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

——确定的坐标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功能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又可以分成广义教育目的与狭义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活动的人,如教师、家长、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对受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期望,也就是说都会有各自主张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这种教育目的是社会的总体上的教育目的,它可能是由某个人(如教育家、政治家等)提出、倡导而得到社会承认的,也可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

2、教育目的的功能

( 1 )导向功能

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目的无论是对受教育者,还是对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功能。诸如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过程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都必须按照教育目的去进行。如果教育工作偏离了教育目的,就达不到预定的教育结果。

( 2 )选择功能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可供学生学习的知识经验繁多复杂,需要培养的技能技巧多种多样,需要发展的智力能力方方面面。有了教育目的,就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了基本范围,保证了教育能够科学地对人类丰富的文化作出有价值的取舍。同时,教育目的也为选择相应的教育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

( 3 )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它不仅激励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也激励受教育者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只有当受教育者意识到教育目的对自身未来成长的要求或意义时,才能把它作为努力方向,不断地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和提高自己。

( 4 )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又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依据。同时,教育

目的只有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评价体系之中,才能切实发挥其导向和调控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合法性依据

教育目的的确立有其前提条件,从教育目的构成来看,主要有两方面是我们必须予以考虑的,即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学生个体的心理发展规律。作为客观的规律,这二者又是对立统一的。

1、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体现人类已有的发展程度,又对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和提出要求。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从而也是制约教育的最终决定因素。

2、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直接决定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总是取决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因此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阶段意志的集中表现,所谓超阶级的教育目的是不存在的。

3、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首先,教育目的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是希望引起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使其成长为具有一定个性的社会个体,离开了受教育者这一对象,既不能构成,也无从实现教育目的;

其次,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教育活动对象区别于其他活动对象的显著特点。

三、对我国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理解

1、教育目的系统的组成

在一般的意义上,教育目的系统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或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这些成分并非并列关系,而是有着不同层次的,其发挥的作用也有不同,这几者构成了完整的教育目的系统。其中,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才的总要求,但国家对人才的培养必须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中,所以教育目的必须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因此,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是扑鼻阿和特殊、概括和具体的关系。而各级各类学下的培养目标又通过教学活动完成的,因而在学校教育内部还要设定与不同阶段的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进而具体到某一门课程和具体课堂教学的目标等等,从而形成了具有宏观目的、中观目标、微观操作性目标的系统。我们用图式表示为:

2、教育目的不等同教育方针

在我国,研究教育目的不得不回答如下问题: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什么关系?多数有学者认为,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并不完全等同。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要求,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反映了教育要达到的理想结果;教育方针是由国际(阶级和政党)确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为的是实现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不具有强制性,而教育方针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前者是学术概念,属于教育理论研究的对象,后者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研究的范畴。在我国,由于国情不同,一般地把教育方针作为教育目的是可行的,但必须看到二者确有不同的属性和内涵。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我国建国后的法规、政策文件,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教育方针在精神实质上是相同的:

( 1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应该为国家培养有道德、守纪律、爱劳动、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

( 2 )教育的个体功能:我国的教育目的强调全面素质的提高。

( 3 )我国教育目的实现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要求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 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我国对教育方针的拓展和深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在理论内涵上有了新的进展:

( 1 )注重现代人新的品质培养。

( 2 )重视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和个性培养。

( 3 )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教育目的指向表述出来。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今年,我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概论,感受颇深。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竟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21世纪也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要实现课程改革的创新,必须从 根本上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 其中着重学习了"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一篇,文中提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竟争日趋激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势在必行。"学习贵在创新,那么教育也应重在创造。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应受到些什么启发,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而创造教育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创造思维能力应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和自身的创造力也是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创造力就是把已知的经验和材料重新组合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事物和思想的能力,创造性是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其创造力的外现,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教师既可以创造性的为素质而教,亦可以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已不适应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教师的认知特点,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创造力均影响到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师的创造性不同于一般的行业从业者的创造性,他除要创造新的有价值的成份之外,更主要的是开发学生

的创造性,所以教师的创造性重要的是起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教师的创造意识是对创造的需要,愿望和动机,创造性的教学观以培养创造性为目标,主要表现为:好奇心,质疑的习惯同,探究的习惯,求异的习惯,富有想象,恒心和一丝不苟等方面。要有创造性的教学风格,主要表现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作风,,尊重个性的教学作风,创造性的评价思想,民主教学作风,营造创造性的班集体等。还要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运用等富有新意,另一方面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 探索式学习。 总之,教师的创造性是为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也是只有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创造教学的能力和具体的创造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对学生来说能动地安排学习,有效系统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除了以上的体会以外,我还觉得现代教育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还要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行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学习了以后更使我有了向这一目标去努力去靠近的信心和动力。

安全工作创新经验

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确保学生乘车安全 青州市高柳镇朱良小学 2010年9月

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确保学生乘车安全学生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意外伤害是儿童青少年致伤、致残的最主要原因。在我国,学龄儿童的意外伤害多数发生上学的途中;意外伤害不仅给孩子及家庭带来痛苦和不幸,而且给社会、政府及学校造成巨大的负担和损失。因此,保护好每一个孩子,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今年9月1号,为了整合学校资源,优化教学环境,良孟小学、西朱鹿小学和王车小学合并到朱良小学。学校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首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离家较远,而家长则忙于农田劳作,抽不出时间接送学生,因而家长们雇用了车辆接送学生上学和放学。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校出台硬性措施,联合家庭和社会各级部门消除接送学生车辆安全隐患,建立健全了各种制度,加大了检查力度,确保了学生的安全出行。 良好的车况,合格又优秀的驾驶员是学生安全出行的基本保障,因此,我们朱良小学主动与接送学生车辆联系,确保车况安全,强化措施,杜绝超员现象。 1、学校对接送车辆车况、驾驶员的驾驶证都严格把关,确保车况良好,驾驶证合格。建立健全接送车辆安全管理责任制,对驾驶员信息、车型、车号、行驶里程等进行详细登记,由专人负责接送学生车辆档案。家长、驾驶员、学校三者之间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共同确保接送车辆安全。 2、将接送的过程性资料书面化,是更规范、更科学地做好接送工作的具体体现。如:校内总乘车人数统计表,每辆车上有每个接送点乘车人数记录表,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新)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转变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的达成,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方式,而环顾我们的课堂,效率低、学生课堂主动性低、参与面窄、思维量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厌学情绪严重,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转变艰难,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行为仍然普遍,新课程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与应用。走行动研究之路,改变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新组建的兵房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为此,我校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强化学习,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理念 开学初,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研讨,认真反思我校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潜心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广大教师分层次开展讨论,我们认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能照搬照抄外地经验,只有结合自身实际走校本特色的课改之路,才能保证课改的健康持续发展。我们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在转变教师的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因此,加强校本研修,组织全体教师重学课程改革纲要,进行新课程通识的再培训。同时,提炼杜郎口中学、即墨28中、东芦中学等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组织教师再学习、再认识,努力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引导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育实践的研究者等方面达成共识。 二、健全机制,保障课改措施落实到位 学校成立教学常规管理组,由九位行政人员组成,同时其中的七位行政领导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兼任各学科教研组长,以加强全校各学科教研工作的组织领导,以及所在学科各年级备课组建设的组织领导,这样的组织机制形成了三个层面的“教学研”共同体,一是教学常规管理组成员间,二是学科教研组成员间,三是各年级学科备课组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文件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师范大学: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就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如下意见。 一、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制订有针对性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 三、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要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 四、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通过科研立项、遴选评优和海外引进等途径,构建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大力推广和使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五、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

如何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及基本功的训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c16220688.html, 如何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及基本功的训练作者:李占强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0期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职校语文教师备课能力与有效教学关系探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JHB12071002课题负责人:李占强。 一、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与普通高等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是目前中国整个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适合中国职业教育教学的理论很少。当欧洲一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如火如茶进行着的时候,我们的职业教育却在艰难起步状态下摸爬滚打。在西方的职业学校,母语文化教学非常受重视,因为它是传承民族灵魂的途经。而我国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它长期幽闭冷宫,学生不重视,学校不重视,社会也不重视,几乎查不到相关的理论书籍,这让从事职校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十分苦恼。好在无论哪种教育都有共同的规律可以遵循,好在还有许多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语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书籍可以参考借鉴。另外,职校语文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理论,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备课,这种备课能促使教师树立教育抖研的意识。 1、心理学研究成果是职校语文教育思想的先导 职校学生的特殊性表现在自卑感强,一部分职校学生来自离异的家庭,几乎没有得到父母的悉心照顾,疑心重,感情脆弱,行为偏激。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是班里差生,有受到老师、同学歧视的经历,自我效能感差。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看,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心理科学理论与职校语文教学实践的关系更密切些。如何正确认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开展有效教学是教师备课时应特别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葫芦岛市第一职业中专的做法相对要好一些,汶川地震之后,一职专拟成立心理咨询室,许多教师也意识到在职校教书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师队伍中掀起了一股考心理咨询师的热潮,他们积极参加心理学辅导,佟小晶等老师通过考试成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这些老师在做班主任或组织课堂教学方面显得更游刃有余一些,这是很值得其他职校老师借鉴的地方。 2、教育学研究成果是职校语文教育理念的本源 职校语文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教育相比,有自身特点,它必须为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尽管如此,教育学、语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教育科学理论依然是职校语文教育理念形成的源泉。在本地,教师进修学院几年前曾经邀请国家级教育名家到各职校学校做演讲,那次活动对许多老师触动很大,老师们普遍觉得参加工作以后疏忽了教育理

现代教育理论

延边大学2011级教育硕士 《现代教育论》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学科教学考生姓名: 考试科目:现代教育论考试时间:2012-12-26 注:请将答案写到本答题纸上,按给定题签答题,标明题签中序号,否则扣分。 一、概念题(共30道题,每题1分) 1、现代教育 答: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4、教育社会功能 答:教育社会功能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充分调动和履行而对社会产生的一种功效。 10、古典课程 答:古典课程反映了古老欧洲高度选择性和广博的人文主义中等教育传统,尤其在最近50年,它已明显衰退,被更加大众化和现代化的课程所替代。 13、科学主义教育 答:崇尚科学知识,重视科学知识,否定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从而否定哲学应当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否定哲学应当研究这个世界的基础和本质,否定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4、人本主义教育 答:人本主义以人、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为研究对象,轻视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在教育的社会作用上,它夸大了教育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他们把教育看成是人的解放的根本手段,主张通过人的意识的更新来实现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17、形式教育论 答: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身体上的各种器官,只有用操练使它们发展起来;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练习使它们发燕尾服起来。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发现那些能够最有效地训练学生各官能的心智能力。教育应该以形式为目的。认为在教育中灌输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得重要。如果人们的官能由于训练而发展了,任何知识随时都可以吸收。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的材料,即便学习的内容被遗忘了,却仍然留下了一种永久的、更有价值的效果。 19理性主义心理学 答:理论主义是指确认一切知识均来自某种先验的普遍的必然的理想性原则的认识论学说。理性主义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因而具有唯心主义性质。但他承认人的知识和能力对人的认识的能动作用,因而又具有合理性。 20、实质教育论 答:实质教育又称“实质训练”,是欧洲18~19世纪,对立于形式教育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它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其思想来源于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赛等人。同形式教育相对,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它是资产阶级关于普通教育设置学校课程和选择教材

安全生产创新工作办法

安全生产管理创新 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安全形势的好坏,影响到国家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影响到社会稳定。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对安全生产工作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方面都应有一个新的提高和转变,在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上要有所创新。 在安全生产管理上,我们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转变工作思路,搞好管理模式的创新,逐步形成“以人本管理”为中心,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事故防范为目标,以自我约束为主体,以科技进步和管理方式现代化为手段,以强化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素质为保障,以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重点,以不断健全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为关键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1、以法制建设为基础,推进管理体系的创新 依法行政和依法监察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职责所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本质就是依法行政,即依据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对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和监察的行政行为。法律、法规是安全生产监督的依据和准绳,要使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走向法治化的轨道。一是建立、健全以安全生产基本法为主体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避免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所有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

法规、行政条例等必须以安全生产法为准绳,不得与其冲突。二是依法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形成纵横交错安全生产管理网络,使安全生产工作有组织保障。三是应根据新形势和安全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加强对安全生产的调研。使安全生产工作既要立足当前,更应着眼未来,具有前瞻性,以增强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预测性和指导性。四是依法强化安全生产监察,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维护生产正常秩序。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对造成特大事故的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依法追究其行政和法律责任。 2、以观念转变为先导,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 转变观念,实质是使主观认识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今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式要有所创新。一是要实现从事后查处的被动型管理向事前预防的主动型管理转变。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二是要实现由经验型管理向技术型、专业化管理转变。过去,安全生产的管理更多的是凭借经验的积累,规章制度的约束等。诚然这种管理方式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随着当今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产业分工的日益技术化,这一传统管理方式,无疑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应更多地依靠先进技术和专业化、职业化队伍来实施有效的监管。 3、以加强科学管理为目标,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 安全生产工作的落脚点是基层、基础工作。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安全生产宏观管理制度创新的基础。当前,要逐步实现经营管

聚焦课堂教学 深化课程改革

聚焦课堂教学深化课程改革 长阳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刘开双 课堂——教育人一个永恒的话题。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主要平台。学校的中心是教学,教学的中心是课堂,课堂的中心是学生。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应不懈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每位研训员和学校领导应不断研究指导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目前一些课堂与高效课堂不相适应的表现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在调研中也发现,一批教师的观念更新缓慢,职业习惯改变困难,低效课堂还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常态课中,课堂浪费现象严重,浪费课堂时间和浪费学生注意力的情况比比皆是,有许多表现与高效课堂不相适应。 在备课环节上,存在“五多五少”的现象:罗列教学内容的多,师生双边活动设计少;纯知识性的备课多,预设方法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少;以研究习题为主的临时性松散式集体备课多,真正按要求落实集体备课的少;课后忙于批改作业、找学生的多,写反思性教学后记(复备)的少;管理者的检查流于形式的多,提出改进策略和如何优化教学过程的少。 在教课环节上,也存在“五多五少”的现象:教学目标停留在备课本上的多,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少;教师主宰课堂的多,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少;等待考试检测效果的多,课堂内进行即时性评价的少;作业机械重复和一刀切的多,精当训练和分层要求的少;常规的听评课等课堂研究活动低水平重复的多,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少。 上面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许多课堂表面化、形式化严重。一些课堂,在教师引导下,看上去学生积极动口动脑,课堂活跃,容量大,一切都很顺利,似乎解决了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但纵观整个教学过程,一些问题比较突出:不论学生知道还是不知道,不论学生是否能自己看懂,不论学生能不能消化,都拿出来溜一遍,费时费力,效率不高,效果难于保证;学生有意义思考的成分不高,“我问你答、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做你看”的成分偏重,难于使学生产生进一步主动学习的强烈要求。 也有一些教师一边叫苦叫累,一边不厌其烦地大讲特讲,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得到足够尊重,甚至有被弱化、漠视之嫌。若是拿起一张试卷,可以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类似的教学是在以教定学,课堂时间、学习机会的分配考虑学生个体需要的少,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和学生应该如何学习,一堂课往往被老师连讲带问地过去了,学生哪有自主学习和反思的时间?课堂内的效率不高,学生的课外负担普遍偏重。这样的课堂,往往是老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制约着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先有病,再才有药方。针对这些问题,近几年来,我们从长阳的实际出发,着力构建高效课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已初见成效。 二、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高效课堂 (一)校本研修——“一支出墙红杏” 影响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因素很多,从教学的三大关系来看,有教师的,有学生的,有课程的;从教学实施过程来看,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课堂结构、教学情感等都对课堂效率和效果产生影响。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教师都起着关键作用,要创建高效课堂,队伍建设是根本,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我县从2005年开始,在所有中小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PDF.pdf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将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以下一些新的要求: (一)更新对课程的认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 要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较多的教育学教材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1]。在师范院校中,由于理论的限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往往局限于“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致使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认识的视野狭窄、封闭。1997年北京市为制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有关课程观方面的调查,从回收的791份学科教师有关课程观的有效问 卷看,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2]将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的观点,往往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学科目,这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对课程的认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 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它要求教师们更新对课程的认识,把课程看作是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所有经验。在教育教学中,不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教育教学人生观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

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教育的德育观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 ——确定的坐标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功能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又可以分成广义教育目的与狭义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活动的人,如教师、家长、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对受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期望,也就是说都会有各自主张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这种教育目的是社会的总体上的教育目的,它可能是由某个人(如教育家、政治家等)提出、倡导而得到社会承认的,也可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 2、教育目的的功能 (1 )导向功能 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目的无论是对受教育者,还是对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功能。诸如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过程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都必须按照教育目的去进行。如果教育工作偏离了教育目的,就达不到预定的教育结果。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 (2 )选择功能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可供学生学习的知识经验繁多复杂,需要培养的技能技巧多种多样,需要发展的智力能力方方面面。有了教育目的,就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了基本范围,保证了教育能够科学地对人类丰富的文化作出有价值的取舍。同时,教育目的也为选择相应的教 育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 (3 )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它不仅激励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也激励受教育者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只有当受教育者意识到教育目的对自身未来成长的要求或意义时,才能把它作为努力方向,不断地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和提高自己。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 (4 )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又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依据。同时,教育

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

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 安全生产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管理人员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没有安全作保障,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安全管理工作对于促进安全生产,消除事故隐患,减少人员伤亡,维护社会稳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创新势在必行。 一、创新责任制落实 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各单位层层落实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 原阳河务局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积极做到:一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一把手负责制。各单位、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负总责;二是坚持齐抓共管的工作责任制,各单位和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三是落实基层一线班组和

重要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基层班组和每个重要岗位,健全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体系;四是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解决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保障安全生产工作措施的落实。五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风险抵押制度。 二、创新责任管理 在现实管理中,有些单位缺乏安全责任管理,常常是有措施无考核,有要求无检查,有布置无验收。管理措施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兑现率不高,流于形式。出了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顾此失彼,结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还有单位抓安全时紧时松,安全不好时抓安全,安全好了就忘安全。“安全第一”的方针缺乏具体落实的一贯性。特别是在强本固基方面,尽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一再强调工作重心要下移,管理控制到岗位,但具体到各单位往往不能很好解决。为此,安全生产责任管理要从“安全生产,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理念出发,进一步要求各级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都要勇于承担各自的安全责任,认清各自肩负的安全重任。 三、创新安全培训 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有些单位重处罚轻教育。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和经济制裁,甚至以罚代、教,以罚代管,图

对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的中职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

对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的中职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 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梁桂 近年来,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的中职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此次改革浪潮的核心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尽管取得了某些成绩,但与预期效果仍存在较大差距。面对现实,有必要对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的中职教育改革进行某些反思。 一、关于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的反思 职业教育专家认为,应用性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要回答的是“是什么”(事实与概念)和“为什么”(理解和原理),过程性知识要回答的是“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以陈述性知识为主,强调抽象思维,职业学校的学生无法接受,学习效率低下,导致学习障碍。于是职业教育专家提出中职学生逻辑思维较弱,但形象思维较强,所以中职教育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在这样的理念主导下,陈述性知识在中职教育中被排斥,仅以“够用”为度。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真的能够划分得那么清楚吗?其实陈述性知识是获得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很多程序性知识就是在陈述性知识基础上形成的。没有陈述性知识作为支撑,仅仅以学习程序性知识为主,这样的学习未必是高效率的。另外,仅仅靠某些调研课题的结论“70%以上的学生(职校生)认为自己不擅长逻辑思维,5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擅长形象思维”作为依据,认为中职生可以弱化逻辑思维的学习,而转向以形象思维学习为主,可能有失偏颇。不擅长不等于不重要。如果形象思维学习需要逻辑思维作为强有力的支撑,逻辑思维学习仍然是很重要的。 二、关于学科体系框架与行动体系框架的反思 最能让我们感受到这次中职改革浪潮的颠覆性的是行动体系课程的流行。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是“平行结构”的,尽管考虑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等学习过程的认知心理顺序,但结构庞大、逻辑严密的内容编排是“机械”的,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产生了冲突。行动体系课程的内容是“串行结构”的,与典型职业工作顺序一致,对内容的编排是“有机”的,符合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实现了实践理论与理论知识的整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科体系的学习以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为着眼点,以行动体系的学习以隐性知识的生成与建构为着眼点。从理论上讲,行动体系课程有很多优势。但这样的理论思辨让很多一线的教师陷入了云雾之中,要掌握行动体系课程开发的整套术语和技术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今为止大部分一线教师都弄不明白什么是“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典型工作任务”,为什么课程名称都要加入动作等等。学科体系的框架真的是职业教育的“罪魁祸首”吗?行动体系真的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课程体系吗?学科体系的框架里面没有工作过程吗?学科体系的框架与行动体系的框架其实并没有泾渭分明的楚河汉界。另外不可回避的现实是,行动体系课程的内容在工作过程的顺序方面清晰了,但在知识结构的逻辑性方面变得混乱了。逻辑性不强不利于知识的积累与记忆,所以在实践中有的老师和学生感觉到行动体系课程教材内容编排总是有点“乱”。至于这种“乱”对学习效果有没有负面影响有待时间进一步检验。 三、教学过程都要按照“行动”过程序列去进行吗?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是典型的“行动”过程序列。严格来讲,这是工作的管理过程,是从领导的视角来划分的“行动”过程序列。现实中也很难保证每个工作项目都有这么完整的各个环节。把学习当成工作,进入学校就一步迈进了工作岗位,把学校变成工场,学校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知识与技能只有这样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吗?没有行动就没有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在学校缺乏岗位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就是早早将学生推向社会,寻找真实的工作情境。遗憾的是,社会工作岗位只是“行

师爱为魂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认真研读以后,真的感到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的确如前言所说,选取的文章是目前全国教育理论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华,既有超前意识的思考,也有从现实出发的呼唤。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 教师、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与心理素质等。诸项素质缺一不可,实际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道德素质的力量,这一力量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我体会到你对学生付出真诚、付出了爱,学生总有被感动的时候,一旦他们从心底里产生震撼、自发的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时再加以引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在读〈新时代教师的法制观念与师德修养〉这篇文章时,有很多感触,更有很多收获。“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德的高度概括。“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德”,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的培养学生,只有情谊厚,才能认真耐心、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热爱学生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在爱的教育中要注重艺术,掌握方法,把握时机。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讲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集体的形成。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我深深的懂得了“师爱为魂”这四个字的涵义。

学校安全工作创新工作方法

学校安全工作创新工作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有人说,创新是当今这个时代的主题。各行各业都在搞创新,搞研发。企业尤为明明,2015年在研发方面,德国大众花了131.2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一,韩国三星以121.9亿美元排名第二,微软99.2亿美元排名第三,此外英特、谷歌、丰田、通用、福特、本田、博士、苹果等公司研发投入也都位列全球前20名。我国的华为,以 54.4亿美元的研发投入,位列15位。这些注重研发的大公司无一列外的都拥有着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也都成为了世界最赚钱的公司。大家都从创新发展中尝到了甜头。企业如此,国家也是如此,我们国家每一年都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不断深化改革,让政策不利于解放生产力,更得民心。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都震惊,我们有点年纪的人更是深有感触。我要说,创新不仅是当今这个时代的主题,应该是我们人类永远的主题,《大学》中有段话说的很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讲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啊! 校园安全已经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博关注了,尤其是近几年来,校园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安全形势极为严苛,令人担忧。作为一名分管安全工作副校长,结合我多年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经验,我认为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创新,紧跟时代发展,紧紧抓住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才能保证校园的长治久安,给师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工作环境。 提到创新工作,就要不可避免的说到基础工作和传统工作,创新是在传统工作和基础工作做好的基础上开展的,离开基础工作、传统工作,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 在安全工作方面,我校的基础工作就是开好每年年初的全校教职工安全工作会和年末的学校安全工作总结会,做好人员安全岗位职责分工,签订好安全责任状。学校实行“一岗双责制”,使每个教职员工的安全责任明确明确,没有“无安全责任的在职人员”。完善安全制度、安全预案,每月开展一次安全教育和安全演练。安全隐患排查日常监督管理,由各岗位责任人和学校安全工作管理人员共同完成。保证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排除。

课堂教学改革的六大趋势知识讲解

课堂教学改革的六大 趋势

课堂教学改革的六大趋势 课程改革有着相对统一的模式,对学校来讲,需要的是充分理解和强力执行;教学改革存在着无数种可能,对学校来讲,需要的是勇敢尝试和科学创新。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既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更决定着课程改革是否在课堂中能够深根发芽。本文在分析课堂教学涌现出来的各种模式,toushi课堂教学现象的基础上,认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有着如下六大发展趋势。 一、让学生参与课堂 不管是我们的京剧,还是西方的歌剧,艺术含量不容怀疑,但都存在曲高和寡的遗憾。好在对于对那些用脚投票的观众,大家都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们过于低俗,而是不断调整京剧和歌剧的艺术表现形式,让更多观众走近剧院。毕竟大家都明白,观众的艺术品位是通过看京剧和歌剧提高的,所有的指责只能让他们远离京剧和歌剧。对课堂教学来说,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课堂教学设计越是复杂,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越是精妙,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就越少,参与的深度反而越低。 要让学生参与课堂,就得让教师让出课堂;虽然要教师让出课堂,但教师仍然是课堂的组织者。所以,让学生参与课堂最大的阻力,并不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参与,而是教师如何从课堂主导者转换为课堂组织者;这并不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而是教学能力的转换,前者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后者需要重新学习才能

实现。很有意思的是,在教师课堂主导能力越强的地方,教师更愿意也更有实力来捍卫现状,因此要实现这样的转换更加困难;在教师课堂主导能力越弱的地方,教师在学生不参与课堂或者在课堂上不学习的现状面前,不得不改变这种教师主导课堂的现状,于是反到成了实现这种转换的突破口。 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这一轮教学改革的大潮中,真正的领军学校并不是老牌的名校,反到是象杜郎口中学等传统意义上的薄弱学校。在那些老牌名校里,尽管教师主导课堂并不是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但由于教师有较强的主导能力,要么可以用权威要求学生听课,要么可以用魅力吸引学生听课,再加上学生也有更加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所以他们的课堂病态并不明显。可真到了传统意义上的薄弱学校,教师主导能力弱一点,学生忍受能力也弱一点,当课堂中总是有三分之一的同学睡觉时,如何吸引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就成为教学改革的头等大事了。 二、让学习主导课堂 “小嘛小二郎,背着那书包进学堂”,尽管这样的儿歌还在传唱,但学堂却已经杳无音讯了。学生到课堂是来学习的,教师到课堂是来教学的,究竟是教学主导课堂还是学习主导课堂,本来应该由教育目的(实现学习目标)决定的,但最终却采纳了谁强就由谁主导的原则,课堂很自然就成了教师主导、教学主导、教学目标主导的现状,学生、学习和学习目标反到成了工具。韩愈

师范类专业认证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docx

师范类专业认证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如何改革是国际教育界的一大问题,各国都在寻求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政Z经济现状,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尽相同。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各自的特色。20XX年,中国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认证实施办法》)及《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三个附件,旨在通过师范专业认证推进和保障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三个标准中,关于“课程与教学”都明确规定“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1]。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教师教育内涵发展重要抓手,培养优秀教师的关键和基础。对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师范类专业的认证是契机。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概述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内涵就每个专业职业的要求来看,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界定。在国外,大多数专业行业都建立了认证体系,形成了完备的认证标准体系和可操作的流程。中国的师范类专业认证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掌握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概念、初步探索了一些论证理论和方法。师范类专业认证指由专门机构(或教育行业协会)组织的专业人员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标准对自愿接受认证的高校师范类专业进行审查与评估,并在评审过程中帮助其找到问题、提出改进办法,从而促进质

量的提升。[2]可见,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自身主动接受办学质量检验,通过教育评估专家的审核、评估,检验办学目标的达成度,找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不断自我反省、提高办学质量的过程。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是“通过达成某一预定标准,一个教育项目或机构被外部团体认可的过程”[3]。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机构一般是教育主管部门,如教育部或省教育厅组织的评估;或是教育行政部门,如教育评估院;或是由教育评估专业人士成立的民间评估机构,即第三方认证机构。近年来,第三方认证的呼声越来越高,其结果更能反映师范类专业办学的真实情况,其信度和效度都相对较高。第三方认证更能找出教师教育中的问题,促进教师教育发展,提高师范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这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相关。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是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办学,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监督机制,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培养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所需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体系《认证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对师范类专业采用三级监测认证体系。第一级定位于基本要求监测。主要是借助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通过师范类专业办学大数据,建立办学监测机制,对各类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状况实施动态监测。[1]这一级认证最低,是各级各类师范类专业办学条件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二级定位于教学质量合格认证。它以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引领,推动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强化教师教学责任和课程目标达成,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