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人教版物理

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三节

课题:《平面镜成像》

----科学探究的教学

作课教师:李鹏飞

联系电话:

E-mail:

作课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县窦妪镇一中李鹏飞: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县窦妪镇一中物理教师;物理备课组组长;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石家庄市优秀教师;曾获:栾城县评优课一等奖、石家庄市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河北省第五届创新大赛一等奖;在各种知名期刊报纸发表物理教研论文多篇。

《平面镜成像》

----科学探究的教学

【教材依据】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教材分析】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学情分析】

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已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但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的探究。八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和对物理问题研究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设计理念】

平面镜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物品,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键是提炼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的应用,必须对大量的平面镜成像的事实进行研究。以红遍祖国的刘谦魔术和生活实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指导学生完成:通过实例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大胆的猜想假设、围绕实验目的选择合适仪器、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分析证据得出科学结论、交流试验中的得失优缺点、评估实验方案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为以后独立探究学习铺平道路。

本节课中,常规实验未给学生准备其他供选仪器,多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较平面镜玻璃板成像可以更好找到像的位置,但颜色效果不清晰、玻璃板薄厚影响试验现象、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等弊端)用点燃的蜡烛代替物体,用未点燃的蜡烛代替像(虽然可以比较物像的大小、物距像距,但实验涉及面过窄,局限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精神)。为改进试验常规实验的种种不足,真正体现学生探究学习,加入平面镜、薄厚不同的玻璃板、自制残缺平面镜、大小不同的蜡烛、自制相同“A”字模型、自制不同“A”字模型等,使学生更能发挥想象力,激发探究意识、培养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创新型人才。

探究学习试验中,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实验方法、过程进行评估交流,增

进学生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发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幻灯片中名人名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设计特色】

1、自制残缺平面镜

2、自制物体“A”字

3、学生探究活动的展开围绕“像”的获得方法及手段,使探究主题鲜明。

4、教学课件中渗透名人名言,体现人文关怀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的形成。

3.理解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体会获得知识的成功感。2.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通过探究环节中相关的名人名言,渗透人文关怀,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虚像的初步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仪器:平面镜、薄厚不同的玻璃板、自制残缺平面镜、相同的蜡烛2支、不同的

蜡烛2支、自制相同“A”字模型2个、自制不同“A”字模型2个、8K白纸、刻度尺、三角板2个、学生学案。

●教师媒体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视频文件。

【教学方法】

●教法

引导、设问、点拔;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引导发现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实验法。

●学法

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课时安排】30分钟

【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一、成像特点:

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二、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

【探究教学法流程图】

【教学设计】

教学探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媒体

手段物像大小关

物距像距关系

物像等大

距离相等

残缺平面镜、“A”字

贴紧重合

小组合作分工实验探究

基本证据

远离变小、

靠近变大

物像大小相等、像距等于物距

分析补充试验

连线试验

光屏承接

连线垂直

虚像

成像特点

小论文《生活中的平面

作业

生活图片

应用实例

魔术解秘学生解密视频播放

物像大小关系

物距像距关系

镜小物大

像大小可变

物像等大

物距大于像距

平面镜、蜡烛

镜薄物远

物象同时靠近远

猜想理由

猜想

玻璃板、蜡烛

平面镜、“A”

得到清晰的像、无法比较大小距

得到清晰的像、可以比较大小距离

得到的像不清晰

呼应

环节过程

引入新课播放刘谦魔术“隔山打牛”

引入新课:平面镜成像(板

书)

观看视频,思考其中的原

因,大胆猜测。

培养试验观

察能力;激

发学生的探

究兴趣。

视频

“隔山

牛”;

引领情

进行新课提

引导学生观察平面镜中的自

己,提出问题:

1、平面镜中的自己(像)和

镜前的自己(物体)大小

有什么关系?

2、平面镜中的自己(像)到

平面镜的距离和镜前的自

己(物体)到平面镜的距

离有什么关系?

观察镜中的像与自己比

较,思考,提出问题

明确课堂模

式,体现主

体教学理

念,激发学

习动机。培

养观察能

力,通过生

活中的现

象,提出与

物理有关的

问题,开启

探究学习大

幻灯片

谈话法

任务型

教学法

引导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即

提出猜想。

讨论并提出猜想假设:

1、平面镜中的自己

(像)和镜前的自己(物

体)大小(相等/较大/较

小)

2、平面镜中的自己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

镜前的自己(物体)到平

面镜的距离(相等/较远/

较近)

说明提出猜想的理由

能够对生活

中出现的现

象提出与物

理有关的问

题;

培养学生的

大胆参与意

识。

多媒体

幻灯片

头脑风

讲解设计实验的基本流程,

1、探究目的-----

2、设计思路-----

3、仪器选择------

4、试验表格设计----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设计

实验。

讨论交流设计探究基本内

容:

1、确立正确的探究目

的;

2、整理基本探究思路;

3、选择合适仪器。

4、绘制试验表格。

引导学生正

确探究设计

理念,使学

生学习围绕

正确的目的

选择仪器,

培养逻辑思

维能力;

培养学生带

着任务去讨

论的习惯

幻灯片

学案

任务型

教学

讨论法

进行新课

进进

在学生自己设计试验的基础上

(无论是否合理)进行试验。

指导学生进行试验:在观察成

像时,改变物体位置,进行多

次试验。

教师巡回指导,解决学生

提出的问题。

进行实验

小组合作分工进行探究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

数据。并进行多次试验。

培养学生动

手能力;

培养学生合

作,探究意

识。

设置综合开

放的试验,

学生通过感

知试验现

象,通过尝

试进行试

验,寻求证

据。

幻灯片

学案

小组合

作实验

探究

引导学生归纳自己探究方案及

进行情况。

通过巡回指导,搜集不同组的

不同实验方案。

通过提问形式,使用实物投影

设备展示学生探究方案,让学

生表述自己的不同的看法。

通过学生不同的探究方案中出

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试验

优缺点,教师指导或解释现象

(例如:为什么用玻璃板代

替平面镜?为什么后玻璃板

会出现两个像?等)

学生归纳自己的探究方案

及进行情况,讨论交流,

口头表述自己的探究过

程、试验数据。

(可能出现的方案及问

题:

1、用平面镜、蜡烛或

“A”字完成试验。优

点:观察到像颜色形状清

晰;不足:难于测量比较

物像大小,物距像距关

系。

2、用较厚玻璃板、蜡烛

完成实验。优点:易于测

量比较物像大小,物距像

距关系。不足:厚玻璃板

所成的像,有前后两个,

使像看起来模糊。

3、用较薄玻璃板、蜡烛

完成实验。优点:易于测

量比较物像大小,物距像

距关系,克服厚玻璃板所

成的像,有前后两个;不

足:像的颜色模糊。

4、用较薄玻璃板、“A”

字完成实验。优点:避免

用蜡烛完成试验,给学生

造成只有发光的物体才能

在玻璃板后成像的误区;

不足:由于实验室条件和

物体反射光线较弱,用

“A”字完成试验效果不

明显,甚至看不到像

5、用该改进后的平面

镜、蜡烛或“A”完成试

验。改进了以上试验的种

种不足,实验效果明显。

经历“平面

镜成像特

点”的探

究,学习对

实验过程中

信息的记

录。

培养学生动

手动脑能力

和科学探究

的态度。

在探究“平

面镜成像特

点”中领略

物理现象的

美妙与和

谐,体会获

得知识的成

功感。

提高学生质

疑,分析,

总结解决问

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

互动,培养

学生发散思

维能力和创

新意识

培养学生逻

辑思维能力

和语言表达

能力,体现

学生的主体

地位。

学案

实物

投影

幻灯片

师生互

思潮冲

小组合

作实验

探究

讨论法A

B

行新课分

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归纳结论

搜集证据,归纳结论:

证据一:玻璃板或平面镜

后面的像与物体完全重合

结论一:像与物大小相等

(板书)

证据二:物距像距实验数

据(实物投影)

结论二:像与物到平面镜

的距离相等(板书)

培养学生搜

集证据,归

纳总结并通

过现象看本

质的能力;

培养学生汇

报探究成果

的习惯。

头脑风

讨论法

指导学生回忆测量物距、像距

过程,分别平面镜、物体、像

的位置做出标记,观察物像连

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进行操作,搜集并分析证

据。

结论三::平面镜所成的

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平

面镜

培养学生综

合分析论证

能力

培养学生严

谨求实的科

学态度。

学案

幻灯片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

能通过平面镜观察像,但在平

面镜后却观察不到?

补充实验:用一张白纸作为光

屏放置于平面镜后观察,能否

用光屏承接像。

带领学生回忆小孔成像现象,

引出实像、虚像概念及判断

方法。

解释平面镜成像原理。

学生操作,搜集并分析证

结论四:平面镜所成的像

是虚像。

观察实验现

象,感知虚

像的含义。

了解平面镜

成虚像,了

解虚像的形

成。

通过与小孔

成像的比较

使学生更深

入理解实相

虚像的概

念、区别。

幻灯片

实验法

佯谬法

动画展

师生互

总结、作业拓

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

解密刘谦魔术

出示建筑设计应用平面镜的图

片《国家大剧院》、《泰姬

陵》:

完成实验报告(学案)

解密魔术

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说

明刘谦魔术注意事项

列举平面镜成像现象在生

活中的应用

课堂感言:

1、你若不想做,会找到

培养总结归

纳能力。

通过对平面

镜应用的了

解,初步认

识科学技术

对人类生活

的影响。

培养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

学案

幻灯片

视频

发散思

.S

O1 N1

B1

O2 N2

B2

.S’

A

B

A’

B’

总结、作业拓

中国北京

印度

引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

观的升华。

作业:

科学小论文《生活中的平面

镜》

小制作《一物多像》

结束语:

一个借口;你若想

做,会找到一种方

法。-----李鹏飞

2、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王充《论

衡》

3、没有大胆猜想就做不

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4、人的天职在于探索真

理---哥白尼

5、动手与不满足是进步

的第一必须品---爱迪

6、一切真理都必须从观

察实验得来---伽利略

7、成功包含了许许多多

的过失---肖伯纳

8、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9、思考是行为的种子---

爱迪生

10、快乐的名字是创造--

-西恩

给学生创造

独立探究、

研究问题的

空间

培养学生的

成就感和人

生信条,体

现人文关

怀。

课下探

网络求

收获感

【教学反思】

设计亮点

本节课,我的设计突出了对探究过程的重视,对学生活动的重视:

1、教学设计比较新颖、合理,教学过程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首先:以红遍全国的魔术师刘谦表演的魔术,并加入“隔山打牛”神功的渲染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次:通过调动学生回忆生活情景,挖掘平面镜成像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从生活情景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特点。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体验学习过程,体会探索学习中成功的乐趣。第三:通过电脑动画模拟,突破难点,解释成像的原理,和虚象的概念使学生的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整个探究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的很高。

2、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体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式学习。首先:在设计中我以课本为依托,又在课本的基础上对内容精心调整,对7个探究基本探究过程精心研究,加以创新:整个探究过程,将分析论证、交流、评估有机结合,不刻板追求体现每个探究过程独立存在。其次:把“学生探究活动的展开围绕‘像’的获得方法及手段”作为本节课学习主线,用轻松的魔术揭秘,创设情境形成探究的氛围;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处于主动实践,积极思考的探索状态,通过学生主动动脑、动口、动手,独立去观察、比较、归纳,在实践活动中来感受、来领悟、来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整堂课都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学习经历。

3、依托课本实验,对课本实验器材进行创新:常规实验未给学生准备其他供选仪器,多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较平面镜,玻璃板成像可以更好找到像的位置,但颜色效果不清晰、玻璃板薄厚影响试验现象、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等弊端)用点燃的蜡烛代替物体,用未点燃的蜡烛代替像(虽然可以比较物像的大小、物距像距,但实验涉及面过窄,局限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精神)。为改进试验常规实验的种种不足,真正体现学生探究学习,加入平面镜、薄厚不同的玻璃板、自制残缺平面镜、大小不同的蜡烛、自制相同“A”字模型、自制不同“A”字模型等,使学生更能发挥想象力,激发探究意识、培养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创新型人才。

不足

1、由于第一次面对镜头,在教态及课堂语言表达等方面没有很好的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在一些细节处理,如学生回答问题时虽做到了认真倾听,但及时的认可、鼓励做的不够,一些语言仍值得推敲。

2、课堂上学生略微有些拘谨。

3、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环节“包袱”的抛出,仍由教师引入,学生自主提问、猜想、探究能力有待加强。

感悟与重建

1、这节实验课,自我感觉比较难以驾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实验课,学生一旦动起来后,时间难以控制;(2)学生难以理解为何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同时理解虚像的概念也是难点

2、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有的学生习惯于老师的包办代替,他只是一名听众。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多的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问题走出课堂,不能把学生培养成被动的、吸收知识的驯服的工具。

3、由于学生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在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时,有部分学生感到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用及时调节活动密度,或从旁指导,也可预先布置一些准备工作的方法为学生的课内活动提供依托,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案后语】

本节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特点,成像原理和平面镜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初步了解虚像的概念,并能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释和解决简单的物理现象和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设计本堂课时,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提供充分的实践素材和参与机会,引导学生有层次,有实效的开展各类学习活动,突出“做中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激发表现等活动方式,运用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来初步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以及会应用它解释简单物理现象。

本堂课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知冲突阶段。以刘谦“魔术”及“隔山打牛”的教师渲染为引,提问平面镜中成的像与物体本身有什么特点?然后学生开始猜想、假设,对新知识充满了好奇,求知欲望显而易见,为下面的探究实验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认知体验阶段。同学们猜想的特点到底对不对呢?接下来让学生带着对科学结果的好奇心态去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选择仪器设计实验---表述设计思路---进行试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平面镜能成像但无法比较物像大小、物距像距无法测量;改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用完全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代替镜前蜡烛的像;用残缺平面镜及“A”得到残缺的像,并且只有大小相同的物体在特定的位置,才能将像补全,解决平面镜无法直接实验的问题;然后,比较大小,测量距离。一个实验变换位置做多次,得出实验结果,完成表格,然后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距离和物到平面镜距离相等。通过实验使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印象深刻,对知识理解得更好,同时训练了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和发挥其他技能的能力,接着继续提问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实际存在的物体吗?通过多媒体给出画面,提出启发性问题,人眼如何能看到物体?人眼能看到像是不是像有光射进人眼?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回答问题,是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以后到达眼睛的,在传播途中已改变方向,而人的眼睛根据光线的直进的经验来判断物体的位置的,觉得光线好象是从镜后的S’处射来的,但镜后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发光点S’所以是虚像,在讲的同时多媒体展示每个步骤,物理与信息化技术整合,让学生明确物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最后阅书,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归纳文字的能力。

第三阶段,认知反馈阶段。让学生通过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对所学知识作一个及时的反馈,通过生活中平面镜的应用环节,在相互合作交流中探索、体会,激发学生表现欲,培养和促进学生勇于钻研的精神和协作精神。

第四阶段,认知巩固阶段,自己解密“刘谦魔术”、“如果你是魔术师将如何完成表演?”及“刘谦魔术的失误”等环节,让学生进行分析,让他们了解,物理知识就在他们身边,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培养他们做有心人,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在回家作业中通过网络求助等完成科学小论文《生活中的平面镜》,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学案】

《平面镜成像》学案

年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的形成。

3.理解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3.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体会获得知识的成功感。2.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通过探究环节中相关的名人名言,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习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虚像的初步概念。

【备选试验仪器】

平面镜、薄厚不同的玻璃板、自制残缺平面镜、相同的蜡烛2支、不同的蜡烛2支、自制相同“A”字模型2个、自制不同“A”字模型2个、8K白纸、刻度尺、三角板2个、学生学案。

【学法】

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探究试验报告】

●观察平面镜中的自己,提出问题:

1、平面镜中的自己(像)和镜前的自己(物体)大小形状有什么关系?

2、平面镜中的自己(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镜前的自己(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讨论并提出猜想假设:

1、平面镜中的自己(像)和镜前的自己(物体)大小(相等/较大/较小)

2、平面镜中的自己(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镜前的自己(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较远/较近)

●设计实验

1、探究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讨论)

3、仪器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验表格设计:

●进行试验

●分析论证、评估、交流

探究实验进行中出现的优点、不足、改进: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结论:

平面镜成像特点: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面镜成像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质课平面镜成像教案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滨海县条港初级中学于正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 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 三、实验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不等大蜡烛2支、棋子2颗,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甲天下的山水图片吧!(课件出示 三幅图片:船行山顶) 面对此情此景,清代诗人袁枚这样赋诗:“船于山顶行,桨在天上撑”,你能根据画面说说:船能在山顶行是怎么一回事吗? 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会出现刚才的景象吗?这是因为?(水面是光滑的平的可 以看作镜子) 学生说出镜子后:同学们的课桌上也有一面的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你注意到它的表面怎么样? 师:像这种表面是平的镜子(教师板书)物理学中叫做“平面镜”。(课件出示:平面镜)师: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大都是在玻璃后面涂上水银制成的,是不是只有涂了水银的玻璃才是镜子呢?生:不是 师:同学们说说看,还有哪些可以当作平面镜?生:铜镜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制造了铜镜。师:是不是只有铜才能做成镜子。(学生讨论) 生:不是,有平静的水面。 生:光亮的金属表面。 师:不仅玻璃可制成平面镜,抛光的金属平面(向学生展示光盘的光滑一面)、平静的 水面都可以看作平面镜。 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一)虚像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本课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总结规律,体现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 【学生分析】 光学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利用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源: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的重点在“设计”和“探究”的过程上: 1.“如何证明像与物是否等大”→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 2.“如何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同上方法,用一个物理替代像

→找到像的位置→测量分析 3.“如何确定像是虚像”用一张白纸作为光屏→在镜后观察纸上像的情况→得出是虚像 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尽量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认真记录实验信息,得出结论,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均相同)的蜡烛2支、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虚像,简述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举例说出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

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新课教学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 (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做法:边示范边讲解。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图2.3—1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师]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

平面镜成像教案

2.1(2)平面镜成像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知道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及虚像的理解 教学用具: 平面镜、玻璃板、相同的两支蜡烛、光屏、刻度尺等 1

2

教学反思: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是课程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实验,也是学生第一次做探究性的实验,所以基本是按照猜想、假设、验证和归纳的步骤进行。平面镜是学生常见的一件物品,几乎每天也在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所成的像也能进行合理地猜测。但由于美术教学中视觉的“远小近大”也使不少同学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镜中的像越小,这些猜想而引发的矛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如何进行实验验证,必须使学生明白首先要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如果直接用平面镜是没有办法准确找到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质疑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其它可以替代平面镜的物体——玻璃板。教师引导得当,学生想到玻璃并不是难事。第一产次做探究实验,且平面镜成像并不是很难,所以可心大胆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实验,让他们在展示自己的实验和总结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再进行改进,再进行实验。也许部分组只能得到其中的一个特点,但在反馈实验中自然知道了如何去做,比按教师要求一步步去做反而收获更多更好!也可以自己弄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如为什么平面镜要垂直桌面,有些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垂直桌面,已经发现像悬在了空中,不利于确定像的位置和测量距离……。实验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探究,但实验后的反馈是必须要共同来完成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优点。 整节课学生的探究兴趣一直比较浓,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只重热闹而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对于平面镜成实像还是虚像,从学生作业中发现这一问题还没有完全明白。用光屏接收不到蜡烛的像,但有些同学看到透过玻璃后,光屏上变亮了,认为那是蜡烛的像。实验时应让学生竖起挡板,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有一道题目是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张黑纸后,是否还能看到镜中的像,有些同学将黑纸误认为光屏,说不能看到像,这主要也是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还没有真正理解。在教学时将“小孔成像”与“平面镜成像”结合起来讲解,说明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对于另一个难点,平面镜中为什么会有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抽象,所以借助于作图帮助理解。,作图时哪些是虚线,哪些是实线也必须对学生讲解透彻。这样有利于学生做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时而不会出错。 3

平面镜成像公开课教案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 三、实验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不等大蜡烛2支、棋子2颗,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甲天下的山水图片吧!(课件出示三幅图片:船行山顶) 面对此情此景,清代诗人袁枚这样赋诗:“船于山顶行,桨在天上撑”,你能根据画面说说:船能在山顶行是怎么一回事吗? 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会出现刚才的景象吗?这是因为?(水面是光滑的平的可以看作镜子) 学生说出镜子后:同学们的课桌上也有一面的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你注意到它的表面怎么样? 师:像这种表面是平的镜子(教师板书)物理学中叫做“平面镜”。(课件出示:平面镜) 师: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大都是在玻璃后面涂上水银制成的,是不是只有涂了水银的玻璃才是镜子呢?生:不是 师:同学们说说看,还有哪些可以当作平面镜?生:铜镜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制造了铜镜。 师:是不是只有铜才能做成镜子。(学生讨论) 生:不是,有平静的水面。 生:光亮的金属表面。 师:不仅玻璃可制成平面镜,抛光的金属平面(向学生展示光盘的光滑一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三水区第三中学刘颖仪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和改变光路的作 用。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揭示平面镜成像规 律。 (2)通过用对称法完成平面镜成像作图,训练学生运用几何知识和物理规律研究简单光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像与物的左右关系,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难点:设计探究性实验及对虚像的初步认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3—37并让学生动手照镜子,注意观察自己和镜子的人有什么不同?(激活课堂气氛)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交流合作,解读探究 [动手做]学生观察桌面上的平面镜并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什么是平面镜。[小结]表面是平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2、提出猜想: [教师提问]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4)颜色相同; (5)成的是倒立的像; (6)物体离开平面镜像也离开。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平面镜成像优秀教案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 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 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 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4.应用知识 讨论:身高 1.6 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 0.5 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 0.5 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解答(1)像高 1.6 m,像离镜 0.5 m。 (2)人后退 0.5 m时,像高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 0.5 m。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我们能看见 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 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边板画边讲授,进 行解疑,具体做法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 学生: 你们知道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其实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所以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 分析可知: ①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 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1发出的。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

人教版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2)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难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设计与实验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实验法等。 四、教学用具: 玻璃板、两个等大的物体、两根等大的蜡烛、直尺,白纸、笔、支架两个、镜子等。 五、课时安排:1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欣赏水中倒影的图片,以及列举日常生活中我们照镜子打扮自己和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引入课题——平面镜成像。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习目标展示。 进行新课: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平面镜里的像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并回答下列问题: (1)、平面镜里成的像跟你的脸一样大吗? (2)、当你的脸远离平面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变化?是远离还是靠近? (3)、眨一眨你的左眼睛,观察你的像眨的是哪只眼睛? (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1、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主要考虑像与物之间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 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试着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可能有什么特 点?(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本环节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 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 以下猜想: 1、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你认为平面镜后面真有物体的像吗? 4、你发现平面镜成像还有什么规律? 自学指导

平面镜成像-教案

《4.2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初中光学的关键内容。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引入课题,而我尝试着曾加一个平面镜的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设计上,通过给定的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的实验探究操作,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难点是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等大的虚像。 二、【学生分析】 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已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但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探究的操作能力。引导性地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乃至结论的得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虚像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态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光污染的实例,加强珍爱生命的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点】 1.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2.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六、【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七、【教学器材】 演示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玻璃镜、白纸一张、纽扣电池等小件。 学生用:玻璃镜、玻璃托、白纸一张、塑料蜡烛两个、尺子、笔。 八、【课时安排】40分钟 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二、探究过程。 师:老师叫两名同学上来表演一个小游戏。 (通过游戏展示:两个同学面对面,听老师指令 看谁做的对) 师: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相同的情况呢,这 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题。 §4.2平面镜成像 1、师生共同探讨 其实平静的水面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块 平面镜,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美景: 教师展示光滑的瓷砖、镜湖等图片。 师:同学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结合我们 生活,思考一下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有何相同和 不同之处?(学生会有一些零散的答案) 师:客观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出关于平面镜 成像的实验探究。 观察演示 思考原因 1、游戏的玄 机,能引起 学生的兴 趣, 2、教师边 实验,边引 导学生注 意观察。 3、感受大 自然、人文 的美,情感 教育

平面镜成像观课报告

《平面镜成像》观课报告 本次研修观看了几位优秀教师执教的展示课,受益很深。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滨城区第四中学李平贵老师执教的《平面镜成像》一课,教学中环节齐全、目标明确、设计思路新颖、体现主题地位。通过多次观摩本节课,结合对自己平时教学的反思,我深刻感受到:这是一节能够真正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优质课。 一、落实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李老师确立的教学目标落实了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练习设计合理,目标明确,设置恰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内容安排合理,目标检测及时有效,达成度高。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思路设计新颖 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采用了温故知新→激趣质疑→实验探究→互动研讨→分析解疑→反馈练习→应用提高的教学程序。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在同学交流过程中,他不失时机的提出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各自的观点看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学生不易理解,李老师通过设计学生容易答出三个问题进行引导,加上前面复习中光路图的画法

为突破学生理解平面镜成虚像这一难点打下基础,在课上李老师又通过演示,让学生自己在镜后放一张白纸作为光屏,从边上看屏上有没有像,和平时投影仪屏上的像进行比较,使学生明 白实像和虚像区别,针对学生平时的认识“人离镜子越远,像越小”,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辨别,很好的纠正以前的错误观点。 三、发挥主体地位 在整节课教学活动中,李老师始终扮演着适时引导的角色,放手给学生,对学生做到了真正的信任。在各个活动中全体学生始终兴趣浓厚,积极参与,观课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团队内学生间的尊重和信任,而要做到这一切正是因为李老师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中也乐于展示自我,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李老师的这一节课确实是一堂非常精彩的展示课,对我的启发和影响应该不止上面提到的几点,以后的学习中我将进一步学习反思,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平面镜成像(二) 课题:平面镜成像 单位:杜关中学 姓名:苏建平

【教材分析】 本课依据的教材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五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本节内容是光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在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及应用。本课中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还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材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探究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 平面镜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镜子所成的像学生具有一些“前概念”,比如感觉到“镜中的像与物左右相反”、“像近大远小”等。但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没有仔细的研究过,对“像”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概念外显、认知冲突、概念澄清、变式练习”四阶段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 尽管本课的探究是学生光学中的首次科学探究活动,但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已经历了几次科学探究,这就为本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基础。 【设计思想】 一、重视思维训练 学生探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避免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和形式化,使探究活动达到启迪学生思、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我没有为学生直接提供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怎样做”、“应该这样做”,而是转变角色,既作为学习生活中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设计、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在学生交流环节,让学生自己分析误差产生原因:在教学反馈环节,安排了“找图中错误”等思维练习活动,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过程体验 学生要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离不开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实践中产生的,课堂应成为学生体验、感悟、参与的舞台。创设探究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正是为学生搭建这种舞台。例如:在提出猜想的环节,让学生用小镜子观察自己或周围的同学,根据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这样的猜想有感而发,更真实、更实际。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或者兴趣自主选择、进行实验探究,同时,为学生提供电池、胶棒、国际象棋子这些色彩鲜艳、易操作、易观察的器材,让学生在可选择的条件下通过动手、动眼和动脑来完成科学探究。三、关注交往与合作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在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我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师生合作讨论的方式;在实验探究环节,采用了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的方式;在交流总结环节,采用了小组交流、师生共同评估的方式。这种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四、体现学科综合 新课程倡导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改变学科本位,推进课程整合,让学生在科学情境、人文情境中感受求知的快乐。我在本节教学中,开发了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承的其它学科资源,如小女孩在镜前玩耍的生活片段,CAI 动画课件,找错误的图片,对称的自然风景,优雅的配乐等,将它们合理运用到教学环节中,力求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深刻感受科学的美,艺术的美,自然的美,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次难忘的

平面镜成像教案(详案)

平面镜成像 航天中学安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会辨别实像与虚像 3.知道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光污染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替代法研究物理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收集数据以及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体会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的情感。 2.对易碎物体轻拿轻放,养成爱护仪器的习惯 3.体验平面镜的对称之美 4.培养学生具有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关注光污染)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收集数据以及合作精神 二、难点 1.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一、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分组科学探究法、启发、引导 二、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学习、交流评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蜡烛两支,烧杯,水,打火机,自制教具,玻璃板平面镜成像演示器,白纸,刻度尺。 教学程序: 一、课题引入 拿出镜子照一下镜子,并问同学们,老师在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在照镜子,照镜子的时侯我们能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像,镜子的表面比较平,所以把它叫做平面镜。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面镜成像。 二、新课教学 同学们,请看这里,我这里有一个平面镜,现在我把烧杯里的蜡烛点燃,大家能看到蜡烛的像吗?你们看到的就是平面镜所成的像,好,我现在换成玻璃板,大家也能看到蜡烛的像吧?玻璃板的表面很平,相当于平面镜,所以也能成像。现在老师能让蜡烛无法吹灭,也无法点燃纸片。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放在烧杯里在玻璃板后来回移动,直到完全重合,假装点燃后边的蜡烛,先用前面的蜡烛点燃纸片,再用相同纸片放在后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1 人教版

《平面镜成像》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 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3)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②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③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②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③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分组:同样大的5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笔、平面镜、玻璃板等。 演示:“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玻璃板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认识,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探究,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启发。

平面镜成像教案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3)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分组:同样大的5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笔、平面镜、玻璃板等。 演示:“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玻璃板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4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4-3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光学的基础,学好平面镜相应知识,为几何光学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实验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新的尝试,有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验——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对进一步理解等效替代法在物理学中的实验意义,并对掌握该方法作出的新的尝试。方法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本节课还必需由教师对知识点进行相应的讲授,在明确光的反射定律的前提下,对光路图的作法作必要的探讨与讲解,将讲授与自主学习有机统一起来。 二、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初中学生,对于光现象,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感性认识,平面镜也是人们生活中的必备物品,因此学生对平面镜的了解已经具备了相应感性认识,从生活中得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深刻的。因而学生已经有着一定的物理知识的准备,这为探究实验打下了较好的知识,接下的任务是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已经的知识结构,将零乱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条理的理性认识。 三、教学设计思想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是单一、被动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学生像一个容器一样,教师给多少东西,他们装多少。这种“单边活动”是以教代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于是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这样无法启动学生深层次的体验,无形之中抹杀了自主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造就了许多高分低能畸形发展的学生。 基于这种种状况,课程改革力主转变学习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就应当

突出以学为主的本位思想。课堂的教学过程应当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是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暴露困难、疑问和矛盾;另一方面又展示学生的发展、聪明和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强调过程的学习就是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体验,也是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在授课中确立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思想。 探究式实验学习是将学习中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由于学生对以往的学习和探究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经验积累,本课程设计充分运用本节内容让学生体会探究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探究,带着问题去思索,逐渐积累和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基于以上新课程提出的课改要求,本节课程设计力主以学为主、以探究为主 ............ 要过程 ........。设计思想力求体现新课程..........,更重视过程的体验 ...,既重视科学知识的积累 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授课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探究过程,关注学生的人格的养成。从而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四、教学目标确立 三维目标相互交织,知识内敛,过程开放,情感体验。缺一不可。 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方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教 学 设 计 单位:会泽县鲁纳中学 姓名:胡加云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

第四章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平面镜的应用。通过本节教学活动应使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初步了解虚像的概念。 平面镜学生很熟悉。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例如,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跟物是否相等;当物与镜面之间的距离改变时,像的大小是否改变;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 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虚像的概念。 2.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掌握“替代法”“转换法”等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让学生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并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2.将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性向自主性转变,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多媒体平台、平面镜一块、玻璃板 学生分组用:玻璃板、两支等长的蜡烛、光屏、火柴、一张方格纸●教学流程图

8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 第3节 平面镜成像教案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新课教学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二节平面镜成像 教案设计思想 突出学生参与理念,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究之中。通过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的重点在“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 (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改为平板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说明 本课主要围绕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 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像的位置以及对虚像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平面镜、课件、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打火机、夹子两个、8 K 白纸一张、玻璃板、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用PPT 展示平面镜成像相关的山水图,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山水图有什么相同的?这么漂亮的景色是如何形成的?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完美,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 (一)平面镜 通过幻灯片展示日常生活中可以看作是平面镜的一些物体,如:平静的水面、玻璃、光滑的地板等。 生:找出共同点 师给出结论:表面平整光滑的镜面叫做平面镜。平面镜能成像。 (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边板画边讲授,进行解疑。 (三)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