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949,北平)

①制定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确定了首都(北平→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这次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⑴1949年10月1日。⑵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识记图)。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历史意义)。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国内: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3)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国际: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全部获得解放。

(金点子:中国的新民主义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前者指1949年五四运动,后者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

第2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时间、英雄人物及事迹、结果、历史意义:

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目的),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英雄人物及事迹: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用生命掩护部队完成收复高地的黄继光;为了不暴露目标,被烈火烧死的邱少云(他们发扬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⒊结果: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胜利标志:《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这一协定是美国第一次未取胜签字的)。

⒋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3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⒈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决定在新解放

区进行土地改革。

①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基本内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农民。

3、意义:1)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3)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

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1953——1957年。

⑶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简称“一化三改”:一化即实现国家工业化;三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⑴制定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三、三大改造的时间、名称、改造方式及历史作用:

1、时间:1953——1956年

2、通过生产合作社形式对农业、手工业进行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是赎买。

3、作用: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严重失误:

教训: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充分认识国情,一定从实际出发

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许多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精神和事迹,激励着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值得我们学习)

第10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底,北京。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①(思想上)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其中政治上是最关键的)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史重大转折有二个: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者是生死攸关,后者是建国以来的。)

第11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一、农村和城市改革

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县)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包产到户逐步完善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意义: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乡镇企业的崛起提供了条件。

2、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作用:这些改革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1980年,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尤为典型)。1988年海南省建立,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最大)。作用和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⒈(1984年)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

⒉(1985年)三个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⒊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沿岸城市开放。

⒋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1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批准中国加入。

第13课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一、法制建设的成就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努力建设法治社会,颁布重要法律,有1954年——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6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79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作较大修订。

2、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年又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⒊新时期又制定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政策。

⒋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七毛十五邓)

6、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15课民族团结的加强

1、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⒈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⑴构想: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后得到全国人大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⑵实践:①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②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识记两图)。③港澳回归历史意义:洗雪了港澳分别被英、葡长期侵占的历史耻辱,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步骤,港澳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树立了典范,推动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一国两制”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途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学术、文化、体育等交流日益增多。

3、1992年海峡两岸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4、结合当前形势谈谈完成统一大业,我们应做何努力?

第18课国防建设

1、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和空军部队先后建立。

2、196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导弹部队)创建。

第19课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①1953年底,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日内瓦会议: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国政府代表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亮相,并对会议做出了积极贡献。

4、万隆会议(亚非会议国际声音):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

第20课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⒈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

2、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同毛泽东会见,与周恩来会谈。后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21课现代科学技术之花

1、“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①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钱学森、邓稼先等努力下;② 1960年11月成功发射自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1号”;③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④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袁隆平首先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称为“稻魔”。他的启示:(1)热爱科学,刻苦钻研,不断创新;(2)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3)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国计民生。

3、1986年3月,“863”计划。

第22课教育、文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科教兴国”的国策。③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规;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

2、①1995年,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②2000年悉尼奥运会获28枚金牌,金牌总数第三名。③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举行。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容国团获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许海峰实现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第23课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

⒈日常生活变化大。

2、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①20世纪80年代末,职工医保制度开始改革。②1998年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在城镇建立职工医疗保险制度。③建立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兴办了各种社会福利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