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节_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七节_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七节_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七节_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七节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颠狂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19世纪后期著名作家,世界文学天才,在20世纪文学中受到极大的推崇,被西方现代派奉为鼻祖。西方现代作家如英国的王尔德,奥地利的茨威格、卡夫卡,德国的托马斯·曼,美国的德莱塞,甚至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都承认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他们的影响。

1、癫痫病患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病态的天才,患有癫痫病。陀氏生于莫斯科,父亲是贫民医院的医生,暴躁、多疑、忧郁,带有病态,陀氏继承了父亲的脾性,胸襟狭窄、暴虐和易于冲动是他们父子俩的共同特征。母亲随和、善良、温柔,同时又十分干练、机敏,她身体虚弱,留给陀氏的印象总是在病中。

第一次发病

陀氏自幼在贫穷与疾病包围的气氛中长大,养成了异常敏感、卑怯的性格。他不善交往,尤其与女性接触时,更是腼腆异常,不知所措。他外表冷漠,实际上却是一个热情而易于冲动的人。9岁那年,陀氏随全家去乡下避暑,他在白桦林里玩得兴致勃勃,突然听到有人喊“狼来了”,他吓得魂不附体,嘴角抽动。耕地的农民玛列伊安慰他说:“没有狼,这是你的错觉。”好一会儿,陀氏才安定下来,每走几步都要回头瞅瞅,玛列伊站在那里,不断地向他点头。20年后,陀氏还回想着童年的这件小事。

少年的两大打击

15岁时,他的母亲因肺结核去世,他沉浸在丧母的哀痛之中,在他的意识中,爱情与怜悯、女性与凋萎交融在一起,成为感人至深的统一体。

16岁时,他最崇拜的诗人普希金在决斗中死去,这对多愁善感的陀氏是个沉重打击,每次随哥哥和叔母从教堂朝拜回来,他总是不断痴痴地朗诵普希金的诗句。

军事工程学校读书

17岁时他入军事工程学校,那里的学生多是富家子弟,为了避免受辱,他孤独地躲在一边。由于贫穷,他很少朝家里要钱,连茶也不喝。

他因成绩不好留级一年,这极大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兵营式的生活痛苦难熬,敏感的陀氏感到难于忍受。他在给哥哥的信中说:“亲爱的哥哥,快点驶进码头吧,快点得到自由吧!自由和天职——这才是伟大的事情。”

毕业后在工程局任职一年就退职,专事写作。经济拮据,债台高筑,不得不为还债而辛苦工作。

成年发病

一次在街上散步,不料从对面来了大出殡的队伍。他猛地回头,在刚才来的路上快步走起来,突然倒在地上。过了很久才恢复知觉,忧郁状态持续了两三天。这是他的癫痫病最初比较突出发作的一次。后来他在友人家留宿时,临睡前常常要求友人,假如他陷入了昏睡状态,不经过三天不要埋葬他。昏睡后是否还能醒来的观念,使他痛苦不安。

发表《穷人》

19世纪40年代,正值别林斯基倡导的以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在俄国文坛产生重大影响之际,184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了处女作、中篇书信体小说《穷人》,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等人十分兴奋,欢呼“新的果戈理诞生了”。小说使普希金、果戈理开创的“小人物”主题又有了新的发展。

主人公杰符式金是彼得堡一名从事抄写工作的小公务员,深爱着一个身世不幸、几

乎堕落风尘的姑娘瓦莲卡。小说受果戈理《外套》影响很大,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也曾说过:“我们都是从‘外套’里出来的”。

小说用书信体形式,杰符式金内心世界丰富,有精神追求,他不仅关心自己,更关心别人,关心比他弱小的人。

发表《双重人格》

紧接着这部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了第二部小说《双重人格》(或名《二重人格——高略德金先生的奇遇》)。小说写一个彼得堡小公务员高略德金的内心世界。

这部作品已经显露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来逐步定型的艺术风格:探索心灵的奥秘。他精雕细刻人物内在本性和精神状态的矛盾变化,而把性格形成的社会环境置于次要地位。浓重的幻觉想象和对病态心理和性格分裂的描绘,显示出作家有侧重主观表现的艺术能力。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转向不能见容于别林斯基和涅克拉索夫等进步批评家,双方在文学观念上发生分歧。为此,他退出了“自然派”,加入了贵族进步组织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

判处死刑

这期间他发表了中篇小说《女房东》(1847)、《白夜》(1848)、《脆弱的心》(1848)等,后来创作的一系列重大主题,如“小人物”、“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双重人格”以及“幻想家”等主题在这些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1849年4月,陀氏因在小组集会上朗诵了别林斯基致果戈理的反农奴制的信而被捕,因此被判处死刑。他在预审中说:“我不喜欢各种各样的饶舌,讨厌和人高声说话。……我每天的时间的一半,给了为得到面包的工作,其他给了不断的病和三年来在这儿发觉的怀疑病的发作。”

行刑那天,他和其他21名死囚站在处刑台上,陀氏后来回忆,称它是“可怕的、无限恐怖的、等待死刑降临的时刻”。就在执行处决的前一刻,传来了沙皇的赦免令,陀氏的死刑改为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苦役犯

苦役犯的生活十分艰苦,他生活在杀人犯、盗窃犯、暴徒和疯子中间,要时时刻刻和他们打交道,这些人都对他抱怀疑和敌对的态度,因为他是他们中间唯一的一个贵族。四年之后,他在边防营里做列兵,最使他难以忍受的是军队的体罚。受罚的士兵被牵过排成两排的士兵中间,由士兵施以乱棍,谁打得不狠,就被叫出来挨同样的乱棍。陀氏第一次把手中的棍子打在受罚人身上,当晚就发了癫痫病。在一次体罚之后,他竟跌倒在地,抽搐起来。陀氏在西伯利亚待了十年,才回到彼得堡,重返文坛。

他主张容忍、宽容,他的名言是“生活就是苦难”,“顺从吧,高傲的人!”

2、颠狂的爱情

陀氏直到34岁还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女友,他寻找爱情,在四年苦役后认识了他的第一个妻子玛丽娅。

玛丽娅是个中学教师的妻子,比陀氏小4岁,她是个神经质的女人,情绪变化无常,动辄伤感落泪。陀氏认为这是深沉、崇高的感情的特征。他把从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性欲的幻想和浪漫的幻觉的魅力都集中在她的身上,对她的痛苦的同情增强了他的爱欲冲动。虐待狂和被虐待狂的倾向在他身上交织在一起。

第一次婚姻

1857年2月6日,陀氏和玛丽娅结婚,当天他的癫痫病发作,这在夫妻间引起一系列震动和创伤性后果。两人都病态,没有蜜月,只有悲观失望,痛苦和折磨人的追求,不论在情绪和欲望上都合不到一起,这是他们婚姻失败的关键。

玛丽娅不理解陀氏的写作,不断指责他,最后夫妻关系破裂,1861年起分居,各自独立生活。1864年4月玛丽娅死于肺病,陀氏在她的最后几个月里一直照料她。她死后,

他抚养她和前夫生的儿子。

玛丽娅原型

在陀氏的很多小说中,都有玛丽娅的原型。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的娜塔莎,《罪与罚》中的马尔美拉陀夫的妻子,《白痴》中的娜斯塔西娅,《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卡捷琳娜,这些女性都面颊苍白,目光狂热,动作急剧,来自作家的第一个妻子。

第二次爱情

陀氏经历的第二次爱情是与年轻的女大学生阿波利纳里娅的恋情。阿波利纳里娅比陀氏小20岁,他们认识时,她刚22岁,当时正是陀氏和玛丽娅分居的时候。阿波利纳里娅崇拜大作家的才气,她独立聪明,骄傲,自尊心强,自我中心主义,不受传统道德观念约束,1862年秋,毫无顾忌地委身于陀氏。她希望陀氏离婚,和她结合,但陀氏借口妻子有病,不愿走出这一步。因此当玛丽娅去世,陀氏可以和她结合时,她坚决拒绝了陀氏的求婚,理由是,她过去不顾一切地爱他,他却没有给予相应的回报,采取离婚措施。她对他的态度是双重的,既可怜又残酷,使陀氏受到折磨,陀氏把为情人受苦当成享受,最后因失恋而自虐,1866年他们分手了。

阿波利纳里娅原型

阿波利纳里娅的反叛气质,果断与专横触动了他的心灵深处理想和隐秘的意向,形成否定传统准则的思想。尽管他们分手了,但他把她称为“永恒的女友”。在他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中都有阿波利纳里娅性格的体现。如《罪与罚》中的杜尼娅,《白痴》中的阿格拉娅,《少年》中的阿赫玛科娃,《群魔》中的莉莎,《赌徒》中的波琳娜。此外,《地下室手记》、《赌徒》、《罪与罚》的反叛主题都与阿波利纳里娅反叛的激情与性欲相联系。

同时写作两部小说

1865年,陀氏受到债主逼债,把三卷集选集的版权出让给出版商,并答应1866年11月1日交付一部新小说。如果到期交不出新小说,得付赔偿费和丧失9年的三卷集的作者版权。出版商在这点上耍了心计,他明知陀氏忙于杂志的连载小说,不可能同时再写新作,才和陀氏订这个苛刻的合同。陀氏直到用完最后一个卢布,才明白他在借据上签字是给自己脖子上套上绞索。为了实现契约,他铤而走险,在四个月内写完两部小说,一部小说早晨写,另一部晚上写,这就是《罪与罚》与《赌徒》。为此他请了速记员安娜来协助他写《赌徒》。

1866年10月29日,陀氏口述了《赌徒》的最后几行,在26天中完成了这部小说,实现了计划。10月31日,手稿通过警察局送交给出版商。

第二次婚姻

小说完成了,陀氏的第三次爱情也成熟了。第二个妻子安娜·格里戈里耶夫娜就是陀氏的速记员,她比陀氏小25岁,善良,温柔,贤惠。1866年10月,安娜经老师推荐,到陀氏家当速记员,帮助陀氏速记小说,整理和誊写《赌徒》的速记稿。他们配合得很好,在20多天中便完成了《赌徒》,他们也相爱了。陀氏十分渴望有一个正常生活的家庭,过普通人的生活,而不想当什么天才、癫痫病患者、圣人、苦役犯、荒淫之徒和理想主义者。他们很快结婚。

幸福婚姻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平民气质,但精神和性格都截然不同。他们婚姻成功在于安娜从不介入他的心理,不干预他的内心生活,不想影响和纠正他。正是“不干预”原则取得了他的信任,加强了他的自由感。

由于安娜的天真,无经验,在生活方面,她分辨不出丈夫的爱有什么病态反常和古怪之处,全都当正常的爱来接受。结果这使陀氏卸下了负罪感的包袱,他不再感到自己是个

罪人和淫荡之徒。他把他的情欲和理想情感结合在一起,对安娜保持了经久不衰的热情,直到老年,还像年青人一样热情冲动,给她写了很多充满激情、嫉妒和性欲的信,他感到自己离开她就没法活。

安娜的功绩

他们共同生活了14年,有一儿一女。

安娜在丈夫死后一直守节,当时她35岁,但她认为自己的女人生活已经结束了,便献身于维护他的声望的工作。她出版了他的作品全集,1906年收集了有关陀氏的五千多种书目,在莫斯科历史博物馆开辟了陀氏手稿、遗物和肖像展室。创建了陀氏中学。收集他的书信和杂记,强迫他的朋友为他写传记,并亲自写回忆录。她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整理他的文学遗产,在这项事业中创立了丰功伟绩,作出巨大贡献。在这项工作中,她唯一的倾向就是对有损作家光辉形象的东西只字不提,用墨水划掉了他的信中出格的字句。对她来说,陀氏永远是个可爱、完美、朴素、热情、温柔、体贴的丈夫。她的宽宏大量的爱、坚定不移的爱,改变并缓和了她最沉重的记忆。

安娜之死

1918年,安娜远离家庭和朋友,住在克里米亚。正值德俄战争时期,她收不到儿子寄的生活费,经常吃不饱,简直要饿死了。6月1日,她买到两磅冒着热气的面包,全吃下去了,当晚腹痛剧烈,诊断为急性肠炎。6月9日去世,终年73岁。死时身边既无儿女,也无亲眷,孤苦伶仃,穷愁潦倒,凄凄惨惨地死去了。

3、疯狂的赌博

陀氏一生有两大激情,爱情和赌博。赌博和女人在他的精神上和生活中,都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他常常为自己不能自制而悔恨,为自己的堕落而自责,但他又无法克制狂赌的激情。

和安娜结婚后,他仍然疯狂地赌博,嗜赌如命,不可自拔。婚后他说服安娜,到轮盘赌中去赢钱,是摆脱穷困的唯一希望。安娜不知厉害,同意他一人去巴特洪堡,那里有个大赌坊。陀氏在赌场输得精光,写信给妻子,说他回家的路费和宿费都没有了。安娜把家里所有的钱都寄给他。他收到钱后,直奔赌场,又全部输光。

赌博的刺激

最初,安娜对丈夫的赌博感到惊奇,一个那么坚毅地承受生活中的各种苦难的人,竟没有毅力克制自己。她很快明白了,这不是简单的意志薄弱,而是能将人整个吞噬的激情,是某种本能的东西,是一种疾病。

她发现,丈夫天生不能过长久的有秩序的生活,他需要混乱激发灵感,轮盘赌是输导他心中雷电的避雷针。于是一当她丈夫萎靡不振,工作不顺利的时候,她就建议他去赌博,以激发他的工作热忱。这样,赢钱,输钱,当东西,饥寒交迫,泪流满面地向妻子忏悔的赌博全过程又重演一遍。在这种刺激之后,他写出了他的小说。

戒赌

1871年陀氏彻底戒赌了。这是在又一次赌光之后,一种可怕的预感和空前强烈的悔恨笼罩在他的心头。他梦见了父亲和妻子的白发,为此感到痛苦不堪,永志不忘。他对妻子承认在他身上赌博的激情始终同爱情角逐,现在因为他同妻子性关系正常,他不需要把赌博当作不满足的性欲的替代物,作为情感冲动和痛苦的渲泄。他把自己彻底献给了家庭和妻子,从此戒赌,一举成功。

4、最后的结局

1881年,经安娜的努力,他终于还清了背负一生的债务,贫困略有减轻,但他的健

康却日益恶化,1881年2月他因肺部血管破裂而死。

陀氏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遍尝人间的种种不幸:贫穷,疾病,坐牢,苦役,充军乃至行刑前的恐怖。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穷苦人们的深切关注和同情,对于罪恶社会的揭露和控诉,他的杰出之处在于他对人心的洞察和深刻、细致地再现。他的局限性在于宣扬对苦难的忍受和顺从,并以此指点人们。

二、小说艺术

重返彼得堡文坛后,陀氏先后发表了《舅舅的梦》(1859)、《斯捷潘奇科沃村及其居民》(1859)、长篇小说《被欺凌与被侮辱的》(1861)、《死屋手记》(1861-1862),游历欧洲后写的散文作品《冬天记的夏天印象》(1863)、中篇《地下室手记》(1864)、《赌徒》(1866)等。

1866年,他创作出给他带来世界声誉的《罪与罚》;1868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白痴》;1871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群魔》,1880年他创作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未完成)。

近10年的流放生涯既摧残了他的肉体,又动摇了他的革命信念,使他的思想开始了根本性的转变,逐渐形成了一种反动的“土壤派”理论(又名“根基论”)。这是和当时俄国斯拉夫主义相类似的主张,即认为人民是社会的土壤,主张贵族知识分子不该脱离人民的“土壤”,而应该从这个土壤里吸取滋养,吸取道德理想。而人民自古以来就是信仰基督和沙皇的,所以要解决俄国的社会对立,不能像西欧那样采用斗争和革命的方式,而应是贵族和人民的和解,笃信宗教。这种思想后来一直影响着他的创作,并且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也皈依了宗教。这种观点实际上就是号召人民和现实妥协,其结果必然是维护了俄国的专制制度。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作者以亲身经历为基础写成的长篇小说《死屋手记》。这是一部见闻录式的作品,假托犯杀妻罪的流放犯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戈里杨契科夫的口吻,述说了在狱中十年的见闻。由于作品采用笔记的形式,不受结构限制,走笔恣肆淋漓,指涉左右逢源。无论是抨击沙皇牢狱制度,揭示狱吏的惨无人道,还是探讨社会犯罪根源、挖掘人性的奥秘,在冷冷的叙述中都制造出一种出乎意表的惊讶和震动。

《死屋手记》是一部真实再现监狱生活的大型作品,社会最黑暗的角落在这部作品中曝了光。

186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讲述了带有资产阶级冒险家色彩的贵族瓦尔科夫斯基公爵和两个家庭之间的故事。一个家庭是工厂主史密斯,瓦尔科夫斯基年轻时引诱史密斯的女儿继而又抛弃了她,并侵吞史密斯的财产。女儿含恨而死,留下外孙女涅莉跟着外祖父流落街头,在贫苦中相继死去。另一个家庭是小地主伊赫美涅夫,他同时也是瓦尔科夫斯基庄园管理人。可是瓦尔科夫斯基侵吞了他仅有的财产,又拆散了儿子阿辽沙和伊赫美涅夫女儿娜塔莎的爱情,毁灭了这个家庭的幸福。

小说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贵族阶层的骄横野蛮和小人物被凌辱的不幸命运。杜勃罗留波夫就此作品撰文《逆来顺受的人们》,批评人物的软弱性,不知为自己寻找出路。

1.《罪与罚》(1866)

(1)基本情节

这是第一部给作者带来世界声誉的作品。

小说的素材来自当时《时代》杂志长篇小说连载的关于法国青年拉谢尼耶夫的犯罪材料。

穷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彼得堡读书,因交不起学费失学了。他看到贫穷对自己一家和退职文官马尔美拉多夫一家的威胁,便想改变他们的境况。为此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并在慌乱中还杀死她的妹妹,另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太婆。杀人后他良心不安,向马

尔美拉多夫的女儿、妓女索尼娅坦白了杀人的事。索尼娅劝他自首。他被判了8年苦役,索尼娅自愿跟他到了西伯利亚。

(2)犯罪主题和病态主题

小说以社会犯罪及由此引起的道德后果为题,描绘了当时俄国可怕的城市贫困和社会生活的无出路现状,显示了金钱对各类人物性格的毁灭性影响。这是作者最富于社会历史涵义的一部社会心理小说。

19世纪俄国作家大都直接揭露和批判专制主义和农奴制,而陀氏却着力表现城市的病态,城市贫困带给人们的心理变态和世纪末的惶恐。为此,他的小说主题都是城市贫困和病态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形成独特一帜的病态主题。包括:虐待狂、年龄悬殊的性爱、失败的爱情、奸污幼女、思辨中的反叛、偶合家庭。

(3)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这部小说中首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的可怕景象,是很有色彩的场景。表面繁荣的彼得堡其实是藏垢纳污、暗无天日之地:街道上受尽欺凌的妓女、小酒馆里借酒消愁的失业的小公务员、污浊的河水里投河自尽的女工在挣扎、生活无着的疯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

这幅图画的中心是两条线索结构起来的两个家庭的悲剧:马尔美拉多夫一家的悲惨遭遇和拉斯科尔尼柯夫的凶杀案件。

作者将其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社会心理故事。

(4)病态人物形象

陀氏描写的人物几乎都是病态,与所表现的内容具有一致性。他的人物多是酒鬼、赌徒、虐待狂、杀人犯、淫棍、强奸幼女犯、诲淫者、妓女、放荡的女人、苦役犯、精神病患者等,这些人物都是些精神变态的人物,具有某种病态的激情。根据不同的病态激情,我们可以把陀氏病态人物分为三类。

自虐性小人物(被凌辱的小人物)

城市底层小人物,处于被侮辱与被欺凌的社会地位,处境艰辛,命运悲惨,作者对他们寄予了满腔的同情,对他们表现出切肤之痛。

这类人物有索尼娅、杜尼娅(《罪与罚》),娜斯塔西娅(《白痴》),卡杰琳娜、格鲁申卡、斯涅基列夫父子(《卡拉马佐夫兄弟》),瓦尔瓦娜、杰符什金(《穷人》),娜塔莎、尼丽、彼得罗维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地下人”(《地下室手记》)等。

这类小人物的共同特征是热爱苦难,自我牺牲,既谦卑又高傲,表现出一种病态的顺从,残酷地折磨自己,在自虐中得到一种辛酸的满足和痛苦的享受。

小人物的文学传统

从文学传统看,陀氏的小人物直接继承了普希金开创的写小人物的传统,与普希金和果戈理的小人物所不同的是,他更加突出了小人物自虐、病态的特点,并且大量描写被欺凌的妇女与儿童形象,宣扬宽恕和解、忍耐顺从的理想,主张用基督的爱来拯救社会。

陀氏描写小人物,还受到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影响。陀氏十分崇拜狄更斯,喜欢他的作品。

陀氏与狄更斯比较

共同点都是描写城市小人物,城市贫困和城市畸形,宣扬基督的爱。

狄更斯的小人物王国充满行善和爱,洋溢着小人物的欢乐情绪和友爱精神,他的人物畸形主要是性格的怪癖,行为古怪,有习惯性的口头语和形体动作,但大都具有正常人的情感。

陀氏的小人物王国充满罪恶、污秽,表现出小人物的猥琐和悲苦,互相隔膜,孤苦

无告,他的人物畸形主要是心理的变态,精神分裂,大都具有病态的情感。

陀氏小人物与20世纪小人物比较

陀氏自虐型小人物有现代人的畸形变态的特点,具有现代性。20世纪卡夫卡的小人物,福克纳的小人物都和陀氏的小人物有亲缘关系,属于同一类型的人物。

陀氏小人物强调的是心理的病态,善与恶的统一,双重人格。

20世纪的小人物强调的是人性的分裂,人畜混和,既有生理的畸形,又有心理的变态。

陀氏是承上启下的大家,成为连接19世纪传统小人物和20世纪现代小人物的桥梁。

κ心理实验英雄

一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具有心理的实验性,拿自己做实验,在心理实验中认识世界和自身,把自己看做英雄。当他们的理论在现实生活面前遭到破产,导致心理实验的失败,他们也就由实验中的英雄强者变为现实中的懦夫与弱者。为此,我们称这类人物为心理实验的英雄。

这类人物有拉斯柯尔尼科夫(《罪与罚》),伊凡、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兄弟》),韦尔西洛夫(《少年》),斯塔夫罗金、彼得·韦尔霍文斯基、沙托夫、基里洛夫(《群魔》)。

双重人格

心理实验英雄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双重人格,内心世界分裂,充满精神变态的激情,大都是虚无主义者,创立自己的行动理论,并根据自己的理论拿自己做实验,最终在现实面前遭到失败,理论破产。

超人理论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心理实验英雄的代表。他的姓——拉斯柯尔尼科夫原意就是“分裂”的意思。他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大学生。他正直善良,不愿妹妹为自己的求学牺牲个人的幸福,同情下层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同时他又受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不愿做逆来顺受的普通人,希望改变自己,超越自己的善良,做一个拿破仑式的英雄和世界天才。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理论

拉斯柯尔尼科夫提出了“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的理论,一心要做为所欲为的强者、超人。根据自己的理论,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企图以她的钱来救济穷人。然而在杀人后,他的良心受到谴责,精神崩溃,甘心情愿去流放,皈依宗教。以此洗涤自己的罪孽。

西方英雄的没落

比较西欧个人主义英雄和俄国心理实验英雄,我们可以看到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与发展,它已逐步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心理实验的英雄已经显示出20世纪反英雄的特点。陀氏的心理实验英雄是连接前期个人奋斗英雄和二十世纪反英雄的桥梁和中介。

西方个人英雄模式历程:个人奋斗英雄——心理实验英雄——现代反英雄。它表明了西方个人主义的破产。

λ高尚的幻想家

作家正面的美好的人物,他们胸怀磊落,大公无私,没有贪欲。热爱人类的苦难,同情一切孤苦伶仃的人,以情感和心灵为生活的指南,摈弃物质享受,抑制肉欲,号召宽恕,

顺从和忍耐,认为受苦受难是人生的最高品德。他们充满幻想,幻想拯救人类,然而又无能为力,救不了生活在黑暗中的任何人,并且自己的理想也在现实生活面前幻灭。

这组人物是梅什金(《白痴》)、阿辽沙(《卡拉马佐夫兄弟》)、恩纳波罗齐勃(《白夜》)、奥尔登诺夫(《女房东》)、阿尔卡季(《脆弱的心》)等。

他们共同特征是具有博爱精神和堂吉诃德式的性格特征。一心想拯救人类出苦难,生活在幻想中,最终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他们勇于自我牺牲,但作出的努力没有价值。他们贫穷而病态,因理想破灭而精神分裂。

(4)病态人物形象

主人公拉斯科尔尼柯夫是个有一套模糊理论、动机复杂的杀人犯。他的理论课分为“超人理论”和“权力真理”。他把世界上的人分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

平凡的人是繁衍同类的材料,他们大地都是天生保守、循规蹈矩、活着必须服从而且乐意听命于人。这芸芸众生只能充当不平凡的人的工具,任人宰割。另一类人是不平凡的人,他们不受一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约束,犯法而不受惩罚,他们都是破坏者,为着美好的未来而破坏现状,为了实现理想,他们可以踏过无数人的尸体,是真正的刽子手,但人们却称他们是伟大的。

他的理论破产了,他本来要证明自己是一个强者,一头狮子,但结果却成了远离人群的孤独的人。

索尼娅是人类不幸的化身。索尼娅绝非一个,而是一支看不见首尾的大军。

这个形象是和拉斯科尔尼柯夫相对照的人。如果说拉斯科尔尼柯夫代表理性和理智,那么索尼娅就代表心灵和感情,拉斯科尔尼柯夫依照理性引导走向了犯罪道路,索尼娅则靠心灵的指引走向了博爱。从道德角度而言,她也犯了罪,但她是为自己所爱的人做出了牺牲。索尼娅作为全心装着人类苦难和爱的人,在生活把她抛进泥泞时,仍然保持不朽的纯洁。拉斯科尔尼柯夫接近索尼娅,就是走进心灵拒斥理性。

卢仁是作者鞭挞的对象,“吃人”的蜘蛛的形象。他是个极端利己主义者,而且有一套利己主义的理论:“大家对我说:‘去爱人吧。’而我爱上了。结果怎样呢?……结果是我把一件长褂撕成两半,跟亲人分而穿之,于是我们俩都变得衣不蔽体……科学却告诉我们:首先只爱你自己,因为世上一切都是以个人利益为根据的。”正因为如此,为了他一己私欲,可以不择手段,损害他人的利益。他对于婚姻、对于杜妮雅和拉斯科尔尼柯夫一家的态度是他的人品的最形象的说明。

(5)标题的双重含义

1. 法律上的罪与罚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犯罪行为,以及受到法律惩罚。

2. 理性上的罪与罚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理论和犯罪动机,是一种理性误导和理性专横的罪;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理论在实践中失败,杀人后内心不安,精神崩溃,“超人”哲学的理论破产,这是精神上的负罪感的惩罚。

3.宗教道德的罪与罚

基督宣扬爱一切人,包括爱仇敌,打右脸,伸出左脸,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违背宗教道德,博爱,是有罪,受到良心的谴责,痛苦万分,是良心道德的惩罚,皈依宗教。

陀氏的观点

1. 探讨社会犯罪根源及由此引起的道德后果,穷人走投无路时的铤而走险。

2. 谴责理性的专横,反对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作家本人是主张俄国的群体主义的,但又有思想矛盾。人不应该靠理性而生,而应该靠心灵和宗教信仰而生。

3. 反对暴力革命,因为暴力革命根据正当的杀人理论而实践。

4. 宣扬基督博爱,忍耐顺从。

(6)复调小说

所谓“复调”,是音乐中的术语,是多声部的一种。曲调中若干支旋律同时进行,组成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而各声部在节奏、重音、力度等方面都有独立性。总括一句话,复调音乐中各声部都具有独立性又彼此和谐。

巴赫金论述陀氏小说的复调性:“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多声部小说

这里的复调性指的是“多声部性”小说、“全面对话”的小说。同时,巴赫金还认为陀氏的主人公与过去人物不同,这些“主人公的议论,在这里绝不只局限于普通的刻画性格和展开情节的实际功能;与此同时,主人公的议论在这里也非作者本人的思想立场的表现”。(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也就是说,主人公的意识是他独立存在的意识,不代表作者意识,主人公是直抒己见的主体。

陀氏小说复调结构的含义

巴赫金对陀氏小说复调结构的理解含义:

一是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是作家描写的对象和客体,也是存在独立意识,表现自己观念的主体。

二是复调小说的主旨不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描写命运,而是展示具有同等价值的各种不同的独立意识,是各种不同的声音(观念)在进行全面对话。

三是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与作家关系是平等的,对话的关系,各有其独立意识,不可替代。

概括起来,理解陀氏小说复调结构的关键有三点:平等关系、独立意识、全面对话性。

《罪与罚》的复调

在《罪与罚》里,几乎所有的重要主人公都有他自己的声音,拉斯科尔尼柯夫的哲学,女主人公索尼娅的“东正教观念”,预审员波尔菲里的“生活求实和法律的观念”,卢仁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同样极端的“边沁主义”以及地主斯维德里加伊洛夫的无耻哲学等等……在小说里如果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考察他们的议论,几乎每一种声音都是振振有词的。显得好像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考察他们的议论,几乎每一种声音都是振振有词的。显得好像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而互相之间并不发生融合。每一个人物都成了直抒己见的主体,作品主人公的意识成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他人意识”的东西。

《罪与罚》的复调

《罪与罚》的复调结构主要表现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和索尼娅的对比,一个代表反抗、个人主义,一个代表顺从、集体主义,二人各按各的独立意识行动,作家不介入任何一方,不对任何一方的行为方式、道德标准表态。

复调小说形成的心理原因

陀氏赞同俄国文化中的群体主义,反对西欧文明,但他又看到俄国文化精神并非一切皆好,他的内心是分裂的,在两种文化选择中犹豫和困惑。

表现在创作中,他描写了反抗与顺从,个人主义与宗教爱的对立与冲突。他感到茫然,不知该赞同哪一方。为此,形成他的小说的独特的复调艺术,一种“多声部性”的小说,“全面对话”的小说,即复调小说。

(7)潜意识描写

陀氏被人们称为现代心理小说家,他的心理描写主要表现人的潜意识层中的东西,即人的本能冲动、隐秘的恶和病态的思想。

陀氏潜意识的描写,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心理分析。

一是描写双重人格的负面,也即表现正派人内心深处隐藏的各种原始欲望,展示其恶的本相。

二是描写人的意识活动中突然涌现出的无意识层的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常常是人物事先没有想到的,一旦出现,人物的意志便失去了控制,不知不觉地按下意识的思维活动行为,成为不自觉的罪犯。

陀氏被人们称为现代心理小说家,他的心理描写主要表现人的潜意识层中的东西,即人的本能冲动、隐秘的恶和病态的思想。

梦的反映

例如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人前,梦见一个乡下人用铁棍打死马。这实际上是他潜意识中想杀死放高利贷老太婆的想法的明朗化。按弗洛伊德理论,被压抑在无意识层中的本能不能随便进入意识层,它往往通过梦来曲折反映人内心深处的隐秘和真正愿望。拉斯柯尔尼科夫已有模糊的杀人动机,总想干一件事,因此成天神不守舍,精神恍惚,这个梦把他内心隐秘明朗化。

2、《白痴》(1868)

(1)情节框架

全部情节都围绕女主人公娜斯塔西娅·菲利波夫娜而来。孤女娜斯塔西娅被庄园主托茨基收养,长成了一个美貌绝伦、多才多艺、情趣高雅的女子。在她16岁那年,托茨基占有了她,过后又想另娶门当户对的叶潘钦将军的长女为妻,而欲将她嫁给将军的秘书甘尼亚为妻,这样一来,叶潘钦可以凭借上司的权利占娜斯塔西娅为情妇,同时又得托茨基这个阔女婿。但富商之子罗果仁也在觊觎娜斯塔西娅的美貌。在这群人中间,只有叶潘钦将军的远房亲戚梅什金公爵是个正直善良的人,真诚地爱上了她。可他却是个癫痫症患者。在娜斯塔西娅生日会上,梅什金劝说娜斯塔西娅留在自己身边,娜斯塔西娅却不愿毁了梅什金的前途,跟罗果仁走了。梅什金和叶潘钦的小女儿订了婚,娜斯塔西娅出于自尊,又向梅什金表示好感,梅什金决定退婚娶她,娜斯塔西娅又痛感这一冲动是错误的而逃到彼得堡。梅什金追去时,却发现罗果仁已把无视自己尊严的娜斯塔西娅杀了。梅什金受此打击,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白痴。

(2)主题和中心人物分析

这是一个美遭到摧残和毁灭的悲剧。

娜斯塔西娅是美的化身。梅什金公爵觉得她的美能够拯救世界。然而,娜斯塔西娅的美非但没有拯救世界,反而把自己毁灭了。

梅什金公爵试图拯救她。作者在他身上鲜明地突出了理性和心灵的对立。他是一个

不谙事故、患病沉重、甚至长期失去知觉的人,却比一切有教养、文明、傲慢的人都更为聪明。梅什金没有任何自私欲念,胸怀磊落,把全人类的苦难都放在心里。他是精神健康的化身,而那些神经健康的人,却害着利己主义的毛病。他的出现,令人想起基督的降临人间。但他不仅救不了娜斯塔西娅,甚至连自己也一同毁灭了,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白痴”。作者在探讨社会出路问题上显示出悲观主义倾向。

二者的结局,说明理想在强大现实面前的彻底破灭。

3、《卡拉马佐夫兄弟》(1879-1880)

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成熟的作品,弗洛伊德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壮丽的长篇小说”。它几乎将作家曾经开拓过的所有主题,诸如“幻想家”、“两重人格”、“被侮辱与被欺凌的”、“超人”、“强权”、“偶合家庭”,以至东正教的“赎罪观念”都作了一番探索。小说把社会现实生活的揭示、人物类型的刻划和人类命运的思考等一系列问题结合在一起,探讨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问题。

卡拉马佐夫一家是一个典型的“偶合家庭”。父亲费奥道尔·巴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是俄罗斯一种病态而又恶毒的灵魂的代表。

长子德米特里既有老卡拉马佐夫自然欲望的一面,又不失灵性。次子伊凡推崇理智,是个冷静的无神论者。最小的弟弟阿辽沙是作者笔下理想的人物,是作者“东正教观念”的体现。这是一个“要为全人类受苦”的正面人物。

私生子斯麦尔佳柯夫是恶的典型,没有信仰,没有原则,完全听命于自己欲望的支配,是实际上的弑父罪人。

“宗教大法官”的寓言

弗洛伊德认为:“小说里关于宗教大法官的描写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一,其价值之高是难以估量的”。

寓言说的是16世纪西班牙的维塞尔,有个年近90的红衣主教,他认为要建立人间天国,必须以“无比壮观的烈焰,烧死凶恶的邪教徒”,因为人是软弱与低贱的,一旦获得自由就会无所适从,因此必须用凯撒的剑(奇迹、神我与权威)去制服他们,而且要在基督的名义下进行。正当他架起火堆,烧死了上百个异端的时候,基督降临了。人们把他围住,他向人群伸手,为他们祝福,并帮助瞎子治好眼睛,让瘸子起来走路,让入殓的小女孩复活。这位红衣主教大法官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最终带了卫队把基督抓起来,关在牢里。半夜,他提着灯,独自走进牢房,久久打量犯人的脸,然后对基督说:“真是你吗?是你吗?”他没有听到回答,但把自己的苦衷和理念告诉基督,吐出了憋在心里数十年的话。申述之后,他请求基督不要妨碍他们的事业,并请他自行离开,否则明天基督的信徒们就会拼命在基督的火刑架上加柴。他对耶稣说,你没有必要来,至少暂时没有必要来。

宗教大法官以最神圣的名义干着镇压异端的荒唐专制,却又标榜自由。这就是荒诞:用暴力和奴役来谋求极限上的自由。人间只是权力者为所欲为的场所。

20世纪的荒诞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这一故事的再创造。所以到处是打着基督旗号又把基督推开的荒诞,也到处是在基督缺席的语境下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的变形变态。

伊凡编撰的宗教大法官的寓言比尼采更早地宣布基督是多余的,把神圣价值推向“碍事”的多余地位,荒诞意识就开始了。李欧梵说他在人生之旅中有三本书给了他深刻影响,其中有一本就是《卡拉马佐夫兄弟》,而伊凡的心灵使他大开眼界。

阿辽沙拥抱大地

他在门廊上也没有停步,就迅速走下台阶。他那充满喜悦的心灵渴求着自由、空旷和广阔。天空布满寂静地闪烁着光芒的繁星,宽阔而望不到边地罩在他头上。从天顶到地平线,还不很清晰的银河幻成两道。清新而万籁俱静的黑夜覆盖在大地上,教堂的白色尖塔和金黄色圆顶在青玉色的夜空中闪光。屋旁花坛里美丽的秋花沉睡着等待天明。大

地的寂静似乎和天上的寂静互相融合,地上的秘密同群星的秘密彼此相通。……阿辽沙站在那里,看着,忽然直挺挺地仆倒在地上。

他不知道为什么要拥抱大地,他自己也弄不清楚为什么他这样抑制不住地想吻它,永远地爱它。“向大地洒下你快乐的泪,并且爱你的眼泪……”这句话在他的心灵里回响。他哭什么呢?哦,他是在欢乐中哭泣,甚至就为了在无边的天空中向他闪耀光芒的繁星而哭,而且“对自己的疯狂并不害羞”。

阿辽沙拥抱大地

所有从上帝的大千世界里来的一切线索仿佛全在他心灵里汇合在一起,这心灵为“与另一个世界相沟通”而战栗不已。他渴望着宽恕一切人,宽恕一切,并且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一切人,为世上的万事万物请求宽恕,而“别人也同样会为了我请求宽恕的”,——他的心灵里又回响起了这句话。他时时刻刻明显而具体地感到有某种坚定的、无可摇撼的东西,就像穹苍一般深深印入了他的心灵。似乎有某种思想主宰了他的头脑,——而且将会终身地、永生永世地主宰着。他倒地时是软弱的少年,站起来时却成了一生坚定的战士,在这欢欣的时刻里,他忽然意识到而且感觉到了这一点。阿辽沙以后一辈子永远、永远也不能忘却这个时刻。“有什么人在这时候走进我的心灵里去了。”他以后常常坚信不疑地这样说。

拯救主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是:“为了爱,我甘愿忍受苦难。”

刘小枫强调:“所谓拯救,并不是乞求一个来世的天国,而是怀着深挚的爱心在世界上受苦受难。无辜者的苦痛,就是我的苦痛,世界想使爱毁灭,就让我与爱一起受难。”

刘再复把梅什金、阿辽沙和贾宝玉放在一起比较,认为他们都有救世情怀,前两者是拥抱苦难,而后者是超越苦难。贾宝玉撒手悬崖、弃绝尘世,就是对苦难的超越。

三、创作总结

1、“残酷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基础是人的痛苦,他在描写人类所受的苦难方面是无与伦比的。

2、“虚幻的现实主义”。陀氏通常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但他的现实主义是十分独特的。陀氏则认为“现实主义”不在于对现实生活形式的真实描绘,而在于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他往往采用夸张、怪诞、象征、幻想等形式反映生活中那些极端的、绝无仅有的、病态的、畸形的乃至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从而达到本质的真实。

3、独特的社会哲理小说。陀氏的长篇小说就其体裁而言属于一种独特的社会哲理小说,他的优秀作品如《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不仅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胜利所引起的尖锐矛盾,而且也反映了这个时代激烈的思想冲突。作家把这些矛盾和冲突提到哲学的高度加以解释和进行艺术描写,作品具有极大的思想容量。作家还试图找到拯救社会的方法、途径,批判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宣扬基督教的顺从、忍耐等思想。

4、“复调结构”。巴赫金用复调结构解释陀氏的小说,是说明他的小说中的人物似乎是独立的、自成一体的,不受作者支配。人物和作者地位平等。陀氏的小说是对白型的,各种思想为各个人物所独有,人物自己的思想有完整的价值,其中不掺进作者的观点。作者有时也把自己的声音加进作品中,和人物一同争论,但仅仅是作为一个声部,而不是主旋律。人物被自己的思想牵着走,完全忽视了作者,甚至摆脱了作者,作者被缩小到最小程度,人物自己挖掘自己的灵魂深处。“在人本身发现人”。

思考题

1.“复调小说”

2.“虚幻的现实主义”

3.陀氏小说中的病态人物形象类别。

4.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双重人格形象。

5.陀氏的“小人物”形象。

6.《罪与罚》的思想艺术特色。

7. 怎样理解“罪”与“罚”的含义?

8.陀氏小说中的拯救主题。

鲁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文章两篇

《穷人》(1)小引 千八百八十年,是陀思妥夫斯基(2)完成了他的巨制之一《卡拉玛卓夫兄弟》这一年;他在手记(3)上说:“以完全的写实主义在人中间发见人。这是彻头彻尾俄国底特质。在这意义上,我自然是民族底的。……人称我为心理学家(Psychologist)。这不得当。我但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即我是将人的灵魂的深,显示于人的。”第二年,他就死了。 显示灵魂的深者,每要被人看作心理学家;尤其是陀思妥夫斯基那样的作者。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又因为显示着灵魂的深,所以一读那作品,便令人发生精神的变化。灵魂的深处并不平安,敢于正视的本来就不多,更何况写出?因此有些柔软无力的读者,便往往将他只看作“残酷的天才”〔4〕。 陀思妥夫斯基将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们,有时也委实太置之万难忍受的,没有活路的,不堪设想的境地,使他们什么事都做不出来。用了精神的苦刑,送他们到那犯罪,痴呆,酗酒,发狂,自杀的路上去。有时候,竟至于似乎并无目的,只为了手造的牺牲者的苦恼,而使他受苦,在骇人的卑污的状态上,表示出人们的心来。这确凿是一个“残酷的天才”,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 然而,在这“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的实验室里,所处理的乃是人的全灵魂。他又从精神底苦刑,送他们到那反省,矫正,忏悔,苏生的路上去;甚至于又是自杀的路。到这样,他的“残酷”与否,一时也就难于断定,但对于爱好温暖或微凉的人们,却还是没有什么慈悲的气息的。 相传陀思妥夫斯基不喜欢对人述说自己,尤不喜欢述说自己的困苦;但和他一生相纠结的却正是困难和贫穷。便是作品,也至于只有一回是并没有预支稿费的著作。但他掩藏着这些事。他知道金钱的重要,而他最不善于使用的又正是金钱;直到病得寄养在一个医生的家里了,还想将一切来诊的病人当作佳客。他所爱,所同情的是这些,——贫病的人们,——所记得的是这些,所描写的是这些;而他所毫无顾忌地解剖,详检,甚而至于鉴赏的也是这些。不但这些,其实,他早将自己也加以精神底苦刑了,从年青时候起,一直拷问到死灭。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鲁迅的思想影响-资料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鲁迅的思想影响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下简称陀氏)在文学上的联系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遗憾的是,学术界虽然在两者思想与艺术的比较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却很少有人在鲁迅接受陀氏影响的客观根据及历史发展过程上做过详细的梳理和分析。笔者相信,如果能有充足的、令人信服的依据和材料证明鲁迅接触过、熟悉甚至精通陀氏,将为两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更加厚实的平台。 一、鲁迅接受陀氏影响的客观依据 1.曾大量接触过陀氏的作品及研究资料 据鲁迅日记中记载,他早在1913年8月8日,即购得日文版的《罪与罚》;1917年10月2日,又购得陀氏小说3本。据北京鲁迅博物馆编印的《鲁迅手迹和藏书目录》来看,他还收藏有很多德文、日文版的陀氏原著,如德文版的《罪与罚》、《白痴》、《死屋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短篇小说集》;日文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罪与罚》、《赌徒》等;还藏有一些日文版研究陀氏的论著,如纪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论》、升曙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再认识》、梅列日科夫斯基的《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据《(穷人)小引》中所记,他还读过《Dostoievsky’s Literarsche Schriften》和升曙梦的《露西亚文学研究》等书中关于陀氏的论述;据增田涉回忆,他还买过日文版的《舍斯托夫全集》,因此也必然会接触到《悲剧哲学: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克尔凯郭尔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战胜自明(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纪念)》等著作。中文版的陀氏著作,他至少藏阅有韦丛芜译的《穷人》和李霁野译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等书,这在他的日记及书信中都有记载。 2.对国内陀氏的介绍与研究工作给予过热情的帮助与支持 在鲁迅主编的很多刊物中,都发表过与陀氏有关的译介性文章,比如:《莽原》第2期与第6期上分别刊有《阿列伊》和《(穷人)英译本引言》;《语丝》第4卷第17期~18期上载有《朵思退夫斯基与屠格涅夫》;《未名》第1卷第1期上刊有《陀思妥夫斯基的忌妒》;《译文》第2卷第2期、终刊号、新2卷第3期、第4期中分别刊有《杜斯退益夫斯基的特质》、《果戈理和杜思退益夫斯基》、《杜斯退益夫斯基的样式与方法》、《杜思退益夫斯基》等文章。这些刊物是当时介绍陀氏的一股重要力量,无疑与鲁迅的关注与支持分不开的。尤为令人难忘的是,陀氏第一篇中译本《穷人》的出版,是在鲁迅的大力支持与参与下完成的。鲁迅不仅出资将这篇译稿编入在“未名丛刊”中,而且亲自比较了日本译者白光的原译文,写了《(穷人)小引》,以致数十年之后韦丛芜依然牢记着鲁迅所寄于他的“以后要专译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小说,最好能把全集译完”的希望。此外,林语堂在《鲁迅》一文中曾提到1927年鲁迅在广州时,“经常给学生讲陀斯托耶夫斯奇”。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本人对陀氏有着怎样大的兴趣与热情。 3.在许多文章与译作中都有过对陀氏的专门评论 鲁迅论述外国作家的专文并不多,而陀氏却是其中之一,而且一下还写了两篇:《(穷人)小引》和《陀思妥夫斯基的事》。据笔者粗略统计,鲁迅在其全部著作中,至少还有50余处提及过陀氏或其著作。尽管鲁迅没有译过一篇关于陀氏的作品,但他所译的其他文章中谈及陀氏的地方却为数众多,比如《“否定”的文学》中称陀氏的作品“发源于否定”;《文学者的一生》中指出其作品中有着“非这人便不能表出的真实”《LEOV TOLSTOT》中对陀氏“描写那病底心理”的分析;《一九二八年世界文艺界概观》中对其“人不能单用面包来活的”“这一思想的阐释;《果戈理私观》中对他的“锋利到了病象的人间心理的写实”的称赞等。作为这些文章的翻译者,鲁迅不可能不从中受到触动与启发。

最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成就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成就 1 2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他的创作内容丰富,题材3 广泛,艺术方法繁复多样,被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代表作有《双4 重人格》、《穷人》、《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等。 5 纵观他的作品,我们总结出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几点艺术成就。 6 一、复调小说 7 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他的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把8 陀氏的小说称为“复调小说”。他认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9 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是陀思妥10 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首创者。他创造11 出一种全新的小说体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常常让各种人物汇合在一12 起,对同一个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和主张。这些观点必然千差万别,互不相13 同,甚至互相对立。但作者只作客观的描述,不加评论,造成作者与人物、14 人物与人物之间“平等对话”的关系。各个人物的思想是独立的,不是作者15 声音的传话筒。 16 例如在他的作品《罪与罚》中对待上帝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17 而这些观点互相争论,没有一个最终的评判。作品中卡杰林娜忍辱负重,孤18 苦无告,总想获得上帝的庇护,但最终不可得,死前对上帝做了否定。但是19 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索尼娅却被作者当做上帝精神的体现者和理想的化身,博20 爱宽恕,认为通过上帝人才能得到自我的救赎。两种人,两个不同的观点在21 作品中相互存在,对立着,体现了作者复调小说的特点。 22 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共同奏23 成交响曲。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思想拷问灵魂 他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他的才华曾让高尔基称赞“只有莎士比亚堪与相比”,忧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人性的发掘,以近乎残酷的方式,不断拷问着自己的灵魂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云端,也在地狱;是天使,也是魔鬼。人们叹息于他自我审视的力度和勇气,却也感受到他绝望的叹息和无助的挫败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籽粒来。”在自己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此题词。艰深、沉重,充满对人类灵魂的探索与对哲学宗教的思考,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此拷问着自身与人类生存的困境。 1881年2月,正准备撰写《卡拉马佐夫兄弟》续篇时,60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咳血了。他最终没有完成这部曾经许

诺给读者的作品。2月9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充满戏剧性的一生结束了。 他死了。留给身后的评论家百余年喋喋不休的话题,也留给众多思想者灵感的种子。 触到死神苦涩的嘴唇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才华曾让高尔基称赞“只有莎士比亚堪与相比”,但他的颓废又让托尔斯泰叹息“不能奉为后世楷模”。他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但忧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诗意的屠格涅夫、庄重的托尔斯泰相比,具有更多诡异的色彩、更多苦难的烙印。 “屠格涅夫以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诗意的笔调展现美好。托尔斯泰具有思想家的灵性,能洞悉社会的全貌。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人性的发掘,逼视着人性的阴暗面。他沉郁的风格,与他的经历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远逝的光华——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等书的作者汪介之介绍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论文

内容提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对人类苦难有着深刻理解并善于将这种苦难做骇人听闻 描述的作家,百多年来世界对其的研究论述汗牛充栋,但很少有人对其饱含血泪的作品中隐含着的某种鲜为人觉察的深刻喜剧性做过专门论述,本文试图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物和内容的喜剧性为切入点,从一个新的角度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和哲学思想进行初步阐释。双重、多重性格是陀氏作品大多数人物的特征,而正是这种性格的矛盾性造就了这些人物的喜剧性。在陀氏作品中常常能找到一些相悖的作品元素,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并巧妙的结为一体,而这种悖谬性也形成了其内容的一种喜剧特性;透过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我们可以发现陀氏作品内容的喜剧根本特性——狂欢性,狂欢式的笑、狂欢广场效果是它的表现形式;悲剧与喜剧是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陀氏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互相蕴含,通过对此的探讨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陀氏作品的喜剧性。透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陀氏作品确实存在一种怪异的喜剧性,但不能就此把其作品归入喜剧一类,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是极为深刻的,喜剧性不过是这深刻思想所 表现出的一个侧面,本文也只不过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一点不同探索而已。 关健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喜剧性。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因其作品思想的深刻与复杂性,一直以来饱受争议,但同时也在世界文坛占有独特而又显著的位置。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有一种诡异的喜剧性,但这一直为人所忽视,不能不算 是遗憾,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专门地论述。 一、人物的喜剧性 陀氏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深刻复杂的人物,他们那些怪异 的行为往往表现出奇特的喜剧性。 首先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有着众多的小人物形象,作家对这些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抱以深深地同情。但在他笔下的一些小人物不但丧失了与不公平命运抗争的勇气,相反倒是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甘愿去作小丑,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地下室手记

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犯罪问题

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犯罪问题 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犯罪问题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存在着众多的犯罪问题。犯罪问题的复现与作家自身经历、所处社会背景及其宗教原罪观念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区别于传统的侦探小说,他在犯罪问题处理上呈现出某种独特性,主要表现为他热衷于揭开人物内心的隐秘,表现罪犯的双重人格,以及对犯罪行为的偶合处理,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作家个人的艺术追求和崇尚神秘的宗教情结。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犯罪问题双重人格宗教情结 “爱能拯救世界”,“爱能征服世界”。这是十九世纪忧国忧民的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坚定信仰。十九世纪的俄国,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腐朽观念也乘虚而入,侵蚀着斯拉夫人传统的道德文明;与此同时广大俄罗斯下层人民在沙皇政府和农奴制度的压迫下,生活日益贫困艰难。畸形的社会造就畸形的事物,刑事犯罪率激增,道德堕落等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的日益突现,使作家迫切地感到需要一种力量,来净化人类的心灵,拯救千千万万罪孽深重的灵魂。然而面对残酷的现实,直面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底如何应对,下面我们就结合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以及他的作品来深入探讨一番。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人。对此,俄国文学历史上也存在过斯特拉霍夫和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的争论。尽管公婆各持一辞,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斯特拉霍夫作为陀氏“非常”时期的密友,安娜作为作家十四年的妻子,他们对陀氏是十分了解的,而各自站在自己的主观角度,对陀氏进行描述。斯特拉霍夫曾写到:“他身上非常清楚的显露出一种独特的双重人格,它表现为一个人醉心于某种思想和感情。”①而安娜则认为自己的丈夫干什么都好走极端。一方面在自己一生中有那样的勇气忍受了各式各样的苦难(在要塞里监禁过,上过断头台,流放,亲历亲人的死亡);另一方面,又不能忍受戒赌的痛苦,没有足够的毅力控制自己不去赌博。这是与他的高尚性格极不相称的。他是善与恶,爱与恨,灵与肉,理智与情感,天使与魔鬼,赌徒与忏悔者,健康与病态,常态与变态的混合体。他是一位“残酷的天才”。作家的个性和经历,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所折射,基于对作家的熟悉,我们再去挖掘他作品中的犯罪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我们将陀氏的作品大致浏览一遍,可以清晰的发现,他的小说与犯罪问题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地下室手记》中的“地下人”在盲目的意志支配下,听凭身体的本能和自由的意愿,甚至发展到有点发狂幻想的冲动,犯下一件件难以饶恕的罪行;《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将军唆使猎狗把用石子伤了他狗的小孩活活撕碎;《死屋手记》中的少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问题研究

目录 一、《圣经》表达的宗教思想1 ..........................................................................................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2 ......................................................................... (一)救赎意识2.................................................................................................................. . 1.苦难(3)....................................................................................................................... . 2.忏悔(4)....................................................................................................................... . 3.博爱(4)....................................................................................................................... . 4.宽容(6)....................................................................................................................... . (二)基督教的爱(7) ........................................................................................................ 三、总结(7).............................................................................................................................. 参考文献(9).............................................................................................................................. 一、《圣经》表达的宗教思想 要想透彻分析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就必须谈到基督教的圣典——《圣经》。纵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其表现的宗教观念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从《圣经》入手来综合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打烙着陀氏独特观点的宗教信仰。 《圣经》是一本记录着上帝所说的话以及上帝借灵感所赐予人类默示的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旧约》和《新约》。它作为千百年来的经典,是所有基督教徒必不可少的读物,是他们信仰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他们人生价值观存在的根据。它如海边的灯塔一般,在生活上指导着基督教徒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意识上救赎基督教徒的灵魂,指引他们从地狱走向天堂。基督教徒信仰上帝,他们以《圣经》为教义,一方面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拯救,但另一方面还肩负着荣誉上帝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传播上帝的“福音”,让所有人类都能得到拯救,即学者们所说的“普世情结”。 《圣经》作为千百年来永垂不朽的书目,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发行量最大、翻译成语言种类最多的书。而《圣经》在有信仰的人心中,不仅仅只是一本给历世历代解读的经书,更是一本超越所有的书,凌驾于一切书籍以上的经书,是“书中之书”。众所周知,《圣经》向教徒们传达的核心思想是:救赎意识、世界大同意识以及博爱意识。在这部圣典中,“耶稣(或者说上帝)是一切”:它虽然是不能被看见、不能被触碰的无法感知者,却是处处存在的。它是世界万物的统治者,代表着最高程度的善。它之所以要使人类消亡,是因为人世间充满了肮脏和丑陋,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洗涤一切丑恶和污浊,追求原始本能的人性和善。《圣经》里的耶稣虽然不是人性的具体所指,但它是凌驾于人性上面的,是一个能够操控、辨别人性的万能存在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道德本体。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一名信仰三大基督教派别之一——东正教的俄国作家,他用笔杆子记录斯拉夫民族的苦难历程和奋斗的血泪史,记录斯拉夫民族在东正教影响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思维方式。东正教派独特的创世论、原罪论、上帝万能论、救世论等基本教义形成了俄国斯拉夫独特的民族性格,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问题研究

目录 一、《圣经》表达的宗教思想 (1)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 (2) (一)救赎意识 (2) 1.苦难 (3) 2.忏悔 (4) 3.博爱 (4) 4.宽容 (6) (二)基督教的爱 (7) 三、总结 (7) 参考文献 (9)

一、《圣经》表达的宗教思想 要想透彻分析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就必须谈到基督教的圣典——《圣经》。纵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其表现的宗教观念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从《圣经》入手来综合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打烙着陀氏独特观点的宗教信仰。 《圣经》是一本记录着上帝所说的话以及上帝借灵感所赐予人类默示的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旧约》和《新约》。它作为千百年来的经典,是所有基督教徒必不可少的读物,是他们信仰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他们人生价值观存在的根据。它如海边的灯塔一般,在生活上指导着基督教徒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意识上救赎基督教徒的灵魂,指引他们从地狱走向天堂。基督教徒信仰上帝,他们以《圣经》为教义,一方面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拯救,但另一方面还肩负着荣誉上帝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传播上帝的“福音”,让所有人类都能得到拯救,即学者们所说的“普世情结”。 《圣经》作为千百年来永垂不朽的书目,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发行量最大、翻译成语言种类最多的书。而《圣经》在有信仰的人心中,不仅仅只是一本给历世历代解读的经书,更是一本超越所有的书,凌驾于一切书籍以上的经书,是“书中之书”。众所周知,《圣经》向教徒们传达的核心思想是:救赎意识、世界大同意识以及博爱意识。在这部圣典中,“耶稣(或者说上帝)是一切”:它虽然是不能被看见、不能被触碰的无法感知者,却是处处存在的。它是世界万物的统治者,代表着最高程度的善。它之所以要使人类消亡,是因为人世间充满了肮脏和丑陋,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洗涤一切丑恶和污浊,追求原始本能的人性和善。《圣经》里的耶稣虽然不是人性的具体所指,但它是凌驾于人性上面的,是一个能够操控、辨别人性的万能存在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道德本体。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一名信仰三大基督教派别之一——东正教的俄国作家,他用笔杆子记录斯拉夫民族的苦难历程和奋斗的血泪史,记录斯拉夫民族在东正教影响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思维方式。东正教派独特的创世论、原罪论、上帝万能论、救世论等基本教义形成了俄国斯拉夫独特的民族性格,他们认为上帝耶稣是为了赎人类的罪而死的,耶稣创造了人类,而人类只有经历了磨难和痛苦,在苦难中洗涤心灵的罪恶,从而得到灵魂的救赎,得到重生。与基督教的原罪意识不同,东正教派承认原罪的存在,但他们认为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磨难中、在救赎中慢慢产生的,这种原罪意识伴随他们的一

精选的陀思妥也夫斯基名言大全

精选的陀思妥也夫斯基名言大全 导读:1、大凡善良的人总喜欢把人往好处想,总是把人想得比实际上更好,总爱夸大他们的好处。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以后的幻灭是很难过的,在他们觉得自己负有责任时就更难过了。——陀思妥耶夫斯基 2、要做到坚韧不拔,最要紧的是坚持到底。——陀思妥耶夫斯基 3、对人不尊敬的人,首先就是对自己不尊敬。——陀思妥耶夫斯基 4、爱情是无邪的,神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5、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他的习惯却是在前半辈子养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6、无论是人类还是民族,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就不能生存。——陀思妥耶夫斯基 7、一个人如若不劳动,如若没有合法的、正常的财产,他就不能够生存,他就要腐化堕落,变成兽类——陀思妥耶夫斯基 8、我不能同镀金的邪恶和睦相处!——陀思妥耶夫斯基 9、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陀思妥耶夫斯基 10、事情是很简单的人,全部秘诀只有两句话:不屈不挠,坚持以底。——陀思妥耶夫斯基

11、发表自己的不正确的意见,要比叙述别人的一个真理更有意义;在第一种情况下,你才是一个人,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过是只鹦鹉。——陀思妥耶夫斯基 12、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陀思妥耶夫斯基 13、一个最高尚的人也可以因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甚至粗野到惨无人道的程度。——陀思妥耶夫斯基 14、首先是最崇高的思想,其次才是金钱;光有金钱而没有最崇高的思想的社会是会崩溃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15、简洁是艺术性的第一个条件。——陀思妥耶夫斯基 16、对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与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陀思妥耶夫斯基 17、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陀思妥耶夫斯基 18、要正直地生活,别想入非非!要诚实地工作,才能前程远大。——陀思妥耶夫斯基 19、金钱是被铸造出来的自由。——陀思妥耶夫斯基 20、对于一个病人来说,仁爱、温和、兄弟般的同情,有时甚至比药物更灵。——陀思妥耶夫斯基 21、一切都会过去的,惟有真理长存。——陀思妥耶夫斯基 22、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成就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成就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他的创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艺术方法繁复多样,被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代表作有《双重人格》、《穷人》、《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等。 纵观他的作品,我们总结出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几点艺术成就。 一、复调小说 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他的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把陀氏的小说称为“复调小说”。他认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首创者。他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小说体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常常让各种人物汇合在一起,对同一个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和主张。这些观点必然千差万别,互不相同,甚至互相对立。但作者只作客观的描述,不加评论,造成作者与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平等对话”的关系。各个人物的思想是独立的,不是作者声音的传话筒。 例如在他的作品《罪与罚》中对待上帝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而这些观点互相争论,没有一个最终的评判。作品中卡杰林娜忍辱负重,孤苦无告,总想获得上帝的庇护,但最终不可得,死前对上帝做了否定。但是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索尼娅却被作者当做上帝精神的体现者和理想的化身,博爱宽恕,认为通过上帝人才能得到自我的救赎。两种人,两个不同的观点在作品中相互存在,对立着,体现了作者复调小说的特点。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共同奏成交响曲。 二、对话性 对话性是复调小说最主要的特点。传统小说中的对话往往是在作者意志主宰下的对话,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意识,因此具有单声道的特点,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对话却表现为不同意识、不同思想之间的争论,即使是在独白之中,也暗含着形成争论的另一方。 在《罪与罚》中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决不会成功?不让这门婚事成功,你有什么办法呢?你去阻止吗?你有什么权利?要获得这样的权利,从你本身来说,你能应许她们什么呢?等到你从大学毕业,有了工作,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整个前途都献给她们吗?这话我们都听到过了,这不是一句空话,可是目前怎么办?目前应该做些什么,这你知道吗?但是现在你在干什么呢?你不是在剥削她们嘛……”上面这段话虽然是拉斯科尔尼科夫一个人的内心独白,但是时刻充斥着他人的话语和思想,两人辩论的是不可开交,出现了对话。 这样的对话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数不胜数,体现了作品对话性的艺术特点。 三、戏剧化情节 戏剧化情节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另一个特色,他的小说并不注重在纵向的历史时间上发展情节,而是把矛盾冲突集中在了很短的时间内,虽然没有达到“三一律”那样对时间的严格限制,但也足以让读者感受到情节的紧张与压迫感,只要你走进了他的小说里,就会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没有片刻喘息的机会。他的作品情节设置许多悬念,整个情节始终处在紧张的态势之中,扣人心弦。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作夫兄弟》,戏剧化情节运用的非常纯熟。这部作品的题材“弑父”本身就具有戏剧性,情节曲折多变,显示了戏剧性情节的特点。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小说的第四部分第三卷《错误的审判》中的情节。德米特里犯罪被抓,所有的人都在为他奔走,试图解救他。家人请来闻名全俄的辩护律师,并且从莫斯

2012高考作文素材 :陀思妥耶夫斯基妙语大全_3000字

2012高考作文素材:陀思妥耶夫斯基妙语大全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社会 世界宣告了自由,特别是在最近时代,但是在他们的自由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呢:只有奴役和自杀。因为世界说:“你有了需要,就应该让它满足,因为你跟富贵的人们有同等的权利。你不必怕满足需要,甚至使需要不断增长。”这就是目前世界的新信条。这就是他们所认为的自由。但是这种使需要不断增长的权利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富人方面是孤立和精神的自杀,穷人方面是嫉妒和残杀,因为只给了权利,却还没有指出满足需要的方法。 ——《卡拉马佐夫兄弟》

谁会否认,人民里面也有罪孽。腐败的火焰甚至眼看着随时在增加,在公开蔓延。人民里面也有了孤立的现象:出现了富农和高利贷者,商人也越来越想装得体面些,实际什么也不懂,却拚命显出有学问的样子,因而卑鄙地忽视古老习俗,甚至把父辈们的信仰看作是丢人的。出入豪门,其实自己不过是一个忘了本的庄稼人。老百姓好酒贪杯,不能自拔。对待家庭、妻子,甚至孩子们十分残忍,全是由于酗酒的缘故。 ——《卡拉马佐夫兄弟》 为人类服务的思想,人类博爱和团结的思想,在世上愈来愈销声匿迹,甚至被人嘲笑,因为既然一个人已习惯于满足自己想出来的无数需要,那还怎么能叫他放弃自己的习惯,这样一个身不由主的人又能走向何处?他既已孤身独处,人类的整体与他又有什么相干。结果是:财物积得越多,快乐却变得越少。

——《卡拉马佐夫兄弟》 有人说,世界正愈来愈趋于一致,因为距离缩短了,可以从空中传达思想,所以友善相处的局面正在形成。唉,像这样的所谓人们的一致你们不必去相信。当他们把自由看作就是需要的增加和尽快满足时,他们就会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因为那样他们就会产生出许多愚蠢无聊的愿望、习惯和荒唐的空想。他们只是为了互相妒嫉,为了纵欲和虚饰而活着。 ——《卡拉马佐夫兄弟》 对我们来说,我们都是对这一切已经见惯不怪的人了!可怕的地方正在于这种阴森森的案件对我们来说几乎已经 不再是可怕的了!可怕的正是这个,正是我们这种见惯不怪,而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个别的恶行。

陀思妥耶夫斯基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是十分坎坷的,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年轻的时候,父母因病先后去世,他成了孤儿。而他的文学之路则是在他22岁的时候从军事院校毕业之后开始的。而他拥有才华的同时,他的运气也非常好。他的第一部作品《穷人》一经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按理来说,这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应该是非常顺畅的。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造成了他创作风格的极大的变化。 陀思妥耶夫斯基28岁的时候,因为一场政治活动被判处死刑,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执行,但是却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又被强迫从军,服刑十年对他的应此昂非常大。直到他39岁的时候才被允许返回家乡,第二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便完成了他重的自由后的第一部作品——《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可灾难并没有远离他,在他43岁的时候,他心爱的妻子和他尊敬的兄长相继死亡,对他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而他享誉世界的《罪与罚》却是在他65岁迫于生计得时候所写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60岁的时候为了完成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部,因为一次意外而死亡。 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的杰出代表作有《卡拉马佐夫兄弟》、《白痴》、《穷人》等。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伟大的大文学家,也是一位独一无二的艺术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非常的多,他在24岁的时候就已经因为文学而出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的作品有着差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部作品是《穷人》,这也是他前期作品中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的一字一句中都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性,书中人物的心理描写极其突出。 后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政治原因被处以死刑,虽然幸免于难但是却被流放,并且被强制服兵役,这前后十年的时间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心理上发生了改变,以至于他的写作风格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自此以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转为后期,他后期的作品主要带有哲学和宗教两者之间的求索,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反映事实而是剖析人的心理,使人直视自己的阴暗面。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不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虽然他的一生很短暂,但是他的作品深深的影响了每一个读过他作品的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闻名世界的俄国大文豪,他的诸多作品都深受读者喜爱。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什么错》却是一本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争论。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创作的作品有很多,他所受到的质疑也不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之后,有人曾因为他在书中表达的思想而产生争执,后来有人将两者的争执记录并整理成作品,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什么错》。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各国的评论综述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各国的评论综述 梅耶尔一格列菲作出了同样的判断。?有谁脑子里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念头呢——读到《感情的教育》一书里许多对话时,就想要参加一次这样的谈话。可是对拉斯柯尔尼科夫,我们却愿意争论,而且不仅同他,还要同任何的配角进行争辩。?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首创者。他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小说体裁。因此他的创作难以纳入某种框子,并且,不服从我们从文学史方面习惯加给欧洲小说各种现象上的任何模式。 第一个摸索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世界的基本结构特点的,是维亚切斯拉夫〃伊凡诺夫。自然,他只是摸索到了而已。他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认为这个现实主义不是以认识(对客体的认识)为基础,而是以?体验?为基础。不是确立他人之?我?为客体,而是当作另一主体——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观察世界的原则。确立他人之?我?(即?自在之你?)的存在,据伊凡诺夫的看法,这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所应当完成的任务;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克服自己的伦理上的唯我主义,才能克服自己孤僻的?唯心主义?的意识,才能把别人由影子变成真正的现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悲剧性惨变的基础,向来是主人公意识上唯我主义的孤僻性,是他闭锁在个人天地中的孤独。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个伦理论断?,阿斯科尔多夫写道,?初看是最为形式的东西。可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最重要的东西。‘成为个性吧!’他通过表现出来的一切褒贬、好恶,对我们这样说。?而所谓个性,据阿斯科尔多夫的理解,不同于一般作为文学描写对象的性格、典型、气质;不同之处在于:个性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在的自由,有着不受外界制约的完全的独立性。 阿斯科尔多夫写道:?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自己全部的艺术同情和褒贬,宣告一个至为重要的道理:恶人、圣人、普通的罪人,都把自己个性的本质发展到了极端,但仍然有某种同等的价值,即作为个性,他们都同凡俗划一的周围环境的浑噩气氛相对立。? 列昂尼德〃格罗斯曼从另一个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艺术结构本身——也触及到了他的同一个基本特点。在格罗斯曼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先是一种极有特色的新型小说的创造者。他说:?在综述了他那广泛的创作活动和他精神上所作的种种多样的追求之后,看来不能不承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要意义,与其说在于哲学、心理或神秘主义,不如说在于创造出欧洲小说史上新的、真正天才的一页。? 在我国文艺学界,应该承认格罗斯曼是客观而系统地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奠基人。 奥托〃考斯在他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命运》一书中,同样指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存在有多个同样举足轻重的思想立场,而小说的材料也极驳杂;他同样认为这两点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特点。据考斯看来,没有任何一个作者如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一身汇集了如此相互矛盾,如此相互排斥的不同概念、论断、评价。但最令人惊奇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仿佛

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对小人物形象的继承与发展

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对小人物形象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小人物是19世纪小说作品中一个极为经典的塑造对象,普希金在《驿站长》中首开“小人物”塑造的先河,也开启了文学史上关于小人物创作的潮流,果戈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分别在自己的作品《外套》和《穷人》成功塑造了一个一个鲜活的小人物形象,并在普希金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了小人物的内涵,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斯基笔下《穷人》中的杰物什金不仅继承了原有小人物地位低微、性格懦弱的特点,还更加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底层人民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 关键词:小人物;继承;发展;人物塑造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人物”形象的继承 1. 卑微的身份 无论是《驿站长》中的十四品文官维林,果戈里《外套》中的九品抄写员巴什马奇金,还是《穷人》中生活上捉襟见肘的杰武什金,他们潦倒,困顿,遍尝冷眼与侮辱,为食不果腹的生活担忧。杰武什金有和以往的“小人物”主人公如出一辙的简陋的生活环境,他住在一个斗形室内,在遇到瓦连卡之后为了照顾她方便,又在瓦连卡的小厨房挤出了一个可以容一人住的地方。《穷人》中的杰武什金为此感到痛苦,

他深知自己的卑微,也曾坦言“狠狠折磨我的倒不是钱,而是这些日常的烦恼。”由于贫穷所导致的人性中的卑微,这其中就会潜藏着一种人格上的懦弱。在俄国等级明确的官僚体制中,小官员们构成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阶层,尽管人们仍旧称他们是“先生”,但是底层文官并未得到他们应有的尊重与社会地位。 “小人物”在19世纪的俄国文学中诞生出来并逐渐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文学主题,这并非偶然,作家们一针见血的文字都无一例外地控诉着当时俄国腐败的社会官僚体制。在这些作品中都多多少少地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呈现小人物与大人物之间的差距,我们在书中看到明斯基对维林要回女儿的请求时冷漠的嘴脸,将军对丢失外套的巴什马奇金毫无同情之心,大人眼见杰武什金出尽洋相却袖手一边,这样的情节反差相比对他们窘迫生活的描写,更深切的体现了“小人物”们的渺小卑微。 2. 悲惨的命运 《驿站长》、《外套》和《穷人》,三部作品可以看作“小人物”在三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把现实主义的内涵寓于不同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中。三者的相似之处可以归为不仅生活穷困,又失去了自己生命中最心爱的部分。老维林尽管日子不甚宽裕但是他有自己引以为傲的小女儿杜妮娅,但明斯基却骗走了他的女儿并拒绝把她还给维林,自此他郁郁寡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经典语录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经典语录 2011年11月09日18:09 来源:凤凰网读书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社会 世界宣告了自由,但是在他们的自由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呢:只有奴役和自杀世界宣告了自由,特别是在最近时代,但是在他们的自由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呢:只有奴役和自杀。因为世界说:"你有了需要,就应该让它满足,因为你跟富贵的人们有同等的权利。你不必怕满足需要,甚至使需要不断增长。"这就是目前世界的新信条。这就是他们所认为的自由。但是这种使需要不断增长的权利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富人方面是孤立和精神的自杀,穷人方面是嫉妒和残杀,因为只给了权利,却还没有指出满足需要的方法。 --《卡拉马佐夫兄弟》 谁会否认,人民里面也有罪孽。腐败的火焰甚至眼看着随时在增加,在公开蔓延。人民里面也有了孤立的现象:出现了富农和高利贷者,商人也越来越想装得体面些,实际什么也不懂,却拚命显出有学问的样子,因而卑鄙地忽视古老习俗,甚至把父辈们的信仰看作是丢人的。出入豪门,其实自己不过是一个忘了本的庄稼人。老百姓好酒贪杯,不能自拔。 对待家庭、妻子,甚至孩子们十分残忍,全是由于酗酒的缘故。 --《卡拉马佐夫兄弟》 为人类服务的思想,人类博爱和团结的思想,在世上愈来愈销声匿迹,甚至被人嘲笑,因为既然一个人已习惯于满足自己想出来的无数需要,那还怎么能叫他放弃自己的习惯,这样一个身不由主的人又能走向何处?他既已孤身独处,人类的整体与他又有什么相干。结果是:财物积得越多,快乐却变得越少。 --《卡拉马佐夫兄弟》 有人说,世界正愈来愈趋于一致,因为距离缩短了,可以从空中传达思想,所以友善相处的局面正在形成。唉,像这样的所谓人们的一致你们不必去相信。当他们把自由看作就是需要的增加和尽快满足时,他们就会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因为那样他们就会产生出许多愚蠢无聊的愿望、习惯和荒唐的空想。他们只是为了互相妒嫉,为了纵欲和虚饰而活着。 --《卡拉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译本溯源

近日新闻报导耿济之的外孙整理外公遗作,发现之前以为毁于战火从未与世人见面的《罪与罚》早在此地出版流传,遂专程来到台湾,在国家图书馆协助下找回外公译著,修订润饰,交远景重新出版…PTT 网友己指正其非,台版《罪与罚》署名耿济之者其实为 1936 年启明书局汪炳琨本…这种事情只须稍事比对即可避免尴尬,不知为何轻忽如此?比对版本,确认译者何人,在証据上虽然一翻两瞪眼立可签结,然而整件事情却还有延续思考的价值… 远景版「杜斯妥也夫斯基全集」的译者问题(上) 早期台版重印旧本,由于政治环境诸多因素干扰,未署着译者姓名,或改易他人,读者对于作者的真实身份,不知怎么多半也都知晓,视此现象司空见惯,目为平常。 1977年远行出版杜氏作品,汇刊「杜斯妥也夫斯基不朽名著」,最初诸本皆无署名。然而稍有涉猎的读者都知道俄文翻译小说以耿济之最称名家。这种出版者不说,读者却共有默识的情况,至远景出版「世界文学全集」仍无改变。这批新版的杜氏作品译本,只由编者在书前附加一篇〈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生平与著作〉,其余书页,完全以旧版底稿印刷成书,版权页上的66年3月初版,

指的便是远行「杜氏不朽名著」发行的日期。 耿氏逝于1947年,早于国府政权退守台湾,考其生前官场经历与文学生涯,严格说来,并无太多政治敏感问题。可能也是基于这个原因,伴随紧锢的政治氛围逐渐开放,有些出版社在重印旧本小说时署名耿氏并无避讳。远景也在1986年将历来所出版的杜氏作品汇整全集,恢复耿济之的译者身份。根据书目资料,这套15卷本的「杜斯妥也夫斯基全集」,包含 1《穷人》(锺文) 2《死屋手记》(耿济之) 3《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斯元哲) 4《地下室手记》(孟祥森) 5《罚与罚》(耿济之) 6《白痴》(耿济之) 7《永恒的丈夫》(孙庆余) 8《附魔者》(孟祥森) 9《少年》(耿济之) 10《卡拉马助夫兄弟们》(耿济之) 11《赌徒》(孟祥森) 12《淑女》(锺文) 13《双重人》(邱慧璋)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物塑造、心理探索、复调结构等方面在文学史上的继承性与开拓性特色—以小说《罪与罚》为例

简析陀氏的人物塑造、心理探索、复调结构等方面在文学史上的继承性与开拓性特色——以小说《罪与罚》为例 摘要:以小说《罪与罚》为例,分别从人物塑造、心理探索、复调结构等方面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学史上的继承性与开拓性特色。在人物塑造上陀氏继承并发展了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的“小人物”文学传统,着力表现城市贫民的病态,塑造病态人物;并在心理探索中运用梦境幻觉、变态心理、无意识行为等多种艺术手法交融,来表现人物紧张、尖锐的深层心理,代表作《罪与罚》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显示出作者“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巨大才华。同时,陀氏还丰富了“复调小说”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性与开拓性;《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中后期杰出的俄国作家,他以思想的复杂、艺术的创新构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19世纪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座高峰。创作中,他在人物塑造、心理探索、复调结构等方面继承与开拓,形成特色,并在代表作《罪与罚》大量体现。 一、人物塑造方面的继承性与开拓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并发展19世纪俄国作家批判现实主义特征,将普遍社会意识问题探索这一心理探索过程推向极至;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的“小人物”文学传统,着力表现城市的病态,塑造病态人物,形成独树一帜的病态主题。 (一)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俄国作家,尤其是19世纪作家,他们着力探索的主题是普遍的社会意识问题,人的意识的发展、变化及与之相应的意义在小说家们的视野中占着首要地位。表现于创作中就是对俄罗斯的道德意识的不懈追求与探索。在这种探索与追求中,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历程中的几座里程碑。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将这一心理探索过程推向极至的继承者,但同时,他在小说《罪与罚》等作品中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活动、心理流程、下意识、潜意识等,与同时代的俄国小说相比,又体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继承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后半期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和理想色彩。陀思妥耶夫斯基始终没有放弃人道主义理想和对俄国社会现实生活问题的密切关注,仍然坚持普希金和果戈里开创的俄国现实主义艺术的优良传统。他的创作有力而真实地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几十年中俄国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鲜明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精神退化,城市居民中民主阶层的贫困和痛苦,脱离人民的贵族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