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血液进行核酸检测的重要性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血培养的临床意义
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鉴定和确定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的感染。
其临床意义如下:
1. 确诊感染:血培养能够从患者的血液中培养出病原微生物,进而确定感染的种类和引起感染的病原体。
这有助于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 指导药物选择:血培养可以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药物敏感性测试,确定对哪些药物敏感,从而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3. 评估疗效:血培养能够检测感染的程度和控制感染的效果。
通过定期进行血培养,可以及时评估治疗的效果,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4. 预测预后:某些病原微生物或感染性疾病对治疗的反应较差,血培养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的预后,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 接种疫苗:对于特定的病原体,通过血培养可以鉴定其感染的类型,从而指导疫苗接种和预防措施的执行。
综上所述,血培养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和预防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的关键及控制点思考作者:黄五平李江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第34期【摘要】随着我国献血等机构的快速发展,百姓思想觉悟愈来愈高,较多献血者主动献血,从而利于临床治疗和抢救的展开。
献血者予以血液核酸检测,可对血液质量起到控制监督作用。
检测中,若有可疑标本,应再次予以复查,必要时应予以双孔复查,从而可确保检测质量。
为确保采血实验室机构中的检测结果可完整记录并妥善保留,应加强血液标本于检测流程中的严格性与规范性,相关卫生部门颁发血液质量的有关管理制度,确定血液质量控制范围,明确血液的安全性。
为确保血液标本质量,应严格做好检验过程关键控制点等工作,从而确保有效期限和批号的准确性,进而确保血液安全性。
【关键词】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控制点【中图分类号】R4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34..02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HIV),上述病原体主要经血液传播,故国外内安全输血领域为重要关注问题。
输血与采血机构虽会对标本予以ELISA检测抗-HCV、HBsAg、抗-HIV标志物,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传播率,但因一般检测剂存在窗口期,对于部分患者血液存在隐匿性或潜在期状况,从而极易出现漏检状况发生。
血液核酸检测(NAT)属于一种检测核酸的方式,可有效缩短窗口期遗漏的问题,该方式已被广大临床、输血采血机构应用。
1 血液检测前的控制关键点1.1 血液检测前准备工作献血者血液标本的质量问题,一是:与相关人员疏忽并违背操作流程有关;二是:与采血环境或采血器材有关。
于检验工作中,需对检测前血液标本质量进行严格控制[1.2]。
按相关的血液检查前制度要求对献血者做健康体检、HBsAg、健康征询等快速予以血液检查,初期筛查合格的献血者在前1天或者当天禁止饮酒或食高蛋白高脂饮食,若未严格遵循上述要求应暂时禁止献血。
核酸检测技术在基层血站血液筛查中的应用吴洪明【摘要】目的:探讨核酸检测技术在基层血站血液筛查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对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血站采用ELISA进行检测后,对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无偿献血血液标本进行HIV、HBV、HCV核酸检测,分析检测结果,以了解核酸的检出率和阳性标本的感染性.结果:对21214例血液标本进行筛查,HBV-DNA阳性标本的共有70例,阴性标本共有21144例,阳性率为0.329%,本次血液标本中未发现HCV RNA、HIV-RNA.结论: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于基层血站的血液筛查,能够有效提高对血液传播性疾病的筛查水平,配合相关血清学检测,可显著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性.【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31)001【总页数】2页(P111-112)【关键词】核酸检测;基层血站;血液筛查;ELISA;血清学检测【作者】吴洪明【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中心血站 35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临床常用的检测血液标本的筛查方法为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1],筛查血液疾病病原体对于提高用血安全、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提高血液制品的安全性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通常采用ELISA(酶联免疫法)联合乙肝五项等血清学检测[2],但诸如隐匿性感染、窗口期感染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产生部分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造成了输血传播性疾病的风险有所增加,特别是间接检测的标志物,其检测窗口期的时间较长,例如免疫滴度、病毒变异等因素难以被消除,血液传染性疾病仍然不时有发生,而NAT(核酸检测技术)作为一种直接检测的标志物[3,4],能够直接对病原体基因进行检查,且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能够有效缩短窗口期的时间,对感染的情况进行明确,进而提高了血液制品的使用安全,本站对2016年3月—2017年3月开展的核酸检测技术情况进行汇报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来源选取本站2016年3月—2017年3月采集到的21 214例无偿献血者的标本,所有献血者的筛选均符合卫计委《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标准,献血者的年龄在18~55岁,排除HBsAg阳性、ALT>50U/L的血液标本,每位献血者均采集2管血液,其中1管血液量为5ml,用于NAT的监测,1管血液量为5ml,用于ELISA监测和保存,所有血液标本均保存于2~8℃的环境中,在采血后的4h内,在正常室温环境下,1 600g离心20min,待分离出血浆后,放入2~8℃的环境中,核酸标本在72h内完成检测工作。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9 年 第 6 卷第 15 期2019 Vol.6 No.15148·诊断技术·献血者血液检测中运用核酸检测技术的价值王翠杰(内蒙古赤峰市中心血站,内蒙古 赤峰 024000)【摘要】目的 探究献血者血液检测中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价值。
方法 随机在本血站2016年6月~2018年8月间所有献血者中抽选出来自于220例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应用TMA 检测方法,观察NTA 阳性检出率,分项确证NAT 检测阳性标本。
结果 220分血液标本中,5例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2.2%,其中,HBV 阳性5例,HIV 阳性、HCV 阳性都为0例,分项确证阳性检出率为60.0%。
结论 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可以从献血者血液标本中将HIV RNA-1,-2、HCV RNA 等反应性标本筛查出来,将血站献血质量及安全性提高。
【关键词】献血者;血液检测;核酸检测技术【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15.148.01当前,随着献血宣传力度的增大,献血者不断增多,但是医院仍会出现输液导致的病毒感染,控制好献血者血液质量成为医院及血站非常重视的内容。
为降低输血后病毒感染率,提高献血质量,有必要在献血者血液检测中应用核酸检测技术(NAT ),将各类病毒检测窗口期缩短[1]。
研究将选取本血站220份血液标本,运用核酸检测技术进行血液检测,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选出本血站2016年6月~2018年8月间所有献血者中产生的220份血液标本进行研究,在所有献血者中,男121例,女99例,年龄25~48岁,平均年龄(36.5±2.5)岁。
采血完成以后,用到不同的支管装取血液标本,分别进行酶免4项及血型检测、核酸检测、保存核酸留样标本、对ALT 检测,所有检测在完成的3h 内进行离心,将离心后的核酸样本放置在零下20°的冰箱中保存,其余标本保存在2~8°的冰箱中。
病毒血清学检测及核酸检测技术用于输血传染病筛检中的价值评价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学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提升,其中病毒血清学检测及核酸检测技术在输血传染病筛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防止输血时患者感染一些重要的病毒性传染病,如丙型肝炎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等。
本文将对这些技术在输血传染病筛检中的价值进行评价。
我们来了解一下病毒血清学检测及核酸检测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病毒血清学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中是否存在病毒的抗体来判断感染情况,而核酸检测技术则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病毒核酸来确定感染情况。
这两种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特点,能够准确地检测出病毒的存在,是目前输血传染病筛检的主要方法。
第一,提高输血安全性。
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过程,但由于病毒的存在,有时会导致患者在接受输血时感染一些病毒性传染病,如丙型肝炎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等。
病毒血清学检测及核酸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提高输血的安全性,保护受血者的健康。
第二,减少输血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病毒血清学检测及核酸检测技术的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使得可以迅速、准确地检测出病毒的存在,一旦发现病毒感染者,就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感染的传播和扩散,从而有效地减少输血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节约医疗资源。
传统的病毒筛检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且存在一定的误判率,而病毒血清学检测及核酸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筛检的效率和准确性,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
病毒血清学检测及核酸检测技术在输血传染病筛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应用可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减少输血相关感染的发生率,节约医疗资源,促进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为输血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在今后的输血传染病筛检工作中,应该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这些先进的技术,为输血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输血服务。
不同群体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结果的分析探讨
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是一项重要的血液检测项目,通过检测献血者血液中的核酸,可以对献血者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
本文将就不同群体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
我们可以将无偿献血者分为不同的群体,如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
我们可以比较不同群体之间的血液核酸检测结果是否存在差异,从而对不同群体的健康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针对不同的核酸检测项目,我们可以对不同群体的无偿献血者进行详细的分析。
对于乙肝病毒核酸检测,我们可以观察不同性别、年龄段的无偿献血者乙肝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的阳性率,从而了解不同群体的乙肝病毒感染情况。
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地区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结果是否存在差异。
不同地区的无偿献血者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可能会影响血液核酸检测结果,因此比较不同地区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健康状况。
2020年5月第12卷第10期45核酸检测技术在血液检测中的应用李 岚【摘要】 目的 探讨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液检测的价值。
方法 抽取2019年1月至3月5000份献血者血液标本展开研究,先进行受ELISA 检测,对于两种试剂均无反应或是对1种试剂有反应的样本进行核酸检测。
分析检测结果。
结果 ELISA 检测结果显示5000份血液样本中有4992份样本经过HBsAg、抗-HIV-1/2均无反应或是只对1种试剂有反应;4992份样本接受核酸检测,52份样本的检测结果呈现为阳性结果,阳性检出率为1.12%(56/4992)。
阳性结果使用HBV DNA、HCV RNA、HIV RNA 进行分项定量确证,结果56份样本中有48份结果为HBV DNA 阳性,阳性率为85.71%(48/56),其余8例样本未检出HCV RNA、HIV RNA 的阳性。
结论 血液检测中应用核酸检测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ELISA 检测的不足,更早的发现HBV、HCV、HIV 病毒,对相应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重要意义,也对输血安全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血液检测;核酸检测;应用价值文献表明核酸检测技术能够提高多种病毒检出率,与ELISA 检测方法形成良好的互补,弥补血液检测的缺陷,。
但是也有研究指出,核酸检测方法会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不准确[1]。
本文对我院血液检测中应用核酸检测技术的结果和价值展开回顾性分析,详情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血液样本收集于2019年1月至3月,来源于与我院门诊采血科室,抽取了5000份,其中包括2736份全血标本和2264份单采血小板样本,本次研究所使用的血液样本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集2管血液,1管使用抗凝真空管采集5ml 用于ELISA 方法检测,另一管使用带分离胶及EDTA 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8ml 用于核酸检测,所有样本均由专业护士采集,采集后放入4摄氏度冰箱中进行保存,在24h 内需要离心处理分离血浆并放入冰箱待检查。
不同群体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结果的分析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献血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公益活动。
而在献血过程中,血液核酸检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血液核酸检测可以有效筛查出各种传染性疾病,避免献血者因携带疾病而对受血者造成不良影响。
不同群体的无偿献血者在血液核酸检测结果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一方面,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等因素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疾病的传染途径和感染率也因群体的差异而存在一定变化。
对不同群体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核酸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不同群体的献血情况和传染病状况,为献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受血者的安全,促进公共健康事业的发展。
【字数:216】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群体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核酸检测结果,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以及结果的差异性。
通过对献血者的选择标准、检测方法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旨在揭示不同群体献血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性,并深入探讨这些差异性背后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为献血者筛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本研究还旨在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启示,推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探讨。
通过本研究的展开,将有助于提高献血者的核酸检测水平,促进疾病防控工作的开展,为公众健康服务做出更大贡献。
2. 正文2.1 不同群体无偿献血者的选择标准不同群体无偿献血者的选择标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到献血者的血液质量及后续的核酸检测结果。
在选择无偿献血者时,首先要确保其身体健康,不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其他血液相关疾病。
年龄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通常要求献血者年龄在18至55岁之间。
献血者的体重不能过轻或过重,一般要求体重在50kg以上但不超过100kg。
性别也会对献血者的资格产生影响,女性在经期、怀孕或哺乳期是不宜献血的。
献血者需确认在前次献血后至少三个月以上,这是为了给予献血者足够的恢复时间,确保身体处于最佳状态。
血站核酸检测关键控制点浅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血站核酸检测的关键控制点。
在核酸检测的意义部分,介绍了核酸检测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重要性。
在检测环节的关键控制中,阐述了检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
样本采集的重要性部分强调了良好的样本采集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实验室操作规范一节详细介绍了实验室操作的标准流程。
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部分解释了数据分析在结果报告中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强调了血站核酸检测的重要性,关键控制点的有效执行以及提高检测准确性的必要性。
通过对关键控制点的深入分析,可以提高核酸检测的准确性,确保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核酸检测、血站、关键控制点、样本采集、实验室操作规范、数据分析、结果报告、检测准确性、重要性、有效执行、提高、结论、意义1. 引言1.1 血站核酸检测关键控制点浅析血站核酸检测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能够帮助血站及时发现病毒感染者,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的健康安全。
在整个核酸检测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关键控制点,只有做到严谨细致地操作,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核酸检测的意义在于及时发现病毒感染者,避免疫情扩散,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检测环节的关键控制包括样本采集、实验室操作、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等多个环节。
样本采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确保样本采集的规范和准确性,避免采集错误导致检测结果失真。
实验室操作规范是保证检测准确性的基础,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杜绝污染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是核酸检测的最终环节,需要科学分析数据,准确报告检测结果,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血站核酸检测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严格执行关键控制点,提高检测准确性,才能有效应对疫情挑战,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2. 正文2.1 核酸检测的意义1. 早期病情筛查:核酸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在疾病发生的早期发现病变,从而更早地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2. 疾病诊断:核酸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明确病原体的存在,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液化验在临床检验中的重要性?血液化验大家都不陌生,大部分人去医院看病,都有抽血化验的经历,而且做的最多的就是血常规。
血液化验是一种常规的诊断疾病的辅助手段,通过化验可以检查出许多种疾病,今天我们就简单聊一聊关于血液化验的重要性。
1、为什么要进行血液化验呢?可能很多人都有疑惑,去了医院为什么总要抽点血装在小玻璃瓶中去化验呢,到底有必要没?由于我们的全身各处分布着许多血管,血管里流淌着血液,血液可以联系全身各个器官组织(作用是排泄、调节、营养以及给各组织器官输送激素、酶等物质)。
而血液主要是由血浆(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酶等物质)、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其中的补体、抗体以及白细胞还有免疫的功能。
如果患了某种疾病后,血液中的一些成分也会发生变化(在数量、质量上出现明显变化)。
比如患者如果得了肝炎,化验结果谷丙转氨酶就会升高;如果发生骨髓异常增生,在血液中可以检测到幼稚细胞等,所以这个时候进行血液化验,医生就可以根据化验结果和患者的症状等综合情况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并及时进行治疗,还可以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总之,通过血液化验可以查看患者身体各器官、组织的生理、病理变化,对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是临床中特别重要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
2、血液化验可以检查那些项目抽血化验可以检查的项目多种多样,常见的检查比如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电解质(镁,磷,钙,氯,钠,钾)、血糖、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等)、肝功(蛋白、胆红素、谷氨酰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肾功(肌酐、尿素氮)、凝血、血型,还可以进行肿瘤标志物的筛查(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对传染病进行检查(梅毒、艾滋病、丙肝、乙肝)等。
医生还会依据患者的就诊症状以及是否合并其它基础性疾病等情况,让患者做不同类型的血液检查,比如贫血时,还可能会让患者化验网织红细胞、血涂片、贫血三项,风湿病患者需要化验补体,冠心病患者需要化验心肌酶谱,发热、感染时需要化验C-反应蛋白、呼吸道病原体检测、血培养等。
血站核酸检测关键控制点浅析血站核酸检测是指对血液样本进行核酸提取和PCR扩增等操作,以检测其中是否存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病毒核酸。
该检测方法是当前疫情防控中最重要的一项检测技术,关键控制点的严密把关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
血站核酸检测的关键控制点主要包括样本采集、样本处理、核酸提取和PCR扩增等环节。
下面对每个环节进行浅析:1. 样本采集:样本采集是最早的关键控制点,其目的是确保采集到的样本质量好。
在样本采集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消毒操作规范,保证采集器械的无菌状态,避免交叉感染。
还应注意采集时的技术操作准确性,避免引入外来污染。
2. 样本处理:样本处理是核酸提取的前一步,主要是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初步的预处理,以去除其中的干扰物质。
这一步需要严格掌握样本的稀释比例、搅拌时间等参数,以确保样本处理过程的准确性。
3. 核酸提取:核酸提取是血站核酸检测的核心环节,其目的是从样本中提取出病毒核酸。
在核酸提取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核酸提取试剂盒,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操作,并且保证设备和试剂的无菌状态,以避免任何外源性核酸污染。
还需要进行反应混合和洗脱的准确操作,避免产生任何干扰。
4. PCR扩增:PCR扩增是检测病毒核酸的关键步骤,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
在PCR扩增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引物和探针,确保其能够准确特异地识别目标病毒核酸。
还需选择合适的PCR仪器和反应体系,保证PCR反应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血站核酸检测关键控制点的严密把关对于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至关重要。
只有在每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操作和监督,才能够确保样本的质量和检测的准确性,从而提高疫情防控的效果。
还需要不断开展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进一步提升检测水平。
抽血培养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抽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和真菌的感染。
抽血培养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下面将详细介绍抽血培养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目的:1.检测感染:抽血培养是最常用的检测血液感染的方法之一、血液感染可能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抽血培养可以提供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信息,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法。
3.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抽血培养可以检测到病原微生物在血液中的数量,从而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
大量细菌或真菌的存在可能提示患者有严重的感染,需要紧急治疗。
注意事项:1.无菌操作:在进行抽血培养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无菌操作,以避免将外部环境的细菌或真菌污染到血液样本中。
护士或实验室技术员需要洗手、穿戴无菌手套并进行必要的消毒操作。
2.技术规范:正确的抽血技术对于抽血培养的结果至关重要。
护士或实验室技术员需要使用无菌抽血针或注射器,并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抽血。
抽血时需要注意避免气泡的产生,以减少细菌的污染。
3.采集样本:抽血培养常规选择的是静脉血,通常需要采集2-3个血培养瓶。
每个血培养瓶都有不同的培养条件,可以检测不同种类的细菌或真菌。
护士或实验室技术员需要按照标记指示正确地采集样本,并确保取到足够的血量。
4.保存和运输:采集完血样后,需要迅速将血培养瓶送到实验室进行培养。
在运输过程中,血培养瓶需要保持恒温,避免遭受明显的温度变化,以免对细菌或真菌的生长产生影响。
5.培养和观察:在实验室中,血培养瓶将被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细菌和真菌的生长需要时间,通常培养时间为24至48小时。
培养结束后,实验室技术员将观察培养瓶中是否有细菌或真菌的生长,并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6.解读结果:抽血培养的结果通常包括阳性、阴性、假阳性和假阴性。
阳性结果表示血液中存在病原微生物,进一步鉴定可以确定病原种类和抗生素敏感性。
不同群体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结果的分析探讨【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群体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结果,探讨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
通过对检测方法和样本来源、不同群体的检测结果对比分析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揭示了不同群体在核酸检测方面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献血群体的核酸检测对疫情防控和传播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的启示在于提倡群体参与献血,并对献血者进行定期核酸检测,有助于及早发现感染者,控制病情传播。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群体的核酸检测结果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结论总结了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为公共卫生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不同群体、对比分析、影响因素、公共卫生、意义、启示、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对不同群体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结果的比较和分析还相对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献血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可能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群体的血液核酸检测结果进行系统性的比较和分析,以期为公共卫生健康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持和依据。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不同群体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结果的差异,分析影响因素,为未来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不同群体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结果的差异和影响因素,为公共卫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不同群体的血液核酸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可以了解不同人群在疾病传播和防控方面的差异,为相关卫生部门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和政策建议。
通过深入分析影响血液核酸检测结果的因素,可以帮助进一步完善献血者筛查标准和检测方法,提高无偿献血者的安全性和献血质量。
本研究旨在为加强献血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维护公共健康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就是群体无偿献血意识的强弱。
无偿献血者热衷于为他人奉献爱心,但是他们的血液核酸检测结果却鲜有相关研究。
不同群体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结果的分析探讨采集和使用血液是医疗行业中非常重要的流程和操作。
其中,血液无偿献血模式是一种为病患输血提供血液的常见方式。
然而,无偿献血者的血液中存在病毒、细菌等可能会给接受输血的患者带来风险的病原体。
因此,进行血液核酸检测以确保血液的安全是必要的。
本文将对不同群体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结果的分析进行探讨。
通过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核酸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年龄段内,无偿献血者的检测结果有差异。
例如,在青年群体中,由于社交需求和外出工作比较频繁,更容易接触一些可能会导致感染传播的病原体,因此,青年群体在血液核酸检测中的阳性率相对较高。
而在老年群体中,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因素,容易导致体内病原体的积累。
因此,在老年人中进行血液核酸检测,也容易发现阳性结果。
此外,性别也是影响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结果的一个因素。
研究表明,男性无偿献血者在血液核酸检测中的阳性率相对较高。
这与男性的行为模式有关,男性更容易过度消费或过度饮酒,从而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
同时,不同地区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结果也存在差异。
在城市地区,尤其是发达城市,由于环境卫生条件良好以及卫生教育水平较高,因此城市地区的无偿献血者中阳性率相对较低。
而在农村地区,由于卫生条件较差以及卫生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地区的无偿献血者中阳性率相对较高。
结论综上所述,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地区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血液无偿献血时,应该采取科学规范的操作,确保血液质量的安全。
同时,针对不同群体的无偿献血者,还需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献血策略和科学规范。
这样才能提高无偿献血的质量和安全性,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浅谈血站核酸检测关键控制点摘要: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迅速发展,献血人群也越来越多,输血是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献血人群也在逐年增加,为确保血液质量的完好性,血液检测十分重要。
血站依据相关规范将采血过程及管理分为很多细节内容,要求每一个环节都应严格管理,确保血制品质量。
本文主要探讨了血站核酸检测实验室需要注意的关键控制点,包括合理划分核酸实验室区域、对人员的管理、质量管理以及操作过程。
关键词:血站;核酸检测;关键控制点血站是采集、储存血液,并向临床或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血的医疗卫生机构。
随着医疗行业的迅速发展,临床献血与血制品的管理与越来越走向正规化。
血站的质检是血站的管理核心,血制品合格输入关系着千千万万家庭的生命安全[1]。
目前临床常见血液筛查方式是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两类,能够检测出献血者是否感染艾滋病、梅毒、乙肝等病原体,确保血制品安全,本文探讨核酸检测在血站的应用。
核酸检测可直接检测出病原体的基因组,提高血液检测的工作效率,降低病原体的传播。
开展血站核酸检测是保障血液安全的管基金措施,在血站核酸检测中充分做好实验室管理,严格各项无菌操作,能够保障检测的精密度,不断提高血液制品的质量,确保临床今后用血安全。
1合理划分核酸实验室区域保证核酸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其重要一点就是防污染,因此要严格按照核酸实验室规范要求合理划分实验室区域。
目前部分站点已建成了两个核酸检测实验室,按要求和工作需要均分成三个区域:试剂储存区(一区)、样本处理区(二区)、扩增区(三区)。
各区域完全独立,不能相通;各区域具有独立的通风系统:一区到三区压力依次递减,一区、二区保持正压或常压状态,三区保持负压状态。
两个核酸实验室分别配备了浩源和华益美两个厂家的核酸检测系统,可以互为备份,以应对紧急情况的发生。
2核酸实验室操作人员的管理核酸检测是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检验人员有着严格的要求。
核酸室预备检验人员应进行岗前培训,在获得科室负责人同意后进入实验室学习,接受厂家的试剂及设备使用操作培训,可独立操作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刍议血液进行核酸检测的重要性 作者:时玲玲 来源:《中国卫生产业》2016年第07期
[摘要] 改革开放带了的不仅仅是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而且还带来了一些新型的病毒,例如HIV病毒,乙肝病毒等,特别是HIV病毒,即艾滋病患者携带的病毒,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办法治愈艾滋病,沾染了HIV就相当于宣告了死亡,HIV的传播途径中,有一项是血液传播,而且,每年因为血液接触而患上艾滋病的不再少数,所以对血液进行核算检测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分析血液进行核酸检测的重要性,该院对2015年上半年未进行核酸检测和下半年进行核算建成进行对比,并得出结果 对无偿献血者进行的核酸检测,不但降低了输血的风险,而且降低了血液浪费。下面首先介绍我血战所做的研究与所得到的结果,其次介绍血液核酸检测的一般方法,最后介绍核酸检测的优点。
[关键词] 血液;核酸检测;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R4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6)03(a)-0107-03 Discussion on the Importance of Nucleic Acid Detection in Blood SHI Ling-ling Henan Province Jiaozuo City Blood Donation Office,Jiaozuo,Henan Province, 454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s not only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but also bring some new virus, like HIV, hepatitis B virus, especially HIV, the AIDS patients carrying the virus, up to now, still do not have the means to cure AIDS, was infected with the HIV is a declaration of death, the routes of HIV transmission, is a blood borne, and the annual because of exposure to blood from AIDS is no longer a few, so the blood were accounting detection is very important. The importance of nucleic acid detection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blood, our hospital to 2015 half a year without nucleic acid detection and the second half of the accounting built were compared, and the result: nucleic acid detection of unpaid blood donors, not only reduces the risk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reduces the waste of liquid blood. Below introduces my bloody research and the obtained results, follow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general method of nucleic acid blood tests, finally introduces the advantages of nucleic acid detection.
[Key words] Blood; Nucleic acid detection; Importance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核酸检测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献血者传染病筛查的重要内容,核酸检测主要是通过对某些病毒的DNA进行检测,以鉴定血液中是否存在这些病毒。核酸检测可以有效地缩短病毒特异抗原和抗体免疫测定的“窗口期”,从而减少输血风险,提高输血安全。所谓窗口期是指人感染病毒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够检测中该病毒抗体的这段时间。核酸检测一般检测的病毒有:(1)乙肝病毒,乙肝核酸检测不仅可以缩短乙肝病毒感染的窗口期,而且还可以减少乙肝病毒携带者以及乙肝病毒变异的漏诊率;(2)丙肝病毒,核酸检测既可以将感染的检测的窗口期,还可以减少免疫静默感染的漏检;(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HIV病毒,可以缩短HIV感染检测的窗口期[1]。
1 该血站血液核酸检测中实践与效果 国内血站血液检测大部分采用ELISA检测方法,由于该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使临床输血传播风险依旧存在。2010年我国部分血站开始核酸检测试点,2012年原卫生部颁布血站技术标准,将核酸检测(NAT)纳入血液检测项目,开启了我国血液NAT检测时代。NAT可明显缩短病毒检测的“窗口期”,由于NAT检测与ELLSA检测组成的检测系统可优势互补,提高了血液筛查的质量,降低了输血残余风险,但由于核酸检测代价高,使部分血站不愿意进行核酸检测。该血站于2015年7月在省内率先进行核算检测,先将该站的研究结果汇报:通过研究对比得出,上半年不合格人数占上半年采血量的1%,下半年不合格人数占下半年采血量的0.5%,下半年不合格人数只占全年不合格人数的34%,充分说明进行核酸检测后:①减少了血液浪费,保证了献血队伍。②缩短了窗口期,阻断部分因ELLSA检测“窗口期”漏检而导致的输血传染病发生,从而降低输血传播性疾病风险,血液安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③避免了假阳性的的出现,因献血者得知自己如果是阳性病人时,由于对传染病的认识不够,会造成生活,工作,家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2]。④从目前国内部分血站的检测数据看:HBV、HCV和HIV检测的窗口期缩短,并且检出了一定数量上ELISA试剂阴性的阳性样品,从理论上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⑤目前该省已进行集中化检测,该站接受来自省内附近地市如安阳、濮阳、济源、鹤壁的血样,大大降低了血液检测成本[3]。
2 血液核酸检测的一般方法 2.1 聚合酶连反应扩增方法 聚合酶连反应,即PCR,它是一种在体外模拟人体内DNA的复制过程,从而扩增核酸的数量,最早使用电泳的方式扩增核酸,这种电泳方式不与外界隔离,所以目标核酸容易被污染,这种方式基本已经被淘汰了。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是,利用荧光定量PCR,不仅可以用于各种传染病的诊断,还可以对疾病治疗之后的效果进行评估。利用荧光标记探针,然后与目标核酸杂交,就可以在PCR增值扩张之后,找到目标核酸,减少其他污染的核酸带来的干扰,这样就提高了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4]。
2.2 转录介导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种方法包括TMA和核酸序列依赖扩增系统,TMA是利用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和一种RNA多聚酶,在一定的温度下,对RNA和DNA进行扩增的方法,其原理是: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病毒的核酸为模板,转录出另一条核酸,然后利用逆转录酶的功能将,原来模板与转录的核酸分离降解,然后利用RNA多聚酶,转录出多个RNA。核酸序列依赖扩增系统与TMA基本上相同,只不过是在核酸提取以及增值产物的方法上有所不同。这两种方法相比较PCR来说,更加简单,因为它需要的温度是恒定的,所以反应过程简单,效率相对较高[5]。
TMA与PCR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TMA是一种等温的增值,它不需要PCR扩张技术中解链、退火、延伸三个过程中所需要的不同温度;第二,TMA的技术产物是核酸即RNA,而PCR的产物是核糖核酸,即DNA;第三,TMA模拟的是DNA转录RNA的过程,而PCR模拟DNA复制为DNA的过程。两种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国内大多都使用荧光标记PCR的技术,但是仍然有一些漏检,所以学者还需要在血液筛查的技术上多做研究[6]。
3 核酸检测的优点 核酸检测是直接将病毒的核酸做检测的一系列技术的合称,它的方法比较复杂,需要用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通过把某种核酸增值,或将核酸所携带的信号放大,让含量极少的核酸,变成可以直视的、形象的表现,从而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该种病毒[7]。
3.1 提高检出率,从而使输血更加安全 国内外做过大量的核酸检测的研究,基本可以证明,核酸检测可以减少各种原因导致的病毒漏检,从而使采集到的血液更加安全,也不会污染其他血液[8]。
3.2 可以减少疾病再次传播 核酸检测的结果与第三代酶免检测相结合可以反映出献血者是否感染传染病,以及献血者的感染状况,通过对核酸检测阳性的献血者,进一步检查,追踪寻访,可以发现一些处于窗口期的献血者,不仅保障血液的安全性,而且可以提醒献血者及早就医,降低献血者因为不知情而传染给他人的风险[9]。
3.3 检测模式更加优化 核酸检测可以使血液检测的模式更加优化,提高了检测的检出率,防止携带病毒的献血者的血液污染其他质量合格的血液,核酸检测可以取代一些其他的血液检测,例如可以取代2次第三代酶免检测中的一次,或许也能取代谷丙转氨酶的检测。所以说核酸检测可以将血站血液检测的过程简化,而不耽误检测的准确度,可以减少浪费,提高血站的工作效率。
3.4 对输血的风险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