位置的白鸽形象,往右下方逐渐发展慨括到右侧则变成为拼音字母的“V”。再继续往下方发展,逐渐扩展其下部形体,至正下方即变成为白兔头部的形象;然后,又往左上方逐渐缩小其下部图形,至左侧水平位置,而成为拼音字母“T”;最右再住上方发展变化,扩充其“T”字的上横线,结果又重新恢复到白鸽的形象。整个渐变的过程,即是形象的演变。

八、作业∶

1.重复构成一幅

2.大小渐变

3.形象渐变

规格∶

20CM×20CM

九、本章小结

通过对重复构成和渐变构成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重复构成的八种构成。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这些方法,为今后的设计服务。

第三章构成的形式法则(二)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变异构成的概念

2、熟练掌握离心式发射和向心式发射的运用

3、掌握五种对比构成

二、教学内容提要

1、变异构成

2、发射构成

3、对比构成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本次课的主要重点是发射构成和对比构成,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可采用相关多媒体光盘演示教学。难点在讲授空间对比。

四、课时安排

四课时

五、教学设备

多媒体光盘、模型等

六、检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1、举例讲解移心式发射的造型方法。

2、要求学生说出发射构成发射点虚实的运用。

七、教学内容

一.发射

发射构成

发射构成,其构成骨格的特征,是基本形围绕一个中心,有如发光的光源那样向外发射所呈现的视觉形象,这种构成具有一种渐变的效果,有较强的韵律感。其骨格形式,是一种重复的特殊表现。由于构成后具有一种闪光的效果,所以,能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在设计中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表现形式。

发射骨格的构成要素是:首先,有发射中心,也就是发射点,所有发射的骨格线,都集中在此点上。发射点在画面中,有的是可见的,有的是不可见的。其次,发射线具有方向性。根据其发射方向的不同,在构成形式上,又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归纳起来有下列数种:①离心式发射。这是一种发射点在中央部位,其发射线向外方向发射的一种构成形式;它

是发射骨格中,应用较多的一种主要形式。

②向心式发射。这是同离心发射相反底一种发射骨架。

③同心式发射。发射点从一点开始扩散。

④移心式发射。发射点按图形需要,按一定的动势,有秩序的变化。

⑤多心式发射。以多个点发射,发射线相互衔接。

另外,在发射构成中,由于基本形的不同,又有直线发射和曲线发射等不同表现形式。直线发射就是从发射中心,以直线放射扩散的构成,其中包括单纯性构成和复合式构成。直线发射呈现直线所具有的感情性格,构成的形象使人感至”其射线强而有力,有,。闪电式的效果。

曲线发射由于发射线方向的渐次变化,能表现出曲线所具有的特征,其线的变化使人感到柔和,变化多样,并可感觉出一种旋转运动的效果。

二.对比

“对比、变化”与“调和、统一”,二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切事物都是处在矛盾着的统一体当中。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论述的那样,“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着的双方是互相矛盾并互为存在。

对比、变化与调和统一,是一切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表

现。一切设计作品,都要处理好调和与对比,也就是统一和变化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设计者如果只注意了局部的变化,而缺乏对全画面的考虑,便会出现零乱、琐碎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必须通盘安排形象的大小、方向、空间、位置以及明暗、色彩

等关系。

对比,是人们对一切事物识别的主要方法。比如,我们说某人的身材很高。这是由于对比所产生的结论。固为普通男人的身高,一般都在1.70米左右。如果低于1.65米,就显得个子太矮小;若超出1.80米,就成为高个子了。再如,在一个以平房为主体的小城镇,建筑一座七、八层的楼房就很突出。如果

在广州、上海这样的大城市15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很多,对于七、八层的楼房,就显得很一般了。在设计中,凡是要想使某个形象突出,就必须有与其相对的形象进行比较。在电影特技摄影中,可以将大船、铁桥等小模型,经过处理放大,在银幕上则是栩栩如生的宏伟工程。又如四川的“乐山大佛”,拍照时在大佛脚下站立几个人,就会显出大佛的高大、雄伟。在一幅广告中,若表现一件仪器的精巧,就需要在其附近,放上一些较粗糙的物体,加以对照等等。我们在本文第二章所讲的“错视”中已谈边同一个图形,在环境形象大的对比下,便会感觉小。反之,在周围环境小的条件下,则感觉大,在设计徽标中,运用对比的手法,便可突出某种形象和内容,这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个重要手段。

对比,在画面上所产生的效果,是变化。如果一件作品缺少变化,其形象千篇一律,就会感到枯躁无味。然而,如果变化的过多,对比过于强烈,便会使形象之间互相争夺。使人们看上去眼花缭乱,而失去美感。所以,每件作品都必须要有适度的变化、对比、同时,又必须注意处理好各局部之间的关氛、使之和谐一致。这就是每件作品,既要有对比、变化,同时又要调和、统一的道理。

1)空间对比。美术设计中的对比,主要从空间、疏密、大小、方向、曲直、明暗、寒暖等构成要素诸方面去进行处理。在我国画论中,讲到中国画的空间处理时,提出要“密不通风,疏能跑马”,非常形象的阐明了空间的对比关系。在美术设计中,画面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才能增强其作品的深度感,才能突出主体。在有些设计作品中,不注意留有空间,将画面塞得满满的,没有一点活动的余地。

2)聚散对比。设计中与空间对比密切相关的是聚散对比,即密集的图形与松散的空间所形成的对比关系,它是每件作品都必须处理好的问题之一,在画面布局上,设计者要安排好形象问的疏密关系。处理好这一问题,应从下面四个方面加以考虑:其一,要有主要的密集点和次要的密集点,以及第三、第四等观察次序;其二,密集点可以点为中心的密集,也可以线为中心的密集,要处理好密集构成的外既能使人感到完整,又要使密集图形互有穿插变化;其三,要使主要密集点与次要密集点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使各形象的互相关系有一定的呼应;其四,密集形象的运动发展趋势,要形成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感。

3)大小对比。大小对比较容易表现出画面的主次关系。在设计中比较主要的内容和比较突出的形象,一般都处理的较大些。并与一些小的部分,形成对照,更突出重点。在作品中缺少大小对比的因素,一般在形式上都使人感到平淡。如,图491一图496的六幅构成作品中,均含有大小对比的因素,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突出大的形象为主要部分,同时,又有些重复或类似的小的形象,发生呼应作用,使画面布局表现出一种重复美,在整体上较为生动活泼,而且内容也感到较充实。

4)曲直对比。在本章第二节线的性格与作用中已讲过,直线具有刚直、安静的感情性格;

而曲线则具有优美、运动的特性。在一幅作品中,过多的曲线,会造成不安定的感觉。

所以,在设计作品时,曲的因素太强,就要用有适当的力度的一些铅垂或水平方向的直线。反之,如果水平或垂直的方向大多,便会显出呆板、停滞。

5)方向对比。(略)

对比构成需掌握的要点

对比,是美的形式规律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法则,在设计中应用非常多。而且在应用时,大多数都是几种形式的对比关系同时存在。所以,必须从各个角度,全面加以考虑;并使各项对比因素,均得以妥善处理。

①,首先要处理好全画面的统筹安排,使画面中心安排在较好的位置(比如接近中央部位)。而且,画面的布局要充实、丰满,避免偏集在某个角落,或平均分布。同时,要避免在整体外形上,过于拘紧造成一个小集团式的图形等。

②,画面各部分的组成要有主次、应有主要的密集中心,和其次、以及第三等密集点。密集点之间要有适当的呼应和联系。这种联系可采取散点式(一个、二个或三个形象为一组)分布在各密集点之间。但要注意靠近和从属于某一个密集单位,不要完全游离在各密集点之外。密集点间的联系,也可采取直孔曲线或直线形、曲线形等,将各部分概括进来成一一个整体。

③,各密集点本身,也必须有疏密变化。如大小对比、前后距离等,要进行适当的穿插,留出一定的空间。

④,画面中要有点、线、面的对比;要有一定比例的重色块和亮色块。对于裸露在外面过长的线,应以适当的点、线、形,加以断开进行重叠或透叠等,以增加其变化。

⑤,结合具象形的作品,要尽可能加以概括抽象,使形象具有一定的量感,避免过于繁琐和细微的变化。

三.特异构成

1.特异构成

特异构成。其表现特征是,在普遍相同性质的事物当中,有个别异质性的事物,便会立即显现出来。削。,在一列人群中,均穿着白色的工作服,仅有一人穿了一件桔红色的衣服,该人便可夺目而出。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作用。在平面设计中,构成的秩序性是形式美规律的重要因素。如,相同骨格的形象的重复、方向的一致或色彩的统一等,均具有构成的同一性。这些方面都发挥着调和作用。如果在其中有少数与此不相一致的因素,便会起至对比的作用。会使作品更加活泼多变。但在构成中为达到预想的效果,还必须处理好构成要素的其它诸方面的因素。如,异质形象的分布位置,既要安排好其疏密的变化,又要处理好其上下左右的穿插。在画面整体上有较好的平衡关系,并感到丰满而有变化,有时也要体现画面的节奏和韵律,以及形象分布的呼应关系。

形象变异构成。也就是具象的变形。在平面设计中,除掌握画面构成的规律外,还要掌握形象造设计的基本规律。有些具有一定内容含意的作品,可采取象征的手段,以抽象形态去体现。但也有些面,仍需采取带有具象性质的形态加以表现。在运用具象性质的形态时,需进行必要的艺术处理。经艺术加工的形象,一般来说其造型更加概括、简练;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性格更加典型。这样的造型会引起观者的趣味,也更适于设计和加工的需要。变异构成的主要手法,归纳起来有下述各种:

①,抽象法。即对一些自然形态的图形,根据画面内容、形式及生产工艺的需要,进行整理和高度括,夸张其典型性格,从而提高其装饰性,增强其艺术效果。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摄制的木偶美术片《阿凡提》,作者将地主婆好吃懒做,饱食终日,不劳而食的臃肿形象,变化成几何形体的构图其身躯以一个大圆球,在上边安上一个小圆球的头,四肢以四棵细棍加以支撑,其抽象的程度,充分现了其人物的个性。

②,变形法。在设计中有些剪纸、宣传画、装饰画、插图及广告、包装等设计作品,有时直接采取全写实的形象,并不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而需要进行一些变形。就象有些公共娱乐场所,在门厅畔放几面吸引观众的“哈哈镜”,使自然形象发生扭曲、变态,从而引起人们产生乐趣,使作品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如,剪纸艺术,由于受其加工工艺的约束,在形象上必须做某些概括。为增强其装饰效果富其表现内容,有时还要加上某些花饰,和夸张其部分

形象。

③切割法。这种手法可使形象压缩、拉长,也可以一向或局部夸张。特别是其形象含蓄,若隐若现,别有一种趣味,并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④格位放大法。在变形的手法中,还可运用“格位放大法”,即将自然形态的图形,按其形象大小量取若干等大的正方形格位,而在变形的部位,也量取同等数量的格位,其格位按变形的需要,可打成长方形(即左右拉长形象)、也可打成菱形(即形象倾斜状)、曲线形(即扭曲状态)等不同形状。然后将原形按格位的布局移至变形部位,即可构成新的变态图形。

⑥空间割取及形象透叠法。在设计中有时在较大的构成作品中,其形象经过概括整理,

便会显得形象简单,画面单调。为了增强画面的变化,而且提高其装饰效能,可在画面空间进行适当的割取。然后,将其各割取部分,进行不同色调的配置,使画面色彩变化丰富。割取的形式可以进行有规则的分割;如,正方形的分割、长方形的分割或各种格式穿插配合,有机变化。此外,也可以同心圆曲线或渐变曲线、自由曲线等进行分割。

从中取其主要部分加以处理。有的也可以在一幅画面空间中,同时表达几个瞬间和有关联的内参将其形象进行必要的重叠,也可以使形象互相交叉或透叠,就象电影艺术中“蒙太奇”手法,在前一个画面还留有一定残象的时候,同时又表达出接续的另一种画面形象,使其内容更加充实耐人寻味。如,《夸日追父》装饰画。画面中部割取一个正方形,表现了故事的主题,其四个角隅割取后表现了白日、黑夜等不同情节,有些局部采取透叠的形式,不但表现了故事的具体内容,在形式上也使人感到丰富多彩的内容。

四,肌理构成

在平面设计中,对不同物质表面的不同表现手段所给人的感觉,一般称为“肌理”。它是各种不同质料和不同构造的物体所给予人们感官上不同特征的总称。也可说是对物体表面不同纹理的感觉。通常的表现方法,除用摄影、绘画的方法外,还可采用自然构成的方法。我们经常所接触和应用的表现技法有下述各种:

1)浮色拓印法

将墨或颜料,滴在水面,少进行搅动,在颜色还没有完全混合在一起时,用较能吸水的纸张,铺在上面,将浮色粘在纸上晾干即可。这是一种多变的偶然形,可作为仿大理石的效果。

2)混色法

用浓度较大的水粉颜料,在画纸上堆积并搅动,使其自然混合所成的偶然形。

3)自流法

将水分饱和的不同颜色,涂在较光滑的纸面上,使其自然流淌,或用气吹动,使之构成不同的偶然线条,其形象自然活泼较为生动。它可表现一些较为抽象形或似是而非的形体。4)湿润法

在表面较为光滑的硬纸板上,涂上清水,在接近晾干时,用颜色或墨水涂于潮湿的纸板上,使其自润成偶然形,另外,也可用中国画用的生宣纸,涂上颜料或墨水,使其自然浸润,也可出现湿润散开的图形。

5)对印法

将浓度较大的不同颜色,涂在表面较光滑的纸板上,然后,用另一张纸板对合在一起,用手压紧,起开后即可形成两幅互相对称的图形。其偶然形成的图形,较为自然生动,有些还比较接近某些自然景物。对印的图形,有一种气氛,很类似一幅风景,社会上流行的所谓“无笔画”,亦可用此法为表现手段之一。

6)压印法

利用某些自然形象,如,干树时、树皮、草编织物、米粒、小粒砂石、干草、木板花纹

等,在上面涂洒颜色后,用纸铺在上面压印,所形成的图形。

7)喷洒法

用墨或颜料涂洒在纸上,配合以秃笔适当的进行补笔,表现出某种形象,以表达作者的意图。

8)拼贴法

选取旧杂志、报刊上的部分版面,如,大字标题,整齐文字的密集排列,版面图片的局部等,用手撕下来所形成的偶然形,拼贴起来构成一幅完整作品。这种构成要按照本书讲过的形式规律的诸方面,处理好画面的平衡、空间、疏密、主次、韵律等关系,显露出整齐的文字与撕破纸边,及不甚完整的图形等关系的对比,使人感到作品自然多变。这种构成形式的出世,是与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给设计家以形象启示。

八、作业∶

1.发射法

2.变异法

3.肌理法自选五种

规格∶20cm×20cm

九、本章小结

通过对课程重点发射构成、对比构成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构成的制作知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