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新视野?新思维?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Ξ

邹 萍

(社会科学部,大连 116622)

摘 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比例数、

生源差异及有关影响因素,采用改进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 )以及自编的影响因素问卷(AAI )对大连6所大学1141例女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约占14%,不同地区的生源性别角色类型差异较大;双性化人格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母亲及其民主化的教育方式,教师的鼓励,同伴、集体的交往等社会因素起主要作用。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双性化人格 性别角色 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男女双性化”指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①。可称为双性化人格、两性化人格、男女兼性或心理双性化(Androgyny )。若从一个人男性化与女性化的程度(性度)②来看,双性化人格则男性度与女性度都比较高。从心理学角度看,两性化人格是这样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与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心理素质的两性化既不是性错位,也不是同性一体的同义语③。

最早提出双性化概念的是罗西(A.S.Rossi ,

1964),认为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传统男性应该具有

的和传统上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④。然而研究双性化人格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Sandra Bem ),1974年,贝姆设计了第一个测量双性化特质的心理量表

“贝姆性度量

表”也称“贝姆性别角度量表”

(Bim Sex Role Inven 2tory 简称BSRI ),用此量表测试,把人的性度分为四

种:双性化人格、男性化人格、女性化人格中以及中性化(不典型)人格⑤。她对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

75名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发现:约有三分之一(27%-32%)的人具有双性化气质。其中女大学

生双性化人格占27%。在其以后的研究中,她又进一步证明了双性化人格的女性比其他人具有更显著的独立性、也能够较好地表现出女性气质,并有强烈的自尊感。贝姆(Bem ,1981)认为,双性化的个体(The androgynous person )对职业的抉择是建立在他(或她)的兴趣和能力基础上,而不是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⑥。司本斯(Spence J T ,1981)等人采用人格归因量表(PAR ),调查结果表明女性中27%的人属于双性化人格,这种人格类型的个体,既能胜任男性的工作,也能胜任女性的工作,她们有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力。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⑦。

G ibert (1978)研究表明,男女被试更多地认为双性

化的人是更典型的、有吸引力的、理想的女人和男

第20卷 第3期1999年6月 大连大学学报J OUR NA L OF DA LI AN U NI VE RSITY

Vol.20No.3

Jun.1999

Ξ收稿日期:1999—04—02

本文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1998年妇女专项研究基金课题“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研究”内容。

作者:女,1963年生,大连大学社会科学教研部副教授。

人的模式⑧。斯比尔斯(Sperce,1982)等人的研究表明,双性化的青少年和女大学生的确比性别类型化的自我评价更高,更受欢迎,适应能力更好。1984年,佩里(Perry)和布塞(Bussey)还认为,双性化个体的优势到青少年和成年初期才能显现出来⑨。我国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晚,研究也较少,张李玺(1990)对69名女大学生的性别气质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双性化气质占20%。关树文(1995)对蒙汉大学生跨文化研究发现:被测232人中,双性化人格占25%(约四分之一),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约占22%,且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汉族大学生双性化人格仅占13%)⑩。此外,我国学者陈芳芳(1994)、王卫东(1995)等也对双性化人格进行了有关的研究探讨 λ?。

总之,双性化的概念在短时间内引发了大量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至今还没有证据表明双性化有什么不利因素。就现有文献纵观此领域的研究,均证明了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而且随社会发展进步,它将成为一种角色发展的趋势。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女大学生大样本的实证研究,了解当今我国女大学生双性人格的现状、生源差异及影响其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为女大学生的成才及个性发展提供心理依据。

二、研究方法

被试本研究在大连地区按生源为全国招生、东北地区招生、辽宁省招生、大连地区招生的不同比例,分别在六所不同类型的大学近40个专业对1500名女大学生进行了测查,其中就1141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科学的统计与分析。

材料本研究采用我们课题组编制的《女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人格特点问卷》。这套问卷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BSRI测验是采用改进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共60个题目,按1~7级回答,测验结果采用自编软件进行统计,得出性别角色类型及男性分(M)与女性分(F)。第二部分,EPQ测试,采用由我国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成人版),抽取出其中最能反映人个性的特征的E与N 量表,共45个题目组成问卷,按评分手册要求,自制评分键,分别是得出每个人的E分、N分及其标准分。第三部分,AAI影响因素测试,为自编问卷,共16个题目,19个回答项目,每题目4~6个备选答案,被试选其一。主要结构为:1.家庭因素:包括母亲的职业、文化、教养方式及主要个性特征。2.学校因素,包括教师的学业期望、集体活动的影响及同伴交往。3.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指传统的性别观念。4.个人成长的经历等。

方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手段,将测试结果原始数据通过计算机录入,采用自编的统计软件BSRI进行原始数据的录入、整理,然后使用大型统计软件Spss for windows7.0进行数据处理,并将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结论。

三、研究结果

(一)目前我国女大学生性度取向现状及生源不同引起的显著差异

由表1显示出,所测女大学生双性化占14%,女性化占29.1%,男性化占10.8%,中性化占46. 1%。不同生源,性度取向比例不同,由全国招生到大连市招生双性化人格比例趋势在增加。将不同地区生源(sort)与性别角色类型(role)及男性分(M)、女性分(F)进行差异检验,如表2所示,不同生源性别角色分类差异十分显著,且主要体现在女性气质分方面差异显著。

表1 1141名女大学生性度取向类型结果统计

生源

 性度 %

全国招生东北招生辽宁招生大连地区招生总 计双性化12.014.014.215.514.0

女性化19.029.432.034.229.1

男性化15.19.210.78.810.8

中性化53.947.443.141.546.1

86 大 连 大 学 学 报 第20卷

表2 不同生源(sort )与性别角色类型(role )差异比较(F 考验)比较项目F 值P 及 差异水平

性别类型Role 7.191.000333男性分M 1.200.126 女性分F

1.349

.0293

3表示P 〈0.05,333表示P 〈0.001

(二)影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因素

1.关于成长中影响最大的人,双性化人格调查显示:母亲占45.6%,居第一位;父亲占23.8%,居第二

位;老师占10.6%;同伴占8.1%;其他人占11.9%。

2.关于家庭对双性化人格的影响:

(1)对母亲职业的调查表明:双性化人格的母亲职业排序①干部及企业管理人员占24.4%,②工人及

服务人员占20.6%,③知识分子占11.9%,④职员占7.5%,⑤文体工作者占0.6%;说明母亲职业对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影响并不起主要作用。

(2)对母亲文化水平调查表明:双性化人格的母亲文化水平排序①初中37.5%,②高中占24.4%,③

大学占19.4%,④小学以下18.8%,研究生以上没有。说明母亲文化水平对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影响同样不起主要作用。

(3)对双性化人格母亲的个性特点描绘,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的60个题中,提到较多的五个词依次

为:①自信②乐于助人③坚强④有主见⑤热爱孩子,这里除了“乐于助人”为中性词以外,“热爱孩子”为女性特征词,其余均为男性特征词。

(4)双性化人格母亲的教养态度表现为:温和、和蔼占53.8%,严厉多、温和也多占42.5%,粗鲁、严厉

占9.1%;对孩子出现男性良好个性特点的态度为夸奖、称赞、鼓励的占88.8%。

(5)表3双性化人格的母亲家庭教育方式特点显示出:母亲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以民主性为主,在

高中以后尤为明显占82.4%。

表3 双性化人格的母亲家庭教育方式特点(%)溺爱性

民主性

放任性

专制性

不一致性

高中以前 1.0750.710.316.9高中以后

6.9

82.4

6.3

4.4

3.关于学校集体、老师及同伴对双性化人格的影响

调查表明:(1)双性化人格的女孩一般在高中以前,教师总是给予较大的学业期望占被测试人的

91.9%:

(2)双性化人格的女孩子在初中时交往的同伴

性别为①男女一样多占43.8%,②女性多占35.

6%,③男性多占17.5%,④独处仅占3.1%;(3)她

们对集体活动的态度,如表4所示:积极参与的在初中、高中、大学分别为77.5%、76.2%和72.5%;

(4)大学中最利于个性发展的因素,女大学生们认

为:同学交往占50.6%,积极活动占31.1%,父母及领导、老师的影响仅占8.2%;(5)关于童年期玩的玩具,双性化人格的女性回忆结果:占第一位的是益智玩具,积木和棋类约31.9%,其次是娃娃约

26.9%;至于父母给选择的衣服以女性的为主占

9

6 第3期 邹萍:女大学生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

43.1%,或根据需要提供男、女式服装占44.4%。

表4 被测双性人格参加学校集体活动态度自评(%)

能逃就逃被迫参加积极参与

积极参与并出谋划策初 中 5.616.931.3 46.2

高 中10.013.841.2 35.0

大 学17.510.035.6 36.9

4.关于社会文化及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

(1)调查显示出:双性化人格的女性也存在着性别角色冲突,其中21.9%的被试认为有过“既想成为积极进取的有成就的女性,又希望成为适应社会性别角色期望的传统女性”这样矛盾的心理,但时间不清楚,39.4%的人认为在大学时,14.4%认为在高中生时,6.3%的被试认为在初中时,而18. 1%的被试认为从未有过这样矛盾的心理。

(2)在社会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影响方面,调查表明:双性化女性基本上不受此影响,既表现为: 63.8%的被试认为既应干好事业,也应辅助男性;

32.5%的人认为要与男性一样努力、竞争;对协助男性当好助手的观点仅占2.5%;至于对女性应“恪守妇道”管好自我,照料家庭的仅占1.3%。

(3)在个人成长的经历中,双性化人格的女大学生表现为:①奖励多、挫折也多占44.4%,②一帆风顺或奖励多占23.1%,③较少挫折占15.6%,④挫折较多占8.8%,⑤平平淡淡占8.1%。说明奖励对双性化人格形成很重要,而伴随着适当的挫折也无妨。

四、讨论

(一)关于本次调查研究中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

本次调查研究选取的被试样本较大,分别在大连市生源不同、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六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大学)中随机选取1500名被试者,进行测试,其中对1141名有效问卷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在研究前为了确保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的效用,先对大连市一所综合性大学的672名学生进行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与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中的性度量表(MMIP-MF-F)的测试及进行相关检验,证明了量表准确性 λω。因而,此研究结果可以反映我国女大学生目前的性度取向现状。

本研究中关于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比例占14%这一结果,与关树文(1995)对蒙汉大学生的测试结果有相似之处(汉族女生双性化人格占13%),同时与张李玺(1990)的结果(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占20%)相差不大。由于前人的研究样本较少,因而可以认为,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不到五分之一。这一结果与贝姆(Bem)70年代的研究(美国大学生双性化人格占三分之一,女性占27%)结果差异较大。这也说明了文化背景对性别角色类型化的影响仍很大。这一点也可以从我们对不同生源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差异比较看出,确实受地区差异影响。大连是沿海开放城市,各方面发展较好,接收的新事物也相对内地等较多,而女性大学生良好的直觉及敏锐的感知力,使她们对社会进步中新事物接受的更快些,因而男性、女性特征都更为明显些。本次测验中地方性大学双性化人格比例也相对高一些(15%)。然而,由于测验中重点大学的女大学生在双性化人格方面并未显出优势(虽然男性化比例突出),也可以从另一侧看出,双性化人格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智慧因素不成正比。这还有待于通过进一步研究来证实。

(二)关于性别角色与个性气质类型有一致性倾向(多血质较多)的同时,又显示出二者的差异显著(尤其在内外倾方面),这并不矛盾。这不仅说明了当代女大学生所具的时代气息,而双性化人格发展本身也应顺应这种趋势。同时也说明了个性气质虽多以先天神经生理特点决定,但也受后天环境

07 大 连 大 学 学 报 第20卷

的影响。虽然说气质类型本身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智力水平,每种气质均有积极与消极的一面,有其职业适应性 λξ,但稳定而外倾的个性特点无疑与双性化人格具有一致性。

(三)关于影响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因素

本研究在多方查阅资料、研究综述及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关于影响双性化人格因素理论构想,并试图通过本次研究加以印证。可以看出,双性化人格作为一种性别角色类型它无疑更多受后天社会环境尤其是家庭、学校、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尤其在家庭教育中,无论父母(尤其是母亲)的职业、文化程度如何,最关键的还是其教养态度与教育方式,以及自身的个性特点,因为父母的态度和性别角色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性别角色观念 λψ。同时,儿童也会同等地观察和模仿父亲和母亲或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方式,因而获得包括“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在内的一系列行为角色 λζ。

其次,在学校的影响中,教师的期望效应对形成双性化人格也同样重要,这更多地影响了男女学生的自信心 λ{。而自信是双性化人格的一个重要特征 λ|。至于同伴交往也不应仅限于一种性别。社会文化对双性化人格的形成也不可忽视。至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对性度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

对双性化人格的研究还远不止这些,既然这个时代需要双性化人格,我们就应努力探索,为知识女性的成才提出更有力的依据。

五、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约占14%,不到五分之一。

2.双性化人格与多血质气质类型有着更多一致性,具有明显外倾性。

3.影响双性化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与家庭(尤其是母亲)的教养态度、方式及母亲的个性特点关系较大,其中,民主性的教育方式更利于双性化人格的形成。此外,少年期不同性别伙伴的交往,教师的鼓励,活动的参与,进步的文化背景等都对理想的性别角色形成有重要影响。

4.初中、高中、大学作为双性化人格形成到稳定发展的重要阶段,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注,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人对此有研究的兴致,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学校及家庭教育培养要跟上步伐,以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注 释:

①(美)珍尼特希伯雷.海登著《妇女心理学》,云南出

版社,1986年版

②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③方俊明:《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陕西师范大

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3期

④钱铭怡等编著:《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5年版

⑤张李玺著:《女性心理学》,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1990年版

⑥Joseph M.Fitzgrald.:Lifespan Human Development,

Wadsworth Puboishing Company Belmont,California

A Division of Wadsworth,Inc.1986.587

⑦Spence J T.,Helmreich RL.:Andronyny versus gen2

der schema:A comment on beam’s gender schema

theory,Psychological Review,88:36568

⑧G ilbert,Lucia A.:Feminine and masculine dimen2

sions of the typical,desirabie,and ideal woman and

man,Sex Roles;1978Dct Vol4(5)767-768

⑨申继亮等编:《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⑩关树文:《蒙汉大学生性度取向的跨文化研究》,《社会心理研究》,1995年第1期

λ?陈芳芳:《性别角色双性化与自概我念的关系》,北

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硕士研究生论文,1994年

λω王卫东:《角色发展的趋势双性化》,《中国妇女

报》(京),1995年第4期27页

λξ高玉祥著:《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λψ李林仙:《关于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一些研究》,《心理学动态》,1995,第4期第17-22页

λζ曾建国:《有关性别角色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及进展》,《心理科学通讯》,1989,第6期第39-42页

λ{周宁:《男女角色,后天形成谈儿童性别特征的形成》,《大众心理学》1995,第1期第4-5页

λ|邹萍等:《女大学生性度取向再探》,《世纪呼唤女性》,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

17

 第3期 邹萍:女大学生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

最新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三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09年)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劳动力、投资、消费、经济增长、最小二乘法。 1.背景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的增长来计算。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

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和其相关的经济变量联系起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中国经济增长变动趋势,以及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所得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将得到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更加具体的指标,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预测与决策。因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是有意义同时也是很必要的。 2.模型的建立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Y )这个经济指标作为研究对象;用总就业人员数(1X )衡量劳动力;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X )衡量资本投入:用价格指数(3X )去代表消费需求。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这里的被解释变量是,Y :国内生产总值, 与Y-国内生产总值密切相关的经济因素作为模型可能的解释变量,共计3个,它们分别为: 1X 代表社会就业人数, 2X 代表固定资产投资, 3X 代表消费价格指数,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c3902448.html,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 作者:张松群陆卫群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4年第07期 【摘要】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表现在男女两性个性、行为、智能和成就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后天被社会文化建构的,是可以改变的。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虽说有利于男女两性各司其职,促进社会有序发展,但也会影响男女两性的专业选择和就业选择,加剧男女性别不平等现象;社会无形中还会增大男性的压力;“男女都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性别平等,我们要做的是实施差异平等。 【关键词】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影响;社会学 性别角色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1]性别角色作为社会 角色中的一种,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2]性别角色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两性个性和行为方面的差异,二是两性智能方面的差异,三是两性成就方面的差异。在个性方面,男性勇敢、豁达、刚毅、进取心及独立性强,但容易刚愎自用;女性温柔、细致、贤善,但是容易优柔寡断和保守。女性的依赖性和友好性高于男性,男性的攻击性与独立性强于女性。在智能方面,男女两性的智力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感知能力优于男性,而男性的空间能力、数学能力、推理能力优于女性。在成就方面,男女两性的学业成就并无太大差异,女性的平均学习成绩有时甚至比男性高。但是在职业成就方面男女两性存在巨大的差异,男性的经济收入和就业质量普遍高于女性。 关于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在20世纪70年代初,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性别角色是先赋角色,即性别角色是天生的,个人后天的努力很难将其改变。但是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及“女权主义”思潮的推动,性别角色概念逐渐演变为社会性别概念并不断发展。社会性别理论由三方面构成:一是社会性别差异理论,认为两性之间的差异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可以被改变;二是社会性别角色理论,认为个体应成为自主选择性别角色的主体,个体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适合自己的性别角色;三是社会性别制度理论,认为社会性别将女性建构为屈从于男性的群体,使男性获得优势地位。社会性别理论通常认为,父权社会对男人和女人设置了一整套文化模式、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形成了性别的定轨。该社会中的个体,从出生开始就被不断的培训,以适应这个定轨,直到被社会化为一个合格的、成熟的男人或者女人。[3]社会性别理论提出男女 两性的特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塑造的。而个体性别角色的塑造主要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个生态圈中得以完成。 家庭是塑造孩子性别角色的第一个场所,从孩子呱呱坠地起家庭就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会依照自己的性别角色规则,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做出限制,孩子的性别不同,父母对其要求也不一样。同样是摔倒,父母会对男孩子说:“我们是男子汉,要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任志洪1,叶一舵2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涉及个体的主、客观因素,在遗传、文化、家庭环境、经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人格、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但这些研究普遍存在着测量工具不一致、因果关系模糊及测量中存在着的社会赞许性、认知偏差、反应定势等,难以形成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将来的相关研究中,在研究对象上应更多关注特殊群体;在研究技术上应充分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在研究方法上则应尽可能多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多层线性模型、元分析和数据追踪技术。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6)04-0152-07  收稿日期:2005-11-28  作者简介:任志洪(1982—  ),男,福建惠安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叶一舵(1963—  ),男,福建永泰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 ,简称 SWB )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1]。早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消极心态和病理心态的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逐渐开始盛行。研究幸福感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基于快乐论哲学观点研究快乐的SWB 与基于现实论哲学观点研究人类潜能的心理幸福感(PWB ),前者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后者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实现。西方对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理论深化阶段。而国内关于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对实证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国内外关于SWB 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部分只针对个别的因素,而没有进行系统的考量,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资料,重点考察个体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各方面对SWB 的影响作用,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一、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一)遗传因素 目前国内关于遗传因素对SWB 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通过对双生子的研究来证实遗传因素影响的存在。如美国心理学家里肯博士认为,80%的人在出世时就有了基本定型的“幸福水平”。Braungan 等[2]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发现,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 等[3]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 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也有学者认为遗传因素虽然影响着SWB 的各个方面,但气质的差异导致个人体验SWB 的水平不同。另一方面,个人所体验到的SWB 是随着时间和情境而变化的。从上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幸福感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环境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同时对SWB 水平产生影响,而外界环境中的各因素又通过个性影响SWB 。 (二)文化因素 对文化与SWB 关系的考察是诸多跨文化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目前,对文化最重要也是最 2006年第4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4,2006 (总第139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G eneral ,No 1139

大学生学业不良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学业不良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随着招生数量的增多,生源质量也发生了变化。在一些高等院校,因学生成绩不良而降级或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有日趋严重的倾向。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学业不良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某新建本科院校部分学业不良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教育对策与干预措施。 [关键词]学业不良影响因素对策 在高等院校,学业不良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帮助。学者俞国良认为,学习不良是可逆的,因为学生的智商是正常的,依靠合适的教育训练可以加以改变。①当今,对于学业不良学生的引导与帮助成为当今学生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某新建本科院校部分学业不良学生的调查研究,对其出现学业困难的原因进行剖析,探寻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使他们重新点燃学习兴趣的火花,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为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学业不良学生的概念界定 学业不良指学生智力正常,学习效果低,学业成绩未达到各年级各学科教学所规定的及格标准的情况。②本研究所指的学业不良主要是智力正常而学业成绩落后于同辈群体中的大多数人的情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没有生理疾病,智商属于正常范畴且没有行为障碍和精神障碍;第二,学习成绩排名靠后,在班级的成绩排名长期位于后5%;第三,期末考试出现三门及以上挂科情况,甚至因学业达不到学校最低要求而留级者。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某新建本科院校2010~2011学年度、2011~2012学年度206名因学业不良而降级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学习、生活情况、心理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查与分析。设计了“学业不良学生调查问卷”与“学业不良学生调查访谈提纲”,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75份,回收有效问卷161份,回收率为92%;访谈了90名学生,深度挖掘造成其学业不良的原因。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 1.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贯穿于一个人成长的始终,能从不同角度、立体地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③调查发现,从生源地看,学业不良学生中有23.9%来自于农村家庭,76.1%来自于城市家庭;从家庭经济状况看,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总第109期PSYCHOLOGI C AL EXP LORATI O N第1期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王中会 (中华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北京100101) 摘 要:通过对北京市某所大学826名大学生的调查,探讨性别、性别角色类型和新性别角色类型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约占1/4;2)用贝姆的分 类方法,双性化大学生在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情、灵活性人格特征上均高于其他性 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可见,双性化性别角色大学生具有较积极的人格特征。按照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uels的分类方法,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格特征上, 正性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均高于负性双性化大学生和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特征;性别角色类型;新性别角色类型;性别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9)01-0064-05 1 问题提出 1964年,Rossi提出了“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1]。1974年,桑德拉?贝姆(Sandra Be m)根据双性化概念,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Be m’s Sex Role I nvent ory)[2]。贝姆的双性化模型认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最强。但有一些研究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果[3]。对双性化的争议一直在继续。 国内学者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 I)对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有:张莉和冯江平[4]、王学[5]、杨锦[6]、李少梅[7]。以上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 I)的研究表明,双性化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自信心、情绪方面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 一些研究者对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 I)提出批评,很难发现一个人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因此,贝姆的BSR I的项目主要是正性形容词,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很大。Spence编制了个人特征问卷扩大版(EP AQ),包括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负性特征量表,是对贝姆BSR I测量缺陷的完善。但Spence在EP AQ性别角色类型的划分标准上,并没有参照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8]。 2003年,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2 uels在应用EP AQ时,在性别类型的划分上以平均数作为划分标准,并将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作为性别类型划分的标准。将性别角色类型划分成7种:男正(正性男性化)、女正(正性女性化)、双正 (正性双性化)、双负(负性双性化)、男负(负性男性化)、女负(负性女性化)、未分化。研究发现正性双性化与负性双性化的人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双性化进行正性和负性区分是有意义的,性别角色类型引入负性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进行划分具有较好的效度[9]。 我国学者钱铭怡(2001)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克服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只有正性量表的局限,加入了两个负性量表,因此能够鉴别出在自评过程中社会赞许性对自评量表的影响[10]。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的编制不仅在测量维度方面有新的贡献,而且编制的过程被试是中国的大学生,因此更适合对中国大学生进行调查。 国内现有的双性化研究中,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的较少,而且还没有采用CSR I 关于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而且国内已有的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中没有采用“大五”模型人格量表(NEO-P I-R)进行调查的。在人格领域的研究中,“大五”人格模型被世界各国学者广泛认同,McCrae和Costa采用NE O-P I-R各种文字的版本,在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意大利、德国、南非、菲律宾,以及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都得到了相似的五因素人格模型,因此得出结论,认为人格五因素模型具有文化普遍性[11]。但张建新等学者总结了20多年来有关《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 A I》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SF M),他们认为“大五”人格模型不能全面解释中国人典型的社会行为模式,CP A I的“人际关系性

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 [摘要]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适应性更强的人格类型。两性边界的模糊正是世界潮流的一个总体趋势,中性偶像的出现正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转型,双性化教育也日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 双性化;双性化教育 一、双性化人格的由来 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语词根andro(男)和gyn(女)的结合,意思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西方关于双性化人格的研究历史较悠久,弗洛伊德(Sigmund.Freud)首先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Gustav.Jung)提出了著名的.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论,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最早明确提出.双性化概念的是Rossi(1964),他认为.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桑德拉.贝姆(SandraBan)根据双性化概念,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 (Bans'SexRoleInventory)。 二、什么是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是这样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素质的两性化既不是性错位,也不是同性一体的同义语。具有双性化特征的人并不是持续并强烈地认为自己同异性是一致的,而是同时对两种性别角色的特征加以包容和认可。根据双性化模型的量表的分型来看,双性化人格是指在男性化和女性化得分都很高的人。 三、双性化人格的影响 近些年,国内外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双性化人格具有很多优点: 他们十大主要特质是:自尊、诚挚、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竞争心强、有怜悯心、忠诚、可靠、个性极强。在人格发展水平上,双性化者明显优于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双性化的个体自我概念更加完善,更具有灵活性和更高的社会适应性;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双性化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双性化个体没有严格的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更能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信心、兴趣广泛、感情丰富、为人热情,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对各种情境作出反应,所以它是一种理想的性格。 双性化的人格特质更有魅力,女人温柔、有爱心、细腻、认真,又不失内在的男性品质如果敢、坚强;男人有事业性、责任感、坚毅、勇敢,又有女性的柔情,这样的男人与女人会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赞许。男女还应学会恰当地将双性化人格应用在某些情景之中,当需要文雅有礼时不能武断出格并提出过分要求,需要坚定勇敢时又不能软弱、优柔寡断,男女两性的双性化特征应能适得其所。注意培养男孩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一面,培养女孩子勇敢、果断、坚强的一面。因此现在许多学者认为,对男女两性进行双性化教育,不论是对社会的进步而言,还是对男女两性自我的成长与发展而言,都是一种十分积极的进步。 四、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如康斯坦丁诺普尔Constantinople曾对20世纪70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后来定义为"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 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 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表达性角色:女性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工具性角色:男性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 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青少年很小就接受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虽然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不必然地决定他们自身的性格特征、职业和行为等方面的性别角色认同,但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男性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印象更为刻板。在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家庭内性别分工越传统刻板,青少年持越刻板的性别印象。 1.进化理论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道格拉斯肯里克,鲁斯(David M.Buss ,Douglas T.Kenrick&Luce) 观点:男性和女性在人类历史上承受着不同的进化压力,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导致了男性和女性的根本差异并从而决定了他们在劳动上的分工。 例如:女性为了成功养育孩子,朝着慈爱,温和,善于照顾他人(表达性特征)的方向进化。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关爱自己,能够提供

我国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我国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V AR模型的分析 上海金融学院方晏荷、程志远、谈松浩 目录 摘要 (1) 一、问题的提出 (2) (一)研究背景 (2)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3)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4) (二)存在的问题 (5) 三、模型构建前的准备 (6) (一)模型假设 (6) (二)变量选取与来源 (6) (三)数据预处理 (8) 四、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10) (一)VAR模型简介 (10) (二)单位根检验 (10) (三)最佳滞后期数的确定 (11) (四)脉冲响应分析 (14) (五)模型优缺点 (15) 五、结论与建议 (16) (一)主要结论 (16) (二)政策建议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高速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并存形成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的显著特点。继2003-2004年高通胀之后,近期通货膨胀水平继续走高,然而对通货膨胀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认识却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影响因素更加趋于复杂,通货膨胀形势愈加严峻。本文从我国现有资料和数据入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2001-2010年十年的月度统计数据,通过选取适当指标,较为深入地分析了经济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投资、政府购买支出、货币供应量、汇率、外汇储备和平均劳动成本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并运用V AR模型进一步探寻了各个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 论文首先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通货膨胀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理论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通货膨胀的分析方式和途径。接着结合我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发展现状,对我国形成通货膨胀的特殊经济社会环境进行了基本描述,从而得到了相关的解释变量。然后结合国内外有关对V AR模型的理论研究,进入到统计模型的构建和检验过程,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通过运用相关数据,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及其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应用V AR模型分析了我国通货膨胀水平与八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结论表明,货币供应仍然是近期影响我国通胀水平的主要因素;汇率和外汇储备对缓解通货膨胀水平的作用有所减缓,需要加强重视;投资对通胀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政府购买可以作为财政政策措施之一增强通胀压力;劳动力成本和人民收入对通胀存在反方向的作用。 最后,在理论及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和我国国情,就做好通货膨胀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V 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EVIEWS软件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双性化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双性化现象 1.引言 双性化越来越成为社会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并越来越被更多的家长、企业家所接收。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而且智商、情商均较低。具体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偏科现象严重,思考问题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难以灵活自如地应付环境。传统上认为人的性别角色结构是由男性、女性特质所构成的单一维度,并且认为性别角色典型化的个体心理发展更健康。自从西方心理学界提出性别角色男女双性化概念以来,许多心理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无论是西方的研究还是中国的研究都认为,双性化的个体拥有更多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强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其它性别角色类型。今后应注重对双性化人格的负面心理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影响双性化人格形成因素应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2.双性化现象概述 性,自古就是人类孜孜探求的一块神秘的领域。但即使是权威的性研究者,也不敢轻易给“性”作以界说。而性角色,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因性别差异造成的角色差异,即男女两性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决定的。“双性化”即是一种与性角色的认同和同一性相关的人格现象。与易性癖不同的是,具有双性化特征的人并不是持续并强烈地认为自己同异性是一致的,而是同时对两种性别角色的特征加以包容和认可。他们虽然可能进行着没有性感兴奋目标的中性化穿着,但并没有跨过性别界限,也几乎不会渴望通过激素治疗和外科手术来改变性器官。双性化的人通常在外表、穿衣打扮及行为方式上有异性化的倾向,然而从其本质心理上来说往往是认同自身所具有的生理性别的。在现代很多家庭和婚姻关系中, 男女双方的角色关系已经没有很明显的区分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潜在规律早已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到事业之中,照顾家庭生活自然而然地开始由女性一人承担变成双方共同甚至男性独自承担的责任。如果说在家庭、婚姻或职场中的双性化人格还具有普遍的隐藏性,那么,在近年,“双性化”这

自尊:概念、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自尊:概念、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发表时间:2017-06-26T15:31:46.38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2期作者:杨子鹿 [导读] 关于自尊的概念界定是一个传统而复杂的问题,心理学界对自尊的定义多种多样。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自尊是指对自我的一种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依次探讨了自尊的概念、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自尊自我评估 自尊常常被理解为与整体的良好心理状态相联系。缺少自尊的人可能更加负面,如自我价值感较低,焦虑,抑郁。自尊不仅是人格领域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是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自尊的概况,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自尊的理论及其测量工具和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自尊 关于自尊的概念界定是一个传统而复杂的问题,心理学界对自尊的定义多种多样,Smeler (1989)发现所有自尊的概念几乎都涉及认知、情感和评价三种成分,认知成分侧重对个体特征或所属类型的描述,如开朗外向、沉静内敛等,情感成分侧重个体对自我各因素的评估及其程度,评价成分强调按照个体自我的标准,对事实进行一定程度的猜测和判断。Jonathon(2004)则将自尊的含义分为三类,分类是整体自尊、自我评价、自我价值感。很多情况下,整体自尊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自尊,被用来描述个性方面的变量,即人们通常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其维持时间相对较长,在跨时间和跨情境上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国内学者魏运华认为自尊的界定涉及三个方面:首先,自尊是一种评价和体验;其次,自尊是一个人具有积极意义的品质;再次,自尊与个人的自我价值有关。 二、测量方法 外显自尊的测量大多采用量表的方式。自尊量表(self-esteem, SES)由罗森伯格于1965年编制,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最开始应用于青少年的自我评价领域,目前是国内公认的应用较广泛的测量自尊的工具。内隐自尊是无意识状态下对自我的评价,侧重于无意识层面,其常用的测量方式有Stroop颜色命名任务(Stroop Color-Naming Task)、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GNAT范式(The GO/ NO-GO Association Task)等。 大量研究者对上述一些测量方法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内隐联想测验、GNAT范式以及首字母和生日偏好范式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0.49-0.88),IAT及首字母和生日偏好范式的重测信度较好(0.69, 0.63)。部分研究者发现外显自尊的测量与内隐自尊的测量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两者相关性较低。 三、影响因素 1.个人因素。自尊是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而形成的对自我的情感体验。因此,正确的自我认识以及准确的自我评定对自尊的形成至关重要。认知的发展是自尊发展的前提,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相应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是不可能出现的,也不可能获得有关自我价值的情感体验。儿童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自我认识能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能对自己进行一定的评定。实际上拥有高自尊的人不仅有缺点,同样也有不自信的时候,也经历过失败,其中一些也时常感到疑惑和脆弱。但他们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建立了一个全面而又良好的自我形象,他们可以宽容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之处。他们也无意于改变怀有恶意的人的想法,也不会在不欣赏自己的人面前冒险。接受也是一种放开,接受生活中的事情正是改变自我的第一步,而对于世界的接受才是接受的最终的目的,也有助于我们接受自己。 2.家庭因素。众多的研究文献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的成就动机、自我概念与自尊、品德、攻击行为以及亲社会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孩子,并由此构成孩子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3.学校因素。学校是一种有目的和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教师既承担了学校宗旨执行者的角色,又是学生言行评价的发出者。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满意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与鼓励,期望和参与都会有利于儿童自尊的发展。 4.问题与展望。首先,未来研究就理论探讨来说,需要更综合性的理论框架。自尊的理论发展从人格特质论逐渐发展到社会计量器理论,但每个理论在揭示自尊的实质上都有所欠缺,并未作出完整而有力的解释。其次,对于研究方法还应更加多样化。纵观国内外自尊的相关研究,以问卷调查、实证性研究方法等为主,未来研究可考虑时间追踪法或神经科学技术等方法来进一步揭示自尊的心理机制及其神经机制。最后,未来研究可关注特殊个体的自尊发展状况,如贫困儿童等,结合社会现状进一步丰富自尊领域的相关研究。参考文献 [1]魏运华父母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0,(2),7-11。 [2]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03),20-23。

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

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同时,作为幼儿教育一部分的幼儿性别教育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作为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生物体,既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人的性别既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概念又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概念。即人的性别可分为生物意义上的性别(sex)和社会意义上的性别(gender),所谓的生物意义上的性别也就是人的自然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上所存在的差异;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构建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性别差异,是个体在自身生理特征的基础生,在一定社会文化的两性规范影响下形成的性格、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上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所构成的行为模式。 心理学上认为,性别心理发展是从三岁至成年期的,因此,幼儿期是幼儿掌握性别概念(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形成良好的性别偏好和性别角色的初始阶段和关键期,这一时期幼儿能否掌握正确的性别概念、形成良好的性别偏好和性别角色关系到个体人格的形成,影响着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日后正常的恋爱、婚姻、家庭和工作等各个方面。对幼儿实施怎样的性别教育一直是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随着传统性别教育(单性化教育)的不足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显现以及社会发展对教育培养人才规格的新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提出了一种幼儿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中公资深讲师侯文侠将就目前人们在幼儿性别教育中探索出的一种新模式——双性化教育的有关问题:双性化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双性化教育实施的目的、双性化教育实施的意义、双性化教育实施的途径、双性化教育实施的策略、双性化教育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几方面对这一幼儿性别教育的新模式进行论述以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理解双性化教育。 一、双性化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在对幼儿实施性别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人们不断地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实施幼儿性别教育的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在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及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人们探索出一种适宜的、理想的幼儿性别教育模式——双性化教育。 (一)双性化教育的概念 双性化教育又称男女双性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在摒弃传统的绝对化的单性化教育之后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宗旨在培养个体的双性化人格即男女双性化,指同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所谓双性化教育是指在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时,教育者持有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期待,使男女两种性别的发展不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注重吸收异性的优秀特征,发展成为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的人。它的设计者认为在教育孩子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只会限制孩子智力、个性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房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房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内容摘要】为研究近年房价上涨的重要影响因素,应用SPSS经济数据分析软件对我国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与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银行贷款利率,国际汇率等变量的关系加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汇率、利率是影响近年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土地价格;GDP;CPI;贷款利率;汇率 【Content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regressive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ing price and GDP,CPI,land price; loan interest rate;exchange rate in order to study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s for the housing price.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exchange rate and loan interest rate are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for the housing price. 【Key word】housing price;land price;GDP;CPI;loan interest rate;exchange rate 【正文】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住房的需求也逐渐增大。我国房地产市场也是一路走高,过快增长的房价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百姓多有抱怨,政府对房价问题也高度重视,频频出台各项和政策,试图抑制房价,但效果不甚明显。对于房价影响因素,一种观点是从单一的角度解读房价上涨因素,他们认为,高房价是有高地价造成的。例如:杨慎(2003)、包宗华 (2004)认为地价大幅上涨必然造成房价大幅度提高;另一种观点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房价的影响因素,例如:彭聪,聂元飞(2009)应用OLS法基于GDP、CPI、利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视角对房价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总量、物价、贷款利率都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原源(2009)通过应用计量OLS方法对我国房地产销售价格与货币供应量(M2) 、利率和汇率等变量加以回归分析,认为货币供应量上升、低利率和预期本币汇率上升 ,都是促进房价上升的重要因素。本文首次将这些影响房价上涨的因素结合起来,综合研究影响我国房价增长的主要原因,为抑制房价提供可靠性政策,为此建立计量经济学模

双性化人格

有关双性化人格的文献综述 马海花 (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2010级 12010240916) 摘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得出启示:应该实行“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 1.双性化人格的界定 “双性化”是希腊语Androgyny的词根andro(男)和gyny(女)的结合,意思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双性化人格的最原始意义源自“双性同体”,又称“双性共体”、“雌雄共体”和“雌雄同体”等,一般用于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者。在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中,“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除涉及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等不同领域,也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范畴。[1]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双性化的心理学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另一种概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强调两性心理气质的社会功能的协调,具有动力性和系统性,如J.H.Blovk 就将“双性化”理解为协调能动性与合群性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过程。[2] 双性化是最理想的角色模型。 2.双性化的分类 2.1 从统计角度来看,双性化模型可以分成两种: 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 从统计角度来看,双性化模型可以分成两种: 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在考察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对个体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作用时, 如果效应的总和等于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主效应的总和, 而不存在交互作用, 则该双性化模型是可加的; 如果除了主效应外, 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还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则该双性化模型属乘法模型。[3] 2.2 在性别类型的划分上以平均数作为划分标准,双性化可划分为正性双性化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探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因素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依据。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基本特点、因素分析及反思与展望三个方面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予以述评。 [标签]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践取向 从这四个方面研究内容中可以看到我国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实践取向,即更加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过程、机制和策略。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并意识到,探究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因素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依据。这表明,我国的研究者开始注重国外先进的理念与本土经验相结合、理论探讨与教师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从研究进程和角度来看,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在逐渐拓展和深化。实际上,我国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从最初探讨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阶段时就已经开始,只是它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域”而得到重视,且没有做深入的探讨。可以说,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从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角度,研究者更多地从外部因素,即师范教育体制、教师培训、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教师待遇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角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专业人格等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维度,又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这是大多数研究者普遍采用的分析视角。从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角度,许多研究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人格等都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比如,吴捷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包括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等。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专业成长有赖于教育观念的完善和更新、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形成、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等。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和实现机制角度,研究者探讨了宏观和微观综合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教学方式、校本教研、教师教育等。由此可见,我国相关研究内容和视角逐渐拓展和深化的过程。 从研究方法来看,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深入,教师专业发展面临从宏观到微观、从外部因素到内部因素、从个体到群体、从静态到动态、从政策到实践等各种复杂的情形,因此,近年来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取向,质性研究方法更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新宠”。与探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定性研究不同,质性研究更加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性、情境性和连续性。尤其是近几年,优秀教师的个案研究、教师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生活史分析等正受到研究者的青睐。 总的来说,我国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因素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与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相比还存在不少的差距。无论是在研究的深度,还是在研究范式、方法上,我国在很大程度上还抱着学习和借鉴的态度。这体现在专门探讨教师专业发展因素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见,偶尔在论述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策略和机制时有所提及,但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这说明“影响因素”这个问题的边界尚不清晰。因此,相关问题的探讨还有待于深入。有的

GDP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GDP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5-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14年)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出口贸易、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对策。 关键词:GDP;投资;消费;出口贸易;计量经济学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DP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social economy has made rapid 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is attracting worldwide attention.The paper accords to the knowledge of econometr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and Eviews software,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s to study 1985-2014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data by the end of 2014) thirty year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factors, analysis the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export trade, effect of consumption on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establish econometric model, see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variables and the number of GDP,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test the model, and finally come to the conclusion,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Key words:GDP;Investment;Consumption;Export trade;Econometrics 1.背景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各种商品齐全,是世界商品主要出口国,出口贸易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