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作业

翻译作业

翻译作业
翻译作业

严复的信达雅中,雅强调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对此,我认为这已不符合现代人们对译文的要求,固然文章的雅致很重要,但是就现代人而言,稍显呆板,现代大多数人更多地要求文章的通俗易懂,而不是行文如何的古雅,让人细细揣摩。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大多数人很难有时间坐下细细品味,可能也只有文学家和文学爱好者能有如此心境。

《翻译的最高境界:“信达雅”漫谈》

南京大学外国学院许钧

八年前,有机会读到沈苏儒先生的《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有感于沈先生敏锐的学术目光、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中西译论应交融互补”的富有建设性的观点,曾撰文一篇,题为《译学探索的百年回顾与展望——评〈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就该书的主要内容、研究路径和理论特色作了评价。我清楚地记得,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全书始终体现了一种开放的精神。从对‘信、达、雅’之说的历史渊源的追溯到‘信、达、雅’之说的学术内涵的发掘,从‘信、达、雅’之说与外国译论的相互参照与阐发到对‘信、达、雅’之说合理内核的探幽与价值体系重建,作者的学术视野是十分开阔的。”同时,我在文章中还特别强调沈苏儒先生在整个研究中,“始终注意两点:一是现在的世界已随信息时代的到来而成为‘地球村’,翻译已渗透到人类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精神生活的诸多领域,所以‘必须从广阔的视野来看翻译,而不能仍然只在语文学或语言学的框子里打转。翻译的原则必须适用于各行各业各种翻译,才能真正具有普遍意义’。二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所以理论应该密切结合实践和实际”。回头检视自己对沈苏儒先生的这些评价,我感到欣喜,因为七年后的今天,我又有幸捧读沈苏儒先生的新作《翻译的最高境界:“信达雅”漫谈》,而它有力地证明了我在八年前作出的评价应该说是经得起时间和实际的检验的。

读沈苏儒先生的新作,心中陡生感慨,同时也对沈先生产生了由衷的敬意。感慨的是,近十几年来,中国翻译研究界在借鉴与吸收西方翻译思想和翻译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有一些学者似乎对中国传统的翻译思想和原则越来越不屑,对严复的“信达雅”之说更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有学者甚至把前些年中国译学研究的相对滞后归咎于严复的“信达雅”这一“三字经”,认为是这一个“三字经”束缚了中国翻译思想的发展;还有的学者不敢甚或羞于提起“信达雅”之说,生怕被人视为译学观点的老套或落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中国译学研究界的一些新锐学者批判或摈弃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之说时,它却被国外翻译研究界的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奉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译论而受到关注,足见其生命力之强;同时,除翻译界之外的国内学界一提起翻译,往往会推崇严复的“信达雅”,足见其影响之大。两者之间强烈的反差,值得译界的同行深加思考。

对沈苏儒先生的深深敬意,源于我的这份感慨,也基于沈苏儒先生在理论追求上的独立和执著。长达六十个春秋的翻译实践和伴随其漫长的翻译生涯的不断深入的思考,使沈苏儒先生的这部新著的分量显得格外地重。《翻译的最高境界:“信达雅”漫谈》,单凭这一书名,就可在一定意义上透现出作者理论上的执著追求和实践上的自觉要求。如果说1998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是沈苏儒先生对闪烁着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光辉的“信达雅”之说所进行的一次深刻而系统的研究的话,那么《翻译的最高境界:“信达雅”漫谈》则是以“信达雅”为理论指导进行自觉的实践的一次自我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以“信达雅”为标准,对自己的漫长的翻译生涯的一次检视和反思。沈苏儒先生在系统研究“信达雅”之说的基础上,有了对“信达雅”之理论内涵和指导价值的深刻理解,认为它“至今仍然是最为人知,也最有影响力的翻译原则和标准,没有任何一种其他原则或标准能够取代它”(参见该书“前言”)。我们有理由相信,沈苏儒先生对“信达雅”之说的这份笃信不是盲目的,而是自觉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以沈苏儒先生在其著作

的前言“‘信达雅’的理论与实践”中说的一段话为证:“‘开宗明义第一章’,我先要对这本集子的书名作一点说明。书名中用了‘信达雅’字样,只是为了想表示我奉‘信达雅’作为我从事翻译工作的信条,而不是表示我完全掌握了这一原则和方法,我的译作可作为‘信达雅’翻译的范本。”细读这一句“开宗明义”的话,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奉“信达雅”为译事之信条,指导翻译实践,反过来又以自身丰富的翻译实践和经验为基础探讨“信达雅”之说何以有“如此坚强而持久的生命力”,验证“信达雅”这一“最具有影响力的翻译原则和标准”的指导价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互动,如此又构成了这部著作的基调。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沈苏儒先生撰写这部著作的理论追求和学术期待,我们有必要认真地了解一下这部著作的基本构架和主要内容。从书名看,该书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经验谈”,二是“译作选”。然而若细细阅读和体会,可以发现第一部分的“经验谈”,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验之谈,而是基于对翻译的本质的清醒认识,探讨翻译活动过程中所存在的基本障碍,揭示出跨文化交流中“归化”与“洋化”这一“古老而现实”的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以“信达雅”为理论指导,提出解决翻译障碍的根本途径。第二部分,由32篇不同类型、相对完整的译文片断组成,名曰“译作选”,但作者的目的显然不在于向读者展示他尽可能向“信达雅”靠近的精彩译笔,而是以这些富有代表性的译文为例,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以“漫谈”的形式,有的放矢地从各个角度来探讨涉及翻译活动的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如翻译本质与功能问题,不同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差异问题,语言的社会心理与文化背景问题等等。这些带有根本性问题的探讨,对于一个具有六十年翻译实践经验的老一辈翻译家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那是他在漫漫译道中探索翻译之真谛的心灵轨迹。除了道之层面的探讨之外,每一篇译作后所附的“译余漫谈”还涉及诸如风格的传达、译语的品质、语言艺术的处理、“雅”的再现等翻译的艺术层面的问题。至于“俏皮话的翻译”、“中国成语的翻译”和“中国或东方特色事物的翻译”等篇,则直指语言转换层面中“异”之因素的处理原则与方法,具有可借鉴性,而“诗可译而又不可译”、“‘虚’比‘实’难译”、“越通俗越难译”、“要注意译出细节”这些包含哲理的经验之谈,则富于启迪性。读着这一篇篇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有针对性、启迪性和可借鉴性的精彩而生动的“经验之谈”,我仿佛在细细聆听一位译界老者充满智慧的教诲,眼前浮现出了一位自觉地信奉“信达雅”,努力实践“信达雅”,在译道上不懈探索的老翻译家的亲切面影。通过这部新著,我领悟到,“信达雅”没有过时,关键在于要根据时代要求,注入新的活力,赋予新的内涵。(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语学院)

(摘自沈苏儒著,中国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版)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原文详注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原文详注

(2009年10月2日旧稿新发)

(旧稿分别于2008年3月15日晚上9时半与2008年4月15日发出)

首先我复制季羡林老生前对严复的翻译理论的评价: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学卷》的词条《翻译》是他写的。

他在《我的学术人生》里写道:词条《翻译》“其中阐述了我对翻译的理解或者狂妄一点说,就是‘理论’”。我对翻译的理解是倾向于保守的。中国有世界上最古最长的翻译的历史,理论

方面也有不少建树。但是我觉得,严又陵(严复字又陵。读者我注)的‘信达雅’仍然是平正公允的理论。现在国内外都有不少翻译理论,其中故意标新立异而实则缺乏真货色也不在少数,这同文艺理论和语言理论等等,颇有点类似之处。我们不应当惟洋是尊,跟在外国学者屁股后面转。如果有人讽刺我是民族主义,我也准备了一个现成的回敬:崇洋媚外。我最厌恶学术上的贾桂思想。(见季羡林《我的学术人生》,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现在再复制我的文章如下:

现在,有一些研究翻译的学术专著中不提或很少提严复和他的“信达雅”翻译理论。人们或者只讲外国翻译家的言论;或者只提自己在新世纪“创建的”新理论。甚至我们一直很少有人学习、引用、解释、研究严复译本《天演论》“译例言”的全文(见《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海岸选编。我打录的严复此文出自此书。但同一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第15页选用的片段标题为“译者例言”,但在同一书的第54页却为“译例言”。究竟孰对?待查。所谓“例言”、“凡例”、“序例、“译例”等,都是作者或译者对编排该书的几条规定。译者注)。这几天,我在书店喜读到了它的全文,当即抄录,回家后再全部打录如下,并加上“读者我注”,作为我初步的“读书随记”,以享(飨)网友,欢迎讨论、指教、补充与修正。严复(1854——1921,享年67或68岁)字又陵,福建侯官人。出身中医世家,祖父与父亲都是名医。但他14岁时父亲病故,家境日穷,他不得不进免费的船政学堂,五年后(即1871)毕业后被分配在军舰上实习六年,1877年(23岁)被派往英国留学,先后进抱士穆德学院和格林尼茨大学学习。1979年(25岁)学成回国,先在船政学堂任教,后调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以后陆续任总教习(教务长)、会办(副校长)、总办(校长)、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翻译所所长)等职。1998年他的译作《天演论》出版,反响很大,康有为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也”。之后,他还翻译了七部学术著作:斯宾塞的《群学肆言》、亚当·斯密的《原富》、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甄克思的《社会通诠》、孟德思鸠的《法意》、耶方斯的《名学浅说》。(这八部学术著作商务印书馆均有译本,名为《严译名著丛刊》。书名原文我最近从刘季春《实用翻译教程》里读到,并引用于我的一篇文章里)。胡适非常佩服严复的译品,他说:“严氏译文之佳处,在其殚思竭虑,一字不苟,‘一名之立,旬月踟躇’。故其译笔信达雅三善具备。吾尝取《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与原文对观,见其义无不达,句无剩义……为从事翻译者永久之模范也。”(见《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47页)读了严复《天演论》“译者例言”,就更加同意胡适的评价。读者我最大的感受是:好的译文当然靠译者的翻译水平,但更靠译者“殚思竭虑,一字不苟”的科学精神和工作态度。此文共六段,但每段以“一”字开头。请读:

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

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达、雅”中“信”最重要!特别是科技与学术著作的翻译。但“达”也同样不可少。读者我注)海通以来,象寄之才(“象寄之才”显然表示指“留学人士”,但为何说是“象寄”?是指“有宰相才能的人”?指留学的“精英”?我联想到了中国象棋的棋子“象”和“相”同义。我查过手头有的《现代汉语词典》,未见“象寄”。存疑待考。读者我注)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于斯二者则已寡矣!(“二者”指“信”与“达”。“达”指译文“通顺”。正因为“信”与“达”即“顺”兼顾也并非容易,至于“雅”,就是更高的要求了。读者我注),其故在浅尝,一也;(“浅尝”可能指对“信”与“达”没有下工夫,特别是对原文的思想内容钻研不深,理解不准。这当然部分地由于译者没有正确掌握与分析原文的语法结构和正确理解句子中所用词汇的意义,有的人不愿查词典,有的人死搬词典的解释,等。读者我注)偏至,二也;

(“偏至”就是对“信”与“达”这两方面“走极端”,后来所谓“宁信而不顺”与“宁顺而不信”之争就是大家熟悉的例子;这也就是所谓“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的绝对化,即主张纯粹的、绝对的“直译”或“意译”,结果把“直译”等同于“字比句次”,变成“硬译”、“死译”;把“意译”变成随心所欲的“胡译”和“猜译”。严复本人并没有提出“直译”和“意译”这两个概念,最早提出这两个概念的是后来的梁启超先生。他说:“翻译文体的之问题,则直译意译的得失,是为焦点。”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47页。再后来,翻译界就曾出现过分别以鲁迅和梁实秋两位先生为代表的“直译派”与“意译派”之激烈争论。时至今日,人们在阐述翻译理论、甚至某具体句子的译法时也还在继续经常使用这两个虽然不准确但很方便的概念。(“直译”、“意译”这两个概念,我认为是“模糊语言”或“模糊概念”,译者本人可以而且需要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但不要而且不该用来评论、指责别人的译文。读者我注)我的看法也见《略论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一文。读者我注)辨之者少,三也。(根据上文,“辨之者少”或指懂得翻译、懂得“信”与“达”道理的人少;但根据下文,或指懂得所译作品内容或专业知识的人少。读者我注。)今是书所言(即《天演论》的思想内容。读者我注),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即赫胥黎。读者我注)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颠倒附益(即“附加”或“增添”。读者者注),不斤斤计较于字比句次,而意义不倍本文。(可见严复的“信”,就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所谓“取明深义”,就是理解原文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即原作《天演论》的全部内容,而不是照搬原文语言形式的“直译”、“硬译”、“死译”。读者我注)题曰达旨,不云笔译,便取发挥,实非正法。(这四句如何理解?一种理解:因为主张表达要点或大意,就不说是在笔译,随便拿出一点就加以发挥,实在不是正确的翻译方法”。看来是指他向来反对的林纾的口听笔译那种“意译”。但也可能是谦虚地说自己这样主张只表达原文的主要思想,而不说自己是“字比句次”的“笔译”、即用笔转移或转译原文。因为下文说“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读者我注)什(“什”表示“某”吗?或许就是“释”字,指佛教)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一、(当时习惯在“例言”每一条前面用“一”。如杨树达先生

在他编写的《词诠》一书的《序例》中的“编篡大例”的七条前面都用“一”。读者我注)西文句中名物词(即所谓“物质名词”,或称“术语”。读者我注),多随举随译,如中文之旁支,(似在该译名旁边、即后面加以注释。待查《天演论》译本。读者者注)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使它成为意思完整的句子。单词、即“名物词”只表示概念,句子才表示相对完整的意思。这是语法书的句法对词和句子的定义。读者我注)故西文句法,少则二、三字(这个“字”,显然是指英语的“词”或“单词”。原文有的句子只用两三个字就译成中文。读者我注),多者数十百言(译原文的长句。读者我注)。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而删削取径,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近来有一本翻译专著拿这四句说明“神似”的翻译主张。也曾经有人,比如有人据此要求译者动笔翻译前要先泛读全部原作。傅雷先生说他自己就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但一般人的实际翻译过程是:先一句一句地翻译,遇到逻辑不通或前后矛盾时再回头校正修改。特别是长篇文章或一本书。谁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和那么高外语水平,在动笔前经过泛读就能把原作的要点抓住,更不用说原作的“神韵”了!读者我注)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译者首先自己要弄懂原文深奥的理论,而且要尽可能让读者也懂。这对于学术著作的翻译,非常重要。严复很重视这点。读者我注),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这个“意”就是原作的“思想内容”,是他所谓“信”的对象。这里不包括其他因素。读者我注)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然后要通顺地表达它。“达”是为了“信”,“达”是实现“信”的手段。联系到他在上一条写的:“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他关于二者的关

系是十分全面、非常正确的。读者我注)

一、《易》曰:“修辞立诚”。(近来我对这个“诚”字有新的理

解。“立诚”就是“树立诚信”的作风。用在这里,是说翻译中的修辞、即译文的加工与润色,是译者为了忠实地表达出原作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正是文学翻译的正常要求。但我两遍查阅《周易》和《系辞》,未见原文,只有内容近似的文字。我是《易经》的初学者,此问题只好存疑待考)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三者”指这三句话,或者指这三句话分别强调的“信”、“达”、“雅”。由此也可见,严复的所谓“雅”就是“文”,就是“文采”或“尔雅”。他首先强调“信”,认为是“大难”,其次强调“达”,最后才讲“雅”。读者我注)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可见,严复虽然这里是根据《天演论》这样内容深奥的学术著作总结翻译经验,但他是根据写文章与搞翻译的普遍要求提出“雅”字标准的。严复在本文最后又一次引用《易经》说明“雅”。他说的“《易》言丽泽”,“丽泽”就是指“文采”、“优雅”之意。读者我注)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指“义”与“词”。读者我注)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这一段的精神实质还是在于:严复用文言而不用白话翻译的理由是“为达”和“求达”。我们要看到严复当时汉语发展的现状和此书的主要读者群是习惯写文言的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但他“信、达而外,求其尔雅”的观点是真知灼见,可以适用与整个翻译,包括文学翻译、甚至诗歌翻译。至于诗歌里讲究“形似”与“神似”的关系,请见我的《略论翻译的标准与方法》,此文作为《跋》最早载我与诗人曾凡华合译的《普希金诗选》。读者我注)不佞(ning即“不才”)此译,颇贻贻艰深文陋之讥(比较成语“贻笑大方”),实则刻意求显(严复进一步解释自己选择文言翻译原作的理由:为了使原作的思想内容变得“明显”,为读者所了解。“显”是为“信”和“达”服务。读者我注),不过如是。又原书论说,多本名数(即“名词数词”)格致(即“格物致知”)及一切畴人(现代叫“人类”。译者注)之学,倘于之数者(如果对这几方面)向不问津,虽作者同国之人,言语相通,仍多未喻(例如英国的普通老百姓至今也未必能读懂原作。所以不能笼统要求译文通俗易懂。读者我注),矧夫(况且)出以重译(“重译”即“翻译”,不是我们现在所谓“重译”。翻译毕竟不是写作,要受原文的限制,译文有时不得不显得艰深难懂,特别是学术著作。译者注)

一、新理踵出,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

终有参差(我也常遇到这种情况。特别是在翻译培根的哲理散文。如果把原文某词勉强译成译文某个意义近似的词,常常会产生误差。读者我注)译者遇此独有自具衡量,即义定名(译者创立新名词。读者我注),顾其事有甚难者!(“甚”表示“更”。读者我注)即如此书上卷导言十余篇,乃因正论理深,先敷(“安排”、“放置”之意。读者我注)浅说,仆始翻“卮言”(即“序言”吗?是“酒后茶余的闲谈资料”吗?这句可译成“在下最初翻译那些喝酒助兴的读物”吗?按《现代汉语词典》:盛酒的器皿叫“卮”zhi。但读到下文,又觉得“卮言”与“导言”相对而言,是“译后记”之类文字。译者注),而钱塘夏穗卿曾佑病其滥恶(“佑”似同“忧”,“佑病”似表示“担心害怕”,但《现代汉语词典》只有“保佑”的“佑”。这里是说夏某担心害怕“坏东西泛滥成灾”。不知对吗?读者我注),谓“内典原有此种,可名悬谈”(同“玄谈”,玄妙的言论也。读者我注)及桐城吴丈挚父(看来这位吴老先生是严复的岳丈?按《现代汉语词典》:“挚友”是亲密的朋友。读者我注)汝纶(是吴老先生的名)见之,又谓“卮言现成滥词,悬谈亦沿释氏(佛教人士。读者我注),均非能自树立者所为!(可见严复译书,是想有所建树与作为。

不是为了消遣,当然也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是为了引进新思想,为了救国强兵富民。读者我注)不如用诸子旧例,随篇标目为佳。(或许相当“译者注”。读者我注)”穗卿又谓:“为此则篇自为文,于原书建立一本之义稍晦。”而悬谈,悬疏诸名(似指把诸多的名词或术语零乱地搁置起来。读者我注),乃会撮(音错)精旨之言,与此不合,必不可用。于是乃依其原目,质译“导言”,而分注吴之篇目于下,(意思是说:按吴老丈人的建议把译者注之类排在篇目之下。读者我注)取便阅者。此以见定名之难!虽欲避生吞活剥之讥(原文为言字旁的“消”,但字表中未见。读者我注),有不可得者矣!(是做不到啊!读者我注)他如物竞、天择、储能、效实诸名皆由我始。一名之立,旬月踟躇(chichu),我罪我知,是存明哲。(我自己的过错我自己是知道的,留在这里请高明的人指教。读者我译)(这段文章是讲如何处理与编排名词或术语,以及“质译导言”两大问题。但具体细节需要查阅《天演论》的译本才能清楚。读者我注)

一、原书多论希腊以来学派,凡所标举,皆当时名硕,流风

绪论(即学风和学说。读者我注)泰西二十年之人心民智系焉,讲西学者所不可不知也。兹于篇末,略载诸公生世事业,粗备学者知人论世之资。(这里也可见严复作为翻译家的爱国情怀与高风亮节!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比他的翻译理论更值得后人学习!读者我注)

一、穷理(研究学问。读者我译)与从政相同,皆贵集思广

益。今语原文所论,与他书有异同者,辄就谫陋所知,列入后案,以资参考。间亦附以己见,取《诗》称嘤求,《易》言丽泽之义。(诗经:“鸟其鸣矣,求其友声。”原文待查。意思似指“以文会友”与“切磋提高”。《易经》处所也待查。“丽泽”似指“文采”、“优雅”之意?读者我注)是非然否,以俟(si)公论,不敢固也。如曰标高揭己,则失不佞怀铅握椠,辛苦移译的本心矣。(椠qian古代记事用的木板;书的刻本。全句可译成:如果说我在标榜自己,那就没有看到不才我译书还要亲自进印刷厂参加检字刻版的良苦用心了。读者我注)

翻译作业

The Art of Living The art of living is to know when to hold fast and when to let go. For life is a paradox: it enjoins us to cling to its many gifts even while it ordains their eventual relinquishment. The rabbis of old put it this way: " A man comes to this world with his fist clenched, but when he dies, his hand is open." 生活的艺术在于懂得何时紧紧抓住,何时放手。生活就是一个悖论:它要我们抓住生命赐予的礼物,却又要在最后一一放手。古时的犹太拉比说:“人来到这个世上时紧握着拳头,但当他离去时,手又松开了。” Surely we ought to hold fast to life, for it is wondrous, and full of a beauty that breaks through every pore of God's own earth. 当然我们应紧紧抓住生命,因为它让人惊奇,并且充满了美,它散落在上帝所创造的每一寸土地上的。 We know that this is so, but all too often we recognize this truth only in our backward glance when we remember what was and then suddenly realize that it is no more. 我们知道确实如此,但是我们总在回首时才意识到,过去的一切我们仍然记得,但却明白了一切不再如此。 We remember a beauty that faded, a love that waned. But we remember with far greater pain that we did not see that beauty when it flowered, that we failed to respond with love when it was tendered. 我们会记起的,是一种凋谢的美,一份逝去的爱。当美绽放时我们并没有去留意这份美,当爱情来临时我们未能报之以爱。回想这些,我们会更加心痛。 Here then is the first pole of life's paradoxical demands on us: Never too busy for the wonder and the awe of life. 生活给我们的第一个矛盾的真理:永远不要因为太过忙碌而错过了人生的奇迹与壮丽。 Be reverent before each dawning day. Embrace each hour. Seize each golden minute. 崇敬每一天。拥抱每一小时。抓紧每一分钟。 Hold fast to life... but not so fast that you cannot let go. This is the second side of life's coin, the opposite pole of its paradox: we must accept our losses, and learn how to let go. 牢牢抓住人生,但不要抓得太紧,免得到时候不能放手。放手是人生硬币的另一面,是人生矛盾的另一极:我们必须接受失去并学会放手。 And ultimately, as the parable of the open and closed hand suggests, we must confront the inevitability of our own demise, losing ourselves as it were, all that we were or dreamed to be.

英语翻译作业

Americans are much more likely than citizens of other nations to believe that they live in a meritocracy, i.e. Government by people selected according to merit. But this self-image is a fantasy: America actually stands out as an advanced country in which it matters most who your parents were, the country in which those born on one of society’s lower rungs have the least chance of climbing to the top or even to the middle. And if you ask why America is more class-bound in practice than the rest of the Western world, a large part of the reason is that our government falls down on the job of creating equal opportunity. The failure starts early: in America, the holes in the social safety net mean that both low-income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 are all too likely to suffer from poor nutrition and receive inadequate health care. It continues once children reach school age, where they encounter a system in which the affluent send their kids to good, well-financed public schools or, if they choose, to private schools, while less-advantaged children get a far worse education. 美国人可能比任何其他国家的人都更相信他们生活在一个精英制度之下,人们推选的政府也是据其优势。然而,这个自我形象是一种幻想:作为先进国家,实际上美国的突出特点是出身至关重要,在这个国度里,来自社会底层的人几乎没有机会爬到社会中层,更不用说社会顶层。 如果你要问为什么实际上美国比其他西方国家都要阶级分明,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政府在创造公平机会方面的失败。 这种不公平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在美国,由于社会安全网存在漏洞,这就意味着低收入的母亲和他们的孩子完全有可能存在营养不良,得不到足够的医疗服务。孩子到了上学年龄这种情况也不会得到改观,他们所遇到的体制是富人可以送自己的孩子到资金充足的好的公立学校上学,如果愿意,还可以从送到私立学校上学,而穷人孩子接受的教育却非常差。

翻译作业

《形合和意合的差异与英汉互译》---英语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汉互译形合意合语篇 摘要:由于英语语篇讲究形合,汉语语篇讲究意合,两种语言在联句成篇上的明显差异导致英汉互译不是原文单词与译文单词的对译,而是两种语言的语篇动态对译。掌握两者的差异,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原文,更地道地构建译文。 关键词:英汉;互译;形合;意合;语篇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与其相应的文化。西方人重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强调“由一到多”的思维传统。在处理问题上,注意把具体问题从总体中分离出来,把极复杂的问题划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和部分,然后逐一去研究;汉民族讲究“天人合一”,重视整体思维,注重心理时空的思维方式。在处理问题上,注意从整体上,从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上加以认识,予以解决。英汉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两种语言在结构上差异明显。英语讲究形合,语法显性,而汉语则注重“意合”,语法隐性。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汉语讲究意合。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形合和意合的差异是英汉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 二、英汉语篇形合与意合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任何语言都不是独立地使用一种固定的表达模式来传递语言信息的,而是两种模式的混合自由作用。但是受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的影响,在表达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行文注重结构、形式,注重显性接应,以形显意,语义连贯诉诸理性,因而句子结构严谨、完整。汉语行文注重功能、意义,注重隐性连贯,以神统形,语义连贯诉诸意向,因而汉语句子比较简洁,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英汉在语篇的连句表意中彰显出不同的表达特色。可见英汉互译不是原文单词与译文单词的对译,而是两种语言的语篇动态对译。成功的译文应在意义上与原文等值,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硬译的痕迹,符合译文行文要求和表达习惯,做到“信、达、雅”,即:忠实原文的实质精神,表达充分又确切,文字优雅流畅。 英汉形合、意合的差异导致汉译英时,若不加分析,一概完整地逐字、逐词、逐句照译,势必出现“汉化英语”,译文成为英文语篇中的破句或电报语,而英译汉时,则出现“英化汉语”,原文中所存在的连词在译文语篇中显得有些苍白,甚至累赘,失去了语言的简洁性、紧凑性。翻译实践证明,大量句子英汉互译时,往往需要在语篇中重新构建符合译文语言特点的表达。 1. 句子主语的调整。 英汉语句子均由主语和谓语两大部分组成,但英汉语句子主谓之间的句法关系差异明显。英语重形合,句子的主谓之间存有强制性的一致关系,决定谓语动词的人称形式和数形式,因此英语句子的主语在句中一般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如此地不可或缺,以致当主语因修辞原因而移位时,甚至要使用形式主语来补足空位。汉语重意合,句子的主谓之间没有强制性的一致关系,主语对谓语动词的形式没有决定作用,句法地位并不十分重要,在语境(包括上下文、情景语境、常识与背景知识等)中为交际双方所共知的主语常常省去,以意承脉,因而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如以下汉语中的无主句,译成英语时则要补出主语。 (1)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老舍,想北平) Now,let me leave off writing,for I am on the point of shedding tears. How I miss. Peiping! (2)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 (冰心,笑) Standing at the window for a while,I felt a bit chilly. (3)It is hard to find out what any county can door will do next. (Lord Dunsany:The Greatest Invention) 很难预料一个国家能做什么或是接着会干什么。 2. 句式上的调整。 意合在形态上是平级配列,而形合在形态上是次级配列。汉语的句子以说话者的意念为主轴,形成一种意念机制,表

翻译作业

翻译作业 1.His acceptance of bribes led to his arrest 他接受贿赂导致被捕。. 2.Computers have changed the way we work and play. 电脑改变了我们工作和娱乐的方式。 3.She turned towards me immediately. The elegance of every moment of her limbs and body as soon as she began to advance from the far end of the room., set me in a flutter of expectation to see her face clearly. 她立即转向我。每当她开始从房间的尽头往前走时,她每一刻举手投足的优雅都吸引着我想把她的脸看清楚。 4.The flowers smells sweet. 花香四溢。 5.It tastes too much of garlic. 蒜味很重。 6.He didn’t look or act like his usual sel f—his face was very red, his hat was on the back of his head, his hair was wildly rumpled. 他看上去和行为都和他往常不一样--面色绯红,帽子后戴,头发凌乱。 7.We are faintly conscious of the fact that this is a smallish island country.

《翻译(一)作业参考答案

《翻译(一)》作业参考答案 I. 1.打破记录 2.武装到牙齿 3.酸葡萄 4.君子协定 5.开放政策 6.冷战 7.低声 8.文火 9.占 10.原因 11.消灭 12.交待清楚13.和风 14.软水 15.添煤 16.捏造 17.修好 18.收拾一下 19.软水 20.呢帽 21.好 22.正好 23.右 24.申冤。 II. 1.“一定会把他造就成一个堂堂男子汉”,杰克说“就是应该上大学嘛!” 2.重建家园和保卫家园是我们的职责。 3.这些问题显然使得这位头脑迟钝的发言人感到意外,他立刻显得张口结舌。 4.我的回答并不躲躲躲闪闪。 5.外面一团漆黑,大雨倾盆。 6.他们根本没有答复,这是不足为奇的。 7.在走过市区的时候,他们看见了一座宏伟的酒店。 8.他经常来。 9.他对这个城市完全陌生。 10.这完全是胡说。 11.那个园会真是圆满极了。 12.淡淡的太阳从海上升起。 13.“我知道, 这是在抓救命稻草”, 他无可奈何地说. 14.他的靴子时常闪闪发光. 15.他开了眼界,并懂得了一些名堂. 16.他满脸皱纹, 皮肤很黑,头发灰白稀疏. 17.他们之间存在着种种非常尖锐的问题. 18.我们应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9.我们深信,社会主义制度终究会代替资本主动义制度。 20.他回来时,收音机仍然开着。 21.他们将为盲人和聋人修建一所学校。 22.我们感到,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是困难的。 23.我们高度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 24.他们在关键时刻的行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III. A 这是一个最好的历史时期,这又是一个最坏的历史时期; 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年代,这又是一个不乏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富有信仰的时代,这又是一个轻易怀疑的时代; 这是一个光明普照的季节,这又是一个黑暗笼罩的季节;

翻译作业

1. 私か田舎から北京へ来て、またたく間に6年になる。その間、耳に聞き目に見た国家の大事になるものは数えてみれば相当あった。 2. 動物はそれなりにその生活条件に適応している。その中でも自然条件が動物に与える影響は大きいものである。ところが人類は、生まれっいて文化環境の中に暮らす。すなわち自然環境と接する場合にも、その間に文化というものが媒介するのである。文化は言語によって仲間に、又時代に伝えられる。人類は其れによって気まぐれな自然の脅威から巧みに身を守ってきた。人類から文化を取り除いてしまえば、これほど無カで臆病な動物が あるだろうか。 3. 地図を調べてみても、人間が歩いていけそうな距離には村なんてない。其れなのに、人が歩いている。荷物らしい荷物も持たずに、頭に何かを載せただけで、ただただ歩いている。 4. 私は彼女と長年苦しく愛し合っていたが、この愛は彼女を傷つけた。その分、私自身も傷つけられた。 5 ジェトロ青島事務所の開設を記念いたしまして、講演会のご案内をいたしましたところ、かくも多、くの皆様に御参集いただき、厚くお礼を申し上げます。各界を代表するご高名の方がお見えでございます。いちいちお名前を申し上げませんが。心 よりお礼を申し上げます。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为了纪念ジュトロ青島事務所得开设,借演讲介绍来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 来出席这次演讲。这次演讲的加宾有各界的知名人士,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真得很感谢你们的捧场。 6. 視聴率さえとっていれば、どんな「やらせ」をやろうとも、メデ??の責任を考えれば、モラルに反すると思うことをやっでも、大手を振ることができる世界で、それを見習ってい<人間と、そんなことはしたくないと気力が萎えてしまう人間が生まれ、富み栄えるのは前者ということになる。 7 そればかりではない。考えてみれば、要資格職業での学科試験中心の運営は、(こうした諸試験の合格率の高い大学を求めた偏差値中心の受験体制を促進強化する)ことにもつながっている

英语作业翻译

西班牙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惊人成功证明旧式联网的价值。 —Mauro F. Guillén ,Esteban García-Canal 不计其数的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公司对于打入国际市场还十分犹豫,尤其是那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缺陷是无法弥补的。还有一些公司和传统的跨国公司一样小心,以盈利为中心。他们痛苦的认识到自己没有前沿的技术,占优势的品牌以及新颖的产品,而建立这些优势的过程将是漫长而又令人畏惧的,即便是对于拥有所必需资金的公司也是如此。所以他们只停留在国内。虽然可以盈利但是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而且也难以与来自国外的竞争相抗衡。是的,这些公司只站在全球竞争的边缘是没有道理的。我们的研究表明即使一个公司没有先进的技术和品牌资产,它同样能运用其他技能在海外市场获得成功,比如说人际技能和操作技能,这些在国内已经磨砺多年的技能。我们来看一看一些西班牙的跨国公司就知道了。虽然西班牙经济在全球大萧条时期处于困境,他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失业率飙升到大约20﹪。 怎样才能用旧式的技艺来占领新的市场 全球最大的新娘装制造商。普洛诺维斯(Pronovias)是西班牙两千多个跨国公司之一,它每年卖出480,000套衣服并在75个国家拥有分公司。即便没有技术和品牌优势,这个国家的大约2000个跨国公司中的许多公司在国外蓬勃发展。通过观察西班牙公司在过去25年的全球扩张,我们发现领导者通过兼并来扩大范围,但是只集中发展几个产业和地区。然后他们运用在其国内成长起来的政治联网技能,项目实施知识以及纵向整合技能---这些在其他新兴市场中的公司同样拥有的技能---来强化地位。在这个过程中西班牙公司能绕过跨国公司一直崇尚的缓慢,逐步增长的传统扩张战略。正如我们所要看到的,速度是一些西班牙公司在国际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一点是别的公司走入全球市场需要牢牢记住的。 昔日的起步者成为全球巨头 在1986年以前,西班牙在海外并没有大量的投资。西班牙融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后开始打破了其与欧洲其他国家贸易与竞争的壁垒。在此时,西班牙公司开始在电力,水力,石油,天然气,交通,通信及银行业进行大规模的跨国兼并。西班牙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采用了欧元,这使得西班牙公司更容易获得在世界其他地区进行风险投资的资本。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兼并的步伐。一些现在著名的西班牙跨国公司就是全球化第一次爆发的分流。2009年,就收入而言,Telefónica是全球第五大电信供应商,桑塔德银行(santander)是全球第四大银行。四家西班牙公司(ACS, FCC, Ferrovial, Abertis)在全球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开发商和管理商中跃居榜首。伊维尔德罗拉(Iberdrola)是最大的风能生产商,能源北美公司(acciona)是最大的风力田开发商,Sol Meliá是最大的度假酒店连锁商。更深一步的观察,你会发现西班牙公司在食品加工和服装工业居于领先地位。Viscofan是向肉类加工业提供人工肠衣最大生产商,Freixenet是20多年来全球最大的汽酒生产商。在纺织和服装行业,西班牙是牛仔裤引领者Tavex和全球最大的婚纱设计商制造商Pronovias的故乡。虽然西班牙在资金密集型产业如:化工,金属材料,电子,汽车等行业还没有全球争夺者,但少数几个西班牙公司在与这些行业相关联的利基市场是极其强大的竞争者。比如说汽车零部件生产商Grupo Antolin,无锈钢生产商Acerinox,风力涡轮机生产商Gamesa。随着它们走向全球化,西班牙公司不愿开昂贵而有风险的独资公司,取而代之,他们更青睐结盟,合资企业和兼并。例如,Banco Santander通过兼并在拉丁美洲建立起最大的零售银行,然后收购了英国修道院银行和其他一些欧美大的机构。在欧洲、亚洲和美洲的兼并使得Grupo SOS成为全球最大的橄榄油公司。Ebro Puleva也是通过兼并成为全球最大的稻米生产商和第二大的面条生产者。西班牙公司也倾向于在地理上集中它们在国外的扩张。大约90℅的西班牙外向直接投资集中在拉丁美洲和欧洲。这种目标指向性的扩长方式使得公司能够在全球延伸的欲望和不断更新技能的需要方面找到平衡。这是新兴经济体竞争者现在要面临的双重挑战。在拉美西班牙公司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文化的类似性,语言的共同性,相互联系性,以及邻近的其他欧洲市场给予的销售增长和开发新潜能的机遇。在这里建立滩头堡之后,西班牙公司就有选择性的投资别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来提升他们的技术和市场机能。贯穿其扩张的每一阶段,西班牙公司都采用老式的,历史悠久的技艺。 用政治专长来赌增长

英语翻译作业1

He stopped traffic on Fifth Avenue like the Beatles or Marilyn Monroe. He could've been president of Israel or played violin at Carnegie Hall, but he was too busy thinking. His musings on God, love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grace our greeting cards and day-timers. Fifty years after his death, his shock of white hair and droopy mustache still symbolize genius. Einstein remains the foremost scientist of the modern era. Looking back 2,400 years, only Newton, Galileo and Aristotle were his equals. Around the world, universities and academies are celebrating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Einstein's "miracle year" when he published five scientific papers in 1905 that fundamentally changed our grasp of space, time, light and matter. Only he could top himself about a decade later with his theory of general relativity. Born in the era of horse-drawn carriages, his ideas launched a dazzling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at has generated more change in a century than in the previous two millennia. Computers, satellites, telecommunication, lasers, television and nuclear power all owe their invention to ways in which Einstein peeled back the veneer of the observable world to expose a stranger and more complicated reality underneath. Yet there is more, and it is why Einstein transcends mere genius and has become our culture's grandfatherly icon. He escaped Hitler's Germany and devoted the rest of his life to humanitarian and pacifist causes with an authority unmatched by any scientist today, or even most politicians and religious leaders. He used his celebrity to speak out against fascism, racial prejudice and the McCarthy hearings. His FBI file ran 1,400 pages. His letters reveal a tumultuous personal life -- married twice and indifferent toward his children while obsessed with physics. Yet he charmed lovers and admirers with poetry and sailboat outings. Friends and neighbors fiercely protected his privacy 他曾像披头士和玛莉莲-梦露一样让第五大道交通阻塞, 他本可以成为以色列总统,或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小提琴,但他却把时间都用来思考。他对上帝、爱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经常出现在贺卡和台历上。 在他去世五十年后,他一头浓密的白发和下垂的胡须仍是天才的象征。 爱因斯坦仍然是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看过去的2400年里也只有牛顿、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才能与之相较。 世界各地的大学和学院都在庆祝爱因斯坦的“奇迹年”100周年纪念。就是他1905年发表五篇科学论文。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空间、时间、光和物质的认识。只有他自己能在数十年之后超越他的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出生在马车盛行的年代,但他的理论和思想却引发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科学技术革命。在短短的数百年中,这场科技革命带来的的变化远比以往2000年来变化的总和还要多。 计算机、人造卫星、电子通讯、激光、电视和核能的创造发明都归功于爱因斯坦提出的研究方法:......揭露一个陌生人和更复杂的现实。 当然爱因斯坦意味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他已经超越了科学天才的范畴,成为人类文明中德高望重的偶像。 他逃离了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并把他的余生都献给了人道主义与和平主义事业。他的威望是当今任何科学家和大多数的政治或宗教领袖不能相比的。 作为公众人物,爱因斯坦常常站出来抨击法西斯主义、种族歧视以及当时美国当权者提出的“麦卡锡主义”。他提供给联邦调查局的文件达1400页。 爱因斯坦的书信揭示了他不寻常的个人生活:他结过两次婚;每当专注思考物理问题时,他就会忽略身边的子女。但是,他也会用诗歌和帆船出游来吸引他的爱人和仰慕者。他的朋友和邻居们都极力保护他的隐私。

英语翻译作业

AC500kV Substation Design In China Transmission and Substation Department,CPECC Abstract:Some brief informations about AC500kV substations in China,historical data of their design and essential design principle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Some technical and engineering problems of AC500kV substatio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It is emphasized to introduce the500kV substation scales,main electrical connections,selection of equipment and apparatus,insulation coordination,distribution switchyard,control and protection etc.Here we also discuss the policy of project cost control at present time and a prospective view of China AC substations in future. 1.Introduction The research and design of500kV substations in China were started in1977,and the first substation was put into operation in1981.From that time,be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icity demand in China,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500kV substations have a great development.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due to the increase of capital investment for power system construction from the State Government,500kV power system has developed even faster.Till1998about55substations(500kV)were already put into operation,in which217transformers were installed,and the total capacity reached60410 MVA.At present,there are30substations(total capacity26500MVA)under construction.In addition,it has been planned to construction/extends30substations(33transformers,24750 MVA)in accordance with the power delivery from Three Gorges Power Plant. A complete design system of AC500kV substation in China has been gradually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pas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s and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ies.This system includes design procedures,design standards,rules and regulations, design management and so on. The essential design principles are safe and reliable,technically advanced,economical and reasonable,and good quality. 2.Size of Substations 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broad territory.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very different from one region to another.In accordance with this fact,the500kV substation size is different at different time and for different region.

翻译作业2

SZ170420117 环境一班任云帆 Peter Newmark: The first traces of translation date from 3000 BC, during the Egyptian Old Kingdom, in the area of the First Cataract, Elephantine, where inscriptions i n two languages have been found. 最早的翻译的痕迹来自公元前3000年,那时正是古埃及王朝。在第一瀑布(注:地处埃及和苏丹的边界,亚斯旺南郊)首次发现了用两种语言篆刻的碑文。 It became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the West in 300 BC, when the Romans took over wholesale many elements of Greek culture, including the whole religious apparatus.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公园前300年的西方,罗马人垄断了许多的希腊文化元素,包括整个宗教组织。In the twelfth century, the West came into contact with Islam in Moorish Sp ain. 在二十世纪,西方人开始与西班牙的摩尔穆斯林们建立联系。 The situation favoured the two essential conditions for large-scale translation (Storig, 1963): 这样的情景下推动大规模翻译的两个中重要条件是: a qualitative difference in culture (the West was inferior but scientifically acquisitive and receptive to new ideas) and continuous contact between two languages. 文化中的定性差异(西方人比较落后,但是更加贪求科技并且更易于接受新的思想)和两种语言简的持续交流 When the Moorish supremacy collapsed in Spain, the Toledo school of translato rs translated Arabic versions of Greek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classics. 当摩尔人在西班牙的霸权瓦解,托莱多翻译学院翻译了很多阿拉伯语版的希腊科学和哲学的经典。Luther’s Bible translation in 1522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German and King James’s Bible (1611) had a seminal influence o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卢瑟在1522年翻译的圣经立足于现代德国和金·詹姆斯在1611年翻译的版本,它对英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有着重要的影响。 Significant periods of translation preceded Shakespeare and his contemporaries, French classicism and the Romantic Movements. 莎士比亚时期,法兰西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运动时期都是翻译界中很重要的时期 全文: 最早的翻译的踪迹公元前3000年,那时正是古埃及王朝。在第一瀑布(注:地处埃及和苏丹的边界,亚斯旺南郊)首次发现了用两种语言篆刻的碑文。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公园前300年的西方,罗马人垄断了许多的希腊文化元素,包括整个宗教组织。在二十世纪,西方人开始与西班牙的摩尔穆斯林们建立联系。这样的情景下,推动大规模翻译的两个中重要条件是:文化中的定性差异(西方人比较落后,但是更加贪求科技并且更易于接受新的思想)和两种语言的持续交流。摩尔人在西班牙的霸权瓦解后,托莱多翻译学院翻译了很多阿拉伯语版的希腊科学和哲学的经典。卢瑟在1522年翻译的圣经立足于现代德国和金·詹姆斯在1611年翻译的版本,它对英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有着重要的影响。莎士比亚时期,法兰西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运动时期都是翻译界中很重要的时期。

英语翻译作业

近年来基于2010中国国家血压参考文献的中国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研究 儿童高血压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中国。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儿童高血压可以追踪到成年。此外,儿童高血压与成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是密切相关的。2010年以前,在中国没有共识定义儿童高血压,这阻碍了中国不同的地区高血压患病率的比较。2010年,Mi 等人通过研究112227名3-18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血压,获得了血压(BP)参考年龄和性别使用的参考文献。根据这个国家的定义,童年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SBP)和/或舒张压(菲律宾) 年龄和性别的百分比95以上。在本研究中,我们目的是执行使用系统回顾描述2010年中国的不同地区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的患病率的应用。 PubMed和Wanfang数据库寻找合格的文献。搜索条件是(“高血压”或“高血压”)和(“孩子”或“青少年”或“学生”)和(“中国”或“中国人”)。从2010年1月(2010年后出版的, Mi 等人研究的中国国家血压引用文献.[5]),到2014年4月出版的刊物,语言仅限于英语和汉语。入选标准是:(1) 3-18岁的中国儿童和青少年;(2)使用2010中国血压参考标准;(3)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值至少在同一情况下三次;(3)自2008年以来进行的调查;(4)如果出版包括在不同年份的调查,只包括最近的调查。文献检索后,共有11项研究,(参与者总数是444214)(1、2、6-14)都包含在本研究中。纳入研究的特点总结在表1。高血压患病率在中国不同的区域有显著的不同, (图1)。中国北方城市包括北京(18.2%)或山东高血压患病率(23.3%)高于南部城市包括上海、湖南长沙、和海南(从3.1%升至11.2%)和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率的升高可能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中国北方饮食盐摄入量。例如,在山东农村成年人的每日摄取食盐约13 g,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少于5克/天)推荐的两倍。 此外,在中国北方高血压高发病率中,肥胖是另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在山东,大约16%的男生和8%的女生肥胖[16],而在湖南省长沙市相应的数据分别是7%和3%。我们还发现,基于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的数据和中国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整体的高血压患病率14%。我们的研究有两个优点,首先,所有研究包括之后研究都采用相同的标准,即中国国家高血压参考文献。第二,所有调查研究在相似的时期,即从2008年到2010年,因此,流行是最新的,具有可比性。然而,应该注意研究中几个限制。首先,所有高血压患病率的研究仅为同一情况,除了孟等人[6] 在三个不同的时期提供的变化患病率。因此, 我们现在报告中的发病会高估了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高血压真正的发病率。孟等人[6]表明, 在中国北京,3-18岁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是三次分别是18.2%,5.1%,和3.1%。第二, 虽然我们列举了中国几个有限地区对肥胖患病率和消费的盐摄入量,但是中国不同地区高血压发病率不同,我们没有数据表明流行的原因是什么。第三,我们只研究几个儿童高血压高发地区, 需要进一步全面研究中国其他地区高血压患病率。第四,我们只报道汉族中国儿童高血压的患病率,而他少数民族没有类似报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但汉族占中国人口总数的92%左右。目前的研究表明,调查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和区域分布是很重要的,应该建立特定的干预策略来对抗高血压流行。主要措施应该建议控制体重,减少盐的摄入量,特别是在中国北方,以降低中国不同地区儿童高血压患病率。

翻译作业一

Session 6 Conversion 转性译法 请按要求翻译下列各句: 1. Let us take a serious, reasonable look at what the results might be if such a proposal were accepted. (into adv.) 2. John was eloquent and elegant ---but soft. (into noun) 3. Ice is not as dense as water and it therefore floats. (into noun) 4.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chiefly characterized by its ease with which it can be maintained. 5. This new electronic computer is most widely used and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to noun) 6. His statement yesterday was inconsistent with the facts. (into verb) 7. We are enemies of all wars, but above all of dynastic wars. (into verb) 8. Our age is witnessing a profound political change. (into noun) 9. Independent observers have commented favorably on the achievements you have made in this direction. (into n.) 10. Securities laws require companies to treat all shareholders reasonably equally. (into adj.) How to Grow Old The best way to overcome the fear of death ----so at least it seems to me --- is to make your interests gradually wider and more impersonal, until bit by bit the walls of the ego recede, and your life becomes increasingly merged in the universal life. An individual human existence should be like a river--- small at first, narrowly contained within its banks and rushing passionately past boulders and over waterfalls. Gradually the river grows wider, the banks recede, the waters flow more quietly, and in the end, without any visible break, they become merged in the sea, and painlessly lose their individual being. The man who, in old age, 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 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 since the things he cares for will continu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