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冲刺2013中考复习针对训练 4 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1)(浙教版)

冲刺2013中考复习针对训练 4 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1)(浙教版)

考点跟踪训练4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一)

(A组)

1.(2011威海)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 )

A.生命活动每时每刻都需要氧

B.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作为动力

C.呼吸作用产生的水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D.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必须及时排出

解析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而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的直接来源。

答案 B

2.(2010聊城)夏日,当你走进翠绿的果园,顿感空气清新湿润,这得益于绿色植物的( )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

C.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D.呼吸作用和吸收作用

解析空气清新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因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了二氧化碳,同时放出氧气;湿润是因为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中的水分。

答案 C

3.(2010临沂)在温暖的环境中久放的萝卜会逐渐变成空心,重量明显减轻。其主要原因是( ) A.萝卜进行蒸腾作用,散失了较多的水分

B.被周围的细菌和真菌等分解者分解

C.萝卜呼吸作用消耗了其中的有机物

D.萝卜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停止

答案 C

4.(2009绍兴)下列关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是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B.呼吸作用是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并贮存能量的过程

C.进行呼吸作用时,一定进行光合作用

D.进行光合作用时,一定进行呼吸作用

解析光合作用进行时,需要呼吸作用给它们提供能量,因此进行光合作用时,一定进行呼吸作用。

答案 D

5.(2010巢湖)下列物质中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呼吸作用的产物的一组是( )

A.二氧化碳和氧B.二氧化碳和水

C.有机物和水D.有机物和氧

解析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 B

6.(2009黔南)一绿色植株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选择一片绿叶,把主叶脉剪断(如图所示),然后将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2~4小时,发现B区不能正常制造淀粉,其中原因是B区叶片缺少( )

A.叶绿素B.光

C.二氧化碳D.水

解析这是因为B区叶片主叶脉剪断后,缺少水分,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 D

7.(2011金华、丽水)下列四位同学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

A.小王认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时无法进行呼吸作用

B.小柯认为:绿色植物呼吸作用时一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小明认为: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D.小张认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为人和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氧气

解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时同时要进行呼吸作用,所以,绿色植物呼吸作用时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因此光合作用为人和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氧气。

答案 D

8.(2011绍兴)将放置于黑暗处24小时的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作如图处理后,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取下实验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再漂洗。会变蓝的部分是( )

A.甲处B.乙处

C.丙处D.丁处

解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部分,制造了有机物——淀粉,滴加碘液会变蓝,而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有阳光、有二氧化碳气体、有叶绿体的植物细胞,符合条件的是叶片乙。故选B。

答案 B

(B组)

9.(2011嘉兴)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来表示。如图表示某植物在恒温30℃时,处于不同光照强度下在单位时间内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或释放量。

(1)植物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的主要通道是叶表皮的。

(2)环境温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会产生影响,原因是温度会影响活细胞中的。

(3)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时,图中曲线上的A点将向移动(填“上”或“下”)。

答案(1)气孔(2)酶的活性(酶)(3)上

10.(2011温州)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小明猜测:种子的萌发过程可能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他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打开D装置中的阀门,水位下降,空气就会依次进入装置。

(1)A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观察到现象,则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

(3)请指出D装置的一个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除干扰(2)C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可以通过控制水流的速度来控制空气通入的速度;可以收集气体;防止外界的气体从右侧进入C装置等(答出一点即可) 11.(2011杭州)春雪过后,有些植物会被冻死。植物被冻死的主要原因是( )

A.雪天光照不足,植物光合作用停止

B.地面结冰,植物无法吸水

C.细胞液结冰,体积增大,导致细胞破裂,引起细胞死亡

D.低温下细胞中的酶催化功能减弱,呼吸作用停止

解析细胞液结冰,体积增大,导致细胞破裂,引起细胞死亡。

答案 C

12.(2011衢州)为了解茶树的生长规律,某科研机构选择了乌牛早、浙农117号和龙井43号三种均生长了一年的盆栽茶树进行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实验在二氧化碳浓度保持恒定、水分适宜的同一温室内进行,并用科学仪器测出三个茶树品种的单位叶面积内有机物的积累量,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同时记录温室内的温度,如图乙所示。请分析回答:

(1)由图甲可知,三个茶树品种的单位叶面积内有机物积累量的高峰都出现在(填具体时间),说明此时植物的作用最强,制造的有机物最多。

(2)综合分析图甲和图乙的实验数据,你认为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0:00光合(2)茶树的光合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至35℃时光合作用最强,之后随

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逐渐减弱

13.(2010衢州)实验设计的严密性、操作的规范性等都很重要,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实验结果。在做“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时,取一大口塑料瓶,装入豆芽,盖紧瓶盖,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然后打开瓶盖,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瓶内,蜡烛立刻熄灭。甲同学由此得出“塑料瓶内的O2减少了”,乙同学则由此得出“塑料瓶内的CO2增多了”,你认为

同学的结论更合理。

解析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瓶中缺少充足的氧气,因此塑料瓶内的O2减少了的结论更合理。

答案甲

14.(2009苏州)某实验小组试图采用下图①~④部分实验装置来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实验以观察倒置的装满水的试管中有无气泡产生作为观察指标。这个实验中,最简便的装置组合为( )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实验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控制不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而其他变量必须相同。故选B。

答案 B

15.(2009济南)下图表示把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细胞中无叶绿体)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用黑圆纸片将C处两面遮盖,移入光下几小时,再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请分析回答问题:

(1)经酒精脱色后,叶片B处变成了什么颜色?。

(2)滴加碘液后只有B处变蓝,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叶片A处不变蓝的原因是。

(3)B、C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1)黄白色(2)淀粉无叶绿体(3)光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16.(2011台州)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4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生物发育所需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

材料二:17世纪,比利时的海尔蒙特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泥土的木桶中,只浇水。经过五年,再次称量,柳树质量已达80千克,而泥土减少却不到100克,如图甲所示。

材料三:18世纪,英国的普利斯特利通过如图乙实验发现,A钟罩内的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的小鼠却可存活较长时间。

材料四:1864年,德国萨克斯发现绿色植物在光下还能合成淀粉等物质。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现象称为光合作用。

(1)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成立,则海尔蒙特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普利斯特利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今,依据碘能使淀粉变色的特点,常通过检测淀粉来判断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为便于观察,需进行如图丙的实验,当实验结束取出小烧杯后,可观察到酒精和叶片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土壤质量明显减少(从具体质量的数值予以比较等类似答案也可)(2)绿色植物能释放供动物维持生命的气体(植物能产生氧气等类似答案均给分)(3)蓝酒精呈绿色,叶片呈黄白色第5课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二)

浙教版初中科学课本目录-推荐下载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科学 七年级上 第1章 科学入门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第2节 观察和实验第3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第4节 温度的测量第5节 质量的测量第6节 时间的测量第7节 科学探究 本章提要第2章 观察生物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第2节 常见的动物第3节 常见的植物第4节 细胞 第5节 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第6节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7节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本章提要 第3章 地球与宇宙第1节 我们居住的地球第2节 地球仪和地图第3节 太阳和月球第4节 观测太空第5节 月相第6节 日食和月食第7节 探索宇宙 本章提要 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1节 熔化与凝固第2节 汽化与液化第3节 升华与凝华第4节 物质的构成第5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6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本章提要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 校园植物的种类和分布 二 哪些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 大米防霉、防虫的方法四 观测当地四季的星空 五 霜冻的预防六 水分蒸发的速度附录1 常用法定计量单位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浙教版科学中考总复习最全基础知识汇编

第1课时科学测量与物态变化 一、科学观察(b) 科学观察: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观察记录:方式有__文字描述__、__表格记录__、__图形记录__等。 二、科学测量(b) (一)长度的测量 测量工具: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是__刻度尺__。 长度单位: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单位换算:1千米(km)=1000米; 1米=10分米(dm)=__100__厘米(cm) =__103__毫米(mm)=__106__微米(μm) =__109__纳米(nm)。 (二)体积的测量 测量工具: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要用__量筒__或__量杯__。 体积单位:体积的主单位是米3;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升(L)和毫升(mL)。 单位换算:1升=__1__分米3; 1毫升=__1__厘米3; 1升=__103__毫升。 使用量筒: 先观察:测量前,首先要看量筒的最小刻度值和量程;放正确:量筒必须平放在水平面上; 看正确:视线要与__凹形液面最低处__相平; 读正确:测量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并记单位。 (三)温度的测量 1.温度用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科学上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__冰水混合物__的温度为0℃,__水沸腾时__的温度为100℃。2.温度的测量 (1)温度计是利用__液体的热胀冷缩__的原理制成的。 注:量程指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最小刻度值指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代表的测量值。 (2)温度计的构造:玻璃管内径细而均匀并带有刻度,玻璃泡内装有适量液体(酒精、煤油、水银等)。 (3)正确使用温度计 首先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

浙教版初中科学课本目录 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第1章科学入门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第3节科学观察 第4节科学测量 第5节科学探究 本章提要 第2章观察生物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第2节细胞 第3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4节常见的动物 第5节常见植物 第6节物种的多样性 本章提要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第5节泥石流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 本章提要

第4章物质的特性 第1节物质的构成 第2节质量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密度 第4节物质的比热 第5节熔化与凝固 第6节汽化与液化 第7节升华与凝华 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本章提要 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收集生物样品,尝试生物分类二观察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三调查当地主要岩石类型 四蒸馏法海水淡化 附录1 常用法定计量单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下第1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1节新生命的诞生 第2节走向成熟 第3节动物的生长时期 第4节植物的一生 第5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第6节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本章提要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 第1节感觉世界 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第3节耳和听觉 第4节光和颜色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6节透镜和视觉 本章提要 第3章运动和力 第1节机械运动 第2节力的存在 第3节重力 第4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5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6节摩擦力 第7节压强本章提要

第4章地球与宇宙 第1节太阳和月球 第2节地球的自转 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第4节月相 第5节日食和月食 第6节太阳系 第7节探索宇宙 本章提要 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青春期的心里及保健 二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三自行车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措施四观测当地的星空 附录1常用法定计量单位

浙教版科学中考知识点复习大纲.doc

科学生物部分总复习知识点(浙教版) 按中考考纲 第一章生命系统的层次结构 第一节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一、显微镜 1. 结构:目镜、物镜、反光镜、光圈、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物镜转换器等. 2. 物镜和目镜的区别:物镜有螺纹,物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长 目镜没有螺纹,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短。3. 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向后转,镜筒上升,且变化明显 向前转,镜筒下降,且变化明显 细准焦螺旋变化的幅度很小,其他与粗准焦螺旋一致。 4. 显微镜的放大率(总的放大倍数)= 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5. 如何改变视野的明暗: (1)调节光圈的大小:光圈大,视野亮;光圈小,视野暗; (2)调节反光镜:凹面镜,视野亮;平面镜,视野暗; (3)转换物镜:低倍镜,视野亮,看见的细胞数目多; 高倍镜,视野暗,看见的细胞数目少。 6. 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原像的倒像,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7. 显微镜使用的步骤:安放—对光—装片—调焦—观察—记录—收镜—整理 (在对光时,强光用平面镜,光线较暗用凹面镜;调焦先粗再细)

二、生物的多样性 ⒈生物的分类 (1)分类的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2)分类等级越高,所含生物种类越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就越少。 ⒉生物的主要类群: (1)细菌真菌和病毒 ①细菌: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含有遗传物质的核区组成,膜外有细胞壁,有的 还有荚膜和鞭毛,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细胞,属原核生物。 ②真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的,其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膜外有细胞壁,质内有液泡。多细胞真菌的基本结构是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菌丝分地上部分—子实体,地下部分—营养菌丝。没有叶绿体,必须靠吸收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 ③病毒:仅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的不具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种类多样,形态各异,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2)植物:都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 细胞都有细胞壁。低等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生殖过程中不形成胚。 (3)动物: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靠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在形态 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植物的特点。 第二节细胞

(完整word版)新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xx》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第3节《科学观察》 第4节《科学测量》 第5节《科学探究》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第2节《细胞》 第3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4节《常见的动物》 第5节《常见的植物》 第6节《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 球》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 结构》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

震》 第5节《泥石流》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第1节《物质的构成》 第2节《质量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密度》 第4节《物质的比热》 第5节《熔化与凝固》 第6节《汽化与液化》 第7节《升华与凝华》 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第2节水的组成 第3节水的浮力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5节物质的溶解

第6节物质的分离 第7节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 第1节大气层 第2节气温 第3节大气的压强 第4节风和降雨 第5节天气预报 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7节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节人体激素的调节第3节神经调节 第4节动物的行为 第5节体温的控制 第四章电路xx

第1节点和与电流 第2节电流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 阻 第4节变阻器 第5节电压的测量 第6节电流与电压、电阻 的关系 第7节电路分析与应用九年级上册 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第1节物质的变化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第3节探索碱的性质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第5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 第6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 第2xx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3节常见的材料第4节材料的发展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3节认识简单机械第4节动能和势能第5节物体的内能第6节电能的利用第7节电热器 第8节核能的利用第9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4章代谢与平衡第1节动物的食物与摄食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节能量的获得第5节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第6节代谢的多样性 七年级下册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专题10:人、健康与环境(II)卷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专题10:人、健康与环境(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 . 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 .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 . 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2. (2分)下列措施中,属于计划免疫的是() A . 注射青霉素 B . 注射抗生素 C . 口服消炎药 D . 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 3. (2分)基本盖的研实小组利用基因“魔剪”CRISPR/Cas9编辑核术,开发出一种有效方法,能破坏艾滋病毒(HIV-1)的基因,成功抑制感染细胞内HIV-1的增殖。根据上述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艾滋病病毒是一种单细胞生物 B . 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是它的传染源 C . 从免疫学角度判断,艾滋病病毒属于抗体 D . “魔剪”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 4. (2分)小李同学为了宣传安全用药,草拟了四条宣传标语,其中不恰当的是()

A . 只用中药,不用西药 B . 安全用药,重于泰山 C . 科学用药,安全用药 D . 是药三分毒,用药遵医嘱 5. (2分)与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关系不大的是() A . 改变吸烟、偏食等不良习惯 B . 少食用含高蛋白的食物 C . 不食用含黄曲霉素的霉变食物 D . 少食用烧烤烟熏的食物 6. (2分)下列不属于人体免疫器官的是() A . 脾脏 B . 淋巴结 C . 胰脏 D . 胸腺 7. (2分)为了防止艾滋病传入我国,政府决定停止一切血液制品的进口、其目的是() A . 控制传染源 B . 保护易感者 C . 消灭病原体 D . 切断传播途径 8. (2分)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植物黄花蒿的提取物)可用于治疗疟疾而获得诺贝尔奖疟疾是由单细胞动物疟原虫引发的疾病.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 对黄花蒿适当增强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其对无机盐的吸收

完整word版新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科学xx》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第3节《科学观察》 第4节《科学测量》 第5节《科学探究》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第2节《细胞》 第3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节《常见的动物》第4 节《常见的植物》第5 节《生物的多样性》第6 ——地第三章《人类的家园球》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1第结构》节《地球仪和地图》第2 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第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第481/ 震》节《泥石流》第5 节《地球表面的板块》第6 节《地形和地形图》第7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1第节《物质的构成》2节《质量的测量》第3节《物质的密度》第4节《物质的比热》第节《熔化与凝固》5第节《汽化与液化》第6 节《升华与凝华》第7 节《物

理性质与化学性第8 质》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1节地球上的水第节水的组成2第节水的浮力第3 4第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节物质的溶解第52 / 8 节物质的分离第6 节水资源的利用、开第7 发和保护第二章:天气与气候1第节大气层2节气温第3节大气的压强第4节风和降雨第节天气预报5第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第6 因素节我国的气候特征与第7 主要气象灾害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1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第节节人体激素的调节2第节神经调节第3 4第节动物的行为节体温的控制5第xx 第四章电路3 / 8 第1节点和与电流 第2节电流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 阻 第4节变阻器 第5节电压的测量 第6节电流与电压、电阻 的关系 第7节电路分析与应用九年级上册

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第1节物质的变化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第3节探索碱的性质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第5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 第6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 第2xx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3节常见的材料第4节材料的发展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3节认识简单机械第4节动能和势能第5节物体的内能第6节电能的利用第7节电热器第8节核能的利用第9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4章代谢与平衡第1节动物的食物与摄食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节能量的获得第5节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第6节代谢的多样性 七年级下册 4 / 8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节《新生命的诞生》第1 节《走向成熟》第2 节《动物的生长时期》第3 节《植物的一生》第4 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第5 样性》6节《细菌和真菌的繁殖》第第二章《对环境的感觉》节《感觉世界》第1 节《声音的产生》第2 第3节《耳和听觉》第4节《光和颜色》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第6节《透镜和视觉》第第三章《运动和力》节《机械运动》第1 节《力的存在》第2 第3节《重力》第一定律》节《第4xx 第5节《二力平

七年级科学上册《常见的动物》教案8 浙教版

课题:第2章第2节常见的动物(1)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于分类知识已经有所了解;生活也教给了学生一些分类的经验;事实上分类也只能根据事物的特征。动物分类知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动物种类繁多,特征千变万化,以它来学习分类方法有所不妥,不利于动物分类体系的建立。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简单进行分类。无助于分类思想的强化,因此这里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有目的地进行分类。要求学生分组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同时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分有什么好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辨析生物学分类中经常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这种分类方法有什么道理,这样分的好处是什么?为了说明这种分类方法的意义,就不得不补充脊椎骨和脊柱出现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支持体重,使躯体可以长得大;可以保护脊髓、内脏;可以附着肌肉使得运动快速,增强适应能力。)。最后应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分类,分类需要根据事物的特征,分类是有目的的; 2、了解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了解分类的依据是脊椎骨形成的脊柱; 3、了解常见动物的分类。 能力目标: 1、学习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习表达和交流能力,发展合作、实践和创新能力。 3、利用分类学知识解决动物分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动物要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怎样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动物的重要特征上。 教学方法: 教师参与的分组讨论式学习

媒体形式: 动物图片和实物模型教学过程:

第3~4课时人和动物的新陈代谢(含代谢类型)

第3~4课时人和动物的新陈代谢(含代谢类型) [精题赏析] 例1:恒温动物离体细胞新陈代谢强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是 例2:人在受伤时,假设伤口较深那么易得破伤风,而伤口较浅那么一般可不能有感染破伤风的危险,你认为以下哪组生物与引起破伤风的破伤风杆菌的代谢类型相同? A.蘑菇和根瘤菌 B.蛔虫和乳酸菌 C.大肠杆菌和炭疽杆菌 D.酵母菌和蓝藻 例3:下图是动物体内三大类有机物相互关系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⑴人体内氨基酸的来源有。〔填序号〕 ⑵④过程最终要通过作用才能转化成氨基酸,人体合成 蛋白质的氨基酸有一部分不能由过程④获得,必须从食物中 摄取,这些氨基酸称为。 ⑶⑥过程首先要进行作用才能完成,此过程必定伴随特定代谢终产物的产生。 ⑷三大类有机物中任一类有机物能否完全由另两类有机物转变而来? ⑸动物冬眠时,三大类有机物在体内氧化分解进行供能的顺序依次是。〔填物质的名称〕 ⑹假如你是医生,你认为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应注意些什么?请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课堂巩固] 1、以下分别属于脱氨基和氨基转换作用的实例是:〔〕 ①苏氨酸→丁酮酸+NH3②谷氨酸→氨基丁酸+CO2 ③谷氨酸+丙酮酸→酮戊二酸+丙氨酸④谷氨酸+NH3→谷氨酰胺+H2O A.①③ B.②③ C.③① D.①④ 2、下图示不同物质穿过细胞膜进入人体细胞内的四种情况。加入有氧呼吸抑制剂后,曲线变化最明显的是 3、防治脂肪肝的有效措施是 A、合理膳食,尤其多食高糖膳食 B、不吃脂类含量高的食物 C、注意吃一些含磷脂较高的食物 D、多吃糖类和蛋白质 4、关于脂类在人体内的代谢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A、能够脂肪的形式在皮下和肠系膜储存起来 B、作为细胞的要紧能源物质被利用 C、经分解后能够转变为糖元 D、以脂肪的形式储能比糖元多 5、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能够直截了当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分别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A.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B.内吞、主动运输 C.主动运输、内吞 D.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6、脂肪肝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不属于其致病缘故的是 A、脂肪摄入量过高 B、脂蛋白摄入量不足 C、脂蛋白合成受阻 D、磷脂合成受阻 7、动物体内甲种氨基酸通过转氨基作用生成乙种氨基酸,能够确信的是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资料化学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资料化学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资料化学》的内容,具体内容:为了帮助教师和同学们的复习工作。下面我整理了2020,供你参考。一、常见物质的俗称和化学式生石灰—— CaO 熟石灰、消石灰—+KNO3 2、检验稀硫酸(或SO42-)——滴入少量BaCl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滴加Ba(NO3)2溶液和稀HNO3 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样品含有 SO42- (Ba(NO3)2+H2SO4=BaSO4+2HNO3)\ 3、检验CO32-——滴入几滴稀HCl,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K2CO3+2HCl=2KCl+ CO2+H2O +4、检验NH4——滴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有使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的气体产生。 5、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硫酸,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盐酸。 6、鉴别Ca(OH)2和NaOH溶液——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通入CO2气体(或各滴入几滴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Ca(OH)2,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NaOH。 7、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者加入锌粒,有气泡产生。

8、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9、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溶于酸并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红色的固体——Cu、Fe2O3、P(红磷) 白色沉淀——BaCO3、CaCO3等不溶性碳酸黑色的固体——C、CuO、Fe3O4、FeO、盐的沉淀 MnO2 溶于酸但不产生气体的白色沉淀—Mg(OH)2、白色的固体——KClO3、P2O5、P(白磷)、Al(OH)3等不溶性碱的沉淀 CuSO4(无水硫酸铜)、KCl、NaCl等蓝色的溶液—— CuSO4、CuCl2、Cu(NO3)2暗紫色的固体——KMnO4 等含Cu2+溶液 黄色的固体—— S 浅绿色的溶液——FeSO4、FeCl2等含Fe2+蓝色的固体——CuSO45H2O 溶液 蓝色絮状沉淀——Cu(OH)2 黄色的溶液——FeCl3、Fe(Fe(NO)32SO4)3、+红褐色絮状沉淀——Fe(OH)3 等含Fe3溶液 常见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aSO4、AgCl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钙,氯化镁,浓硫酸;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精,汽油,浓氨

最新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七上 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018秋浙教版科学七上2.4《常见的动物》练习题1

20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科学学科随堂练习() 2018 年月日班级姓名学号 第二章:观察生物第 4 节:常见的动物(一) 一:预习训练 1.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大约有种,为了更好的与它们,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 2.在对动物进行分类时,要先进行仔细的和,然后根据它们的进行分类。 3.尝试用两个特征对鸡,蚕,鲤鱼,蝙蝠进行分类 (1) (2)。 4.如果有人把蝗虫、蚯蚓和海星分为一类,把袋鼠、啄木鸟和狗分为一类。你认为它的分类依据是() A、陆生和水生 B、有腿和无腿 C、有脊椎和无脊椎 D、会飞不会飞 二:课堂巩固 1、对物体分类时一定要根据物体的______。 2、根据动物是水生还是陆生,可以将动物分为_____动物和____动物。 3、下列动物分类说法正确的是() A、动物分类只有检索法一种 B、动物分类全部是根据不同的特征来进行的 C、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动物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 D、动物分类一定是根据相同的特征来进行的 4、在对动物进行分类时,最重要的是先确定分类的依据。如果有人将猫头鹰、蝙蝠、啄木鸟归为一类,将蛇、鲨鱼、海豚归为另一类。你认为他的分类所依据的特征是()A、陆生或水生B、食草或食肉C、有鳞片或无鳞片D、会飞或不会飞 三:课后作业设计 1、通过科学探究已知,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因此,在科学探究中如果作出的假设是“湿度对蚯蚓生活有影响”,那么给对照组设置的条件就应是() A、干燥 B、潮湿 C、黑暗 D、明亮 2、在对动物进行分类时,有人将鲸、猫、鱼归为一类,将蝴蝶、河蚌、蚯蚓归为一类,他进行分类的依据是() A、陆生或水生 B、有无脊椎骨 C、会飞或不会飞 D、有毛或无毛 3、在对哺乳动物进行分类时,有些同学将“牛、马、羊”分为一类,将“虎、豹、狼”归为一类,分析同一组内动物的共同特点,猜想他们的分类依据是( ) A.是否身上被毛 B.生活环境是陆生还是水生 C.幼体是否哺乳 D.以植物为食还是以其他动物为食 4、下列关于动物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动物分类只有一种方法 B.动物分类都是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的 C.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动物分类可得到不同的结果,可有多种分类方法 D.动物分类一定是根据相同的特征进行的 5、根据动物生活环境的不同,可以对鲤鱼、大黄鱼、鸡、蚯蚓进行分类。请根据标准填入相应的动物名字。

生物的新陈代谢

《生物的新陈代谢》课堂教学设计 刘丽华 【教学课题】生物的新陈代谢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生物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从而明确认识生命活动的物质来源和能源来源。 2、使学生掌握新陈代谢与酶和A TP的密切关系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新陈代谢的概念、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关系以及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启发、探讨相结合 【教学过程】1、提问复习导入新课(1)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2、新陈代谢的概念、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概念、 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相互关系 3、新陈代谢与酶——酶的概念——酶的特性 4、新陈代谢与ATP——A TP的概念——A TP与ADP的转化 5、科普小常识及补充内容 6、小结及练习巩固 【课时安排】45-60min 【板书设计】多媒体投影 【练习巩固】书后习题、名师、新教材等 【教学后记】(略) 第二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一旦停

止,生命也就结束了……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根本的区别! 本章内容涉及面广,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覆盖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以及许多生化知识,它既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又是全书比较费解的部分。在全高中生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节新陈代谢概述 一、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其中的每一个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 (新教材) 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 谢。(旧教材)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化学部分熟记内容

初中科学化学部分熟记内容 一、常见物质的俗称和化学式 生石灰—— CaO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石灰石、大理石—— CaCO3 食盐——NaCl 火碱、烧碱、苛性钠—— NaOH 纯碱、苏打——Na2CO3 小苏打—— NaHCO3铁锈、赤铁矿——Fe2O3磁铁矿—— Fe3O4 金刚石、石墨—— C 干冰——CO2水银——汞 天然气(甲烷)—CH4酒精(乙醇)—— C2H5OH 醋酸(乙酸)——CH3COOH 二、物质的检验和鉴别: 1、检验稀盐酸(或Cl-)——滴入少量AgNO3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如AgNO3+KCl=AgCl↓+KNO3 2、检验稀硫酸(或SO42-)——滴入少量BaCl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滴加Ba(NO3)2溶液和稀HNO3 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样品含有SO42- (Ba(NO3)2+H2SO4=BaSO4↓+2HNO3)\ 3、检验CO32-——滴入几滴稀HCl,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K2CO3+2HCl=2KCl+ CO2↑+H2O 4、检验NH4+——滴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有使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的气体产生。 5、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硫酸,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盐酸。 6、鉴别Ca(OH)2和NaOH溶液——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通入CO2气体(或各滴入几滴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Ca(OH)2,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NaOH。 7、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者加入锌粒,有气泡产生。 8、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9、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红色的固体——Cu、Fe2O3、P(红磷) 黑色的固体——C、CuO、Fe3O4、FeO、MnO2 白色的固体——KClO3、P2O5、P(白磷)、CuSO4(无水硫酸铜)、KCl、NaCl等 暗紫色的固体——KMnO4 黄色的固体—— S 蓝色的固体——CuSO4?5H2O 蓝色絮状沉淀——Cu(OH)2 红褐色絮状沉淀——Fe(OH)3 常见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aSO4、AgCl 溶于酸并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白色沉淀——BaCO3、CaCO3等不溶性碳酸盐的沉淀 溶于酸但不产生气体的白色沉淀—Mg(OH)2、Al(OH)3等不溶性碱的沉淀 蓝色的溶液—— CuSO4、CuCl2、Cu(NO3)2等含Cu2+溶液 浅绿色的溶液——FeSO4、FeCl2等含Fe2+溶液 黄色的溶液——FeCl3、Fe2(SO4)3、Fe(NO)3等含Fe3+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浙教版初中科学课本目录.doc

科学七年级上 第1章科学入门【物理】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第2节观察和实验 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第4节温度的测量 第5节质量的测量 第6节时间的测量 第7节科学探究 第2章观察生物【生物】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第2节常见的动物 第3节常见的植物 第4节细胞 第5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第6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7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第3章地球与宇宙 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第3节太阳和月球 第4节观测太空 第5节月相 第6节LI食和月食 第7节探索宇宙 第4章物质的特性【物理】【化学】第1节熔化与凝固 第2节汽化与液化 第3节升华与凝华 第4节物质的构成 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 第6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校园植物的种类和分布 二哪些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三大米防霉、防虫的方法 四观测当地四季的星空 五霜冻的预防 六水分蒸发的速度附录I常用法定计量单位 科学七年级下 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物理】 第1节感觉世界 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第3节耳和听觉 第4节光和颜色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6节眼和视觉 第7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第2章运动和力【物理】 第1节运动和能的形式 第2节机械运动 第3节力的存在 第4节力的图示 第5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第6节摩擦的利和弊 第7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8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3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生物】 第1节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1节新生命的诞生 第2节走向成熟 第3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第4节植物的一生 第5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 第1节地球的自转 第2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第3节地球的绕廿运动 第4节LI历史上的科学 第5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第6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第7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二哪些事物含有更多的能量 三自行车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措施四 地形特征和农业生产的关系附录1 常用法定计量单位 科学八年级上 第1章生活中的水【化学】 第1节水在哪里第2节水的组成第 3节水的密度第4节水的压强第5 节水的浮力 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8节物 质在水中的结晶第9节水的利用和 保护 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 第1节大气层 第2节天气和气温 第3节大气的压强【物理】 第4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第5节风 第6节为什么会降水 第7节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第8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9节中国东部的季风 与西部的干旱气候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第1 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第2节神 奇的激素 第3节神经调节 第4节动物的行为 第5节体温的控制 第4章电路探秘【物理】 第1节电路图 第2节电流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 第4节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第 5节变阻器 第6节电压的测量 第7节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 8节电路的连接 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不用密度计怎样测量液体的密度二水对 生命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三动物行为的形成 四本地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对策五太阳 黑子活动与本地降水的关系六调查在自然 界或生命活动中的电现象附录1常用法定 计量单位附录2部分物质的溶解度表

2016秋七年级科学上册2.4《常见的动物》教案浙教版

第4节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分类等级。 2、能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 3、说出五大脊椎动物的特征及代表动物 【知识罗列】 一、动物分类 1、自然界中的物体,根据、、等特 征,将它们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 2、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进行 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构成分类的七个等级。 3、学习林耐与分类学 二、常见的脊椎动物 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1、鱼类: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靠鳍运动,身体表面常覆有鳞片。 代表动物:四大家鱼(青草鲢鳙),黄鱼,带鱼,鲨鱼 2、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有尾无四肢,用腮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或水中,无尾有 四肢,主要用肺呼吸。 代表动物:青蛙,娃娃鱼(大鲵),蝾螈 3、爬行类:贴地爬行,身体内有肺,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 代表动物:蛇,龟,鳄鱼,蜥蜴 4、鸟类:身体呈纺锤形,前肢特化为翼,体表有羽毛,体温恒定,胸肌发达,骨骼愈合、 薄、中空,脑比较发达,卵生。 代表动物:鸽,鸡,鸭,鹅,鹦鹉。 5、哺乳类:全身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 代表动物:大熊猫,狗,猫,猴,虎

6、易错的物种:海马、鲨鱼是鱼类;鲸鱼、美人鱼、蝙蝠是哺乳类;鳄鱼、甲鱼食爬行类;娃娃鱼是两栖类;鲍鱼是软体动物;企鹅、鸡、鸭、鸵鸟是鸟类。 三、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1、节肢动物门的特征。 节肢动物门约有100多万种动物,是种类最多的一个门,它可分为四个纲,分别是昆虫纲(典型动物一蜜蜂、蝴蝶),甲壳纲(典型动物一虾、蟹),蛛形纲(典型动物一蜘蛛、蝎子,多足纲(典型动物一蜈蚣、马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和足都分节,并且拥有外骨骼。 2、昆虫的特征。 要判断它是否是昆虫,就要知道昆虫的特征,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分节的足,一般有两对翅,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外骨酪。 【课后练习】 1、对动物进行分类的特征是( ) A .身体结构特征 B.生活方式特征 C.生殖方式特征 D.以上特征都是 2、有一种脊椎动物的幼体,水生,用鳃呼吸,成体陆生,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这种脊椎动物属于( ) A.鸟类 B.爬行类 C.两栖类 D.鱼类 3、鲫鱼、虾、蚌、蟹都生活在水中,若将它们分成两类,其依据是( ) A .是否用肺呼吸 B .有无脊椎骨 C .体温是否恒定 D .是否胎生 4、李小芳同学将六种生物依据某一标准进行分类,结果如下方框内所示,你认为她进行分类的依据是( ) A.脊椎骨的有无 B.体温是否恒定 C.呼吸方式的不同 D.生殖方式的不同 5、在生物的七个分类等级中,所含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相似程度最高的是( ) A.种 B.科 C.门 D.纲 6.、比较鱼、蛙、鸟、兔的骨骼,一个明显的相同点是( ) A. 背部都有一条脊柱 B.都有四肢 C. 都有肋骨 D.都有尾骨 7、下列属于胎生哺乳的一组是( ) A.蝙蝠、鲸 B.海参、海狗 C. 豪猪、信天翁 D.鲫鱼、娃娃鱼 8、下列四种动画形象,哪种原型属于地球上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哺乳动物( )

中考复习 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波

2019届中考科学考点精练——波 1.(2019·扬州)太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空隙,在地上形成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圆形光斑是() A、树叶的虚像 B、树叶的实像 C、太阳的虚像 D、太阳的实像 2.(2019·温州)如图为玩具鸟在平面镜中的成像示意图。下列能改变像

位置的是() A、竖直上移玩具鸟 B、竖直下移平面镜 C、人向平面镜靠近 D、像与镜间放一木板 3.清澈平静的湖面上空,一只小燕子正向下俯冲捕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燕子在湖水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小燕子在湖水中的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俯冲过程中,小燕子在湖水中的像越来越大 D、俯冲过程中,小燕子在湖水中的像越来越小 4.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小科表演了“摸牌猜点”的小魔术,他用两个手指夹一枚金属图钉就能轻而易举地说出扑克牌的内容(如图所示),这主要是利用了 () A、小孔成像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直线传播 5.下列光学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是() A、倒映在水中 的山 B、水中的筷 子 C、树荫下的圆形 光斑 D、镜中的花朵6.(2019·金华)岸上景物在湖水中形成清晰的倒影(如图),下列有关

“水中倒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B、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 D、“水中倒影”比岸上景物大一些 7.(2019·台州)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 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 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眼睛应从B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物不再重合 8.(2019?威海)下列关于光现象及其形成原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黑板反光——光的漫反射 B、水中倒影——光的反射 C、树下光斑——光沿直线传播 D、雨后彩虹——光的折射 9.小明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探 究成像规律,在如图的实验中,在光屏上得到像的性质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10.(2019·嘉兴)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的设计和特点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的设计和特点 教材设计方红峰《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综合科学课程标准,因而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率先尝试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浙江省,申请了编制初中《科学》课程的项目,目前教材已经在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区试用并得到认可。 一、教材设计上力求实现的突破 为了达成《标准》所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等四个纬度的目标,在教材设计上,我们力求实现以下2个方面的突破。 1.从知识本位走向知识、过程和文化的统一。以往的理科课程的教育目标基本定义为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教育。很多事实和证据表明这种对科学教育的目标界定是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因此,必须做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过程和方法并重,这样既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2.从学科本位走向将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的统一。学科本位过于偏重学科知识的获得,忽视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强调课程应基于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方式、语言发展和文化背景,重视学生的经验及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这就将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统一于科学探究之中。 二、教材的整合设计 在我国,综合科学课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综合科学课程以结构形态出现可能更易于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也更能得到较好的实施。 综合科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综合,即学生将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了解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同时,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并关注科学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为此课程应突出“整合”与“探究”,因为这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我们从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探究活动三条基本途径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1.通过现代自然观和统一的概念进行整合 由于现代自然观是一种整体和有机的自然观,它将自然界解释为具有不同层次的具有一定结构的物质系统;系统具有边界和要素,要素间相互作用使物质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同时具有一定的功能;物质系统时刻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转化、信息的传递;系统一般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外因素的作用等原因,系统是会演进的。现代自然观是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的,因此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对内容进行整合的思路。 依据《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从对自然认识的角度,对其中的生命科学领域、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