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三十五)

2019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三十五)

2019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三十五)
2019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三十五)

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蒹葭萋萋,。(《诗经?蒹葭》)

(2),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3),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伤心秦汉经行处,。(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三军可夺帅也,。(《<论语>十二章》)

(6)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

(7),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8),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9)富贵不能淫,。(《孟子?富贵不能淫》)

(10)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与李商隐的

时间往往是最好的检验器。时间的流逝可以让盛极一时的东西永远xiāo声匿迹,也可以让默默无闻的坚守者显现出巨大的价值。那些事物能够经受住岁月淘洗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总会留下不同凡响的价值。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让事物甲(A.延伸 B.延续)不断?恐怕只因“认真”两个字。当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挑战和乙(A.层出不穷 B.变化无穷)的机遇而茫茫不得其要的时候,当我们忧心时代大浪滔滔不绝、淘洗不尽的时候,不妨告诉自己,匠心传承,唯“真”传承。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①xiāo()声匿迹②传承()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2分)甲乙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2分)

原句:那些事物能够经受住岁月淘洗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总会留下不同凡响的价值。

修改句: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4—5题。(5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中“八百里”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体现了军容的威武、雄壮。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C.“梦回”二字表明词中所描写的战争场面和战斗情景是词人想象的,是虚写。

D.这首词通过梦境的描写展现一个忠贞不二、披肝沥胆、勇往直前的壮士形象。

5.“可怜白发生”一句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简要分析。(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刘元卿《南岐之人》)【注释】①瘿:颈瘤,俗称大脖子病。②焦:干枯细瘦。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B.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C.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D.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湮于沙上湮:(2)如是再啮啮:

(3)焦而不吾类类:(4)及见外方人至及: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2)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9.甲乙两文都写了“笑”,讲学家、老河兵、南岐群小妇人的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5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4题。(22分)

情感扶手

周珂银

①公婆都进入了耄耋之年,住在没有电梯的五楼着实不便。为此,特将二老搬迁至离

我们更近的二楼居住,便于照管。

②然而,问题也接踵而来。之前说得好好的搬迁之事,等到真要搬离了,公婆却显出很不情愿的样子。一来舍不得多年居住的老房子,二来又舍不得扔掉原来的东西。二老经年囤积的“宝物”敝帚自珍,哪样都舍不得扔。尤其是嗜好剪报的公爹,将半个多世纪的剪报资料装订成册,柜子里、床底下、橱顶上以及犄角旮旯里,都填满了这些册子。好说歹说,他象征性地处理了一些。我们还欲劝说,老人家便横眉冷对,气血上升,手指颤抖着,摆出一副誓死捍卫的架势。我们见状只得作罢,但仍不死心,私下里,几个小辈商议着,待搬过去后再做理论。

③一日,与我家先生一起去老房子清理留下的东西,一转眼瞥见一只黄色的塑料小鸭子被扔在了垃圾堆中,这不是我母亲做的手工制品吗?不由得心头一痛,连忙拾起擦干净放进包包里。想起母亲去年有一次来我家,拿出一对小鸭子,送我一只,另一只送给了我婆母,说是在养老院学做的手工活,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今天见这只小鸭子灰头土脸地被遗弃在老房子里,心里便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④前几日我去养老院看望父母,还问过老妈有没有新的手工作品。母亲说眼神不行了,不再做手工,因为不能穿珠子。想着母亲再也做不出这样可爱的小鸭子了,这些手工制品或将成为她的绝版,因而除了珍惜之外更多了些许惆怅。

⑤我并不责怪婆母丢弃这只小鸭,因为这对她来说只是一件小玩艺而已,又或许她近来记忆力严重衰退,已不记得是谁送她的了。我惊讶的是自己的情绪,一刹那竟会那样伤感,血浓于水好像在这一刻起到了化学作用,只觉得鼻窦在发酸,眼眶里泛出泪水,或许这就是亲情之间的惺惺相惜吧。手工物品尤其带有感情色彩,用过的心思、花过的工夫、经过的手温、黏附的气息,特别容易令人产生联想……

⑥“这只小板凳终于在这里寻到啦!”先生的话音打断了我的“联想”。见他手里拿着一只小板凳,脸上露出惊喜之色。我凑近看,这是一只旧得不能再旧的小板凳,凳面上说不清是包浆还是污垢,黑黢黢的,已经掩盖了原来的颜色,在我眼里老早就该扔掉了。但先生却轻轻地摩挲着,一往情深的样子,说这是他们兄妹小时候最爱坐的小板凳,还是祖传的呢,最起码有百余年历史了。我拿在手里仔细端详,确有几分古意。板凳均是榫卯工艺,不带一个钉子。凳板下的四个凳脚呈外八字。

⑦先生将小板凳擦拭干净放进了提兜里,他提着的是对童年的怀念,犹如我揣着小鸭子是对母亲的思念。在我们的生命进程中,每个人都曾有亲近的人或贴身的物品陪伴过。这些陪伴是我们一程一程走过来的情感扶手,是我们感到温暖和驱散心灵孤独的慰藉。

⑧我忽然想到了公爹,想到了陪伴他半个多世纪的一摞一摞剪报,这些剪报不也是他的情感寄托吗?难道还非要劝说他丢弃不可?想到这里,我和先生相视一笑,释然了。

(2019.1.29《新民晚报》)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中的“象征性”有代表性的意思,写出公爹处理剪报时的慎重态度,表现老人对剪报的珍惜。

B.“用过的心思、花过的工夫、经过的手温、黏附的气息”运用排比,强调手工物品带有感情色彩的原因。

C.第⑧段的“释然了”与第②段“仍不死心”相照应,表达“我”对公爹舍不得扔掉剪报行为的理解。

D.文章通过写公爹、“我”、先生都有不舍的物件,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扶手,使文章的主题更有普遍性。

11.第⑤段“我惊讶的是自己的情绪,一刹那竟会那样伤感”,“我”伤感什么?请分析。(4分)

12.赏析词句。(6分)

(1)这只小板凳终于在这里寻到啦!(品析加点词,3分)

(2)老人家便横眉冷对,气血上升,手指颤抖着,摆出一副誓死捍卫的架势。(品析人物的描写方法,3分)

13.第⑥段为什么要写“我”看到小凳子时的反应?简要分析。(3分)

14.文章以“情感扶手”为题有什么妙处?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分)

建筑的“中国脸”

周飞亚

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而新建筑美则美矣,却看不出中国传统的血缘,美得有些苍白。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坚固伟岸的古堡、华丽炫酷的教堂,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难道,中国的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

②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以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况且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那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③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④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⑤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⑥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⑦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⑧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⑨习总书记说得好,中国建筑就应该“长一张‘中国脸’”,我们要有这样的自信!

1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中国古建筑保存下来的却不多,且都被岁月剥去了光彩。

B.古代中国由于材料不足、建筑技术低下,所以木质建筑显得简朴、易朽、扁平。

C.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D.西方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16.文章首先;接着将中西方建筑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差异;最后(4分)

17.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有哪些方面不同?请概括(3分)

18.中国建筑怎样体现实用主义?请概括(2分)(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材料一】

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 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近年来,城市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智慧城市”作为城市治理的一种新理念,逐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小城市所接受和认同。2014年我国首次把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国家战略规划,2016年习主席提出我国要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同年1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行动目标。

【材料二】

【材料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应运而生。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智慧城市综合采用了包括射频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下一代通信技术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因此能够有效地化解“城市病”问题: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解决交通拥堵,消除安全隐患。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信息资源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以促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而达到抢占新一轮信息技术产业制高点的目的。为避免在新一轮信息技术产业竞争中陷于被动,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发展智慧城市

20%40%

60%

80%

100%

数据来源:联合国;国家统计局;德勤研究

的战略布局,以期更好地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巨大机遇,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由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极大地带动包括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下一代互联网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医疗、交通、物流、金融、通信、教育、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发展也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因此,建设智慧城市对中国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9.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全球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城市化的起点低,现在我国对城市化建设很重视。

B.用“智慧城市”这一理念管理城市,可以节能、环保,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C.从中国城市化率曲线看,1990年之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缓慢,之后发展迅速。

D.云计算、物联网等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在材料二的两个方框里填入相应的内容。(4分)

21.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3分)

(六)名著阅读(5分)

22.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3分)

(1)鲁滨逊第四次出航极为不顺,他被土耳其海盗俘虏,变成了奴隶,逃出后抵达巴西,后来在那里独自经营一个种植园,生活过得很顺遂。()

(2)卢俊义活捉了史文恭,宋江为不负晁盖遗言,要把主位让与卢员外,众人却不服。于是,宋江想了一个办法,最终解决了“主位”之争。()

(3)孙悟空不满弼马温这个不入流的官职,于是偷吃仙桃,扰乱蟠桃会,吃光太上老君的金丹,然后返回花果山,树起“齐天大圣”的旗帜。()

23.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2分)

他的手很快地一动,往前伸了出来,但因为看不见我站在哪儿,他并没有摸到我。“这是谁?这是谁?”他问着,样子就像是竭力想用他那双看不见的眼睛来看看清楚似的,——多么徒劳而痛苦的尝试啊!“回答我,——再说一遍!”他不容违抗似的大声命令道。

“你还想喝点水么,先生?刚才杯子里的让我泼掉了一半。”我说。

(选自《简爱》)

这是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跟简?爱之间的对话,是什么原因导致罗切斯特双目失明?随后简?爱做出一个什么决定?

三、作文(60分)

24.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清明”解释:①二十四节气之一;②清澈而明朗;③(头

脑)清楚、清醒;④(政治)有法度、有条理。你对这些解释有什么感悟?请自选角度,以“清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如需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请用XX代替。

欢迎扫码关注推荐

【部编版语文资源】公众号

2019年语文中考模拟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白露未晞(2)无可奈何花落去

(3)我寄愁心与明月(4)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5)匹夫不可夺志也(6)身上衣裳口中食

(7)四面歌残终破楚(8)从今若许闲乘月

(9)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2分)B

3.(6分)(1)(2分,每空1分)销 chéng

(2)(2分,每空1分)甲 B 乙 A

(3)(2分)那些事物能够经受住岁月淘洗的原因,是它们总会留下不同凡响的价值。(那些事物能够经受住岁月淘洗,是因为它们总会留下不同凡响的价值。)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4—5题。(5分)

4.(3分)A

5.(2分,意对即可)抒发了词人年岁渐老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6.(3分)B

7.(4分,每空1分)(1)埋没、淹没(2)冲刷(3)像(4)等到

8.(4分,每句2分)

(1)(你们)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也是颠倒事实吗?

(2)我们这地方的人全是这样,哪里用得着去医治呢?

9. (5分,第一问3分,意对即可;第二问2分,意对即可)

第一问:讲学家嘲笑寺僧没有探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老河兵笑讲学家主观臆断;南岐群小妇人笑外方人脖子干枯细瘦,和他们不一样。

第二问:

示例一: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

示例二:一个人不能孤陋寡闻自以为是,用自己片面的看法去衡量正确的事物,否则只能是颠倒是非美丑。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4题。(22分)

10.(3分)A

11.(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我为母亲亲手做的小鸭子被灰头土脸地遗弃在老房子里而难过;我为母亲老了再也做不出这样可爱的小鸭子而感到惆怅。

12.(6分)(1)(3分,意对即可)“终于”指最终(副词),强调先生寻找小板凳的不易,突出先生找到小板凳时的惊喜和激动。

(2)(3分,意对即可)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公爹对我们要丢弃他无比珍惜的剪报时的不满、激动及保护剪报的决心。

13.(3分,意对即可)将“我”对这只旧得不能再旧的小板凳的厌弃和先生对小板凳的珍视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先生对小板凳的喜爱和对童年的怀念。14.(6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示例: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新颖独特,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题目内涵丰富,情感扶手既指剪报、小鸭子、小凳子等贴身的物品,又指亲近的人或者贴身的物件对我们的陪伴;暗示文章的主题,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需要情感扶手,我们要理解这种情感的寄托,要珍视和感激它们给予我们温暖和慰藉。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分)

15.(3分) C

16.(4分,每句2分,意对即可)从现实出发引出中国建筑不如西方建筑的话题,并当即予以否定得出在中国建筑上我们要有自信的看法(观点)。

17.(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①中西建筑在形式和材质上(审美偏好)的不同;②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不同;③宗教信仰的不同对中西建筑的影响。

18.(2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①中国建筑规模不追求奢华;②中国建筑以现世为重(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3分)D

20.(4分,每空2分,意对即可)(1)与美国相比,中国城市化的起点低,但发展迅速;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城市化率的差距在未来的时间里将不断缩小。

(2)近10年,图中各国的城市化率都呈上升的趋势,其中中国的城市化率增幅最大。

21.(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①可以有效地化解“城市病”问题,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②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③对全面提高中国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六)名著阅读(5分)

22.(3分,每空1分) (1) ( × ) (2) ( √ ) (3) ( × )

23.(2分,意对即可)罗切斯特冲进火场救疯妻受伤,双目失明。简·爱向罗切斯特表明将永远都不离开他(将与他结婚)。

三、作文(60分)

24.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