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翻译语言的特殊性

影视翻译语言的特殊性

?影视翻译语言的特殊性

?摘要: 与以书面语言形式出现的作品的翻译相比,影视翻译的语言是有其特殊之处的,即通俗性、瞬时性、融合性、口头性、简洁性以及省略成分多。

?关键词: 影视翻译; 文学翻译; 语言;特殊性

?

?1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广度以及频率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沟通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外国电影以及电视剧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荧幕上。为了让中国观众看懂外来影片,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在屏幕下方加印字幕;一是采用配音译制的方式。后者常被称为“译制片”(即先由翻译将对白译成中文然后由配音演员配成中文对白的影片),在中国始于解放后,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外来影片较少,因此影视翻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放宽了对进口影片的限制,并在上海、北京等地设立了译制片厂,译制片渐渐地发展成了一门有特色的艺术。

?中国加入WTO给外国影片涌入中国带来了大好时机,另外,随着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他们对诸如影视类的文化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追求。国产电影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相当大的一批人,尤其是年轻人,乐意看好莱坞大片。但是,目前影视市场上外来影片的译本繁多,鱼龙混杂,给观众带来了诸多不便。很多译制片看上去非常不自然,有的口型不合,有的声音和画面不配,还有的语音语调根本不符当时的情境。这当中的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译者对影视语言的翻译的特殊性了解不够造成的。下文是笔者对影视翻译语言特殊性的一点粗浅看法。

?2.影视翻译语言的特殊性

?影视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有与文学翻译的相通之处,遵守着文学翻译的一般准则。

但在更大程度上它还是受制于影视艺术本身的特殊性。影视剧首先是一门“有形有声,形声结合”的艺术。其中的画面与声音(人物说话声、音乐等)起着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作用。影视剧的画面与声音都是一闪而过,尤其是声音,没有给观众思考的时间。因此,影视剧的语言都非常大众化,观众一听就能懂。另外,一般的影视剧都希望自己能有最高的上座率和收视率,因此它潜在的受众应是生活在社会各阶层的所有人,而不应该是某个或某些特殊的阶层。这些都对影视翻译的语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下文将结合英语影视剧本汉译过程中的一些实例对影视翻译语言的特殊性进行逐一阐述。

? 2.1通俗性

?小说、散文、诗歌等类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上都有深浅难易之分,在语言上也有雅俗之别,以满足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的需要。但是影视剧从出生之日起就注定它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

这是由它本身所含的商业性质所决定的。为了补偿成本、取得利润,任何一部影片的推出者都希望自己的影片能被最广泛的人民群体所接受认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商业目的。

既然影视剧的潜在受众是全体民众,它的内容应该符合广大观众的文化教育程度,应该在广大

受众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其中的语言便是非常关键的一点:语言若是晦涩难懂、矫揉造作,肯定会导致观众失去兴趣。失去了观众便失去了市场,失去了影片固有的潜在价值。观众必须能听懂剧中人物对白,才能看懂影视剧,才会欣赏这部影视剧。这部影视剧的整体价值才能体现出来。除了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演讲、朗诵等,影视剧的语言应尽可能的译得通俗一些,要求妇孺能解,明白晓畅。当然,通俗易懂并不等于粗糙,并不等于平淡无力。通俗的语言也能讲的变化多样,也能讲的摇曳生姿。电影《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中,阿甘屡次讲到“———stupid is as stupid does”译成“…蠢人就做蠢事”,既通俗又达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2.2瞬时性

?影视剧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影视翻译语言的瞬时性。影片里的画面、声音都是按照剧情的发展需要转瞬即逝的。一般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其语言以书面的形式出现在纸上,读者可以一遍一遍的看,可以字斟句酌。而现场欣赏影视剧则不然。观众没有机会像阅读文学作品的语言那样,一遍看不懂再回过头去看第二遍。影视剧中的语言若是一遍听不懂,只能放弃;若是花时间去琢磨,则会影响到欣赏后面的内容。这好比我们参加听力考试一样,一道题目未听懂,只能放弃,立即准备听下一道题。因此,影视剧这一特点也要求影视翻译语言必须大众化或通俗化,要让人一听就懂。

? 2.3语言的融合性

?语言的融合性指的是影视剧中人物的语言、音乐及动态画面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是密切联系、融合在一起的。演员的形体语言(body language),如点头、摇头、手势等也是影视语言的一部分。

?这样影视语言就包括口头语言(verbal language)和非口头语言(nonverbal language)两部分。

这是与一般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而且口头语言和非口头语言间也不是相互独立、相互排斥的。具体来说,口头语言是非口头语言的基础,而非口头语言对口头语言起着限制与补充作用。

?Principal: I want to show you something, Mrs. Gump. Now, this is normal. Forrest is right here. The state requires a minimum IQ of 80 to attend publi c school……———Forrest Gump

?这是阿甘的母亲带阿甘去见校长时,校长对阿甘的母亲所说的话。笔者把这句话译成“甘普夫人,我给你看样东西。你看,这个位置是正常的,福勒斯特却在这。政府规定智商在80以上的人才能上公立学校……”乍一听可能会觉得这句话话中的一些代词,如“这个位置,却在这”,指代不明。其实不然。

?校长在说这句话时一只手拿着智商分布图,另只手指着图上的智商曲线分布区域,因此,指代词在这里的指代还是非常清楚的。这就是口头语言和非口头语言相互融合的效果。影视语言融合性的特征在给翻译语言带来某些方便的同时,有时也给翻译语言造成一定的限制。

?Tessa: So we shouldn’t rule out murder. (Murder Call)

?Lance: No. (shaking his head)《凶杀报警》这是发生在两位侦探间的对话。Tessa说不能排除他杀,Lance回答说“No”。我们知道英语中回答反意疑问句用“Yes”还是用“No”的标准是

事实本身:事实本身是肯定的就用“Yes”,否则就用“No”。因此根据英语习惯,这里的“No”是指事实本身是否定的,即“不排除他杀”,言外之意即他是赞成Tessa的观点的。而在汉语中,只要回答者本人赞同对方问句中的观点,就可以用“是”,反之则用“不”。因此,按汉语表达习惯上述对话应译成:

?泰莎:因此不能排除他杀。

?兰斯:是的。

?但是在屏幕上我们看到兰斯在回答的同时摇了摇头,即一个人在表示赞成对方观点的同时又摇头(在英汉两种主

?摇头均表示否定的含义),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观众定会产生误解:兰斯的态度到底是“可排除他杀”还是“不可排除他杀”?所以这里的“No”还是应译为“不能”即“不能排除他杀”。因此在影视翻译时必须时刻注意声音与画面之间的一致性、融合性,灵活地运用语言来体现影视语言翻译过程中的特殊性。

? 2.4口头性

?文学作品的语言大多是写在纸上的,读者用眼睛去欣赏,而影视剧的语言主要是通过演员用口说出来的,观众必须用耳朵去听。也就是说,在欣赏一部影视剧时,观众必须同时用眼睛和耳朵。看画面听语言二行为同时发生。语言与画面同时出现更能体现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便于受众理解影视人物的对白,进而看懂整个影视剧;但语言仅以口头的形式传达,在很多情况下难以达到书面形式的效果。没有一部影视剧是能够完全听懂的,也没有一部影视剧是能够完全用眼睛看懂的。接受的途径不同,对译文的要求也必然会不同,同一句译文,用眼睛看也许没什么问题,但一旦受众用耳朵听时,经常会显得不自然,甚至会引起歧义、误解。例如演员在配音过程中,汉语中的同音异形异意字往往会造成一些麻烦。

?在英语中的“he, she, it”在汉语中分别译成“他,她,它”,但它们的发音完全一样,即在演员的口中都发“ta”音,然而听众却很难区分到底是“他”,“她”还是“它”;英语中“They all come”,在书面语中译成“他们全部来了”,没什么不妥,但在译制片中就会出现歧义,在观众听来是“他们全部来了”呢,还是“他们全不来了”?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影视翻译工作者就应该灵活运用其他一些表达方式来避免出现这种歧义。

?中西文化尽管存在很多相通之处,但也存在很多冲突。这种文化冲突在翻译中也是很难处理的。在以书面形式出现的翻译中,译者还可以采用夹注、尾注的方式进行解释说明。但这种方式在影视剧的翻译中是万万行不通的。在碰到文化词条的时候,影视剧中不可能外加一个解释性的旁白,也不可能在屏幕上打出解释性的字幕。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只能根据上下情节的实际情况,采用意译、套译或是改写的方式,最大可能地传达原语的内容。张春柏教授译的《浮华世家》(The Colbys)中有这么一句话“Is Camille so lovely———even on her death bed?”,张教授把它译成“天上的仙女临终时———有这么美吗?”,既简单又不失原意,确实高明。

Camille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The Lady With The Camillias中的女主人公,是位绝代佳人。此后Camille便被用来泛指美女。在汉文化中,天上的仙女都是美貌绝伦的,更有“貌似天仙”、“仙女下凡”等短语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因此,张教授采用“仙女”一词既满足了口头性这一特殊性的要求又非常贴切、形象地再现了原语的含义。

? 2.5简洁性

?这里所说的简洁性是指影视语言的翻译在字数上有一定的限定性,要尽可能的用相等或相近的语言单位来表现原语(一般认为英语中一个音节相当于汉语中的一个汉字)。影视剧本身的语言就比较简洁精练,翻译的语言应该反映这一特征,要简单明了,不能拖泥带水。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的翻译在这方面的限制比在影视翻译中要宽松的多。影视翻译是为演员配音准备脚本,这脚本将直接影响到配音演员在译制片中配音的成败。声音与口型的同步是每个配音演员追求的目标。因此影视翻译人员若是不注意字数方面的限制,则会使配音人员陷入困境:原语长,译入语太短,给人的感觉是“拖”;原语短,译入语太长,给人的感觉是“赶”。一部影视剧的声音与图像的配合若是不协调,常会给人一种失真感,甚至会影响或破坏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绪的表达,进而影响到整部影视剧的欣赏效果。

?He came from P.R.C.

?译文:他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的。

?这里原句中用了“P.R.C.”而没有用“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本身就反映了影视语言的简洁性,而正式译制的影视作品追求影视角色如同在原作中直接用汉语对白的效果,当然不能违反这一宗旨。

?原语中只有6个音节,而译文中却有12个汉字。配音时肯定要滞后,因而不如改成“他来自中国”或直接译成“他是中国人”,意义未变,然而只有5个字,比较容易达到配音与口型同步的目的。

? 2.6省略成分多

?影视语言的翻译与一般文学作品语言的翻译相比较,其省略成分要多的多。一方面,这是因为影视剧中的人物间交流通常都是面对面对白的形式进行的;另一方面也是受影视翻译语言简洁性的特征所限。正是由于影视剧中人物间的交流是面对面的形式,翻译语言中很多的代词,尤其是人称代词,以及前面已涉及的内容都经常省略。

?Bus-driver: Are you coming alone?

?Forrest: No, Mister, I’m not to be taking rides from strangers.

?Bus-driver: This is the bus to school.

?译文:司机:要上来吗?

?福勒斯特:不,我不上陌生人的车。

?司机:车是去学校的。

?在这译文中“you, Mister, this”这三个词都没有必要翻出来。因为司机在和福勒斯特(阿甘)对话时脸也转过来对着他,并且一个在车上一个在车下,所指非常明显。当然省略成分多并不意味着在翻译时可以随便乱删对白中的内容,所谓的省略只能建立在不影响原内容的基础上。

?3.结束语

?选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再现原片的思想性、艺术性,是影视翻译人员面临的巨大挑战。在保证翻译语言准确生动的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长短、节奏、换气、停顿乃至口型张合等诸方面问题,至于与剧中人物的表情、口吻一致更是难上加难。用带上镣铐跳舞来形容影视剧的翻译实在是再生动不过了。但是只要处理得当,戴着镣铐同样也能跳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舞姿。

尽管影视语言的翻译存在许多特殊性,存在不少障碍,但只要我们不断实践,并从实践中积累

经验,吸取教训,肯定能译出使原影片人物灵魂复活的对白,再现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让越来越多的受众喜爱译制片。这是一个难点,也是影视翻译的焦点,更是一个值得影视翻译人员深入研究的课题。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摘要】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互译上。因此,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英汉翻译 0.引言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交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字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文字中的某些含义,有时候很难通过译文用另一种语言文字传达给读者,而翻译中所失去的恰恰就是跨语言文化的内涵与微妙。正因为如此,翻译工作者就要从提高自身的素质方面出发,努力创造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英语特点,并能让英语国家人们读懂和理解的英语表达法。 1.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由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了汉民族汉语重意合和具象思维的特点。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这使得他们常把观察的视点放在动作的承受者上,所以,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被动语态。另外,汉民族的思维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经常会用“有人”“人们”“大家”等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的无主句。同时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中国人以过去为取向,无论人们做什么都要考虑此事过去是否做过,而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则习惯未来取向,主张一切着眼于未来。从而决定了中国人偏重顺向的和螺旋式的思维,而西方人则偏重于逆向和直线式的思维。英语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形式多样的语法形式。而汉语无词形变化,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依靠词汇手段。英语可通过动词的屈折变化来体现不同的时态,而汉语因无词形变化需借助于词汇手段即表示时间的副词来交代动作发生的时间。英语是形合语言,这源于西方人习惯于分析,逻辑和推理,思维模式呈线性。反映在语言上是注重形态变化和语法结构,多用关联词语体现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结构较明晰。而汉语是意合语言,中国人讲注重整体和谐,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汉语思维重综合和意会,反映在句子成分和结构上相对不明晰,这些差异在语篇衔接上有所体现,作为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译者,应该了解英汉语篇连接上的差异,需要使用一些翻译策略,使译文通顺连贯。 2.差异与英汉互译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这是一种比较随和、友好和亲昵的方式。如果将这两句问候语直译成英语Have you had your meal? 和Where are you going? 那么,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感到难以接受和理解。不仅如此,他们还可能会说,你是在干涉他们的行动自由。另外,两个中国人见面聚会互相介绍时,通常会说“久仰大名”。如果机械地译成I have heard very much about you. 英美人会感到纳闷,他们的习惯说法是I’m pleased to meet you.(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六、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差异 英美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个人自由,它是一种以个人为基本单元,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的文化。英美文化又被称为“我文化”、“个人价值至上文化”。在这种注重个人尊严的文化里,权力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个体。而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和“孝”,人际交往很注意自我与谈话对象的关系。中国文化又被称为“我们文化”、“集体主义文化”。例如,中国人常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仁义值千金”等,这都说明中国人常把自己和所谓自家人视为一体并希望能够在自身以外找到安全之所。而英语谚语中却说“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 hemselves”(天助自助者),“self is our centre”(自我是我们的核心),“life is a battle”(生活就是战斗),这些英语谚语都在告诫人们:只有靠自己奋斗,才能获得成功和安全感。 小结: 关于翻译这一大课题,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是很多的,上文对英汉两种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的阐述也是比较粗略。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具体情况千变万化,处理起来也无定规可循。因此只有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更深的认识与了解,才可以在翻译时做到让翻译保留其译作风格,让译文更原滋原味。作为构筑文化交流桥梁的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做到既尊重别国文化,也尊重本国文化,使译文尽可能达意、传神,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 中国翻译,1998. [2]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钟书能,《英汉翻译技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作业)英汉语言的特点比较及翻译

(作业)英汉语言的特点比较及翻译

英汉语言的特点比较及翻译 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载体,但在此同时,它也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上的两大语言,各代表着东西方的两种文化。由于两者之间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不大相同。 在平时的英语学习当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在做英汉互译的练习时,尤其是在做长句的翻译时,由于缺乏对英汉句子结构差异足够的了解,经常会死译、硬译,不符合英汉本身的逻辑特点。因此无论是在英语学习当中还是在英汉翻译、跨文化交际当中,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往往成为所有这些过程的“绊脚石”。假如不了解和熟悉这两者的差异,翻译的时候就会违背目的与的表达习惯,从而留下浓重的源语痕迹。本文将通过对英汉这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选择对比分析以及不同的句法结构,来探索翻译的技巧。 (一)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 (1)从构成形态上看,汉语每个词只由一语素构成,是由几个代表不同意思的字构成的词,而英语则是由单纯的字母构成一个词,每个词还可以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示意义或语法功能的变化。比如:通过对动词形态的改变,动词就会产生人称、时态、语态、情态以及非谓语(不定式、分词)的词性变化;也会产生词类的变化。英语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表示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和英语比较起来,汉字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改变自身的形态,更不像英语可以通过形态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但是,汉语词汇的表意能力和互相组合能力要比英语强,所以汉语主要靠词汇、词序以及各个部分之间暗含的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 (2)从词义上看,英语的词义比汉语更具灵活性,并对文章具有依赖性。比如uncle一词就可以指伯伯、叔叔、舅舅、表叔、姑父、姨夫。这种一词多义的属性使得英语在翻译中就必须根据文章上下来进行选择。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词本无义,义随人生。)(《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杨丰宁)这正说明了英语词汇的特征。另外,英语词汇的一词多义不仅有多个意思,还表现在词类上。有时候,一个词通常既能做动词又能做名词。而汉语往往不行。就像play做动词时是玩、扮演,做名词时是比赛,

影视翻译教学大纲

《影视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142025 课程英文名称:Audiovisual Translation 课程总学时:16 讲课:16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英语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 10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影视翻译》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翻译方向的选修课,本课程研究中国和主要欧美国家影视翻译实践与研究的现状,学习影视翻译的特殊性和基本原则,从翻译实践、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讨论影视的翻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翻译实践技能和思辨能力,提高英汉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学修养以及语言艺术修养。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主要通过翻译训练和影视作品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翻译理论与实践能力,掌握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常用的翻译方法,具备基本的口笔译能力,并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写、译等技能的要求。 知识要求: 1. 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 2. 熟练掌握英语翻译基本理论及方法; 3. 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及较扎实的相关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能力要求: 1.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文学鉴赏能力; 2. 跨文化交际能力; 3. 能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及使用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5. 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6.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的基本品质及实践能力。 技能要求: 1.初步了解影视翻译基础理论和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并掌握常用的翻译技巧。 2.能翻译中等难度的影视,译文符合影视特点。 3.具备一定的影视鉴赏能力。 (三)实施说明 第五学期开设《影视翻译》,教学时间为4周,每周4学时,总计16学时。 1. 教学方法; 本课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重视影视翻译原则和翻译技能的训练,始终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 2. 教学手段:本课程建议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多种手段开展教学。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1. 练习题的形式要多样化,影视的选材要广、要新。

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3-07-09 作者简介:顾云峰,男,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 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顾云峰 (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广告翻译面临的不单是语言转换问题,还涉及到各国诸多的文化差异问题。从语言角度讲,译者 更应注重广告英语的特点,文章具体阐述由英汉语言差异引起的在英汉广告翻译中造成的三种差异;从 文化角度讲,国内译者注重的应该是各国间的跨文化因素对英汉广告翻译的影响。文章主要归纳出四 点英汉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关键词:广告;语言;跨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04)02-0023-0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的产品、服务、品牌也日益广泛、深入地参与了国际市场竞争。随之而来的便是营销全球化趋势,这使得跨文化广告传播日益频繁,对广告翻译提出了更大挑战。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承认,由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经验不足,国际营销人才缺乏,在对外广告,尤其是外文广告方面,做得还有差距。本文将从广告语言特点和跨文化因素等方面,对跨文化广告的翻译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广告英语的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而翻译就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广告也是一种文化,是从属于商业文化的亚文化,作为广告文化信息的载体)))广告语言具有独特性,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化和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在国际交流中使用最广泛的广告语言便是英语。广告英语从文体上看,多为口语体,书面体并不多见。具体表现为: 词汇简单。词的内部结构比较简单,积极肯定、褒义的词占绝对优势,多用缩约词。名词词组中所有格/.s 0的出现频率很高,比用/of 0更为精炼。如:L otte,the VIP .s choice(L otte 旅馆)。 句型简单。句子长度一般都很短,结构简单,复合句少。如:Every man has his price(苏格兰威士忌酒)。 语法简单。动词词组非常简单,被动语态运用较少。过去时出现的频率极低,基本上采用一般现在时。因为使用一般现在时,商品的特征在人们的眼中成为和一般自然规律一样的永久特征,这是其他各种时态所做不到的。如:True values never change(钻石)。 修辞手法大量使用。常见的有比喻、双关、拟人、重复等等。如:Light as a breez e,sof t as a cloud (比喻,服装);Have a good time(双关,Certina-D A 手表)。 二、由语言差异引起的在广告翻译中的差异 广告英语的口语化和简单化是实际应用的需要。因为简单的文字容易理解,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其看完。而口语化的文字可以使人感到亲切、不拘束,能赢得读者的好感。但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呈现在广告翻译中主要是三类:语用意义、修辞手法和句型。 1、语用意义的差异。 跨文化广告传播最明显的障碍就是语言文字的隔阂。精通受众国的语言,适应其语言习惯及 第17卷第2期 2004年3月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 OURNAL O F NINGBO UNIVERS ITY (LIB ER AL AR TS EDI TION) Vol.17N O.2 Mar. 2004

适合朗诵的外国诗歌英语带翻译

适合朗诵的外国诗歌英语带翻译 诗歌以抒情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下面是为大家带来适合朗诵的外国诗歌英语带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适合朗诵的外国诗歌:雨天 The day is cold,and dark,and dreary; It rains,and the wind is never weary; The vine still clings to the moldering wall, But at every gust the dead leaves fall, And the day is dark and dreary. My life is cold and dark and dreary; It rains and the wind is never weary; My though still cling to the moldering past, But the hopes of youth fall thick in the blast, And the days are dark and dreary. Be still,sad heart!And cease repining; Behind the clouds is the sun still shining; Thy fate is the common fate of all, Into each life some rain must fall, Some days must be dark and dreary. 天冷、阴暗、沉闷;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精简)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郑静芝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437100 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要准确地进行翻译,可以运用音译法、直译法等克服这些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音译法,意译法 Abstract:Translation is a bridge of two different languages.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 backgrounds, customs,traditions and cultures in two different nation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qiuvelence of two languages,we aim to provide some techqiues to help overcome the obstacles in translation through this paper. Key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Transliteration;Free translation 引言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为不同语言的翻译提供了可译性基础。然而,中西方文化之间由于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其生产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也就迥然而异,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这些个性差异,构成了翻译的障碍。 1.文化和翻译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世代代的所有共享的东西。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群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美国语言学家萨王尔在《语言论》中提出:“文化这名称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中国翻译词典》指出,“现代文化人类学家们一般把文化分为技术、经济、社会、观念和语言四个系统”。 翻译,中外学者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①“通常它是按作者的创作意图把一篇文章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描述出来的过程”。②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因为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语言所反映的对象。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翻译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交流。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提出文化翻译理论,提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问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除语言学的特点外,在宏观文化语境中审视原语和译语。文化与翻译的相互影响和特征就显而易见了④。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2.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社会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1风俗传统对翻译的影响 习俗是人们在口常生活中由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文化,因而翻译也就会受到传统习俗文化的影响。 比如“deaths and marriages”,如果译为“红白喜事”就不是很妥当。汉文化认为红色象征喜庆,结婚时新娘要穿红,而在举行葬礼时才穿白,所以中国人惯用“红色”表示marriage,“白色”表示death。但是西方人却认为白色是纯洁、忠贞的象征,新娘在婚礼上穿白色的婚纱,在葬礼时则穿庄重的黑色。因此,“红白喜事”并没有正确传递原有的文化信

工程英语的基本语言特点及其翻译过程中的逻辑思维 2019年教育文档

工程英语的基本语言特点及其翻译过程中的逻辑思维 工程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它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总体来说,写实便是其最基本的特点,故而在表现手段、思维方式等方面有其鲜明的特点。即就是说,工程英语在遣词造句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而掌握这些特点,对于正确理解工程英语的原著,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帮助。 1.工程英语的基本语言特点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在不同的领域里较为广泛运用的一种语言工具。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工程英语这一科技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以自成一体并不断发展的客观条件,尤以专业词汇的不断扩大为特点。工程技术人员为了表达自己的新发现、新发明、新理论、新技术,便不断创造出适合自己特殊需要的词汇和术语。而这些词汇和术语含义单一,所表达的概念十分清楚。工程技术工作者的一切研究活动均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基础,所有推断结论都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因此,以描述客观事实和科学论断为重要对象的工程英语在语法结构方面比起英语的其他文体来,就简单明了得多,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得多。 1.1 工程英语词汇的基本特点 (1)工程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专业这是因为希腊语和希腊词素和拉丁词素占的比例较大。词汇中,

拉丁语词汇的词形和词义相当固定,而且这两种语言都具有十分丰富的词缀,它们的构词能力非常强,能与各种词干相结合,产生大量的新词汇。这就是工程英语专业词汇涵义专一、队伍庞大并能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历史语言学角度来分析,工程英语词汇的这一显著特点,是与英语的自身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词汇成分复杂的特点分不开的。在世界语言体系中,英语属于印殴语系日耳曼语支中的一种语言。从公元五世纪中期开始,英语就不断地吸收拉丁词、拉丁化的希腊词、斯堪的纳维亚词、法语词和法语化的拉丁词。文艺复兴时期,又吸收了大量的希腊词和拉丁词。工业革命以来,英语又从东西方各国语言中吸收了大量的词汇。 (2)工程英语中大量使用词义确切的单个动词,较少使用成 语动词。这是工程英语在表达方式上力求简洁明快、严谨准确这一特点的突出反映,也说明工程英语是一种较为正式的书面文体。 1.2 工程英语语法结构的基本特点 工程英语主要应用于专题著作、专题论文、教科书、国际技术转让合同、大型工程承包合同、检验报告、科技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表达形式。这些文体以写实为主,所使用的语言在语法结构上表现出一些基本的特点,主要有: (1)谓语动词的语态特点。工程英语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事客 观事实必然是工程因此,物发展的规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科技论著的中心议题。被动语态常常被用来论述的事实以突出地

语言与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在长期的语言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中国与其他使用英语的国家在文化习俗和语言使用习惯上有很大差异,这直接造成交流,尤其是翻译式交流中的很多障碍。下面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日常用语和习语等方面就英汉语言和文化对翻译的影响进行比较和探讨。 一、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 1.翻译是人类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国家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不可缺少的手段。翻译过程中,要准确将语言意思表达出来,就需要理解和认识该语句所产生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所谓译事之难,难就难在处理一些涉及文化意蕴、民族习俗、语言惯用法等的语言差异。例如:汉语中的炕、旗袍、中山装、麻将、二胡等在英语中都属词汇空缺。而英语中的tank、jacket、bus、nicotine等在汉语中都没有准确的对应词,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坦克、夹克衫、巴士、尼古丁。 2.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富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最具有文化内涵的成分。词之所以能表名表义,是因为它由词位(外部形式)和义位(内容、意义)两个部分组成。义位又由数个义素组成,其中概念义素构成事物或现象的概念,非

概念义素构成词汇的背景,亦称背景义素。例如:英语的“yellow”和汉语的“黄”同指一种颜色,它们的概念义素完全相同,但背景义素中的民族文化义素却大不一样,在汉语中,黄色在历史上是皇帝的颜色,象征帝王和权力,在当代,黄山、黄河、黄土地、黄皮肤中的“黄”则是中国的国色,寄托着中国人的民族感情。而在英语中,黄色的一个象征意义是“背叛”。因此,男士给女士送花或其他礼物时忌讳黄色。我国英语教学专家许国璋从中国英语教学实践出发,划分了三种不同的意义环境和三种词义对应情况:(1)外语文化涵义大于汉语文化涵义的词汇。例如,英语中“modern”这个词,当指历史时代时,区别于“ancient”(古代)“mediaeval”(中古)。它本是包含了中世纪的反叛人文主义精神,非禁欲主义,执著于此生此世幸福的追求,不考虑来生报应;尊重科学,不受缚于中世纪教条等等。这些文化内涵在汉语的“近代”和“现代”中都无法找到对应。 (2)汉语文化涵义大于外语文化涵义。例如:人们常常将英语的“metaphysics”等同于汉语的“形而上学”。然而英语文化环境中“metaphysics”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自然世界之外的东西的学问,是对于万物起源的猜想,也是一种思维和研究方式,这个概念是中性的。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它用来特指同辩证法相对应的思想方法,由于历年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形而上学”带上了一层贬义,意味着脱离实际的玄

翻译对文化的影响

翻译对文化的影响 2014年06月16日第A9版:文化教育 作者:沈望舒来源:学习时报字数:3104 1 翻译,在常规认识中,它只是社会中很小一部分人的一种能力、职业、贡献;但史实表明,它始终是人类文化沟通、交流、融合的桥梁,是特定文化留存、发展、弘扬的要素,是一领域文明摆脱落后、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诱因。 翻译,曾经发挥延续文明的决定性作用 笔者在古埃及托勒密王国的首都亚历山大市,从当地人讲述已知世界历史上最古老而伟大图书馆的业绩中,了解到不仅埃及文明有过长时间的中断和遗失,而且当代西方文明引以自豪的古希腊文明也曾早早被湮灭。是亚历山大图书馆所藏相关希腊的经典与译作,那些被翻译成拉丁文字的公元前9世纪荷马的诗稿,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公元前27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的关于日心说的理论著作,以及有西方医学奠基人之称的希波克拉底、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学者阿基米得、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等种种名著,让欧洲、让西方找回了自己的历史之根。不知名大师们的往返翻译,不仅有文明传播功效,而且形成对一种文明的救赎,这就是史称毁于公元3世纪的古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曾经拥有的译著,对当代西方思想文化体系的独特贡献。 从印度佛教圣地瓦那拉斯到经济中心城市孟买的8天访寻,遗憾地了解到:佛教人口在印度总人口中比重跌至2.7%以下;历史灭佛带来的无人信、无人懂状况,衍生出“社会灭佛”恶果——大量千余年前的石制精美佛像被毁,许多今日人工难以雕制的大小佛头散落民间,廉价地摆在旧货市场地上;对佛教经典的诠释者更是踪迹难觅。由此令人不禁回想以唐僧西天取经为代表的“佛学东渐”,它所导致佛教的别样光大——汉传佛教“禅宗文化”的辉煌,中国历史上首次“翻译高峰”:汉至宋中间800余年,来自印度的高僧与中国本土的大德精诚合作,大规模地进行佛经翻译,完成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系统化“经典转移”。它不但重塑了中国文明肌理,还赋予佛教于中国与世界的新生。这是一种由玄奘、鸠摩罗什等翻译家创造和续写的哲学文明。 翻译,让世界命运共同体内部互鉴互促 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新内涵;2012年十八大报告将其进一步提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3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在重大外交场合频繁倡导“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适应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的根本要求,既是各国历史上共存关系的事实,又揭示各民族同处一个地球、同在一个生存环境的深刻哲理,倡导相互依存的权力观、利益观、安全观。 中国历史鼎盛时期,屡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敬互鉴式的吉光。汉唐宋元明清各朝辉煌阶段,京师之地都有内外商贾云集、各国文化交往密切的记载。西亚、阿拉伯、印度、欧美的文化及其载体,在张骞、玄奘、马可·波罗、利马窦、汤

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

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 摘要: 商务英语是一门具有专业用途的英语,形成了自身的文体特征。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交流等跨国商务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简要分析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阐述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与方法。 关键词: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翻译技巧 一、商务英语的概念 商务英语通称为Business English,是人们在商务英语中所使用的文体,是现代外资企业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商务英语以服务于商业活动位目标,集实用、专业性和明确的目的性于一身,为广大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并具备较强社会功能,经常应用在谈判、外贸函电(订单、提单、问价)等方面,包含了各种商务活动的内容。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商务英语已经成为一种生存语言和发展语言。商务英语不只是一种语言,它更多地向我们渗透了西方的企业管理文化和日常工作习惯。因此,了解并学习商务英语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二、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 商务英语的词汇特点 1.专业性强并使用专业术语 例如:accommodationnotes通融票据;bidbond押标金;badcheck空头支票;balancesheet 资产负债表;bankdraft银行汇票;billofexchange汇票;billoflading提单;datedraft定期汇票,等等。 2.许多普通英语中的常见词汇在商务英语中都有其特殊的专业含义 offer本意是“提出,提供”,在商务英语中则是“报价”的意思;promotion本意是“提升、晋升”,在商务英语中则是“促销”的意思;balance本意是“均衡,平衡”,在商务英语中则是“余额,结欠”的意思;claim本意是“声称”,在商务英语中则是“索赔”的意思。 3.大量缩略语的使用 FOB(Free On Board)离岸价B/L(Bill of lading) 提单 A/C(Account)账号A-bomb(atomic bomb)原子弹 NoPH(no parking here)此处禁止停车 4.新词汇的涌现 随着国际商务往来和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大量的新词汇。例如:e-business 电子商务e-cash电子现金 bubble economy 泡沫经济holiday economy 假日经济 soft-landing (经济的)软着陆 商务英语的句法特点 1.大量使用被动语态。 在商务英语中,为了使语义的表达更加准确和紧凑,则经常使用被动语态。一般动作发出,在没有必要提到或者很难说出施动者是谁,又想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时使用。 例如:Visitors are requested not to touch the exhibit. 2.多使用长难句 例如:It was found that a country benefits more by producing goods it can make most cheaply and buying those goods that other countries can make at lower costs than by producing everything it needs within its own border. 使用倒装句

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词义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分析其理论原理,通过引用例句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这是值得广大英语学习人士共同讨论一番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全球化翻译 正文: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列如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由于饮食和天气等缘故,导致身体不适,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由于吃多了辣制食物,出现上火。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怎样把“上火”这个词翻译成外国游人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词语呢?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是在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你仅仅说一个“hot”,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所以当然在英文当中也有不少的此类的与文化有很大关联的词语,譬如,meet one’s w aterloo (一败涂地),对于学习英语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不懂语言出处的相关历史,我们很难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其实这句话

有关英语短文朗诵及翻译英语朗诵短文13分钟

有关英语短文朗诵及翻译英语朗诵短文13分钟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语言学习方法,又为新的语言学习方法所包容。在外语学习领域,朗读仍然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了有关英语短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The job as an interpreter is not the easy work in people’s eyes, only these excellent students can stand out and work on it.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languages needs to master at least two kinds of languages, it seems that mixed blood are suitable to be interpreters, while the fact is not true. 翻译员的工作在人们的眼里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只有这些优 秀的学生才能脱颖而出从事这一行业。语言之间的翻译需要掌握至少两种语言,似乎,混血儿是合适的译员,而事实并非如此。 We are barely see mixed blood interpreters, because though they can speak two languages, most of them don’t learn the culture deeply, so it is hard for them to do the translation work formally. The advantage of mixed blood is that they can speak the languages well than others, but the translation work needs to be trained and master the culture background.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

2009年4月 第6卷第4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pr.2009Vol.6No.4 一、英汉互译应注意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一大障碍。任何译者都必然会遇到它。这是因为不论笔译还是口译都是借助语言来完成的;而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与容器。 [1] 而且语言与 文化密不可分,即“语言与文化的联系既多样又广泛。毫无疑问,学者、作家及社会活动家的写作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它对语言规范的发展有着影响。”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往往通过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字的比较与对照得到真实的体现,而译者必须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各民族的适应度和可接受度。在交际时,译者必须介绍该民族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差异,否则就造成很大的笑话。据说一个由于文化的差异,而造成语言交流时的误解故事,即一个很流行的故事就是有位中国官员携妻子访美,在与美国员相遇寒暄时,双方都忽视了对方的语言文化差异而造成语义误解的尴尬局面。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领悟道译者在口笔译时都必须从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常识等知识的角度去理解其语言语义。比如译者所进行的是英译汉,他或她就须首先想到本民族读者所特有的语言文化,照顾其身份与利益,扬长避短,使一些难为本民族读者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尽量离他们远一些,或提醒他们以批判的态度待之,在可让译文适合欧化的同时,注意使用规范的词与句,要尽可能地从汉语中去寻找现成或规范的部分,有时即便无计可施也得设法为之,这就是翻之技巧。当然还可采用加脚注的办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消除文化上的障碍,理解上的困难。 如:“You don ’t want to lose Larry altogether,do you ?” She shook her head. S.Maugham:THE RAZOR ’S EDGE,p.256. “你不想完全失掉拉里,是吗?”她点头。 周煦良译:《刀锋》,第245页。 [2] 从译文看,译者很了解原语的文化背景,并善于处理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即将shook 摇头译成点头。摇头是英美人同意否定句问话的习惯,译者为了使中国读者不至误会,而译成了点头。这里的文化差异在于:回答否定句时,英美人是着眼于所问的内容,而中国人则着眼于问话本身的正确与 否。所以译者的译文是恰到好处的。达到了使广大读者也无理解困难或异议。 就语言文化本身来言,一民族的文化之所以是另一民族理解和翻译的障碍,是因为它事先未为这个民族的人所了解。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译者除了重视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外,还应重视其它翻译技巧。如“读者对等”“归化、异化”等等。 就“读者对等”而言,它是奈达有名的“灵活对等”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而众多的奈达的研究者们看中的只是他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语言神韵的对等,对“读者对等”这一部分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而谭载喜在《奈达论翻译》一书中从读者反应这一角度对奈达的理论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概括与研究。他在《翻译的性质》这一章中,特别强调论述了这一点,奈达主张,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翻译,则必须引进另一观点,要看译作能否被读者所理解、衡量它的标准不仅在于译文中词句能否被理解,还在于读者对整个译文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3]这无疑告诉了翻译工作者在英汉互译时不仅要注重读者的反应,也要注意语义上的对等原则。 二、英汉互译应注意语义上的对等原则 1.最切近对等原则的实现 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双语翻译中绝对对等的实现难以完全达到,然而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地贴近则是可以达到的。当然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双语的表达方式有不尽相同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成功的翻译者要学会灵活地加以变通,准确地再现原语的精神,追求最切近对等原则的实现,从而实现对等。例如: (1)鸳鸯道: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红楼梦》四十六回) “It makes no odds ”,said Faithful,“You can take an ox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t make him drink (Hawkes)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You can ’t force an ox to bend its head to drink ”,said Yuan yang.(Yang) 霍克斯将英谚中“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t make him drink ”作了变通,这样既保持了汉语谚语 的表达力,也成功地达到了对等。对西方读者而言,也是一点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 王芳,张君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摘 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若忽略了语言与文化,无论怎么说都难以获得成功的译文;同样是 翻译,译文还有高下优劣之分。好的译文不仅符合作者的原意,还能传达其微妙之处,使读者能很好理解原文要旨,感受其风格等。本文试图用一些例证,以印证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翻译;技巧 122··

从文化差异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2011年12月 科教纵横 从文化差异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文/顾金香 摘 要: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将翻译研究从纯语言的角度转向了文化角度,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指出其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译;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223-01 现代语言学主要来源于两大传统:语文学传统和人类学传统。人类学传统指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去研究没有书写系统和文字传统的社会集团的语言。自20世纪初美国的鲍阿斯(Franz Boas)和萨丕尔(Edward Sapir)以来,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研究语言要把语言放到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由此可见,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翻译是语言的桥梁,更是文化的桥梁。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必然要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五个方面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并由此说明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影响。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从社会习俗,文学艺术,历史事件,宗教文化和寓言神话这五个方面来讨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1、社会习俗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中社会习俗的差异体现在思维差异、日常交际和称谓方面。在中国,白色代表着死亡,而在西方,白色则代表着纯洁。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彼此“吃饭了吗?”“去哪里啊?”等这些问题,以示关心和问候,而在西方这些问题则被认为是侵犯人的隐私。称谓方面,汉语中的一些亲属之间的称谓可以使用于非亲属之间,而英语中这种用法不普遍。另外,有些称谓两种语言完全没有对应语,比如汉语中的老师一词,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2、文学艺术的差异。文学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表现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学是其语言的精华,文学表达方式的不同反映了文化的差异。“Green—eyed monster”源自莎士比亚戏剧《奥赛罗》,喻陟“嫉妒别人的人”,而汉语中同样的表意则有“眼红”一说。汉语中形容某事物出现时间短,有“昙花一现”的说法,而在英语中则通常用“a nine days' wonder”来说明同样的意思,其源自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特罗勒斯和克里希德》。3、历史事件的差异。历史事件具有民族特殊性,也影响到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就会产生一些新的表达方式,甚至同样的表达方式在不同民族中会产生不同的理解。4、宗教文化的差异。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其语言文化都深受宗教的影响。基督教是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基督教经典《圣经》对西方的语言文化影响深远,其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人物故事成为现在英语语言文化中一部分。5、寓言神话的差异。语言神话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神话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影响英语的神话传说主要是希腊罗马神话和伊索寓言。在神话方面,中西方有很多不同,也反映在语言上。在希腊神话中,是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带到人间,而中国则有“伏羲氏燧木取火”的典故。伊索寓言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很大影响,英语中“borrowed plumes”是“借来的羽毛”的意思,比喻“靠别人得来的声望”;对应的汉语中,则有“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所以,同样的寓意,在不同的文化中的载体是不一样的。 二、 文化差异对译文的影响 美国现代语言学家萨尔(Edward Sapie)说过:“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也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中英两国语言体系所承载的文化特征各有其特殊性,负载文化的语言形式是多层次的、多方位的,在翻译的时候要兼顾语言的文化属性。一般来说,译文受文化差异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1、文化信息的丢失。各个民族和国家历史的发展不同,因而所沉淀的历史文化也不同。缺乏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译文读者往往只懂得字面意义,而没有获得其带有文化因素的暗含意图。或者是由于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造成了文化信息的丢失。英语国家为西方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源自古希腊神话传说的短语“Achilles' hell”指“致命的弱点”,《圣经》中的“Judas”指叛徒,“black sheep”不是黑羊,而是指品行不好的人。这些意义都根源于宗教文化或者是神话传说,人们使用的时候,更多时候想到它们的比喻意义。2、文化信息误导。文化的不同带来了理解上的差异。如果用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去理解别的民族的语言文化,就会导致信息获取不准确或者错误的对信息进行解读。比如在英美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短语“handwriting on the wall”,如果简单把它译成“写在墙上的字”,那么就已经对其本意进行了错误解读。其实,这个短语是有宗教渊源的,出自《圣经.旧约.但以理书》,是说巴比伦王伯沙撒在宴请大臣时发现有一只手显现,在墙上写字,但以理解释说这预示着巴比伦国的末日已到。后来人们就用“写在墙上的字”表示“灾祸的预兆”。对同一事物的褒贬不同,也常造成文化信息的误导。3 、文化信息的理解障碍。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特有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对其他民族来说,要么是陌生的,要么是迥异的,要么是相斥的,从而构成理解上的空白,交际中的障碍。“the wooden horse of Troy”字面意义是“特洛伊木马”的意思,如果不了解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很难理解这个“木马”指代的具体内容。这个习语原来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战争中“木马屠城”的故事情节,所以其意义就是“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有的小说影响很大,其中的人名和词汇变成语言的一部分,如Shylock常用来表示表示吝啬无情的人,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不理解这个背景,就会对其指代感到莫名其妙。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许多词汇本身就是其所属民族重大历史时间的浓缩和忠实写照。一般英美人对发生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解,远远不如我们深刻,尽管他们可能了解这一段历史。由于不具备相应的文化传统知识,要理解异族文化是不容易的。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工作者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文化差异对翻译制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作者单位:烟台南山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李莉.从文化等值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河北工业大学,2010. 2011.12 22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