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土高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及其机理分析

黄土高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及其机理分析

黄土高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及其机理分析
黄土高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及其机理分析

浅述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措施

浅述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措施斜坡在各种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不断地改变着坡高和坡角,使坡体内应力分布发生变化。当组成坡体的岩土体强度不能适应此应力分布时,就产生了斜坡的变形破坏作用。尤其是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使自然斜坡发生急剧变化。斜坡的稳定程度也变化极大,往往酿成灾害。斜坡的变形与破坏,实质上是由斜坡岩土体内应力与其强度这一对矛盾的发展演化所决定的。 由于斜坡变形破坏,给人类和工程建设带来的危害在国内外不乏其例。在我国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所制约,斜坡地质灾害分布广泛,活动强烈,危害严重。因此了解斜坡变形破坏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类型以及其防治措施对于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显得尤其重要。 1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The type of slop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斜坡的变形与破坏,可以说是斜坡发展演化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变形属量变阶段,而破坏则是质变阶段,它们是一个累进破坏过程。这个过程对天然斜坡来说时间往往较长,而对人工边坡来说时间则较短暂。 1.1斜坡变形(Slope deformation) 斜坡变形按其机制可分为拉裂、蠕滑和弯折倾倒三种型式。 1.1.1拉裂(Tensile crack)

在斜坡岩土体内拉应力集中部位或张力带内,形成的张裂隙变形型式称拉裂。这种现象在由坚硬岩土体组成的高陡斜坡坡肩部位最常见,它往往与坡面近乎平行(见图一),尤其当岩体中陡倾构造节理较发育时,拉裂将沿之发生、发展。 拉裂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上宽下窄,以至尖灭;由坡面向坡里逐渐减少。 拉裂还有因岩体初始应力释放而发生的卸荷回弹所致,这种拉裂通常称为卸荷裂隙。 拉裂的危害性是:岩土体完整性遭到破坏;为风化营力深入到坡体内部以及地表水、雨水下渗提供了通道。它们对斜坡稳定均是不利的。 图一斜坡拉裂示意图 1.1.2蠕滑(Creep slip) 斜坡岩土体沿局部滑移面向临空方向的缓慢剪切变形称蠕滑。蠕滑发生的部位,在均质岩士体中一般受最大剪应力迹线(见图二)控制,而当存在软弱结构面时,往往受缓倾坡外的弱面所控制。当斜坡基座由很厚的软弱岩土体组成时,则坡体可能向临空方向塑流挤出,称之为深层蠕滑。

顺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规律的分析

顺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规律的分析 解联库1,杨小聪1,杨天鸿2,唐春安2,郭利杰1 (11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 100044; 21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沈阳 110004) 摘 要:使用RFPA 边坡版有限元分析程序分析含软弱结构面的顺层岩质边坡的变形破坏情况。结果表明,边坡的破坏主 要是沿滑动面附近的软弱结构面萌生并扩展,含多组软弱结构面的顺层岩质边坡下沉曲线具有呈阶梯式变化的特征。这对在安全位置监测边坡位移变化从而了解整个边坡的变形破坏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采矿工程;顺层边坡;RFPA 边坡版;软弱结构面;阶梯式变化 中图分类号:TD8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11(2007)02-0075-05 收稿日期:2006-11-24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防灾减灾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 (2002ZS03) 作者简介:解联库(1972-),男,陕西兴平市人,工程师,硕士,主要 从事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采矿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岩体经过漫长地质演化作用,在其内部形成大量断层、节理、层理等地质弱面。这些地质弱面对岩质边坡的变形破坏以及边坡的稳定起着明显地控制作用[1-4] 。由于结构面是控制岩石变形、破坏的主 要因素,因此,在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准确考虑结构面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岩体本身结构的复杂性,其软弱结构面分 布十分复杂,但大多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往往是成组分布,多组交叉。在评价结构面对边坡变形及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时,要特别注意结构面的产出状态与边坡面的相互关系。冯君等[5-6] 采用多层 结构模型,对影响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的部分因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顺层边坡的定义。张菊明等[7] 从动力学角度对层状岩体边坡的稳定性进行研究,丰富了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内容。郑颖人等 [8] 利用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节理岩质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为节理岩质边坡稳定分析开辟了新的路径。刘小丽等 [9] 采用机动位移法和能量系数对含多个柔 软夹层的岩体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并用极限平衡法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为边坡稳定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便捷、有效方法。 利用能够分析岩石破坏过程的RFPA 边坡版有限元程序,对顺层岩质边坡的变形破坏及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对含软弱结构面的顺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进行分析,发现边坡的破坏主要是沿滑动面 附近软弱结构面进行的,得到了一些新颖的和有意义的结论。 1 RFPA 边坡版分析程序简介 所用的RFPA 边坡版是可以分析岩质边坡变形破坏过程的有限元强度折减程序。其可以考虑岩石材料的非均匀性,首先把岩石离散成适当尺度的细观基元,按照给定的Weibull 统计分布函数对这些基元的力学性质进行赋值,这些细观基元可以借 助有限元法来计算其受载条件下的位移和应力,破坏准则选用摩尔-库仑准则和最大拉应力准则,可以考虑岩石材料的剪切破坏和拉伸破坏[10]。RFPA 边坡版分析程序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就是在弹塑性有限元计算中将岩土体强度参数逐渐降低直到其产生破坏,程序可以自动根据其弹塑性计算结果得到边坡的动态破坏过程及自动搜索破坏时滑动面。 RFPA 边坡版中稳定性系数的定义和传统的弹塑性有限元边坡稳定性系数的定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弹塑性有限元法破坏准则采用摩尔-库仑屈服准则,只考虑了材料的剪切破坏,而RFPA 边坡版中考虑了材料的非均匀性,破坏准则选用摩尔-库仑准则和最大拉应力准则,可以考虑材料的剪切破坏和拉伸破坏,可以动态模拟岩体的渐进破坏过程,使得RFPA 边坡版在岩石材料破坏机理的分析上更为全面。 RFPA 边坡版中基元在理想单轴受力状态下满足的剪切损伤与拉伸损伤本构关系如图1所示,图1中:f c 0-基元的单轴抗压强度;E c 0-基元的最大压缩主应力达到其单轴抗压强度时对应的最大压缩 第59卷 第2期 2007年5月 有 色 金 属Nonferrous M etals Vol 159,No 12 M ay 2007

岩石破坏机理及节理裂隙分布尺度效应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与应用

第24卷第22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V ol.24 No.22 2005年11月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Nov.,2005 岩石破坏机理及节理裂隙分布尺度效应的非线性 动力学分析与应用 刘传孝 (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10)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通过MTS系统、扫描电镜和光学电子显微镜等岩石力学实验研究,抽象出砂岩全应力–应变实验曲线的3种典型形态,从断裂损伤角度探讨了岩石节理裂隙微观、细观和宏观破坏的机理联系。提出了圆与正方形相耦合的分形维数计算方法和相空间重构时滞判定的功率谱分析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岩石节理裂隙分布尺度效应研究和混沌动力学评价TDS准则的建立;同时,补充了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运用分形理论分析砂岩跨越尺度界限的微、细、宏观节理裂隙分布特征,得到了砂岩节理裂隙分布的无标度区域,为解决岩石断裂机理的尺度效应问题提供了可行途径。在无标度区域建立了定量描述岩体结构的节理裂隙分布(条数)预测模型,并将该预测模型应用于岩石破坏机理的离散单元法研究。通过岩石力学实验建立了混沌动力学评价岩石节理裂隙系统破坏的TDS准则数学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Wolf方法判定混沌动力学指标鲁棒性较差的局限。提出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的二分法原则,应用混沌动力学评价TDS准则定性研究了砂岩全应力–应变曲线的分段特征,运用Kolmogorov熵理论实现了岩石节理裂隙贯通与否的定量判别,并尝试应用于岩石强度准则的研究。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及能量余法建立坚硬顶板及三维顺层滑坡系统的运动方程,运用混沌动力学评价TDS 准则分析运动方程的稳定性,得到了资源开采活动对坚硬顶板系统稳定性的扰动规律和三维顺层滑坡体阻尼敏感的系统效应。混沌动力学理论与3DEC反演建模相结合,研究坚硬顶板运动的阶段特征,由此可以控制坚硬顶板从冲击性整体运动向周期性分段运动转化,并实现对其运动状态的短时预测。将混沌动力学评价TDS准则应用于现场顺层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得到阶段Kolmogorov熵值的升高是滑坡体稳定性状态突变时机及临界状态预测的关键,证明了从能量角度分析与预测滑坡系统运动状态这一方法是可行的。 关键词:岩石力学;破坏机理;节理裂隙;尺度效应;非线性动力学;分形;混沌;3DEC 中图分类号:TU 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05)22–4202–01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ROCK DAMAGE MECHANISM AND SCALE EFFECT ON JOINTS DISTRIBUTION WITH NONLINEAR DYNAMICS LIU Chuan-xiao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266510,China) 收稿日期:2005–09–12 作者简介:刘传孝(1970–),男,2005年于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蒋金泉教授,现为副教授,主要从事非线性动力学、计算力学、岩土力学与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lchuanx@https://www.doczj.com/doc/dc2995907.html,。

边坡稳定性分析

第9章边坡稳定性分析 学习指导:本章介绍了边坡的破坏类型,即:岩崩和岩滑;着重介绍了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基本方法,包括圆弧法岩坡稳定分析、平面滑动法岩坡稳定分析、双平面滑动岩坡稳定分析、力多边形法岩坡稳定分析及近代理论计算法;介绍了岩坡处理的措施。 重点:1边坡的变形与破坏类型; 2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3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9.1 边坡的变形与破坏类型 9.1.1 概述 随着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在工程活动中涉及边坡工程问题,通过长期的工程实践,工程地质工作者已对边坡工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并通过理论对人类工程活动,进行有效地指导。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加及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来的开展,人类已认识到:边坡诞生不仅仅是其本身的历史发展,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在进行生产建设的同时,必须顾及到边坡的环境效应,并且把人类的发展置于环境之中,因而相继开展了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在这些领域中,边坡作为地质工程的分支之一,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在水电、交通、采矿等诸多的领域,边坡工程都是整体工程不可分割的部分,为保证工程运行安全及节约经费,广大学者对边坡的演化规律、边坡稳定性及滑坡预测预报等进行了广泛研究。然而,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规模扩大及经济建设的急剧发展,边坡工程中普遍出现了高陡边坡稳定性及大型灾害性滑坡预测问题。在我国,目前的露天采矿的人工边坡已高达300—500m,而水电工程中遇到的天然边坡高度已达500—1000米,其中涉及的工程地质问题极为复杂,特别是在西南山区,边坡的变形、破坏极为普遍,滑坡灾害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工程正常运营的地质灾害。 因此,广大工程地质和岩石力学工作者对此问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初期的工程地质类比法、历史成因分析法等定性研究发展到极限平衡法、数值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法,进而发展到系统分析法、可靠度方法灰色系统方法等不确定性方法,同时辅以物理模拟方法,并且诞生了工程地质力学理论、岩(土)体结构控制论等,这些无疑为边坡工程及滑坡预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人类工程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工程中常要遇到岩坡稳定的问题,例如在大坝施工过程中,坝肩开挖破坏了自然坡脚,使得岩体内部应力重新分布,常常发生岩坡的不稳定现象。又如在引水隧洞的进出口部位的边坡、溢洪道开挖的边坡、渠道的边坡以及公路、铁路、采矿工程等等都会遇到岩坡稳定的

某滑坡的变形和破坏机理分析研究

某滑坡的变形和破坏机理分析研究 介绍了某滑坡的特征,分析了滑坡区区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对该滑坡体的变形和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分析表明:人为活动和地形地貌是滑坡发生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降雨诱发、岩层产状等因素是造成滑坡发生滑动和进一步破坏的诱发因素。 标签:滑坡变形破坏诱发因素 1概述 塔山滑坡位于广东省开平市长沙区平岗村塔山开元塔底。由于建设工程的需要,在塔山的东南侧进行采石,采用放炮等土石法,致使塔山南侧岩石大量开采形成陡崖,并使周边岩土体产生裂缝,之后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塔山南侧裂缝逐渐扩大,至90年代,开始形成滑坡。1999~2001年,在修建塔山公园公路时对山体坡脚进行开挖,在公路北侧形成高约10~17m,坡度约35~45°的高陡边坡,滑坡距公路最近的平岗村居民区约22m,山坡坡脚距公路最近仅2m左右。2004年和2005年雨季,由于连降暴雨,滑坡有活动下滑的趋势,滑坡体前缘公路路面隆起,最高处隆起约40cm,隆起部分面积约有20~30m2,公路北侧排水沟产生变形歪斜,部分已经破坏,水沟上方在雨水后有地下水浸出,形成间歇性下降泉,平岗村内部分房屋墙面产生裂痕,进出塔山公园的公路曾数次被塔山山坡上崩塌的土体破坏。 2滑坡变形形态特征 X 根据实地踏勘,除滑坡体后壁出现较大裂缝外,滑坡周界及滑坡体底部也有约13处裂缝,现将裂缝走向一致的裂缝分为一组,共五组裂缝(表1)。 3滑坡体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 塔山滑坡滑坡体主要由第四系坡积土层、风化残积土层、侏罗系中上统百足山群、全风化、强风化、少量中风化基岩组成(见图1)。滑坡体中上部为残积土层,主要由粉土、粉质粘性土组成,呈可塑状或松散状,含较多的碎石和砂、砾石,透水性较好;风化残积土层主要由粉质粘性土,含少量碎石和砂砾石组成,局部夹有全风化、强风化岩,其透水性较差;基岩主要为全风化、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含少量强、中风化岩块,其透水性较好;滑床基本处在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中,岩石呈中厚层状,岩质坚硬,局部裂隙发育,透水性好。 滑坡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冲积土层、残坡积土层中的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和相邻含水层之间的侧向补给。

反倾向岩质斜坡变形破坏特征研究_任光明

第22卷 增2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2(增2):2707~2710 2003年10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Oct .,2003 2003年3月1日收到初稿,2003年6月1日收到修改稿。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072090)资助项目。 作者 任光明 简介:男,39岁,1995年于成都理工学院工程地质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方面的学与科研工作。E-mail :gcr@163. com 。 反倾向岩质斜坡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 任光明1 聂德新1 刘 高2 (1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研究所 成都 610059) (2兰州大学 兰州 730000) 摘要 以黄河上游某电站库区一大型反倾层状岩质斜坡的变形破坏为例,通过地质分析及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该类斜坡的变形破坏是岩层在自重应力作用下作悬臂梁弯曲,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导致坡体后缘开裂、根部折断,前缘发生剪切蠕变,当坡体内折断带的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时,坡体逐渐错动下滑形成倾倒塌滑体。 关键词 斜坡,反倾岩层,变形破坏,形成机制,数值模拟 分类号 P 642.22 文献标识码头 A 文章编号 1000-6915(2003)增2-2707-04 STUDIES ON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PROPERTIES OF ANTI-DIP ROCKMASS SLOPE Ren Guangming 1,Nie Dexin 1,Liu Gao 2 (1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 (2Lanzhou University , Lanzhou 730000 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geology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large-scale slope in reservoir area on the upstream of Yellow River ,the rules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this kind of slopes are disclosed. The layered rock bends like cantilever under the effect of gravity. When rock mass in back of the slope bends to a certain extent ,its root will break off and create a continuous weak surface ,and shear creep will occur in the toe of the slope. When the shear stress excesses to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weak surface ,the topple-slumping will occur in the shear stress concentration zone of the slope. Key words slope ,anti-dip layered rock mass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 ,numerical simulation 1 引 言 反倾向层状结构岩质斜坡是常见的斜坡结构类型[1~3]。从岩体的工程特性及岩体力学环境出发,一般认为顺层岩质斜坡的稳定性较差,反倾斜坡的稳定性相对较好。因此,导致以往研究中对具有结构面控制的顺层斜坡研究较详细和系统,而反倾向岩质斜坡由于一般不存在有利于坡体下滑的贯通性的结构面,其变形破坏是在其特有的坡体结构、岸坡形态、岩层倾角等因素的作用,认为该类斜坡稳定 性较好,研究中有所忽失,对其变形破坏机理、演变过程、评价方法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我国大量工程建设的开展,人们发现反倾岩质斜坡发生变形破坏的规模大,如锦屏二级水电站左岸的深部拉裂缝、龙滩水电站左岸的倾倒蠕变体等,而且变形破坏机理较复杂、演变过程较隐蔽,坡体一旦失稳,常具有突发性,造成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有必要加强该类斜坡变形破坏机理、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本文以黄河上游某电站库区一大型倾倒体塌滑为例,来对这类斜坡的变形破坏过程进行研究,为该类斜坡变形破坏的预测、稳定性评价参数

无梁楼盖倒塌事故原因及破坏机理分析

一“直冲”破坏 1从外行的角度谈谈子弹射击玻璃的破坏现象,当高速子弹射到四边嵌固的平板玻璃上, 在冲击波与子弹冲量作用下,玻璃将被直穿出一个孔,此可称为“直冲”,这大概是冲 击波速远大于玻璃的应力波速度而造成上述的所谓“直冲”破坏;当一位大力士用尖头 锤击玻璃,在猛烈的敲击下,玻璃将会产生钉锤下的小孔及其沿小孔周边呈局部的放射 状的裂缝,这样的破坏现象很类似我们钢筋混凝土板发生的受冲切承载力破坏,故可称 之为“冲切”;如果对该平板玻璃施加一个居中的集中荷载,按静力加荷方式直至玻璃 破坏,此时会发现平板玻璃的跨厚比较大的情况下,会出现类似数条大裂缝而迅即脆性 破坏,这属玻璃特性,但在此拟其为呈平板结构的受弯状破坏,或者此拟为钢筋混凝土 平板呈双向板塑性铰线似的破坏。 2对金属板产生“直冲”破坏的典型例子是:冲床冲孔,其孔必然是垂直的。 3发生“直冲”破坏的条件是:被“直冲”破坏的板类部件本身要具备足够的刚性和整体 承载力,才能实现局部的“直冲”破坏;局部的“直冲”承载力将会受到周边结构部位 的约束,其“直冲”能力将会有较大提高,这里可能会涉及双向或三向的强度问题。 4对钢筋混凝土板进行“直冲”的试验研究,据我的估计是极少的,在六十余载从事钢筋 混凝土研究中,甚少见到这方面的论文可供参照。我个人曾在下放到预制构件厂工作时,模拟杯口基础底板冲切试验,但发现破坏均呈“冲切”的喇叭口状,如下列图示;对于 素混凝土板进行“直冲”试验,按我的想象,可按下列图示来做: (a)素混凝土“冲切”试验(b)素混凝土“直冲”试验 素混凝土板试验 从上述两种破坏图示意中可知,两种试验的承载力值必定是: 实际冲切锥呈喇叭状破坏面上主要靠混凝土抗拉强度来抵抗破坏面上的主拉应力(概念 表述,并不准确);而在“直冲”试验中,“直冲柱体”受到周边混凝土块体的约束, 沿破坏面上的压剪强度会有较大提高。 因此,不能简单地看到柱头顶穿楼板呈“直冲柱体”状的破坏面,就认为是“直冲”破坏。 二“直剪”破坏

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

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 由于斜坡变形破坏,给人类和工程建设带来的危害在国内外不乏其例。在我国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所制约,斜坡地质灾害分布广泛,活动强烈,危害严重。因此,必须对斜坡的变形破坏采取防治措施。具体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下滑力,提高斜坡抗滑能力;2消除、削弱或改变使斜坡稳定性降低的各种因素;3防御和绕避措施。以下将重点介绍降低下滑力,提高斜坡抗滑能力,包括刷方减载和抗滑工程。 1刷方减载 降低下滑力主要通过刷方减载,在刷方时必须正确设计刷方断面遵循“砍头压脚”的原则(如图1)。特别注意不要在滑移—弯曲变形体隆起部位刷方,否则可能加速深部变形的发展。 图1 边坡“砍头压脚” 2抗滑工程 抗滑工程是提高斜坡抗滑力最常用措施,主要有挡墙、抗滑桩、锚杆(索)和支撑工程。 2.1挡墙

挡墙也称挡土墙,是防治滑坡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并与排水等措施联合使用(如图2)。它借助于自身的重力以支挡滑体的下滑力。挡墙是目前整治中小斜坡滑动应用最广泛的措施之一。根据斜坡滑动性质、类型和挡墙的受力特点、材料和结构的不同,挡墙可分为重力式抗滑挡墙、锚杆式抗滑挡墙、加筋土抗滑挡墙、板桩式抗滑挡墙。 图2 挡墙 2.2抗滑桩 抗滑桩是穿过滑坡体深入于滑床的桩柱,用以支挡滑体的滑动力,起稳定边坡的作用,适用于浅层和中厚层的滑坡,是一种抗滑处理的主要措施(如图3)。抗滑桩通过桩身将上部承受的坡体推力传递给桩下部的侧向土体或岩体,依靠桩下部的侧向阻力来承担边坡的下推力,从而使边坡保持平衡或稳定的工程结构。抗滑桩按材质分为木桩、钢筋混凝土桩、钢桩;按结构形式分普通桩、单锚点桩(即目前通常称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按截面形式分圆形桩、矩形桩等。通常所说的抗滑桩为钢筋混凝土桩,抗滑桩是我国铁路部门20世纪60年代开发、研究的一种抗滑支挡结构。抗滑桩的出现是抗滑结构工程的一大发展,由于抗滑桩有施工量小,施工安全可靠,布置灵活便利,适应性强,可抵抗较大的滑坡推力等优点,很快在滑坡整治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概率方法

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概率方法 发表时间:2014-11-20T14:47:59.280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4月上旬供稿作者:王艳红 [导读] 在经过将近一年的实际观测,此边坡一直处于安全状态,并且经过几次大雨的冲击,依然稳定,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形。Probability Method of Analysing Loess Slope Stability 王艳红WANG Yan-hong(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兰州730050)(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Lanzhou Univ. of Tech.,Lanzhou 730050,China) 摘要院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是一个不确定性问题,包含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而且土的抗剪强度可变性很大。在进行了大量实验的前提下,估计抗剪强度的可变性,运用概率的方法进行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计算黄土边坡的失稳概率。 Abstract: Loess slope stability is a problem of uncertainty, there are many uncertainty factors, and the variability of the soil shearstrength is very large.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ments, the variability of the shear strength is estimated, and then the failureprobability of the loess slope is calculated. 关键词院黄土边坡;概率方法;正态分布 Key words: loess slope;probability method;normal distribution 中图分类号院TU413.6+2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10-0091-020 引言黄土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在黄土地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紧张,如何更好的利用边坡地区,为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带来更多的空间,这个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而利用边坡就首先要保证边坡的稳定。而且随着气候的变迁,雨水的增加,很多自然边坡会发生失稳,带来安全隐患,那么如何判断这些边坡是否稳定,失稳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长期以来,判断黄土边坡是否稳定通常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如极限平衡法),并应用安全系数指标来评价黄土边坡的稳定性,简明直观,易于被广大工程人员所接受。但是边坡问题是一个不确定性的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还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概率方法是利用概率的理论研究黄土边坡,在进行了大量实验的基础之上,用安全余量表示边坡的稳定性,计算边坡的失稳概率。概率方法适合在一定的地区范围之内运用,能够快捷地评判边坡的稳定性。 1 边坡稳定性分析概率方法的基本原理[1]在边坡稳定性分析概率方法中,我们需要用到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

东北大学岩石力学讲义第二章岩石破坏机制及强度理论.

第二章 岩石破坏机制及强度理论 第一节 岩石破坏的现象 在不同的应力状态下,岩石的破坏机制不同,常见的岩石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拉破坏:岩石试件单向抗压的纵向裂纹,矿柱,采面片帮。特点出现与最大应力方向平行的裂隙。 二、剪切破坏:岩石试件单向抗压的X 形破坏。从应力分析可知,单向压缩下某一剪切面上的切向应力达到最大引起的破坏。 (a ) (b )

三、重剪破坏:即沿原有的结构面的滑动、重剪破坏 主要的机制:岩体受剪切作用或者受拉应力的作用、三向受压情况下多数为剪切应力的作用,侧向压力较小时可能是拉神破坏,实际工程中可能是不同机制的组合,但侧向应力较大时,可以认为剪切应力是岩石重剪破坏的主要破坏机制。 从岩石破坏的现象看,从小到几厘米的岩块到大的工程岩体,破坏形式雷同,并可归纳为两种,拉断与剪坏,因此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对岩石破坏的研究: 在单向条件下可以从实验得到破坏的经验关系。但是三向受力条件下,不同应力的组合有无穷多种,因此无法仅仅依靠实验得到破坏的经验关系,因此在一般应力状态,对岩石破坏的研究需要结合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两个方面。现代关于岩石破坏的理论分析一般归结为、寻求破坏时的主应力之间的关系 123(,)f σσσ= 研究的方法有:理论分析;2、试验研究;3、理论研究结合试验研究。 第二节 岩石拉伸破坏的强度条件 一、最大线应变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岩石中某个面上的拉应变达到临界值时破坏,而与所处的应力状态无关。强度条件为 c εε≤ (2-1) c ε—拉应变的极限值,ε—拉应变。

若岩石在破坏之前可看作是弹性体,在受压条件下σ1>σ2>σ3下, 3ε是最小主应力。按弹性力学有3 3E E σμ εσσ= -12(+),即33E εσμσσ=-12(+)。若3ε<0则产生拉应变。由于E >0,因此产生拉应变的条件是 3σμσσ-12(+)<0,3μσσσ12(+)> 若3ε=0ε<0则产生拉破坏,此时抗拉强度为0t E σε=?0t E σε=。 按最大线应变理论30εε≥破坏,即 312()t σμσσσ-+≥ (2-2) 式中0ε是允许的拉应变。 二、格里菲斯理论 格里菲斯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材料内微小裂隙失稳扩展导致材料的宏观破坏。 格里菲斯理论的主要依据是:1)、任何材料中总有各种微小微纹;2)、裂纹尖端的有严重的应力集中,即应力最大,并且有拉应力集中的现象;3)、当这种拉应力集中达到拉伸强度时微裂纹失稳扩展,导致材料的破坏。 格里菲斯理论的来源:由玻璃破坏得到的启示。 格里菲斯理论的基本假设为: 1、岩石的裂隙可视为极扁的扁椭圆裂隙; 2、裂隙失稳扩展可按平面应力问题处理; 3、裂隙之间互不影响。 按格里菲斯理论,裂纹失稳扩展条件为 1)、当1330σσ+>时,满足 21313()8()0t σσσσσ-++= (2-2)

高陡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高陡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边坡稳定性分析一直是地质工程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介绍了边坡稳定性分析的一般方法,并对各方法的基本假设条件做了比较,阐述了各方法的应用范围。文章以某建筑工地高边坡为例,应用简布法(Janbu)对高边坡做了稳定性分析,并提出基本的工程处理建议。 标签:边坡简布法稳定性分析 在黄土高原地区,为了争取更多建设空间,一些工程建设会对山体原始地貌进行改造,从而出现山体高边坡。边坡稳定性分析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1边坡的基本定义 在岩土工程或地质工程研究领域,所谓“边坡”一般指自然斜坡、河流水岸坡、台塬塬边、崩滑流堆积体、以及人工边坡(交通道路、露天采矿、建筑场地与基础工程等所形成)等坡体形态的总称。对于土质边坡高度大于20m、小于100m 或岩质边坡高度大于30m、小于100m的边坡,这些边坡称为高边坡。 2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的目的,一是对与工程有关的天然边坡稳定性作出定性和定量评价;二是要为合理地设计人工边坡和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极限平衡法在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这个方法以摩尔—库仑抗剪强度理论为基础,将滑坡体划分为若干条块,建立作用在这些条块上的力的平衡方程式,求解安全系数。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很多,在处理上,各种条分法还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入简化条件:(1)对滑裂面的形状作出假定,如假定滑裂面形状为折线、圆弧、对数螺旋线等;(2)放松静力平衡要求,求解过程中仅满足部分力和力矩的平衡要求;(3)对多余未知数的数值和分布形状做假定。基于该原理的方法很多,如条分法、圆弧法、Bishop法、Janbu法、不平衡传递系数法等。极限平衡理论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基本条件的比较见表1。 3工程实例分析 3.1工程基本概况 某建筑场地南侧边坡总体高约80m,长约120m,下部宽约220m,上部宽约110m,坡比为1:1,共7级,每级约10m,马道宽约2~3米。边坡表层离石黄土结构疏松,孔隙较大,在降雨和地震条件下,易发生黄土体内圆弧滑动。

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护措施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2010级《土木工程地质》大作业 题目: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护措施 班级:土木1006 姓名:刘文 学号:10190617 日期:2012-5-2

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护措施 1 引言 公路建设是在地质体上进行的人类工程活动,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忽视或未重视边坡地质体及地质环境的分析与评价常引发一系列的边坡变形或边坡滑动地质灾害等问题。例如四川省境内的高速公路及重点公路建设过程中,国道108线西昌段、成雅高速公路、318国道的二郎山隧道东、西进出口引道段、国道107线岳阳四方岭段、川藏公路等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边坡(滑坡)地质灾害或产生了边坡失稳的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及运营的正常进行,也使得对公路边坡的加固或整治费用远高于修建道路的费用。 国道108线广元南段公路通过地段大多为低山丘陵红层分布区,建设中遇到了公路路基高填深挖等一些特殊工程地质问题。由于该段路线长、跨越地质地貌单元较多,从勘察设计到施工周期短,未能全面地认识沿线的路基工程地质条件,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沿途的路线边坡虽在路基开挖期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处理,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仍有多处边坡发生坍滑、滑动和崩落,严重影响了已通车路段的行车安全和公路正常使用,阻碍了当时正在施工路段的路面铺筑和交通工程设施等施工工程。 广南段公路路线基本沿着构造线方向展布,使得路堑边坡有一侧构成顺层坡。尽管这些顺层边坡倾角很小,一般均在十余度,但在施工过程中多处发生变形或者滑动破坏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延误了工期。施工中采取了一些加固措施但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是对工程边坡的地质条件认识不足,尚未查清边坡变形破坏的主控因素和变形破坏机制,因此治理措施具有盲目性,不能达到治理的目的或有的造成大的浪费。 本文对边坡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和岩体力学条件进行充分调查分析、对缓倾角层状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研究和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边坡整治、支护方案,通过实施后的工程验证说明方案是合理有效的。 2 研究区工程地质概况 2.1 工程概况 国道108线广南段公路边坡主要以侏罗系砂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为主,第四系只在近河床部位分布较普遍,而在边坡的中上部只有薄层覆盖,滑坡的形成与边坡岩体的性质有关。本文对缓倾层状边坡变形破坏的分析研究主要是以国道108线广南段K24、K28两段典型边坡为例进行讨论的。 K24滑坡位于广元市盘龙镇共和村三队嘉陵江Ⅱ级阶地以北,国道108线广南段K24+850~K25+090,滑坡地处嘉陵江冲刷岸,地势南东低北西高从滑体中部通过。从50年代至80年代曾出现过多次小范围滑坡,未造成较大的危害。1997年6月在滑坡前缘修筑高速公路,由于路基开挖、放炮震动,1998年6月滑坡整体发生蠕滑变形。1999年4月滑坡中部产生大幅度滑动解体,滑坡堆积物覆盖路基约三分之二,直接对公路建设造成危害。 K28滑坡位于广元市中区盘龙镇东南部4km,新建国道108线广南段,滑坡地处嘉陵江冲刷岸,地势南东低北西高,相对高差106m,地形坡度下缓上陡,坡面倾向嘉陵江,坡度10~25°,平台后缘是巨厚层砂岩形成的陡崖,坡度65~80°,高约25~32m,滑坡基本上为岩质顺层滑坡。

滑坡破坏机理分析研究及稳定性计算理论

3滑坡破坏机理研究及稳定性计算 3.1边坡滑坡破坏机理 3.1.1水平坡的变形破坏机理 水平坡是指岩层倾向大致与边坡走向一致,而岩层倾角小于软弱岩层面残余摩擦角的一类层状岩质边坡。这类边坡的主要变形机理为滑移——压致拉裂,在这一变形机制下,其可能的破坏模式为转动型滑坡<弧面破坏),具体过程描述如下:边坡形成后由于卸荷回弹或者蠕变,坡体沿平缓结构面向坡前临空方向产生缓慢的滑移。滑移面的锁固点或错列点附近,因拉应力集中生成与滑移面近于垂直的拉张裂隙,向上<个别情况向下)扩展且其方向渐转成与最大主应力方向趋于一致<大体平行坡面)并伴有局部滑移。这种拉裂面的形成机制与压应力作用下格里菲斯裂纹的形成扩展规律近似,所以它应属于压致拉裂。滑移和拉裂变形是由斜坡内软弱结构面处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 据实例分析和模拟研究,这类变形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图3-1)。 图3-1滑移-压致拉裂变形演变图 <1)卸荷回弹阶段 人工边坡在边坡开挖形成后,由于边坡以外岩土体的卸除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边坡岩土体将向临空面方向发生膨胀变形。对近水平层状岩质边坡而言,这种变形表现为沿岩层面向临空面方向缓慢滑移,如图3-1

<2)压致拉裂面自下而上扩展阶段 坡底附近岩层在上面岩土体的高压力作用下,随着滑移变形的发展,逐渐产生近似垂至于岩层面的裂隙,如图3-1

东北大学岩石力学讲义第二章岩石破坏机制及强度理论

精品文档 第二章岩石破坏机制及强度理论 岩石破坏的现象第一节 在不同的应力状态下,岩石的破坏机制不同,常见的岩石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岩石试件单向抗压的纵向裂纹,矿柱,采面片帮。特点出现与最大应力一、拉破坏方向平行的裂隙。

) (b) (a 形破坏。从应力分析可知,单向压缩下某一剪二、剪切破坏:岩石试件单向抗压的X 切面上的切向应力达到最大引起的破坏。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三、重剪破坏:即沿原有的结构面的滑动、重剪破坏 主要的机制:岩体受剪切作用或者受拉应力的作用、三向受压情况下多数为剪切应力的作用,侧向压力较小时可能是拉神破坏,实际工程中可能是不同机制的组合,但侧向应力较大时,可以认为剪切应力是岩石重剪破坏的主要破坏机制。 并可归纳从小到几厘米的岩块到大的工程岩体,破坏形式雷同,从岩石破坏的现象看,为两种,

拉断与剪坏,因此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对岩石破坏的研究:不同应力的组合在单向条件下可以从实验得到破坏的经验关系。但是三向受力条件下,对岩石破因此在一般应力状态,有无穷多种,因此无法仅仅依靠实验得到破坏的经验关系,坏的研究需要结合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两个方面。现代关于岩石破坏的理论分析一般归结为、寻求破坏时的主应力之间的关系???)(,?f321、理论研究结合试验研究。、试验研究;3研究的方法有:理论分析;2 岩石拉伸破坏的强度条件第二节 一、最大线应变理论岩石中某个面上的拉应变达到临界值时破坏,而与所处的应力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状态无关。强度条件为(2-1) ???c—拉应变的极限值,—拉应变。??c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是最小主应力。σ下,σ>σ>若岩石在破坏之前可看作是弹性体,在受压条件下3123??????3,E>0<0则产生拉应变。由于,即。若按弹性力学有?????)?(?+)E?(?+32312133EE因此产生拉应变的条件是 ????????)>((?++)<0,312132??????t?E==。若则产生拉破坏,此时抗拉强度为= <0

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

┊┊┊┊┊┊┊┊┊┊┊装┊┊┊┊┊订┊┊┊┊┊线┊┊┊┊┊┊┊┊┊┊┊ 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 ——以延安新区13标段北端高边坡为例摘要:本文以延安新区13标段北端黄土高填方边坡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现场勘查,查明了研究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特征,并对填筑体的工程性质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然后,根据研究区边坡的地质条件和填方边坡的实际情况,选择代表性剖面采用极限平衡分析法分别计算出天然、暴雨及地震工况下的边坡安全系数,对研究区填方高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其次,采用有限元法模拟分析填方高边坡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形特征及应力分布规律,结合极限平衡法的稳定性评价结果,综合评价了边坡的稳定性。最后,根据研究区高边坡稳定性状况,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排水和护坡两种防治措施。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延安新区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延安新区,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二维有限元分析 ABSTRACT:Firstly,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loess high embankment slope on the north of Yan 'an district 13 blocks.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etailed investigation,engineer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is district is studied, finding out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stratum lithology, geological structure, bad geological phenomenon, etc, which is the basis of stability analysis.Secondly, limit equilibrium principle is used on the natural slope and the typical slope surface of slope of the risen underground water level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rough a variety of methods to calculate,the most dangerous slip surface can be found out,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oess high slope stability and its sensitivity is analyzed.The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wo-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formation of the typical profile can be studied , the de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condition of the slope i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the stability of high embankment slope were evaluated wit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the de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forms of loess high embankment slop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formation of high slope, drainage and slope protection control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loess high embankment slope on the north of Yan 'an district 13 blocks, which is a reliable theoretical basis on slope treatment in the future . This article research results of yan 'an district construction is of certain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Yan'an District;the loess high embankment slope; stability;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a two-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 本论文的研究课题是“黄土高填方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以延安新区13标段北端黄土高填方边坡为研究对象,该边坡填方高度超过100m,属于超高填方边坡,开展该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对延安新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本章通过现场调查和详细勘察,查明了场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不良地质现象等工程地质条件,对工程的地质概况有了整体了解,为选择有代表性的剖面,建立填方边坡的地质模型创造了条件,为准确可靠地计算与评价场区高填方边坡的稳定性提供了依据。 三、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