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新课程标准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1]

2012年新课程标准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1]

2012年新课程标准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1]
2012年新课程标准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1]

2012年新课程标准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初中阶段20个重点考查的实验

光学实验3个实验: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热学实验1个:

实验液体温度计并探究水的沸腾过程

电学实验7个:

连接两个用电器组成的串联、并联电路;使用电流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使用电压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探究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力学实验9个:

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建构密度的概念;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滑轮组和斜面的机械效率

二、实验题的特点

实验题是最能体现物理学科的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它不仅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还能反映学生对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情况,重要的是它能再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验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用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作图题、计算题等不同方式展示,所以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步骤,都适用于对实验题的正确解答。

三、实验题解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实验原理定方向

正确解答物理实验题必须坚持以实验原理为依据的操作过程,实验原理是整个实验的指导方向,而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必须做到:

(1)、要结合课本中学过的物理知识加深理解实验原理;

(2)、要从实验原理中理解实验成立的条件;

(3)、弄清一个实验原理可以做不同的类似实验;

(4)、理解原理设计替代性实验。

2、实验步骤要有科学性

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完善直接影响着物理实验的质量,因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弄懂,理解和熟悉实验步骤对做好实验题是非常重要的:

(1)、保证实验步骤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2)、保证实验步骤的必要性。

3、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等值性

这种方法常用于实验中无法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取值问题,一就是对于一个实验中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可以通过这个物理量对周围的影响或与别的物理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确定这个物理量的大小,然后用相应的公式计算出待测物理量的值。

4、实验的设计性

这种方法是灵活应用物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出简单、合理、便于操作的实验过程,然后应用物理公式和测量的物理量表示出待测物理量的表达式。

5、实验的开放性

这种方法是多向思维、全面考虑、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把各种可能的方法都考虑到。能够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灵活掌握和灵活应用的能力。

三、实验知识考点梳理

类型一、光学实验

实验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与步骤:

(1)、如下左图所示,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2)、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

(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两侧的角i和r。记录下来

(5)、如上右图所示,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还能看到反射光线吗?

(6)、归纳分析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方法与步骤:

如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长大纸,纸上竖立着一块

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

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

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用直线把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

的位置连起来,观察连线与平面镜是否垂直,并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

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将结果记录入下表

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实验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方法与步骤:

(1)如图: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

一直线赏;

(2)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倒正。

(3)、蜡烛向凸透镜移动,使物距在f和2f之间,即f

(4)、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

(5)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类型二、热学实验

实验4、使用液体温度计并探究水的沸腾过程

方法与步骤:

1、按图图所示安装实验仪器。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填在

下表中

3、作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4、分析现象和图像,得到结论: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有沸点。

类型三、电学实验

实验5、连接两个用电器组成的串联、并联电路。

方法与步骤:

1、照图甲连好电路,把开关分别接在A、B、C三点,闭合开关,观察灯泡的亮灭情况。

2、照图乙连好电路,将开关都闭合,观察灯泡的亮灭情况;

3、分别断开S

1、S

2

、S,观察灯炮的亮灭情况。

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得到结论:串联电路中的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开关的位置改变了;它的控制

作用不变;并联电路中,干路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支路开关只控制它所在的支路中的用电器,用电器的位置变了,它的控制作用可能改变。注意;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甲乙

实验6、使用电流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

方法和步骤

1、照图甲接好电路。

2、分三次把电流表接入A、B、C三点,分别测出A、B、C三点的电流I

A 、I

B

、I

C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相等。

4、照图乙连好电路。

5、用电流表分别测出A、B、C三点的电流I

A、I

B、

I

C。

6、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甲乙

实验7、使用电压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

方法与步骤:

1、照图甲把两个灯泡L

1、L

2

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

2、用电压表分别测出AB间电压、BC间电压、AC间电压。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4、照图乙把两上灯泡L

1、L

2

并联起来接到电源上。

5、和电压表分别测出灯L

1、L

2

两端及总电压。

6、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

甲乙

实验8、探究欧姆定律

方法与步骤:

1、按图甲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的值。(R=R

1

=5Ω)

2、换接另一个电阻,重复上述实验,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的值。(R=R

=10Ω)

2

3、在图乙中画出每个电阻的U/I关系图像。

4、分析得出电流I、电压U的关系,可表示为:同一导体的电流跟电压成压比。

5、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甲乙

实验9、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

方法与步骤:

原理: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用电压表测量电压,利用欧姆定律的变形式R=U/I算出电阻。

步骤:

1、照图所示连好实验电路。

2、闭合开关,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填入表格中。

3、多次调整变阻器的滑片,再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填入表格中。

4、利用公式算出电阻值。

5、比较计算出的电阻值,大小相同吗?你得出的规律是什么?你对出现的现象怎样解释?

测得的电阻值大小不同,且所加电压越大,电阻越大,是因为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实验10、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功率

方法与步骤:

原理:

1、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原理:根据电功率的公式P=IU可知,用电压表测出待测电器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它的电流,代入公式即可求出。

2、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步骤:

1、按照实验电路图,正确连接好实验电路,检查无误。

2、将滑动变阻器调到阻值最大处,闭合开关,调整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标在灯口上),记下电流表的示数,代入公式算出额定功率的大小。

3、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的电压高于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的亮度,记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算出它的实际功率。

4、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再观察小灯泡的亮度,记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算出它的实际功率。

注意:在连接电路时要注意以下两点:A、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B、闭合电路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调到阻值最大处(或最右端),防止电流过大烧坏电路元件。

实验11、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方法与步骤:

方法:1、实验时,注意控制变量。

2、实验时,用电磁铁吸引曲别针的多少来判断磁性的强弱。

步骤:

1、将电磁铁连入电路,闭合开关,试着用电磁铁吸引曲别针。

2、保持线圈匝数一定,线圈内有铁钉,改变电流大小,比较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3、保持线圈匝数,电流一定,比较线圈中有、无铁芯时磁性强弱。

4、保持电流一定,线圈内有铁芯,改变线圈匝数,比较电磁铁磁性强弱。

5、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有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线圈内有无铁芯。类型四、力学实验

实验12、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方法与步骤:

1、调节天平平衡。

(1)将天平水平放置。

(2)将游码拨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

(3)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2、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调节游码,使天

平重新平衡。

3、读出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就是被测物体

的质量。

4、若要测液体的质量,则用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减去空容器质量即可。

注意:

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范围。

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实验13、构建密度的概念

方法与步骤:

1、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2、将数据填入表格甲,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如图乙所示。

3、通过分析所作的图像,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即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4、用铁、木块做实验,并作出图像,分析得出结论: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甲;乙

实验14、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方法与步骤:

测量的原理:用天平测出物质的质量,用量筒测出物质的体积,利用公式P=M/V求出物质的密度。

步骤:

(1)测固体(石块)的密度。

A、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B、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测出的水的体积V

1

C、把石块放入量筒中,测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

2;

D、算出石块的体积V=V

2-V

1

E、利用公式=M/V算出石块的密度。

(2)测液体(盐水)的密度。

a.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

1

;

b.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的一部分,记下体积V;

c.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m

1-m

2

;

d.利用公式=m/V算出盐水的密度。

实验15、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方法与步骤:

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如毛巾、棉布、木板等),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并记录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分析得到的数据,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长,这就是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推理得: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概括得: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16、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与步骤:

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运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毛巾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测出此时的摩擦力。

木板面 木板面 棉布(或毛巾)面 设计表格,记录测量数据。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实验17、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方法与步骤:

1、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

2、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平衡。这时杠杆两端受到的作用力等于各自钩码的重量。

3、把支点右边的钩码重量当作动力F 1,支点左边的钩码重量当作阻力F 2;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 1和阻力壁l 2;把F 1、F 2、l 1、l 2的数值填入表中。

4、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两次实验。

5、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1=F 2L 2 实验18、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 方法与步骤:

(1)如图所示,将水倒入底部蒙有像皮膜的玻璃管中,会发现橡皮膜向下凸出,说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2)将水倒入侧壁小孔上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会发现橡皮膜向外凸出,这个现象说明液体对侧壁有压强。

(3)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中,我们用压强计测量液体压强。在图甲中,将探头放入水中,U 型管的两个液面之间出现高度差,这说明液体内部有压强。保持深度不变,将探头向各个方向转动,发现液面高度差不多,这说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观察图乙和图丙的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

(4)由上述实验过程得出如下规律: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且在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甲乙(水)丙(盐水)

实验19、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方法与步骤:

1.如图(a)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量力G;

2.如图(b)所示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算出物体所受浮力F

=G-F,并且

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

3.如图(c)所示测出被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4.分析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a)(b) (c)

实验20、测量滑轮组和斜面的机械效率。

方法与步骤:

1.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

(1)如图,一条长木板,一端垫高,成为一个斜面。

(2)用刻度尺测出斜面的高度h和斜面的长度s。

(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G和沿斜面匀速向上拉物体的力F。

(4)将数据填入表格,算出斜面的机械效率。

2.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重G。

(2)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着绳端,使物体上升,读出示数F;同时测出物体升高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 s。

(3)将数据填入表格,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四、规律方法指导

初中物理实验主要物理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代替法、转换法等。

控制变量法的定义:在研究多个因素关系时,将一些因素固定不变,从而使问题简化。

例: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时,先将电阻固定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转换法定义:将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

例:磁场看不见,我们撒上铁粉通过铁粉的有序排列“看见”磁场并进行研究。

等效法定义:两种现象在效果上一样,因此可以进行相互替代。

例: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五、经典例题解析

类型一、光学实验

1、如图所示,是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图,其中O点为入射点,ON为法线。实验时,当入射光为AO时,反射光线为OB;当入射光线为CO时,反射光线为OD:当入射光为EO时,反射光为OF。

(1)完成表格的填写。

(2)此次探究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上述数据,可以得到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与答案:

(1)

(2)探究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3)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如图是小明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他选用玻璃板、直尺、蜡烛进行实验:

(1)小明利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用两支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____________和比较____________。他将手指放在玻璃板后的

“烛焰”上,手指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被烧痛。这是因为在

实验中观察到的像是_____(填“实”或“虚”)像。

(2)在记录数据表中发现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有几

组不相等,请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玻璃板的另一侧,小明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像,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正错误后,他们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将玻璃板拿掉,分析所成

的像得到:

①像和物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像和物的连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与答案:

(1)能透过玻璃板找到像的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不会虚

(2)可能是像的位置没有找准或因为玻璃板有厚度,测量时玻璃板的厚度没有考虑,或是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等。

(3)是因为玻璃板有两个成像的面,前后面都成了像。

(4)①相等②与玻璃板垂直③相等

3、小明一组的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前,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光斑到透镜的中心的距离是15㎝,然后把凸透镜、光屏、蜡烛安装到光具座上开始实验。如图所示。

(1)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

(2)实验前在光具座上由左至右应该依次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______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_______。

(3)实验中,小明将点燃的蜡烛先后放在A、F、B、C、D、E各点,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烛焰在________点,屏上的像最大;烛焰在___________点,屏上的像最小;烛焰在_____点,屏上得不到像。

(4)小明将实验得到的结论填入下表,请你改正他的错误之处并补充完整。

解析与答案:

(1)15

(2)蜡烛凸透镜光屏凸透镜光屏烛焰光屏上

(3)B E A和F

(4)

类型二、热学实验

4、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小文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如下表:

(1)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2)根据图像可知,水的加热过程有以下特点:(写出3点即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___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_________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解析与答案:

(1)温度℃时间(2)沸腾前给水加热水温升高沸腾过程中水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沸腾前水中气泡是下大上小

(3)(b) (a)

类型三、电学实验

5、如图所示,如果只使L

1灯亮,必须闭合开关___;如果只使L

2

灯亮,必须闭合开关___;当S、S

1

S 2都闭合时,灯L

1

和L

2

都亮了,这时若只有S

1

断开,___灯不亮;若只有S

2

断开,____灯不亮;若只有S

断开,_______灯不亮。

解析与答案:

S和S

1; S和S

2

; L

1

;L

2

; L

1

和L

2

例6、如图甲所示,A

1的示数为_____________,电路图如图乙,A

2

的示数是干路电流的三分之二,

则通过L

1

的电流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与答案:0.26A 0.09A

7、一串节日里的小彩灯20只一组串联,接在家庭照明电路中,若电源插头处电流为100 mA,则每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是_______V,这是因为串联电路_________;流过每只小灯泡的电流为________A,这是因为串联电路中__________.

解析与答案:11 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0.1 各处电流都相等

8、如图所示,是小丽同学设计的研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关系”的实验电路。

小丽连完电路后,用开关试触,发现电流表指针超过量程,若电路各部分都正常无损,则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丽处理好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验。并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压和电阻,分别测得了如下两组数据:

表一

表二

分析表一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表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此实验中,滑动变阻器除了对电路元件起保护的作用外,还起着重要的实验作用,它的作用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与答案:可能是电流表的量程选择小了,或者是滑动变阻器没有将滑片滑到阻值最大处

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

9、小刚同学想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一段电阻丝R的电阻,他已连接了部分电路,如图A所示,请你接着完成下列步骤:

A B

(1)根据第(3)问,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补画完整。

(2)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滑至使变阻器电阻________(填“最大”、“最小”或“中间”)位置。

(3)当电压表示数为3.6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B)所示,这时电路中的电流是____A,电阻丝的电阻为________Ω。小刚通过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共测得三组对应的电压值和电流值,最后算出电阻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

(4)不改变上面连好的电路,用它还可以完成的实验是:A._____ _____;B。______________。

(5)若将上述实验中的定值电阻R换成小灯泡,在多次测电阻的过程中,发现当电压表的示数增大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的比值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与答案:

(1)

(2)最大(3)0.3A 12 减小误差,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4)探究电阻上的电流和两端电压的关系测量定值电阻的电功率

(5)增大

10、小雨同学要测定一个额定电压为3.8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她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电路,请帮助她完成下列问题:

甲乙

(1)在连接实物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处于___状态,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__处。

(2)经检查电路无误后,接通电路,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3.8V,此时观察到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电路中电流大小为___________,此灯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____。

解析与答案:(1)断开阻值最大(2)0.2A 0.76W

11、如图所示,根据图中装置填空并回答问题:

(1)当开关S闭合后,弹簧C将变____________(填“长”或“短”),说明电磁铁_______(填“有”或“无”)磁性,若开关S断开,则弹簧又缩回原处,说明电磁铁___________磁性。

(2)闭合开关S,并将滑片P左移,发现电流表示数变______,弹簧C越来越______,说明电磁铁磁性越来越_____________。

(3)保持电流表示数不变,换用电磁铁B,发现弹簧又变_________,说明的磁性比A的__________。

解析与答案:(1)长有无(2)变大长强(3)长强

类型四、力学实验

12、在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向右偏,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调。在用天平称量时应把金属块放在天平_______盘内,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所示,金属块的质量是_______ g。

解析与答案:左左 75.4

13、团团的邻居阿姨是经销调味品的。一天,阿姨拿着几瓶新进的酱油让团团帮忙检测一下密度。团团分别用三种不同的酱油做实验。实验时,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甲、乙、丙三种酱油不同体积时的质量,记录了有关数据,并依据数据作出了如图所示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m-V图像。

(1)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点B、D、G(或C、E、H或F、I)可知在体积相同时的质量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点____________可知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成___________。

(3)进一步综合分析甲、乙、丙三条直线的物理意义,可归纳的结论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以上分析可初步认为____________表示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解析与答案:

(1)体积相同时,不同液体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2)A B C 正比(3)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液体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4)密度

14、某同学准备测量碎石的密度,正确的测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

1

B、用天平称出碎石质量m;

C、将碎石轻轻放入量筒中,读出此时碎石和水的总体积V

2

D、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碎石密度;

E、根据V

1、V

2

算出碎石的体积。

上题中测量情况如图所示,碎石的质量是______g,体积是_____cm3,碎石的密度是______kg/m3

解析与答案: B A C E D 52.1 20 2.605×103

15、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顶端处由静止滑下,改变水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1)第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时的位置如图所示,读出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并填在表中相应空格处。

(2)分析表中内容可知: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就越________________,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推理可得:若接触面完全光滑,即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轨道足够长,小车将一直做________运动。可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___________的原因。

解析与答案:(1)63.20 (2)小大(3)直线运动状态

16、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妞妞的数据记录表如下:

越大。

1.总结表中______________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到: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F

f

越大。

2.总结表中_____________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到:压力越大,摩擦力F

f

3.在研究上述实验时,下列做法的目的是什么?

(1)在木板上加重物,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运动,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毛巾铺在木板上,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妞妞在做这个实验时,还把测力计的示数的变化记录下来:

(1)该木块的水平桌面上,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的实验中,哪几次受到的是平衡力?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

(3)哪几次实验不受平衡力?答:_____________。

(4)你从这个实验数据还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与答案:

1.2 3 4

2.1 2 5

3.(1)增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

(2)使拉力等于测量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

(3)增大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的粗糙程度

4、(1)0.4N

(2)1 2 3 4 6 7 8 9

(3)5

(4)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7、下表是小王“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记录的是部分测量结果,请在空

格处填上适当的值。(每个钩码质量为50g,g=10N/kg)。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的左端下倾,应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____________(“左”或“右”)边旋一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总结中,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在两边钩码下再各加挂一只相同的钩码,释放后观察到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希腊的学者阿基米德首先总结了杠杆平衡条件,据此,他发出了“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

整个地球”的豪言,他的设想____________(“有”或“没有”)道理,经过努力能实现吗?__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与答案:

1、右消除杠杆本身造成的误差

2、由多次测量的结果总结出结论

3、杠杆将向左倾斜

4、有不能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实现

18、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两只杯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你能否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

(1)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a)所示的情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U形管左支管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大气压;调节的方法是( )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2)小明再做图(b)所示的检查。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

如图(c)和(d)所示。他发现图(d)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

大,于是认为图(d)杯子中盛的是盐水。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是_______

(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与答案:

(1)大于 B (2)软管漏气了

(3)可靠的因为盐水的密度大,所以在相同深度盐水产生的压强比清水大

19、为了验证阿基米德定律,小明准备了以下器材:弹簧测力计,小铁块,木块,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一根绳子,一个小桶。

小明做的实验步骤如下,请将空白处补充完整。

(1)在弹簧测力计下挂小铁块,记下小铁块的重力G。

(2)如图所示放置烧杯,使水正好不溢出。

(3)将铁块浸入烧杯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___,铁块排开的水从溢水管流到小桶中;当小铁块完全浸没时,记录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4)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排开水重力G

(5)利用公式F

=_______________,算出小铁块所受的浮力。

(6)比较所得的实验数据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与答案:(3)减小(5)G-F (6)F

浮=ρ

gV

20、1、在“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

(1)所需的主要测量器材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提升钩码时,应使弹簧测力计拉着绳端在__________________方向运动。

(3)若跟动滑轮相连接的绳子有5段,测量中必须测的量是____,可以不测的量是_____。

A.钩码的重 B.钩码升高的高度 C.拉力F D.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

(4)提升同样的钩码时,滑轮组中动滑轮个数增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

(5)同一滑轮组,提升的钩码数目增多,它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______

解析与答案:(1)弹簧测力计尺子(2)竖直(3)AC或B、D (4)减小(5)越大

(完整word版)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用版)

物理课程标准 一、科学内容 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为了便于广大师生复习,结合我校教学情况,将科学内容的目标要求整合细化为18个知识板块,按照课本教学需求具体学习如下: 第一章:机械运动(4.物体的运动) (1)知道机械运动,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会根据生活经验粗略估测时间,会用钟表、秒表测量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粗略估测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读数。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1.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简单应用等。 第三章:物态变化(11.物态变化) (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2)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 (4)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5)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第四、五章: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2.光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1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课题名称:惯性定律演示仪 二、实验设计思路: 运用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总保持原有在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为止) 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该实验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在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牛顿第一定律以及惯性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物体惯性的核心演示实验,一旦学生通过观察本实验仪的演示,必定会十分深刻在理解和掌握惯性在相关知识。 四、实验器材: 长木板、小车、弹簧、直塑料细管、漏斗、橡皮筋、细线、弹珠、铁钉 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它的不足之处: 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 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 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如图) 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

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 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 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 (如图) 七、实验原理: 通过控制两物质质量相等、吸收热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等因素,来观察手中的秒表。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吸收的热量自然多一些,单位质量吸收热量的能力更强(即比热容更大一些)。 说明:完成实验时需控制的几个量 ⑴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 ⑵试管中的水和食用油质量相等; ⑶试管中的水和食用油初温相同(可将两试管放入装有冷水的同一烧杯中1~2分钟); ⑷相同时间内两试管吸收的热量相等; ⑸两试管中的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 改变的量: ⑴升高相同温度时所需要加热的时间不同; ⑵升高相同温度时所吸收的热量不同。 八、实验操作步骤: ⑴将装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的试管插入事先准备好的同一烧杯的冷水中1~2分钟,保证两试管中液体的初温相同; ⑵将初温相同的两试管从冷水中拿出来同时放入正在加热的石棉网上,并放入温度计(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观察通过热传递获得热量的两试管中温度计的变化; ⑶在温度计达到70℃时分别记下所用的时间; ⑷比较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的不同; ⑸得出结论: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吸收的热量较多,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强(比热容较大)。

初中物理中考实验部分专题复习

初中物理中考实验部分专题复习

初中物理中考实验部分专题复习 一、光学部分 1、平面镜成像实验 2、凸透镜成像实验 典型题例 1、图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 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_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 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 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 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冬冬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的像到镜面距离为____________m ;现将一块和镜面般大的木

板放在镜子后面lm 处,如图所示这时她_______(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3、小明同学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 规律。 ①由图可知,凸透 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实验 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 中心大致在_________。 ②如图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实像,则蜡烛可能置于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_________点上,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_________机上. ③小明依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按①的要求调整好三者中心的位置,但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都没能看到烛焰所成的像.原因可能是(写出一个原因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云和张芳合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物距用u表示,焦距用f表示)。当u>2f 时,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__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若想得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标与传统教学大纲的区别传统初中物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是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重点关注物理学中有哪些主要内容,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教学的逻辑结构。编写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设计出的物理课堂,对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往往关注不够。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不再单纯地依据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新教科书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然的位置。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能力,新课程并不强调。其编写的宗旨定位在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介绍物理学。下面以光的反射和折射为例就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传统教科书作一对比分析。 一、降低要求的知识点。 1、“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降低为“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从课标与大纲的角度看,层次降低了,由“理解”降低为“了解”,从光的反射内容上看,由“定律”降为“规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强调的是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的表述则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并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尽管这

样的表述并不完整,但是由于初中生并不会遇到不“共面”的物理情境,所以这种处理丝毫不会妨碍学生对反射规律的应用,这种处理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突出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和记忆。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降为“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的重点,传统教科书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提出的是具体的量的把握要求,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重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没有作硬性规定,学生重在探究对规律有定性的整体的了解即可,这种了解完全能够应付对凸透镜应用的需要。能够使学生从繁重、枯燥的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探究知识,联系生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当然这个变化所引起的学生练习和习题变化是较大的。 3、将“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改为“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虽然没有强调“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但是有“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其区别在于对生活中这一现象,要经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去澄清头脑中的潜科学概念和验证这一现象特点的猜想,重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像物等大”“像物等距”两个特点的过程,对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课标中并没有提出“知道”,“理解”等终结性的要求,也就是说允许学生的探究不完整。 二、有增有删的知识点 1、删减了“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由“知道”层次升为“认识”层次,删减了“知道凸透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 新疆巴州尉犁县第二中学芦春莉 一、实验课题名称: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二、实验设计思路: 运用控制变量法使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观察水和食用油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用时间的多少。在升高相同温度时用时较长的自然吸收热量就较多,表示吸收热量的能力就较强,即比热容较大;反之则然。(吸收热量的能力与时间成正比) 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该实验是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在已知不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它的质量、温度变化有关外,研究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还与它的吸热能力有关,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比热容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不同物质比热容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知识探究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器材: 铁架台、试管2支(型号相同、质量相等)、试管夹、温度计、细绳、石棉网、冷水、食用油、酒精灯、火柴、秒表等 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 它的不足之处: 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 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 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 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 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 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 七、实验原理: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测试试题及答案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测试 试题及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计15分)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 A ) A. 科学素养 B.知识储 C.道德品质 D. 探究能力 2.下列属于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是( C ) A.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B.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证据,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3.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 A ) A.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B.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C.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D.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中“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的要求的是( D ) A.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 B.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C.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D.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要求进行操作 5.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交流与合作”环节的基本要求是( B ) A.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B.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C.能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团队意识 D.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方案 6.下列不属于“提出问题”这一探究环节的是( C ) A.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B.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 C.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D.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7.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及能量三大部分,我们将其称为一级主题,其下又分解为二级主题。下列各项中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的二级主题的是( B ) A.机械能 B.电和磁 C.电磁能 D.能量守恒 8.有关科学内容的二级主题,a机械运动和力;b内能;c声和光; d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e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f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g机械能;h电磁能,属于能量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有( B ) A.e、f、g、h B. b、d、f、g、h C.a、b、c、d D. a、c、e、h 9.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认知性目标的是( A ) A.独立操作 B.认识 C.理解 D.了解 10.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体验性目标的是( D ) A.经历 B.认同 C.内化 D.计算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计10分) 1.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初中物理 课外实验探究专题复习知识点考点归纳和练习

课外实验探究专题复习(2课时) 一、知识考点 1. 选用不同于课内的方法和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它所要得出的实验结论 (规律)来源于课内的实验: ⑴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⑵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⑶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⑷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⑸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⑹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 ⑺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⑻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跟什么因素有关; ⑼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⑽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⑾通过观察木桩被落下的金属块撞击后陷入沙坑中的深浅来比较重力势能的大小; ⑿通过墨水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⒀判断通过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比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⒁将液体的压强转换成我们能看到的液柱高度差的变化等等。 2.要得出的实验结论不在课内,但探究方法一定来源于课内的实验: ⑴关于“下雪不冷,化雪冷”原因的实验探究。 ⑵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⑶探究通过西瓜的电流与西瓜汁中糖浓度的关系。 ⑷探究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之间的关系。 ⑸怎样才能把铅球掷得更远。 ⑹抹布的吸水能力可能跟布料的种类有关。 ⑺弹力与钢锯片长度的关系。 ⑺物体的影长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 ⑻测量西瓜的电阻等等。 二、解答方法 1.记牢课内物理规律或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动能与质量 和速度有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高低、表面积的大小、空气流动快慢,温度越高扩散越快,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电流大小匝数的多少铁芯的有无等等。 2.课外实验探究是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的,选用不同于课内的方法和实验器材进 行实验,它所要得出的实验结论(规律)来源于课内,或者要得出的实验结论不在课内,但探究方法一定来源于课内,这类题型考查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数据读取、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运用物理概念、规律与原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知道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4.了解物理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归纳法等。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 1 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花古初中)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宜宾县双谊乡花古初中陈代秀实验名称:双管实验 实验目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浮力存在 设计思路: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改版,要我们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理念,通过全新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中,有一些小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中,需要帮助学生认识浮力的存在,由于大气压强和浮力都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巧妙地设计实验,对一些实验进行细微的改进与创新,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想到了双试管实验,并对其进行改进,为我们物理课堂增光添彩。 实验器材:一段封闭的长直玻璃管,内部染上颜色的小试管,烧杯、漏斗、水槽、水。 实验操作步骤: 1、将小试管插入长直玻璃管中。 2、将玻璃管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小试管会掉出来。) 3、在长直玻璃管中装入适量的水。 4、将小试管底部朝下插入装水的玻璃管中。 5、将两管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可以清楚的看到小

试管在玻璃管中缓慢上升,直至玻璃管顶部。由此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6、在长直玻璃管中装入适量的水。 7、将小试管底部朝下插入装水的玻璃管中。 5、用手指堵住玻璃管口,再将两管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仍然可以清楚的看到小试管在玻璃管中缓慢上升,直至玻璃管顶部。由此可以证明浮力的存在。) 实验创新点: 1、小试管内部染色: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观察得更清楚。 2、同一组器材能同时直观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浮力的存在,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它的作用。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力学部分 一、密度(探究和测量) 1、同学们在实验室里测小矿石的密度,选用天平、量筒、小矿石、细线、烧杯和水,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A .将小矿石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放入量筒中并记下总的体积. B .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C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D .将小矿石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E .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 ⑴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只填字母序号). ⑵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位置如图1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 ⑶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小矿石的质量.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6 乙所示;量筒量出小矿石的体积如图1丙所示,由此可知,小矿石的密度ρ= kg/m 3. 2、小刚同学想测酱油的密度,但家里只有天平、小空瓶,而没有量筒.他思考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了测量,测量内容及结果如图2所示。 (1)他第三次测得物体的质量如图2b 中砝码和游码所示,其结果m 3= g 。 (2)请按照图4a 的顺序写出对应的实验步骤: 第一步: ; 第二步: ; 第三步: 。 (3)请你根据小刚测量的数据帮他计算出酱油的密度 。 图 1 a b

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1)表中漏填了两个数据,请你在表中补上。 (2)根据上表数据,在图3中画出重力随质量变化的图线。 (3)由数据和图线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4、(2010广东)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明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图4中的甲、乙、丙所示。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______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利用图4中甲、乙两组数据比较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吗?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小明这三次实验情况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从图中甲、丙两组数据比较,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图4 图3

初中物理新课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分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1.物质 2.运动和相互作用 3. 能量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例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物理科学不断在对宇观、宏观、微观世界探索中取得成就,这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引领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当今,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高度共享,这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领域拓展、公民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增强等等,中学物理教育责无旁贷地肩负了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增强公民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对能力、培养公民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的使命。 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中学物理课程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作为普通公民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关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关注物理科学的技术应用及带来的社会问题,关注时代发展对中学物理提出的需求等。《标准》确定了中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到17-18世纪的经典物理学,直至近代的相对论和量子论等,都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断探索,体现了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物理学作为一门主导学科,一直引领着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发展,影响着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纳入物理科学的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等。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生活、生产实际,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3.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交叉与渗透,以及研究方法的借鉴与移植,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4.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教学中,应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同时,应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将信息技术融于物理教学。 5.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的不断进步和物理课程的逐渐完善。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标准》遵循我国教育方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思想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要求,依据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将全面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作为物理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定位,在此基础上规定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 2.《标准》继承了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优良传统,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目标定位,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分别从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形成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自然百科]为什么松树能长在石缝里?石缝中生长对于树木来说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由于松树本身的良好适应能力,以及松树的树叶是针叶形,蒸发的水分也就比较少,所以在恶劣的环境下,一样可以生存。这就应了那句话,适者生存!

奇异的魔鬼三角区 百慕大三角(英语:Bermuda Triangle,又称魔鬼三角,有时又称百慕大三角洲;但此区域并不是三角洲地形,且不合语源),位于北大西洋的马尾藻海,是由英属百慕大群岛、美属波多黎各及美国佛罗里达州南端所形成的三角区海域,据称经常发生超自然现象及违反物理定律的事件,面积约390万平方公里(150万平方英里)。另有电影等以 此为名。 太阳黑子(sunspot)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

大约为4500摄氏度。因为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1000到2000摄氏度,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常是成群出现。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2年,活跃时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主要是使地球南北极和赤道的大气环流作经向流动,从而造成恶劣天气,使气候转冷。严重时会对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造成损害。 通古斯大爆炸是怎么回事? 通古斯大爆炸,是1908年6月30日上午7时17分(UTC 零时17分)发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埃文基自治区的大爆炸。爆炸发生于通古斯河附近、贝加尔湖西北方800公里处,北纬60.55度,东经101.57度,当时估计爆炸威力相当于10~15百万吨TNT炸药,超过2150平方公里的6千万棵树焚毁倒下。通古斯爆炸事件距今已届满一世纪,目前当地的森林与生态环境已恢复。此事件与3000多年前印度的死丘事件及1626年5月30日的王恭厂大爆炸并称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复习[1]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一、密度的测量 1、下面是小方和小王设计的“测食用油密度”的实验方案,请完善他们的方案: (1)小方的方案:用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 1,向烧杯内倒入适量食用油,再 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 2,然后把烧杯内的食用油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 食用油的体积为V 1;其测得的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是:ρ 油= 。 (2)小王的方案: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食用油,用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 质量m 3,然后将烧杯内的适量食用油倒入量筒内,再测出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总质量 m 4,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V 2。其测得的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是: ρ油= 。 (3)按__________的实验方案进行测量,实验误差可能小一些;如果选择另一种方案,测 得的密度值________(填“偏大”、“偏小”), (4)图是按小王的实验方案进行某次实验的情况,请将实验的数据及测量结果填入表中。 } 剩余油和烧杯的总质量 2、小科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后,把小石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 减砝码,当把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再取回右盘中最小的砝码,接下来的操作步骤是移动_____________,直到天平再次平衡,测得矿石的质量是210g ; 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g ) 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g ) 倒出油的质量(g ) 倒出油的体积(cm 3) 油的密度(g/cm 3) !

(2)因矿石体积较大,她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求得矿石的体积为_______cm3;(3)矿石的密度为_______g/cm3。 … 3、器材:天平,烧杯,水,待测的牛奶 要求:测量牛奶的密度 4、器材:天平(无砝码),相同的量筒(2个),水,待测的牛奶 要求:测量牛奶的密度 。 5、器材:直尺、U形管、水、食用油 要求:测量食用油的密度 6、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头、烧杯、水、酒精 要求:测量石头和酒精的密度 《 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A.与物体的重力大小有关B.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C.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D.与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如图是验证他们猜想的实验装置图: ` (1)小娟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进行三次实验,如图甲所示,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木块放置方式木块运动快慢弹簧测力计示数 1平放很慢^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 5 个方面。 包括了“爱国主义、科学态度精神和科学习惯、美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等几方面的教育。 说教教育存在问题 世界各学校的教师意识到直接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 . 缺陷:时间集中、观点鲜明,给学生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使容易困惑喜欢质疑、独立思考的学生尤其高年级的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定的障碍,从而制约他们对有关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 研究表明:人是凭借特有的“人类情感”、“人类技能”和“人类能力”来认识、把握和改造世界的。 实际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该方面的教育。 《哈佛报告》及其提出者认为,普遍的课程中蕴含的理性及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和巨大的。物理教育是整个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在其中做好德育工作,应是广大物理教师关心的问题。 本课程目标: (1)充分挖掘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素材。 ( 2 )帮助教师能准确地分析、理解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3)探讨有效的思想教育实施方法,使教师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第一部分物理教学中蕴含的教育因素 一、物理知识和物理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是物理学家凭借认识世界、造福人类的情感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凭借物理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认识和改造物理世界的结果。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其中融入了许多育人的成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一)物理学的发展过程 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教育资源。 物理学各个分支的建立、完善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例如:热的本质的研究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否定之否定的方法论。 许多规律和概念的确立,经过了长期和激烈的斗争过程。 例如: 大家熟知的“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斗争,就经历了几百年,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布鲁诺、哥白尼等都为此受到了残酷的迫害。 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观、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本身就包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例如: 通过学习物理会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分子动理论本身就包含了对立统一的思想。 物态变化则反映了量变与质变规律的内涵。 (三)研究方法 物理研究方法本身就包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物理学的基本研究过程“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反映了科学的认识过程。 实验过程中运用的很多方法“控制变量法的运用、理想模型法”,其中包含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四)物理学家事迹和科学新成果应用 物理学家的事迹是绝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虽然是使用的物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但由于多年使用大纲和老教材,在教学中还是使用老方式、老方法,不能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如何在教学中把握物理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下 面谈几点看法: 一、要明确大纲与新课程标准的差别 新课程标准与老大纲有许多区别。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习内容做了最基本的、最低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新课程标准不强调知识的先后顺序,对教材编排体系、教学顺序等问题没有硬性的规定,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创造性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在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 例1:对“物态变化”部分内容的要求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对比看出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存在的差别。 知识点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温度和温度计 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尝试对环境温度 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熔化和凝固 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知道晶体的熔点;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沸腾 知道沸腾现象;理解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 尝试将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

课程标准的这种宽泛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刚性要求形成明显的对比,可以看到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是刚性的,对每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教学要求。因此 我们按照大纲的要求教学觉得容易些。 例2:对“物质属性”的要求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的用途联系起 来。 知识范围的宽泛体现在物质的“属性”上,可以在弹性、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等属性里灵活选择。层次要求的宽泛体现在“尝试”上,学生能将物质属性和物质的用途联系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要求。 例3:不过分追求严密性 现代儿童在生活中已经潜在地认识了能量,教学中只要列举实际的事例,学生完全可以形成能量的初步概念,以后在不断的学习中再逐渐加深对这个概念的 认识。 再如,允许让学生通过探究直接认识动滑轮的省力作用,而不是先学杠杆,然后把滑轮作为一种特殊的杠杆来处理。 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生活经验的作用,有些概念可以在不给严格定义的情况下拿来先用,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不要求严格按照知识在科学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这是改变学科本位的体现。 例4:对“电能和电功”的要求 对“电能和电功”这一知识点,按原来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知道电功及其单位;理解电功的公式”,我们在以往都会把这里当成中考的重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用电器的作用”。 教学大纲对电功的概念和公式计算要求较高,关注的是知识体系和概念的严密,而淡化了电功本质的学习和研究。实际上,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更多的是能量概念,因此,课程标准关注的是能量转化,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能量引入电功的概念,对电功概念和计算要求不高,这样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5:对“电压”的要求 对“电压”这一知识点,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知道电压及其单位;知道干电池、家庭电路的电压值;理解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上的电压之和;

初中物理电学实验专题练习(学生版)汇编

初中物理电学实验专项练习 一、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规律 1.小明利用如图1所示的电路“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1)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开关S3连入电路中.(要求:只闭合开关S3后,R1、R2以及电流表串联;导线不许交叉) ②小明将S3闭合后,发现电流表均无示数.于是他用一只电压表对电路故障(电路中只有一处故障)进行了检测,将电压表接在R1两端时,电压表与电流表均无示数;接在R2两端时,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电路中的故障是.小明排除故障后继续实验,读出了电路中各电流表的示数,得到了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是: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 (2)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明继续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①各开关的连接情况是(填写各开关断开或闭合). ②分析实验中各电流表的读数(如图2所示),可知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是:. ③电阻R1:R2=. (3)为了验证结论的普遍性,你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拓展】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小明两次实验中电路消耗的最大功率与最小功率之比P最大:P最小=.2.小海和小梅一起做“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实验. (1)图甲是他们设计的电路图,图乙是他们测量电流时连接的实验电路,此时电流表测量的是(选填“A”“B”或“C”)处的电流. (2)请在图乙中移动一根导线,测量另外一处的电流.在移动的导线上画“×”,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正确的电路.移动后电流表测量的是(选填“A”“B”或“C”)处的电流. (3)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如表所示,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只写表达式).小梅指出:为了得出更普遍的规律,应当进行多次实验.操作方法是:.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例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