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80—8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与态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3根小棒,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表格、每小组长10cm、6cm、5cm、4cm小棒一套。学具改成在透明纸上画的线,长度为10cm、6cm、5cm、4cm小棒一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红领巾、帐篷、交通标志、斜拉桥夜景、金字塔。

师:这些图里面都有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三角形)

师:我们在低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这节课我们来继续认识三角形。(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二、研学新知

(一)认识三角形

师:你能用小棒摆一个,再画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自己摆的和画的?(指一名)

师:大家看他摆的、画的怎么样?

师移动一下小棒,问:现在摆成的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为什么?

师:这两个是不是三角形呢?为什么?

出示两个图形:(第一个三条线段没有围起来,第二个不是三条线段)

师生共同画三角形,注意:线段,首尾连起来,不能有缝隙。

师:通过刚才摆和画,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

学生回答,出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师: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指名说,师指着并板演,同位互相说一说。

师:为了区别方便,我们还可以给三角形起名字,用3个字母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是A、B、C,也可以是B、C、D……,如果用A、B、C表示三个顶点的话,那这个三角形就叫三角形ABC。(课件演示)

师:给你画的三角形起一个名字。

指名展示,同位互相欣赏。

(二)三角形的特性

师: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运用到了三角形,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我们做个实验来看一下。

学生拿出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拉一拉。

师:你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学生举例,师课件展示。

(三)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师:是不是任意给你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呢?

生出现两种意见:能或不能。

师:谁说得对,我们来验证一下。

出示表格,师讲要求,学生小组动手摆,把结果填在表格里面。

指名汇报,师板演。

师:看来,任意选3根小棒,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围不成三角形。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和小棒的什么有关系?(长度)师:我们可以把三根小棒看成是三角形的三条边。仔细观察,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比关系怎样?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比关系怎样?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师:谁来发表一下你们小组的看法?

指名汇报。

师:你们小组说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一起验证)看来这两位同学说得真对。

师:谁还能再说一说?

指名说,同位互相说。

出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巩固运用

1、哪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为什么?(3cm、4cm、5cm)(2cm、2cm、6cm)(3cm、3cm、3cm)

2、想一想,填一填。

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13cm和17cm,表中哪个数据可能是这个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可以怎样剪?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剪,然后实

际验证,动手剪一剪。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修改说明:用这种学具操作可以更好的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减少操作过程中的误差

【课后反思】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给学生营造浓浓的探究氛围,给学生广阔的探究空间

关于三角形的认识,教材是安排先教学三角形的底和高,考虑到学生还没有接触到三角形的分类,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先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和三边关系。教材是从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再通过画一画、算一算、比一比探索出三角形三边之间任意两边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这是一种教学思路。我感觉到从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是比较贴近学生,但是在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以及寻求探究方法上学生的探究意识不易激发。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问题从任务中来。我让学生在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游戏中,产生思维冲突,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探究性问题不是教师提出来,而是在矛盾中,在行动中自然生成,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对于书上的生活情境,我们巧妙的放到推广应用环节,同样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

习价值。

二、以学生为主体,将生活经验数学化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一种内部动力来达到学习目的,这种内部动力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只有他们有了这种学习数学的欲望时,才能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整节课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讲讲生活中哪里可以看到三角形?通过反馈,再提问这些地方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这样,切实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接着我引导学生提炼经验中的数学因素,使经验数学化,上升为数学知识。通过对经验的分离和提取,从推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学具的操作中,进一步得出三角形受力后不变形。

三、练习设计层层深入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练习:1、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2、选择第三条边的长度。3、剪吸管。评价一节数学课,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练习得到的反馈。而学生之间参差不齐,为了能兼顾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我在练习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层层深入的原则,先是基础知识的练习;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发挥自己的智慧进行设计。每一道题都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每一道题目的呈现方式又都不同。这样既能让后进生跟的上,又能让优等生吃得饱,从而让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四、存在的不足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在数学教学中体验现实生活,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给学生创设身边的生活情境,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

好评与关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