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

论文题目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一论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从属于主要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其他矛盾。主、次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好主要矛盾,同时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的解决。

一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条件。

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

1. 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

走;

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

为数不少;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为全世界所瞩目。但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东西部地区贫富差距悬殊,并且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3.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目前我国正在走向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而人口总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需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来满足就业和社会保证的需要,

4.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的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决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也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解决。二者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次要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国有企业内部矛盾;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积累和消费的矛盾;沿海\沿边和内地的矛盾等等.

因此次要矛盾也是有很多种的,我们必须加以重视,才能更好的为解决我国的主要矛盾服务.否则,次要矛盾得不到好的解决,将直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二如何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子秩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能只唱经济发展独角戏

目前存在两种较大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我们仍需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我国的工作重心应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无疑,这两种声音都有其自身理由,都需要正确对待。可能需要真正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兼顾上述两种声音,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改善民生。

可以说,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在这些子系统或者子秩序之间发展一种良性互动,发展、维系和利用不同子系统

正是出于社会需要发展和维系一种经济与社会子秩序之间良性的相互依赖性,我们必须改变只唱经济发展独角戏的做法。

如何实践建设与民生并重的新国策

我国目前处在如何把握发展与民生关系的十字街头。这里,德国的教训必须铭记在心: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搞得过头,民众犹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在德国,可以说问题不在不知道解决方法,而是在于知道了但无法去落实。社会福利制度容易形成“棘轮效应”,只进不退,一旦铺张过度,社会福利网减肥消瘦的余地很小。

在一个良好运行的社会,需要强调个人责任优先,政府提供辅助性的支持作用。社会保障属于一揽子方案,包括个人和家庭为自己提供和保障,互助性或者商业保险,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险和国家救济,公民社会提供的社会救助,等等。我国今后的做法不是不应铺开社会安全网,而是要大力铺开,涵盖全体人口、各个人口层次,尤其是穷困人口群体和农村人口群体。与此对应,社会保障水平应该首先是对最广泛层次的较低必要保障水平。这种保障有利于维护人的尊严,既考虑到社会团结的需要,又能够调动和利用受保障群体个人的自身和家庭供养能力。当然,人的尊严首先需要通过市场来获得:在一个竞争秩序下,个人提供其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这类生产要素投入,获得其回报,也就是一次分配收入,这种自食其力的行为是维护人的尊严的。此外,社会保障不同于国家保障。

综上所述,在未来,我们需要切切实实地做到发展与民生并重,维稳与维权并重,发展与维权并重。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我们党已经制定和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和一系列基本政策。概括地说,就是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最近再次强调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个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经济是

基础,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所以,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除了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条是绝对不能动摇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什么是“两手抓”的战略方针?

“两手抓”方针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提出的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方针,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手抓”的战略思想,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形势的发展,将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即“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方针的这三个主要方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相互之间既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又各自具有特定的意义和规定性。

贯彻“两手抓”方针的整个过程中,还必须注意防止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只有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和谐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

和谐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妥善处理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从矛盾性质上来说这些矛盾是我国社会蓬勃发展中的人民内部矛盾。具体来讲主要有: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这些矛盾涉及的方面多种多样,从经济建设中人民的民生保障到法制建设中健全法制,从道德建设中的防腐倡廉到敌对势力的冲突破坏。这些冲突和矛盾是难以避免的,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看待它。冲突和矛盾有它利于社会发展的一方面,它可以转化为社会动力,揭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但也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高社会发展的代价和成本。 我们应认识到,真正绝对的和谐是不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冲突时难以避免的,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冲突。关键是我们如何解决和面对,化冲突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控制社会冲突的强度和烈度,保证社会相对和谐。 准确定位冲突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往往会讲冲突与矛盾人为地政治化,其实,现阶段我国社会中许多矛盾和冲突的内容本质是很简单的,就是利益的问题,例如农民工讨要工资等等。同时也有一些敌对势力制造动乱事件的冲突,例如7·5事件,拉萨事件等等。 我们要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 第一,学会做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 要做好群众工作,首要的是要解决好把群众摆在什么位置上的大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反复强调党员的宗旨意识。对群众的评价,就是检验宗旨意识的试金石。 要做好群众工作,要“理顺社会情绪”,必须先要了解社会情绪。调查要深入,要沉到底。有时甚至要与群众同劳动,群众才会跟你掏出心里话。要做好群众工作,跟群众交流,一定要运用群众语言,千万不能打官腔。 要做好群众工作,需要运用群众组织。群众在想什么,群众组织,即社会组织最先知道。最先知道,因此更容易最先到达,才更容易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也只有“最先到达”,才不会把局部矛盾扩大为全局性的矛盾。因此,遇到棘手难题时,有时借助群众组织的力量更容易在第一时间找到矛盾焦点、化解矛盾。 第二,学会用“问计于民”来化解社会矛盾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应用

、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调查分析大学生在处理学习、训练、参与社团、个人休闲之间关系时面临的矛盾问题,提出你处理诸多矛盾问题的策略。 步入大学生活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当中,我们经历了很多,学会了很多,更成长了很多。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在这丰富多彩中也暗藏着玄机。学习,社团,个人休闲。哪一个的魔力都足够强烈,吸引着我们,去参加学校活动,去打工体验生活,去努力学习争拿奖学金,也会想和好朋友或是同宿舍的朋友出去逛逛街,吃吃饭。但是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就需要你去调配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并进行取舍。自己之前也经历过一段这样的时期,那个时候可能还只是从实际出发,考虑如何解决看待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进入大二了,也跟着高老师开始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当老师讲到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这一课的时候,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迅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关于大学生在处理学习、参与社团、个人休闲之间的关系时面临的矛盾问题。所以今天我今天就这个问题,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给大家阐明一下我们面临的这些个矛盾问题,并奉上一些自己的心得和策略。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是科学的辩证观,才能看出事物的正确的,本质的内在和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所以,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那在这层层联系的事物中呢,矛盾便是事物与事物内部之间的一种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具有普遍性。这也就充分说明了我们步入大学生活出现的一系列种种的矛盾。既然矛盾是普遍的,那为什么在我们步入大学之后,矛盾会显现的如此明显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之后再详细给大家解释。 矛盾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它还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包括这三个方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每一矛盾的不同反面各有不同的性质。根据这些不同的性质,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便是我们今天解决大学生活中矛盾的主要理论依据点。 主要矛盾就是指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那下面就结合我们所遇到的关于:学习,社团工作,休闲娱乐这三者之间的矛盾来说。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我们在学校中需要做的事情,社会、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精品文档 。 1欢迎下载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的性质。 (三)、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矛盾和和谐社会

经过上免得讲解,大家已经知道: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是矛盾。但矛盾并不一定意味着不和谐,因为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根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结合在一起而实现的。但不正视矛盾,不正确而有效地解决矛盾,必然要导致不和谐。在新形势下,社会矛盾不是没有了,而是更错综复杂。所以正确处理社会各种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里所说的矛盾,不是指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所造成的思维中的自相矛盾,也不是人为的矛盾,而是指辨证矛盾。辨证矛盾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这种矛盾的存在具有客观性。人们既不能主观随意地制造本来不存在的某种矛盾,也不能主观随意地抹杀本来客观存在的某种矛盾,只能正视矛盾。二是矛盾的性质、地位、作用也是客观的。谁也不能想当然地混淆矛盾的不同性质,颠倒矛盾的主次地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的分析……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因此,通往和谐的正确路径是按唯物主义的原则去对待社会生活中的辨证矛盾,分析这些辨证矛盾,从而解决这些辨证矛盾。 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一事物和它事物都不可能是绝对同一的,统一与和谐总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之前,中西方一些哲学家就已从对立统一中思考和谐问题。赫拉克利特提出:自然是“以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毕达哥拉斯虽然是从“数”来说明世界的和谐与发展,但他的和谐思想中也包含了矛盾的观点,他认为“数”的发展是依据十大矛盾而展开:有限与无限、动与静、曲与直、方与圆、明与暗、善与恶、一与多、雌与雄、奇与偶、左与右。中国古代哲学家讲“和”,主要讲差异中如何包含多样性统一。公元前806年至770年之间的史伯对郑公论和同就非常典型:“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田亥,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女亥。”(《国语·祁语》)这里最根本的辩证法范畴是“和”,相反的范畴是“同。”提出的“和”的界说是:“以他平他谓之和”,即不同事物相互聚合而得其平衡。不同事物聚合而得其平衡,故能产生新事物。如果只是相同事物重复相加,那就不可能产生新事物。缺乏多样性的统一,世界就不能发展,国家就会灭亡。这一关于“和”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和是调和不同以求发展中之和谐。无论从客观到主观,从自然到人,从生产实践到文化、政治、日常生活,贯穿其中的最根本法则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世界表现为杂和多的统一,因而只有把握多样的统一,才能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一论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从属于主要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其他矛盾。主、次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好主要矛盾,同时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的解决。 1、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条件。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 1. 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为全世界所瞩目。但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东西部地区贫富差距悬殊,并且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3.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目前我国正在走向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而人口总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需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来满足就业和社会保证的需要, 4.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的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决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也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解决。二者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次要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国有企业内部矛盾;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积累和消费的矛盾;沿海\沿边和内地的矛盾等等. 因此次要矛盾也是有很多种的,我们必须加以重视,才能更好的为解决我国的主要矛盾服务.否则,次要矛盾得不到好的解决,将直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二、如何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子秩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能只唱经济发展独角戏,目前存在两种较大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我们仍需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我国的工作重心应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无疑,这两种声音都有其自身理由,都需要正确对待。可能需要真正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兼顾上述两种声音,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改善民生。可以说,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在这些子系统或者子秩序之间发展一种良性互动,发展、维系和利用不同子系统,正是出于社会需要发展和维系一种经济与社会子秩序之间良性的相互依赖性,我们必须改变只唱经济发展独角戏的做法。如何实践建设与民生并重的新国策我国目前处在如何把握发展与民生关系的十字街头。这里,德国的教训必须铭记在心: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搞得过头,民众犹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在德国,可以说问题不在不知道解决方法,而是在于知道了但无法去落实。社会福利制度容易形成“棘轮效应”,只进不退,一旦铺张过度,社会福利网减肥消瘦的余地很小。在一个良好运行的社会,需要强调个人责任优先,政府提供辅助性的支持作用。社会保障属于一揽子方案,包括个人和家庭为自己提供和保障,互助性或者商业保险,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险和国家救济,公民社会提供的社会救助,等等。我国今后的做法不是不应铺开社会安全网,而是要大力铺开,涵盖全体人口、各个人口层次,尤其是穷困人口群体和农村人口群体。与此对应,社会保障水平应该首先是对最广泛层次的较低必要保障水平。这种保障有利于维护人的尊严,既考虑到社会团结的需要,又能够调动和利用受保障群体个人的自身和家庭供养能力。当然,人的尊严首先需要通过市场来获得:在一个竞争秩序下,个人提供其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这类生产要素投入,获得其回报,也就是一次分配收入,这种自食其力的行为是维护人的尊严的。此外,社会保障不同于国家保障。综上所述,

用矛盾观点看和谐社会

用矛盾观点看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提出,渊源久长,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 , 管子提出“畜之以道 , 则民和” , 老子提出“知和曰常 , 知常曰明”即和谐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目标与重要保证。《论语》中提出“礼之用 , 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 , 认为和谐是包含了不同的和谐 ;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 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 认为世间万物 , 在相互包容共处中各自得以发展。到了近代西方某些思想家也有相似观点,1 80 3 年 , 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全世界的和谐》一书中预言 , 不公正不合理的现存制度 , 将被新的“和谐制度”所代替。 1 84 1 年另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中 , 把社会主义视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且指新社会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首次完整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指的是对立事物在一定条件下达到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指的是一种发展状态,和谐不是矛盾的消失,是矛盾各方面或者不同事物的矛盾斗争到一定阶段而达到一种相对稳定有序的状态。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矛盾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矛盾运动为和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谐是各种事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健康状态。协调好各种矛盾,达到事物的和谐状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和谐。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促进事物发展,我们用矛盾分析法研究分析、解决问题,最终也是为了促进事物的共同发展,达到和谐发展的状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承认矛盾,“和而不同”,重要的是把握矛盾运动的规律,立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向和谐的方向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按需分配的社会。在这里,阶级消灭,国家消亡,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 , 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 , 而成为生活的需要。“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对和谐社会作出的最经典的诠释。和谐社会不否认社会依然存在矛盾。我国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种矛盾还依然存在, 包括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矛盾、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地区之间的矛盾。当然也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既然还存在各种的矛盾, 就必须运用矛盾学说来认识矛盾, 透过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现象, 认识矛盾的本质, 为解决矛盾找到正确的办法。矛盾论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对立统一观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分析法。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社会和谐的根本是社会基本矛盾在运动中的协调。我们今天讲和谐, 正是针对不和谐说的。若我们的社会不存在不和谐的问题, 提构建和谐社会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而有不和谐, 就是有矛盾。正是因为有矛盾, 才要和谐;也正是要和谐,才要协调矛盾,社会就是在不断克服和化解矛盾的历史进程中走向和谐。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

论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

论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从属于主要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其他矛盾。主、次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好主要矛盾,同时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的解决。 一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条件。 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 1. 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为全世界所瞩目。但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东西部地区贫富差距悬殊,并且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几组数据中找到这种现象。从社会发展总指数来看。据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地区间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发展水平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发展总指数低于全国水平的16个省区基本上都属于中西部地区。从国民收入水平来看。东部与西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差距额,1978年为214元,1992年为724元,扩大了3倍多;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东部最高的上海为3437元,而西部最低的甘肃为724元,相差近5倍。一方面绝对贫困人口在逐年减少,一方面地区差距在不断扩大。从人均GDP来看。1993年的统计数字表明,西部10个省区人均GDP在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地区有6个,在2000到3000元之间的下中等收入的地区有4个,这10个省,除新疆外人均收入都在全国平均数以下,其中最低的贵州人均GDP 为1232元,仅占全国平均数2663元的46.2%,与最高的上海人均GDP11700元比差8.5倍。 3.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目前我国正在走向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而人口总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需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来满足就业和社会保证的需要, 4.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5.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6.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 7.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矛盾与和谐(一)

矛盾与和谐(一) 摘要:安格尔及其绘画作品,在19世纪的法国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他创造了闻名于世的、完美的女性艺术形象。在绘画世上,他也是一个最矛盾、最复杂、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是新古典主义的忠实拥拜者,但是却背离老师达维特的革命性的新古典主义原则。他仇视浪漫主义,而其自身的作品却有着东方的浪漫主义元素。他反对写实主义,却毕生对自然进行着不懈的追求和探索。他以历史画家标榜自己,却在肖像画上成绩斐然。本文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及其分化的历史背景出发,从安格尔的师承、时代与创作、线条与色彩、自然与夸张、肖像画与历史画等方面,详细、对比地阐述了安格尔的绘画理论及其绘画作品。集众多矛盾于一身、在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中,造就了最终的和谐——安格尔独特的绘画才华和艺术佳品。关键词:安格尔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肖像画达维特拉斐尔 一、引言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在19世纪的西方美术史上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领军地位,他是继他的老师达维特之后,在法国画坛影响最大的新古典主义画家,被称为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大师,对以后不同风格的艺术家如德加、雷诺阿、毕加索等人的绘画发展都有影响。 安格尔出生于蒙托邦市附近,父亲是装饰雕塑家、皇家美术学院院士,母亲是皇宫假发师的女儿,酷爱音乐。由于家庭的影响,安格尔自幼喜欢绘画和音乐。1797年,17岁的安格尔拜师达维特门下,成绩优异;1799年进入美术学院,多次获学院奖励。1806年,安格尔赴意大利,1824年回到巴黎。后来,1834—1841年,他再度赴罗马,深刻地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古典大师们的作品,旅居意大利、受到古代艺术的熏陶是安格尔审美追求和艺术取向的决定性因素,形成了其独特的古典法则理念。在达维特流亡比利时之后,他便成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旗手,与浪漫主义相抗衡。 二、新古典主义美术及其分化 新古典主义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达到高峰,与17世纪的古典主义不同的是,虽然也以古代美为典范,但注意从现实生活及大自然中汲取营养;它有意识地选择对象,既排斥洛可可的轻浮,也否定巴洛克的以假乱真的错觉构图。艺术家推崇希腊艺术的精髓“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通过健康的理性和强烈的道德感,对希腊罗马文物中代表着高尚美德的形象加以复原并改造,阐述艺术家的审美倾向和艺术理念。 就创作倾向而言,此时期的古典主义可分为革命古典主义与学院派古典主义。两者共同的基本特征是均把古代艺术特别是古希腊和罗马艺术视为艺术创作的规范和样板,愿意选取历史题材,在艺术形式上注重完整性和塑造性,强调理性而忽视情感,强调素描而忽视色彩。前者是积极的,表现出一种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性,其代表人物为达维特,代表作品如《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苏格拉底之死》、《处决了自己儿子的布鲁斯特》等,画家借用古代题材,宣传了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向处于革命气氛中的人们以极大的鼓动。后者是消极保守的,或为官方服务,或反映出一种远离社会现实的冷漠心态。其代表为安格尔,代表作品《瓦平松浴女》、《路易十三的誓言》、《里维耶夫人像》等,画家很少揭示人物内在精神,只重视形式和技巧,画家虽然对政治漠不关心,但是其部分作品却站在官方的立场和角度。 三、安格尔的师承 达维特的古典主义影响了安格尔一生的艺术道路。安格尔17岁来到巴黎,拜师在正担任拿破仑首席画师的达维特门下,成为其入室弟子,并颇得老师的喜爱,达维特还曾为他画过一副肖像:那微微皱起的眉毛下,有着一双认真思考的眼睛。 刚开始时,达维特对这个日后的得意门生并不感兴趣,原因是安格尔平淡谦和的画风难入这位推崇英雄主义的革命古典主义导师的法眼。安格尔聪慧异常,他没有改变风格以迎合老师的审美趣味,而是在此之外加进了老师偏重的某些元素。 21岁的安格尔创作出《阿伽门农的使者》(《伊利亚特》中的一幕:希腊统帅阿伽门农向英

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区别方法和题目

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区别方法和题目 2010-04-24 14:24:13| 分类:生活与哲学|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区别的方法一:抓关键词 1、【主要矛盾】:抓重点、抓核心、抓中心、抓关键、“核心问题”“作为主 线”“作为主题”“第一要务”“重中之重”、等关键词。 2、【矛盾的主次方面】:“抓主流”“抓本质”“总的来看”“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看主体”、九个指头、分析人和形势等。 区别的方法二:抓住题旨 如果材料侧重于解决问题,“办事情”“做事情”即改造世界(做、行),则适用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如果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某事物的评价或看法,是看问题,即认识世界(看、分析),则适用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强调“做事情、办事情、即改造世界(做、行)” 【矛盾的主要方面】——强调“想问题、看问题、即认识世界(看、分析)” 区别的方法三:依据典型的俗语、成语判断 【抓主要矛盾】:如果材料中有“牵牛要牵牛鼻子”“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力气要用在节骨眼上”“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打蛇先打七寸”“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弹钢琴”“画龙点睛”等,则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原理。【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如果材料中有“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等,则体现了 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的原理。 【矛盾主次方面】:如果材料中出现“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瑕不掩瑜”“改邪归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等,则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 Mr Joan 的经验 ^^ 关于矛主和主矛的题我有个经验就是看题的表述,如果只有“点”,那就是要抓住主矛,如果又有“面”又有“点”,有一个整和一的关系,那就是矛盾的主次方 面问题 2#

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专题练习

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区别方法和题目 区别的方法一:抓关键词 1、【主要矛盾】:抓重点、抓核心、抓中心、抓关键、“核心问题”“作为主线”“作为主题”“第一要务”“重中之重”、等关键词。 2、【矛盾的主次方面】:“抓主流”“抓本质”“总的来看”“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看主体”、九个指头、分析人和形势等。 区别的方法二:抓住题旨 如果材料侧重于解决问题,“办事情”“做事情”即改造世界(做、行),则适用主、次矛盾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强调“做事情、办事情、即改造世界(做、行)” 如果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某事物的评价或看法,是看问题,即认识世界(看、分析),则适用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强调“想问题、看问题、即认识世界(看、分析)” 区别的方法三:依据典型的俗语、成语判断 【抓主要矛盾】:如果材料中有“牵牛要牵牛鼻子”“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力气要用在节骨眼上”“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打蛇先打七寸”“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弹钢琴”“画龙点睛”等,则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原理。 【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如果材料中有“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等,则体现了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的原理。 【矛盾主次方面】:如果材料中出现“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瑕不掩瑜”“改邪归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等,则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 例题精练 1、“村子富不富,关键在党支部”这说明。在发展农村经济中 A 要坚持联系的观点 B 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C 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D 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不放松。回答以下2—3题 2、坚持“一个中心”不动摇,是指 A 抓住主要矛盾 B 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C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 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 3、“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都不能放松所体现的哲理是 A 事物的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 B 我们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C 事物发展过程中主次矛盾是相互影响的 D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4、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围魏救赵”被列为用兵三十六计第二计。此计妙就妙在孙膑善于“牵牛鼻子”。牵牛要牵牛鼻子,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善于 A.抓主要矛盾B.把握矛盾 C.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D.分清主流和支流 5、我国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统一祖国后,不会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其哲学依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

和谐与冲突

和谐与冲突 ——中西方写作美学法则的比较 Harmony and Conflict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riting Aesthetic Rule 曾琴 ZENG Qin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公共教育部海南海口 571100) 摘要:和谐与冲突是中西方写作所呈现出来的两大不同特点,或者说两种不同的表达风格。在中国古代写作美学中,也随处都充满了和谐的思想和规则。中国古代形成的文章结构范式:“起、承、转、合”,就是一种和谐的文章结构模式,在总体的平衡中求变化,在舒缓的矛盾冲突中求融合。西方文学从其两个源头《荷马史诗》和《圣经》起,就充满了善恶的搏斗、充满了大量的“恶”的因素。西方文学中,除了“恶”与“善”的冲突之外,还充满原欲与理性的冲突。但和谐与冲突,其实又是互为联系的,是一体的双面。 关键词:中西方;写作美学;法则;比较; 和谐与冲突是中西方写作美学所呈现出来的两大不同特点,或者说两种不同的表达风格。中国传统的写作追求的是和谐,而西方传统的写作却充满了冲突的架构和风尚。但同时中国传统写作中也不乏冲突;而在西方传统写作中,冲突的背后,其实是追求心灵净化的和谐。和谐与冲突是互为联系的,是一体的双面。 一、和谐:中国传统写作美学的重要法则 (一)哲学史上,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 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⑴,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⑵的境界。 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也进行了许多阐发。《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都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⑶他所追求“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 2、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孔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

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只有深刻理解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社会矛盾;社会和谐 和谐与矛盾是哲学的一对范畴,因此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也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二者互相依存、相互斗争。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中包含了若干个子系统。社会和谐就是要使整个社会系统达到全面的和谐,而社会和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社会内部诸矛盾的融洽整合和协调发展。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体现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因此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党十八大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1]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仅要深刻理解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深刻内涵,还要进一步认识和处理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统一于社会这个总体中。 首先,社会矛盾包含着社会和谐的因素。矛盾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指的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推动事物发展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和谐是矛盾的特殊形式,所以社会矛盾包含社会和谐。但是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其次,社会矛盾是绝对的,社会和谐是相对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社会矛盾也是存在于任何社会之中,并且每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自始至终存在着社会矛盾。即使旧的社会矛盾得到了暂时地解决,还会有新的社会矛盾出现。因此说,社会矛盾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社会和谐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社会要发展进步,就意味着不断打破原有的和谐,在更高一级上形

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典型例题

一、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一)从理论上的区别:

二、做题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找关键性的、提示性的词语。

联系: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别相对与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而言的,都存在着主次之分,都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二、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的典型例题 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实施这一战略的哲学依据是()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②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④2、(2001年全国卷)读漫画,假如考生真的将高 考成功的希望寄托于“大脑灵”,从哲学上看,他主要错在() A.不调查研究,对“大脑灵”缺少了解 B.急于求成,不注重量的积累 C.主次颠倒,不懂得抓主要矛盾; D.主观主义,理论脱离实际

3、(2002年广东卷)国家重视重点工程的建设,其理论依据之一是() A.解决主要矛盾对于处理全局问题有关键性作用; B.解决主要矛盾是解决一切矛盾的前提 C.解决了主要矛盾,也就等于解决了次要矛盾; D.解决了主要矛盾,经济发展就不会再有波折 4、(05·全国卷Ⅲ2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 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②、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③

5、(2004年江苏卷)“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之所以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从哲学上讲是因为: A. 任何事物都是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D.事物的发展是由弱到强.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 6、(2004年湘鄂川渝卷)手机短信方便了人们交流沟通,也被少数人用来进行诈骗或骚扰。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①、对待任何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的态度 ②、手机短信弊大于利 ③、评价手机短信的利弊要看其主流;④、取消手机短信,发展替代性服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政治社会和谐与矛盾的关系

政治社会和谐与矛盾的 关系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1、一。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1)社会科学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对问题意识的自觉,也就体现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承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它是一种面向本体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也是一种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思。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因此它是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突破口,也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2)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的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2、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只是一个数学上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强烈的问题意思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3、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思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真呢更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 2.二、社会系统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 3三、谈谈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1)要在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建设和谐社会。具体方法P42-44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社会主义从 本质上讲应当是和谐的社会,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社会矛盾。如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同样是不存 在的。一是要善于分清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我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出解 决矛盾的方法,其中内因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内因就是我们内部的矛盾。二是依据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 对立和统一是事物矛盾所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和谐与不和谐就是社会 矛盾运动的两个对立面。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矛盾的斗 争性与统一性辩证关系原理的辩证把握和运用,对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 素在量上变化的激励与控制,把不和谐因素控制在一个社会矛盾可以接 受的限度和范围内,在矛盾运动中寻求积极的动态平衡,在相对平衡中 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使整个社会始终处于一种健康、良好的发展状 态。科学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素之间相互 依存又相互斗争的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三是依 据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唯物辩证法 认为,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占有不同的地位和起着不同的作用。构建和谐 社会理论,通过对我国社会复杂矛盾的科学分析,进一步强调,在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把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注重发展 社会事业,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区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次矛

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方法论要求: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7、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应用举例】 例1:“过去的五年是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困难,工作中也有缺点和不足……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加以解决。” (1)以上分析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 (2)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加以解决? 答:(1)体现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对于我党过去五年的工作,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要承认存在的问题。矛盾双方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党过去五年的工作成绩是主要的,是主流;问题和不足是次要的,是我们党工作的支流。 (2)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会发生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

哲学中矛盾之间相互关系是什么

哲学中矛盾之间相互关系是什么?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第一,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第二,“对立”与“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第三,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第四,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事物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注重统一,即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错误倾向]离开对立看统一,或离开统一看对立都是错误的.不能把哲学上讲的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10.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 [原理内容]第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第二,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即时时有矛盾.第三,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错误倾向]否认矛盾客观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用一点论或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也是错误的. 11. 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的原理 [原理内容]第一,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第二,矛盾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根据.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区分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依据.三是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