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漫谈地震及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漫谈地震及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漫谈地震及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漫谈地震及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漫谈地震及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连续几年来,全球及我国的地震活动均呈现逐渐活跃的趋势。我国大陆地区,几年来每年发生的M≥5级地震的次数都明显高于年平均活动水平。1995年发生的永登、武定地震,96年发生的丽江、伽师、包头及南黄海地震,人们都还记忆犹新。特别是新疆伽师,自1996年3月19日6.9级地震以来,已发生M≥6级地震8次,其中7次发生在1997年1月21日至4月16日。最近的1998年1月10日河北张北尚义6.2级地震也为世人关注。如此频繁的地震活动及其给人民群众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运动中的地球在地下,主要是在地壳里发生的一种剧烈变动。具体地讲,是地壳内岩石在力的作用下突然破裂,就如向平静的湖水中扔进一块石头引起水面的一系列波动一样。地壳内岩石引起的这种波动到达地表后使地表面强烈震动,即为地震。

地震造成地表面一定范围内地面倾斜、升降和断裂等变形的原生现象所造成的灾害为原生灾害;地震的弹性波引起地面震动造成的破坏,如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及山崩、滑破、地裂、坍塌、喷砂、冒水等为直接灾害(原生灾害和直接灾害常因二者紧密联系而无法区分,统称为直接灾害);由直接灾害导致的其他灾害均属次生灾害,如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导致的火灾,河堤、水坝决口和因滑坡、崩塌造成的河道淤塞、水位上涨及此后堵塞物溃决造成的洪水导致的水灾,因地震造成的海水、湖水水体扰动引起的地震海啸、湖啸、地震引起的管道破坏、化学物的容器破坏致使煤气、毒气、毒液和放射性物质的泄漏,等等;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直接灾害、次生灾害进一步造成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停工停产、社会秩序混乱、饥荒、瘟疫等属诱发灾害。上述不同成灾机制形成的不同灾害可或此或彼、或长或短地连锁而成系列,被称为“灾害链”。

地震的历史经验表明,一次强震发生后,因直接灾害将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由直接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和诱发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往往大于直接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甚至是数倍到十倍。

1923年日本关东大震,震级8.2,是日本历史上死伤最多、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大震灾。地震发生在当地时向中午11时58分,正值午炊用火之际。剧烈的震动使横滨近10万所房屋倒塌,于是众多倾翻的炉火和化学药品的爆炸使全市60处同时起火燃烧,在消防灭火设备及输水管道遭地震毁坏的情况下,无法控制的火势迅速蔓延,烧毁了地震时未倒的全部房屋。在首都东京,地震的直接破坏轻于横滨,但同样的原因造成东京近200处同时起火并迅速蔓延,当天正通过东京上空的一条冷锋所引起的地面大风使火势得到进一步加强。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整个东京成了一片火海,三夭三夜的大火直烧到无可再烧为止。在关东地震死亡14万和下落不明的4.3万人中,因房倒屋塌压死者不到总数的10%,绝大部分是在火魔疯狂的翻券中,被大火四面包围无路可逃而被活活烧死、烤死,还有许多人因大火造成的严重缺氧被窒息而死,仅军事被服厂门前广场这一个地点,有4.4万人因此惨死,目不忍睹。

1960年5月22日智利大震,震级8.9,震群中M=7.0—7.9级地震10次,M=8.0—8.9级地震3次,以震级高、释放能量大、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及史无前例的地震海啸而著名于世。地震使智利南北6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建筑物成为一片废墟。从首都圣地亚哥到蒙特港全长800多公里海岸的城镇、港口、仓库、公用和民用建筑、船舶,不是陷入海中,就是被巨浪摧毁,交通和通讯全部中断。地震后海底的大幅度变形使海洋水体扰动,引发了惊人的海啸,海啸巨浪以6米、9米甚至25米高的浪头反复冲刷海岸,沿岸的一切荡然无存。海啸巨浪以每小时700多公里的速度横扫太平洋,于震后23小时抵达离震中1.7万公里的日本,使夏威夷、菲律宾、新西兰及日本相继遭灾。在日本海岸,海啸浪高达4米,沿海的海港、码头横遭破坏,冲毁房屋3258所,800人丧生,15万人无家可归。有一艘大船被海浪抛到高出海平面2.4米、距海岸46米已遭破坏民房的残垣断壁之中。激浪翻腾的太平洋在一个月后才逐渐恢复平静。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地震,震级7.2,震源深度10公里。此位于城市下方的“城市直下型”地震,使约3700座建筑物倒塌,约20万幢各类建筑和民居严重破坏,房倒屋塌造成6000余人丧生,35万人无家可归,城市生命线工程遭严重破坏,引起500多处起火燃烧.熊熊烈火持续了二、三天。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是1923年关东地震后70多年来破坏最重大的一次灾害地震。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是关东地震损失的5倍,是1976年我国唐山地震的37倍。

1920年12月26日在我国西北甘肃与宁夏交界处的海原县发生了8.5级地震,在大地十几分钟疯狂的颤抖中,使东起固原经西吉、海原、静宁,西迄景泰的约2万余平方公里的极震区内,山崩地裂,房倒屋塌,山河改观,劫尘弥天。地震有感范围遍及北京、上海、广州及越南的西贡。极震区烈度十二度,区内海原、固原、静宁和西吉四县城全部被毁,海原县城除一座钟楼外,其余建筑物和崖窟、拱窟尽数倒塌,居民被压于瓦砾、土块之下,死伤十之八九,多有全家遇难及几乎全村被埋所剩无几者。震后灾区人民“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目不忍睹,耳不忍闻;苦人多依火坑取暖,衣被素薄,一日无所,复值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特饿殍,亦将僵毙。”大批遇难者的尸骨遍布四野,伏尸累累而无力掩埋,数十里内人烟断绝,鸡犬灭迹。而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不采取有力措施救灾,灾民们呼天不应,哭地不灵,致使灾情进一步加重,共死亡近24万人。空前惨重的灾情令世界怵目惊心,海原地震遂成世界著名大震。最近张北尚义地震也是发生在严冬,但在解放军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无一人冻死冻伤,对比起来真有天壤之别。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地震是近年发生的一次伤亡极为惨重而震惊中外的大震,震级7.8,极震区烈度Ⅺ度。百年工业重镇在历时十几秒的震动后被夷为一片瓦砾,几乎没有抗震能力的城市在震源深度11公里的城市直下型地震的袭击下几乎全毁,数十万群众被埋压在残砖断壁和水泥碎块、渣土之下,虽经近30万军民奋力抢救,但仍有24.2万城乡居民失去生命.重伤16.4万人,7218户家庭断门绝户,4204名儿童失去父母成为孤儿,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唐山地震是本世纪以来全世界损失最为惨重的地震。

地震造成的危害不仅取决于地震的强度、震源深度及地震本身的其他要素,还与震中位置、发震时间、地质背景及受灾地区的工程、水文地质和地貌条件,与建筑物的结构、材料及施工等情况有关,并因上述各因素的不同组合造成种类不同、形式各异的灾害。

地震以其突发性及释放的巨大能量在瞬间造成大量建筑物和设施的毁坏而成灾,因而使人们对地震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心理,甚至在某些人群中几乎是“谈震色变”。确实,就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而言,全世界死于地震的占各种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58%,我国大陆地震占全球大陆地震的1/3,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1/2。所以,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地震在我国成为危害最大的众灾之首。但是,对地震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一方面,由于专业人员的奋发进取、积极探索,我们对地震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地震预报的对应率也在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事实已经表明,只要认真进行预防,实施综合防御,就可以大大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因准确的预报,虽然地震使房屋、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但直接的人员死亡只187人,至少使10万人免遭死难。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西南中缅边境7.3级地震是当年我国大陆最高级别的地震,对该地震做出了较成功的中、短、临预报,把震灾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取得了防震减灾的实效。所以,我们虽然不能制止地震发生,但通过努力,可能做到把地震灾害的损失大大减轻。因而,在现今让人们了解地震、地震灾害及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会有利于防震减灾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从而有效地防震减灾。

基于构造地震的活动特点,加之我国特殊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及历史因素,我国的地震灾害具有如下特征。

1.震灾频次高

我国地处世界二大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有明显较高的地震活动性。我国仅大陆地区(不含台湾省),本世纪以来至1993年,7级地震平均0.7次/年,6级地震平均4.4次/年,5级地震为20次/年。由于地震频度高,加之不少地区房屋建筑物抗震性能较差,地震的成灾率亦较高。据不完全统计,本世纪以来至1993年,我国大陆(不含台湾省)M≥5级地震,成灾的有720多次,平均每年7—8次,其中5级地震的成灾率为1/3。如1995年6月30日孟连5.5级地震,损坏民房9000间,伤5人;9月20日苍山5.2级地震,伤141人;10月24日武定6.5级地震,死46人,伤7000人。再如1996年丽江7.0级地震属严重地震灾害,伽师6.9级地震、包头西6.4级地震属较重地震灾害,天祝—古浪5.4级地震、宜宾5.4级地震属中等地震灾害。

2.灾情重

我国大陆地震一般震源较浅,大都在地壳内10~25公里左右,破坏性强,更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居民用房的抗震能力普遍低下,所以,近震4.5级以上、远震6级以上就会造成倒房,致人伤亡。如l974年4月22日江苏溧阳5.5级地震,倒房1万余间,死亡8人,214人受伤;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

地震,死亡12人,伤60余人。更有甚者,1995年1月4日的广西大化地震,震级仅3.8,但因震源深度小,只2.5公里,因而造成倒房1100多间的损失。

如果强震发生在居民较稠密的地区,城市附近,倘或是类似于唐山地震那样的城市直下型地震,必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全世界造成死亡人数在20万人以上的地震共8次,中国占4次。1900—1980年80年间,全球震灾死亡人数120万,中国死亡61万,占全球死亡人数50%。

3·严重的次生灾害

在一定的条件下,地震的直接灾害常引发火灾、水灾、滑坡、泥石流、海啸、瘟疫及恐震、盲目避震等物理性、心理性次生灾害,造成数倍于直接灾害的严重损失,此为灾害的续发性。如l786年6月1日四川康定南7.5级地震,大渡河沿岸山崩引起河流壅塞,断流十日后突然溃决,水头高十丈的洪水汹涌而下,漂没民众十万余,为地震—滑坡—水灾灾害链;1556年陕西华县8级地震,震后“疫大作,民工疫饿而死者十之四”,共死亡83万人,为地震—瘟疫;1239年宁夏平罗8级大震,因隆冬时节取暖的炉火被震倒及人员死伤甚多无人救火,致使许多同时起火的着火点之火势迅速扩大蔓延,火灾焚毁衣物粮食和地震未倒的房屋,多处大火燃烧了五昼夜方尽,灾民无衣无食无住,造成一大批余生者冻饿而死。地震的次生火灾肆虐,大大加重了地震灾情;江苏溧阳在1974年曾有一次5.5级地震,倒房1万余间,死亡8人,在群众中造成一定的恐震心理。当五年后1979年7月9日再次发生6次地震时,恐震心理导致部分群众震时慌乱、盲目外逃,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伤亡,6540名重伤员中有80%的伤者、41名死亡者中有90%的死者均为盲目外逃时被倒塌的前檐和墙体砸死或砸伤在门口。

4.成灾面积广

一次较大地震,直接灾害时发生在震中周围几十或一、二百公里范围。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7.8,震源深度11公里,极震区烈度Ⅺ度,造成严重破坏(大多数房屋遭破坏,甚至倒塌,造成人员伤亡)的Ⅸ度区面积达1800平方公里。唐山地震使百公里之外的天津达Ⅷ度破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亿元,使二百公里外的北京为烈度Ⅵ度,老旧建筑物遭不问程度破坏;1966年邢台地震震级6.8、7.2,震源深度9公里,极震区烈度X度,Ⅸ度区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1970年通海地震,震级 7.7,震源深度12公里,极震区烈度X度,Ⅸ度区面积约700平方公里。

在一般居民区,烈度达Ⅶ度即可造成较明显的灾害,在房屋建筑物抗震性能较差的地区,烈度Ⅵ度就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按1990年新的地震烈度区划图,烈度≥Ⅵ度的区域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79%,烈度≥Ⅶ度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41%。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现实。

5.突发性

地震的孕育是缓慢的,但地震发生却是突然的,在几秒——一、二十秒的时间内足以使一座城市被彻底摧毁,成为一堆瓦砾。经验表明,地震的突发性是造成人员伤亡最重要的原因。

6.周期性

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决定厂地震灾害也呈现一定的周期。1966-1976年十年间连续发生了邢台、海城、唐山、龙陵等7级以上地震共14次,造成27万人死亡和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这大致相当于我国大陆的第四个地震活跃期。现在,我国大陆正处于本世纪来的第五个地震活跃期,也即找国大陆进入了地震灾害的一个频发时段,这个活跃期可能持续到下世纪初。

7.明显的地区差异

我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强,东部地区相对较弱,但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大于西部,且东部地区多冲积平原,所以震灾东部重而西部轻。1906年新疆玛纳斯8级地震,死亡300人,伤1000人。发生在东部地区的1966年邢台6.8、7.2级地震,死亡8000人,伤3800人。更有江苏溧阳1974年4月22日发生的5.5级地震,倒房1万间,8人死亡。

8.强烈的社会性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震撼了大地,也震动了人们的心,给人类社会带来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唐山地震后,地震谣言、谣传此起彼伏,我国东部地区大范围内群众产生普遍的恐震心理,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很多人不敢进屋居住,最多时约有四亿人住进防震棚,打乱了正常生产、工作和生活的秩序,给国家经济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山于农村文化教育水平偏低,在一些交通闭塞地区,防震减灾意识几乎为零,因而个别地区封建迷信活动伺机兴风作浪,1976年8月27日四川省安县红光村的反动会道门制造地震谣言,蛊惑群众,造成61人集体投水,41人溺水死亡。

9.灾害程度与社会和个人的防灾意识有关

众多震害事件表明,在地震知识较为普及、有较强防灾意识的情况下,可大幅度减少地震发生后造成的灾害损失;相反,则会明显加重灾情,并造成很多本不该发生的或完全可以避免的人身伤亡。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粤闽沿海震感强烈,伤800多人,死亡4人。此次地震,粤闽沿海地震烈度为Ⅵ度,本不该出现伤亡,伤亡者中的90%因缺乏地震知识,震时惊慌失措、争光恐后、拥抢奔逃致伤致死。如广东潮州饶平县有二个小学,因学生在奔逃中拥挤踩压,伤202人,死1人;同次地震,在福建漳州,中小学校都设有防震减灾课,因而临震不慌,同学们在老师指挥下迅速避震于课桌下,无1人伤亡。

校园防震常识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普及材料 1、地震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类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 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 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 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 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 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 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 度. 3 度,少数人有感. 4—5 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 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 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 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 度,毁灭性破坏.

2、发生有感地震应急行动 有感地震是指发生的地震级别较低,有明显震感,没有造成破坏和重大破坏的地震. 应急要点 ○发生有感地震后,室内人员在震发瞬间不知道地震强弱的情况下,应迅速按预先选定的较安全的室内避震点分头躲避. ○震后快速撤到室外,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电台播发的有关新闻,做好防震准备. ○了解震情趋势,不听信,传播谣言,确保社会稳定. 3、做好地震预报. 地震之前是有预兆的.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这种预兆是:地下水变浑,翻花,冒泡,变味;鸡鸭猪羊乱跑乱叫;老鼠外逃,鱼儿在水面乱跳.这种情况预示着地壳将弯曲,摺皱断裂,就要发生地震了.目前全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准确预报地震,我国的地震预报可以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大多数地震预报能够指出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有可能发生地震. 1976 年,在唐山地震前,辽宁省海城地区曾发生过 6 级以上的地震,临震前,政府多次催促把室内的人全部安置在地震棚里,并反复宣讲地震知只,结果伤亡人数减少到了最低限度.所以,预防地震的关键在于预报及时,准备充分,掌握地震时的救护知识. 4、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中国四大地震带分析

李四光说的中国四大地震带是哪四大地震? 中国有四大地震带,它们是: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中国的地震带是那些地区?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李四光是中国优秀的科学家,在地震地质领域建树极高,是当年周总理的主要地震灾害咨询人。 从网上查询到的住息来看,李四光的地震预测理论,是主导中国地震灾害预报的主要理论。民间一直流传着李四光曾经预测过四大地震,其格式通常是这样的:"李四光曾经预测过中国四大地震,其中唐山、松藩、XXX已经震过了,就差YYY没有震了",YYY一般都是预言传播者所在的城市。 从唐山地震后,地震给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恐慌,除了自然力的巨大杀伤,还包括心理上的极度恐惧。这种恐怖也包括了由于贫穷,地表建筑抗震能力差,老百姓缺少安全感。 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有一种敬畏的心理,并且为了强化这种"信息"传播的"信度"和"杀伤力",通常会把权威及已经发生的铁的事实扯进来。 从CNKI查询了一部分地震预报专业的文章(回忆录、科普型的),李四光的理论及其本人,曾经多次成功预测过地震,但却没有发现科学文献记载李四光具体预测了四大地震。 [黄相宁在2006年02期《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上发表的《李四光论地震地质与他的中长期地震预测》中,回顾了李四光先生几次成功预测: 李四光先生在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的一次会议上提出:邢台地震之后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间、沧州一带地震危险性。果然在1967年河北河间大城发生了6.3级地震; ……他说我是让你们马上去郯庐断裂带建立压磁地应力站,这个断裂带要出问题。……果不其然,1969年渤海7.4级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就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东北延伸部位上。 1967年他就派地震地质大队的华北三队到唐山、滦县一带开展地震地质工作,……如果这里也在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1976年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强震群正如他所分析的那样,在他预测10年后发生了!

《安全常识-灾害防范》之地震预防小知识

地震预防小知识 ▲地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就近躲避,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对策。 ▲在学校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乱跑或者跳楼。 ▲身处楼房内的人员首先要保持头脑清醒、冷静,千万不可在慌乱中选择跳楼;其次,可以就近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也可以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厕所里暂避一时。 ▲正在街上行走时要用皮包、衣服等柔软物品遮在头上,或用双手保护好头部,以防周围建筑物上的玻璃碎片、水泥碎块、广告牌、霓虹灯架等空中坠落物砸伤头部,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到较为开阔的地方躲避。 ▲正在行驶的车辆要做到:司机尽快减速,逐步刹车;乘客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位等坚固物,以防摔倒;注意行李掉下来伤人;用胳膊护住头部和面部,抬膝护腹,紧缩身体,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自我保护。 ▲震后自救。地震时如果被埋压在废墟下,一定不要惊慌,树立生存的信念,相信会有人来救助,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避免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所处环境,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到很大的作用;保持呼吸畅通,闻到煤气、毒气时,要用湿衣物等物品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易掉落物;稳定和扩大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险通道,尽量保持体力,用石块等物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急躁,不要哭喊,不要盲目行动,那样会无益地消耗大量体力;维持生命,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新的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的作用。

自然灾害知识点-地震灾害

2 地震灾害 2.1、地震概述 一、地震的基本参数 1.地震的定义(掌握) 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岩层突然塌陷、火山突然喷发等引发的震动,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波动;或地下岩层破裂造成地面形变、错动、开裂,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 2、地震的几个基本参数(掌握) 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主震、余震: 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3、震级与烈度的关系(表示地震大小通常有哪两种方法)(掌握) (1)震级和烈度都是表示地震大小的量,但是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2)震级是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的, 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3)烈度表示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4、什么是震级?震级与地震释放能量的关系是什么?(熟悉) (1)地震的震级(magnitude)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级大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就多。(2)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E与震级M有下列关系(能量E以尔格计): log+ =震级每大一级,地震的能量就大≈ 11 8. M E5.1 5、地震的矩震级和里氏震级有何不同?(了解) (1)矩震级是根据地震矩公式计算出来的;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幅度进行测定的。(2)对于大多数中等地震,两种震级基本相同;对于特别大的地震,矩震级比里氏震级描述较好。 6、影响烈度的因素(掌握)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地震参数;场地条件;建筑物质量;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等等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破坏越大,宏观震中烈度就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坏越大,烈度越高;震源深度越浅,破坏越大,烈度越高,反之亦然。 另外,工程场地条件是软弱场地还是坚硬场地;建筑物的质量是否合格,是否经过抗震施工:是否属于抗震设防城市,人口密度大小、公民的防灾意识强弱都会影响地震烈度大小。 7、地震波的定义,地震波的分类及各自特点。(掌握) (1)地震波是指地震时从震源发出的,在地球内部和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波。 (2)地震波一般可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种。体波是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弹性波;面波是沿地球表面附近传播的一种弹性波。 (3)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面波沿界面传播;体波比面波传播速度快,振动幅度较小,振动周期较短 8、体波一般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性?(掌握) (1)体波一般分为P波(Primary waves)和S波(Secondary waves)。 (2)P波能穿过固态和液态的地球介质,S波只能穿过固态的地球介质;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如果这句话不是出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韩竹君研究员之口,我会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谎言。 “不是日本吗?”我脱口而出。 “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和日本一样,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他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中国人常为“我们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这7%的国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中国人抗震意识的薄弱,是我国和日本最大的区别。 以地质学家的专业眼光来看,这却是毫不意外:地震是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的。在中国,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十分发育,而这些断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温床。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几乎所有的8级和80-90%的7级以上的强震都发生在这些断 裂的边上。 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 “都说中国发生地震多,可是我们为什么没有觉察呢?”我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邓乃恭研究员提出了这个问题。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汶川大地震以前,我国近年的大地震是哪次?”“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级。”我仔细想了想才回答。 “不对,其实在2001年就有一场8.1级的地震——东昆仑地震。因为发生在荒无人烟的青藏高原,所以并不被大众所知了,中国西部的很多地震都是这样。”邓乃恭的手指在《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上自北向南沿贺兰山、六盘山、秦岭、大凉山一线划过:“这是南北地震带,它把我国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西部地区的地震在频度和烈度上都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地震‘偏爱’西部,往往西部发生5、6场地震,东部才发生1场地震。原因就是我国的‘邻居’印度板块太‘热情’,不断北移,把西部地区挤得太厉害了。” (刘晶晶/文选自《中 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 北京安全吗?(图) 华北地震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地震区,它对北京、天津、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10个省和直辖市都有影响。这一地区又是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中心,就像是中国的心脏,心脏一旦遭到大震,全身都会倍受打击。 《清史稿》中记载了(康熙)十八年北京附近发生的一次强震。

地震灾害及其防御

知识点拨 方法导引 列表分析法 本节知识具有关联性,要同时记住一些相互之间有联系、特点又截然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用列表方式进行比较,便于掌握。 疑难解析 1.地震 (1)地震的发生: 地震一般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①注:地应力——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它的内部同时产生一个与外力相对抗的力,这就是内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地应力就是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 (2)震源、震中(读图 ) 震源——岩层发生断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中——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震中。 (3)震级、烈度 震级——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左右。 烈度——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所造成的破坏程度是不相同的。某一地区的地面所受的破坏强度,用烈度来表示。 2. 3.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解: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地区基本相同。 滑坡的形成条件:一是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二是内力,外力和人为作用影响。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2)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它们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4.如何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解: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就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性。基于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有时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发生了推波助浪的复合效应。 ①各种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多发生在地壳活动强烈地区。如川、滇、黔接壤地带。 ②灾害发生过程中的群发性——由原生灾害引发次生灾害,例如天文、气象、水文因子可触发地震;地震可衍生山崩、滑坡、泥石流、海啸、瘟疫等群灾伴生,以致形成恶生循环的灾害性。 ③地质灾害的社会性——所谓灾害是相对人类这个主群体而言的,如果没有人类这个主群体,便无灾害可言。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发生在无人区,就只能被视作地质现象,而无灾害的对象了。同时,人类这个社会既是灾害的承受者,又是灾害的制造者。如违反自然规律的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量抽取地下水,滥采、滥伐、滥垦、修建水库大坝不注意生态问题等),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典例精评 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处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导致该地区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3)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 解析:读图获得信息,川、滇、黔交界处地质灾害的分布地区是一致的。分析可知这是地质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所致。 答案:(1)川、滇、黔交界处位于世界主要地震带上,是现代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也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山体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地表有大量松散的堆积物,一旦有暴雨,就形成了泥石流。(2)泥石流滑坡 (3)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密集发展,导致人口分布集中,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不断提高。 知识强化 1.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 )

地震灾害处置要点

第一章地震灾害处置 邢志祥 地震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面振动而形成的地画断裂和变形.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社会财富损失的灾难。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 第一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危害 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振动。它发自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等级(见表8 -1-1),它与震源释放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3倍。震级小于3级的称微震,震级在3级以上的称为有感地震,震级在5级以上的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超过7级的称为大地震. 地球上每年要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其中99%是人们感就不到的微弱地震.仅有1%是人们能感觉到的有感地震,而形成破坏性的地震每年仅有1 000次左右。 一、地震灾害的特点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容易产生严皿的次生灾害,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等特点. 1.突发性强 地震属于一种猝发性灾害,震时擞有明显的人缚预兆,往往在瞬间突发剧变,使人们来不及作出有效反应和抗御,顷刻间便毁于一旦.目

前,人类对地震的测报工作还处在探研阶段,对地震发生的时问、地点和强度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如1960年2月29日E洛母的阿加迪尔地震,从大地晃动到全城化为废墟仅15秒.3 500栋房屋即刻成了瓦砾堆,正在酣睡中的人们根本来不及反应,伤亡严重,死亡1. 6万人,占全城人口一半以上。 2.破坏性大 由于地震是一种地质剧变现象,瞬发时往往给地面上的人和物造成整体性破坏。大震级的地震还会给广大的地区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如图8-1-1所示。如1976年7月28口的唐山大地震,顷刻之间使使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成为一片瓦砾,破坏范围超过3万km2.震感波及11个省(市),造成24. 24万余人死亡,16.4万余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如图8 -1-2所示。再如1990年6月21日伊朗北部地震,死亡5万人,受伤6万人,50万人无家可归,全部经济损失达80亿美元。 3.次生灾害多 地震灾害不仅直接造成建筑物倒塌、设施毁坏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甚至小震造成大灾。如火灾、水灾、毒剂泄漏、细菌污染,以及滑坡、泥石流、海啸等,都有可能发生,从而使灾后雪上加霜。如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大地震,造成136处起火,烧毁房屋近45万栋,有5.6万人被烧死。 4.引发社会性问题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 1.地震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2.发生有感地震应急行动 有感地震是指发生的地震级别较低,有明显震感,没有造成破坏和重大破坏的地震。 应急要点 ★发生有感地震后,室内人员在震发瞬间不知道地震强弱的情况下,

应迅速按预先选定的较安全的室内避震点分头躲避。 ★震后快速撤到室外,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电台播发的有关新闻,做好防震准备。 ★了解震情趋势,不听信、传播谣言,确保社会稳定。 3.发生破坏性地震应急行动 破坏性地震是指发生地震级别较大,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地震。 应急要点 ★住平房的居民遇到级别较大地震时,如室外空旷,应迅速跑到屋外躲避,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住在楼房的居民,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 ★尽快关闭电源、火源。 ★正在教室上课、工作场所工作、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迅速包头、闭眼,在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下边等地方躲避。 ★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 ★正在海边游玩时,应迅速远离海边,以防地震引起海啸。 ★驾车行驶时,应迅速躲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并尽快选择空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

面对严重的地震灾害,中国人民一直在探索减轻地震灾害的 途径和对策。中国现代地震工作始于1966年邢台地震。经过40年 来的不懈努力,已形成“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 减灾工作方针和总体思路。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 我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球地震活动和我国地震灾害特点;二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现状;三是简单地介绍防震减灾工作的一些构想。 全球地震活动和中国地震灾害特点 大家知道,地球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珠穆朗玛峰在3000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7大洲在2亿4千万年前是一个完整的大陆。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当然,这些地震中,99%以上震级都很小,有的只有零点几级。这些地震是人感觉不到的,是仪器才能探测得到的。我们能够感觉得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其中造成灾害的仅有100次左右。 这些地震的分布不是随机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绝大多数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地中海至喜玛拉雅山一带。这些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被称之为地震 带。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了全球 地震的80%,欧亚地震带集中了15%。 地震灾害的分布,也不是随机的, 也是有规律的。全球地震85%发生在海 洋,15%发生在大陆,而地震灾害绝大 多数是由大陆地震造成的。强烈的地震 不仅导致建筑物破坏,甚至毁坏,造成 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还经 常引起一系列次生灾害。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 8.2级地震,死亡14万人,其 中90%是被烧死的。1995年 日本阪神7.2级地震,因电气 短路和煤气泄漏,引起200多 起火灾,造成极其严重的损 失。1933年我国四川叠溪7.5 级地震,导致山体崩塌堵塞岷 江,形成四个堰塞湖,震后45 天,湖水堵体溃决,造成下游 水灾。洪水纵横泛滥长达千余 里,淹没人员2万多,冲毁良田5万亩。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发生7级 地震,引发滑坡灾害。 地震除引起火灾、水灾外,还经常 造成生命线工程严重破坏。1995年阪神 7.2级地震造成高架桥墩折断、大桥倾 倒、公路交通中断、铁路扭曲变形。1999 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立交桥桥面整 体坍塌。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电力设 中国地震局局长  陈建民

常见自然灾害及季节性事故防范常识教学内容

常见自然灾害及季节性事故防范常识

常见自然灾害判断与避险 第一部分地震灾害避险 一、加强地震前兆观察 1、动物异常反应。部分饲养动物主要前兆异常反应为:牛羊骡马不进圈,老鼠搬家住外逃。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蜜蜂群鸟迁家忙,大猫叼着小猫跑。冬天蛇蛙早出洞,鸽子惊飞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2、地光异常反应。地光是指在地震前或地震时在地面或在天空中出现的闪电或光亮。地光形状不同,颜色有白、红、蓝色或多彩颜色,是地震即刻到来的警报,一般在震前几分钟至几秒钟出现,看到地光后应立即采取果断措施。 3、地声异常反应。地声是指地震时地下发出的声音,是地下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所含的液体、气体运动变化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狂风怒吼声或山洪咆哮声,兵戈澎湃声,马达轰鸣声,坦克开动时的吼叫声,撕布声等等。 4、地下水异常反应。在较强地震发生前,由于受地应力的作用,地下水也会出现明显的异常现象。如水井水位升降和水温变化,水翻花、打转、变浑、翻泥沙,水面漂浮着油花、冒气泡,还有水变色、变味等等。 二、正确把握逃生原则 1、保持镇静,因地制宜。如远震常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震动小,一般有感地震和远震不必外逃,因为这种情况震害都比较轻,对人身安全不会造成威胁。

2、果断行动,切忌犹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决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震时要冷静判断,果断采取行动,或就近躲避,或紧急外出,切勿往返。 3、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跑出室外,而应抓紧求生时间寻找合适的避震场所,采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静待地震过去,这样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安然无恙。 三、科学采取逃生方法 发生地震,应当尽量利用地震初期震动到房屋倒塌前短暂的时间差逃离室内;无法逃离时必须遵循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的原则,正确选择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积极寻找出路和通气口,采取敲击和呼救相结合的办法传递求救信号,在没有听到挖掘声和搜救声时不宜大喊大叫,以保存体力。 遇震时,当身处室内来不及撤离建筑物时,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不能停在窗边、阳台、楼梯及其附近。在公共场所时,就地选择(排椅、柜架、桌凳等)躲藏,切勿躲在地窖、隧道或地下通道内。 正在市区活动时,应注意保持头部,迅速跑到空旷场地蹲下,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正在海边游玩时,应迅速远离海边,以防地震引起海啸。驾车行驶时,应迅速躲开立交桥、电线杆等,并尽快选择空旷处立即停车。 选择好躲避处后,应降低身体重心,蹲下、坐下或趴下,脸朝下,额头贴于两臂上;闭眼,闭口,用鼻子呼吸;用手抓住桌腿、水管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

地震灾情评估

地震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地震发生后,对地震灾情进行应急评估的内容、方法、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重大和特别重大地震灾害的灾情应急评估。一般和较大地震灾害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742 中国地震烈度表 GB/T 18208.4 2011 地震现场工作第4部分:灾害直接损失评估 GB/T 24335 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GB/T 24336 生命线工程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地震灾情 earthquake disaster situation 地震的灾区范围、等级,以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建筑和生命线工程破坏、地质灾害、次生灾害和对社会影响的基本情况。 注:改写GB/T18207.1-2008,定义7.1。 3.2灾区范围disaster area 地震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工程结构破坏、环境破坏的区域。

注:相当于地震烈度Ⅵ度与Ⅵ度以上的区域。 3.3灾区等级 grade of disaster area 在灾区范围内,以行政区为单元,综合考虑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房屋破坏程度、地震地质灾害等指标确定的灾害程度级别。 3.4极灾区 extreme earthquake disaster area 一次地震中遭受灾害直接损失最严重的区域,不包括对社会经济无直接影响的地震地质灾害区域。 注:改写GB/T 18208.4-2011,定义3.6。 3.5有感范围 earthquake felt area 以地震时少数人有感(相当于地震烈度Ⅲ度)为边界圈定的区域。 3.6救援区域 search and rescue area 需要对受困人员实施搜寻和施救的区域。 3.7救援目标search and rescue site 需要对受困人员实施搜寻和施救的垮塌建筑和场所。 3.8灾区人数 population in earthquake stricken area 地震灾区范围内的人口数量。 3.9极震区 me:zose:smal area 一次地震破坏或影响最重的区域。 [GB/T 18207.1-2008,定义3.8] 4 基本规定 4.1评估内容 地震灾情应急评估应包括以下内容:

关于预防地震的演讲稿

关于预防地震的演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2019年4月20日的雅安地震给我们的同胞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今天利用国旗下的讲话,给大家介绍一些简单的预防地震灾害的小常识。 1.地震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当前人力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因为地球持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2.发生有感地震应急行动 有感地震是指发生的地震级别较低,有明显震感,没有造成破坏和重大破坏的地震。 应急要点: ○发生有感地震后,室内人员在震发瞬间不知道地震强弱的情况下,应迅速按预先选定的较安全的室内避震点分头躲避。 ○震后快速撤到室外,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电台播发的相关新闻,做好防震准备。 ○了解震情趋势,不听信、传播谣言,确保社会稳定。 3.发生破坏性地震应急行动

破坏性地震是指发生地震级别较大,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 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地震。 应急要点: ○住平房的居民遇到级别较大地震时,如室外空旷,应迅速跑到 屋外躲避,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 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并用毛 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住在楼房的居民,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 能够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 ○尽快关闭电源、火源。 ○正在教室上课、工作场所工作、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迅速包头、闭眼,在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下边等地方躲避。 ○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 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 ○正在海边游玩时,应迅速远离海边,以防地震引起海啸。 ○驾车行驶时,应迅速躲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并尽快选 择空旷处立即停车。 ○身体遭到地震伤害时,应设法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可能用 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防尘、防烟;用石块或铁器等敲击物体与外界联系, 不要大声呼救,注意保存体力;设法用砖石等支撑上方不稳的重物,保 护自己的生存空间。 4.地震时切忌惊慌 我们感觉到的地震,绝大部分是有感、强有感地震,少数能造成 轻微破坏,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是极少数。所以,当遇到地震时切忌

中国的地震灾害概况和减灾对策建议

中国的地震灾害概况和减灾对策建议 摘要: 中国地处濒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交汇部,活动构造十分发育,有史以来就是世界上地震频发和受地震灾害威胁最大的国家之一。本文从减轻地震灾害对策的角度,简要地回顾中国的地震灾害以及为减轻灾害所进行的地震预报、抗震防灾和地震救灾工作,并对未来作一展望。 关键词; 地震灾害;减灾对策;建筑震害;地震破坏。 Abstract: China, hostorically one of countries with great threat of earthquake disaster where earthquakes take place most frequently ,is situated on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Circum-Pacific and Eurasian seismic zone with very actively developed structures.In view of the Countermearsure for mitiga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 ,the authors in this paper briefly looked back and forward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istance ,Prevention and relief in China。 Key word: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measures; earthquake damage of buildings ; earthquake damage. 1中国的地震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区地震最多最密布的国家之一。本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 1,200余次,其中的1/10发生在中国。近相年以来,在中国平均每年发生6次6级以上地震; 因地震造成的死亡达27.6万余人,伤约76.3万人;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仅对1949年以来的 11次7级以上地震的统计,房屋倒塌600多万间,合1亿平方米,价值逾百亿元。其它工农业 生产设施及各种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元左右。下面例出了近代其中几次灾害严重的地震损失和伤亡情况。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8.5级的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死亡24万人,毁城4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这次地震的破坏程度,比当时确认的8.5级还要强烈,因为破坏最严重的海原干盐池一带的宏观烈度竟达到12度,并且,余震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地震、也是世界上近百年来最可怕的地震! ●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发生震级8级的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死亡4万余人。 ●1931年 8月11日,新疆富蕴发生地震。地震震级为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中区形成170公里长的断裂带,最大错动幅度达20米。这是中国大地震中已知错动幅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1932年12月25日,甘肃省昌马堡发生7.6级地震,死7万余人。 ●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县叠溪镇发生震级7.5级的地震,震中烈度10度,叠溪镇被摧毁。震时地吐黄雾,城郭无存,岷江断流,壅坝成湖。距地震一个半月后“地震湖”溃决。前后共死亡2万余人。 ●1935年 4月21日,台湾苗栗发生地震。震级为7.1级,是台湾有史以来破坏最重的一次地震。地面造成长约37公里的断层。 ●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县发生震级8.5级的强烈地震。震中烈度12度,死亡近4000人。全世界的地震学家都目瞪口呆,所有的地震仪都被强大的地震波激过了最高限而失灵。这场特大地震发生在毗邻印度阿萨姆邦的中国西藏墨脱,地震的震级高达里氏8.6级。 ●1962年 3月19日,广东河源发生地震。震级为6.1级,是中国第一个水库诱发地震。死85人。水库诱发地震已经成为当代人类之大敌。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地震。由两次大地震组成:3月8日,邢台隆尧县发生震级6.8级的大地震;3月22日,邢台宁晋县发生震级7.2级的大地震。两次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此次地震使我国政府下定决心,地震预报在废墟上上马,成为我国地震科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县发生震级7.7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为10度,震源深度为10公里,死亡15621人,伤残32431人。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地震。地震震级为7.3级,震中烈度为Ⅸ度强。这是我国首次预报成功

地震灾害综述

地震灾害综述 041005084 王小莉城环1001 摘要:地震反映了地球表层的构造活动,全球地震活动可以分为碰撞带大陆区和大洋区。大陆地震以其片状的分散分布而不同于板块边缘的带状分布,大洋区地震活动则相对较弱。本文以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为例,分析地震构造因素以及震后的影响和治理方案。探究在地震预警和预报方面有无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地震、构造、治理方案 引言 地震灾害当指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祸害。地震是板块运动的结果,是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现象,地震是岩石的破裂,严格地讲是断层的粘滑失稳只有在破裂贯通时才产生失稳和压力降。本文探讨了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特征,并以汶川和玉树地震为例研究了地震灾害所造成的后果,最后分析了地震的预报和预警的可行性。 地震的形成原因 浅源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是地壳内部应变能释放的一种形式,并且和断层的活动密切有关,显然这种能量释放的过程、破裂机制及构造格局是受地壳活动和地壳内部介质的物性条件所控制。因此对地壳活动的规律、介质的特性以及深部构造与强震关系的研究是了解地震形成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最根本的因素渊源于地慢深处物质的上涌和沿上地慢顶部的侧向移动,控制了断裂活动和地震的形成。从山东地区上地慢的几何形态及地壳结构,显示了上地慢物质由沂沐壳隆带向东西两侧流动的状态。沂沐断裂带及聊考断裂带的深部分别为两个地慢隆起带即沂沐地慢隆起带和聊考地慢隆起带。两个隆起带之间为泰沂蒙地慢凹陷区。沂沐地慢隆起带以东是胶东地慢凹陷区。这种上地慢形态控制了沂沐断裂带、聊考断裂带及鲁西断块、胶东断块中新生代以来的活动,如中生代时期地慢物质大幅度的上涌引起沂沐断裂带的扩张,产生强烈断陷并充填了数千米甚至近万米的沉积物伴有大量的基性岩浆溢出。 针对于地震这种地质作用过程,特殊情况有:当断裂作用发生、并向地壳深部扩展,该断裂向上与地表连通,由于断裂减压,使得含水区域上方的压力接近水临界压力时,从而温度和压力都达到水的临界值时,此时热容等物理化学参数出现奇异性变化,而趋于无穷大,相应的热压系数及热压也将趋于无穷大,出现瞬时压力的增加,从而触发地震。简言之,即断裂与水物理化学性质临界奇异性变化的耦合可触发地震。 这其中有一个潜在的前提: 地壳(包括整个岩石圈)中局部降温过程是缓慢的,而局部降压可以是很快的,如出现连通地表的深断裂时、就可造成地壳中局部区域压力的快速下降。 地震的分布 大陆地震以其片状的分散分布而不同于板块边缘的带状分布。 ( l )欧亚大陆:欧亚大陆是全球最大的大陆,这里的地震活动是除4个环太平洋俯冲地震区外全球第5强的地震活动区绝大部分地震活动分布在中国及其邻区。 ( 2 )北美洲:北美大陆中部为稳定的加拿大一格陵兰地盾和中央台地组成的地台,西部为科迪勒拉褶皱带。北美洲板块主要地震活动位于西部,即在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附近,而又被胡安德福卡板块分为南北两区。 ( 3 )非洲:非洲大陆是冈瓦纳古陆的一个重要部分,古近纪末以来,东部非洲在区域隆起的基础上出现裂谷运动。裂谷西支规模比较小, 发生过一系列7级大震。东支火山活动比较广泛,未记录到M7以上地震活动。东支向北的红海裂谷,主要地震活动发生在裂谷之北的死海转换断层上。

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评估

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评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财富的日益提升,地震灾害对政治、经济、社会及个人家庭的威胁越来越大,也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心理阴影,是自然灾害中对人类 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灾害,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应对工作。因此,在地震发生之前,对地震多发区做出生命损失风险评估,进一步确定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高风险区, 并对高风险区制定合理的减灾策略和政策,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本文从地震灾害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易损性与防震减灾能力出发,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构建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选用层次分析 法确定影响因子权重,基于居民地研究单元对陇南地区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并得到以下结论:1.在探讨行政村单元、乡镇单元和区县单元与居民地单元人口数据空间化精度差别时发现,在这3个级别中乡镇单元偏差最小,但 在烈度Ⅸ度下乡镇单元与居民地单元还是存在较大的偏差,约为12.27%;这3个 级别在烈度Ⅸ度下死亡率偏差是最大的,其中区县单元死亡率相差为1.66人 /104,乡镇单元死亡率相差为1.10人/104,行政村单元死亡率相差为1.54人/104。 2.基于Google earth将实地调查的建筑物资料与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得到陇南地区居民地建筑物资料。 框架比例最高的区县是武都区,约占武都区居民地面积的5.47%;砖混比例 最高的区县是成县,约占成县居民地面积的41.23%;厂房比例最高的区县是武都区,约占武都区居民地面积的1.99%;砖木比例最高的区县是徽县,约占徽县居民 地面积的54.89%;土木比例最高的区县是礼县,约占礼县居民地面积的25.63%。3.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地震灾害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震减灾能力出发,建立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

地震预防应急小知识 地震预防与自救知识

地震预防应急小知识 一、时刻树立危机管理的意识 (1)地震是正常的自然地理现象,不要害怕,也不要有封建迷信的思想。做到不被谣言蛊惑。 (2)多注意家庭建筑物的摆放,如果有衣柜和桌子下面能够躲避是最好的。注意排查家庭安全隐患。 (3)出门行路要避免山崖石集聚地,在快速通往视野开阔的平原地带。 (4)自驾车要注意行车路线,汽车内要储备应急物资。不要去地震灾害易发的地方,尽量少去。 (5)家庭要储备一些食品、电筒,水源等应急物质,经常更换。 (6)加强学习一些防震知识和逃生技能,在心理上要有不害怕的准备。 (7)平时多留意,大自然的异常现象,但也不要过于疑虑。 特别是农村地区,更容易开出端倪。 二、如果发生地震要沉着应对 (1)掌握不同的逃生方法。 如果形成途中,平地,就是开去开阔地带停留,靠边停车;桥梁隧道,就要快速离开;离开车辆时候,注意周围物

体;如果外面危险物体较多,可能在屋内比较安全。 如果在屋里,如果是高楼,10楼以上,想跑下来,估计至少要30秒以上,也许不动可能还比较安全。是就地躲藏,还是跑出去,要看具体情况,要事先想一下。 学校医院工厂的疏散,关键看各部门平日的应急预案,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老年人在家的情况,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也要看具体情况。 (2)掌握一定现场急救知识。 先救命,后救伤。这是一个原则。 搬运人的时候,不要伤着对方。 学会一些简单的包扎知识很有必要。 (3)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珍惜生命,有爱心。 (4)特殊情况要注意救援等待方面主动作为。 三、地震以后的注意事项 (1)注意卫生和防疫 (2)饮食方面,不要喝冷水,吃生食。 (3)非地震区要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娱乐活动。 (4)衣食住行方面要做好保障供给。

中国主要地震带及历史震中分布图(组图)

中国主要地震带及历史震中分布图(组图) 图为中国主要地震带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6期) 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如果这句话不是出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韩竹君研究员之口,我会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谎言。 “不是日本吗?”我脱口而出。 “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和日本一样,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他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中国人常为“我们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这7%的国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中国人抗震意识的薄弱,是我国和日本最大的区别。 以地质学家的专业眼光来看,这却是毫不意外:地震是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的。在中国,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十分发育,而这些断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温床。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几乎所有的8 级和80-90%的7级以上的强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的边上。

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 “都说中国发生地震多,可是我们为什么没有觉察呢?”我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邓乃恭研究员提出了这个问题。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汶川大地震以前,我国近年的大地震是哪次?”“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级。”我仔细想了想才回答。 “不对,其实在2001年就有一场8.1级的地震——东昆仑地震。因为发生在荒无人烟的青藏高原,所以并不被大众所知了,中国西部的很多地震都是这样。”邓乃恭的手指在《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上自北向南沿贺兰山、六盘山、秦岭、大凉山一线划过:“这是南北地震带,它把我国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西部地区的地震在频度和烈度上都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地震‘偏爱’西部,往往西部发生5、6场地震,东部才发生1场地震。原因就是我国的‘邻居’印度板块太‘热情’,不断北移,把西部地区挤得太厉害了。” (刘晶晶/文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6期) 图为北京断裂分布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6期) 华北地震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地震区,它对北京、天津、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10个省和直辖市都有影响。这一地区又是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中心,就像是中国的心脏,心脏一旦遭到大震,全身都会倍受打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