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西部差异

东西部差异

东西部差异
东西部差异

中国东西部差异的比较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作为全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是,由于东部地区得益于改革开放中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倾斜,发展速度更快,从而使东西部差距出现了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形成了发展中的差距。东西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下面将从东西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商品进出口总额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研究。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现状特点

自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在国际化的今天,东部地区还是以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及制度等优势也猛增猛长,东西部差异还在延续。为了缩小东西部差异,中国出台了很多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如今中国东西部差异现状特点如下:

1.东西部GDP差距越来越大,如下表所示:

表一2000年—2009年东中西部GDP一览表单位:亿元

年份东中西

2000 55690 28316 11614

2001 61219 30899 12718

2002 64130 30350 13760

2003 76936 38127 15805

2004 95002 46384 18860

2005 116837 53229 22262

2006 129286 55038 25956

2007 162060 76090 31438

2008 191775 92093 38133

2009 209737 102762 42896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到2010年整理

由表一可见,虽然东西部的GDP都在增长,但是东部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增长,而西部是以缓慢的速度增长,导致他们的差距在不断扩大。2000年,东部与西部地区的GDP 比是4.795:1,2003年,扩大为4.867:1,2008年进一步扩大为5.029:1,这说明2003年的东部与西部的GDP差距比2000年扩大了1.5%,2008 年比2003年又扩大了3.32%。

为了更清楚看清东西部GDP的差距,可作图1如下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到2010年整理

2.西部地区进出口商品能力远远不如东部地区。如下表所示:

表二 2000—2009年东西进出口商品总值对比表单位:万美元

年份东西总和

2000 43681995 1072455 47251038

2001 37727480 608489 40556719

2002 57388796 1394981 61897303

2003 78645983 1931960 84839284

2004 106932240 2484554 115069719

2005 131917037 3078196 141761333

2006 162798262 3956909 175492679

2007 199324247 5415588 216628807

2008 232113498 7505245 255373383

2009 200998874 6293060 219982248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到2009年整理

由表二可见: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072455万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6293059.7万美元,增长了486.79%。东部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2009年增长了360.13%。从绝对数额上来看,西部地区要比东部增长得快,但是相对来说,2009年西部地区进出口商品总值还是仅仅占全国进出口商品总值的3.04%,而2009年东部地区进出口商品总值占全国96.96%。由此可见,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东部地区。说明西部地区外贸出口能力比较差,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为了更清楚看清东西部进出口商品总值的差距,可作图2如下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到2010年整理

3.西部人才培养发展速度虽快,但是规模偏小。如下表所示:

表三 2000—2009年东中西部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单位:万人

年份东中西总和

2000 456033 325827 145720 927580

2001 502103 348275 161629 1012007

2002 878169 610010 223072 1711251

2003 898714 658511 277614 1834839

2004 1152884 824815 362854 2340553

2005 2679813 2622325 1179921 6482059

2006 2953079 2861031 1315135 7129245

2007 3141279 3148851 1448816 7738946

2008 3254163 3406432 1543092 8203687

2009 3187946 3342240 1545674 8075860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全国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075860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7.706倍,西部普通高校毕业生达1545674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 9.607倍,东部普通高校毕业生达3187946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5.991倍,显然西部普通高校教育规模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从比例来看,2000年西部占全国的15.8% ,2009年也仅占全国19.1% ,因此西部人才培养发展速度虽快,但是规模还是偏小。

为了更清楚看清东西部人才培养的发展规模比较,可作图3、4如下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1年—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二、 中国东西部差异发展趋势

虽然中国出台了很多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来缩小东西部差异,但是东西部差异还受观念、文化及地理位置的影响,这些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需要长久时间的奋斗才能得到协调,因此东西部差异发展趋势如下:

1) 东西部GDP 差距进一步扩大

根据表一资料,通过Eviews 可预测出如下图4、5所示:

图4东部GDP 差距预测图

图5西部GDP差距预测图

由图4可得出东部GDP方程式:

Y1 = 17305.53333 + 17993.0303*X

由图5可得出西部GDP方程式:

Y2 = 3954.6 + 3525.381818*X

当X=11时,Y1=215228.86 Y2=42733.802

当X=12时,Y1=233221.89 Y2=46259.182

根据东西部GDP预测值可得下表4 单位:亿元

由表4可见2010年和2011年东西部GDP只比分别为5.036:1和5.042:1,因此东西部GDP差距进一步扩大。

2)西部进出口商品能力将继续远远落后东部地区

根据表二资料,通过Eviews可预测出如下图6、7所示:

图6 东部进出口商品总额预测图

图7 西部进出口商品总额预测图由图6可得出东部进出口商品总额方程式:

Y1 = -302923 + 22810138.95*X 由图7可得出西部进出口商品总额方程式:

Y2 = -693664.8667 + 739601.5339*X 当X=11时,Y1=250608605.5 Y2=7441952.2

当X=12时,Y1=273418744.4 Y2=8181553.763

根据东西部进出口商品总额预测值可得下表5 单位:万美元

由表4可见2010年和2011年东西部GDP只比分别为33.675:1和33.419:1,因此西部进出口商品能力将继续远远落后东部。

3)西部地区人才培养规模还是偏小

根据表二资料,通过Eviews可预测出如下图8、9所示:

图8西部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测图

图9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测图

通过图8可得出西部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方程式:

Y1 = -257253.2 + 195928.3455*X

通过图9可得出西部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方程式:

Y2 = -949046.6 + 999027.1455*X

当X=11时,Y1=1897959 Y2=10040252

当X=12时,Y1=2093887 Y2=11039279

根据东部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测值可得下表6:单位:万人

由上表可见,2010年和2011年西部占全国比例分别为18.903%和18.968%,因此西部地区人才培养规模还是偏小。

三、改善中国东西部差异的对策措施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稳定和谐的必要前提。从我国的情况看, 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差距呈扩大的态势。对于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政府原因,有自身原因。下面是以上分析中三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1)为防止东西部GDP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最重要的是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

用。实行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解决地区差距最为重要的条件。落后的西部地区只有借助于政府的力量,靠行政这只“看得见的手”,才能尽快起步,加快发展,并最终缓解和解决差距。对我国来说,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就是继续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基于世纪之交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个历史性重大决策,也是我国20多年前决定实施沿海地区开放战略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地区布局上做出的又一次重大战略调整。在认识西部开发难度的基础上,要充分调查研究、统筹规划、布局、分步推进,用新的思路、新的精神风貌、新的机制、新的政策措施促进西部开发,才能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2)对外开放首先表现为商品贸易的进出口额,因此要提高西部地区进出口商品能

力,就要促进西部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是一国、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其实,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贸易额逐渐提高,而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引进也推动了产业的进步,促进了西部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从上面的分析中西部的开放水平还是低于东部地区,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西部地区还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经济发展,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第一,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第二,营造外商投资洼地,拓宽外商投资领域。第三,逐步推进对外劳务合作,积极引进外贸服务人才。

3)从上面的分析中得出,西部地区人才培养规模还是偏小。国家目前为解决西部人才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西部的现实却仍然是人才不爱来, 来了留不住, 留住了不安心, 不愿扎根西部。究其原因, 就在于西部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包括: 人才待遇低, 与东部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生活环境艰苦, 生存状况差; 由于诸多原因发展环境差, 发展空间不大等等。针对上述问题, 在西部人才队伍建设中, 应该采取切实措施: 一是提高西部人才待遇, 增加西部艰苦环境补贴, 使其总体收入标准高于东部,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才到西部工作。二是在干部和人才选拔任用上向西部倾斜, 适度提高长期在西部工作的优秀人才选拔任用的比重, 以鼓励优秀人才到西部建功立业。三是增加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

第2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教案

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了解我国的地表景观和农业类型的差异。 【教学目标】 1.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城市降水量柱状图,概括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重点) 2.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难点)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法、绘图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顾,我国冬、通过知识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1、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2、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3、指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思考:我校所在地,一年四季的 降水状况一样吗?与海南省的某所学 校降水多少状况是否一样?那么,我 国的降水的分布情况怎样?降水的时 间和空间是否一样?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 度带的分布。然后结合学 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感受, 去思考问题,让学生感到 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回顾,温故 而知新。让 学生带着 的问题走 进课堂,凸 现了“学习 对生活有 用的地理” 观察思考降水的时空变化我们知道生活中家乡的四季降水是不 一样的,那么哪个季节降水较多呢? 1、观察“乌鲁木齐、兰州、武汉、 台北降水量柱状图”: (1)、四城市平均降水量超过100毫 米的有哪些月份? (2)、从时间上看说明:我国大多数 地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 秋季节;南方雨季长,降水多,北 方雨季短,降水少。 2、观察“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 们的家乡降水量大约为多少毫米? 观察与思考:(生活在线) 夏季降水最多。 观察与发现: 武汉:4~8月份; 台北:2~10月份。 学生思考回答: 颜色越深,说明降水量越 大。 学生读图观察并思考。 通过一系 列的观察、 思考与动 手描图活 动,培养学 生的观察 能力、分析 推理能力 和归纳理 解能力。

地理《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多种要素, 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 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 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 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第一课时)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差异比较 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区域之

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 2、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名称地形,气候、 分区东部季风区 非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青藏高寒区 内部相对一致性。 3、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比较接近。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3000米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4、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 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东部季风区,从低纬到高纬,都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主。濒临海洋,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河湖众多,种植业发达。地处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丘陵和盆地为主。

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分析--基于区域经济政策角度。。000

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分析—基于区域经济政策角度摘要:不同的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本文通过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发展阶段中实施的区域经济政策,在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区域效应基础上,找出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原因并提出缩小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政策;东西部; 区域经济政策,简称区域政策(regional policy),是一国政府为了改善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促进国内各地区经济均衡和有效发展而实施的各项措施的总称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后的不平衡发展战略;二十一世纪初的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现在的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相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每个发展阶段所实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中国东西部的发展作用都不一样。 一、不平衡发展战略 (一)政策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央制定并实施了新的区域经济政策,舍弃了牺牲效率的“平均主义”同步发展战略,采取了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1979年,中央决定率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灵活的经济政策,随后又建立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4个经济特区。1984年,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的14个港口城市。1985年到1987年底,又决定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以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划为经济开放区。 (二)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表现 一是地区差距拉大。1979—1991年,东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西部为8.8%。1978—1994年,东部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52.5%变动到58.5%,提高6个百分点;西部所占比重由16.5%变动为14.1%,降低2.4个百分点。区域经济政策的变动,引起了东西部地区间人均国民收入发生了相应变化,1978年东西部人均GDP分别为466元、257元,西部为东部的55.1%。到1994年东西部人均GDP则分别增长到5352元、2320元,西部为东部的43.3%2。 二是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加剧。东西部要素禀赋的差异和发展所处阶段的不

东西部差异显著、交流与互补

东西部差异显著、交流与互补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的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中,主题是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方面的特点。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教材内容:《第一课国土与人民》、《第二课山川秀美》、《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中《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包括以下内容:秦岭—淮河分南北(介绍秦岭—淮河分界线、中国南北的气候差异以及其对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东西部差异显著(比较我国东部与西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评价它们对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的影响)、交流与互补(认识我国各地区间交流的重要意义和现状)。因此,本科主要介绍东西部的划分,并且综合地对比中西部之间的差异,评价东部和西部各自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用东西部和南北方人才的交流、自然资源的调配等方面的事例,说明了地区间交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国土与人民》、《山川秀美》这两课的内容,对于中国的行政区划、人口密度分布、地形气候类型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了如何读图。而且学习了“秦岭—淮河分南北”这课的内容,有通过两个地方的比较来学习方式有了基础。但是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发现学生的归纳能力还不够、课外知识不够丰富,对于现在东西部之间的交流与互补了解不多,因此本科教学是重点是掌握东西部的划分、东西部之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难点是我国各地区间交流与互补的现状及其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使用地图,了解我国东部与西部自然环境的差异,认识这些差异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我国不同区域自然、经济等了解,认识我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现状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东西部地区的优劣势比较,学会分类比较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各地区间交流与互补的学习,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东西部的划分 掌握东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 2、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各地区间交流与互补的现状及其意义,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念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六、课前准备 分组、查找各地区优势互补的例子 七、教学内容

东西部 差异显著

东西部差异显著 七年级社会主备人:张燕丽审核:社会组 【学习目标】:比较我国东西部地区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差异,以及各自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认识我国各地区间交流的重要意义和现状;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和经济谐调发展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比较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优势和不足;如何进行优势互补?【学习导航】: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各地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优势与 东部 优势: 劣势: 西部 优势:

劣势: 3、你认为东西部地区应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和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4、怎样才能实现我国南方、北方、东部和西部的共同发展呢? 【巩固与反思】: 1、我国东西部在自然条件上存在明显差异。与东部相比,西部自然条件的优势是() A 水资源丰富 B 平原面积广大 C 气候温暖湿润 D 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 2、下列不属于我国东部和西部交流合作项目的是() A西电东送 B 北煤南运 C沿海省市支援西藏建设 D西气东送

2、总结归纳东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东部 优势: 1、平原广阔,气候较为湿润,土地肥沃,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农业。 2、交通通信、教育发达,城市众多,人才资源丰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劣势:矿产和能源资源短缺,污染严重。 西部 优势: 土地面积广大,有着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劣势: 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与东部地区相比,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差距较大。 3、怎样才能实现我国南方、北方、东部和西部的共同发展呢? 答: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如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在人才、教育、资金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西部开发战略等。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东亚国家,位于18°N-73°N和54°- 135°E。中国的陆地面积大概有960万平方公里。此外,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民族和文化。最近中国的经济发展比其他的国家速度快很多,特别是在贸易方面。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东部经济相对发达,而西部经济较为落后。中国东部包括:上海、北京、天津、香港、浙江、湖南、广东、福建、海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等。西部包括:四川、西安、贵州、重庆、西藏、青海、甘肃、昆明、内蒙古等。从东部和西部地区来看,中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比西部高很多、速度快很多。这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如地形、气候、自然与人才资源、工业和城市等等各方面。 一、地形与气候方面 中国地形十分复杂,有高耸的山脉,起伏的高原、丘陵,扁平但肥沃的平原。中国的全景表明了中国的地形分布从西向东的四个阶梯。第一阶梯,山顶“楼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于海平面4000米以上,经常被称为“世界屋脊”,其高出海平面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和喜玛拉雅山的主要高峰。第二阶梯,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平均海拔在1000米与2000米之间。第三阶梯,在海拔500 - 1000米之间,从大兴安岭开始,至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与东海岸近似平行地画了一条线。在东部大陆架从土地延伸到海里的部分是第四阶梯。这儿的水深是少于200米的。由此看来,中国的西部有很多高原和山地,面积广大,而东部有很多海和平原面积也同样十分广大。 中国西部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季风气候,所以比较干旱。在中国有两个著名的沙漠即戈壁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两个沙漠都在中国西部,这两个沙漠导致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非常干旱并且荒漠化严重,因此在中国西部只有很少的地方可以种植作物,除了四川,四川省的农业作物生产很发达,可是别的地方农业作物生产不太多。 根据中国东部的地形与气候来看,当然有很多好处。中国东部的气候是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所以气候比较湿润,而且东部也没有沙漠,大部分中国东部的气候是热带气候,所以土壤比较肥沃。这对农业的发展有很好的影响,除了作物的产量很高,质量也很好。此外,因为中国东部频临海洋因此可以很容易进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设计

课 题: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节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掌握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方法,记住 400mm 、200mm 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总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 通过对降水柱状图和降水统计图的阅读,归纳我国降水的时 间分布特点。 3、 通过对干湿地区分布图、景观图、降水量分布图、地形图、 温度带图的阅读和图层叠加,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是降水量 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4、 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采用描图的方式,特别关注 400mm 、200mm 等降水量线的分布,进一步观察它们分别穿过的地 形区和行政区,思考通过 800mm 等降水量线和0C 等温线的位置关 系,与温度带分布进行对比,加深对秦岭一淮河自然地理线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 在阅读降水柱状图和降水统计图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对 比找共性和差异的方法,了解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结合教材中 “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学生通过读数、计算差值等方法,加深对 我国降水年际变化大的特点有较深刻的认识。 3、以温度带图的阅读方法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通过对干湿地 区分布图、景观图、降水量分布图、地形图和温度带图的图层叠加,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2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1600mm 、800mm 、 1600mm 、800mm 、

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学生特别注意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与干湿地区界线的对应关系,发现降水与干湿状况的一般关系。以东北地区和植被分布为例,启发学生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4、运用课件直观形象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了解,认识到只有掌握自然规律、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才能让大自然能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一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干湿地区划分。 2、学生分析。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学生兴趣很高,学习效果不错。有了前面的基础,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一定会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和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与分布地区。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和降水统计图的阅读方法,归纳总结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比较研究

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比较研究 第一部分:研究的基本框架、采取的模型与方法 本课题依据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格局,对东西部差距的基本表征及其阶段划分展开分析,揭示了东西部差距的及其阶段性影响,并对东西部差距的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最后,在借鉴国际区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政策建议。 主要成因包括东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地理地貌及区位、文化传统、基础设施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投融资、技术与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与产业集聚、城镇化影响、体制政策等方面。 本课题采用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和预测了东西部地区GDP及其差距的发展趋势,运用改造的洛伦茨曲线构建产业差距系数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对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影响。 第二部分:差距及变化趋势 1、差距的描述 1)东西部绝对经济差距 2)东西部相对经济差距 最近由东西部相关经济量倍数表示的东西部相对差距已经出现峰值,由扩大转向缩小。根据GDP总量倍数计算的峰值出现在2005年的3.28倍;根据人均GDP倍数计算的峰值出现在2004年的2.63倍;根据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计算的峰值出现在2003年的2.52倍。学

术界一般以人均GDP倍数计算的2004年为东西部差距转向收敛的拐点。 2、分阶段及特征 东西部根据人均GDP倍数表示的相对差距和人均GDP绝对差额表示的绝对差距在1978-2007年30年间的变化呈现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1978年—1989年,东西部差距变化较小,但呈现出差距扩大的迹象。 阶段二:1990-1999年东西部经济相对差距总体上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绝对差距扩大开始提速。 阶段三:2000-2004年,东西部差距增速放缓,但绝对差距加速扩大。 阶段四:2005-2007年,东西部相对差距出现收敛,但绝对差距扩大速度未有明显下降。 3、发展趋势 尽管按照东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倍数计算的东西部差距有所收敛,但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东西部经济总量的影响,并不改变东西部人均GDP绝对值差距高速拉大的基本态势,因而东西部的差距实质上仍然是快速扩大的,这种趋势如果不予以遏制,到2006年东西部人均GDP绝对差距将从2007年的19220元扩大到24734元。 本课题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和预测了东西部地区GDP及其差距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东西部差距开始逐渐改变,特别是2004、2005、2006三年间,西部人均GDP和GDP总量增长速度都反超东部,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显著的,也印证了反映经济差异先扩大、后缩小客观趋势的双S曲线模型,而且东西部经济差异正处于双S曲线模型的中部时期,即东西部GDP差距急剧扩大的趋势有所遏制。

6-4东西部自然环境的差异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地理地图版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自然环境差异(东西部) 北京市华大附中喻江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际上,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质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而教学方法的改变,恰恰是教学理念和教材改变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从新旧教材的对比来看,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自己分析和观察,提高学习的能力,因此新的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为学习方法的改变提供了可能。现在,我就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一些新的学习方法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本节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第一章寻找我们生活的地方 第二章我们生活的地方 第三章我们周围的资源和废弃物 第四章我们与他人的联系 第五章位于世界东方的大国 第六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2. 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主要介绍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自然差异造成两地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等人文差异。本课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水系和河湖概况在地区上的总结,同时也为后面所学的农业及地方文化特色作了知识上的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 设计思路: 导言:播放景观图片,提出问题,引出新课——东西部地区的差异。 东西部地区的分界线: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东西部地区的划分界线。 自然环境的差异:通过读景观图使学生直观感受东西部地区的差异,进而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分析原因。 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填出表格,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东西部地区人文差异:采用小组的讨论,说出东西部地区在生活、生产方式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及其产生的自然原因。 总结: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4.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景观图片,初步体会东西部地区在自然、人文方面特点的差异。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汇报结果等活动,深刻体会到: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在自然地理要素上存在的差异,体现在东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人们生活习惯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体会因地制宜的思想,从而锻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小组合作学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说课稿

《东西干湿的差异显著》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东西干湿的差异显著》。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它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介绍我国的气候,气候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本节课内容是在上节课教材中,学生已初步了解我国南北气温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气候的另一组成要素之一—东西干湿的差异,为下面进一步学习我国的气候灾害和气候特征奠定了基础。所以无论是知识体系上,还是课本上,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认识800mm等降水量线 (2)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东西干湿图,提高学生阅读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我国干湿状况对生产和生活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认识800mm等降水量线。 2、难点: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 二、说学情 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的《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课中,学生对世界范围的降水及其分布已有了解。但在对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上,有部分同学会因为认识水平短缺,加上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方式、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从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上看,八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说教法 依据本节教材的特点,我采用自主学习、分组讨论、读图分析、观察、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逐步突破重点、难点。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知识点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 〖中国的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城市。 〖西北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青藏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城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地理位置和范围。经济发展的特点。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第一节中国区域地理 1、我国四大区域自然条件一览 北方地区 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气候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

我国东西部地区南北部地区差异对比全总结

我国东西部地区南北部地区差异对比全总结

————————————————————————————————作者:————————————————————————————————日期:

一,南矮北高: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为1.647 米。 二,南瘦北胖:身高和体重的差异主要是受环境和食物两个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居住在草原、高原、高纬度、气候寒冷地区的并以麦面为主食的人,身材魁梧。而生活于热带、亚热带岛屿和滨海平原地区,从事农耕并以大米为主食的人,身材则较矮小。 三,南米北面:我国饮食口味的突出区别是南甜北咸。 四,南甜北咸:我国饮食的表现差异就是南米北面。 五,南繁北齐: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划一。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三千多公里,两地语音虽有区别,而通话交流思想没有多大困难。在南方,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为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互相听不懂。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与韩江三角洲相距不过300公里,粤语与潮汕语之间却无法交谈。 六,南老北孔:南方是无为而治的老子哲学思想主要传播地,北方的齐鲁大地则是孔子儒家学说的发源地。 七,南柔北刚:南柔北刚是反映在地理景观和文化艺术两方面的差异;南北景观差异——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风冀北; 八,南北戏曲差异——南曲如抽丝,北曲如轮枪。 九,南北地形差异——南部多丘陵,北部多平原。 十,南北一月平均气温的差异:南部高于0度;北部低于0度。 十一,南北年降水量的差异:南部多于800毫米;北部低于800毫米。

区域与区域差异

第1节 区域与区域差异 最新考纲 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分析解读 1. 以区域图、统计表或文字材料等为信息载体,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以热点区域为背景,对比分析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 一、认识区域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具有一定的 、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 特征 内部某些特征 ,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 指标:可采用 指标,也可采用 指标; 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 来划分 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 地 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3. 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区域内部________________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________。 (2)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___。 (3)开放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联系。 误区警示 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不等于说没有界线。因为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因此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只是有的界线明确(如国界),有的界线模糊(如气候区)。 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区域差异 2.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1)

3. 我国的区域差异 (1)成因 ????? 地势:西高东低,呈 分布气温: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由南向北 降水:受 的影响由东南向西北 递减 (2)划分指标:________和气候。 (3)具体划分(如下图) ①三大自然区名称???? ? a. b. c. ②界线????? a 与 b 界线Ⅰ大致与 年等降水量线吻合 a 与c 界线Ⅱ大致与 吻合 b 与 c 界线Ⅲ大致与 吻合 特别提醒 长城的分界意义 沿长城一线,由于它基本上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一致,因而承载了许多自然要素的差异:在气候上南侧属于暖温带,北侧属于中温带,南侧是半干旱地区,而北侧是干旱地区;在植被上南侧属于森林草原,北侧是草原与荒漠草原、荒漠;在水文上除局部地段外,长城一线基本还是内流域与外流域的分界线;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业经济的特点,即界线以南以种植业为主,界线以北牧业占优势,而且界线以南两年三熟,冬小麦可以安全越冬。 考点一 区域的含义 典例导入 1.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1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A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 .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图1 D .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 .发展水平 B .生活特点 C .发展方向 D .发展条件 (3)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于200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图2为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模型。该标志物应位于图l 中的 图 2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疑难剖析 1.区域的整体性 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高寒是其主要特征。受其影响,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下图所示: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教学目 标 1、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 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2、以我国的区域差 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3、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体会人地关 系协调统一。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 4、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 不尽相同 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综合指标多种要素,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 民族与宗教等 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 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第一课时)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区域

中国东西部差异的比较分析

中国东西部差异的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同时,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拉大却成为未来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严峻挑战,因此,研究东西部发展差距形成原因并探讨缩小这种差距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东西部差异已经引起社会学者高度重视,本文试图分析差异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 我国东西部之间呈现西部经济迅速发展,并且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大于东部,但就全国而言西部的经济增长水平仍然不高的特点。 我国东西部之间呈现近五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加,且西部的增长速度大于东部,西部从2007年开始处于平稳增长的特点。 1、我国东西部之间呈现西部经济迅速发展,并且西部经济增长 速度已经大于东部,但就全国而言西部的经济增长水平仍然不高的特点。 表一中国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份总计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绝对数 比重 (%) 绝对数 比重 (%) 绝对数 比重 (%) 绝对数 比重 (%) 2005 88773.6 45626.3 52.4 16145.6 18.5 17645 20.3 7678.8 8.8 2006 109998.2 54637.1 50.6 20896.6 19.3 21996.9 20.4 10520 9.7 2007 137323.9 64876 48.1 27746.2 20.6 28250.9 21 13920.1 10.3 2008 172828.4 77735.5 46 36695.2 21.7 35948.8 21.3 18714 11.1 2009 224598.8 95548 43.7 49851.8 22.8 49686.3 22.7 23732.9 10.8 (资料来源:根据2005-2009年的统计年鉴整理) 由表一可见: 2005年东部地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45626.3亿元,占全国的52.4%;到了2009年东部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95548亿元,占全国的43.7%;因此我们可知,与06年相比09年东部固定投资总额增长了1.09倍,在全国的比重下降了8.7个百分点。 2005年西部地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17645亿元,占全国的20.3%;到了2009年西部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49686.3亿元,占全国的22.7%;因此我们可知,与06年相比09年西部固定投资总额增长了1.81倍,在全国的比重上升了2.4个百分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导学案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导学案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第2课时】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1 、掌握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2 、明确我国因降水的不同而产生的地理环境 【学习重点掌握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及干湿地区的划分。】差异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 】 【学习难点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习过程东西干湿的差异 【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学法提示:采用读图与课本内容相结合的方法: 阅读课本课文内容和图2.16完成 1、在图2.18中找出1600mm 、800mm 、400mm、 200mm等降水量线,观察这四条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区? 2、在图中用彩笔描出800mm、400mm等降水量线 3、观察800mm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大致与哪座山脉与哪条河流相吻合。 4、阅读课本阅读材料,找出我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 5、根据以上问题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阅读教材图2.17回答: 6、阅读课本35页和图2.20,说明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 分别是怎样干湿地区是依据什么划分的?我国共分为几类干湿地区,页,35阅读课本、7. 划分的? 8、阅读课本36页图2.22,指出干湿地区的分布及特点。 【交流展示】同桌或小组交流学习结果 【合作探究】师生共同研讨解决: 1、完成教材37页活动1题。 2、讨论完成教材37页活动2题。

【我的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学后质疑】你发现问题了吗 【同步演练】加油提速 一、选择题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A.从西南向东北内陆减少 B.从东北向西南减少 C.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 D.从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减少 2、我为干湿地区划分依据是() A.降水量多少 B.蒸发量的多少 C.径流量的多少 D.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3、我国有“雨极”之称的是() A.火烧寮 B.香港 C.托克逊 D.曾母暗沙 4、湿润地区的植被主要是() A.草原 B.森林 C.荒漠草原 D.森林、草原 )(的地区是200mm、降水量小于5.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西北部 D.内蒙古高原北部 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形象描述了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象() A.黄河中下游地区 B.松花江中下游地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 D.南部沿海地区 7、在四类干湿地区中,华北平原属于()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干旱地区 D.半干旱地区 二、将下列干湿地区与其降水量、植被景观用线连接起来: A.湿润地区(1)>400毫米 1.草原 B.半湿润地区 (2)<400毫米 2.森林.草原 C.半干旱地区(3)>800毫米 3.森林 D.干旱地区(4)<200毫米 4.荒漠 三、综合题:读“广州、北京、武汉、哈尔滨四城市气温和降水年变化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和气温年较差;降水量的多少和各月的分配情况,分析判断四城市分别是:A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

区域和区域差异教学案 第一课时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教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2.结合图示,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其人类活动的差异。 ●教学重点 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其人类活动的差异。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其人类活动的差异。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述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本节课是必修三的开篇之作,意在为日后各种类型区域的学习做以基础铺垫. 自主研习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是一个的实体。作为一个实体,区域包含、、方面的许多要素,一个区域内各 要素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外部形态特征相似。 2.区域划分的指标有、和等某一方面的,也有 性的。相应的区域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 3.区域差异指。 4.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主要是比较区域发展的、,从而为选择 、调整和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5.决定区域差异的基本自然因素是和,自然区域的标志是 和。 6.中国自然区域差异的突出表现,就是、和这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7.三大自然区地理特征表

8.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 思考:为什么青藏地区的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教材知识梳理探究 探: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及地域差异表现和成因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由于受纬度位置(热量)、海陆分布(降水)和海拔高度(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区域的自然环境整体特征产生了差异。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具体如下所示: 2.地域差异的表现及成因

我国东西部消费差异的实证研究

我国东西部消费差异的实证研究 一.引言 以往的文献中对东西部地区收入水平的差异谈论的较多,但关注消费水平差异的文章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我国的消费函数及东西部的消费函数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思路如下:建立全国的消费函数,然后加入虚拟变量研究东西部消费的差异。进而分别建立东西部的消费函数,最后用邹氏检验法对其差异进行验证。 二.数据及变量 本文选取的是2003年全国31个省市的城镇居民的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全年消费支出,以及各地区的失业率,其中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的数据来自《中国价格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年鉴(2004)》,失业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具体数据如下: 消费支出(元/每人全年) 可支配收入 (元/每人全年) 失业率(%) 北京11123.84 13882.62 1.4 天津7867.53 10312.91 3.8 河北5439.77 7239.06 3.9 山西5105.38 7005.03 3 内蒙5419.14 7012.9 4.5 辽林6077.92 7240.58 6.5 吉林5492.1 7005.17 4.3 黑龙江5015.19 6678.9 4.2 上海11040.34 14867.49 4.9 江苏6708.58 9262.46 4.1 浙江9712.89 13179.53 4.2 安徽5064.34 6778.03 4.1 福建7356.26 9999.54 4.1 江西4914.55 6901.42 3.6 山东6069.35 8399.91 3.6 河南4941.6 6926.21 3.1 湖北5963.25 7321.98 4.3 湖南6082.62 7674.2 3.8 广东9636.27 12380.43 2.9 广西5763.5 7785.04 3.6 海南5502.43 7259.25 3.4 重庆7118.06 8093.67 4.1 四川5759.21 7041.87 4.4 贵州4948.98 6569.23 4 云南6023.56 7643.57 4.1 西藏8045.34 8765.45 陕西5666.54 6806.35 3.5 甘肃5298.91 6657.24 3.4 青海5400.24 6745.32 3.8 宁夏5330.34 6530.48 4.4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候 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掌握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方法,记住1600mm、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总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通过对降水柱状图和降水统计图的阅读,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3、通过对干湿地区分布图、景观图、降水量分布图、地形图、温度带图的阅读和图层叠加,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4、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采用描图的方式,特别关注1600mm、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进一步观察它们分别穿过的地形区和行政区,思考通过800mm等降水量线和0℃等温线的位置关系,与温度带分布进行对比,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线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在阅读降水柱状图和降水统计图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找共性和差异的方法,了解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结合教材中“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学生通过读数、计算差值等方法,加深对我国降水年际变化大的特点有较深刻的认识。 3、以温度带图的阅读方法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通过对干湿地区分布图、景观图、降水量分布图、地形图和温度带图的图层叠加,

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学生特别注意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与干湿地区界线的对应关系,发现降水与干湿状况的一般关系。以东北地区和植被分布为例,启发学生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4、运用课件直观形象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了解,认识到只有掌握自然规律、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才能让大自然能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干湿地区划分。 2、学生分析。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学生兴趣很高,学习效果不错。有了前面的基础,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一定会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和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与分布地区。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和降水统计图的阅读方法,归纳总结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