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1陌上桑教学设计1长春版

【精品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1陌上桑教学设计1长春版

【精品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1陌上桑教学设计1长春版
【精品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1陌上桑教学设计1长春版

陌上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认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学习本文正面、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以及排比、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朗读、复述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主人公罗敷不畏强暴、坚贞不屈、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2.学习诗中运用种种写作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民歌的语言特点。

讨论点拨法: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师生互动,探究本文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生生互动法:由于诗的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因此可通过学生自学了解故事情节,通过学生讨论,总结罗敷的形象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分析:

《陌上桑》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在艺术创作上,乐府诗格律比较自由,杂言、五言、七言兼而有之,其余有些是不用韵的。叙事性强。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优美。《陌上桑》是一首在东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诗中的故事带有浓厚的传说性。过去有人对诗里的故事做过猜测,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王的家令王仁妻子罗敷的事。还有人认为《陌上桑》和“秋胡行”中的故事有关。现在学习这首诗,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艺作品来看待,欣赏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欣赏女主人公罗敷美丽、聪明、勇敢、忠贞,蔑视权贵的形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

“同学们,俗话说:‘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美景,人人喜爱,由学生感

一导入新课美女人人欣赏,那么,同学们,

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

都是谁吗?”

“今天,老师也要向同学们介绍

一位古代美女,她有着闭月羞花

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她的名字

叫――罗敷。(师课件展示古代

美女)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

段有关美女罗敷的故事。”我们

一起学习课文――《陌上桑》。

(师板书:陌上桑)

学生思考问题,并举手回答。

(西施、貂婵、王昭君、杨贵妃)

兴趣的话

题说起,激

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

的学习热

情。

二背景解题(课件展示)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

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

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

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

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

的诗歌。《乐府诗集》是宋朝郭

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它内容丰

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

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

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

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

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

吸髓欺压百姓的等等。

《陌上桑》是一首在东汉时

期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诗中歌

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罗敷严辞

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

(由于有关乐府及《乐府诗集》的内容

在《木兰诗》的教学设计中已有所介绍,

故这部分内容可省略)

注意将语

文学习与

历史知识

的学习结

合起来,有

利于提高

学生的语

文素养,并

且让学生

对诗歌的

内容有一

个初步的

认识。

三诗歌1.教师范读全诗,可辅以表情、

手势,使学生加深印象。并提出

要求:

(1)标画出自己读不准的生字

词。

学生先注意听,标画,之后讨论、集体

交流后,以课件明确:

(1)陌(mò)隅(yú)敷(fū)系(j

ì)倭(wō)堕(duò)髻

(jì)缃(xiāng)绮(qǐ)襦(rú)

捋(lǚ)髭(zī)著(zhuó)

帩(qiào)踟(chí)蹰(chú)姝(sh

ū)宁(nìng)载(zài)不

(fǒu)骑(jì)婿(xù)骊(lí)系

通过两次

不同要求

的诵读,感

受诗歌的

语言特点,

初步认识

深入理解服饰的?从描写的角度看,是什

么描写?

4. 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

有什么作用?

5. 诗歌中出现的“使君”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你是从哪些

句子看出的?

6. 罗敷面对使君,怎样痛斥他

的无理?表现罗敷的什么性

格?

7.罗敷是从哪几个方面夸耀自

己的夫婿的?

8.罗敷盛夸自己夫婿的目的是

什么?罗敷运用这种策略表现

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1)“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

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2)正面描写。

从这些人的反应来烘托罗敷的美丽、动

人。

(1)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2)

从以下诗句可以看出:“使君从南来,

五马立踟蹰”,“使君谢罗敷:‘宁可

共载不?’”

(1)“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斥责、

嘲讽使君的愚蠢、贪婪。(2)表现了

罗敷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师板书:不畏强暴,坚贞不屈)

(1)夸耀夫婿官高位显:“东方千余

骑,夫婿居上头。”

(2)夸耀夫婿家中富有: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

剑,可值千万余。”

(3)夸耀夫婿官运亨通:“十五府小

吏……四十专城居。”

(4)夸耀夫婿仪表堂堂:“为人洁白

晰,鬑鬑颇有须”

(5)夸耀夫婿风度翩翩:“盈盈公府

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

婿殊。”

(1)无耻的使君依仗权势戏诱罗敷,

罗敷则针锋相对,以夸耀夫婿,使他自

形惭愧,以此压倒对方,这是“以其

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

(2)表现她勇敢机智,善于斗争。

(师板书:勇敢机智)

会诗歌的

语言特色,

对诗歌的

中心思想

有一定的

认识。

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本诗的写作

特色:(课件展示问题)

1.诗歌塑造主人公罗敷时,运用

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的手法。那么,什么是侧面烘托

(教师讲解)

侧面烘托又叫绿叶扶花。“绿叶点缀花

更艳,淡月掩映月愈明。”红花再好,

也要绿叶扶持。俗语说:“马上看将军,

花间看美人。”骏马与花枝,是对将军

通过教师

的讲解,使

学生对侧

面烘托这

一技巧熟

呢?

2.回顾一下,诗中哪些是正面

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呢?有何

效果呢?

3.诗歌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什么

修辞方法呢?与美人的烘托。将军骑上骏马,显得格

外英武,鲜花映照着美人,美人就变得

更加美丽。文学创作也是这样。文学要

写人,总得写出一定的背景和环境,也

还要有景物或他人的陪衬。这就是文学

创作上通常说的侧面烘托或衬托的表

现手法。如:唐代大诗人白居

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写杨贵妃的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用“六宫粉黛”、“三千佳丽”作

陪衬,烘托出杨玉环超凡脱俗、不同凡

响的美。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这首诗中写使君是用正面描写,写罗敷

的美貌是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的方法,如:正面描写了罗敷采桑的器

物、服饰,以行者、少年、耕者、锄者

的表现来烘托其美丽动人。这样写,使

读者充分感受到她的美丽姿容。这样既

丰满了人物形象,又给读者留下了丰富

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达到很好的艺术

效果。

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可简要总结:

运用了夸张、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

作者描写罗敷的美貌和对夫婿的夸耀,

是由排比句构成的理想化的夸张;作者

又将使君的鄙陋平庸与罗敷夫婿的才

貌超群进行对比。

练掌握,为

后文的“拓

展练习”打

下基础。

让学生通

过实例,加

深对侧面

烘托及修

辞方法的

认识,理解

这些写作

手法的表

达效果。

七总结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诗的中心

思想及写作特色进行总结。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是很有

特色的,作者将正面描写和侧面

烘托相结合;同时还运用了排

比、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学生讨论2分钟,之后,回答:

如:《陌上桑》描写的是一个使君调戏

采桑女子罗敷而遭严辞拒绝的故事,深

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赞美了女

主人公的不畏强暴、坚贞不屈、勇敢机

智、善于斗争的精神。

通过回顾、

总结,再次

加深学生

对教学目

标的印象。

八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

2.拓展练习:运用侧面烘托手法

写人。可表现一个人的惹人喜

爱,表现一个人的外表的某个特

点,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精

神品质,或展示一个人的身世

等。

学生课下认真完成。

巩固强化,

并使学生

对侧面烘

托这一技

巧,能灵活

运用。

板书设计

陌罗敷采桑不畏强暴上坚贞不屈桑罗敷拒诱勇敢机智(侧面烘托;夸张、排比、对比)

教学反思《陌上桑》这首诗,叙事完整,情节曲折,结构严谨,表现形式多样,不愧为我国古代叙事诗中的一朵奇葩。由于这首诗的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容易读懂,所以在本课设计时,注意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比较注重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经过实践,学生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印象很深,对诗歌运用的写作特色,尤其是侧面烘托这一手法,理解的很透彻。但教学中,也有以下方面的不足,比如:学生的说话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时,气氛还不够积极、热烈,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