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3
- 格式:docx
- 大小:15.84 KB
- 文档页数:5
[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商山早行翻译商山早行翻译篇(1):温庭筠《商山早行》商山早行唐代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翻译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注释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
明:使。
明艳。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⑺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写作背景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
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
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
《商山早行》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商山早行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全文翻译: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商山早行对照翻译: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
《商山早行》温庭筠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商山⑴早行 晨起动征⑵铎(duó),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⑶(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照)驿墙⑷。 因思杜陵⑸梦,凫⑹(fú)雁满回塘⑺。 【注释】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2]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2]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⑺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白话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拓展阅读:温庭筠对词的发展的影响 1、温庭筠的词专主“艳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缩小的词的题材范围,但又不得不承认温词在抒情的深度上开拓了词的境界,从而也就突出了词不同于诗的特征。这对词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演变发展和成熟往往不是同步的,正是温庭筠拓展的词境的深度,专选艳情的题材也加快了词脱离于诗的步伐,并为宋词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天地。所以观柳永之词,我们总可以寻找到一丝温词的影子,如《定风波》中,“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里是事可可。”晏殊词亦是如此,如《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温庭筠细美华艳的词对婉约的风格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婉约词风善于表现人的心绪意境,尤其是爱情心理内容的深入开掘上,委婉缠绵而曲折未尽,有着独到的成就。爱情这种看起来纯属个人的情感有着极为复杂的心理内涵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投射,而词的这种特有的格式恰恰能够抒发那种被束缚和被压抑的个人情感,两者正好相契合。而温庭筠开拓的这种婉约的风格也为后世的词创作奠定了一种“神来之笔”的味道
商山早行原文及其赏析(优秀10篇)《商山早行》创作背景篇一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
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
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
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
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创作背景篇二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
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
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
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商山⑴早行篇三晨起动征⑵铎(duó),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⑶(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照)驿墙⑷。
因思杜陵⑸梦,凫⑹(fú)雁满回塘⑺。
拓展阅读:温庭筠对词的发展的影响篇四1、温庭筠的词专主“艳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缩小的词的题材范围,但又不得不承认温词在抒情的深度上开拓了词的境界,从而也就突出了词不同于诗的特征。
这对词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演变发展和成熟往往不是同步的,正是温庭筠拓展的词境的深度,专选艳情的题材也加快了词脱离于诗的步伐,并为宋词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天地。
所以观柳永之词,我们总可以寻找到一丝温词的影子,如《定风波》中,“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里是事可可。
”晏殊词亦是如此,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温庭筠细美华艳的词对婉约的风格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婉约词风善于表现人的心绪意境,尤其是爱情心理内容的深入开掘上,委婉缠绵而曲折未尽,有着独到的成就。
温庭筠《商山早行》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温庭筠《商山早行》翻译温庭筠《商山早行》翻译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4、商山早行温庭筠【唐】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百度翻译】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课本注释】⑩ 选自《温庭筠(yún)全集校注》卷七(中华书局2007 年版)。
商山,在今陕西商洛东南。
温庭筠(约801—866),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
⑪〔征铎(duó)〕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
铎,大铃。
⑫〔槲(hú)〕一种落叶乔木。
⑬〔积(zhǐ)〕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⑩〔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
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这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
⑮〔凫(fú)〕野鸭。
⑥〔回塘〕边沿曲折的池塘。
【附注】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⑵动征铎(duó):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⑷枳花明驿墙: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明:使……明艳。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一君木子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评析《商山早行》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描述了旅途早行中寒冷凄清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诗的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全诗情景交融,语言明净,结构缜密,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在外的孤寂之意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注释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今陕西省商州市东南。
动征铎(duó):指震动出行时的铃铛。
征铎:车行进中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之意。
槲(hú):一种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宋开玉《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一味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围墙。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其东塬上,因名杜陵。
文中指长安。
凫(fú)雁:凫,野鸭;雁,即大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韵译早晨起来就需把役马的铃铎摇响,踏入了征程游子都在把故乡回想。
人前鸡鸣茅草店沐浴着晓月余辉,足迹依稀板桥覆盖着深秋的寒霜。
《商山早行》译文《商山早行》是温庭筠的一首佳作,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它的译文。
温庭筠写“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这一句啊,要是直白地翻译过来呢,就是早晨起来,车马铃铛就开始响了,远行的人啊,心里悲痛,思念着故乡。
你想啊,早上天还没怎么亮呢,就被那车马铃铛声给吵醒,本来就迷迷糊糊的,这一醒来,心里就开始想家了。
就像咱们现在出门在外打工或者上学,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早上刚醒的时候,是不是也会突然特别想念家里的温暖被窝,想念妈妈做的早饭呢?这远行的人啊,听到铃铛声就知道又要踏上旅途了,那心里的思乡之情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止都止不住。
再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一句可太有画面感了。
翻译过来就是鸡叫的时候,茅草店外挂着月亮,木板桥上有寒霜,上面还留着行人的脚印。
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天还没亮透呢,鸡就开始打鸣了,月亮还在天上挂着,冷冷清清的。
那茅草搭的小旅店,看着就特别简陋。
而那木板桥上啊,霜就像一层薄纱一样铺在上面,还有几个脚印,这得多早啊,才会有这样的景象。
这就好比大冬天的早晨,咱们早早出门,看到路边的小草上都挂着霜,路上还没什么人,只有自己孤零零的,那感觉是又冷又寂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槲树的叶子落满了山路,枳树的花啊,把驿站的墙都照亮了。
这一路啊,满眼都是槲树的落叶,那叶子落得山路都快被盖住了。
枳树的花开得正盛,在那暗暗的驿站墙边,花的白色显得特别明亮。
这就像你走在一条小路上,两边都是秋天的落叶,然后突然看到路边有一丛野花,那野花在一片枯黄中就显得特别耀眼,让你的眼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去了。
最后“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因为思念着杜陵的梦境,梦里啊,野鸭和大雁在曲折的池塘里游来游去。
这人在旅途,心里想家的时候啊,就会想起在家乡的那些美好的梦。
就好像咱们在外地的时候,有时候会梦到小时候在老家的池塘边玩耍,水里有好多鸭子和鹅在游,那场景多美好啊。
醒来发现自己还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这种失落感就更强了。
温庭筠《商山早行》鉴赏答案《商山早行》译文《商山早行》是由温庭筠所创作的,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商山早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商山早行》唐代: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明驿墙一作: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商山早行》注释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明:使……明艳。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商山早行》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
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
商山早行唐诗的意思商山早行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作品。
温庭筠这个人可有意思啦,他是花间派的首要词人,诗词写得那叫一个棒。
这首诗的原文是“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先来说说出处吧。
温庭筠在旅途中写下了这首诗,他要去赶路,早晨起来听到车马铃铛的声音,心里就涌起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接着是注释。
“征铎”就是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槲叶”是一种树的叶子,这种树在古代还挺常见的呢。
“枳花”也是一种花,白色的,开在驿站的墙边,特别显眼。
再看看翻译。
早晨起来,车马的铃铛已经响起,远行的人悲伤地思念着故乡。
鸡叫声中,茅草店外挂着一弯残月,人的足迹印在板桥的霜上。
槲树的叶子落满了山路,枳花照亮了驿站的墙。
因为思念起在杜陵的梦境,那里有凫雁布满了回塘。
然后是赏析。
这首诗的开头就点明了主题,“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直接说出了远行之人对故乡的思念。
中间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那可是千古名句啊!短短十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非常生动的早行图,有声音,有画面,有静态,有动态。
你看,鸡叫了,月亮还挂在茅店上空,板桥上有霜,还有人的足迹,这画面感是不是超强?后面的“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进一步描绘了路途的景色,而最后“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又把思绪拉回到了故乡的梦境中,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情感。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很明显。
它语言简洁明快,却又能把情感和景色都描绘得淋漓尽致。
它通过对早行途中各种景物的描写,衬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
而且它的结构也很严谨,从早行开始,到途中景色,再到对故乡梦的回忆,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概括来说,商山早行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唐诗,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温庭筠的情感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唐诗的魅力。
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
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
1、《商山早行》原文
商山早行
唐朝,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明驿墙一作: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商山早行》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雁,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温庭筠《商山早行》的意思及赏析商山早行一温一庭筠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②叶落山路,枳③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④,凫雁满回塘。
①征铎(duó):车马旅行时用的响铃。
②槲(hú):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③枳(zhǐ):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④杜陵:地名,一温一庭筠曾自称为杜陵游客,“杜陵梦”是思乡之梦。
车马的鸣响催促着旅人起程,一旦上路就要伤悲地离开故乡了。
冰冷的月光之下,传来阵阵鸡鸣,桥上的新霜被行人的足迹踏乱。
槲树的叶子落满了山路,枳树的白花点缀了驿墙。
回想昨夜甜蜜的故乡梦,满眼是凫雁在池塘中安眠。
【不舍之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这首诗中最能打动人心的一句。
似乎这画面中透露出何谓“乡愁”。
月亮还没有完全落下,但是茅社中的鸡已经在打鸣了;桥上的秋霜还是一片平整,我背井离乡的步伐就要将它踏碎了。
这其中有多么浓烈的依依不舍之情没有说出啊!【赏析】每个人都有思乡的情节,一温一庭筠表达自己眷念故乡的方式,就是字字含情地描写出行时的场景。
我们也常用“还记得那时”作为回忆的开头,在描写一段回忆的时候,越是描写得细致入微越能说明那一刻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启示】郑愁予的《乡愁》说“故乡是一张窄一窄的船票”,故乡可以是任何一样让人想起来就心头一温一暖、鼻子酸的东西。
我们眷念乡土,因为那里有儿时最快乐的回忆。
很多人长大之后,不能忘却故乡的美好,所以在我们远离故乡、远离父母一之前,先珍惜这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吧!一92.jpg" title="一温一庭筠《商山早行》的意思及赏析" alt="一温一庭筠《商山早行》的意思及赏析"/>。
《商山早行》温庭筠赏析【部编版九上】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原诗】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作者】
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
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
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背景】
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
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外出宦游。
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
【主旨】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组合、相互映衬、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商山早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作品赏析
《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羁旅行役诗之一,为诗人离开长
安时所作 。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已成为众口传
诵的名句。“早”字是这首诗所描写的中心,诗中的一切动作、
场景、情绪都围绕着它而发出,为镜头焦点之所在。
首联“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
间和心情。诗人已经起床而后驿站催人登程的铃声才响,从此足
可见出诗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态 。“悲故乡 ”三字则点
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 、倍加思乡之情折磨
的内心痛楚。
次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
见。这里,诗人用感情的红线穿起了一串名词之珠,为我们构成
了一幅别具情彩的早行图:雄鸡啼鸣,昂首啄开了新的一页日历,
正在此时,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
人的脚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铺满银霜的
店前木板小桥上 ,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经过诗人
这样一词一景致的层叠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便跃然纸上
了。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净天沙》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
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话,不能不说
其秋景图深得温庭筠这幅霜晨图之妙趣。次联写鸡啼,状残月,
描人迹 ,绘银霜 ,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
心还是在一个“早”字上,只不过诗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
具体化罢了。
三联“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是写早行一路之所见。
“槲叶”凋零,“枳花”盛开,点出了早行的节令是在早春 。
早春之中的“早行 ”,晨霜凝地,槲叶满路,当有春寒料峭之
感,但一个“明”字却别开境界,它打破了拂晓时分的凄冷、昏
暗,给人以迎接红日喷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时,“明”字在
后,也暗示出先行时天光之暗,从而反衬出始行之“早”。有人
把上联与这一联看成是绘写“秋天景色 ”,显然是因为其身处
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长的规律。
末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继上联而来,是回写早
行之先夜晚所得梦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艳 、旭日将升的动
人景象 ,于是我想起了昨夜的梦境。在梦中,我看到凫雁欢腾
嬉戏,落满那美丽曲折的池塘,大概我不日也将见到家中的亲人
了吧?!这两句诗表达含蓄。它本来是指诗人急于回家与亲人团
聚的情怀,然而,诗人却避直就曲,而以“凫雁”之“满”塘的
形象画面传出自己希冀早日与家人欢聚一堂的言外之意。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