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

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

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特点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

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

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

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7、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

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

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4、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

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5、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6、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7、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

物体用更大的力。

8、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

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9、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

“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

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1、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2、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14、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6、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或加润滑油)。

17、赛车的设计特点:(1)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动力要大)(2)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空气阻力要小)(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不会翻车)。(4)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轮胎不打滑)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讲解学习

第一课小苗的诞生 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4、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空气】。 5、雨后种子容易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6、我国“神舟三号”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 7、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8、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 9、怎样制作种子标本盒? ①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2选择好的,并按自己指定的标准分类。○3利用干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分类、分装。○4盒内放干燥剂和防虫药。○5收集各类种子资料制作标签,对号贴上标签。○6说明制作日期及制作人。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1、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4、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6、黏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强】;沙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弱】。 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8、沙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一、难读的字 长喙(huì) 玻璃框(kuànɡ) 镜匣(xiá) 嗜好(shì) 榨油(zhà)半亩(mǔ) 茅亭(tínɡ) 爱慕(mù) 糕饼(bǐnɡ) 叶蔓(màn) 眼睑(jiǎn) 眸子(móu) 二、难写的字 匣:被包部分是“甲”,不要写成“田”。 鹤:左边是“隺”,不要写成“隹”。 浇:右边是“尧”,上面不要多写一点。 缠:右边不是“厘”,不要少写一点。 三、形近字组词 宜(适宜) 宣(宣传) 嫌(嫌弃) 谦(谦虚) 框(画框) 眶(眼眶) 浇(浇水) 烧(发烧) 吩(吩咐) 纷(纷乱) 慕(爱慕) 幕(银幕) 浸(沉浸) 侵(侵犯) 捡(捡起) 检(检查) 杭(杭州) 抗(反抗) 豪(文豪) 毫(丝毫) 享(享受) 亨(亨通) 咂(咂嘴) 砸(砸碎) 四、多音字组词

散sǎn(散文诗) sàn(分散) 便pián(便宜) biàn(方便) 挨āi(挨近) ái(挨打) 笼lónɡ(鸟笼) lǒnɡ(笼罩) 五、重点词语 精巧色素配合身段生硬寻常常见忘却结构青色清晨安稳 悠然黄昏恩惠播种浇水收获食品吩咐天色好处榨油爱慕 成熟体面桂花台风糕饼至少完整茶叶流线型散文诗木兰花美中不足 六、近义词 精巧——精美寻常——平常 忘却——忘记恩惠——恩泽 爱慕——羡慕完整——完好

七、反义词 忘却——牢记寻常——特别 安稳——危急成熟——幼稚 完整——残缺美中不足——十全十美 八、词语搭配 ( 精巧)的诗( 优美)的歌(细腻)的绒毛( 美好)的境界( 使劲)地摇( 仔细)地寻找(开辟)空地睡得(好熟) ( 摇落)桂花( 放开)胆子 九、课文重点理解: 1.《白鹭》通过对白鹭的描写,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 赞颂了白鹭的美。 2.《落花生》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赞美了花生不图名利,默默奉献的品格, 说明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桂花雨》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 无比怀念。 4.《珍珠鸟》一文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让我们深刻地体

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鸟、蛇、蝗虫、鹰 1草→兔→鹰2草→蝗虫→鹰 3草→鸟→蛇4草→鸟→蛇→鹰 5草→兔→蛇→鹰 6草→蝗虫→蛇→鹰 17.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影子总在背光一面,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也越来越长。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在光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9.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0.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潜望镜、反光镜。 11.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2.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反射本领最强的是白色的光滑物体。 13.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4.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汽车、太阳能热水器。 15.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奥运圣火火种是用凹面镜取得的。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英国科学家用凸透镜汇聚光线制得了氧气 16.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7.牛顿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让白光扩展成了红、澄、黄、绿、蓝、靛、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得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与适宜得温度。不需要阳光与土壤。 2、在种子发芽需要得条件中,光、温度、水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得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得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生长需要一定得环境,植物生长得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得温度、阳光、土壤。 5、植物得生长需要一定得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得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得适应环境得能力。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得环境里,不同得动物对环境有不同得需求。生物与环境之间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得. 7、生物得生存除了需要一定得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就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得。 8、食物就是动物生存最重要得需求之一。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得交换关系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得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与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得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得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就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得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得土壤中. 15、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她多种生物得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得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得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得食物得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得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得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得这些生物与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得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瞧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瞧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得生物形成一个平衡与谐得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得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得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得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得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得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得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得果实。…… 2、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得叶同它们生存得环境有什么关系? 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得热带地区,长着宽叶,可以更多得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就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得地方,叶子就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3、动物适应环境得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得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得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得南极,所以它们身体得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得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得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得地方。…… 4、(1)食物链得举例。 答:①草→兔子→鹰 ②蔷薇→蚜虫→瓢虫→小鸟 ③落叶→蚯蚓→小鸟 ④水稻→稻螟虫→青蛙→蛇→老鹰 ⑤水稻→田鼠→黄鼠狼→老鹰 (2)写出水田中得3条食物链。 老鹰狗尾草水稻小鸟老鼠蝗虫蛇 ①狗尾草→老鼠→蛇→老鹰②狗尾草→蝗虫→小鸟→老鹰③水稻→老鼠→蛇→老鹰 5、自然保护区。

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填空: 1、石块放入水中,沉下去了,木块放入水中,浮起来了。 2、在水中沉的物体如:橡皮、回形针、小石块;在水中浮的物体如:泡沫塑料块、萝卜、带盖的空瓶。 3、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的大小,它们在水 中的沉浮情况是不会改变的。 4、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5、(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6、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7、(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8、(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9、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10、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 阿基米德定律。 1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1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13、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14、(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5、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 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6、从井中提水时,同样是盛满水的桶,离开水面后要比在水中感觉重很多。 1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 出浮力的大小。 1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20、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2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2、不同的液体产生的浮力大小不同。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有的浮,有的沉。 23、(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24、(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5、将马铃薯放在(清水)中,它会(沉)在水底,这表示马铃薯受到的浮力(小于)它受到的重力。再将食盐不断的 加入清水中,不久马铃薯会从水底(浮上来). 26、在约旦与巴勒斯坦之间,有一个名叫死海的咸水湖,海水的含盐量比普通海水高出六七倍。 27、“沉浮子”为什么能够沉浮自如呢,它在瓶中的重量并没改变,那么改变的因素只能是体积。 ★28、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29、一个杯子中装着油、水、糖浆,在最下层的应是糖浆。最上层的应是油。 30、将钩码分别放在清水、盐水、糖水、酒精中,它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最小,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大。 31、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叫做比重计。 3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二、问答题: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法计算方法: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1)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2)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3)计算小数乘法末尾对齐,按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4)计算整数因数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时,要把整数数位中不是0的最右侧数字与小数因数末尾对齐。 2、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3、求积的近似数:先求出积,在根据需要求近似数。 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常用) ;⑵进一法;⑶去尾法。后两种多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求近似数中。 4、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角。 5、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四则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只有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两级都有,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 6、运算定律和性质: 方法1、看(观察算式)2、想(思考能否简便计算)3、做(确定定律按运算律简便计算。)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 常见乘法计算(敏感数字):25×4=100 125×8=1000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最后一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a×b)×c=a×(b×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或者差)同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或者被减数与减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者再相减)。(a+b)×c=a×c+b×c或(a-b)×c=a×c-b×c 减法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我们可以减去两个减数的和,或者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a-b-c=a-(b+c) a-b-c=a-c-b 除法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除数两个数,我们可以除以两个除数的积,或者交换两个除数的位 置。a÷b÷c=a÷(b×c) a÷b÷c=a÷c÷b 去括号:加减(乘除)混合时,括号前是加号(乘号)的,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符号不变号;括号前是减号(除法)的,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符号要变号。 a+(b-c)=a+b-c a-(b-c)=a-b+c a (b÷c)=ab÷c a÷(b÷c)=a÷b×c 同级运算中,第一个数不动,后面的数可以带着符号搬家。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第二单元位置 1、数对:一般由两个数组成。作用: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也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2、行和列的意义: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3、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表示列,再表示行。用括号把代表列和行的数字或字母括起来,再用逗号隔开。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一、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先将小数转化成整数 2、再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 3、最后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4、如果积的小数部分末尾若出现0,要去掉小数末尾的0,使小数成为最简形式。 二、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注意: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基于要熟练掌握一些相乘后积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例如:25×4=100; 250×4=1000;125×8=1000; 125×80=10000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用字母表示:(a+b)×c=a×c+b×c ,或者是:a×c+b×c=(a+b)×c 注意:简便计算中乘法分配律及其逆运算是运用最广泛的一个,一定要掌握它和它的逆运算。 4、个数相乘,如果有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可以将其转化成整十、整百、整千数……加(或减)一个数的形式,再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八、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的应用: 1.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2.计算连乘时可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将乘积是整数的两个数先乘,再乘另一个数;计算一步乘法时,可将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拆成整十整百的数和一位数相加减的算式,再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3.对于不符合运算定律的算式,可通过变形再进行应用。 错点警示:小数乘整数的积的末尾有0时,一定要 先点积中的小数点,再去掉积中小数部分 末尾的0。 规避策略:牢记计算方法和解题过程,先按整数乘 法计算,再数小数位数,确定小数点的位 置,最后去掉 小数部分末 尾的0。 第二单元《位置》 一、对行和列的认识。 1、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二、对数列的认识和表示方法。 1、用有顺序的两个数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就是数对,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2、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 3、写数对时,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它们隔开。写作:(列,行)。 4、数对的读法:(2,3)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 5、一组数对只能表示一个位置。 6、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8、表示位置有绝招,一组数据把它标。竖线为列横为行,列先行后不可调。 一列一行一括号,逗号分隔标明了。 三、物体移动引起数对的变化。 1、在方格纸或田字格上,物体左、右移动(向左或向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等于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物体上、下移动(向上或向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等于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1— 5) 1、种子萌发需要三个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足够的空气)。有的种子萌发还需要(光照),种子萌发不一定需要土壤。 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温度)、(水)、(空气)等,它们能够自 己制造养分,获得(养料)。 3、家里粮仓里储存的粮食都是植物的种子,一般不发芽,主要是因为 缺少(水)。(第一课) 4、动物按食性可以划分为(草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 5、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6、沙质土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保水能力最强。 7、大部分植物适合生长在(壤土)里。 8、(豆苗)在(沙质土)中生长情况最好,因为沙质土疏松,透气性好。 9、西瓜、花生适宜在(沙质土 )中生长。 10、马铃薯,莲藕,姜都有节和芽,它们都是地下茎,不是根。甘薯,胡萝卜,白萝卜是植物的根。 11、在做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时,在瓶子内的水面上滴一层油是为了(防 止水分蒸发)。 12、茎有哪些作用? 答:大部分植物的茎具有输导,支持的功能,少数植物的茎具有繁殖和 储藏营养的作用。 13、植物的根有哪些作用? 答: 1、防止水土流失; 2、从土壤吸收水分供植物生长; 3、根有储藏营养的作用。 14、无意插柳柳成荫说明部分植物的茎具有(繁殖)作用。 15、像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迁移。(第七课) 16、仙人掌的刺,其实就是它的(叶子),退化成刺能减少(水分的蒸发)。(第八课) 17、植食性动物举例:马、羊、兔、蝴蝶 肉食性动物举例:虎、狼、狮子、鹰、鲨鱼 杂食性动物举例:老鼠、蚂蚁、狗、猫、猪、猩猩 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6—9) 1、向日葵的花盘能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种特性称为(向光性)。 2、植物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3、植物的根都是向下生长,因为植物具有向地性,向地性是因为植物 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4、冬眠时,动物的(体温 ) 下降, (血液循环 )速度减慢,每分钟的呼吸次 数显著降低,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也大大减少。 5、动物防御敌害的方式: 放臭气:臭鼬、黄鼠狼 蜇刺:蜜蜂 变色:变色龙、比目鱼、雷鸟 喷射毒液:蛇、蝎、黄蜂逃跑:鹿、兔、羚羊 盔甲:乌龟、蜗牛、犰狳,穿山甲 装死:负鼠 拟态:竹节虫、尺蠖、枯叶蝶、螳螂 尖刺:豪猪、刺猬 保护色:蝗虫,甲虫 记忆巧门:臭刺变毒桃,亏死泥煎包 6、动物和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答:动物: 1 迁徙,如大雁,燕子; 2 冬眠,如蛇、青蛙、乌龟、熊; 3 加厚羽毛:如麻雀; 4 加厚皮毛、脂肪:如熊狮鹿狐狸;5、产卵过冬:螳螂,蝗虫。 植物过冬的方法: 1、掉光树叶,减少养分消耗;2、常青树分泌一层蜡质,既防寒又减少了水分蒸发。 第三单元:人与环境(10—12) 1、尼龙搭扣的发明是受(芒刺和狗毛)的启发。 2、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珍爱生命, 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自然(和谐相处) 3、为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有哪些方法减少污染?(为了与大自然和 谐相处,人们做出了哪些努力?)括号里的问题答案也是下面的答案答: 进行城市绿化,家庭绿化;使用无铅汽油,步行或骑车上班;建立自然 保护区;告别一次性筷子;不吃或少吃炒烤(为什么要少吃呢?因为烧 烤的烟会污染空气嘛) 第四单元:冷和热(13—17) 1、加快热水变凉的方法(有筷子搅拌),(用扇子扇)等。 2、当屋内温度比屋外高时,开窗后窗帘会(向窗里飘)。 3、金属,陶瓷传热能力强是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传热能力 弱是热的不良导体。 4、热传递三种方式:(传导 ),(对流 ), (辐射 ) 5、手捂热水袋取暖——传导传热 火上的锅烧热了——传导传热 暖气使屋内空气变热——对流传热 锅里的水热了,馒头蒸熟了——对流传热 水被太阳晒热——辐射传热 6、人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 低,以(摄氏度)或(华氏度)作为单位。 7、沸腾的水的温度是(100℃),结冰水的温度是(0℃) 人体的正常温度是(37℃),成熟鸡的温度是(41.5℃) 8、用手不能精确感知物体的温度,只能用温度计才能测出精确的温度。 9、焖烧锅外锅是用(耐高温隔热)材料制成的,焖烧锅的外锅材料是 热的不良导体。 10、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在同一物体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11、饭锅的锅把用塑料或木头制作,是为了端锅时不烫手,不只是为了 美观耐用。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五下册复习资料总汇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6、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一、难读的字 长喙(huì) 玻璃框(kuànɡ) 镜匣(xiá) 嗜好(shì) 榨油(zhà) 半亩(mǔ) 茅亭(tínɡ) 爱慕(mù) 糕饼(bǐnɡ) 叶蔓(màn) 眼睑(jiǎn) 眸子(móu) 二、难写的字 匣:被包部分是“甲”,不要写成“田”。 鹤:左边是“隺”,不要写成“隹”。 浇:右边是“尧”,上面不要多写一点。 缠:右边不是“厘”,不要少写一点。 三、形近字组词 宜(适宜) 宣(宣传) 嫌(嫌弃)谦(谦虚) 框(画框) 眶(眼眶)浇(浇水) 烧(发烧) 吩(吩咐)纷(纷乱)慕(爱慕)幕(银幕)浸(沉浸) 侵(侵犯) 捡(捡起) 检(检查) 杭(杭州) 抗(反抗) 豪(文豪)毫(丝毫)享(享受) 亨(亨通)咂(咂嘴)砸(砸碎)

四、多音字组词 散sǎn(散文诗) sàn(分散) 便pián(便宜) biàn(方便) 挨āi(挨近) ái(挨打) 笼lónɡ(鸟笼)lǒnɡ(笼罩) 五、重点词语 精巧色素配合身段生硬寻常常见忘却结构青色清晨安稳 悠然黄昏恩惠播种浇水收获食品吩咐天色好处榨油爱慕 成熟体面桂花台风糕饼至少完整茶叶流线型散文诗 木兰花美中不足 六、近义词 精巧——精美寻常——平常 忘却——忘记恩惠——恩泽 爱慕——羡慕完整——完好 七、反义词 忘却——牢记寻常——特别安稳——危急成熟——幼稚 完整——残缺美中不足——十全十美 八、词语搭配

( 精巧)的诗( 优美)的歌(细腻)的绒毛( 美好)的境界 ( 使劲)地摇( 仔细)地寻找(开辟)空地睡得(好熟) ( 摇落)桂花( 放开)胆子 九、课文重点理解: 1.《白鹭》通过对白鹭的描写,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赞颂了白鹭的美。 2.《落花生》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赞美了花生不图名利,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桂花雨》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4.《珍珠鸟》一文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无论是人与鸟,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第二单元◆◆ 一、难读的字: 渑池(miǎn)和氏璧(bì)抵御(yù)廉颇(lián ) 推辞(cí)蔺相如(lìn )游隼(sǔn )上卿(qīng )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 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 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 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 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17、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18、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19、上游河床中一般布满了大石头,中游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而下游河 床堆满细沙。 20、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美国最大、最著名和建立最早的国家公园,是世界上 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21、一只百灵鸟一年可以吃掉4万只蝗虫。6万只猫每天要吃掉60万只鸟。 第二单元《光》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 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 千米,从太阳了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测试 1. 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早上太阳高度低,中午太阳高度高,傍晚太阳高度低。 2. 一天中太阳方向的变化规律: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太阳在头顶(偏南),傍晚太阳在西方。 3. 一天中影子方向变化规律:早上影子在西方,中午影子在脚下(偏北),傍晚影子在东方。 4. 太阳中或日晷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之间的规律制作的,用来计算时间。 5. 手掌日晷的玩法: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上午左手食指代表早上6点,下午右手食指代表傍晚6点。 6.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月亮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7. 地球上位于东面的国家比位于西面的国家,较早看到日岀,较早看到日落。是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亚洲比我国早看到日 岀和日落的国家是日本,韩国等。美国与我国时间相差12小时,当我国是白天的时候美国是晚上。 8. 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圈是一天,导致了昼夜交替;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是一年,导致了四季变换;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圈是农历一个月,导致 了月相的变化。 9. 托勒密提岀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提岀了“日心说”,认为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他也是第一个提岀地球自转的科 学家。 10. 月相变化规律是:从新月开始,先变成蛾眉月,再变成上弦月,然后是凸月,到月中的时候就形成了满月,接下来依次是残月,下弦月, 蛾眉月。 11. 新月在初一,这一天在天上看不到月亮。 12. 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13. 光在空气和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4. 光的反射: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15. 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16. 小孔成像是由我国古代的墨子发现的,小孔成像所成的物体影像,方向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它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17. 镜子分为平面镜和曲面镜,曲面镜包括凸面镜和凹面镜。它们都不是透明的。凸面镜的表面是突岀的,凹面镜的表面是凹陷的。凸面镜最 主要用在倒车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凹面镜常见于哈哈镜或勺子背面,所成的像是上下颠倒的。 18. 光的折射:看到水面处的铅笔发生了弯折,说明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是,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 叫做光的折射。 19. 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他们是透明的。 20. 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做凸透镜,有放大作用,可以聚光,主要用于放大镜、远视眼镜和老花镜。 21. 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做凹透镜,有缩小作用,可以散光,主要用于近视眼镜。 22. 雨过天晴后形成的彩虹,是由于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了色散,从而形成了彩虹。 23. 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白光透过三棱镜会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另U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4. 牛顿最早发现了阳光是有七色光组成的。 25. 简单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组成。开关的作用是决定是否让电流通过。 26. 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 27.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例如钢尺,铁钉等。大地和人体都是导体。 28.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例如塑料,橡胶等。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沉浮 1、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 2、大小相同的物体,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 轻重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小)越容易(沉),体积越(大)越容易(浮)。 3、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 4、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5、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6、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7、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8、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9、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0、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11、当物体静止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1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13、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排开的水量越大)或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4、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 15、马铃薯在(浓盐水、浓糖水)等液体里都能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6、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7、物体比相同体积的水重会(下沉);比相同体积的水轻会(上浮)。 18、测量液体轻重的仪器叫作(比重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一、小数的乘法 (1)小数乘法计算法则: ①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或个位)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2)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时,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时,积比原来的数小。 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多少倍,积也扩大(缩小)多少倍。 (3)四舍五入后的数字末尾的0不能去掉。 小数4.7“四舍五入”前的最大两位小数是 4.74,最小是4.65 (4)简便运算: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25×4=100,125×8=1000 (5)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连乘,连加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二、位置 (1)用数对表示,先表示出几列,再表示出几行。如(3,5)表示3列5行。 (2)平移时数对中后面的数字不变。上下移动时数对中前面的数字不 变。三、小数的除法 (1)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①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②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 ③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2)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 一看---看除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 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的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3)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被除数扩大(缩小)多少倍,除数不变,商扩大(缩小)多少倍。 1/4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