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东阳文学思想阐述

李东阳文学思想阐述

李东阳文学思想阐述
李东阳文学思想阐述

李东阳文学思想阐述

作者:林冬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东阳一生历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明史?李东阳传》说:“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后,东阳而已。”“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李东阳弘治时期的文学思想上承台阁文学,下启七子派之格调说,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王世贞说:“长沙之启何、李,犹陈涉之启汉高。”[1](p.245)胡应麟在《诗薮》中也说李东阳“兴起何李”,七子派重视诗体的诗学观念,他们对诗的审美性的重视,便是发端于李东阳。

一、典雅脱俗之风格追求与“兼综互出”的师法理论

李东阳诗学思想的第一个方面是对典雅脱俗之创作风格的追求,与之相关,李东阳在师法理论上主张博学广纳,“兼综而互出之”,这是由其阁臣身份和人生经历决定的。李东阳等台阁文臣在政治、文化上处于优越地位,他们的诗文往往表现出一种富贵福泽之气,这种富贵气象不是通过腰金枕玉、镂彩错金的描写体现出来,相反,常常是通过萧散闲淡的情怀体现出来。北宋的晏殊就是一位善写富贵者,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清淡至极,描写的却正是富贵福泽之气象。

张《仕学规范》记载:“……公(晏殊)每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气象,若曰‘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又云‘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澹澹风’,故公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此景致也无?’”[2](p.190)富贵中人在面对人生时有一种安闲、平稳的气度,台阁诗人在表现私人情怀时,往往侧重于表现这样的气度:在选择题材的时

候,他们偏向于闲适、隐逸的方面;在诗歌风格方面,他们追求典雅脱俗。李东阳《麓堂诗话》说:秀才作诗不脱俗,谓之头巾气。和尚作诗不脱俗,谓之酸馅气。咏闺阁过于华艳,谓之脂粉气。能脱此三气,则不俗矣。至于朝廷典则之诗,谓之台阁气。隐逸恬澹之诗,谓之山林气。此二气者必有其一,却不可少。[3](p.489)幽寂雅澹、潇洒超脱、摆落尘滓,都是一种脱俗的情调,如果不能做到“脱俗”,则诗会有“头巾气”、“酸馅气”、“脂粉气”,都不是好诗。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是情调脱俗的好诗呢?情调脱俗是李东阳诗歌创作的审美理想,是一种超越于现实生活之上的文人士大夫情调,是几千年来中国文人集体无意识的积淀。李氏从题材和风格的角度,列举出两种:一种是有“台阁气”的,一种是有“山林气”的,他认为,两者必居其一才能称得上是好诗。所谓“台阁气”,指的是台阁诗歌典则雅丽、高昂盛大的风格,是诗歌表现国家之盛时体现出的一种繁荣富贵气象;而“山林气”,指的是清丽脱俗、安闲大气的风格,是诗歌表现私人情怀时体现出的一种闲适愉悦的气氛。台阁体之代表作家,杨士奇、杨荣、杨溥,均为善写闲适、隐逸题材的高手。通过闲适诗和隐逸诗,他们写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写出公退之余在自己或友人的园林、别业中能够享受到的情趣。所谓繁华之极归于平淡,李东阳所谓“山林气”正是富贵中人语,并非真心归隐之意,其与陶渊明辈“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的情怀迥然相异。从整体风格上来说,李东阳的隐逸诗常常写得清艳绝伦,作者的闲适情怀和心灵愉悦呼之欲出,很好地体现了他有关“山林气”的理论。李东阳说:“作凉冷诗易,作炎热诗难。作阴晦诗易,作晴霁诗难。作闲静诗易,作繁扰诗难。贫诗易,富诗难。

贱诗易,贵诗难。非诗之难,诗之工者为难也。”[3](p.497)更进一步说明了李东阳诗中之“山林气”本质上是一种富贵情调。李东阳一生清贵,“立朝五十年”[4](p.4825),“历官馆阁,四十年不出国门”[1](p.245),他的经历简单平淡,既没有大的身世之险,也没有在官场颠沛流离,人生经历所限,也决定了他的诗只能表现台阁诗人的雅致情趣,缺乏更丰富的风格,典雅脱俗的风格追求正是由其馆阁身份和士大夫情趣决定的。也就是说,李东阳虽然在创作思想上突破了台阁文学思想的限制,但实际上并未摆脱台阁文人身份在创作题材和创作风格方面对他的影响。

典雅脱俗的风格追求,使李东阳在师古方面强调取法对象之宽博与风格辨析之精细。具体地说,馆阁身份决定了李东阳在创作上追求典雅脱俗的风格,对典雅脱俗风格之追求是士大夫阶层集体无意识的积淀,要与这种集体无意识沟通,就必须饱览典籍,决定了他必然采取博学广纳的师法理论。李东阳论诗特别强调“学”与“识”的作用,“汉唐以来,作者特起,必其识与学皆超乎一代,乃足以称名家,传后世”[5]。他从古代典籍中寻找作诗的题材与灵感,他的《拟古乐府》就是模拟汉魏古乐府的歌辞进行创作的。《拟古乐府序》云:“兼取史册所载,忠臣义士,幽人贞妇,奇踪异事,触之目而感之乎心,喜愕忧惧,愤懑无聊不平之气,或因人命题,或缘事立意,托诸韵语,各为篇什。”[6]他强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授受方式,如他论杨守陈的诗说:“必博学以聚乎理,取物以广乎才”[7],说这样才能作出好诗;他评价刘定之说:“朽株粪壤亦杂乎其间,斯足以为岳为镇”,“污泥浊潦,来而不辞,受之而无所不容,斯足为河为江为海”。[8]在学古对象方面,他提倡学习唐诗,也主张宋元诗亦

有佳者,他在《麓堂诗话》中对宋代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等都颇为称道,对元代刘因、虞集的诗也甚为许可,他还常常引用宋元诗人的诗论;在他所创作的大量集句诗中,除了唐人作品之外,也大量采用宋代和元代诗人的诗句;从这些例子都可以见出他是采取了兼收并取的态度。另一方面,与取法对象之宽博相对应的,是对前人创作的精细化辨析。例如,他虽然认为唐、宋、元诗各有佳者,但仍然强调指出唐诗因其“天真兴趣”而更胜一筹。其《麓堂诗话》说:“六朝宋元诗,就其佳者亦各有兴致,但非本色,只是禅家所谓小乘,道家所谓尸解仙耳。”他称盛唐诗歌如内法手造酒,能够点俗为雅,化腐朽为神奇,有难言不测之妙。他强调选集对后学者的重要性,其《麓堂诗话》云:“文章如精金美玉,经百炼历万选而后见。今观昔人所选,虽互有得失,至其尽善极美,则所谓凤皇芝草,人人皆以为瑞,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焉。”强调选集的作用,实际上是一种精品意识。总的来说,取法对象之宽博与辨析之精细是一体两面,都是为了达到李东阳追求“诗之工者”、“无一字一句不佳”者的境界。

论王世贞对宋明理学的批评与反思(一)

论王世贞对宋明理学的批评与反思(一) 作为“后七子”的领袖和七子派的集大成者,王世贞精通文学、史学和经学,思想灵活开放,不为传统和权威所。在明中后期学术思想逐步解放的背景下,对宋儒、宋明理学及理学家文艺观念进行了广泛而直率的批评,对明代儒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反思。爬梳和整理这些散见于浩繁卷帙中的批评言论,总结和探索其儒学思想的特点及成因,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界对文学巨匠王世贞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七子派的文学复古运动与儒学复兴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王世贞对理学家文艺观念的批评 维护诗文的本体特征,是前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重要目标。嘉、万年间,“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现象仍然存在,唐宋派理学习气更是甚嚣尘上。以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重张复古大旗,试图遏制文学创作中过分谈道论理以致文辞为道理所束而塞不畅的现象。《书曾子固文后》一文曾言: 子固有识有学,尤近道理,其辞亦多宏阔遒美,而 不免为道理所束。间有塞而不畅者,牵缠而不了 者。要之,为朱氏之滥觞也,朱氏以其近道理而许之。 近代王慎中辈,其材力本胜子固,乃掇拾其所短而舍 其长,其塞牵缠,迨又甚者。(卷三) 王世贞在此指出了曾巩诗文“为道理所束”的弊病以及与朱熹在文风方面的联系,并严厉批评了王慎中等唐宋派文人在学习曾巩时“掇拾其所短而舍其长”的做法。对唐宋派的理学习气以及以、曾巩为榜样的问题在此不妨多说几句。据李开先《遵岩王参政传》记载,王慎中曾“与龙溪王畿讲解王阳明遗说,参以己见。于圣贤奥旨微言,多所契合。囊惟好古,汉以下著作无取焉。至是始发宋儒之书读之,觉其味长,而曾(巩)、王(安石)、欧氏(欧阳修)文尤可喜……但有应酬之作,悉出入曾、王之间。”而唐宋派另一重要人物唐顺之更是如此。他曾自述其诗是“率意信口,不调不格,大率似以寒山、《击壤》为宗”,而文则“大率所谓宋头巾气习”(卷六《答皇甫百泉郎中》)。在给王慎中的信中又说:“近来有一僻见,以为三代以下之文未有如南丰(曾巩),三代以下之诗未有如康节(邵雍)者。”(卷七《与王遵岩参政》)诗文以“为道理所束”的曾巩和散布“情之溺人也甚于水”的道学家邵雍为取法目标,堕于“理窟”之中就在所难免。 很明显,王慎中、唐顺之的诗文创作及主张道学意味颇浓,这既与他们所学习的对象有关,也与他们接受道学思想(主要是阳明心学)的熏染有关。王、唐二人对阳明心学多有发挥,王还曾被列入《明儒学案》中的“南中王门”学案。对于此点,王世贞就曾敏锐地指出:“理学之逃,阳明造基,晋江(王)、毗陵(唐)藻税。”(卷一四八)明乎此,方知前后七子越宋祧唐崇汉的做法实与汉宋之学的取舍有关,而后七子的崛起以唐宋派为靶标,乃因不满其理学习气而来。 因此,王世贞对宋明理学家在诗文创作过程中过分谈性说理的风气多有批评,而对理学家邵尧夫(邵雍)和庄孔阳(庄昶)的不良诗风指斥尤多,可以说到了痛加针砭的地步。 若邵尧夫,非不有会心处,而沓拖跸跋,种种可 厌。譬之剥荔枝、荐江瑶以佐葡萄之酒,而馁鱼败肉、 枭羹蛙炙,杂然而前进,将掩鼻抉喉呕哕之不暇,而暇 辨其味乎?然公甫乃极推重庄孔阳,又尧夫下也。 (《书陈白沙集后》)(卷四) 邵雍是“北宋五先生”之一,他的一些诗咏完全成为道学家的语录,毫无生气可言。理学家和唐宋派等人却奉其《击壤集》为至尊,而在王世贞看来,只不过是令人扫兴的“馁鱼败肉”而已。至于被陈献章推重的庄孔阳的诗歌,王世贞只一句“又尧夫下也”便流露出自己的憎恶

王世贞《宗子相集序》注释、翻译及练习(2019浙江)

古诗文鉴赏与阅读训练题 练习一:2019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宗子相集》序 (明)王世负 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斡角立。爰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kā)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冷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jiàn)离得之。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镬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余则无以难子相也。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途津而弃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驷,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今其篇章其在,即使公、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闽藩。属有岛寇事,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既又佐其案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怿,谓:“麒麟风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风言,三叹加飨食。”其曾偶持论若此。 (选自《弃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注】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矩钱:犹规则、法度。碱:似玉的石头。考功郎:吏部官员。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注释:1.若,或、或者。《汉书·食货志》:“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武昌,武昌人。传,注释。二曹,曹操、曹植。龙奋,谓贤才之士奋发有为。公干,刘桢。角立,卓然特立;对峙、并立。 2.爰至,到了。爰,<助>语气助词,无实际含义。《诗经·击鼓》:“爰居爰处,爰丧其马。”衍藻,辞藻华丽。太冲修质,左思善于修饰文章质地。岳岳,高峰挺立。脱衔,洒脱不羁。志有所相合,志气一致。不相下,互不谦让。旨,意图。 3.日,某日。于鳞,李攀龙字。才高而气雄,才华高超,气魄雄健。自喜,自我欣赏。一再,多次。淫,过分、无节制,连绵不断。竟,完毕,结束;终、整、全。日夕,近黄昏时,傍晚;朝夕,早晚。 4.极意,尽心尽力。傅,依附、靠近。天窍,灵感。投于咽,甘露滴到咽部。不必天地有,不一定是天地间所有的。亦间离之,也偶尔能得到。矩镬,规矩、法度。镬,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与鼎类似,但是无足。 5.超津筏而上,跳过渡河的木筏而上了岸。雅:很;甚。《后汉书·窦后记》:“及见,

先秦儒家思想

先秦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引导我国文化前进方向,是我国道德教化的优秀范本,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封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在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过程中,曾一度强调塑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铸就中华儿女的民族魂,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作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时刻警醒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先秦时期作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期”,其道德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当代德育思想提供了摹本。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居十家之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狭义上讲,儒家思想是由孔子确立其基本思想格局,经由孟子、荀子改造发展而渐为成熟的思想体系;从广义上讲,儒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儒家学派的思想,纵观中国历史,从西汉至清朝,无论是国家的正统理论,还是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占据着首要位置,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可见其影响之大,生命力之强,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等思想。先秦儒家围绕“仁”的思想,以不同视角和层面,对“仁”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形成了以“仁”为内核的理论体系,丰富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先秦儒家的道德楷模是圣人,现实社会的道德模范是仁人,“仁”的根本出发点是指人必须有真性情,并且要通过道德范畴来展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礼”的实施是“仁”的要求;其次,“忠”、“恕”是“仁”的体现;最后,“恭、宽、信、敏、惠”是“仁”的内在要求。孔子于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了先秦儒学,后经由孟子、荀子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先秦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其以伦理思想为内核,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高扬人本主义精神,是显赫一时的学说,经久不衰,至今都有深刻影响。孔子以“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仁”为核心,不断完善其思想体系;孟子继承并从内在心性方面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建立了以“民贵君轻”、“行王道”“制民恒产”为基本内容的“仁政”说,推动儒家文化继续向前发展;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言性恶,主张理天下以礼为本,礼法结合,形成了“隆礼尚法”的政治学说,他综合百家,改造儒学,丰富儒学。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的三个主义: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

先秦时期文学

先秦时期文学 湖南华图教研员彭思淇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萌芽阶段,也是第一个文学百花齐放的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绝无仅有,并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公务员考试中,我们需要掌握的重点是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及他们的作品。历年来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兵家等大家流派考查频率都非常高,需要同学们重视。下面我们用表格的形式将知识点梳理出来,方便同学们记忆。 学派代表时代著作观点 儒家 孔子春秋 编纂《春秋》, 修订“五经” 有教无类。主张“礼治”和“仁学”。打破公学, 创办私学。其弟子作《论语》,是第一部语录体著 作,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 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春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史,相传为 孔子修订。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是现存第一部 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孟子战国《孟子》(语录体散文集)性善论,民贵君轻 荀子战国《荀子》性恶论,朴素唯物主义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朱熹《四书集注》,“四书”之名始立)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风、雅、颂;表现手法:赋、比、兴) 道家老子春秋《道德经》“无为而治”“上善若水”“柔弱 胜刚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 之所伏” 庄子战国《庄子》(又称《南华经》)“天人合一”“庖丁解牛”“庄周

王世贞《文先生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余自燥发时,则知吾吴中有文先生。今夫文先生者,即无论田畯妇孺,至文先生啧啧不离口,然要间①以翰墨得之。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则谓文先生负大节,笃行君子,其经纬足以自表见,而惜其掩于艺。夫艺诚无所重文先生,然文先生能独废艺哉?造物者不以星辰之贵而薄雨露,卒亦不以百谷之用而绝百卉,盖兼所重也。 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寻以字行,更字徵仲。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其不慧,温州公独异之曰:儿幸晚成,无害也。先生既长,就外塾,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尝从温州公官于滁,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为诗以赠。归为邑诸生,文日益进。年十六,而温州公以病报,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至则殁三日矣。恸哭且绝,久之乃苏。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曰: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其郡吏士谓温州公死廉而先生为能子,因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而纪其事。先生服除,益自奋励,下帷读,恒至丙夜不休。于文师故吴少宰宽,于书师故李太仆应祯,于画师故沈周先生,感自愧叹,以为不如也。吴中文士秀异祝允明、唐寅、徐祯卿日来游,允明精八法,寅善丹青,祯卿诗奕奕有建安风。其人咸跅弛②自喜,于曹偶③亡所让,独严惮先生,不敢以狎进。先生与之异轨而齐尚,日欢然亡间也。 先生为待诏,然居恒邑邑不自得,上疏乞归,不报。又一年,再上疏乞归,又不报。上相杨公以召入,先生见独后。杨公亟谓曰:生不知而父之与我友耶?而后见我?先生毅然曰:先君子弃不肖三十馀年,而以一字及者,不肖弗敢忘也,故不知相公之与先君子友也。竟立弗肯谢。杨公怅然久之,曰:愧见生,幸宽我!至是杨公谋欲迁先生而先生愈迫欲归至三上疏得致仕御史请留先生为翰林重朝论韪之。 (节选自王世贞《文先生传》) [注]①要间:大体上。②跅弛:放荡。③曹偶:同辈。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诡:妄言 B.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贽:礼物 C.造物柄者不以星辰之贵而薄雨露薄:迫近,靠近 D.上疏乞归,不报报:上报朝廷 1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惜其掩于艺灌夫受辱于居室 B.庄公读而奇之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先秦时期文学常识

Day2先秦时期 1.“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 ?三皇: 燧[suì]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五帝: 黄帝、少昊、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 2.“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3.“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4.“六艺”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 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另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其中《乐经》损毁于秦末战火之中 5.“春秋三传”是:《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6.“三教九流”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和各种学术流派。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分别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7.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著名人物及作品 ①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 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 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 师、万世师表。 ?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的思想合称“孔孟之道”。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学生:李斯和商鞅,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提倡 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 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②道家 ?老子,名李耳,字聃(dān),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庄子,名周,著《庄子》,“望洋兴叹”、“庖丁解牛”、“井底之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成语故事均出自其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儒家、道家、法家)

专题一人文思想 综述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其基本内容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道精神、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禀然大义的人格气节和高尚的情操、宽厚仁爱的道德。当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学派也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发展繁荣,和儒家共同给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浸透着浓郁的人文思想。 一、儒家 基本思想: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人为贵"为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其核心思想的学说。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体现着人文精神。 思想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1)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以仁的学说奠定基础 (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孟子提出仁政,荀子则提出性恶论。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压制。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 (1)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 (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 等思想。 4.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6.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7.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 8.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移花接木。 9.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冲击,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10.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文革”期间,“批林批孔”运动,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12.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上升. 儒家思想主要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新文化建设相结合。 代表人物及作品: 孔子和《论语》

王世贞 文先生传 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世贞文先生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余自燥发时,则知吾吴中有文先生。今夫文先生者,即无论田畯妇孺,至文先生啧啧不离口,然要间①以翰墨得之。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则谓文先生负大节,笃行君子,其经纬足以自表见,而惜其掩于艺。夫艺诚无所重文先生,然文先生能独废艺哉?造物柄者不以星辰之贵而薄露,卒亦不以百谷之用而绝百卉,盖兼所重也。 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寻以字行,更字徵仲。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其不慧,温州公独异之曰:儿幸晚成,无害也。先生既长,就外塾,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尝从温州公官于滁,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为以赠。归为邑诸生,文日益进。年十六,而温州公以病报,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至则殁三日矣。恸哭且绝,久之乃苏。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曰: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其郡吏士谓温州公死廉而先生为能子,因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而纪其事。先生服除,益自奋励,下帷读,恒至丙夜不休。于文师故吴少宰宽,于书师故李太仆应祯,于画师故沈周先生,感自愧叹,以为不如也。吴中文士秀异祝允明、唐寅、徐祯卿日来游,允明精八法,寅善丹青,祯卿诗奕奕有建安。其人咸跅弛②自喜,于曹偶③亡所让,独严惮先生,不敢以狎进。先生与之异轨而齐尚,日欢然亡间也。 俞中丞谏者,先生季父同年也。念先生贫而才先生,欲遗之金,

谓曰:若不苦朝夕耶?先生曰:朝夕饘粥具也。俞公故指先生蓝衫曰:敝乃至此乎?先生佯为不悟者,曰:雨暂敝吾衣耳。俞公竟不忍言遗金事。一日,过先生庐,而门渠沮洳④,俞公顾曰:通此渠,若于堪舆⑤言,当第。先生谢曰:公幸无念渠,渠通,当损傍民舍。异日,俞公自悔曰:吾欲通文生渠,奈何先言之?我终不能为文生德也。先生业益精,名日益重。(节选自王世贞《文先生传》)[注]①要间:要,大体;间,偶或。②跅弛:放荡。③曹偶:同辈。④沮洳:低湿。⑤堪舆:风水。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诡:妄言 B.以文贽庄昶郎中,庄公读而奇之贽:诚意 C.先生固谢不受曰谢:推辞 D.念先生贫而才先生,欲遗之金遗:馈赠 [解析]B(贽为初见尊长赠送礼物)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示文徵明品德高尚的一组是 ①无论田畯妇孺,至文先生啧啧不离口②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 ③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④因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 ⑤先生佯为不悟者⑥公幸无念渠,渠通,当损傍民舍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 [解析]D(①人们对文徵明的称赞主要是因为他的书画,③说明文徵明的聪慧,④主要跟文徵明的父亲相关)

从《艺苑卮言》看王世贞早期的文学思想

[收稿日期]2019-06-14 [作者简介]徐小琳(1984 ),女,山东海阳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艺学二传统文化研究三 doi :10.3969/j.issn.1673?5935.2019.03.017 从‘艺苑卮言“看王世贞早期的文学思想徐小琳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山东东营257000) [摘 要] ‘艺苑卮言“是最能代表王世贞早期文学思想的一部诗文理论著作,崇古与求新二格调和才思二 重法而不泥于法是王世贞早期的主要文学观三‘艺苑卮言“既提倡复古,又要求创新;既要以格调为准则,又要抒发 性情之真”;既要遵循法则规范,又要求在创作中自由发挥三它所表现的文学思想注重将各种矛盾的概念加以融会贯通,已带有辨证的因素,这是很多前人不具备的特质三但是囿于复古派的立场,王世贞过分强调古人,揣摩古法,仍旧难以克服复古派理论固有的局限三 [关键词] 崇古;求新;才思;格调;重法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35(2019)03?0077?04 王世贞(1526 1590),字元美,号凤洲二弇州山 人二弇山居士等,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二史学家,一直活跃于明代中期文坛,文名满天下三他生活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文学复古流派── 后七子”文人集团,王世贞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三王世贞在诗歌创作二理论研究等方面博采众家之长,对明代以后的诗歌创作及诗文理论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 王世贞一生博学多才,著述繁丰, 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王世贞者”[1],主要作品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弇山堂别集“及‘读书后“等三其中,‘艺苑卮言“创作历时16年,是他重要的诗文理论著作,也是 后七子”这一流派的理论依托,书中对历朝诗文法度进行了归纳总结三书中王世贞虽然高举复古的旗帜,但与同时期的李攀龙等人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他已避免偏执一端,注意到将各种对立的概念如崇古与求新二格调和才思二重法而不泥于法等思想加以融会贯通,这是他早期主要的文学观点三 一二崇古与求新 王世贞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复古态度十分明确, 接受李梦阳 勿读唐以后文”的说法,认为在学习古人时应选取宋代以前的作品,而把宋文排斥在学习古人作品的范围之外,认为 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2]102,确立了师古的范围三 他还认为今不如古: 呜呼!子长不绝也,其书 绝矣,千古而有子长也,亦不能成‘史记“,何也?西京以还,封建二宫殿二官师二郡邑,其名不雅驯,不称书矣,一也;其诏令二辞命二奏书二赋颂,鲜古文,不称书矣,二也;其入有籍二信二荆二聂二原二尝二无忌之流足模写者乎?三也;其词有‘尚书“二‘毛诗“二‘左氏“二‘战国策“二韩非二吕不韦之书足芸轰者乎?四也三呜呼!岂唯子长,即尼父亦然,‘六经“无可着手矣三”[2]108这是绝对的是古非今的论调,也因此遭到后人的訾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王世贞 惟其早年自命太高,求名心切,虚骄恃气,持论遂至一偏;又负其渊博,或不暇检点,殆议者口实三故其盛也,推尊之者遍天下,及其衰也,攻击之者亦遍天下三”但是,若因此而认为王世贞只是主张膜拜古人,与古法为伍,不免过于武断三 如何崇古”是复古派争论的热点,王世贞在李梦阳二何景明等 前七子”基础上提出要反对 剽窃模拟”: 剽窃模拟,诗 7 72019年9月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Sep.2019第33卷 第3期Journal of Shengli Colleg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Vol.33 No.3

风雅教主 王世贞

“风雅教主”王世贞 晚明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鉴藏家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等。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甲八十名进士,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一生著述等身,独主文坛艺苑二十年,也是晚明江南地区的“风雅教主”。王世贞家族是江南名门望族,“三世为九卿八座巨富”(李维桢语)。王世贞之父王忬(1507—1560)是嘉靖二十年进士,后被严嵩迫害致死。王世贞之弟王世懋(字敬美,号麟洲。1536—1588),嘉靖三十八年进士,也是著名文学家和鉴藏家。清初画坛“四王”之一的王鉴,是王世贞曾孙。太仓王世贞家族是琅琊王氏余脉。 如对王世贞书画鉴藏和书学等予以全面的评价,既非本人力所能及,亦非本文所能详述。在此仅就《弇州山人题跋》辑校本,写些肤浅的阅读札记。《弇州山人题跋》二十二卷辑校之《弇州山人四部稿》和《弇州山人四部续稿》二书中,采用底本为明万历王氏世经堂刻本、崇祯刻本,再参校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所谓“四部稿”是指赋、诗、文、说四部。《题跋类》二十二卷刊载于《文部》之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弇州山人题跋》七卷,惜今已不存,故不知是否是《题跋类》二十二卷的删定本。 《弇州山人题跋》二十二卷三百余则内容为:卷一至卷二《杂文跋》,主要是为自作和他人诗文墨迹所写的题跋。卷三至卷十《墨迹跋》,主要是为历代(包括明代,下同)法书墨迹所写的题跋。卷十一至卷十六《碑刻墨迹跋》,主要是为历代碑刻、法帖所写的题跋。卷十七至卷二十一《画跋》,主要是为历代绘画所写的题跋。卷二十二为《佛经画跋·道经画跋》,主要是为历代佛、道绘画所写的题跋。而《弇州山人题跋》最重要的内容是《墨迹跋》八卷和《碑刻墨迹跋》六卷。王世贞之所以成为晚明最著名的鉴藏家之一,就体现在这十四卷有关书法题跋的文字之中。明人郭宗昌曾在《金石史》一书中高度评价说:“王元美赏鉴前无古人。”其原因即在于此。该书中的许多史料,尤其是历代一些小名头或冷名头的人物史料,后来屡为明末和清代著录家和鉴藏家所引用,故影响极为广远。 王世贞所处的明代中后期,汉碑、唐碑的鉴赏尚未真正形成时代趣尚,而主要仍以阁帖和法帖为主。王氏鉴赏书法以魏晋钟繇为古雅典范,故他书法鉴赏大致是以晋代王羲之,唐代褚遂良、虞世南等,北宋米芾、薛绍彭等,元代赵孟頫,明代以文徵明、祝允明、王宠所代表的“吴门书派”为主轴线。王世贞在书法鉴赏题跋中,以博学求真的精神予以考鉴,引证据典。虽有时难免有失误,但美璧微瑕,不掩其学术价值。王世贞的鉴赏题跋文字,议论翩翩,笔法古雅,实胜董其昌等人一筹。董氏虽亦是鉴赏“巨眼”,但鉴赏论述过“玄”似“禅”。有时犹如王世贞所言:“盖热中而强为雅语者。”(卷二《题敬美书〈闲居赋〉后》)由于地域文化因素,王世贞对“吴门书派”艺术地位的提升,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助作用。他本来就与文徵明等人熟识,故在“后文徵明时代”,他又与钱穀、陆治、周天球等吴门书画家多有交游。他收藏有许多吴门书家的作品,尤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三家最多。其他书家则集藏于《扇卷》十册、《三吴墨妙》卷、《三吴楷法十册》、《茂苑菁华册》、《杂书画册》、《吴中诸帖》、《有明三吴楷法二十四册》等。王世贞曾在《艺苑卮言》中对吴门书派竭尽褒扬,并自豪言道“天下法书归吾吴”、“法书之迹,衣被遍天下而无敢抗衡”。(华人德主编《历代笔记书论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在王世贞所藏唐人墨迹中,有两件最为著名: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并序》(今藏上海博物馆)、褚遂良摹《兰亭序》(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王世贞怀疑《汝南公主墓志铭并序》:“而不无襄阳结构,或即米所临,未可知也。”他怀疑的理由有三,其实并不成立,此不详述。仅凭该帖上“弘文之印”真印,即可定为唐代之物。可参阅汪庆正《唐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并序〉真迹考》(见《〈千年遗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博物馆2006年)。此帖拖尾上有王世贞两次题跋墨迹。褚遂良摹《兰亭序》,因写于黄绢上,故又名《黄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汇总:先秦时期

2021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汇总: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关睢》《蒹葭》均选自《诗经》。 2.《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十二章》选自《论语译注》。 3.《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与孔子并称孔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世称亚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都出自于此,《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4.《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北冥有鱼》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5.《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6.《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愚公移山》《杞人忧天)选自其中。 7.《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先秦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先秦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中国优秀的文化开始逐渐融于世界华化的长河中,中文优秀的文化也日益被全世界人所接受,像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的“仁爱”、“爱民”、“忠恕”、“中正”、“忠孝”、“内省”,思想日益影响后代人的言行举止,因而一所所孔子学校纷纷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来,说明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教化作用非常大。 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创并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哲学思想流派。孔子的思想并没有用书直接记录下来,而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论与事迹记录下来著成一本书《论语》。孔子逝世后,儒家学派开始分化。《韩非子?显学》谓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回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其中,在理论上对对儒学贡献较大的是以孟轲为首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况为首的“孙氏之儒”。 因为古代儒家的思想是以孔孟的儒家的思想占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所以这里的先秦思想文化主要是讲孔孟之道,孔孟的思想。 但是,在中国文化史上,以孔子和孟子的儒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思想分别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

一、儒家思想对当今政治的影响 儒家产生的时代,社会正处于强烈的变革之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原有的经济秩序被打破,与之相应的,西周赖以维护社会秩序的“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也开始崩溃,周天子失去了对天下诸侯的控制,整个社会陷入了所谓的“天下无道”的混乱局面。各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兼并战争,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儒家对此感到不满和忧患,抱着救世的目的,决定改变这种混乱的局面,恢复“天下有道”的正常的秩序。 在儒家看来,当今社会的失范的根本原因是人心不古,抛弃了西周初“敬得保民”的传统,导致社会制度的崩溃,要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就必须重提“敬得保民”的思想,重建礼乐制度,于是他们就秉承西周初的文武周公之道,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主要的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反对刑杀;为政要从修身做起;民为邦本,得民心者得天下;选贤任能,使能者在其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建立以工农联盟的基础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谋福利。从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实行分土地,大力发展经济,实行五年计划建设国民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城市办试点,以深圳为窗口,实行改革开放,很快让中国沿海富起来。到了21世纪,又实行“三农”政策以及社

从先秦文学到明清时期

商兴之路 ——商人形象发展之路商人自产生交易产生以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在当代文学中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会有一两个让人难忘的商人形象,例如《茶馆》中的王利发。翻开古代文学史,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的文学作品,我们却很少能够看到商人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且作品中商人的形象也显得很简单,甚至大多数作品含有贬低的意味。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商人的形象逐渐多起来,而且商人在其中的角色也由单一的重利,奸诈逐渐向诚实本分,勤恳。 先秦时期,商人阶层由无到有并逐步发展起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大量商人在经济与政治领域都有所成就,例如陶朱公、吕不韦。这一时期各国争霸,经济的发展在各国都受到重视,政治制度也正在逐渐向集权制国家发展。对商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化比较开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商人阶层出现并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却极少出现,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是由于文学的表达形式有限,这一时期的文学多以诗歌为主。这些诗歌分为三类,一为民歌,是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的。二为宫廷宴会所用,多用于宫廷宴会与朝会。三为祭祀所用,用于歌颂祖先的功业,所以并没有涉及到商人阶层。后期,虽然有了散文的出现,但大多都是诸子百家用来阐发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文章,所以先秦时期商人阶层产生并有所发展,但在文学作品中并未见其踪影。

自秦代至元朝时期,这是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发展的第二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商人阶层,但商人的定位总是一些低俗的,道德低下的角色,而且商人很少作为主人公出现。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用此句感叹琵琶女年老色衰的凄凉境地,同时从侧面表现出对商人的厌弃。以及“商人重利轻离别”简简单单的一句的就直接叫商人定位在了贪利轻义的位置。唐后期的李益所写的闺怨诗《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强烈的抒发的作者对商人的重利轻情的指责。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程度比先秦时期有很大的进步,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商人南来北往,常年在外奔波,而商人的家人则只有苦苦守在家中。这样商人给人的影响便有些重利轻情。政治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也越来越牢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实行重农抑商,当时的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是这一时期,文学的表达方式越来越丰富,出现诗、词、散文、小说等形式,且世俗文学正在逐渐发展,商人这一特殊阶层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出现,不过其形象多为重利狡诈之人且多为配角。 元代至清朝,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其角色也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主角,其形象也越来越完整。不在是单一的坏人,重利轻义。商人形象也有正直的,有憨厚的,对商人的描绘也越来越真实。作者更多的从市民的眼光去看待商人,描写商人的勤劳,诚实。而且在很多作品中商人和官员阶层联系起来了,不是独立的一个阶层了。元代杂剧中商人形象很多,涉及的行业也很多,例如胭脂铺,药

科试考 【明】王世贞

科试考 【明】王世贞 国家初起,右武,其于文事,亦不数数焉,大要各以其途进。然庚戌诏,见天子意在矣。百余年来,日以益重,非从此出者,多见摈异途,不辄当要津,此岂一朝一夕哉!作《科试考》。 初设科举条格诏:洪武三年五月初一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闻成周之制,取材于贡士,故贤者在职,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风俗淳美,国易为治,而教化彰显也。汉唐及宋,科举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词章之学,而未求六艺之全。至于前元,依古设科,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之官每纳奔竞之人,辛勤岁月,辄窃仕禄,所得资品,或居士人之上。怀材抱德之贤耻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起,风俗之弊,一至于此。今朕统一中国,外抚四夷,与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所虑官非其人,有伤吾民,愿得君子而用之。自洪武三年八月为始,特设科举,以取怀材抱德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古通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其中选者,朕将亲策于廷,观其学识,品其高下,而任之以官。果有材学出众者,待以显擢。使中行文武皆由科举而选,非科举,毋得与官。敢有游食奔竞之徒,坐以重罪,以称朕责实求贤之意。所有合行事宜,条列于后: 一、乡试、会试文字程序。 第一场,试《五经》义,各试本经一道。不拘旧格,惟务经旨通畅,限五百字以上。《易》程朱氏注、古注疏,《书》蔡氏《传》、古注疏,《诗》朱氏《传》、古注疏,《春秋》左氏、公羊、榖梁、胡氏、张洽《传》,《礼记》古注疏。《四书》义一道,限三百字以上。 第二场,试礼乐论,限三百字以上。诏诰表笺。 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一道。惟务直述,不尚文藻,限一千字以上。 第三场毕后十日面试,骑观其驰骤便捷,射观其中数多寡,书观其笔画端楷,律观其讲解详审。 殿试,时务策一道,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 一、出身。 第一甲第一名从六品,第二、第三名正七品,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一十七名,正七品,赐进士出身。 第三甲八十名,正八品,赐同进士出身。 一、乡试。各省并直隶府州等处,通选五百名为率。人材众多去处,不拘额数。若人材未备不及数者,从实充贡。

王世贞《文先生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余自燥发时,则知吾吴中有文先生。今夫文先生者,即无论田畯妇孺,至“文先生”啧啧不离口,然要间①以翰墨得之。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则谓文先生负大节,笃行君子,其经纬足以自表见,而惜其掩于艺。夫艺诚无所重文先生,然文先生能独废艺哉?造物者不以星辰之贵而薄雨露,卒亦不以百谷之用而绝百卉,盖兼所重也。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寻以字行,更字徵仲。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其不慧,温州公独异之曰:“儿幸晚成,无害也。”先生既长,就外塾,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尝从温州公官于滁,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为诗以赠。归为邑诸生,文日益进。年十六,而温州公以病报,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至则殁三日矣。恸哭且绝,久之乃苏。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曰:“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其郡吏士谓温州公死廉而先生为能子,因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而纪其事。先生服除,益自奋励,下帷读,恒至丙夜不休。于文师故吴少宰宽,于书师故李太仆应祯,于画师故沈周先生,感自愧叹,以为不如也。吴中文士秀异祝允明、唐寅、徐祯卿日来游,允明精八法,寅善丹青,祯卿诗奕奕有建安风。其人咸跅弛②自喜,于曹偶③亡所让,独严惮先生,不敢以狎进。先生与之异轨而齐尚,日欢然亡间也。先生为待诏,然居恒邑邑不自得,上疏乞归,不报。又一年,再上疏乞归,又不报。上相杨公以召入,先生见独后。杨公亟谓曰:“生不知而父之与我友耶?而后见我?”先生毅然曰:“先君子弃不肖三十馀年,而以一字及者,不肖弗敢忘也,故不知相公之与先君子友也。”竟立弗肯谢。杨公怅然久之,曰:“愧见生,幸宽我!”至是杨公谋欲迁先生而先生愈迫欲归至三上疏得致仕御史请留先生为翰林重朝论韪之。(节选自王世贞《文先生传》)[注]①要间:大体上。②跅弛:放荡。③曹偶:同辈。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诡:妄言 B.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贽:礼物C.造物柄者不以星辰之贵而薄雨露薄:迫近,靠近D.上疏乞归,不报报:上报朝廷 1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惜其掩于艺灌夫受辱于居室B.庄公读而奇之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C.至则殁三日矣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恸哭且绝,久之乃苏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些学士大夫认为文徵明的书画才能掩盖了他的出众的道德品行,但是作者以上天对星辰、雨露等态度为类比,认为人们评价文徵明时不应该重德轻艺。B.小时候文徵明并不出众,到八九岁时说话都不很清楚,有人怀疑他不聪明;长大以后他勤奋学习,常常读书到深夜还不肯休息,学业精进。C.文徵明对父亲非常孝顺,父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郡里的同僚凑集了几百金资助他办理丧事,文徵明认为如果接受将有污先父清廉之名,因而没有接受。D.文徵明不仅刻苦读书,还广泛地求师交友,他向李应祯学习书法,向沈周学习绘画,和擅长书画的祝允明、唐寅等人交往,使他在德艺两方面日益精进。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至是杨公谋欲迁先生而先生愈迫欲归至三上疏得致仕御史请留先生为翰林重朝论韪之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夫艺诚无所重文先生,然文先生能独废艺哉?(4分)(2)先生与之异轨而齐尚,日欢然亡间也。(3分)参考答案:16、【答案A】B初见尊长赠送礼物,动词,赠送。 C轻视,鄙薄。D答应。17、【答案C】A于:表被动/介词。B 而:承接/并列。C则:表转折 D之:音节助词/的18、【答案D】文徵明向李、沈学习以及和祝、唐的交往跟他道德修养的提高的关系于文无据。19、至是/ 杨公谋欲迁先生 /而先生愈迫欲归 /至三上疏 /得致仕/ 御史请留先生为翰林/ 重朝论韪之20、【答案】(1)书画才能确实无法使世人看重文先生,但是文先生难道能够弃除书画才能吗?(“无所”、“重”、“独”“废”一点1分)(2)先生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一,先秦文学 概说: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内容。 1.上古歌谣和神话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淮南子)、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淮南子)、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山海经)等等。 2.《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一说王者采诗。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出自《诗经》的成语: 辗转反侧——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鹊巢鸠占——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