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析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简析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简析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简析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简析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1、机动战略

一般对孔明军事方面的批评往往在于其用兵只知正兵而短于出奇,不过这个论点往往被质疑,难道射杀王双张郃不是用奇?出现这种情况是应因为中国的奇正之说很多时候就是在捣糨糊。我们不妨换一个视角来考虑问题,就是从现代军事理论出发,来考察一下机动和火力的关系(对于古代战争来说,火力很大程度等同于兵力)。“战斗要依靠杀戮和机动来赢得,越是伟大的将军,他就越注重机动,也就越少杀戮”,丘吉尔多少也继承了一点远祖马尔波罗公爵的智慧,这话说的不错,名将和庸将的一个重大区别往往就在于对机动战略的认识。现在我们回到三国时代,审视一下诸葛和其丞相司马魏延在是否出兵子午谷上的争端,看一看诸葛对机动战略的认识如何。

作者A提出,魏延的战略要成功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第一:魏延率军从褒中出发,循秦岭东行进入子午谷,循子午谷到长安,完成这个行程必须用10天的工夫;

第二:曹魏长安守将夏侯楙得知魏延军突然到来时必须要弃城逃跑;

第三:夏侯楙逃跑时,必须留下大批可供蜀军食用的粮草辎重;

第四:魏军的增援部队必须要在20天后才到达长安;

第五:诸葛亮大军从斜谷出发,必须在20天内赶到长安,增援魏延。的确作者A的分析很有道理,魏延要成功好象真要侥天之幸才行。我们很可以认为诸葛本人也是这样想的,所以才否定了魏延的提案。这样我们也就有了一个充分的靶子来说明诸葛对机动战略一窍不通。

在讨论具体的机动战略理论和发表评论之前,我们先来看几个战例。

首先一个是1219年成吉思汗的花剌子模战役。穆罕默德总兵力约20万人,其防守体系沿药杀水南段为中心展开,并在首都萨马尔干和后方重镇博卡拉分别集中了5万人和4万人。成吉思汗手头有12万人,分别是术赤3万、察合台3万、成吉思汗4万,哲别2万。蒙古人首先对南段发起猛烈攻势,把穆罕默德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该处。成吉思汗却率军迂回500多公里,而且穿越了几乎是不可逾越的沙漠,在1220年4月突然出现在博卡拉,穆罕默德军队的大后方。博卡拉现在守军不到3万人,很容易就被成吉思汗诱出城池并歼灭了。花刺子模的重镇博卡拉很快就陷落了。仅此惊人的一击,成吉思汗就破坏了穆罕默德的整个防线,切断了他和西方各省的联系;那里还有大量的兵力没有招来。现在

穆罕默德的防守体系完全崩溃,可用的兵力只有不到10万人而且还很分散,只能据守几个重要据点而已。最后蒙古军队会师萨马尔干城下,拿下了对方的首都。

再看一下公元前217年在罗马的汉尼拔。公元前217年春季,汉尼拔逼近罗马城,而罗马的新执政官分兵据险把守两条通往意大利中部和罗马的主要线路。弗拉米尼率4万人驻守通向埃图里亚的阿雷提乌姆,而盖米纳斯带领2万人防守位于亚得里亚海岸边上的里米尼。罗马人指望当汉尼拔从正面前进的话,严阵以待的两支部队就合力以优势兵力予以打击。但是罗马人犯了一个错误,他们认为位于托斯卡纳的阿诺河沼泽在春季的洪水期是不可逾越的从而没有加以考虑。经过4天3夜的跋涉,汉尼拔在4月率军直接穿过了阿诺河沼泽,切断了弗拉米尼和罗马的联系。汉尼拔徉装向罗马进军,一路上边缓慢前进边在沿路大肆破坏,迫使弗拉米尼迅速追击。完全占有战役主动权的汉尼拔在特朗西梅诺湖伏击战中几乎全歼罗马军团,而汉尼拔的损失不过2500人。

第三个登场的是817年的李愬雪夜袭破蔡州之战。这次战役过程十分简单,首先北线唐军则牵制吸引了淮西的主力,而李愬经过周密准备发动了一次吴元济意想不到的突然袭击。战果也是很明显的,初十出发,十二日吴元济出降,申、光二州及诸镇兵2万余人亦相继降唐,淮西遂平。

第四个是1941年的曼施坦因进攻法国的计划。这一战役是如此的有名,所以我只简单的叙述。德军趁联军兵力集中于马奇诺防线时,以机动部队从地形复杂的阿登直插联军后方和腹地,以高速度彻底破坏对方的防守体系。古德里安推进速度之快,以至于其根本来不及等步兵跟上来保护侧翼,而是用机动性迫使对方陷入完全混乱之中。

最后一个是诸葛同时代的人物,邓艾263年的灭蜀之战。钟会率13万左右兵力在剑阁吸引住姜维的主力,邓艾率部从阴平小路出发,直下江油,击破诸葛瞻,拿下成都,蜀灭。

历史上类似的战役层出不穷,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好在这么几个已经足够我们讨论问题了。明眼人不难发现,魏延的战略和这些战役的胜利一方十分相近,以至于作者A对魏延战略的苛评几乎可以原封不动的拿那来质问成吉思汗、汉尼拔、李愬和邓艾:如果博卡拉守军或者诸葛瞻据险死守怎么办,要知道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顺昌城都让完颜宗弼这样的名将惨败而还?这样话,深陷敌内部的成吉思汗和邓艾的部队岂不是成为孤军?如果罗马人不是仓促追击而是在罗马重新组织援军,来个耐心细致的前后合围,汉尼拔区区几万人只有死路一条。如果李愬情报走漏被对方来个伏击岂不是全军覆没的下场?要知道即使是坦克的比较,联军从数量到性能也都要比德国好,如果联军没有陷入混乱而是组织起良好的防御怎么办?如此分散的德军一定会死得很难看的。

难道说这些名将的成功都是侥幸?因为敌人太弱?或者用作者A的话说,他们并不象诸葛亮一样具备一个杰出军事家的一切主观素质而只是

运气好?^^(估计他不敢,他也就是欺负一下魏延这个可怜的家伙而已)为什么作者A那些看起来如此有道理的分析遇到了这样的困难?这都是因为作者A和诸葛都不懂得机动战略的要领,甚至敌视战略机动,所以他们对魏延战略的攻击中中就隐含了对机动战略原则的否定。从而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从中得出“机动战略行不通”的结论,而这个结论自然明显是错的。

那么何谓机动战略?这是一个巨大的题目,最近天气这么冷,我就不总结了,摘几段他人有关的著述贴出来:

“纵观全部历史,有关高明统帅的引人注目的事实之一就是,除非在拥有压倒优势的情况下,他们的成功行动都是对敌人的侧翼或后部采取的,不是实际上就是在心理上。高明的统帅认识到,攻敌后部使之分散精力、猝不及防,往往使敌人溃败因为敌人的给养、通讯和增援被切断,从精神上讲,其信心和安全感也被大大削弱。另一方面,高明的统帅们知道,正面进攻使敌人的防御力量得到巩固,即使被击溃,也只不过迫使它退到后备力量和供应所在地。”

“我们现在能够给军事战略或指挥战争的目的下定义了。这就是缩小抵抗的可能性。高明的统帅利用运动战和出其不意等手段消灭或缩小抵抗的可能性。正如孙子所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为实现这一目的,孙子为成功的统帅出谋划策:…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如果统帅率军出现在敌人必须迅速前往保卫的地点,那么敌人的精力很可能分散,并且很可能削弱其它地点的防御力量,或者将其放弃,因而促成自己战败,或者使自己失败无疑。速度和机动性是战略的基本特点。”

“成功的统帅选择(敌人)最没料到的路线或行动方向;他利用抵抗力量最弱的路线。”

最后以利德尔哈特《间接路线战略》中的一段话做结:

“战略的目的就是要尽量减少抵抗的可能性;为此,它所利用的则是…运动?和…突然性?这类因素。…运动?是属于物理领域的问题,它所需要考虑的条件是时间、地形和运输能力。所谓运输能力,包括现时可以用来运送和保障部队行动的一切工具和方法。…突然性?是属于心理领域的问题,它需要考虑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是在每一个具体场合下都能影响敌人意志的东西。因此,它面临的问题要比物质领域的问题复杂得多。战略可以偏重于利用运动,而较少依重突然性,也可以反过来,偏重于利用突然性,而较少依重运动。不过,这两个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为因果。运动可以产生突然性,而突然性也可以起到刺激运动的作用。如果运动的速度较快,超过了一般的速度,或者变换了方向,那么毫无疑问,即使这种运动没有采取隐蔽措施,它也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突然性。同时,突然性又可以促使运动不停地进行,从而迫使敌人无法进行反机动,不能采取其他反措施”

现在我们可以把作者A和诸葛的问题所在看得很清楚了。他们不了解战略上机动和突然性的重要性,对于孙子“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教诲也没有理解。诸葛也许在战术层面知道采用机动,但是在战略上却没有这种胆气和天赋。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人物做个不很恰当的比喻,诸葛最多不过是李德的“短促突击”这个水平,要象老毛那样“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是超出诸葛能力之外的,所以最后“有人泣,步步为营嗟何及”正是他的写照,只能留下一个鞠躬尽瘁的典范而已。

此外,可能诸葛也有一点,不过尤其是作者A,对战争的两个特点缺乏认识。首先,战争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战争迷雾”是战争中的常态。完全把握住对方的行动,对对方的情况和反应要计算得完全清楚

,这从来都是奢望,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如果一定要追求完美的“神机妙算”的话,那么就必须付出丧失决断力和行动力的代价。而且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战争是两股相互敌对的意志的冲突,这意味着双方的行为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会依赖于对方的行为而变化,所以说,与其念叨如果对方怎么样怎么办,不如想想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减少对方的行动自由。具体到魏延的战略而言,要考虑的不是对方会不会弃城而逃,魏国援军会不会很快赶到等等,而是要通过突然性和事先周密的准备使敌人慌乱而不可能做到这些。比如说,增加魏延的兵力;采用一些技巧虚张声势,伪装成数万大军;派分部队袭占长安到洛阳之间的关卡,利用地利阻截东面的援军;四面展开游骑,使敌人不明我军实力和意图;派别动队骚扰洛阳;趁秋收前夕出兵,当时粮还在田里可以确保;荆州方向展开佯动等等,这些措施核心就是“迷惑、引入歧途和出其不意”,绝对可以极大地削减对方的并增加己方的行动自由以及本战略的成功率。象我这样没有才能的人随便都可以想出一串来,我就不信那位“具备一个杰出军事家的一切主观素质”的某人就想不出来。

我们是不是诸葛要求过高?毕竟我们生活在数千年后,知识和视野都大大的优于古人。果真如此?我们姑且不提邓艾,因为在我们的名将榜里并没有他。我们和目前已经上榜的其他几个人比较一下:

第一个是曹操。不说著名的官渡或者赤壁,我们看他远征乌桓的战役。207年5月,曹操率军攻乌桓至无终。时值大雨,沿海大道堵塞,乌桓军扼守要道,曹军受阻。7月,曹操先诈称回师,使乌桓戒备松懈。曹军迅速以当地名士田畴为向导,轻骑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至冷口一带),于崇山中疾行数百里至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附近,塌顿单于仓皇调集骑兵数万迎击。8月,曹军登白狼山,趁敌军军容不整,以张辽为前锋一举冲溃乌桓军,斩塌顿,二十余万众降,二袁不得不投奔辽东。这等用兵深得机动之妙,正与成吉思汗等人仿佛,哪里是诸葛可以相提并论的。

第二个是周瑜。赤壁的胜利就不是诸葛所能比拟的,至于战略方面的比较,我会在下面隆中对部分的讨论做个分析比较。

第三个是司马懿。演义中有这么一节:“司马懿克日擒孟达,诸葛亮乘雪破羌兵”,但是这两场战斗的含金量却相差甚远,司马体现其战略对机动和出其不意的认识,而诸葛不过是在地上挖坑的战术级别而已。而且数一数诸葛一生的战役,没有一场可以拿出来比一比的,因为诸葛的战略总是在步步为营的蜗步前进。此外,司马平辽东的战役也可圈可点。公孙首先派卑衍率数万兵力据险而守,等司马兵疲再战。司马多张旗帜假装要南下绕行,引卑衍兵力南下再乘机北上,暗渡辽水东进之指襄平,迫使卑衍匆忙回援并击破之。在击灭了对方的机动兵力之后自然剩下的就只是围城工夫了。这一机动看起来简单,却是战略大师汉尼拔这一级别的,而孔明好象只在演义中做过几次在现实中却一次都没有。

第四个是陆逊。白衣渡江就有他一份,而以少胜多的彝陵之战也是战史上留名的,而诸葛能拿出手的不过是更体现行政官吏能力的平南蛮而已,而且规模上不知道要差多少。

第五个是杜预。首先这种灭国级攻击是诸葛一直渴望却没有办法做到的;此外,此战中水陆两方面的协同之优良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王濬的水军指挥权配置的机动灵活体现了杜预的大局观。相比之下,二十军棍以上的事情就要自理的诸葛其格局和气度都要弱上一大截。

2、隆中对

在我们开始讨论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考察一下三国时代的战略地理情况。为了讨论方便,我们不按各州来讨论,而是结合诸葛的隆中对对几个要地简单划分如下:荆襄、西蜀、东吴、西凉、司隶、中原、辽东。

荆襄和东吴都是北方依靠长江可以依靠水军防守,总的来说想从北方南下进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是因为北方水军往往不利。不过对于两个地区之间却几乎无险可守,只要控制其中之一并占有优势就不难发起攻击,刘表和孙策多年的战争也说明了这一点,不过双方都没有办法获得绝对优势而已。如果从这两个地方北上的话,由于北方的骑兵强悍,也相当的困难,就历史上多次南北分裂的情况看来,基本难以扩张到长江流域之外很远,不过东吴还可以北上一点试图把范围扩张至淮河一线,魏吴多次大战合肥就是如此。基本上这两个地方要北上,主要还是靠水军,关羽的水淹七军如果往北一点恐怕就很难发生了。不过从荆襄也有一个好处,就是靠洛阳、许昌这些当时的要地很近,如果在决定性会战中获胜往往可以改变大局,曹操被关羽吓得要迁都以及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必须操心刘表北上都是这个特点的体现。

西蜀包括益州和汉中,地形十分复杂,想只凭借陆军拿下相当困难。宗弼在和尚原。蒙哥在钓鱼城都吃了不少苦头,曹操“既得陇,复望蜀”的感慨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复杂的地形也导致从西蜀出兵攻击其他地方相当的困难,只要对方据险防守十分难以有进展。从刘备灭吴失败到诸葛北伐无功都说明这一点。从这里向北的话,有两条路,一个是取西凉一个是直取司隶。其中前者相对交通比较好一点,所以诸葛六出祁山打

的算盘就是先取西凉再下司隶,走当年马超的路。相反,正如上半部分指出的魏延的战略就是想直取长安。总的来说,历史上从西蜀北上几乎没有成功的战例,唯一的例外就是刘邦以奇袭北上,冲出项羽设计的牢笼,他选择的做法比较接近魏延,依靠突然性直趋关中。

但是从西蜀往东面方向略有不同,由于和荆襄、东吴共着一条长江,所以如果能够建立强大的水军的话,凭水陆两方面是有可能东进的。不过上游的水军一般难以和下游匹敌,除了王濬这个造船狂由于机缘巧合得手一次之外,其他没有成功的例子。所以从西蜀看来一般还是只有指望陆军,这样就难免会撞上让人头痛的湖北山区,刘备就是栽在这个上面了。不过从相反方向看起来就有所不同,占据了荆襄却可以水陆一起西上图蜀。历史上这种情况就很多了,除了刘备入蜀之外,秦是先迫使楚迁都才控制蜀;蒙古也是先控制荆襄才拿下四川的;好象明清都是差不多的做法;连共产党也是在两省边境上击败宋浠濂才入川的。

至于其他几个地方由于基本上都在曹魏的控制之下,和主题关系不大,就不一一分析了。

做好准备工作,我们开始分析一下隆中对。隆中对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孙刘联盟抗曹;②刘备跨有荆益;③有机会的时候分别从汉中和荆襄北上,合击曹魏。这一战略后来基本上被执行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三国鼎立的大势。由于这一点,即使认为将略非诸葛所长的人也一般对其战略眼光大加赞赏。但是只要仔细的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隆中对有着许多内在的问题:

首先,两路出击部队相隔太远,根本不能互相支援。在这种情况下,曹魏处于有利的内线作战位置,只要刘备军任何一方面进展不顺利,就可以把主力集中到一个方面,实现各个击破。可以说,历史上采用这样做法的战略几乎全部以失败告终,无一幸免。的确分进合击是一种很有用的做法,可以让兵力充分的发挥作用,但是这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上,就是分散的支队之间构成有机的联系!然而诸葛的战略根本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这使其注定将是一个失败的战略。

第二,如前面对战略地理的分析,从汉中北上十分困难。粮食困难决定了只能速战速决,但是地形限制了优势兵力的展开,极大的有利于防守一方。防守一方只需要付出极小的代价就可以让对方空耗国力。而且如果出现刘备军分进合击的情况,只需要以少量兵力牵制就可以集中兵力打击襄阳北上的敌人。诸葛六出祁山而寸功未立的结局早在他提出隆中对时已经注定了。

第三,正如很多人已经指出的,孙刘联盟和从荆襄北上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不过常常有人会说,如果刘备在赤壁之前直接夺取荆州就好了,如果关羽不那么骄傲懂得和联吴的重要性就好了,如果关羽多防备东吴的偷袭就好了,不一而足。果真这样?正如前面地理分析指出的,荆襄和东吴无险可守,甚至不妨这么说,这两块地方本来就应该看成一个战

略单位。所以只要荆州一空虚,东吴就有不可抗拒的倾向要西进。这样看来,只要保持孙刘联盟,就不能指望荆州部队能够北上到超过关羽做到的地步,因为只要再向前,一来荆州更加空虚,二来东吴决不能放任蜀扩张到这种地步,因为我们已经分析过,在一个控制荆襄和北方的政权面前,东吴根本没有生存的任何机会。所以,想要实现,诸葛两路合击的战略,必须首先抛弃那个靠不住的孙刘联盟。

由以上三点看来,隆中对中提出的根本谈不上是一个好的统一全国的战略。但是为什么那最后这一战略基本得到执行了呢?这是因为以上的分析都是基于要从汉中和荆襄北上合击的前提,但是我们看一看,刨掉这一进攻性内容之后,隆中对变成什么一个样子?很简单,那就是孙刘联盟和跨有荆益,而且这两点之间同样有着内在矛盾,于是最后就变成事实上的联合东吴以保证割据西蜀!这就是隆中对实际上的真实内容!的确,这一战略符合前面战略地理的分析,两国联手的确可以苟且偷安。这就是为什么好象诸葛拥有先见之明并指导了三国大势的原因,而这实际上是由于其战略和战略地理偶然巧合的缘故(我只能认为是偶然,因为隆中对的其他部分已经表明他不懂战略地理)。但是我们已经很难认为这样的隆中对还是一个历史上值得一提的雄图大略了,实际上只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土财主战略而已,和历史上的那些乱世的蜀主如孟知祥之流相比也高明不到哪里去。而且正是这个土财主战略被采纳导致中国的长期分裂并最后被异族南下,出现了五胡乱华的悲惨局面。正是从这一出发点,我认为诸葛哪怕就一个策士而言,也不过石勒的谋主张宾这个级别,还不如苻坚的王猛,更不用提张良陈平了!

骂了半天的隆中对,难免要被人说,你骂什么?这已经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最好的战略了,难道你还能提出更好的吗?真的没有吗?要知道我上面专门留了周瑜没有和诸葛亮比较呢?一般认为,周瑜实战能力在诸葛之上,但是战略眼光要比诸葛差,因为他没有认清孙刘联盟的重要性,几次三番提出要趁曹操无力南顾消灭刘备势力。但是孙刘联盟果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吗?如果我们跳出这个怪圈,我们会发现另外一番天地。当曹操无力南下的时候,孙刘两家中的一个如果能迅速的解决掉另一家,将会使整个局面跳出隆中对的局限并极大的改善战略局面,而且隆中对中的其他一些设想也就有了成功的可能。

演义中有诸葛三气周瑜的情节,最后一段就是周瑜想以入蜀为名假途灭琥被识破后被奚落一顿最后气死。当然这些都是杜撰,但是历史上却有相关的一段史实。公元210年,周瑜攻下江陵,刘备前往京口见孙权,求都督荆州未果。周瑜等反对再割地给刘备,主张羁刘备于吴,分置关张。孙权见曹操雄据北方,不从其议。随后周瑜向孙权献计:乘曹操新败而不敢南进之机,发兵取蜀,并汉中,尔后北上攻曹操,以图大业,孙权许之。但遗憾的是周瑜于返回江陵途中病死。随后孙权从鲁肃议,借荆州给刘备,并派孙瑜率水军屯夏口,准备攻蜀。刘备为阻遏东吴的计划,令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屯南郡,自驻孱陵。孙权召孙瑜。

虽然周瑜没有象隆中对那样系统提出自己的战略观点,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了解其中心思想:①独立抗曹;②同时占有荆益吴;③有机会的时候北上攻击曹魏。相比之下不难发现,这个战略抛弃隆中对中不合理的成分,是一个完善的整体。但是要具有可执行性,必须先解决几个问题:①占据半壁江山的吴有没有能力独立抗曹;②刘备是否可灭;③益州是否易取;④如何北上?这就涉及到我们开始做的战略地理方面的分析了。首先,如果吴可以占有荆益吴的话,加上拥有强大的水军,自守没有问题,而不会出现后期那种被晋从上游直下的危险,而西蜀本身也是易守难攻的地方。第二,在借荆州之前,刘备并没有什么实力,在荆州也没有什么根基。第三,我们已经分析过,从东面进攻西蜀是入蜀的正确途径,占有荆吴且远比刘备强大的东吴完成入蜀的概率至少不会比后来刘备入蜀的概率低。第四,史书没有记载周瑜计划的北上方案,所以不好猜测,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东吴实力重心所在以及水军强大的特点,不难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占有长江以南之后,东吴北上应该同样会采取两路分进合击的策略,这是因为地理范围太大,不可能将举国之兵投往一个方向。但是东吴由于主力在于长江中下游,所以肯定不会采取隆中对那样相隔遥远的分兵法,而是会以荆襄和东吴作为两个突破口,以汉中兵力起牵制作用(实际上诸葛北伐大多也是用汉中兵力)。

我们大概设想一下,集中荆益士卒于江陵,集中东吴精锐于建康。以一路先攻吸引北方注意力,以另一路从水路作为机动援护,伺机包抄攻敌主力后部,务求在长江流域全歼敌重兵集团,再趁胜追击,拿下洛阳等重要城市。这样的一个蓝图才是统一天下的战略,而不是象隆中对那样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

实际上,看出这一点也许不止周瑜一个,刘备之所以固执己见要灭吴方休,很可能不是完全基于感情因素,而是认识到,走隆中对的道路难以复兴汉室,要统一天下必须摆脱吴国的牵制的缘故。遗憾的是,他被陆逊击败而断送了希望。值得注意的是,诸葛这个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统一良机,而是死抱着孙刘联盟的信条,坚决反对刘备的出征而不是尽心竭力促成刘备的成功。实际上如果当时刘备能拥有一支诸葛亮建立的强大的水军的话,未必就不能灭掉吴国。

3、结论

由此看来,诸葛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战绩首先在其提出隆中对时已经注定,然后又由于他不懂得机动战略的重要而无法挽救,所以说,非但不是“具备一个杰出军事家的一切主观素质”而“由于天道不公和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正是由于他主观上能力和见识的缺陷注定的!

诸葛亮事迹简介

在中国人里面,恐怕没有不知道诸葛亮这个人的吧?真的没有,就连很多小孩子都知道诸葛亮,甚至连空城计,火烧赤壁这些历史著名事迹都能说出一二,可见诸葛亮对于我们的影响了。那么诸葛亮到底是何人呢?诸葛亮有什么事迹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中国古代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一说河南南阳卧龙岗;一说湖北襄阳(现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公元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后人为了消除诸葛亮隐居地一事留下的历史纷争,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写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须辨襄阳南阳。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不愧为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虽然我们从诸葛亮简介里面也知道,他最后的愿望没有实现兴复大业,但是诸葛亮的事迹对于后世有极大的影响。小编也非常的敬佩这样的智者,也在这里对于诸葛亮表示敬仰。

曹操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善于用兵治军严整

[键入文字] 曹操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善于用兵治军严整 曹操的军事成就 汉末三国的军事家首推曹操。曹操深通兵法,他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在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并注《孙武兵法》十三篇,流传至今。曹操也善于带兵,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便反映了他严明的军令。曹操更善于用兵,史称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他确实是一个极为杰出的军事家。李靖的《李卫公问对》、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等著作都赞誉曹操的行军用兵。 曹操的军事、文学才能很少有人否认,稍微有争议的是他的政绩。他的政绩与军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回顾三国前的历史,东汉桓帝年间,中国的人口曾经达到五千多万,但到了三国时锐减到七百多万,甚至还不如四五百年前动不动就“斩首十万”的 战国时代。杀光这么多人不可能,但饿死却不难。究其根源,无非是天灾人祸。自东汉桓帝灵帝以来,旱灾、水灾、瘟疫、暴动、叛乱不断,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户数大量减少。根据后汉书记载,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有“延熙九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按照这个估计,仅此一年这两地就饿死了大约三四百万; 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光和五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夏,大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诸胡叛乱或入侵,不计其数。加上爆发于公元184 年的黄巾大起义和随后的军阀混战后,生产遭到了完全的破坏。这样的乱世中,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使民众丰衣足食,是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然而,汉末三国中的各个诸侯中,军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内政上有作为的不多。政治经济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自然的反映在军事上,大多数人因此吃尽苦头,最终受困 1

关于诸葛亮的主要事迹(简写)

关于诸葛亮的主要事迹简写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辅佐刘备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了跨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抗拒曹操的治国方略。他儒法并用,以法治国,执法必严,赏罚分明;他重用人才,任人以贤;他审时度势,不断的调整内政外交政策;他重视农业生活,安抚流亡,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他亲率大军北伐,革新武器装备,发明了孔明灯和木牛流马等。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为中国历朝历代所推崇成为智慧的化身。1躬耕陇亩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2隆中对《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市襄城区古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3赤壁大战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

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成功劝说孙权联刘抗曹。4白帝托孤至章武三年223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5南征之七擒孟获直至建兴三年225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6北伐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

关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一代枭雄——曹操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不识英雄真面目,横看成岭侧成峰。”曹操,是个令人争论不休的人物,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奸贼。英雄和奸臣的两种说法,都是只重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英雄注重了“雄”(能力)而忽略了正义性,奸臣则没有突出能力。因此,我们说“奸雄”是对曹操的最好评价,既肯定了曹操的能力又对其事业的非正义性作了论断。 曹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他才华横溢,能诗擅赋;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长期打压吴蜀联盟,从而奠定了曹魏集团的军政基础。在治世,他会成为一个出将入相的能臣。奈何东汉纷乱,他只能成为一个雄踞一方的霸主。乱世的奸雄,治国的良相,护国的将军,人中的龙凤。 这就是曹操。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 曹操确实是很大气的。读他的诗和文,常会感到他的英雄气势。哪怕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尤其是他的《观沧海》,是何等的气势:“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确非大手笔而不能作。曹操毕竟是乱世英雄,对于生命的毁灭,他比谁都看得多。他的感慨,是多少要带点终极关怀的意味的。 曹操实在是聪明。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好的武器就是实话实说。这不但因为实话本身具有雄辩的力量,还因为你一讲实话,西洋镜就拆穿了,讲假话的人就没辙了,他们的戏就演不下去了。当然,曹操这样说,并不完全出于斗争策略,还因为他天性爱讲真话,说实话。即便这些实话后面也有虚套,真话后面也有假心,有不可告人的东西,也隐藏得很自然,不露马脚。甚至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也讲得坦荡,讲得流畅,讲得理直气壮。可以说,曹操这个人就连撒起谎来,都是大气磅礴的谎。 对于曹操,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评价。唐太宗评价曹操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也曾经说过:“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司马光评价曹操说:“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易中天评价曹操:“大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 内容摘要: 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反面人物,被无数的世人所误解与唾骂。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谓名副其实,一语中的。尽管如此,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治理国家的雄才,毕竟只有曹操这样的强势人物才能统一各个封建割据的地方政权,实现政治统一。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谓名副其实,一语中的。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用“好人”和“坏人”来评判他。《三国演义》中确实地把曹操定义在一个奸雄的位置,偏重于“奸”的塑造,但也算是英雄。小说把曹操的反面形象推到了极致。但在曹操的身上集中了“奸”和“雄”的统一。这种统一始终贯穿整部书。也正是如此,曹操形象才会在每个人的心间,既让人恨,又让人喜爱,从而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反面典型。 关键词: 曹操英雄奸雄三国演义 正文: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极富文学艺术价值的小说,在中国家喻户晓,在世界各国也广为传播。《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的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张飞、关羽、周喻、鲁肃等等。这些人物皆可以称得上当世的英雄。在这众多英雄人物中,性格最为复杂的要算曹操了。 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反面人物,被无数的世人所误解与唾骂。作者罗贯中大力宣扬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为代表的忠义---忠于汉室的义,表现出强烈的汉家为、全书反对曹操政治道义的倾向,将曹操刻画成为一个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封建时代靠军事起家的诸侯。尽管如此,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治理国家的雄才,毕竟只有曹操这样的强势人物才能统一各个封建割据的地方政权,实现政治统一。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用“好人”和“坏人”来评判他。《三国演义》中确实地把曹操定义在一个奸雄的位置,偏重于“奸”的塑造,但也算是英雄。小说把曹操的反面形象推到了极致。但在曹操的身上集中了“奸”

我对曹操的看法_700字

我对曹操的看法_700字 曹操是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今安徽毫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许多人认为曹操是一代奸雄,而我却认为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乱世英雄。 首先,曹操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在许多战争中能以弱胜强。这一点,无疑地证明了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自东汉末黄巾军暴动后,诸州牧郡守纷纷割据称雄。逐步天下。在当时各地的割据势力中,以北方的袁绍为强,曹操却不以为然。于是就以二万兵马与袁绍十万军队针锋相对。结果,最终曹操还是以弱胜强,大败袁绍。其中官渡之战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其次,曹操还招贤才,搜罗人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曹操是一位具有出色才华和鲜明个性的袅雄人物,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其雄才大略,风度气襟、治国之道,用兵之神无不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就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当时的才女蔡文姬,被胡

人的贤王强行掳去做了小妾。曹操知道后,便不惜花重金从胡人那儿把蔡文姬赎了回来,达到为己所用的目的。这件事,也是曹操搜罗人才的典型范例。 从许多方面来看,曹操是一个武将,一个谋士。但是,曹操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曹操著名的诗歌中有一道《观沧海》中写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歌中你会发现,曹操名列“三曹”之首,嘿嘿!够厉害的吧! 但《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还是对曹操抱有偏见,他认为汉室应归刘氏所有,而曹氏则是窃贼。但我认为应该一分为二,辨证地看问题,曹操功大于过,所以,我认为曹操真不愧为乱世英雄。

关于诸葛亮的资料

三顾茅庐三顾茅庐本为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识,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他出山辅佐。这天恰巧诸葛亮不在,只能失望而回。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的。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草船借箭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没亮,诸葛亮便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叫弓弩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诸葛亮读书的速度特别的快,不是因为过目不忘,是因为他坚持一个原则,读书不求甚解。有些东西不是一时半会能搞懂的。写看一遍大概,时间长了就慢慢懂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意思吧。就像速度一样。也许因为读的太快你可能感觉没有记下来,其实潜意识都记下了。在不经意的时候就能想起来。 诸葛亮出师诸葛亮和司马懿出事。老师考验他们一个问题。说谁能把老师从屋子里请出来,就让谁出事。司马懿又是恐吓,又是说防火烧房子,但是都没有让老师出屋子,最后诸葛亮说,我不能让老师从屋子里走出来,但是我能让老师从屋外走进去,结果,老师信了。当老师出来的时候,诸葛亮的计谋得逞了。目的达到了。他已经把老师骗到屋子外了。结果老师就让他出师了。 神机妙算救后代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懿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懿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懿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司马懿,司马懿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司马懿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司马懿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司马懿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鹅毛扇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七擒七纵既生瑜,何生亮集思广益淡泊明志苟全性命妄自菲薄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草船借箭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赤壁之战三足鼎立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一个诸葛亮,稳做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诸葛庙》唐·杜甫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翊(yì)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虫蛇穿画壁,巫觋(xí)醉蛛丝。欻(xū)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武侯庙》唐·杜甫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咏怀古迹》唐·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yū)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福移汉祚(zu?)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有感》宋·文天祥平生心事付悠悠,风雨燕南老楚囚。故旧相思空万里,妻孥(nú)不见满三秋。绝怜诸葛隆中意,羸得子长天下游。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卧龙》明·佚名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不出茅庐,知三分天下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诸葛亮招亲——才重於貌

曹操的五大谋士

曹操的五大谋士 在《三国志》中,陈寿将荀彧、荀攸、贾诩归为一传,而将程昱、郭嘉与董昭、刘晔、蒋济、刘放孙资这些第二梯队的谋士放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陈寿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程昱郭嘉这五人,他们都是当世奇才,尽管他们品德举止风评等方面,与荀攸相比差得很多,但是在军事谋划这方面,跟荀攸还是一个水平的。 荀彧,体大思精,总统后盾 荀攸,传奇完人,战术大师 贾诩,经权达变,长于应对 程昱,勇略过人,刚戾傲慢 郭嘉,鬼才 所以说荀攸的品行和评价最高 荀攸 总结:我觉的荀攸最大的特点就是低调和城府深 ·七八岁的时候被喝醉的叔父荀衢误伤了耳朵,出入游戏就知道躲着荀衢,荀衢听说后“惊其夙智如此”。 ·十三岁的时候就看出主动请缨为祖父荀昙守墓的人“殆将有奸”,其识人之能可见一斑! ·行刺董卓失败后,共犯何颙“忧惧自杀”,而荀攸则“言语饮食自若”,这是何等强大的心理素质! ·董卓死后,荀攸得以免罪,“攸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这里可以看出荀攸的远见。 ·口风很紧,跟随曹操后所出的计谋连家人子弟都很少知道,有人问他太祖取冀州的始末,他怎么回答的?“佐治为袁谭乞降,王师自往平之,吾何知焉?”这个回答真是狡猾狡猾的,身为谋主来一句“我怎么知道”,直接堵住了其他想要来问他人的口。 荀攸太低调。纵观荀攸传,没有一句批评的话,连一直在旁边吐槽各种记录的裴松之,都没有说过他半句不好。做人如此。 早年经历各种淡定,被董卓关牢里也吃喝不耽误。。跟了曹操以后,所有的记述都是某战出某策。。没有任何逸闻。。。 曹操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 曹操还说: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对曹丕) 而曹丕怎么做的呢?攸曾病,世子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 曹丕是世子,世子就是半个主子。。。居然下拜。。可见一斑。 荀彧

关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一代枭雄——曹操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不识英雄真面目,横看成岭侧成峰。”曹操,是个令人争论不休的人物,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奸贼。英雄和奸臣的两种说法,都是只重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英雄注重了“雄”(能力)而忽略了正义性,奸臣则没有突出能力。因此,我们说“奸雄”是对曹操的最好评价,既肯定了曹操的能力又对其事业的非正义性作了论断。 曹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他才华横溢,能诗擅赋;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长期打压吴蜀联盟,从而奠定了曹魏集团的军政基础。在治世,他会成为一个出将入相的能臣。奈何东汉纷乱,他只能成为一个雄踞一方的霸主。乱世的奸雄,治国的良相,护国的将军,人中的龙凤。 这就是曹操。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 曹操确实是很大气的。读他的诗和文,常会感到他的英雄气势。哪怕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尤其是他的《观沧海》,是何等的气势:“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确非大手笔而不能作。曹操毕竟是乱世英雄,对于生命的毁灭,他比谁都看得多。他的感慨,是多少要带点终极关怀的意味的。 曹操实在是聪明。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好的武器就是实话实说。这不但因为实话本身具有雄辩的力量,还因为你一讲实话,西洋镜就拆穿了,讲假话的人就没辙了,他们的戏就演不下去了。当然,曹操这样说,并不完全出于斗争策略,还因为他天性爱讲真话,说实话。即便这些实话后面也有虚套,真话后面也有假心,有不可告人的东西,也隐藏得很自然,不露马脚。甚至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也讲得坦荡,讲得流畅,讲得理直气壮。可以说,曹操这个人就连撒起谎来,都是大气磅礴的谎。 对于曹操,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评价。唐太宗评价曹操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也曾经说过:“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司马光评价曹操说:“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易中天评价曹操:“大

曹操的人物性格分析

分析.曹操的人物性格 曹操是汉魏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虽并未称帝,但他在汉末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可以使他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等千古帝王同列。但是曹操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贬多于褒。肯定他的,说他胸怀大志,唯才是举,平定北方,登高必赋,文武兼备,御军三十余年,自著兵书十万余字,是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否定他的,说他“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是个善于玩弄权术,残忍嗜杀的“奸雄”,尤其在民间,更将曹操作为“奸诈”、“虚伪”的代名词。究其原因,也许很多,但主要是一部《三国演义》的问世,把曹操形象丑化、被定格。因此,要还曹操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就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境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一、“奸雄”——曹操 确实《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徐州屠城、水淹邺城、华佗被害、近待被杀、、出于恐惧和猜忌杀吕伯奢一家、为引诱吕布将掳来的群众当炮等等,确是曹操凶残性格的大暴露。罗荀被逼自戳贯中借助这一艺术形象严正地抨击了剥削阶级英雄的残忍,深刻提示了曹操之类政治人物固有的谋功逐利,不择手段的阶级本质。 (一)镇压起义,充当屠夫。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开国皇帝和英雄人物,都曾镇压过农民起义,他们的双手都粘满了人民的鲜血。无论是历史上的曹操还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不例外。“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董卓、王允死后,青州黄巾军再次起义,曹操与济北相鲍信负责镇压义军,鲍信战死,曹操却“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并“择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曹操用义军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先是除“济南相”、任“典军校尉”,后是封“镇东将军”,而且逐步扩大了军事力量,有了逐鹿中原削平群雄的资本。 (二)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窃国谋逆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

对曹操的评价

操是个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艺术典型家,作为一个阴谋家,他具有无穷的权势和贪欲,与"仁义"的刘备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交织在阴险.奸诈.暴虐.多疑的性格中,大权在握,则为所欲为 ,与诸葛等人的形象是鲜明的反叛,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汗献帝成了他的傀儡,故此被对手骂为"名为汗将,实为汗贼".但他有自己的雄才大略,其形象虽不为人喜爱,但也深刻的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环境!,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

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 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他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历史上的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崛起,在短短时间里迅速击败了许多地方割据军阀,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之后,他积极推动北方的经济生产,中国北方在魏晋时期能够保持相对安定和富庶,曹操功不可没。他统一了北方,为晋朝的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学方面,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合称“三曹”是东汉末年了不起的诗人和文学家。在诗歌方面,曹操代表了东汉末年诗歌的最高境界,而作文方面,曹操主张通脱,支持消除汉以来文章华而不实的弊病,从这两个方面说,曹操也是位了不起的文学家。 文学《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紧扣两个字而写,奸雄。《三国演义》把曹操和刘备作为相对的两个极端。曹操具有出色的政治才华和

曹操的军事思想

曹操军事思想 摘自《中国军事史三国史》(军事科学院主编) 一、曹操的军事思想的来源 曹操的军事思想有广泛的来源。首先,来源于他统一战争的实践。曹操在这一实践中,探讨了如何从没有兵、没有地盘起步,如何在群雄包围的内线作战中杀出重围,如何战胜强敌袁绍成长为中国最强大的力量,如何为消灭联合起来的南方势力进行战争准备。核心问题,是在汉末条件下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手段,实现以弱胜强,尔后以强胜弱。由于他所处的北方,混战比任何地方都激烈,战乱造成的人口锐减,经济崩溃,比任何地方都严重,曹操又连克群雄,所以其军事实践也比任何群雄都复杂、生动和成功,为其军事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曹操又是一位好学深思之士,御军30多年,手不离书,白天研讲武策,晚上思考经传,又喜好同众僚属讨论问题,内论御敌固守、行军进退之宜,外料敌人变化、彼我虚实、战争之术,经常整夜不停地探讨。沿着这条实践、探讨、再实践、再探讨的道路,最终形成了他的军事思想。这一军事思想,是他个人才力的产物,也是他周围谋士共同智慧的结晶,是指导曹操取得胜利的思想。 其次,曹操的军事思想来源于申、商思想的影响。这同汉末思想发展趋势有密切关系。汉末以来,在两汉占统治地位的经学由于不能适应干戈不息的社会需要,走向衰落。思想界经受了离经叛道的洗礼,兴起了对弃农经商、奢侈、厚葬等弊端的社会批判思潮,认为时代已临末世,应当在治理社会时刑德并用,以法治为本。接着,曹操带头兴起一股喜好法术的思潮,他的兵学以受法家影响为主,受儒家影响比较少,所以陈寿说曹操是“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曹操根据治乱世用重典的原则,大胆地求助于战国申不害、商鞅。申不害本于黄老,而主刑名,主张用术,倡导君主“因任而受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商鞅则主张通过战争统一天下,奖励耕战,赏罚严明,以法治军。曹操鉴于申不害学说有术而无法,容易使法令前后不一,授人以隙,商鞅学说有法而无术,虽然造成国富兵强,但是君主无术以知奸,两者各有一偏,因此兼用法与术,通过二者互补以纠各自之偏,创造性地把它们应用到汉末军事斗争中。由于头脑中儒家思想较少,他用兵时主张大力使用权谋,作战指导思想以用诈设奇作为特色。 再次,就兵学自身而言,曹操的军事思想还来源于孙子等兵家。曹操读了很多兵书战策,最推崇《孙子兵法》。孙子重诡道,曹操用兵也以诡诈见长。鉴于世人对于《孙子兵法》未能深入训释,他为其作注,撰《孙子略解》,撮取诸家兵书精华,著《兵书接要》,又把自己所得,著为《孟德新书》十万余言。除《孙子略解》外,现在均已亡佚。 二、用干戚以济世的战争观 汉末,军事斗争是主要的斗争形式,对待战争的态度,成了割据者的首要问题。割据者中,有一类人一味黩武,如董卓、李傕、郭汜等,企图以武力解决一切,虽然得逞于片刻,但是弄得天怒人怨,都迅速灭亡;另一类人幻想以文取胜,如刘虞、刘焉父子、刘表等人,由于受儒家忌言兵的影响,所谓“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企图拥兵自保,中立避战,一味恃文,也先后灭亡。这两类截然相反的人,都不能正确对待战争。 曹操既反对一味恃武,也反对一味恃文。他肯定战争,称颂战争是济世所需,引证儒家经典说,《易经》称上古有“弧矢之利”(弓箭之利,是在天下建立权威),《论语》曰“足兵”(应保持足够的武装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概括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概括 【篇一: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概括】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 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 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 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 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 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 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 史小说人物。 聪明狡猾善于分析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 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 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 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 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 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 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 予了热情的赞美。 三、严于律己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 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 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 讨自己的失损。

评价曹操

评价曹操 曹操(公元155~公元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到许都,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千百年来对人们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如裴松评价之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认识曹操 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英雄”,

如果硬要说他是“奸雄”的话,也要加上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曹操更有诸多性格。遇事审慎,临危不乱,且多有决绝之举官渡之战是曹袁之争的关键之战,而操力排众议亲率精兵奔袭乌巢。劫寨战斗激烈之时,袁绍援兵来到,形势突变,胜败只在一念之间。曹操的部下开始慌乱,急言操分兵抵挡。不料曹操勃然大怒,厉言喝道:"贼在背后,乃白!"意思是敌人到了背后再说。更有胸襟博大,乐观宏达,且多在危难之中见精神。征战拼杀无论胜败如何,曹操始终不为表象所动。胜不骄,败不馁是他勇武气质的又一大特色。征乌桓迷走沙漠生死攸关,唯曹操能想出使将士望梅止渴而战胜自我脱离险境的妙策 曹操算得上一个标新立异的改革派,但他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又是非法理性的独断专制残酷无情。他虽"挟天子以令诸侯"感震天下,却又始终小心奕奕保护着苟延残喘的旧势力的代表刘汉王朝,至死不渝,抛弃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革命,堕入了半途而废的结局。曹操多才多艺,不仅在军事上是个统帅,在文学、音乐等等艺术方面也多有创见。他别具一格的诗歌创作成为文坛上一代新风的标志。然而,他又没能达到顶峰,囿于开创而无大建树,著述不多难成系统,成就和影响远远不如他的两个儿子。他写诗注重内涵的张扬而忽视形式地变革,新酒装进老瓶子,新酒也便成了无根飘蓬。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功过最难评说旷世枭雄。有人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有人讲:“贪残虐烈

曹操的简介

1、曹操的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来被封为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堪称一个时代的文豪。他行文惜墨如金,率真老辣,直抒胸臆。鲁迅赞赏其文风,称之为“清峻”、“通脱”、“简约严明”。比如,在《抑兼并令》中,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两句话,成了中国的千古名言。在此文中,他还评论说:“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天下不宁的根源。而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他除了反击政敌攻击他有“不逊之志”外,又坦言自己身为宰相,决不能退隐:“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定然还会大乱不止。所以鲁迅说,曹操是“想写的便写出来”,“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大半生征战不止,“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同儿子曹丕、曹植都工于赋诗,同时团结了一批才士,开创了中国诗坛的“建安风骨”,备受后世推崇。曹操作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的传统,大胆创新,前无古人。其显著特色有三:——积极进取。诗如其人。曹操一生百折不回,奋斗不已,因而他的诗歌也是积极进取的。仅举《龟虽寿》为例,它以长寿的神龟、腾蛇作铺垫,突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养怡延年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更被人千载传诵,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气象宏大。曹操作为一代雄杰,具有平定天下的志量,下笔写诗,亦有吐纳星辰,驾驭雷电的宏大气象。《观沧海》由“以观沧海”引领,写海岛景物及大海波涛,融入作者的想象与艺术夸张,气势极为壮阔。——慷慨悲壮。曹操是一代霸主兼文豪,下笔高妙,善于把写景、叙事、说理和抒情熔于一炉,形成慷慨悲壮的诗风。其《蒿里行》反映了群雄争夺、百姓受难的残酷现实。诗尾四句,写白骨满野,生民百不存一,读来令人泣下。它历来被称为优秀史诗,“汉末纪实”。文如其人、诗如其骨。曹的政治功绩是周旋于东汉末年的剿除动乱、维护安定;曹的文学功绩则是开创、领率了一代建安文学。对其人格的具体描述,则有《资治通鉴》中操的谋士荀域、郭嘉关于曹操与袁绍的一番对比式分析评价,说曹有十胜,袁有十败,从中可见一般。这十项是“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其中的“道”即方法,言操的处事不计排场、不肆铺张,法于自然、求其实用。“义”即规范。此处讲君臣规范。“治”即法纪,操令厉法严,且能以身率之,传曾因坐骑踏青苗而割发代首以自警。“度”即器度,操选人唯才是举、唯能是用,不拘出身、不务虚名、不妒才。“谋”即计谋,操以重谋士、喜变通、善决断著称,是三国时的智谋之才。“德”即诚信。操多以正直诚信待人,当时的智能之士多离袁绍而趋曹操。“仁”即爱心,操关心、爱护所用之人多在大处、隐处,细枝末节的小事小情通常不大在意,这种关心往往给人以意外。 秋胡行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牛顿不起。车堕谷间。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作清角韵。意中迷烦。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负揜被裘.似非恒人。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徨徨所欲。来到此间。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沉吟不决。遂上升天。歌以言志,我居

关于诸葛亮的简介资料

关于诸葛亮的简介资料 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关于诸葛亮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追随刘备,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蜀汉开国后,被封为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将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人物生平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

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诸葛亮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隆中对策 主词条:三顾茅庐、隆中决策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