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家海顿的故事

音乐家海顿的故事

音乐家海顿的故事
音乐家海顿的故事

音乐家海顿的故事

(2009-10-14 09:24:07)

分类:图片说事

标签:音

乐家

海顿

交响乐

告别曲

惊愕曲

杂谈

虽然早前在荧屏上耳闻目睹过海顿的风采,但对其创作的交响曲却无法做到耳熟能详,这缘于我对高雅音乐缺乏基本的乐理知识,还在于自己对音乐赏识仅停留于流行歌曲。人生至今感到遗憾的是,自己尚未去歌剧院聆听过一场中外名家经典的交响乐,更何况在我居住的小城剧院很难有机会演奏大师级人物的交响曲。倒是不少登不了大雅之堂的通俗歌手来回奔走于城市歌剧院,惹得老少歌迷与粉丝们疯狂地摇头晃脑,舍命追逐着流行趋势的走向。

再次让我有机会亲近逝世两百年的音乐家海顿,聆听他那旷古传奇的《告别》、《惊愕》交响曲,是缘于儿子让我帮他查询海顿创作的这两首交响曲及其渊源。

海顿是奥地利一个多产的作曲家,仅交响曲就写了一百零四部之多。他创作的乐曲充满鲜明的形象,具有乐观、幽默的特征。《第45号交响曲》之所以称作《告别》交响曲,缘于乐师们因思家恋亲之情而又无从告别,故海顿在创作此曲时蕴含了“告别”的意味,从而使得乐师们回乡有望告别成行。

海顿(1732-1809)

原来,海顿自29岁的丁壮之年来到艾斯哈特齐亲王府邸,一直到58岁离开这个贵族之家,在这里足足当了30年的乐长。亲王是一个头号的“乐迷”,他对音乐的酷爱和要求,决定了音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宫廷中至高无上的需要。

本来,亲王的府邸是在维也纳东南八十公里外的艾森斯塔特,但他作为匈牙利最富有且权倾朝野的一个贵族,对于当时尚属奥地利统辖的匈牙利境内的萨托更感兴趣。他把这个林木葱茏的湖畔胜地更名为艾斯泰尔哈泽,大肆兴修土木扩建宫室,置备各种豪华设施,每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此地逗留,宫廷乐队的音乐活动自然也在这里夜以继日地进行着。

这可苦了海顿指挥下的管弦乐队。因为大多数乐师都是奥地利人,长年在外从事紧张的音乐演奏,思家恋亲之情与日俱增。但他们受雇于贵族王府,每天以仆人的身份奉命登场,谁也不敢向亲王贸然提出回家探亲的要求。长期以来,海顿忍受了太多的“俳优畜之”的耻辱,每天穿着绣花的号衣,饭前饭后在客厅里随时听候主人差遣。作为乐长的他,当然更能理解乐师们内心难言的苦衷。于

是,他发挥幽默淘气的性格,索性以暗示的方式,通过乐曲的退席演奏,提醒亲王面对“告别”的场景了。

据说,亲王当天听说乐长将有新作面世,率领家族与亲朋好友意兴致盎然地观看欣赏。乐曲第一章是精神抖擞的快板,尔后,越来越紧张、激烈,给人一种急管繁弦、慌乱不安的感觉。第二乐章是温和、宁静的柔板,类似抒情的小夜曲,长笛和小提琴温柔、凄惋地奏鸣着。第三乐章是轻盈的小步舞曲,洋溢着海顿的舞曲所惯有的轻松与幽默。第四乐章重又回到急速而慌乱的格调上来,音乐像旋风般地奏鸣着,速度越来越快。观众以为整部交响曲大概就要在这种遒劲、激越的和弦中结束了。但紧接着急促的音乐到此猝然中断,迅即转换为温存的、爱抚的旋律,类似第二乐章的柔板。

随后,第五乐章出人意外地开始了,乐师们演奏继续进行着,但乐曲的情绪和气氛逐渐地低沉、黯淡下来,节奏也趋于平缓了。这时,观众突然发现,表情有些哀惋的第一双簧管手和第二号手,各自吹熄了乐谱旁的蜡烛,擎着烛台默默地退场了。不一会儿,低音大管的乐师也灭烛而去。紧接着,第二双簧管、第一法国号、低音维奥尔琴的乐师也都相继下场。乐音渐渐寥落,唯有弦乐声部还在持续地演奏着。但是,没过多长时间,先是大提琴手,接着是小提琴手,最后是中提琴手,一个接着一个也都陆

续退场了。乐曲临近尾声,曲调格外哀惋、凄凉。台上只剩下两个小提琴手,他们神情寂然,用微弱而凄戚的音调,静静地演奏完最末一个音符,随后便吹熄蜡烛黯然离去,舞台上随之一片漆黑。

最后,海顿乐长也收起了指挥棒,乐师们重新登台向亲王及贵宾深深鞠躬,示意演出到此结束。善解人意的亲王自然领会到海顿创作这首乐曲的用意,第二天便宣布:全体人员返回奥地利境内的艾森斯塔特。尔后,人们就给这部《第四十五交响曲》加了一个《告别》的标题。

不过,在欧洲音乐界还有另一种传说:艾斯哈特齐亲王为了减缩府内支出,考虑要解散或精简乐队人员。三十多位赖以谋生的乐师闻讯后,忧虑重重惶惶不可终日。乐长海顿出于友爱与同情,于是,挥笔谱写了这部交响乐曲,作为解散前的告别演出。亲王听了深深为之感动,便打消了解散或者精简乐队的主意。

海顿在60岁前后,跨海去英国指挥乐队演出,常有些故作风雅的贵族前来参加音乐会,可是,他们根本不懂音乐,常在乐曲进行中打瞌睡,海顿为此特意创作了《第九十四交响乐》。轻快的第一乐章后,柔美的慢乐章开始了,正当那些贵族们酣然大睡时,突然,乐队中爆发出强烈的合奏,伴随定音鼓的猛击,犹似惊雷平地起,顿时把酣睡中的贵族们吓醒。他们目瞪口呆,睡意全无,不知所措,

乐曲也恰好到此告终。这首乐曲因此被后人称作《惊愕》交响曲。

我立即听从儿子的吩咐与要求,专门从网上搜来海顿的《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娘儿俩一遍一遍地聆听乐曲,并在头脑里编织舞台演奏的画面,感觉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经典神话故事

经典神话故事——中国 [目录] 年的传说民间故事(中) 木兰从军民间故事(中) 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中) 田螺姑娘民间故事(中) 十二生肖的故事民间故事(中) 狼外婆民间故事(中) 嫦娥奔月神话故事(中) 三个和尚民间故事(中) 宝莲灯神话故事(中) 九色鹿神话故事(中) 哪吒神话故事(中) [正文] 年的传说 选自:中国民间故事 在太古时期,有一只凶猛的野兽,它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管它叫“年”。 “年”长得硕大无比,而且生性凶残。只要谁惹恼了它,它一定会张开那张血盆大口,一口把他给吃掉。同时,“年”也很懒,它喜欢睡大觉,一睡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当它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总是感觉肚子咕噜咕噜地叫个不停。这时候,它就下山来到村子里,见到什么就吃什么,就连那些住在村子里的老人和孩子都不放过,等肚子填饱以后,它才会满意地一摇一摆地走回家去继续睡大觉,然后在下一个三百六十五天后醒来,继续下山找东西吃。

就这样,这只“年”兽,年复一年地来到村子里吃人,弄得大家人心惶惶。 阿宝住的村子年年都被“年”兽袭击,他的爸爸、妈妈和妹妹就在上一次“年”下山的时候全被吃掉了,所以阿宝特别痛恨这只凶残的野兽。 这年除夕,阿宝村里的人们扶老携幼上山躲避“年”兽。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他手拄拐杖,肩搭袋囊,银白色的胡须一直拖到了地上。这个时候,大家都忙着封窗锁门,收拾行装,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谁还有心思去关照这位可怜的乞讨老人呢?人们只是匆忙地看那老人一眼,就赶紧离开了。 当老人走到阿宝家的时候,阿宝从屋子里走出来,给了这位可怜的乞讨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跟随大家上山躲避“年”兽。没想到乞讨老人听后,捋着他的胡须,笑眯眯地说:“小兄弟,你能让我这个孤苦无依的老人借宿一晚吗?” 阿宝吃惊地望着这位乞讨老人,说:“老人家,难道你不知道今天晚上可怕的‘年’兽要来吗?现在大家都携老带小,打点好行装到深山里避难去了,你也应该跟着他们一起去。” 那位乞讨的老人听后,只是微笑,什么也不说。 “好吧,既然如此,那你就进来吧。”阿宝对老人说道。 “谢谢你,好心的年轻人,有我在,今晚你什么都不用怕了。”说着,老人从肩上放下袋囊,又从里边抽出两张长长的红纸,“来,你把这两张红纸贴在门上。” 阿宝不知道这两张红纸有什么用,于是就问:“贴这两张红纸做什么

欣赏海顿作品

一、教学时间:年月日星期 二、教学课题:《欣赏海顿作品》 三、教材分析: (一)学习目标: 1、在听赏《告别交响曲》的音乐活动中,能熟悉音乐主题,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2、在听赏《惊愕交响曲》的音乐活动中,能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能用打击乐器参与表现音乐的强弱,并能体验力度在音乐中的作用。 3、在听故事的活动中,能了解海顿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二)教学重点 在听故事的活动中,能了解海顿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三)教学难点 在听赏《惊愕交响曲》的音乐活动中,能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能用打击乐器参与表现音乐的强弱,并能体验力度在音乐中的作用。 四、学习指导:欣赏法 五、教学设计: (一)教具使用:PPT (二)教学程序及时间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 故事情节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活动 CAI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师:这首优美的乐曲是一位名叫海顿的作曲家写的,老师今天就请大家一起进入海顿的音乐世界。 《小夜曲》第二乐章 引入情境。 听赏《小夜曲》第二乐章。画面:夜晚风景音乐:《小夜曲》引出故事的人物“海顿”。 故事一:

一生写了一百多部交响曲的奥地利作曲家海顿,长期担任宫廷乐长,公爵看上了一处遥远的湖畔山林,在此大兴土木,建造行宫,每年夏天都携带家人和仆人来次长住,宫廷乐队免不了随同前往。 介绍海顿 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顿。 听故事;看画面。 画面:教材故事一的画面。通过听故事的形式,了解海顿的生平以及他创作乐曲的背景。故事二:天长日久,乐手们思家心切,但谁也不敢言归,一天晚上,公爵和他的亲朋在大厅听赏海顿刚完成的第45号交响曲。奏到最好,乐手们2轮流轻轻吹灭为乐谱照明的蜡烛,拿着乐器相继退场。最后仅留下两个小提琴手,他们静静奏完最后一个音符,也悄然退席。 听赏《告别交响曲》第五乐章节选。 1、熟悉音乐主题。 2、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1、听故事。 2、听赏乐曲片段。 3、哼唱主题。 4、画旋律线。 方法:在唱熟主题的基础上用手指划出旋律进行的方向。 5、演唱表现。 方法:学生反复多遍演唱音乐主题,并在每遍逐步减少演唱的人数,以体验乐手相继退场的音乐场景。画面1、 教材故事二的画面。 画面2、 音乐主题:(略)通过这种演唱形式的变化和演唱音量上的变化,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乐曲所描绘的乐手相继退场的场景。 故事三: 善解人意的公爵自然领会到海顿创作这首乐曲的用意,第二天变宣布:全体人员返回宫廷。这首乐曲由此而被称作“〈告别〉交响曲。” 3、知道曲名。听故事。

为振兴中华的音乐而献身的人——音乐家、教育家萧友梅的爱国故事 先

为振兴中华的音乐而献身的人——音乐家、教育家萧友梅的爱国故事先讲一个惊险的故事: 辛亥革命的前夕,在日本东京,忽然来了一大批清朝反动政府派出的特务,他们对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进行了大搜查。原来,他们得到了一个可靠的情报,说是大革命家孙中山很可能藏在日本东京。非凡可能藏在中国留学生的住所里。因此,他们几乎搜遍了所有的中国留学生的住所。而凑巧,孙中山先生确实是藏在中国留学生的住所里。你们说这事儿惊险不惊险? 然而,孙中山先生却安然地度过了这次危险。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奇迹呢?原来,这批特务只对一名留学生没有搜查,因为他平时连一句话都不多说,一天到晚就是象着了迷那样地学音乐,除了唱歌就是弹琴,简直是个书呆子,特务根本不把这样一个“两耳不问窗外事”的人放在心上,因此从他门前路过时,连他的住所都不看一眼。他们万万投有想到,他们日夜追捕的孙中山偏偏藏在这个“书呆子”的卧室里。 这个保护孙中山的中国留学生名叫萧友梅。别看他整天扑在音乐中,心却是向着祖国的。1905年孙中山组织“中国同盟会”时,萧友梅是第一批会员中的一个。孙中山一到东京就找萧友梅。萧友梅还做过孙中山的秘密联络员呢! 在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下,萧友梅爱国主义热情不断高涨。当他回到祖国时,就立志要为中国的音乐事业作贡献。

1993年的一天,绿树成荫的北京大学的宽广校园里,人来人往,互相传递着令人兴奋的消息,说是今天晚上要开音乐会。成群结队的男女学生,拄着手杖的老教授,都往北大第三院的大礼堂走去。三三两两的人们边走边议洛 “听说今晚要演奏贝多芬的交响乐。” “是哪个国家来的乐队?” “是咱们北大音乐传习所的乐队。” “哦?指挥是谁?” “听说就是那位从德国留学回来的萧友梅博士。” “好啊,中国人指挥中国乐队演奏西洋交响乐,这在中国可是件开天辟地的新鲜事儿。快走,听听去!” 音乐会还没有开始,大礼堂里早巳坐满了人,会场灯光不太亮,台上挂的是煤气灯。节目单上印着演出的顺序、全体乐队队员的名字和乐曲说明。上面说,音乐会的前半部是独唱和独奏,后半场演出贝多芬的《第五套大曲》。这个《第五套大曲》,就是现在我们称做《第五交响曲》的作品。 后半场音乐会开始时,乐队队员一上场,人们就交头接耳议论开了。因为他们手里拿的是提琴、洋号,身上穿的却是长袍马褂。整个管弦乐队只有十六个人。有个听众对临座小声地说:“就凭这只见萧友梅博士手拿指挥棒稳步上扬。他是个大高个,身穿西装礼服,戴一副黑边眼镜,挺有派头。人们为他热烈鼓掌。萧博士把指挥棒一挥,音乐就象泉水般奔流不息。人们马上静了下来。没想到这个马褂乐队

东北民间故事_经典东北民间故事

东北民间故事_经典东北民间故事 东北虽然是祖国边界,但是民间故事也很多!下面是本人 给大家整理的东北民间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 东北民间故事:小凤仙在沈阳最后的爱与哀愁 1949年,她隐居沈阳。成为4个孩子的继母。1954年,她在沈阳离世。 1998年,孩子们才知道,继母“张洗非”原来就是 小凤仙。 在沈阳的大东区和皇姑区两地,找到了陪伴过小凤仙度过最后岁月的三位老人———李有才夫妇和李桂兰。 小凤仙是李有才和李桂兰的继母,李桂兰和小凤仙共同生活了5年。三位年龄加起来已有200多岁的老人回忆着尘封了50多年的往事…… 李桂兰认为,小凤仙嫁给自己父亲的原因是,“早在建国前,我父亲李振海就是大帅府的工作人员,小凤仙总去看望赵四小姐,我父亲完全有可能那时候就认识了小凤仙。两个人有个最大的共同爱好,就是特别爱听评书。” 1949年,丧妻的李振海娶回了小凤仙。刚进门的小 凤仙立刻成了4个孩子的母亲。 这个新过门的母亲与周围的女人有着那么多的不同,“吃穿坐行就透着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李桂兰的哥哥李有才回忆说。那时候李有才20多岁,“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很少回家,和继母接触最多的就是妹妹李桂兰。” “爱美,整洁,不爱干活。”是李桂兰总结小凤仙的最大特点,“刚建国的时候,大家都穿得很土气,可是她特别爱穿旗袍,而且在旗袍一侧别着一个小手帕。”

看着与众不同的继母,李桂兰忍不住好奇:“你为什么要把手帕别在旗袍旁边呢?”对于类似的问题,小凤仙只是 浅浅一笑,从不作答。 可是,总有小凤仙欲言又止的答案。“继母特别喜欢一张照片,她总是拿出那张照片静静地看,看照片时也从不忌讳我们,那是她和一个年轻将军的照片。”70多岁的李桂兰 回忆,“照片里的男人很英武,肩上有着很大的章,衣服上还有很多金黄色的穗。我就问她,‘这是谁啊’,她还是淡淡地一笑回答,‘这是一个朋友’。” 李桂兰家里的生活来源完全靠父亲在支撑,生活困难可想而知,即使这样,小凤仙依然过着悠然的生活。 “她干得最多的活就是洗自己的衣服,从来不做饭,但是生活却很有规律,每天早晨自己出去遛弯的时候,都会在外面吃过早饭。”对于这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继母,李桂兰从不敢心生埋怨,“因为无论从哪看,她都是一个不一般的人。” 小凤仙和梅兰芳见面,证实了李桂兰的猜测。1951 年初,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率剧团去朝鲜慰问赴朝参战的志愿军,途经沈阳演出,下榻于当时东北人民政府交际处的招待所。小凤仙和梅兰芳联系之后,得以见面。 “第一次还是我带继母去的,因为那时我在政府工作,可惜第一次没有见到梅先生。第二次,继母带着妹妹李桂兰去看望梅先生。即使那次,我们也还不知道,继母就是小凤仙。不过看到梅先生对她的客气,隐约猜到,继母决不是普通人。”李有才回忆说。 那次见面后,梅兰芳托人解决小凤仙的工作问题,小凤仙被安排在省政府幼儿园里工作。

十二位著名音乐家的简单生平代表作集锦

1,贝多芬 生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语: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2岁出版了钢琴奏鸣曲,1972年经海顿指引去维也纳深造。从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1820年听力开始减弱,中年失聪。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东亚,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作品:《月光曲》、《第七交响曲》、《骑士芭蕾》《钢琴奏鸣曲》《致爱丽丝》(献给爱丽丝)创作《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 2.柴可夫 生平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后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他的作品常被世界各国剧院所演奏,在中国一些剧场或公众娱乐场合,用他的乐曲做伴奏编排的现代歌舞,在某些地方也深受大众喜闻乐见,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1893年的11月6日逝世。 作品:六部交响曲、四部协奏曲、芭蕾《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 3.德彪西 生平: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7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1884年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大奖”.他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3月25日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4,格里格 爱德华·格里格(1843年6月15日-1907年9月4日),挪威作曲家,出生于卑尔根,祖先是苏格兰人。1907年9月4日卒于同地。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经著名小提琴家O.布尔推荐,1858~1862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首次作品音乐会。1863~1866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活动,与挪威民族音乐的倡导者音乐家R.诺

海顿的几个故事

海顿的几个故事 一、忠君爱国的心声 1791至1795年间,海顿两次去英国伦敦,他受英国国歌《神佑我王》的启发,很想写一首奥地利国歌,表示他对王室的忠心。1796年奥地利对法作战,更促成了他写作国歌。海顿的朋友斯维吞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沙劳,沙劳命诗人豪什卡写了“上帝保佑法兰茨皇帝”的歌词。海顿在1797年的1月把它谱成了四部合唱的歌曲,其旋律是以一首克罗地亚民歌为基础的。 1797年2月12日是奥地利国王法兰茨的生日,这首国歌在维也纳国家剧院和各地的大剧院同时演唱。海顿在这一年晚些时候所作的《C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6之3)中,又把这首国歌的曲调,用作第二乐章变奏曲的主题,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为《皇帝四重奏》。海顿在垂暮之年,特别是在法国军队炮轰维也纳城的日子里,常常怀着深情在钢琴上演奏这首歌曲,从中得到安慰,可见他对这首国歌的挚爱。如今,这首庄严的国歌已不再属于奥地利了,而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歌。 二、剃刀换得四重奏 1787年11月,伦敦出版商勃兰德到维也纳访问海顿,那时海顿还住在埃斯特哈茨。勃兰德就赶到那里去见他。当时海顿正在刮胡子,因为剃刀不好用而大发牢骚,声言愿

意把自己最好的四重奏换一把好剃刀。勃兰德闻言,当即赶回寓所,取来他自己的剃刀送给了海顿,换得了海顿新写的一部弦乐四重奏——f小调,作品55之2,世称《剃刀四重奏曲》。 三、白发老人 1806年,74岁的海顿还写了一部未完成的弦乐四重奏。写完行板和小步舞曲两个乐章后,他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写完这部四重奏,就用他的合唱曲《白发老人》的开头几小节的曲调作为结束:“精力一去不复返,我已经衰老! ”他对友人说:“这是我最后的儿子,和我还是很相像的。” 作者链接:弗朗兹·约瑟夫·海顿 《海顿的几个故事》

伟大的名人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

伟大的名人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请注意这个天生的音乐家 17XX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着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

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阅读-民间故事大全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阅读-民间故事大全 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并且流传到现在的文学作品。你听过哪些民间故事呢?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民间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民间故事1乾隆皇帝游江南,其实并不是真心游山玩水。他只怕江南百姓造反,特意借个游山玩水的名义,到江南来探听消息,察看虚实。那时,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个和尚,叫诋毁。这和尚不讲究诵经打坐,专喜欢议论天下大事。要讲便讲,要骂便骂,毫无顾忌。只因他讲得有理,骂得有趣,所以老百姓都喜欢亲近他。乾隆皇帝到了杭州,听说有这么个和尚,他眉头就打起个疙瘩,心想:这老和尚取这么个怪名号,必定是个隐迹山林的明朝遗老,不守本份的人。我倒要去听听他到底毁些什么。于是,他便换上一身蓝衫,拿把描金折扇,扮成秀才模样,一摇一摆地去游净慈寺,指名要会会诋毁和尚。诋毁和尚从寺里出来,乾隆皇帝见了他,便问道:“老师父就是诋毁和尚吗?”诋毁和尚回答说:“不错,我就是诋毁和尚,诋毁和尚便是我。”乾隆皇帝又问:“老师父是从小出家的呢,还是半路出家的呢?”诋毁和尚说:“我吗,是半路出家的。秀才你问我这些做啥?”乾隆皇帝没得话讲了,眼光一扫,看见和尚身上那件千补百衲的破袈裟,便说:“听说老师父是个有德行的高僧,为啥穿这丝瓜筋一般的破衣衫呀?”诋毁和尚笑道:“我年轻的时候,也穿过锦绣的衣衫哩!后来那锦绣衣衫被野狗撕碎了,我就做了和尚,穿起这破麻皮的袈裟来啦!不过我穿的虽然破烂,心术可是正的。不比那些着官服的老爷,看起来富丽堂皇,暗地里男盗女娼。”乾隆皇帝当头挨了一闷棍,又发作不出来,心里恨恨地想:这诋毁和尚,果然名不虚传!总得找个岔子,好狠狠地办他的罪。他肚皮里打着恶算盘,面孔上堆起假笑,叫诋毁和尚领他进寺去耍子。他们进了净慈寺山门,见旁边的人在劈毛竹做香篮。乾隆皇帝眼珠一转,随手拾起一块劈开的毛竹片,把青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问道:“老师父,这个你们叫什么呀?”诋毁和尚说:“这个叫竹皮。”乾隆皇帝把毛竹片掉转个面,将白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又问:“老师父,这个叫什么呢?”诋毁和尚道:“这个吗,我们叫它竹肉。”乾隆皇帝皱起眉头苦笑道:“好个新鲜的名称哪!”诋毁和尚打个哈哈说:“老客人呀,如今这世道变啦,名称也得跟着变哩!”乾隆皇帝吃瘪了,只好闷声不响。原来当时正在大兴文字狱,专门找岔子杀人。如果诋毁和尚照着老称呼,把毛竹片青的一面叫篾青,把白的一面叫篾黄,就会被乾隆皇帝抓住小辫子,诬他要“灭清”、“灭皇”,杀他的头。乾隆皇帝拿毛竹片问诋毁和尚,就是想找他一个岔子的。乾隆皇帝进大雄宝殿去拜过如来,又到罗汉堂看了佛像。最后,他们来到香积厨。香积厨就是寺院里的伙房。乾隆皇帝东张西望,见灶下歇着一担豆芽菜。偏巧这时窜过来一条小狗,扯起后腿在豆芽菜上撒了一泡尿。乾隆皇帝看在眼里,就问:“老师父,这豆芽菜算不算干净的东西?”诋毁和尚说:“豆芽菜水中生,水中长,当然是最干净的东西啦!”乾隆皇帝鼻吼里哼了一声,说:“有狗尿浇在上面,怎么还说它是干净的呢?”诋毁和尚呵呵大笑:“俗话说,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真。你看见只当不看见,岂不就干净了吗?这点小事,何必如此认真呢!譬如有的人,日日夜夜挨天下百姓咒骂,但他却装作没听见,还厚着脸皮自吹自擂,说自己是圣人哩!”乾隆皇帝听了这话语,气得火冒三丈,但怕泄露身份,不好发作。心想再找个岔子,一时却想不出题目。正在为难,猛听得厨房后门外有个小贩在高声叫卖:“茶叶蛋要喔?茶叶蛋罗!”他灵机一动,说肚子饿了,就借买茶叶蛋的机会,灰溜溜地从后门溜走了。民间故事2孟姜女千里寻夫,寻到万里长城,听说丈夫万喜良死在长城脚下,哭得天昏地黑,哭声震倒长城,露出一堆一堆白骨。原来造长城死去的成千上万劳工,统统葬在长城里。孟姜女一边哭,一边找寻丈夫的尸骨。白骨如山,那一根是喜良的骨头呢?她东挖西挖,手指都流出血来,血滴在白骨上,滑到泥土里,孟姜女忍着痛不停挖,挖着挖着,挖到一堆骨头时,血凝在骨头上象结了红梅花,孟姜女想:夫妻连心,一定是我丈夫。她把骨头一根根拣拢拼凑,正好是一副人骨路。孟姜女用包袱将骨头包好,抱在胸前说:“喜良!喜良!夫妻总算团圆,跟我回家去吧!”眼泪滴滴嗒嗒落在包袱上,包袱里骨头悉悉瑟瑟也象在哭泣。孟姜女抱着包袱一路走一路哭,只觉得包袱越来越重。

5.音乐家海顿

四年级上册音乐《音乐家海顿》教案 一、故事导入: (一)听赏《告别》交响曲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说一个故事:在几百年前的奥地利,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长期担任了一个埃斯台哈奇公爵的的宫廷乐长。有一次,公爵看上了一处遥远的湖畔山林,在此大兴土木,建造行宫,每年夏天都带着家人和仆人来此长住,宫廷乐队免不了随同前进。天长日久,乐手们思乡心切,但谁也不敢言归。一天晚上,公爵和他亲朋在大厅听赏他们演奏的音乐。奏到最后,没想到那些乐师轮流轻轻吹灭为乐谱照明的蜡烛,拿着乐器相继退场。最后只留下了两个小提琴手,他们静静地奏完最后一个音符,也悄然退席。善解人意的公爵领会到他们的意思,第二天便宣布:全体人员返回宫廷。这首乐曲由此而被称为《告别交响曲》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首有趣的乐曲? 1、播放《告别》交响曲选段,全班同学闭眼聆听 师:你有没有听出乐曲中乐师一个个离开的情境啊?为什么? 2、画旋律线:在唱熟主题的基础上用手指划出旋律进行的方向,体验告别的悲伤情绪。请 3、哼唱主题。 (二)听赏《惊愕》交响曲 师:后来这位音乐家跨海到了英国,伦敦的绅士、淑女名流慕名而至,将音乐会当成了社交场所,热闹非凡。而且还有很多的外表高贵的贵妇人在听音乐的时候,却常常打起了瞌睡来。这让乐队的乐师们都很不高兴。于是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又谱出了一首很有趣的乐曲。第一乐章轻快的第一乐章奏完时,又有贵妇人睡着了,这时,柔美的第二乐章开始了,音乐格外安详、平和,贵妇人们都昏昏欲睡了,突然,整个乐队都爆发出强烈的合奏,加上定音鼓的猛击,似惊雷响起,那些入睡的贵妇人被这一击都惊愕地跳了起来,于是这首乐曲就取名为《惊愕交响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乐曲吧! 1、聆听全曲 2、讨论音乐特点:通过乐曲的强弱对比体验音乐情绪。 3、哼唱主题 4、参与表现:用笔充当指挥棒,让学生体验当指挥家的感觉,播放音乐,随乐指挥。 5、了解力度术语,强音记号像箭头,强劲有力向目标;弱音记号像红旗,温柔飘飘指路标。 6、让学生唱“啊”,并根据老师的手势做强弱的变化。 三、欣赏《小夜曲》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听了这么有趣的两个乐曲,你们想不想知道写这两首作品的作曲家是谁呢?让我们翻到书来看一看。 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被尊称为“交响乐之父”,他出生于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个贫穷的车匠家庭,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八岁那年,被选为当时施台芳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长大后,嗓子变声,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流落街头,尝尽了世间的艰难困苦。此后的10年是他的艰苦岁月。他当过仆人、看门、送信、擦皮鞋,干过家庭教师,写过歌剧,作过大提琴手,任过乐队队长。虽然生活困窘,但他热爱音乐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努力学习音乐,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音乐家。

海顿的故事

一、忠君爱国的心声 1791至1795年间,海顿两次去英国伦敦,他受英国国歌《神佑我王》的启发,很想写一首奥地利国歌,表示他对王室的忠心。1796年奥地利对法作战,更促成了他写作国歌。海顿的朋友斯维吞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沙劳,沙劳命诗人豪什卡写了“上帝保佑法兰茨皇帝”的歌词。海顿在1797年的1月把它谱成了四部合唱的歌曲,其旋律是以一首克罗地亚民歌为基础的。 1797年2月12日是奥地利国王法兰茨的生日,这首国歌在维也纳国家剧院和各地的大剧院同时演唱。海顿在这一年晚些时候所作的《c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6之3)中,又把这首国歌的曲调,用作第二乐章变奏曲的主题,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为《皇帝四重奏》。海顿在垂暮之年,特别是在法国军队炮轰维也纳城的日子里,常常怀着深情在钢琴上演奏这首歌曲,从中得到安慰,可见他对这首国歌的挚爱。如今,这首庄严的国歌已不再属于奥地利了,而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歌。 二、剃刀换得四重奏 1787年11月,伦敦出版商勃兰德到维也纳访问海顿,那时海顿还住在埃斯特哈茨。勃兰德就赶到那里去见他。当时海顿正在刮胡子,因为剃刀不好用而大发牢骚,声言愿意把自己最好的四重奏换一把好剃刀。勃兰德闻言,当即赶回寓所,取来他自己的剃刀送给了海顿,换得了海顿新写的一部弦乐四重奏——f小调,作品55之2,世称《剃刀四重奏曲》。 三、白发老人 1806年,74岁的海顿还写了一部未完成的弦乐四重奏。写完行板和小步舞曲两个乐章后,他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写完这部四重奏,就用他的合唱曲《白发老人》的开头几小节的曲调作为结束:“精力一去不复返,我已经衰老! ”他对友人说:“这是我最后的儿子,和我还是很相像的。”

音乐家名人故事

音乐家名人故事 音乐家,是个广泛的名词,简明的说,就是专注于音乐领域中的艺术家。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音乐家名人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故事一:音乐之父巴赫 17世纪上半叶的德国上空被那浓烟迷雾覆盖着。这是一个窒息人性的阴森世界。大小公侯、僧侣和神甫们为了争权夺利,利用新教和旧教的分歧,分成两个阵营,各自勾结外国势力,在本国的国土上烧杀抢掠,从1618年起一直打到1648年。持续了30年之久的这场残酷的战争使德国人口减去1/3,城市萧条,土地荒芜,矿山损坏,工商业衰退。统治者用棍棒和鞭子维持他们的专治统治。自由农民犹如白乌鸦一样稀少。这是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但是,漫长的黑夜总会有几缕星光的。就在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却孕育了18世纪欧洲音乐的巨擘、古典音乐大师巴赫。他的音乐像一道闪光,给德国黑暗时代带来了一线光明,并影响着将来世界音乐的开展。 巴赫这个家族注定要和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在近两百年的时间中,巴赫家族出现了许多位音乐家。1685年3月21日,星期六。历史的镜头聚焦在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一个叫爱森纳赫的小镇。镇上的一所二层红顶楼房内,一个啼声洪亮的男婴呱呱坠地了。两天以后,孩子在圣奥尔格教堂受洗,父母为他取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孩子的父亲是镇乐队的指挥。在塞巴斯蒂安出生以前,巴赫家族已在图林根生息

繁衍了五代人。从他的祖父一代开始,整个家族就以音乐为主要职业,真可谓是音乐世家。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巴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在父亲的教诲下,他能熟练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还在他就学的当地学校的唱诗班中崭露头角。巴赫虽说没有像后来的莫扎特那样从小就被称为神童,却也在平实的家庭教育中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功底。 巴赫10岁时便父母双亡,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奥尔德鲁夫他大哥家居住。巴赫在这位当管风琴师的兄长指导下,掌握了键盘乐器的演奏技巧,为日后成为键盘乐器演奏大师奠定了基础。由于家庭和经济的原因,巴赫没能像亨德尔那样去接受大学教育,在15岁时就远行到吕内堡求学。在三年多艰辛的求学历程中,巴赫广泛汲取了前人留下的丰富营养,亲自造访了附近的一些音乐名师,掌握了精湛的作曲技巧。 18岁时,巴赫的音乐生涯开始了。在当时的保护人管理办法下,巴赫不可能如后来的李斯特和帕格尼尼一般风光,更不可能像今天的明星一样大红大紫,而是以仆人的身份,在保护人的荫庇下生活和创作。这虽然让巴赫有了稳定的收入,却也不可避免地要和保护人发生冲突,乃至蒙受耻辱。巴赫最初于1703年和1707年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的教堂中任管风琴师,创作也以宗教音乐为主。随着演奏技巧和作曲技艺的日趋成熟,巴赫随之声名鹊起,成为了一名宫廷乐师。从1708年到1723年的15年间,巴赫先后在魏玛和科滕的宫廷中供职。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 在中国有很多经典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都是那么勤劳的劳动人民创作出来的,因为他们的思想和想象力都十分超群,让这些故事活灵活现,并且让这些故事流传下来。今天的就给大家带来几篇优秀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容请访问(.)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

有关音乐的故事

我眼中的李云迪 第一次知道“钢琴王子”李云迪的名字,纯属不经意。甚至在那时候,我还不能算是一个音乐爱好者。 我想,李云迪的成名,也许更多地要归功于李斯特的著名练习曲“钟”。至少于我而言,第一次知道李云迪,是因为那个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他演奏的“钟”的MV。 这是一个商业味十足的MV,与其说这是一段古典音乐的演奏录像,不如说它更像一部广告片:钢琴、美女、相机、长发披肩的李云迪,还有他右手中指上那个醒目的金戒指。尽管“钟”的演奏难度极大,但这一切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觉得,“钟”是专门用来炫技的曲子,并无多少内涵,就像这个MV作秀的成份远大于音乐本身一样。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钟”所特有的空灵的感觉之外,也只是记住了李云迪的名字,仅此而已。 再次看到李云迪的演奏,是他在DG公司录制肖邦的“幻想即兴曲”的实况录像。 一样的长发,一样的金戒指,但少了美女和相机,多了严肃苛刻的录音师。当李云迪坐在锃亮的斯坦威三角钢琴前,闭上眼睛陶醉地按下这首曲子的第一个音时,我也情不自禁地和他一起沉浸在这美妙的琴声中。在我眼里,肖邦的多数作品都是忧郁和伤感的,但这首“幻想即兴曲”却呈现了肖邦少见的阳光和健康的一面,因此成了我非常喜欢的一部肖邦的作品。如果说演奏“钟”显示了李云迪高超的技艺的话,那么这首“幻想即兴曲”则展现了他飘逸和细腻的一面。特别喜欢李云迪对这首曲子结尾的处理:在一片朦胧中,柔弱的主题若隐若现,然后渐渐远去,如同消逝的梦境。当录像中李云迪演奏完毕离开录音室的时候,我还感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录音室中的李云迪穿着浅色的衬衫和运动鞋,笑的时候还会露出牙套,就像大学校园里一名稚气的学生。年轻的他用心去体会和演绎着一百多年前作曲家的心境,而从他指尖流露出的音乐,则是那样地动人。 此后的日子,开始关注李云迪的相关讯息和资料,也开始搜集他录制的唱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多年前他刚出道时的比赛录像,那一年,他十八岁。 2000年,在华沙举行的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赛上,李云迪经过了重重闯关,终于进入了最终决赛。他选择的决赛曲目,是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台上的李云迪,双手不停地换着位置,偶尔在裤腿上擦一下,似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可以安放。也许这场最高级别的钢琴赛对于初出茅庐的李云迪来说,压力确实太大了。但是轮到他演奏的时候,他毫无保留地投入到了音乐中去。灯光下,他的手指在琴键上灵巧的地舞动着,这是我第一次看清他的手:这不是一双很大的手,也不算纤细柔美,十多年的苦练,已使得指尖微微变形。尽管如此,他演奏时的手型却很漂亮,每一个动作细节都是那么精致到位,让人羡慕不已。 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写于1830年,那时的肖邦还只是一个二十岁的学生,青涩年华,一如现在坐在琴前的李云迪。那一年的秋天,在华沙,这首著名的钢琴协奏曲第一次与世人见面,并由肖邦亲自演奏。此后不久,肖邦带着一个盛有波兰泥土的银杯,离开了局势动荡的波兰前往法国,却不曾料想自己此生再也没有机会踏上祖国的土地。 如果让我选出三部最爱的肖邦的作品的话,第一钢协一定会是其中之一。其中天籁之音般的第二乐章,如同一首叙事诗,在短短的十分钟内,轻轻地诉说着作曲家年少时朦胧的初恋,甜蜜的梦想和浪漫的情怀。 一百七十年后,同样是在华沙,同样怀着一颗年轻而青涩的心,李云迪再次奏响了肖邦的第一钢协。在曲终余音未尽之时,观众们已经忍不住开始鼓掌。满脸汗水的李云迪站起身,和乐队指挥激动地拥抱在一起,然后向台下热情的观众深深地鞠躬致意。此时全场观众纷纷起立,掌声雷动,久久未散。在第一名空缺了整整十五年之后,李云迪终于获得了肖邦赛的桂

中国经典的民间故事集锦

中国经典的民间故事集锦 从前有个青年,姓天名台,母子二人靠打柴生活。 这天,天台正在山上打柴,忽然天气大变,下起大雨。 天台见无法回家,急得团团转,不由地把斧子往地上一摔,只听“哗啦”一声,闪开一个山门,门里走出一个道姑,道姑说:“你这 人毫无道理,为何敲俺的门?” 天台一愣,忙上前施礼,说:“对不起,我是无意的,不知您在 这里。” 道姑说:“我看你是个诚实孝顺的人,我有一件宝贝,叫如意百 宝图,你拿去吧。同时,你说长,它就长,你坐在上边,说到哪里去,它就带你哪里去,到地方他就会自动停下,你说落,它就落,你说缩,它就缩小,你就可收起来了。” 天台接过图,正在道谢,一眨眼,道姑不见了,山门也关上了。 天台想,我正想回家,不如试上一拭。他取出如意图,说声长, 宝图就长成像芦席那么大了。他往中间一坐说:“我要回家。”宝图 就自动升起,将天台连同柴草驮到了天台家门口。天台说声“落”, 就落在了地上,天台说“缩”,宝图就缩小了,天台就收藏起来,去 见母亲。 母亲正挂心儿子,见儿子回来了,又带回一件宝贝,非常欢喜。 自此以后,天台打柴就不费力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半年以后,天台想:人家都说帝王皇宫好,我何不去看看,开开 眼界。当夜静以后,天台取出如意百宝图,说声“到皇宫”,宝图便 飞起,将他带进了皇宫御花园。

天台放了宝图,天已黎明,他欣赏了各种花草,游览了假山真水。正向前走着,迎面来了一位宫女,这宫女不由地起了爱慕的心,彼此 通了姓名,叙说起身世,二人情投意合。 宫女说:“我整天在宫中,非常厌烦,讨厌宫廷生活,愿随郎君 到乡下去。” 天台说:“你现在跟我走吧!” 宫女说:“现在这样走不行,无论走到哪里皇上都能找到,定会 出祸来。” 宫女取出自己的画像交给天台,说:“这是皇上画的宫女图,皇 上要封我为贵妃,现在离册封还有十天时间,你回去快想办法来救我。” 天台坐了宝图回家以后,让母亲想办法,母亲也干着急,正焦心,想起道姑来。 对!道姑能赠宝图,定有办法救宫女,天台来到山上,用斧子敲 开山门,见了道姑说明来意,道姑说:“好办,你跟我去。” 天台随道姑来到京城以外,道姑让天台在城外等着,独自进了金 銮殿,把皇上的御印盗了出来,见了天台,对天台说,这是皇上的御印,皇上丢了御印,一定很着急,你把它放到附近井里,等张出皇榜 以后,你揭榜献了御印,就可向皇上要宫女了。”说完,道姑就不见了。 皇上丢了御印,焦急万分,张出榜示,言明谁找到御印,高官任坐,俊马任骑,要什么给什么。 天台上前揭下皇榜,看榜官带着天台来到八宝金銮殿,皇上说:“你能找到御印吗?” 天台说:“能”。天台带着人来到城南门外的井边,说就在井里,皇上即令人打捞,找到了御印。

音乐家约瑟夫.海顿的毕生成就

约瑟夫 约瑟夫海顿
海顿
原文名 国别 出生日 期 出生地 逝世日 期 逝世地 所属时 期 所属乐 派 擅长类 擅长类 型 代表作
Franz Joseph Haydn 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 1732 年 3 月 31 日
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公国罗劳 1809 年 5 月 31 日
奥地利帝国维也纳 古典主义
维也纳古典乐派
交响曲,弦乐四重奏,清唱剧
104 部交响曲,大量弦乐四重奏,两部大提琴协奏曲,大量 钢琴奏鸣曲,清唱剧《创世纪》

学生
贝多芬, 胡梅尔, 普莱耶尔, 帕维尔 弗拉尼茨基, 安东宁 弗 拉尼茨基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Haydn,1732 年 3 月 31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德语:Franz Joseph Haydn Franz 日-1809 年 5 月 31 日),又译海登 海典 偕丁 海登,海典 偕丁,德意志/奥地利作曲 海登 海典,偕丁 家.海顿是继巴赫之后的第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是古典主义音乐的 杰出代表.被誉称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个小村庄罗劳, 出身于一个贫 穷的车匠家庭, 岁时受聘担任匈牙利艾斯台尔哈奇亲王的乐长, 27 任职 达 30 年之久,他一生写作了 104 首交响曲,两部清唱剧 《创世纪》和 《四季》,同时也写作了大量的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以及一些歌 剧,轻歌剧,12 部弥撒曲和声乐作品.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 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 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 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亨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 律优美的抒情色彩, 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 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 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 "海顿老爹". 海顿出生在当时奥匈边境的一个叫做罗劳的村子,父亲是车匠.尽 管父母亲不识谱, 但在海顿的记忆里, 一家人还有邻居们经常一起唱歌. 在海顿很小的时候,人们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他五,六岁时,也就 是 1737 或 1738 年,被送到海茵堡附近的亲戚家,以接受那里教堂唱诗 班的训练.1740 年,在当时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音乐总监乔治罗伊 特尔下乡选苗子的时候被相中.罗伊特尔把海顿带到了维也纳,在其后 的九年里海顿一直在儿童合唱团唱歌. 在最后的四年是和他的弟弟迈克 尔在一起.其间海顿学习唱歌,钢琴和小提琴.罗伊特尔修改了海顿的 第一首作曲,但并未给他正规教授作曲课.尽管如此,海顿还是学到了

莫扎特小时候的故事两则

莫扎特小时候的故事两则 莫扎特小时候的故事1: 莫扎特出身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 曲都十分出色,六岁即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并在欧洲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被誉为“神童”。1773年任萨尔兹堡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而愤然辞职 来到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 莫扎特学起音乐来就如同别的婴儿学说话一样发自天然。他有一个姐姐叫玛丽安娜marianne。当沃尔夫冈刚会走路时,在父亲给小玛丽安娜上音乐课的时侯,他就听着。然 后他蹒跚着走到拨弦古钢琴那里把教材从头到尾弹得一点不差。到他四岁时,他不仅能弹 拨弦古钢琴,而且开始写作小巧的小步舞曲,甚至为乐队写一部协奏曲。在任何人都不知 道的情况下,他得到了一把小型的小提琴并且学着拉它。有一天,当他的父亲和三个朋友 正在花园的凉亭里弹奏一部弦乐四重奏时,小沃尔夫冈把那第二小提琴分部一点不错地拉 了出来!他们都大为惊讶,他又同样把那第一小提琴分部拉完。他是出色的钢琴家,可视 谱演奏协奏曲,能即兴演奏。从六岁开始作曲:八岁时写下第一首交响曲,十一岁写下第 一首清唱剧,十二岁写下第一部歌剧,十四岁指挥了该歌剧的十二场演出。他在1773年 听了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后,同年首次写出自己的六首四重奏,时年十七岁。 起初,莫扎特的父亲把两个孩子带到德国的音乐城市慕尼黑。在那里,他们使所有的 人都高兴得发狂。他们在德国和奥地利的每一个市镇停下来,在贵族们的宫殿里开音乐会。在一个寺院里,孩子们在管风琴上以娴熟的技能使那些善良的修道士们大惊失色,因为他 们过去从来也没有试过这样演奏这个乐器。不久他们就常被邀请到公爵和王子们的家里演奏。后来,他们渴望已久的时刻来到了:他们接到邀请,到皇帝的宫殿里去演出。孩子们 在皇帝和皇后以及他们的整个宫廷面前演奏。小沃尔夫冈被要求作各种不同的测验:他视 奏了宫廷作曲家一首难弹的协奏曲,那作曲家为他翻着乐谱,看着他在主题上出色的即兴 演奏;他用一个手指弹琴,又在蒙着一块布的键盘上弹奏。最后,皇帝称他是一个小魔术家。皇后送给每个孩子一个钻石指环,给玛丽安娜一件白色丝绸服装,给沃尔夫冈一件镶 着宽金边的淡紫色的丝绸服装。 莫扎特全家乘坐公共马车在德国、法国、英国和荷兰旅行了三年。每到有公爵或王子 掌管宫廷的地方,他们都停下来开音乐会。那些贵族夫人们对这个小男孩宠爱得这样厉害,以致父亲给一位朋友写信说:他真希望她们给这孩子的金币象她们给他的亲吻一样多。一 位英国评论家写道:“这个孩子出于本能懂得的音乐比许多大教堂教师钻研了一辈子所学 的还多。”当莫扎特全家回到萨尔兹堡的时候,他们带的许多有装饰图案的精细纺织品、 披巾、绸缎、鼻烟盒、戒指和其它礼物足够开一个铺子,但却没有多少钱,他们在音乐会 上挣来的钱都在旅途中花光了。他的父亲意识到:假如让这孩子在萨尔兹堡呆得太长,他 很快会被世人忘记。于是他又计划了一次旅行演出,这次是去意大利,一个当时在音乐上 非常重要的国家。那时,意大利每个城市都有歌剧院,它的歌剧作曲家和歌唱家到全世界 都很吃香,往往挤占了当地音乐家们的工作。父亲认为假如沃尔夫冈能够在意大利赢得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