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教育期——启蒙教育、心智教育

学前教育期——启蒙教育、心智教育

学前教育期——启蒙教育、心智教育
学前教育期——启蒙教育、心智教育

学前教育是指入学前儿童的教育,因此学前教育的年龄范围与学校教育的起始年龄有着密切联系。由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对小学入学年龄有不同的规定,学前教育的起止年限也有所不同。

在我国古代,小学教育没有统一体系,入学年龄也无统一规定,因此学前教育也就没有明确的年龄划分。根据《礼记?内则》所说的“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在西周时期学前教育期是指10岁以前。而《大戴札记?保傅》中则说“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这也就是说8岁之前为学前教育期。到了近代,随着蒙养园、幼稚园等学前公共教育机构的兴建,以及统一的学制的建立,学前教育期开始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范围。1902年的壬寅学制规定儿童从6岁起受蒙学教育四年。l904年的癸卯学制则规定蒙养院招收3~7岁的幼儿,接受四年教育后,即7岁时进入初等小学。从近代起,我国学前教育的终止年龄定于6~7岁。在现代,因起始年龄的不同,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从儿童出生一直到入小学前这一段时期的教育为学前教育,被称为广义的学前教育。另一种则为狭义的学前教育,专指3~7岁儿童的教育,以有别于3岁以前的乳婴儿教育。本书主要采用广义的学前教育概念。

在美国,0—8岁儿童的教育为幼儿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学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仅指入学前1年的教育,而早期教育(Early Education)是指0~3岁儿童的教育。在英国小学招收5~11岁的儿童,而3~5岁则是基础阶段教育时期。前苏联将两岁前称为学前早期,2~7岁为学前期,因此学前教育是指2~7岁儿童的教育。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有将学前教育的年龄范围向前延伸的趋势。许多国家都将从初生至6、7岁儿童的教育归人学前教育的范围之中。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成果。因为这一阶段具有区别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共性,将0~6、7岁作为整体对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启蒙教育
在一些不知道新理论的人特别是儿童,不具备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时,只能简单使他们记住结果而应用科学知识,这种忽略证明过程的教育方法叫启蒙教育。启蒙教育常用的说理方法是用一些被启蒙者已知的类似常识,来说明道理,而不是讲述科学证明过程。


爸妈可以开始放心让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事事都包办代替;当宝宝兴奋地要和你分享事情时,不要有过多的拒绝,就算拒绝也要和宝宝说明清楚原因;由于

宝宝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不是分很清楚,家长对于宝宝对事件的描述不要过分肯定和否定,要慢慢引导宝宝对事件真相描述的能力。

母亲通常被认为在幼儿的语言培养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项研究表明,在幼儿最初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中父亲的作用比母亲更大,这可能是因为母亲“说得太多了”。

媒体报道,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专家是在调查了92个家庭后得出上述结论的。这些家庭的幼儿父母均有稳定的工作,孩子的年龄在2到3岁之间。调查的内容是确定这些幼儿所掌握的词汇有多少来自母亲,多少来自父亲。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交流多于父亲,但幼儿通过模仿父亲的话语而掌握的词汇更多。

语言产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如: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研究还显示,幼儿通过父亲掌握的词汇越多,其语言能力发展得越快。

对于2-4岁的宝宝,妈妈可以利用杂志上的图片剪贴一些图片。再把图片拼接,比如熊猫长了象鼻子,母鸡在河里游泳等等。让宝宝找出错误和说出为什么错,并加以纠正。妈妈在游戏中可以引导和启发宝宝,但要告诉他们答案。
主要锻炼:观察的细致性、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持续性、发展认知能力、逻辑能力

和2-4岁的宝宝,妈妈就陪他们玩一玩美工泥吧。除了可以捏出不同形状的作品外,还可以准备纽扣,为捏出来的小船小船印上有规律的花纹。
主要锻炼:空间知觉、观察的整体性、发展认知能力、发展创作能力
最后给妈妈们一个温馨小提示:在对宝宝进行视觉开发训练时,尽量做到让宝宝的眼、耳、口、手、肢体综合运用起来,这样才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认知能力
在家中你们是否陪同宝宝一起玩游戏呢?搭积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孩子在游戏中既可玩得愉快,又可获得知识,还能发展创造力,收益是多方面的,积木所展现的几何形状是丰富多样的。

利用积木让幼儿认识几何形体十分合适。特别是我班幼儿年龄小可以让他们认识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大一些的幼儿可增加认识几何体,如正方体、圆柱体等等。具体做法如下:
 1、让幼儿通过视觉观察形体物征、触觉感、知形体物征,如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三角形的边和角,从而知道三角形有

三条边,三个角。
2、在许多积木中,辨别不同的形体,如让幼儿按指示取积木,用三角形的积木搭房顶等。
3、给积木分类:让幼儿把同一形体的积木放在一起,并用语言说出每一积木的形体。
4、给积木排队:如按大小顺序给方块积木排队,按粗细顺序给圆柱积木排队等。
5、摸积木,将积木放在箱子里,让幼儿将手伸进箱子,按指示摸积木,如摸一块长方体的积木,通过触觉辩别几何形体的不同特征。
6、数积木在幼儿用积木搭好一样东西以后,可以让他们计算每个形体的积木用了多少块,大一些的幼儿还可以要求他们用纸笔记录下来,这样既可以辩别形体,又可以进行点数活动和练习写字。

对钱有初步的认识,知道钱的重要性,但不是钱本身,而是钱能买他想买的东西。能说出一星期有几天,能判断两件物品中哪一件重。能根据用途给物体下定义:如球是扔的,车是骑的。

5岁左右宝宝开始知道一年中12个月的名称和一周中每一天的名称;开始能看钟表,时间概念已比较明确,可以开始培养宝宝按时作息,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能理解数字的含义,并会在对比的基础上找出物品或事物内部的数学规律。能调动和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很好地控制身体,手脚灵活,运动也较以前更为剧烈,但已不太容易摔跤。能在一条直线上走、单足跳、跳绳、跳舞等,这时的宝宝喜欢蹦蹦跳跳,可能学会一些舞步,特别是小女孩会很喜欢跳舞。 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会初步归纳主题,比如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什么意思;具备比较成熟的语法知识,但别人语法错误时,还可以进行指正,例如当有人说“知不道”时他会说“应该说‘不知道’,你错啦!”









心智教育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不久前因班上一个孩子的默写问题,我打电话给他的家长,并和家长交流该生的学习情况。家长说了这样一番话:我的孩子学习再不怎么样,但我能保证他是他们班第一个开宝马的人。我听后陷入了沉思。处于21世纪,我们教师现在的职责又是什么?从古人的那句话来分析,我认为:作者认为此三者是有区分的,有先后,有轻重。首先是道,其次是业,最后才是惑,传道应该是第一位的,并且是重中之重。二、心智教育的意义近些年出现的一些现象很让人费解,从轰动全国的马加爵,到药家鑫,到“我的爸爸是李刚”,到博士,硕士,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不堪学业的压力而自杀行为屡见不鲜等等,这其中当事人基本都是有文化层次的人,更不可以讲没有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意识,而这些现实血淋淋地摆在了面前,说明在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上是不

欠缺的,缺的是为人之“道”,即心智教育的传授。
现在的独生子女实在是太孤单了,钢筋水泥、高楼深院仿佛给他们构筑了一个个小笼子,而与电视、电脑、游戏机的亲密接触,又使他们与人离心离德。近日公布的“北京市未成年人现状调查”显示:有20.8%的孩子存在中等程度的孤独,有22.5%的孩子表示“我没有知心朋友”,有45.6%的孩子相信“多数人是不可以信赖的”,有36.1%的孩子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关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让孩子走出孤独,学会交往,应是我们家长需要解读的课题。
一、培养孩子遵从社交规则
被同伴拒绝的孩子,很多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交往的规则。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妨制订明确的交往规则,要求孩子遵从。比如在餐桌上,把孩子爱吃的东西适当地分给其他人,然后告诉他:“好东西要公平地享用,不能一个人独占。”孩子习得的社交规则,被他逐渐内化形成巩固的能力后,就能够自如地运用到和同伴的交往当中了。
二、培养孩子具体的社交策略
家长可以教孩子学习一些具体有效的社交策略。例如,当孩子想加入其他人的游戏时,可以教孩子友好地向别人发问:“我可以参加你们的游戏吗?”或者教孩子注意观察其他小朋友,如果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了麻烦,如搬不动东西时,可以主动上前提供帮助。如果孩子害羞,家长可以鼓励他先找跟自己比较熟悉的孩子一起玩,再去和其他孩子接触。
三、创造具体的情景锻炼交往能力
家长还可以创造一些具体活动,吸引孩子们来一起活动。交往需要情景,对孩子而言,交往的最好前提是共同做某项彼此都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家长可以在家中举办小晚会,邀请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一起参加,观察孩子与同伴交往的特征如何,然后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
四、引导孩子观察他人的情感变化
在同伴交往中,对他人情绪的正确感受和积极反应是交往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看电视、游戏等方式,教孩子观察别人的情绪变化是如何通过脸部表情及肢体动作来表现的。还应注意引导孩子学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会造成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可以多问问他:“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想?”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孩子自控力
首先要适当树立“规矩”,如要求孩子自己的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每天晚上***前要让他整理好,孩子的玩具应自己收拾,饭前应洗手等,并对其讲明道理。这样循序渐进,孩子就会形成习惯,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


其次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监督。一般说来,家长在场,孩子就不会忘乎所以。例如孩子做作业,你可以陪坐在一旁默默地看书看报或编织毛衣,给孩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这样孩子就不敢刚写几个字就跑出去玩了。试试看,一个月下来,准有收获。然后再逐渐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
再次,对孩子的进步要适当鼓励。对于孩子因提高效率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应让他自己支配,让孩子体会到取得进步的喜悦,从而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别忘了家长自身的修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孩子面前必须表现出很强的自制力,这样才能影响和教育好孩子。



儿童的成长并不是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而是呈波浪式上升的。孩子的情绪发展也是如此,有些时间他们发展得好些,有些时间发展得差一些。当孩子处在情绪低谷的时候,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很容易出现“野马脱缰”的状态,让人颇为烦心。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常常会有这样的表现:
●情绪不稳定,常常会喜怒无常;
●经常无理取闹,一点点小事也能引发他的火爆脾气;
●专门和大人作对,尤其是用语言顶撞大人;
●在活动中过于兴奋,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难安静下来。


从5岁,爸爸妈妈要适应: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交友圈子,不再是粘着爸爸妈妈的“小黏糕”,宝宝的感情进一步丰富,对其他人的感情非常敏感,无论是成人或孩子,他都喜欢取悦于他们。当他看见有人受伤或悲伤时,他会表示同情与关心。放手让宝宝充分体会有玩伴的快乐,发展情感;宝宝的依恋情结和独立心理同时存在,且宝宝的行为更加独立,会邀请小朋友到家里做客甚至会独自拜访隔壁的邻居。
能清楚的进行自我介绍,说出自己的名字、年龄、自己拥有的东西以及日常行为;已经会为自己的一些不好行为产生羞愧感。小学阶段最好能给孩子找一所离家较近的学校,上下学更方便、安全,孩子不会过于辛苦以至于对上学产生抵触情绪。

6岁以后 对参与周围的活动较感兴趣,不需父母在旁就能与人交往,他更喜欢同一个或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而不愿单独玩了。他们能互相指定角色,设计游戏情节,并在想像世界中一起解决问题。喜欢竞争渴望胜利。当然,小朋友之间也可能发生矛盾,这时宝宝已经知道选择解决矛盾的方法,一般不会再轻易采用“武力”方式。宝宝会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使朋友满意,也会努力使老师高兴;能够在集体活动中遵守一定的规范,自制力和忍耐力有所提高。
这个年龄的孩子逐

步明显地表现出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和性格倾向。对自己的行为能够作出初步评价,并能在家长及幼儿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并受到其约束。 他乐于助人、善于动脑筋并喜欢谈论自己的想法;能准确判断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对表扬能做出得体的回应。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他的内心世界也越来越复杂,喜怒哀乐等比较细腻的情感也发达起来,更加敏感,自尊心也更强。








 遗尿症多发生于5~10岁儿童,男孩较多见。
临床一般分为两大类:
①原发性遗尿:是指出生后一直尿床者;
②继发性遗尿:指患儿在5岁以内,曾有一段时间(约3~6个月)不尿床,尔后再发生遗尿者。
与睡眠障碍有关的遗尿,绝大多数是属原发性遗尿症。
本症通常可自愈,随年龄增大后遗尿消失,大多数在8岁以后就停止尿床。

遗尿的确切原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30%遗尿孩子的爸爸和20%遗尿孩子的妈妈,在小时候也曾犯遗尿病。反过来讲,爸妈均有遗尿史,他们儿子有40%会遗尿,他们的女儿有25%也患此病。另外,在双胞胎、单卵双胎兄弟同时遗尿的要比双卵双胎高出2倍,可见,遗尿有遗传倾向。
(2)睡眠过深:这是一个较常见的因素。这类小儿常常在睡前玩的较疲乏,睡得很深,不易唤醒,也多在梦境中尿床。若睡前饮水较多,则更易发生尿床。
(3)膀胱功能成熟延迟:有些患遗尿症的小儿的膀胱容易较正常孩子小,这些孩子平时排尿次数相对较多,但尿量不多。这是由于膀胱内的尿液没有多少,它就收缩排尿了。
(4)精神紧张:据临床统计,家庭不合、父母离异、失去双亲,惨遭虐待、升学考试前,孩子发生尿床的机会明显增多,但这种遗尿常是暂时的,过一段时间,精神情绪会逐渐消失。
(5)疾病的因素:由器质性疾病引起遗尿的情况并不多见。泌尿系感染、畸形、以及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等可引起遗尿。另外,无症状性细菌尿和高钙尿也会引起遗尿,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行为疗法
1、设置日程表
从治疗第一天起,要求家长为患儿设置日程表,以便每天进行记录(可使用日历)。当尿床时,努力寻找可能导致尿床的因素,并记录在日程表上,如未按时睡眠,睡前过于兴奋,白天过于激动,傍晚液体摄入量太多等。当患儿无尿床时,便把一颗星画在日程表上,并予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每周与医师会晤一次。
2、建立条件反射
从治疗开始起,要求家长每天在患儿夜晚经常发生尿床的时间前,提前半至1小时

用闹钟将患儿及时唤醒,起床排尿,使唤醒患儿的铃声与膀胱充盈的刺激同时呈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条件反射建立,患儿就能够被膀胱充盈的刺激唤醒达到自行控制排尿的目的。此外,要鼓励患儿自己去而所小便,目的在于使患儿在比较清醒的情况下把尿排泄干净。
3、膀胱功能锻炼
督促患儿白天多饮水,尽量延长两次排尿的间隔时间,促使尿量增多,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鼓励患儿在排尿中间,中断排尿,数1至10,然后再把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必须指出,遗尿可使患儿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如果家长不顾及患儿的自尊心,采用打骂、威胁、惩罚的手段,会使患儿更加委屈和忧郁,加重心理负担,症状不但不会减轻,反会加重。我们认为,对待遗尿症的患儿,只能在安慰及鼓励的情况下进行治疗,这一点甚为重要,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