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理数的减法》第2课时精品教案

《有理数的减法》第2课时精品教案

《有理数的减法》第2课时精品教案
《有理数的减法》第2课时精品教案

《有理数的减法》第2课时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

2.运用加法运算律合理地进行混合运算.

重点:

将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省略形式.

难点:

运用加法运算律合理地进行混合运算.

教学流程:

一、知识回顾

问题1:请说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答案:(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问题2:说一说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

答案: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问题3:请说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答案: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a-b=a+(-b)

问题4:小学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答案:(1)从左到右进行;

(2)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二、探究1

-++-+-+

例:计算:(20)(3)(5)(7)

追问1: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如何进行呢?

追问2:可不可以将减法转化为加法呢?

-++---+

解:(20)(3)(5)(7)

-+++++-

(20)(3)(5)(7)

强调:转化为几个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0)(7)][(5)(3)]

=-+-++++

追问3:这里使用了哪些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27)(8)

=-++

=-

19

归纳: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练习1:

1.把(-3)-(+2)-(-4)+(-5)+(+6)统一成几个有理数相加的形式,正确的为()

A.(-3)+(+2)+(-4)+(-5)+(+6)

B.(-3)+(-2)+(+4)+(-5)+(+6)

C.(+3)+(+2)+(+4)+(+5)+(+6)

D.(-3)-(+2)-(-4)+(-5)+(+6)

答案:B

2.计算(-5)-(+3)+(-9)-(-7)+1的结果是()

A.-10

B.-9

C.8

D.-23

答案:B

三、探究2

观察算式: (-20)+(+3)+(+5)+(-7)

追问1:这个算式中是求哪几个数的和?

答案:-20,3,5,-7这四个数的和.

强调: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算式中的括号和加号

即:-20+3+5-7

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和”或“负20加3加5减7”

追问2:上面的例题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解:(-20)+(+3)-(-5)-(+7)

=(-20)+(+3)+(+5)+(-7)

=-20+3+5-7

=-20-7+3+5

=-27 +8

=-19

练习2:

1.将4-(+6)-(-3)+(-5)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和的形式为( )

A . 4-6+3+5

B . 4+6-3-5

C . 4-6+3-5

D . 4-6-3-5

答案:C

2. 算式3-5+8-7可以读作 ;也可以读作 . 答案:3、负5、正8、负7的和;3减5加8减7

3.计算下面各题:

(1)1430.5;-+- (2) 2.4 3.5 4.6 3.5;-+-+

(3)(7)(5)(4)(10);--++--- 3712(4)()() 1.4263

-+---- 解:(1)1430.5-+-

40.513--++=

4.54-+=

0.5-=

(2) 2.4 3.5 4.6 3.5-+-+

2.4 4.6

3.5 3.5--++=

77-+=

0=

(3)(7)(5)(4)(10)--++---

75410---+=

1610-+=

6-=

3712(4)()()14263

-+---- 371214263

--+-= 713212643

---++= 1417312-+=134

-= 四、应用提高

在数轴上, 点 A ,B 分别表示 a , b . 利用有理数减法, 分别计算下列情况下点 A ,

B 之间的距离:

a=2,b=6;a=0,b=6;a=2,b=-6;a=-2,b=-6.

你能发现点A,B之间的距离与数a,b之间的关系吗?

答案:

AB=6-2=4

AB=6-0=6

AB=2-(-6)=8

AB=-2-(-6)=4

归纳:在数轴上,A,B之间的距离就是a,b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的差.

五、体验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1.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什么运算?

2.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怎样运用运算律使简化运算?

六、达标测评

1.在算式-1+7-( )=-3中,括号中应填()

A.+2

B.-2

C.+9

D.-9

答案:C

2.下列各题运用加法结合律变形错误的是()

A. 2+(-0.25)+(-0.75)=2+[(-0.25)+(-0.75)]

B. 1-3+5-7+9-11=(1-3)+(5-7)+(9-11)

C.31123112

()() 46434463 --+=++-+

D. 6-7-2+4+3=(6-2)+[(-7)+(4+3)]答案:C

3. 计算-1+2-3+4-…-99+100所得的结果为( )

A .0

B .50

C .-50

D .-100

答案:B

4. 有理数-6,-13,2的和比它们的绝对值的和小_______.

答案:38

5.如果四个有理数的和是12,其中三个数是-5,-6,9,那么第四个数是______. 答案:14

6. 用简便方法计算:

(1)(-18)+5-(+12)+(-16)-(-19);

2121(2)6(12)15(7)(12)7373

+---+-- 解:

(1)(-18)+5-(+12)+(-16)-(-19)

=(-18)+5 +(-12)+(-16)+19

=-18+5-12-16+19

=-18-12-16+5+19

=-46+24

=-22

2121(2)6(12)(15)(7)127373

2121612157127373

2211671212157733

115

16

+-+-+-+=---+=-+--=--=-原式= 七、布置作业

教材25页习题1.3第5题.

有理数的减法 教案

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44页,2.7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 难点:法则本身的推导和理解。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计算:①(―2)+(―6) ②(―8)+(+6) 3.问题: 在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达127°C,太阳落下后的“月夜”气温竟下降到―183°C,请问在月球上温差是多少度?(310°C) 通过分析启发学生应该用减法计算上题,从而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发现、总结: ①回忆: 我们知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例如计算(―8)―(―3)也就是求一个数?使( ? )+(―3)=―8。根据有理数加法运算,有(―5)+(―3)=―8,所以(―8)―(―3)=―5。①减法运算的结果得到了。 试一试: 再做一个填空:(―8)+( )=―5,容易得到(―8)+(+3)=―5。②比较①、②两式,我们发现:―8“减去―3”与“加上+3”结果是相等的。 ②再试一次: 10―6=( 4 ),10+(―6)=(4 ),得10―6=10+(―6)。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如果用字母a、b表示有理数,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可表示为:a– b = a +(―b)。 2.例题:

第1课时 观察物体(二)(1)(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2 观察物体(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指导】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以发展。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2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二)(1)…………………………………………1课时第2课时观察物体(二)(2)…………………………………………1课时【知识结构】

第1课时观察物体(二)(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四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图形所能看到的不同形状。 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4.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重点难点】 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四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图形所能看到的不同形状。 【情景导入】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 【新课讲授】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 1.观察一个正方体。 师:(出示一个正方体,如图,并摆放到合适的位置。) 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我把它摆到这个位置上。请每个小组也拿出一个正方体,像老师这样摆到你们桌子的正中央。开始吧!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正方体,从你现在的方向看过去,你看到了什么? 2.观察二个正方体。 师:(添加一个正方体,如图,拼成一个长方体)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添上一个正方体。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2课时 成数(教案)人教版

第2课时成数 【教学内容】 成数(教材第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明确成数的含义。 2.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 3.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成数的理解。 2.成数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教师:同学们有留意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吗?(学生汇报相关报导) 【新课讲授】 1.介绍成数的含义,会把成数改写成分数,百分数。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1)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有成数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这些“成数”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增产“二成”,你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板书: 成数分数百分数 二成十分之二20% (2)试说说以下成数表示什么?

①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这里的“三成”表示什么? ②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这里的两成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2.运用成数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教材第9页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①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②找出数量关系式。 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 今年的用电量=去年的用电量×(1-25%) ③学生独立根据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 方法一:350×(1-25%)=350×75%=350×0.75=262.5(万千瓦时) 方法二:350×(1-25%)=350×75%=350×75/100=262.5(万千瓦时)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答案:15000÷(1+20%)=15000÷1.2=12500(人)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你们对成数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成数

初中数学13《有理数的加减法》教案

有理数的加减法(一) [本节课内容] 1.有理数的加法 2.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 [本节课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够应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将有理数的加法转化为非负数的加减运算. 3、掌握异号两数的加法运算的规律. 4、理解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 5、能够应用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 [知识讲解] 一、有理数加法: 正有理数及0的加法运算,小学已经学过,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如果,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 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 于是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蓝队的净胜球数为1+(-1). 这里用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 下面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看下面的问题: 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 5m记作 5m,向左运动 5m记作?5m; 如果物体先向右移动 5m,再向右移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移动了 8m,写成算式就是:5+3 = 8 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 5m,再向左运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 8m,写成算式就是(?5) + (?3) = ?8 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 5m,再向左运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 2m,写成算式就是5+(?3) = 2

探究 这三种情况运动结果的算式如下: 3+(—5)=—2; 5+(—5)= 0; (—5)+5= 0. 如果物体第1秒向可(或向左)走 5m,第二秒原地不动,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向左)运动了 5m.写成算式 就是5+0=5 或(—5)+0=—5. 你能从以上7个算式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 有理数加法法则: ①同号的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 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例题 例1、计算 (-3)+(-9); (2)(-4.7)+3.9. 分析:解此题要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解:(1) (-3)+(-9)=-(3+9)=-12 (2) (-4.7)+3·9=-(4.7-3.9)=-0.8. 例2 足球循环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 观察物体(2)教案 (优选.)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的例2和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图形判断观察物体的方位。 2.根据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猜它是何图形。 3.通过观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文体、圆柱体、球。 【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大家已经知道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的知识。除了观察已知的物体外,请同学们思考,若是已知一个物体某个面的形状,是否能由此推测出这个物体是何立体图形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通过图形判断观察物体的方位 1.出示不同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分小组下发,每个小组观察一个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别在自己小组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并画

出图形。 2.小组活动:四人一组,其中三人按课本第69页例2中小朋友的方位围绕桌子站好,观察并画出自己看到的图形。剩下的一名同学判断这三张图分别是由哪位同学画出的。 3.交换角色,小组间交换物体,进行多次观察活动。 4.小组内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5.讨论:小朋友们观察得很仔细,活动中都非常认真。(出示例2图)相信大家很快能判断出课本上这幅图中的三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位小朋友观察到的。 6.小结:小长方形是观察者从侧面看才能看到的,所以是小英看到的,横着的长方形是观察者从正面看才能看到的,所以是小刚看到的;竖着的长方形是观察者站在右边从上往下看才能看到的,所以是小强看到的。 知识点2 由物体的某个面,判断是何立体图形 1.出示一个正方形。 师:这个正方形是观察者看到的某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它可能是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那么推想——什么物体从某一面看是正方形呢?从这个角度,就能得出结果。 3.学生汇报、交流。 (有的认为可能是一个正方体,有的认为可能是一个长方体) 4.小结:同学们答得都对,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故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长方体。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作用】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非负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近承本章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也为后继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实数、整式、方程等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生活中的地理、物理等各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教育、教学目标】 ⑴知识和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⑵过程和方法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⑶情感与价值目标: 在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探索带来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通过生生间合作、交流、竞争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还可以通过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及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法则中减法到加法的转变过程,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1.在小学阶段学生已学习了非负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在生活中他们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的应用并不陌生,另外他们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有一定的运算能力。 2.本校属于城乡结合学校,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他们的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都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都较弱。 3.做为初一新生,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善未培养,虽然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索欲望也较强,但交流合作的意识不强,自主探索的效率也较低,自我管理能力也很差。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2课时)

2.2有理数的减法(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数学能力及初步掌握数学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过积极参与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其应用的数学活动,体会相应的数学思想、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的运算法则,以及法则的应用。 难点:在实际生活中,正、负关系的确定以及原有知识的掌握。 【教学方法】观察、归纳、合作交流、对比、类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天, 厦门的最高温度是9℃,哈尔滨的最高气温是-7℃,那么这一天厦门的最高温度比哈尔滨的最高气温高多少摄氏度?列出算式. 由学生回答结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式子加以表示:9-(-7)=16. 提出问题:怎么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是什么? 二、合作学习,共同归纳 1.不妨我们看一个简单的问题: 9 -(-7)=16. 9 +(?)=16. 大家注意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先个人研究,而后交流.比较两式,可以发现: 9“减去-7”与“加上+7”结果是相等的,即 减法变加法 9 -(-7)=9+7. 变相反数 2.归纳:全班交流,从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规律: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这就是有理数减法法则,由此可见,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实质转化为加法运算.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应用1:计算:(1)5-(-5)(2)0-7-5 (3)(-1.3)-(-2.1) (4)11 3 -2 1 2 (5)(-6)+(-5) 在学生口答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归纳::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观察物体(二)(2课时)

观察物体(二) 第1课时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教材第13页例1) 教学目标 1.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具准备 形状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若干,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在图形上写出来。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教材例1。 摆一摆,看一看,连一连。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2.解决问题。 (1)摆一摆。 用自己手里的4个小正方体摆成图中的形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操作,教师巡视。 摆好后,交流、展示。 (2)看一看。 提问: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摆好的几何体,先想一想,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 组织全班交流,汇报结果。 ①观察物体时,先确定观察的方向。 ②观察时,视线要和观察的物体在同一水平线上。 ③观察时,要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来观察。 …… 现在,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摆好的几何体,你观察到的几何体是什么形状的? 引导学生观察几何体并进行联想。 (3)连一连。 课件展示: (4)说一说。 提问:谁能说说是怎样判断从前面、上面和左面看的结果的? 组织全班交流,汇报结果。 ①从上面看可以确定几何体的最下面一层中每个小正方体基本的摆放位置,有两排,前面一排摆放了3个小正方体,后面一排摆了1个小正方体;从列数看有3列,左面一列有2排,中间和右面各1排。

②从前面看是1层,有3列。 ③从左面看,这个几何体有两排,且都是1层。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四”第1~2题。 第1题: 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太理解或不懂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 从不同位置观察由小正方体拼摆的物体,辨认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方法:在哪一位置观察物体,就从哪一面数出小正方形的数量,并确定摆出的形状。 例1: 教学反思 1.在摆一摆,看一看,连一连,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力。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2课时《成数》课堂作业附参考答案

第2课时成数 一、选择题。 1.七成五写成百分数为()。 A.7.5%B.75%C.750%D.0.75% 2.去年蔬菜产量10000吨,今年产量15000吨,今年比去年增加()。 A.五成B.十成C.一成D.一点五成 3.小丽家有一块菜地,去年产白菜2000千克,今年比去年增产了二成五, 今年的产量是()千克。 A.2200 B.2400 C.2500 D.2600 二、李大爷的一块农田去年种水稻,产量是1000千克,今年改种新品种后,产量 比去年增产三成,今年的产量是多少千克? 三、某商店上个月盈利5000元,这个月的盈利比上个月减少了一成,这 个月的盈利是多少元? 四、听农村的大伯说,他们家今年收了9600千克玉米,比去年增产了两 成,则大伯家去年收玉米多少千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七成五写成百分数为(B)。 A.7.5%B.75%C.750%D.0.75% 2.去年蔬菜产量10000吨,今年产量15000吨,今年比去年增加(A)。 A.五成B.十成C.一成D.一点五成 3.小丽家有一块菜地,去年产白菜2000千克,今年比去年增产了二成五, 今年的产量是(C)千克。 A.2200 B.2400 C.2500 D.2600 二、李大爷的一块农田去年种水稻,产量是1000千克,今年改种新品种后,产量 比去年增产三成,今年的产量是多少千克? 1000×(1+30%)=1300(千克) 三、某商店上个月盈利5000元,这个月的盈利比上个月减少了一成,这 个月的盈利是多少元? 5000×(1-10%)=4500(元) 四、听农村的大伯说,他们家今年收了9600千克玉米,比去年增产了两 成,则大伯家去年收玉米多少千克? 9600÷(1+20%)=8000(千克)

有理数加减法优秀教案

有理数加减法优秀教案 下面我就从以下六个方面——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小节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 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 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 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 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 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 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 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 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百分数第二课时《成数》教学设计

百分数第二课时《成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5-13 我要投稿 百分数第二课时《成数》教学设计 百分数第二课时《成数》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成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2、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灵巧解题的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 教学重点: 成数的意义,并会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成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一些应用,像计算发芽率,出勤率,成活率,还有计算储蓄的利息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成数”。(板书课题;成数) 二、教学成数

师:成数常常用来说明农业的收成,比如说今年的小麦比去上增产二成,苹果比去上减产一成,这“二成”和“一成”是用来说明收成情况的。“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二成”就是十分之二,改写成百分数就是20%。 师:今年小麦比去年增产二成,也就是今年小麦比去年增产十分之几?,也即百分之几? (学生回答) 师:今年苹果产量比去年减产一成,表示什么意思?今年苹果的产量是去年的百分之几?(学生回答) 1、请学生回答: “一成”是十分之几?改写成百分数是()% “二成”是十分之几?改写成百分数是()% “三成”是十分之几?改写成百分数是()% “二成五”是十分之几?改写成百分数是()% 2、出示例10:水北庄村民小组前年收水稻46吨,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一成五,去年收水稻多少吨? 师: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一成五,表示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 ”的量?怎样计算?根据什么?如何列式解答? 学生1:多收了一成五,表示多收了15%。 学生2:单位“1 ”的量是前年收水稻的产量。 学生3:列式为:46+46×15%,因为是求46吨的15%是多少?或者:46×(1+15%),是求46吨的(1+15%)是多少?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赵英俊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进行减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四、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加法运算之后,以初中代数第一册第53页的有理数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1、例2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 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六、教具: 七、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计算(口答): (1) 1+(-2) (2) -10+(+3) (3) +10+(-3) 2、出示幻灯片二: 如图: 这是2006年11月某天北京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北京的温差是多少? 教师引导观察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谁能把10-3=7这个式子中的性质符号补出来呢? (+10)-(+3)=7 再计算:(+10)+(-3),师让学生观察两式结果,由此得到: (+10)-(+3)=(+10)+(-3)

观察减法是否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呢?是如何转化的呢?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注意学生的参与意识) 2、再看一题: 计算:(-10)-(-3) 教师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相加会得到-1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问题:计算:(-10)+(+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题结果,由此得到 (-10)-(-3)=(-10)+(+3)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式子,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教师总结:由以上两式可以看出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想一想两个有理数相减的法则是什么? 教师对学生回答给予点评,总结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强调法则:(1)减法转化为加法,减数要变成相反数(2)法则适用于任何两个有理数相减(3)用字母表示一般形式为a-b=a+(-b) 3 、例题讲解: 出示幻灯片三(例1和例2) 例1计算: (1)6-(-8) (2)(-2)-3 (3)(-2.8)-(-1.7) (4)0-4 (5)5+(-3)-(-2) (6)(-5)-(-2.4)+(-1) 教师板书做示范,强调解题的规范性,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步骤,(1)转化(2)进行加法运算。例2:小明家蔬菜大棚的气温是24℃,此时棚外的气温是-13℃,棚内气温比棚外气温高多少摄氏度?师巡视指导,最后师生讲评两个学生的解题过程。 课后练习1、2

教案《观察物体》第二课时

观察物体(二)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组合,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能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和形状。 教学难点: 1.学会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和形状。 2、明确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昨天的知识。(出示课件三幅图片1是38页的做一做、2是40页练习一、3是40页练习二) 今天我们将两个物体进行组合,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中的奥秘和乐趣。 二、新授新课 活动一:观察球体和圆柱体 1、师:(分别出示两个物体)你知道这个物体叫什么名字吗? 生:一个是球体,一个是圆柱体。 2、、观察球体 师: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这个球体,你看到了什么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分别从上、下、左、右去看,无论怎样看,这个球都是圆形的。 生2:我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观察我们看到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师:是的,同学们,球体无论从哪个位置上观察,给我们的视图感觉都是圆形的。(设计一道题

总结出:球体从不同位置上观察,我们看到的形状都是圆形。 3、观察圆柱体 (1)师:我们再来观察这个圆柱体,观察时注意:无论从哪个位置观察,视线都必须垂直于被 观察物体的表面。(师演示给学生看) (2)师:任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把你从不同位置上看到的形状和同学说一说,小组内有 疑议可以提出来和老师交流。 (3)学生自由观察 (4)学生汇报。 生1:我看到了圆柱体的上面,它是圆形的。 生2:我看到了圆柱体的侧面,发现它是一个长方形。 生3: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在侧面观察时,看到的不是长方形,看到的是带有弧度的图形。 师:你能把你看到的图形,画在黑板上吗?(学生画看到的图形) 师:那你能演示一下你是怎么看到的吗?(学生演示) 生1:老师她观察的方法不对,她的视线不是垂直看的。 生2:她的视线不垂直,所以她同时看到圆柱的上面和侧面。 师:刚才观察方法不对的同学,请用正确的方法再来观察一下好吗?(学生演示)生3:我觉得观察圆柱体的侧面时应该离远点看,如果在近处看的话,我们看到的图形也会是这样的。 师:那同学们就由从近到远的方式再试一试。(学生观察) 生:我发现了距离越远看着越像长方形。 …… 师:同学们说的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认 真看,老师将这个圆柱体由近向远处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生:这样看就是一个长方形了。 师:是的,长方体的侧面,从远处看给我们的视觉效果上确实是个长方形。 师:同学们再看,老师现在把这个圆柱体变矮了,你再看它的侧面是什么图形呢?生1:我看到了,它是一个正方形。 生2:我发现了,圆柱体的高矮不同,它的侧面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总结:圆柱体的高矮不同,它的侧面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发现有善于总结,其他的孩子一定要多向他学习。活动三:观察球和圆柱体的组合图形 师:通过观察同学们对这两个物体不同位置的形状已经有了清晰的表象,现在老师就把两个单一的几何体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组组合形体,让我们继续观察

有理数减法公开课教案

课题: 《1.3.2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第二小节的内容,以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为课堂教学内容。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通过有理数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对今后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基础知识,认识了正、负数;理解了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这就为学习有理数减法奠定了基础。而本节的有理数减法,其核心是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正确利用加法法则进行减法计算。因此,本节课的有理数的减法其实就是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能够把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进而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和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释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的普遍联系、相互转换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推导。

五、设计思路 1、导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减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展开: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探索规律,形成有理数减法法则;接着引导学生学习例题,让学生学会熟练运算;紧接着引导学生拓展应用、内化升华;然后进行回顾反思、课堂小结,加深印象。 3、结束:通过达标测试、反馈情况,最后作业布置、反馈情况。 六、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第二小节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有理数减法法则,应用减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减法计算,归纳总结方法,学生通过练习,进行达标测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今天一天的气温为-3℃:4℃这天的温差是多少呢?(温差表示最高温减去最低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有理数的减法。 1、一下是一个室温计的图示,请同学们观察并读出温差?

《观察物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观察物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组合,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能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且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学会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到的多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法学法】观察、猜想、推理、验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探究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出示球体和圆柱体平面图,让学生辨认它们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2、指名回答,并让学生对照实物进行观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3、出示正方形,这是老师看到物体的一个面,同学们猜一猜这个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4、出示正方体、特殊的长方体、圆柱体加以验证。 5、现在我们不能根据这个图片判断它是什么图形,那需要增加什么条件呢? 三、巩固 1、出示P39做一做图,能确定他们的形状吗? 师提供实物加以验证。 2、P40第3题。 先独立思考,再指定学生回答,最后提供实物加以验证。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发现呢? 五、作业布置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学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学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课堂教学反思】 由于有例1的教学做基础,本课我仅有10分钟不到的时间即完

有理数的减法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七年级数学《2.5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2、 通过有理数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并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能熟练进行有理数减法的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方法: 探索、归纳、巩固。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在小学阶段学习时,我们知道做减法题目时只能用大数减去小数,小数送去大数到底可不可以呢? 如12 — 5 = 7 那么5 — 12 = ? 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后我们就揭开了这一迷惑了很多同学的问题了。 探究发现: 1、 p61《北京青年报》2001年4月9日 天气预报 ?)(=--34 探索得出: 这其中的规律对于减法是否普遍适用呢?我们来研究下一组题目。 2、自主学习:计算下列各题 50-20=________ 50+(-20)=____________ 50-10=____________ 50+(-10)=___ _ 734=--)( 734=+

50-0=________ 50+0=___________ 50-(-10)=_________ 50+10=_________ 50-(-20)=_________ 50+20=_________ 观察上面例子你能发现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换一些数试试。 这个结论作为今后进行有理数减法的法则。它有两个特点: (1)减法变加法; (2)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 例如用式子表示为: 它的作用: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再依加法法则完成运算。 知识应用: 1、 应用法则计算 2、 (1)9-(-5) (2)-3-1 (3)0-8 (4)-5-0 随堂练习 p63 1、 口答 实例应用: 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约为8848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大约是-155米,那么两处相差是多少米? 2、全班学生分成两个组进行游戏,每组的基本分为100分,答对一题加50 第一名超出第二名多少分? 第一名超出第五名多少分 要求:仔细分析,积极思考,比比谁做的好 补充训练(视时间充裕情况安排) 一、 填空题 47=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课时观察物体

第 2 课时观察物体( 2 )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的例2 和例3。 【教学目标】 1. 通过图形判断观察物体的方位。 2. 根据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猜它是何图形。 3. 通过观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文体、圆柱体、球。 【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大家已经知道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的知识。除了观察已知的物体外,请同学们思考,若是已知一个物体某个面的形状,是否能由此推测出这个物体是何立体图形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通过图形判断观察物体的方位 1. 出示不同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分小组下发,每个小组观察一个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别在自己小组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并画出图形。 2. 小组活动:四人一组,其中三人按课本第69页例2中小朋友 的方位围绕桌子站好,观察并画出自己看到的图形。剩下的一名同学判断

这三张图分别是由哪位同学画出的。 3. 交换角色,小组间交换物体,进行多次观察活动。 4. 小组内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5. 讨论:小朋友们观察得很仔细,活动中都非常认真。(出示例2 图)相信大家很快能判断出课本上这幅图中的三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位小朋友观察到的。 6. 小结:小长方形是观察者从侧面看才能看到的,所以是小英看到的,横着的长方形是观察者从正面看才能看到的,所以是小刚看到的;竖着的长方形是观察者站在右边从上往下看才能看到的,所以是小强看到的。 知识点2 由物体的某个面,判断是何立体图形 1. 出示一个正方形。师:这个正方形是观察者看到的某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它可能是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那么推想——什么物体从某一面看是正方形呢?从这个角度,就能得出结果。 3. 学生汇报、交流。(有的认为可能是一个正方体,有的认为可能是一 个长方体) 4. 小结:同学们答得都对,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故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长方体。 【课堂作业】 课本练习十六第4、5 题。 答案:第4题:③①② 第5 题:略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学习了通过图形判断观察物体的方

二年级上册数学5 观察物体(一)第2课时 观察物体(2) (2)

编号:54158543442893744576892562 学校:观音市阳沅镇普贤学校* 教师:黑白双雄* 班级:白云伍班*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9例2、例3,完成教科书P71“练习十六”中第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立体图形时看到的图形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对立体图形的观察,学会辨认从立体图形前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 3.能根据观察立体图形时所看到的图形,推理出观察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会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时所看到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能根据观察到的图形,判断观察的视角,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积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活动引入。 教师出示积木。 师:同学们认识它们吗?拿出你们的积木搭一搭。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出示任意图形或发出指令,组内成员搭一搭,看谁搭得又对又快。 2.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个立体图形。 师:你们还记得这些立体图形吗?这节课,我们要利用这些立体图形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2)]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搭积木活动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观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看到的图形的每个面,为新课的探究打好基础。

二、合作探究,观察立体图形 1.合作探究,观察长方体。 (1)小组活动:将长方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前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2)全班交流: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会说看到了长方形或正方形,也有的学生会说看到的是平行四边形,这时可用纸盖住这个面,沿着面的四周按压出图形的轮廓,用笔沿轮廓线描出所看到的图形,再确认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3)初步渗透“三视图”。 课件出示教科书P69例2。 师:小英、小强和小刚也在观察长方体,从他们的角度,这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学情预设】有了前面观察的基础,学生都能说出:第一幅图是小英看到的,第二幅图是小刚看到的,第三幅图是小强看到的。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从图中这三个位置观察长方体,看到的都是长方形,有的是横着的,有的是竖着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2.观察正方体。 (1)小组活动:将正方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前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2)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学情预设】正方体的观察比较容易,学生会说在前面、上面、侧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3)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学情预设】因为正方体的六个面是一样的,都是正方形。 (4)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师小结:从前面、上面、侧面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图形相同。 3.观察圆柱和球。 师:照样子观察竖放的圆柱和球,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观察竖放的圆柱,从上面看是圆形,从前面和侧面看,都是长方形;观察球,不论从哪个面看,都是圆形。 4.师生小结并板书。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立体图形,看到的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将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在亲身经历中体【教学提示】 注意说明长方 体的特殊情况,有 的有2个面是正方形,有4个面是长 方形。 【教学提示】 学生所看到的圆柱侧面的图形和 球的各个面的图形 是学习的难点,只 要学生能感受到 “从各个位置观察 球,所看到的图形 一样;从侧面观察 圆柱,所观察到的 图形一样”即可, 不必抽象成平面图 形。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2课时 成数(导学案)

第2课时成数 枫岭头中心小学张海泉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2。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成数的意义,知道成数与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了解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交流,将成数问题转化成百分数问题,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与成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思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体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成数的含义,能进行生活中有关成数问题的计算。 难点理解成数应用题的真正所求,并能快速将其转化为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通过生活问题引出教学主题,组织学生独立学习,再进行点拨教学。 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有关成数的问题和前面学习的百分数问题相比,它们有什么联系? 学生集体交流后,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1:成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百分数问题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题目中的百分数是用成数表示的。 预设2:只要把成数改写成百分数,成数问题转化成了百分数问题。 预设3:成数问题是百分数问题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提出问题:把谁看作单位 “1”?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之处? 2.完成教材第13页第4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 流。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学习本节课后你有什么新 的收获? 2.布置作业。 学生谈本节课内 容。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成数是农业生产和各行各业发展变化情况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相比于“折扣”,“成数”对学生来说是个陌生的词语,但有了“折扣”的铺垫,学生理解起“成数”也不算太难。教学时,多联系实际问题讲解,注意强调题中哪个量是单位“1”,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