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积古地理期末题总结

沉积古地理期末题总结

沉积古地理期末题总结
沉积古地理期末题总结

沉积古地理期末考试题总结

名词解释

①雷诺数:是表示流体的流动状态的无量纲数;是判别层理和紊流的定量准则。计算公式为:

Re=惯性力/粘滞力=Vd / =Vd/v 其中:Re为雷诺数,V为流体平均流速,d为管道直径,为流体密度,或v为流体粘滞系数。当雷诺数大于临界值(管道条件为2320、明渠条件下为500)是流体为紊流,小于临界值时流体为层流。

②福劳德数:是急流和缓流的定量判断准则,与流体流速、重力加速度和流体深度有关。计

算公式为:Fr=惯性力/重力=V/gh 其中:Fr为福劳德数,V为流体流速,g为重力加速度,h为流体深度。Fr=1时,为临界流;Fr>1时,惯性力作用大于重力作用,水流为急流;Fr<1时,惯性力作用小于重力作用,水流为缓流。

③重力流:是非牛顿流体,由沉积介质与沉积物混为一体搬运,又称密度流、块体流,整体

混浊度大,以悬移方式搬运为主,是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④牵引流:是牛顿流体,属弱水流作用的流体,能沿沉积底床搬运沉积物的流体,包括河流、

海流、波浪流、等深流、潮汐流、大气流等。

⑤碳酸盐补偿深度(CCD界面):水深4000—5000m处,沉积物中无碳酸盐颗粒,为碳酸盐

的补偿深度。在这一深度上,碳酸盐颗粒的沉淀速度等于碳酸盐的溶解速度(碳酸盐岩被完全溶解的界面)。

⑥浪基面:是指波浪作用能波及的海、湖水深度,在此深度以下波浪的作用不再影响到沉积

物表面颗粒的运动。浪基面的深度大约等于二分之一表面波长,浅海中通常20米左右,湖泊中通常5—10米。

⑦原生沉积构造:指沉积物沉积时至固结以前所形成的构造。它反映沉积时介质的性质和能

量方面的信息。

⑧次生沉积构造:指沉积物压实或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沉积构造,它可以反映成岩环境。

⑨碎屑物质:陆源碎屑是母岩经过风化后的残余碎屑物质,包括岩屑和单矿物。残余碎屑物

质包括碎屑物质和不溶残余物质。碎屑物质是母岩机械破碎的产物,如石英、长石、岩屑、云母碎片等。碎屑物质形成碎屑岩。

⑩陆源碎屑:陆源碎屑是母岩经过风化后的残余碎屑物质,包括岩屑和单矿物。

?内碎屑:盆地内准同生改造的碳酸盐颗粒。而来自于沉积盆地之外,从老地层内剥蚀搬运而来的碳酸盐碎屑应属于陆源碎屑。

?沉积模式:又称相模式,是对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发展演化及其空间组合形式的全面概括,是以图形或文字方式表现的一种理想的、概括的沉积相格局,并能有助于了解复杂的自然现象和作用过程。

?层理构造:是由沉积物的成分、颜色、粒度等在垂直于沉积物表面(层理面)的方向上显示出来的特征。

?泻湖:泻湖是被障壁岛将其与广海隔开,海水含盐度不正常,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水能量一般较低,潮汐作用为主,沉积物为粉砂和泥,以水平层理为主,生物数量不多(属种单调、体小壳薄)。可分为咸化泻湖和淡化泻湖两类。

?浅海:正常浪基面到水深200m的区域。如果陆棚区的下界也为200m,则浅海相当于陆棚区(大陆架)。一般情况下,浅海环境只是陆棚区的一部分。浅海带底部地形平坦,坡度一

般不超过4°,缓慢向海倾斜直至转折处。浅海带位于浪基面之下,通常波浪和海流作用不强,沉积颗粒细小,主要为粉砂和粘土质沉积。在有河流、潮流、风暴流和浊流活动的地区可形成砂质沉积。

?生物礁:是指由造礁生物原地生长建立起来的水下隆起,沉积厚度比相邻地区大,具有完整的生物骨架,形成深度从海上表面到水深200米以下,有些地区可延伸到深达500米。

生物礁的沉积相一般可划分为三个相带:礁核相、礁前相和礁后相。

?泄水构造:碟状构造指粉砂或砂中凹面向上的泥质纹层,是含水沉积物在压实固结时,由于超孔隙压力所引起的孔隙水向上流动形成的。在碟状体之间有时可见近于垂直层面的泄水管(泄水构造)。

?平行层理:在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相互平行的、水平或近水平的、有中粗砂岩、砾岩组成的层理,一般认为是在水流能力比形成大型交错层理更强的高流态条件下的平坦床沙上形成的,其特点是颗粒粗、伴生有剥离线理、与大型交错层理共生。形成环境主要为河流、海滩、浊流等环境。

?鸟眼构造:在泥晶、粉晶白云岩或灰岩中,直径在1—3㎜之间,多平行层理排列,似鸟眼状,被亮晶方解石或硬石膏充填或未被充填的构造。

?碳酸盐台地:指地形平坦的浅水碳酸盐沉积环境,后来该术语的含义扩大了,泛指所有浅水(水深一般在风暴浪基面以上)碳酸盐沉积环境,不管其地形是否平坦。碳酸盐台地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潮坪、生物礁、浅滩、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等。

21潮坪:是具有明显周期性潮汐活动,但无强烈波浪作用的十分平缓倾斜的海岸地区,可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

22扇三角洲:是由冲积扇提供物源,主要发育于水下的楔形沉积体,是活动的冲积扇与水体之间的沉积体系。

23萨布哈:是指波斯湾海岸的一片荒芜低平的盐碱地,现在用来代表干旱气候条件下有盐壳的盐坪、盐沼和盐碱滩沉积环境。对潮上带的盐坪称海岸萨布哈,大陆内干旱盆地形成的盐碱滩、干盐湖则称为大陆萨布哈。靠陆方向为结核状硬石膏层、碳酸盐和石英砂、肠状石膏层;向海方向则为块状的石膏软泥沉积。

24层流与紊流:流体质点的运动有条不紊,呈不混杂并分层流动的状态,这种流态称为层流;

流体质点的运动呈现的分层流动状态被打破,发生相互混杂,并且有纵向脉动,这种流态称为紊流。

25沉积旋回:沉积盆地的充填常表现出旋回性特征,沉积旋回是指有关的沉积作用及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而形成沉积单元成规律组合。

26包卷层理:指夹于未变形层之间的一个沉积层内的纹层具有显著的盘回褶曲或复制揉皱的一种构造。其褶曲形态以“宽向斜、窄背斜”为特征。与滑塌构造不同的是包卷层理的纹层虽强烈揉皱但仍非常连续,无断层、滑动及角砾化现象,而且仅限于一个层内,不涉及上下层。其成因主要是由于沉积物的液化作用和液化层的侧向流动的结果。

27沉积环境:一个发生沉积作用的、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地貌单元,并以此与相邻的地区相区别。

28沉积盆地:简称盆地,是指岩石圈表面在三度空间内,容纳沉积物堆积和叠置的场所,其边界为各种不同性质的构造活动带和自然地理障壁单元。(或:地球表面发生沉积作用的凹陷地区。)

29弧后盆地:岩浆弧与大陆边缘之间的边缘海盆。它由弧后扩张作用形成,其基底为大洋型地壳。现代弧后盆地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边缘,水深可达3000m。盆地中浊流沉积非常发育。盆地靠大陆一侧是在陆壳或过渡壳基底上发育的冒地槽型沉积,与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相似;在靠岩浆弧一侧是在过渡壳和洋壳基底上发育的优地槽型沉积。

30沉积盆地分析:将沉积盆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如沉积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学科的知识,采用多种方法如钻孔、露头观察和地球物理等方法对盆地的形成、沉积充填、古地理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进行综合研究的过程。

31沉积相:指沉积环境的产物,能够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综合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

32沉积体系:沉积相是指能够反映形成环境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而与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有成因联系的三维岩相组合称为沉积体系。

33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在目前可以观察到的在横向上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在纵向上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34沉积构造:是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的不均一性而形成的岩石宏观特征。

35沉积分异作用:按沉积物的物理特性(颗粒的大小、形状、比重)或化学成分,呈规律性依次沉积的现象称为沉积分异作用。

36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当介质能量降低时,被搬运的碎屑物质和粘土物质按颗粒大小、形状、比重依次发生分异并依次沉积的现象。

37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由真溶液化学组分的类型和外界化学条件的变化使真溶液发生有规律的沉积的现象称为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即形成的化学自生矿物和化学沉积物的分布有一定的趋势和规律。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卤化物。

38丘状交错层理:是在正常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范围内受风暴作用形成的一种交错层理。

39古流向指向构造:主要指那些因沉积介质流动而产生的具有指示水流方向意义的原生沉积构造和组分颗粒的定向性排列,其中包括交错层理、底痕、波痕、水流线理、冲刷—充填构造以及生物化石和碎屑颗粒的定向性排列。

40跳跃搬运:碎屑颗粒顺流一边跳跃一边向前,时沉时浮,称跳跃搬运。

41波痕指数:指波痕的波长与波高之比(L/H)。

42障壁海岸:在海岸地区与广海陆棚之间存在障壁地形使海域隔绝或部分隔绝,近岸海水处于局限流通或半局限流通状态。这里的波浪作用不明显,主要受潮汐作用的影响,水动力能量一般较弱,海水盐度也不正常。

43无障壁海岸:无障壁海岸与广海陆棚之间不存在障壁岛、砂坝或生物礁的障壁地形。海水与大洋连通性好,可以充分的流通和循环,海水盐度正常。这里受到明显的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这类海岸又称广海型海岸或大陆海岸。

44浊流:是一种混合着大量自悬浮沉积物质的高速紊流状态的混浊高密度流,是由重力推动流动的重力流的一种。(或:浊流是在陆棚、陆坡和三角洲等斜坡处的为固结沉积物,由于地震、风暴等诱发因素作用形成的大规模、突发的、由重力驱使沿斜坡向下流动的水和沉积物混合的高密度流体。)

45现实主义原理:现在正在进行着的地质作用,也曾以基本相同的方式和强度在整个地质时期发生过,古代的地质事件可以用今天所观察到的现象和作用加以解释。

46递变层理:也称粒序层,以粒度的递变为特征的沉积单元。递变层理内部除了粒度递变之外,一般无任何层理;其底部与下伏岩层总是突变接触,单个递变层的厚度变化大,一般为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常见于浊流环境中,在潮坪、河滩、三角洲、陆棚等亦可见零星分布。

47冲积扇:由洪水携带的沉积物从山区流出,在出山口的山麓地带因坡降减小、流速减缓条件下沉积物堆积而成。主要分布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区。冲积扇在平面上呈扇状、辐向剖面呈下凹状,横向剖面呈上凸状,扇体半径自几百米到几百公里。一系列冲积扇体叠置可构成冲积扇体系。

48红层:多为大陆环境,为含Fe矿物在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风化后成赤铁矿而显红色。

海相红色页岩可由化石红色或干旱气候带的风成产物。

49礁灰岩: 由复体、固着的造礁生物形成突起和抗浪的地貌。造礁生物主要有珊瑚、层孔虫、苔藓虫、海棉、藻类等。礁灰岩(藻礁灰岩、叠层石灰岩)是浅海环境的良好标志。

50生物相:能够反映其沉积环境条件的古生物学特征。

51生态分异:由于生物习性不同,导致不同的环境中生物的组合(生态组合)面貌不同。

52生物分区: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和气候带的影响,使生物在演化体系上出现的差别。

简答和论述

1、简述生物礁的相带划分及其主要沉积特征。

答:生物礁的沉积相一般可划分为三个相带:礁核相、礁前相和礁后相。

(1)礁核相:礁主体,抵抗波浪的部分,由造礁生物的骨架和灰质软泥组成。为骨架岩和粘结岩。礁核可分为三个部分:礁顶冠带、礁前沿带和礁坪带。

A礁顶冠带:礁的最高部位。抵抗风浪的部分。

B礁前沿带:水深小于100m,生物群丰富多彩,除造礁生物外,附礁生物有腕足类、双壳类、珊瑚、海百合和钙质绿藻等。现代礁体珊瑚可延伸到水下30m。格架灰岩为主。

C礁坪带:位于礁顶和礁后相之间,水很浅(几米)。生物碎屑被胶结形成碎块灰岩,充分冲洗灰质砂形成灰质砂浅滩,纯净的骨骼灰质粒状灰岩、碎块灰岩。

(2)礁后相(礁后泻湖):向陆一侧,在礁坪的背风处,水体较为宁静。主要是礁前沿的灰泥,由风浪携带而来。常形成富泥的岩性。该相中海百合、钙质绿藻、腕足类、介形虫等海底生物大量繁盛。

(3)礁前相:向开阔海边缘的斜坡部位。为礁体碎屑灰岩(骨骼灰岩)、砂屑灰岩、泥质灰岩。主要是由波浪从礁核向下搬运而来。

2、论述退积型淡水碎屑湖泊的沉积序列特征。

答:如果砂坝不断向陆地方向推进,则出现退积型沉积序列,即自下而上为:半封闭湖湾沉积---障壁砂坝---湖盆沉积。

3、简述进积型河控三角洲的沉积序列的主要特征。

答:进积型河控三角洲的形成是不断地从陆地向海盆方向推进,形成总体向上变粗的反旋回常见序列:

主体是:三角洲平原的较粗粒分支流河道沉积和细粒的沼泽沉积;三角洲前缘砂和粉砂沉积;前三角洲泥。现自下而上描述如下:

第1层:暗色水平层理和块状层理的泥岩和粉砂质泥岩。生物扰动构造,含化石少,属前三角洲沉积。其下伏地层为正常浅海的大陆架泥岩沉积,含较多海生生物化石,并具有强烈的生物扰动构造。

第2层:泥岩、粉砂岩、极细砂岩互层。水平层理、波状交错层理、潜穴、生物扰动构造。含植屑和炭屑,为远砂坝沉积。

第3层:由较纯净的砂岩和粉砂岩组成。楔状交错层理、波状交错层理、浪成波痕、水流波痕。含丰富的生物碎屑,属分流河口沙坝沉积。

第4层:生物扰动构造发育的泥岩和泥质粉砂岩。透镜状层理,含半咸水生物化石和介壳碎屑,属分支间湾沉积。

第5层:槽状和板状交错层理砂岩。含炭化植茎和泥砾,为分支流河道沉积。

第6层:泥岩、粉砂岩、细砾岩互层,夹炭质泥岩或煤层。块状层理、水平层理和透镜状

层理。含大量植根和植屑化石,属沼泽沉积。

4、简述河控三角洲的沉积序列特征。

答:三角洲可划分为三种亚环境: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

(1)三角洲平原包括分支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湖泊和分支间湾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支流河道砂沉积与沼泽的泥炭或褐煤沉积。

A 分支流河道沉积:具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向上逐渐变细。下部为中—细粒砂,含泥砾、植物干茎等;上部粉砂、泥质粉砂及粉砂质泥等。砂质层具有槽状、板状、波状交错层理,其规模向上变小。其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接触。

B 天然堤沉积:以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水平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发育。水流波痕、植屑、植茎、植根和潜穴等较常见,有时见有雨痕和干裂等暴露成因的构造。

C 决口扇沉积:单向水流的交错层理砂岩,呈透镜状沙体夹在分支间湾细粒粉砂质、泥质和沼泽沉积物之间。

D 沼泽沉积:岩性为暗色有机质泥岩、泥炭或褐煤沉积。块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E 分支间湾沉积:泥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和细砂岩。水平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偶见海相化石。

(2)三角洲前缘

三角洲前缘可分为:分支流河口砂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水下分支流河道和水下堤等。

A 分支流河口砂坝沉积:河流带来的泥砂在河口处沉积而成。主要由砂和粉砂组成,分选较好,质较纯净。槽状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水流波痕和浪成波痕等。

B 远砂坝沉积:远砂坝位于河口砂坝前较远的部位。沉积物较河口砂坝细,主要由粉砂和少量粘土组成。水平层理为主,亦有波状交错层理和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

C 前缘席状砂沉积:由河口砂坝经海水冲刷作用使之再行分布于其侧翼而形成的薄而面积大的砂层。这种砂层分选好,质较纯净,可成为极好的储集层。常见平行层理和水流线理。

(3)前三角洲

三角洲体系中分布最广、沉积最厚的地区。主要由暗灰色粘土和粉砂质粘土组成。主要为水平层理、块状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含广盐度的化石,如介形虫、双壳类等。接近浅海的沉积特征。

5、试述三角洲的类型及其沉积特征。

答:三角洲的类型划分主要是根据其形态,而不同的形态主要是由于河流、波浪和潮汐作用控制的。盖洛韦提出了三元分类方案。其中有三种极端类型的三角洲:

A 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河控三角洲)

河流作用为主,平面形态呈长三角形,泥砂输入量大,砂与泥比值低。天然堤发育好,使分支流河道趋于稳定。分支流河口砂坝很发育,它们向前延伸,形成指状砂坝。

B 波浪作用为主的三角洲(浪控三角洲)

波浪作用大于河流作用,有一条或两条主河流入海,分支流不太发育,输入的泥砂量少,砂与泥比值高,输入的砂泥很快就被波浪作用改造,于是在河口两侧形成一系列平行于海岸分布的海滩砂坝,只在河口处才有较多的砂质堆积,形成向海方突出的河口。巴西的圣佛朗西斯科河三角洲为典型实例。

C 潮汐作用为主的三角洲(潮控三角洲)

低能河流和低能海洋,海岸带比较平坦,潮汐作用强,对河口三角洲砂体作用,结果是只

能堆积成小型三角洲。潮汐双向流动和河流的冲刷作用,常将河流带来的沉积物在河口的前方改造成线状潮汐砂坝。砂坝平行于潮流方向分布,在河口的前方呈裂指状放射分布。如果河流作用再弱,则不形成三角洲,形成海湾。潮汐流将砂带到较远处沉积,使河口形成特征的喇叭形,并向海方向扩展为较开阔的海湾(河口湾,如杭州湾)。潮控三角洲较少见,有珠江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巴布亚湾三角洲、恒河三角洲。

6、简述进积型无障壁砂质海岸的沉积序列特征。

答:一个完整的进积型无障壁砂质海岸沉积序列自下而上包括过渡带、临滨、前滨、后滨和海岸沙丘。

(1)过渡带沉积:为泥质粉砂到细砂沉积,生物扰动强烈,潜穴发育,致使原生层理遭受破坏。生物扰动很强烈时,可形成均匀层理。

(2)临滨沉积:沉积物主要由细砂组成,以水平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和大型楔状交错层理为特征。生物扰动程度自上而下逐渐加强。

(3)前滨沉积:沉积物粒度较临滨粗,主要为中细粒砂岩,以冲洗交错层理的普遍发育为特征,有时亦可见波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等,发育不对称的浪成波痕、菱形波痕、削顶波痕、双脊波痕以及细流痕等。

(4)后滨沉积:沉积物主要由细砂组成,有时可见介壳夹层。以水平层理为主,局部见小型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

(5)海岸沙丘沉积:沉积物主要由分选好和球度高的中、细粒砂组成。发育特征的风成交错层理,有时因植物根系破坏而显示块状层理,常见植物根迹。

7、简述无障壁陆源碎屑海岸(滨海)环境的亚环境划分及其特征。

答:(1)海岸砂丘:指海平面之上的海滩砂经风的改造作用而形成的沙丘带,位于特大风暴潮以上,基本是风成作用形成的。

沉积物成分和结构:成分单一,主要由石英组成,缺乏泥级物质和生物化石。石英砂分选极好,以细到中砂为主。石英砂表面常发育因颗粒撞击而形成的碟形坑,表面多呈毛玻璃状。

沉积构造:风成砂丘大型槽状交错层理。砂丘内部常有大量弯曲的侵蚀面。砂丘之间常有植被生长,植物腐烂后可形成泥炭层和根系层的透镜状夹层。

(2)后滨:海岸砂丘带下界与平均高潮线之间,特大风暴和异常高潮时才能被水淹没,受到波浪和弱水流的作用。

沉积物:主要是砂,常有生物介壳,有时可以由风暴浪带来大量介壳堆积形成介壳层。在浅的洼地中可发育纹层泥和藻席。由于蒸发作用,可发育盐壳。沉积物中常发育动物潜穴和足迹,但一般不易保存下来。主要发育水平层理、块状层理和小型交错层理。常发育有海滩沙脊和海沼沙岭。

(3)前滨: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是海滩下部逐渐向海倾斜的平缓斜坡地带。前滨带的发育与海岸地形和潮汐作用有关。前滨带以波浪的冲洗作用为特征,沉积物主要是纯净的中、粗石英砂,有时有丰富的生物碎片,重矿物可局部富集。沉积物分选和磨圆极好。平行层理和冲洗交错层理。常发育对称或不对称浪成波痕、逆行沙丘和暴露构造。生物化石少,多见生物碎片。潜穴和扰动构造发育,一般为垂直潜穴和U型潜穴。

(4)临滨:平均低潮线与正常浪基面之间,总是在水下。主要是砂质沉积。与前滨相比,也存在一个或多个与海岸线平行的不对称沿岸砂坝。上部以大型楔状或板状交错层理为主,下部以水平层理为主。沉积颗粒变细,生物扰动程度增强。向下逐渐过渡为过渡带的细粒沉积。

8、简述碳酸盐岩的横向沉积相模式特征。

答:(1)盆地:氧化界面以下至200m,低能静水条件,滞流缺氧和过咸化,暗色薄层粉砂岩、页岩、泥晶灰岩、硅质岩、薄层石膏层、浮游生物残骸。水平层理、韵律层理、块状层理。不利于底栖生物生长,浮游生物为主,不利于碳酸盐的形成。

(2)陆棚:氧化界面----最大浪基面,正常浅海,开阔低能,几十米---100m,沉积作用相当均匀;粉屑灰岩、粒泥灰岩、泥灰岩。水平层理、小型交错层理少量风暴影响,生物丰富,保存完整,远源风暴岩。

(3)深陆棚边缘:碳酸盐台地斜坡脚,斜坡末端,最大浪基面---正常浪基面,低能,来自远洋浮游生物及相邻的碳酸盐台地的细物质组成。水平层理,小型交错层理。有风暴影响,生物丰富,保存完整,近源风暴岩。

(4)台地前斜坡:深水陆棚边缘与台地的过渡地带,斜坡,角度可达30°。从浪基面之上到平均低潮线之下。生物十分丰富,发育有广海生物,但保存多不完整。生物碎屑灰岩,角砾灰岩,礁前塌积角砾灰岩。块状层理、变形层理、滑塌构造。

(5)台地边缘生物礁:从浪基面之上到平均低潮线左右,高能条件,下斜坡碳酸盐泥和生物碎屑沉积,有生物碎屑的园丘礁缓坡和生物骨架建筑的礁环,块状层理。

(6)台地边缘浅滩:从浪基面之上到平均低潮线左右,高能环境。盐度正常,海水循环良好,氧气充足。主要是碳酸盐砂,呈砂洲、海滩、扇状或带状的滨外坝。亮晶砂屑灰岩。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但由于底质常变动,因此不利于海洋生物生活。

(7)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的海峡、泻湖及海湾,潮下带为主(台地上的平均低潮线与浪基面一带)。水深几米到几十米,但处于较低能状态,盐度近于正常或略偏高。海水循环中等适合各种生物生长,但无狭盐度生物。沉积物中含有相当数量的灰泥,结构变化不大。含完整贝壳泥灰岩,生屑粒泥灰岩,柱状叠层石灰岩等。水平层理、小型交错层理。白云岩化明显。

(8)局限台地:泻湖相,潮间带为主。海水循环受到限制,海水一半较浅,盐度变化较大,淡化和咸化均有。潮间坪和泻湖中为灰泥、白云岩、藻席灰岩。粗沉积物出现在潮汐水道或海滩上。淡水和海洋植物均有发育。化石均很少。沉积物的成岩变化显著。发育纹理、鸟眼、藻叠层石,交错层理。可暴露于水面上,氧化和还原环境均可产生。白云岩化。

(9)台地蒸发岩:潮上带为主,在特大高潮或特大风暴潮时才被海水淹没。水动力弱,强氧化条件,白云岩、石膏、硬石膏,它们常与红层共生。陆源碎屑极为普遍,主要为风成及红层沉积。原地生长的生物很少。发育纹理、泥裂、叠层石、同生及成岩变形构造(结核、肠状构造等)。干热地区的潮上盐沼或萨布哈沉积是该相的典型代表。

9、阐述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的特征和各自的形成条件。

答:水平层理是细粒沉积物的主要层理类型,由彼此平行的纹层组成,纹层呈水平状,厚度1—2㎜,纹层可因粒度变化和有机质含量不同或颜色差别而显示出来,是低能或静水环境的标志之一。分布环境主要为湖泊、河滩、潮坪、泻湖、浅海、半深海、浊流等。

平行层理是由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相互平行的,水平或近水平的、由中粗粒砂岩、砾岩组成的层理,一般认为是水流能力比形成大型交错层理更强的高流态条件下的平坦底床上形成的,其特点是颗粒粗,伴生有剥离线理,与大型交错层理共生。形成环境主要为河流、海滩、浊流等环境。

10、波状交错层理与波状层理的区别。

答:波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呈波状,层系内的纹层可与界面相交,也可与底面大致平行的波状面。属小型交错层理。

波状层理:介于脉状与透镜状层理之间的过渡类型,是在泥砂都有供应,是砂层与泥层呈交替的波状连续层。

11、什么是雷诺数?按流动状态、流体的分类?

答:雷诺数:是无量纲数,表示流体的流动状态;是判别层流和紊流的定量准则;Re=惯性力/粘滞力=Vd / =Vd/v。层流:Re<2320(明渠条件下Re<500),缓慢的流动,流体质点做有条不紊的平行的线状运动,彼此不行混杂。临界流:Re=2320(明渠条件下Re=500),流动状态介于层流和紊流的转换点,其对应的是临界流速(VK)。紊流:Re>2320(明渠条件下Re>500),充满了游涡的急湍的流动,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有纵向运动,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混杂。

12、简述碎屑颗粒在牵引流介质中的搬运方式及其特征。

答:搬运方式的划分,按载荷方式,颗粒在牵引流中以床沙载荷和悬移载荷方式。

床沙载荷:指颗粒在流体下部(在床面上)作滚动、滑动和跳跃状态被搬运。有两群颗粒,较粗的颗粒(砾、较粗砂)在水床面上呈滑动或滚动搬运(基本上不离开床面);较细的颗粒(较细砂、粉砂)呈跳跃搬运(只离床面2—3粒径高度以内的颗粒)。悬移载荷:细小颗粒不与床面接触,在流体上部,总是呈悬浮状态被搬运。

搬运方式的划分,按颗粒与流体的力学关系,有3种搬运方式:滚动、跳跃、悬浮。A滚动搬运:颗粒停留在床面上,水力作用与颗粒向上游的一面,因为底部有摩擦阻力,所以作用于其顶部的流水比其下部的流水速度更快,推力更大,故颗粒趋向于滚动。B跳跃搬运:碎屑颗粒顺流一边跳跃一边向前(时沉时浮),称跳跃搬运。引起颗粒跳跃的条件是:①底部不平,使颗粒碰撞底部障碍物或其它颗粒而激发的向上弹跳力;②主要由流速引起的顺流推力;③水流引起的上举力(浮力)。C悬浮搬运:颗粒(细粒)被水流带起,在长期内很难下沉(低能,静水),呈悬浮状态搬运。

13、论述曲流河的垂向沉积相模式及其主要特征。

答:河床沉积(河道滞流沉积):由粗砾岩和底部河床滞流砾岩组成。可发育平行层理。

边滩沉积:是河床侧向迁移作用的产物。在边滩下部(靠近河心),沉积较粗的颗粒(以砂粒为主);上部离河心较远,沉积较细物质。层理主要以大中型槽状交错层理和板状交错层理为主,在较细的沉积物中出现各种中型交错层理。一般自下而上由大型交错层理逐渐变为小型交错层理。

河漫滩沉积:主要是泥岩、粉砂岩以及薄层泥质灰岩。层理一般不发育,或发育水平层理。在气候干旱地区,可见泥裂和钙质铁质结核;在潮湿条件下,植物繁茂,可发育沼泽沉积,形成泥炭或煤层。

特征:

A 以陆源碎屑为主。从下到上依次为砾岩、砂岩和泥岩。岩性变化频繁,极不稳定,上部偶见薄层泥质灰岩。

B 沉积构造向上变小,交错层理类型由大型变到小型,向上逐渐出现波状交错层理和爬升波痕层理,夹有水平层理,发育泥裂、雨痕等。

C 有泥炭和煤,常见植物化石和植物根,少量淡水软体动物,如腹足类和双壳类等。

14、简述威尔逊碳酸盐岩的横向沉积相模式的相带划分及其沉积条件。

答:见8题。

15、简述脉状层理和透镜状层理的特征和各自形成条件。

答:脉状层理形成于水动力作用强,砂供应充分,以砂为主,泥质物质主要分布在砂质波痕的波谷中,在沙脊上很薄或缺失,使泥质物质呈脉状分布在砂岩中,俗称“砂包泥”。

透镜状层理与脉状层理相反,是在水流和波浪作用较弱,砂的供应不足,而泥的供应较多的情况下形成的,其特点是砂质透镜体被包围在泥质中,在横向上不连续,俗称“泥包砂”。

16、简述深海粘土与深海软泥的概念及其意义。

答:一般来说,在深海远洋环境中洋流流动缓慢,海底温度低(近于零度),物理风化作用微弱,化学作用也很缓慢,沉积速率很低。深海沉积物主要由软泥及粘土组成。其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成因和生物残体及物质组分的含量。深海富集着从大洋沉淀下来的细粒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它们常和生物(浮游生物和植物)的残骸一起以极慢的速率沉积下来。如果主要由微体生物残骸组成(>30%)称为软泥或深海软泥,如抱球虫软泥和放射虫软泥。前者主要由浮游有孔虫,特别是抱球虫的介壳组成的,碳酸盐岩含量平均65%,也可称为钙质软泥。后者主要由放射虫残骸构成(达50%以上),碳酸盐岩含量少于30%,可称为硅质软泥。

如果生物成因物质的含量少于30%,称为深海粘土,如褐色粘土。褐色粘土是深海远洋中最主要的一种沉积物类型,主要由粘土矿物及陆源稳定矿物残余物组成,尚有火山灰和宇宙颗粒,碳酸盐岩含量少于30%。

17、什么是福劳德数?按流动强度,流体的分类?

答:是急流和缓流的定量判断准则,与流体流速、重力加速度和流体深度有关。计算公式为:Fr=惯性力/重力=V/gh 其中:Fr为福劳德数,V为流体流速,g为重力加速度,h为流体深度。Fr=1时,为临界流;Fr>1时,惯性力作用大于重力作用,水流为急流;Fr<1时,惯性力作用小于重力作用,水流为缓流。

18、简述层理的主要类型及其环境意义。

答:层理构造主要类型包括:

(1)交错层理:是由一系列与层理面斜交的内部纹层组成的沉积单位,它主要分布于碎屑岩和颗粒碳酸盐岩中,是在介质能量较强的情况下形成的,在河流、三角洲、滨海等环境中均可见。

(2)爬升波痕层理:是由水流波痕或波浪波痕的迁移而产生的,由向上生长的一系列相互叠覆的波痕层理组成。其形成条件是悬浮物质丰富,是波痕不仅向前迁移,而且向上叠覆形成一个相互叠覆的波痕序列。形成环境主要为浊流。

(3)递变层理:又称粒序层理,它是以粒度递变为特征的沉积单元。递变层内除了粒度递变之外,一般无任何层理。常见于浊流环境,在潮坪、河滩、三角洲、陆棚等处亦可见零星分布。

(4)平行层理:是由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纹层相互平行的由中粗砂、砾组成的层理,是在水流的搬运能力比形成大型交错层理更强的高流态下的平坦底床上形成的。主要形成于河流、海滩、浊流环境。

(5)水平层理:是细粒沉积物中主要的层理类型,由彼此平行的呈水平状的纹层组成,纹层厚度1—2㎜,纹层可因粒度变化和有机质含量不同或颜色差别所表现出来,是低能或静水环境的标志之一。主要见于湖泊、河滩、潮坪、泻湖、浅海、半深海、浊流等环境。

(6)块状层理:又称均匀层理,是肉眼甚至借助仪器也分辨不出层内纹理的沉积层,在砾岩、砂岩和泥岩中都有分布。均匀层理的成因包括:快速堆积无分选成因,如洪水、浊流、液流沉积形成;静水或深水环境成因,如深海泥岩;生物扰动成因使原始层理被改造。

(7)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这三种层理经常共生,是在有泥、砂供应,水动力条件强弱交替的情况下形成的。主要发育于潮汐环境下,在湖滨、三角洲前缘、河流等环境中也可见到。

(8)砂泥互层水平层理:水平的砂质层和泥质层相间重复出现,砂泥质层单层厚度数毫米至数厘米,等厚或不等厚,形成的动力条件比波状层理弱,主要见于潮汐、三角洲、湖泊等环境。

(9)韵律层理:在砂泥互层水平层理中由不同颜色、粒度和成分的单层在厚度较薄时(小于4—5㎜)所形成的纹层状互层,称为韵律层理,由潮汐变化、季节变化、气候变化、冰川作用等形成。

19、简述层面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环境意义。

答:层面构造是在沉积岩层面(顶面或底面)上的各种特征,主要有波痕、细流痕、剥离线理、冲刷痕和压刻痕。

(1)波痕:是水流、波痕或风的作用,在沉积物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痕迹。波痕的类型、大小、形态、对称性、介质类型各有不同,按介质及作用(成因)类型分为水流波痕、浪成波痕、干涉波痕和改造波痕、孤立波痕、风成波痕。

A 水流波痕是由单向水流作用在床沙表面所产生的,在河流、三角洲等环境常见。

B 波浪波痕是由波浪作用在床沙表面所形成的,在湖泊、海洋的滨岸地区常见。

C 干涉波痕和改造波痕是在浅水区,由不同方向的波浪或水流同时或基本同时的联合作用下形成的。常见于潮间带,是很好的沉积环境和古水流标志。

D 孤立波痕是在泥质物表面由于砂供应不足而形成的不连续底形,孤立波痕与正常波痕相似,但它们发育不全,波高较低,因此波痕指数较大,构成透镜状层理。

E 风成波痕一般具有直、长而平行的脊,形态不对称,其内部构造和水流波痕相似,具有前积纹层。风成波痕发育于沙漠、海岸、干旱—半干旱气候下的河流等环境中。

(2)细流痕:是由细小水流的刻蚀作用所形成的表面侵蚀痕迹。当水位下降使沉积物表面暴露于水面之上时,水便从沉积物中溢出,形成薄层水,并侵蚀沉积物表面,形成细流痕。细流痕具有不同的形状,如树枝状、网状,细流痕可指示沉积物表面间歇短暂暴露和古坡向。常见于潮间带、海滩、湖滨和洪水后的泛滥平原区。

(3)剥离线理:砂岩层面上存在的水流线理称剥离线理,表现为彼此平行的线状浅沟和低脊或颗粒的弱定向排列。剥离线理常分布在平行层理的层面上,是急流的良好标志。主要见于海滨、湖滨、三角洲平原和浊流环境。

(4)冲刷痕: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冲蚀出来的痕迹称为冲刷痕,风化露头上,在其上覆砂岩的底面以凸出的铸型保留下来,可以形成于介质流动的各种环境中。

(5)压刻痕:水流携带的物体在沉积物表面运动时所刻蚀出来的痕迹称为压刻痕。主要见于河流环境。

20、曲流河沉积的垂向序列基本特征及其与辫状河沉积的区别。

答:曲流河垂向序列的特点是:由下向上,粒度由粗变细,层理规模由大变小,层理类型由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变为小型交错层理,爬升波痕层理、水平层理,底部具有冲刷面,从而构成了一个典型的间断性正旋回。二元结构较为明显,上部单元沉积和下部单元沉积厚度近于相等

或前者稍大于后者。

辫状河垂向序列的特点是:河流二元结构的下部单元沉积发育良好,厚度较大,而顶层沉积不发育或厚度较小;底层沉积的粒度粗,砂砾岩发育;由河道迁移形成的各种层理类型发育,如块状或不明显的水平层理,巨型槽状交错层理,单组大型板状交错层理等。

21、简述曲流河沉积与辫状河沉积的主要区别。

答:曲流河沉积特征:①以陆源碎屑岩为主,从下到上依次为砾岩、砂岩和泥岩,岩性变化频繁,极不稳定,上部偶见泥质灰岩薄层;②沉积构造向上变小,交错层理类型由大型变到小型,向上逐渐出现波状和爬升波痕层理,中间夹有水平层理,并可发育泥裂、雨痕等;③常见植物印痕和植物根,可能有泥炭和煤,也见少量淡水软体动物腹足类和双壳类化石。

辫状河常见特征主要为:①粒级较粗,砂砾岩较发育;②层序下部发育由心滩迁移而形成的各种层理类型,如块状层理或不明显平行层理、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大型槽状交错层理;③泛滥平原细粒沉积物较薄或不发育;④心滩沉积的岩石比边滩更加复杂,粒度总的来说较粗,其中又有细粒夹层,同时边滩和心滩概率累积粒度曲线具有明显的区别。

22、试述曲流河的微相划分及其沉积特征。

答:(1)河道沉积:包括河床沉积和边滩沉积。

A 河床沉积:由粗砾岩和河床底部滞流砾岩组成,砾石具叠瓦状构造,最大扁平面倾向河流上游,砾石成分一般较为复杂;以粗砾岩和含砾粗砂岩为主,中细粒砂岩较少;向上颗粒逐渐变细过渡为边滩沉积。呈透镜状产出,底界与下伏地层之间为一个明显的侵蚀面。

B 边滩沉积:下部靠近河心,沉积较粗的颗粒(以砂粒为主);上部离河心较远,沉积颗粒较细。成分成熟度较低,以长石砂岩和碎屑砂岩为主。粒度变化范围大,可以由分选不好的砂、粉砂和泥等混合而成。层理非常发育,主要以大中型槽状和板状交错层理为主,在较细沉积物中也常见各种中型交错层理。在垂向上,一般自下而上由大型交错层理逐渐变为小型交错层理。

(2)河漫滩沉积

沉积的岩石有泥岩、粉砂岩以及薄层泥质灰岩。层理一般不发育,有时可见水平层理。在气候干旱地区,常见泥裂和钙质铁质结核;在气候湿热地区,植物茂盛,可进一步发展为沼泽,形成大量有机质堆积,甚至出现泥岩或煤层。

(3)堤岸沉积包括天然堤和决口扇

A 天然堤沉积物比边滩细,主要是粉砂岩和泥岩,二者常呈薄互层,其中粉砂岩层一般厚几十厘米,泥岩层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

B 决口扇是一种舌状沙体,厚度不大,从十几厘米到几米,呈透镜状。由细砂和部分粉砂级物质组成。可见各种小型交错层理,常见冲刷构造以及植物或其他生物化石。

(4)牛轭湖沉积

平面上形似牛轭,沉积物小范围分布。主要是洪水期带来的细粒物质,如粉砂和泥质等。

23、试述浊流沉积的形成环境及沉积特征。

答:浊流沉积的形成环境主要是深海—半深海大陆斜坡坡麓。

沉积特征:见24题。

24、论述浊积岩鲍马序列特征及其流体动力机制。

答:见24题。

25、简述浊积岩的沉积特征。

答:(1)内部构造:

一个完整的浊积岩序列由五个具有特殊沉积构造的单位组成,即鲍马序列。鲍马序列是鉴定浊流沉积的重要标志。

递变层(块状层或粒序层,A段):递变层是浊积岩层序的底部单元,一般由砂岩和含砾砂岩组成,具有明显的递变层理。底部含砾石,底面上有槽铸型、沟铸型的那个各种底痕,与下伏岩石为冲刷侵蚀接触。在厚的递变层底部可出现几厘米厚的逆粒序层,但很快就变为正粒序层。

平行层理段(B段):平行层理段主要由中、细粒砂组成,有时也显示递变特征,沿层理面有时可见剥离线理。有时B段为块状砂岩,并与A段呈递变关系。

水流波痕纹理段或变形层理段(沙波纹层理段或包卷层理段,C段):此段一般由粉砂岩组成,常显示水流波痕纹理(如波状交错层理)或变形层理(如包卷层理),偶尔有爬升波痕层理或大型水流波痕层理,与下伏的水平层理段(B段)为突变接触。

水平层理段(D段):一般由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组成,有明显的水平层理,与C段为渐变接触。

块状泥岩段(E段):此段一般由块状泥岩组成,为浊流之后稀薄的悬浮物质沉积形成。其中有时含半深海、深海有孔虫化石和平行层面或与层面微斜交的表生生物遗迹化石。

在E段之上发育有深海泥岩或泥灰岩,含典型的远洋生物化石,是浊流之间的间歇期正常深海沉积作用的产物,称F段。F段与E段不易区分。

完整的鲍马序列仅见与很厚的浊流沉积或复理石沉积发育的地区。鲍马序列常不完整,沉积序列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

(2)古生物特征

浊流沉积之间的深海沉积中含典型的远洋浮游生物化石,如有孔虫、放射虫等,沿层面分布有形态复杂的表面遗迹化石,如弯曲状、螺旋状、网格状等。而在浊积岩中则可含有异地带来的浅水动物化石,如浅水底栖有孔虫、钙藻化石和大型介壳化石等。

(3)岩矿特征

深海浊积砂岩的成熟度低,其矿物成分为陆源碎屑,且多为不稳定组分。除石英外,还有相当多的岩屑、长石、云母和泥质,多为硬砂岩或岩屑砂岩及长石砂岩类。有时含浅水生物碎屑。分选和磨圆均较差,基质含量一般大于15%。

26、简述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作用特征。(486字)

答:被动大陆边缘是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大陆边缘。它缺失海沟俯冲带,位于板块的内部,被动地随着板块而移动,故无强烈的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

被动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麓组成。

陆架上,在不同环境可接受陆源沉积(特别是三角洲沉积)或含丰富生物碎屑碳酸盐岩沉积。生物碎屑碳酸盐岩沉积主要见于热带和温带;寒带海域不利于碳酸盐岩的沉积,而是硅藻土较为常见。陆架上还有少量自生矿物沉积,如海绿石、磷钙石等。由于陆架多处于波浪、潮流活动的高能环境,故以砂质沉积多见。

陆坡上,与陆源沉积作用有关的营力主要有:①浊流,大部分浊流沉积沿海底峡谷被带过大陆坡,输往大陆麓,可能有部分浊流沉积停留在陆坡上;②滑塌和滑坡,其发生常与斜坡过陡或沉积物堆积过快有关,也可能受到风暴浪、海啸、地震、火山等触发而引起。

陆麓上,除浊流、滑塌和滑坡带来大量沉积物外,等深流也相当活跃。等深流具连续作用性质,常沿大陆麓活动。等深流可搬运粘土和粉砂,偶而还有细砂,也可以把携带的沉积物搬

地理考试后的总结怎么写

地理考试后的总结怎么写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地理考试后的总结怎么写篇一就地理学科而言,我从去年下学期才开始任教,以前从没接触,本周一我们年级部开展教研活动,我有幸上教研公开课,作为一名地理新教师,既感到兴奋,也感到压力很大,在这种心情下完成了《黄河》这节课,通过自己上课和同行的点拨与评析,使我看到了自身的一些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同时也给我留下了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闪光点: 1.培养了学生读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如:在学习黄河的地理概况时利用了读图导学的方法,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启发引导列出一些的题目,学生自己就能够找出,再相互说明所找的内容,记忆住重点知识,进一步上黑板前展示,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再如,在治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上,我设计一个探究活动:如果你是水利部部长的话,你认为在中游“截弯取直”可行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拿出可行或不可行的方案,然后教师再给以评价,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2.加强了知识的拓展和归纳,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在引导学生分析黄河各河段的忧患及治理时,提供了大量的课外视频资料,以及补充一些课外的“地上河”的阅读材料,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在黄河的根治中,黄河各段的忧患及其治理是本节课的难点,把学生分为三大组讨论,交流探究,要求学生结合当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办法,再配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体现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3.情感教育始终贯串在教学当中。在根治黄河上,分组讨论,让学生献计献策,并对学生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学好本领,

华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简答题答案整理

Short-answer item Year 2001 1. 简述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基本特征 答:由于海陆分布对气候形成的巨大作用,使得在同一纬度带内,在海洋条件下和在大陆条件下的气候具有显著地差异。前者称为海洋性气候,后者称为大陆性气候。区别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指标很多,最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基本特征 1)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较小。由于海洋的比热容比陆地的大,因此在夏季的时候气温没有内陆那么高,冬季的时候没有内陆那么低。另外,海上的云量一般也比陆地上多,风速较陆地答,这也能减少海上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 2)海洋性气候区的最冷月(2月)和最热月(8月)均比内陆落后一个月。 3)春温与秋温差值,气候学上通常以4月和10月气温分别代表春温和秋温,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缓和,春来迟,夏去亦迟,春温低于秋温。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急剧,春来速,夏去亦速,春温高与秋温。 4)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比同纬度大陆性气候的多,其一年中降水的分配比较均匀,而以冬季为较多。气旋雨的频率为最大。降水的变率小,大陆性气候以对流雨居多,降水集中于夏季,降水变率大。 5)海洋性气候的大陆度比大陆性气候的大陆度小。 2. 板块边界有哪些基本类型,各有什么基本特征? 答:共有3种类型 1)拉张型边界:又称分离型边界,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它是板块生长的场所,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其主要特征是岩石圈张裂,基性、超基性岩浆涌出,并伴随有高热流值及浅源地震。如大西洋中脊、东非大裂谷等。 2)挤压型边界:又称汇聚型边界,主要以岛弧-海沟为代表。在西太平洋这种类型最为典型,如日本岛弧-海沟。这里是2个板块相向移动、挤压、对冲的地带。还有像喜马拉雅山系这样的地缝合线型边界。当两个大陆型板块汇聚时。由于发生碰撞而褶皱成巨大的山系。 3)剪切型边界:又称平错型边界,这种边界是岩石圈既不生长、也不消亡,只有剪切错动的边界。转换断层就属于这种性质的边界。 3. 依据湖水与径流的关系,湖泊是怎样分类的,并各举一例说明。(用我国的湖泊) 答:依据湖泊与径流的关系,把湖泊分为内陆湖和外流湖,内陆湖完全没有径流入海,常属非排水湖。如我国的青海湖,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主要以冰川补给为主,由于没有径流流出,故其盐分比一般的湖要高,因而形成咸水湖。外流湖以河流为排泄水道又称排水湖,湖水最终注入海洋。如我国的洞庭湖、鄱阳湖等,洞庭湖有河流径流流入,又有径流流出,经长江最后注入到东海。 4. 我国水资源有哪些主要特征。(本题答案参见赵济《中国地理》)

卫生统计学简答题汇总

统计学简答汇总 第一章:绪论(无) 第二章:定量变量的统计描述 1.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的适用范围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均表示计量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 不同点:表2-5. 表2-5 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的相异点 平均数意义应用场合 均数平均数量水平应用甚广,最适用于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 几何均数平均增减倍数①等比资料;②对数正态分布资料 中位数位次居中的观①偏态资料;②分布不明资料;③分布一端或两 察值水平端出现不确定值 2.中位数与百分位数在意义上﹑计算和应用上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 1)意义:中位数是百分位中的第50分位数,常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集中位置,反映位次居中的观察值水平。百分位数是用于描述样本或总体观察值序列在某百分位置的水平,最常用的百分位是P50即中位数。多个百分位数结合使用,可更全面地描述总体或样本的分布特征。 (2)计算:中位数和百分位数均可用同一公式计算,即 Px=L+(i/f x)(n·x%-Σf L) 可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百分位数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分析。 (3)应用:中位数常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集中趋势;百分位数常用于医学参考值范围的确定。中位数常和其它分位数结合起来描述分布的特征,在实际工作中 更为常用。百分位数还可以用来描述变量值的离散趋势(四分位数间距)。 3.同一资料的标准差是否一定小于均数? 答:不一定。同一资料的标准差的大小与均数无关,主要与本资料的变异度有关。 变异大,标准差就大,有时比均数大;变异小,标准差小。 4.测得一组资料,如身高或体重等,从统计上讲,影响其标准差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1)样本含量的大小,样本含量越大,标准差越稳定。 (2)分组的多少 (3)分布形状的影响,偏态分布的标准差较近似正态分布大 (4)随机测量误差大小的影响 (5)研究总体中观察值之间变异程度大小 5.标准差与变异系数的异同点有哪些? 答:标准差:是以算数平均数为中心,反映各观测值离散程度的一个绝对指标.当需要对同一总体不同时期或对不同总体进行对比时,缺乏可比性.当总体平均水平不同或计量单位不同时,用标准差是无法实现两组数据离散程度大小对比的. 变异系数: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称为变异系数,记为C·V.变异系数可以消除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对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 6.如何表达一批计量数据的基本特征? 答:从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两方面回答。 7. 描述计量资料离散程度(差别大小)的指标有哪些,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答:常见的几种描述离散程度的指标:极差或全距,四分位数差距,方差与标准差,变异系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统计学简答题整理

统计学简答题整理 第一章P11 1.获取直接统计数据的渠道主要有哪些?及区别在于? 普查、抽样调查 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这是一种摸清国情、国力的重要调查方法。花费的时间、人力、财力和物力都较大,间隔的时间较长。而两次普查之间的年份以抽样调查方法获得连续的统计数据。 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中应用最广、最为重要的调查方法,它是通过随机样本对总体数量规律性进行推断的调查研究方法。存在着由样本推断总体产生的抽样误差,但统计方法可以估计出误差的大小进一步控制误差;节省人力、财力、物力,又能保证实效性 2.简要说明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非抽样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有关环节工作失误造成的。(它包括调查方案中有关规定或解释不明确所导致的填报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不完整的抽样框导致的误差,调查中由于被调查者不回答产生的误差,还有一种人为干扰造成的误差即有意瞒报或低报数据等)。非抽样误差在普查、抽样调查中都有可能发生,但可以避免。 抽样误差是利用样本推断总体时产生的误差。(由于样本只是总体的一部分,用样本的信息去推断总体,或多或少总会存在误差,因而抽样误差对任何一个随机样本来讲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可计量、可控制)。抽样误差与样本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关系。 第二章P51

1.统计的计量尺度 ①列名尺度(定类尺度):是按照某一品质标志将总体分组之后,对属性相同的单位进行计量的方法。各组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大小、高低、先后之别。 ②顺序尺度(定序尺度):是按照某一品质标志将总体分组,对等级相同的单位进行计量的方法。各组之间的关系是有顺序的,可以进行排序。 ③间隔尺度(也称定距尺度):是按某一数量标志将总体分组,对相同数量或相同数量范围的单位或其标志值进行计量的方法。其特点是不仅可以进行排序,还可以计算不同数值之间的绝对差距。 ④比例尺度(也称定比尺度):是类似于间隔尺度,又高于间隔尺度的计量方法。其特点是不仅可计算数值的绝对差异,还可以计算数值的相对差异。 2.简述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 概念: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选择一定的分组标志,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组的统计方法。其目的是使组与组有明显差别,同一组中具有相对的同质性。(例:人口按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分组;企业按规模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 作用:1.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 2.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 3.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3.简述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特点与应用场合。 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反映了标志值分布的集中趋势,是一种由位置决定的平均数。可以没有众数也可有两个。

植物地理总结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会。(海平面以上10千米,海平面以下12千米。大量生物局限在海平面上下100米。)第一章: (1)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不同个体的集合。 (2)种群:分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相同物种的所有个体即为一个种群,种内个体常分成若干群。 (3)变种:种内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据此可定名为变种。 (4)变型:虽有形态变异,但零星分布。 (5)植物分类的单位:门、纲、目、科、属、种。 (6)地衣门:多年生,是自养型蓝藻或绿藻与异养型真菌共生体。 (7)完整花的组成:花轴、花托、花柄、花萼、花瓣、雄蕊群、雌蕊群。 第二章 1、植物区系:指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 物种类的总称。 2、生态型(差型):属于同一个种,但生境相差大的地方形态,行为等有差异 的种群,有气候生态型与土壤生态型。 3、分布区形状分为连续分布与间断分布两大类。对于没有主分布区而呈星散状 的,叫星散分布。 4、世界种:少数种类植物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多为盐生植物淡水水

5、特有种:除去少量的世界种外,各种植物的分布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称为 该地区的特有种。该地区可大可小如某洲或某个山地或海岛。 6、第三纪植物避难所:温湿的第三纪曾让大量被子植物空前繁盛,更新世冰期 寒冷的气候使北半球中高纬原有植物大部分灭绝或被迫南退。只有部分受影响较轻保存住丰富的第三纪植物,这些地方称为第三纪植物避难所。 7、地理残遗分布:第三纪广泛分布但在冰期内范围急剧减小,至今仍保存狭小 的分布区该现象称为地理残遗分布。 8、地理残遗种:以历史化石分布为证,若化石表现为广泛分布但现实狭窄分布 则证为地理残遗种。 9、分类学残遗种:分类学上现存的孤立的单种科属,现存分布可能具有地理残 遗种的特点。 10、区系成分:分布区在空间上或多或少重合的各植物种或其他分类单位就 属于一定的区系成分。 11、区系成分分类:地理成分,发生成分,迁移成分,历史成分,生态成分。 12、世界植物分区:泛北极植物区,古热带植物区,新热带植物区,开普植 物区,澳大利亚植物区,泛南极植物区。其中我国的是泛北极植物区与古热带植物区。 13、中国植物区系特征:(1)丰富的植物种类;(2)起源古老,具有演化系 统中的各种类群:(3)分布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4)特有性程度高;(5)地理分布区域分异明显又相互渗透。 1、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自然地理学实习总结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总结报告 一、实习目的 1.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简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

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通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后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石幔帘 在溶洞的四厅中我看到一幅壮观的场面,一高达30米左右的

统计学简答题

统计学简答题 1、统计的含义与本质是什么? (1)“统计”一词可以有三种含义:统计活动、统计数据、统计学 统计活动是对各种统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做出相应的推断、分析的活动,通常被划分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个阶段; 统计数据是通过统计活动获得的,用以表现研究现象特征的各种形式的数据; 统计学则是指导统计活动的理论和方法,是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 (2)统计的本质是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的思想。 2、统计学的学科性质: 1、统计学就其研究对象而言,具有数量性、总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现象的数量方面。 2、统计学就其学科范畴而言,具有方法性、层次性和通用性的特点。 3、统计学就其研究方式而言,具有描述性和推断性的特点。 3、总体、样本、个体三者关系如何?试举例说明。 总体:就是统计研究的客观对象的全体,是由所有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体,有时也称为母体; 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抽区的一部分个体所组成集合,也称为子样;组成总体的每个个别事物就称为个体,也称为总体单位。 (1)总体与个体的关系(可变性) 总体容量随着个体数的增减可变大或变小; 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中的个体可发生变化; 随着研究范围的变化,总体与个体的角色可以转换 (2)样本与总体的关系 样本是所要研究的对,而样本则是所要观测的对象,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和缩影。 样本是用来推断总体的。 总体和样体的角色是可以改变的。 4、理解标志、指标、变量三者的含义?标志与指标的联系与区别? 标志是用以描述或体现个性特征的名称; 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数值; 从狭义上看,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从广义上来看,变量不仅指可变的数量标志,也包括可变品质标志,因此,可变标志就是变量。 (1)标志与指标的区别:指标和标志说明的对象不同,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标志则说明个体的特征;指标与标志的表现形式不同,指标是用数值来表现的,而标志则既能用文字来表现品质标志,也能用数字来表现数量标志。 (2)标志与指标的联系:标志是计算统计指标的依据,即统计指标数值是根据个体的标志综合表现而来的;由于总体与个体的确定是相对的,可以换位的,因而指标与标志的确定也是相对的、可以换位的;指标与标志同属于变量的范畴。 5、什么是统计指标体系?有哪些表现形式? 同一总体多个反面数量特征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形成的体系称为统计指标体系表现形式: 数学等式关系:若干统计指标之间可以构成一个等式关系 相互补充关系:各个指标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不同方面开说明现象的数量特征 相关关系:各个指标之间的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原因、条件和结果关系:若干指标中有的是原因,有的是条件有的则为结果

高一地理考试反思与总结

高一地理考试反思与总结 引导语:反思一件事情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行完善与修改,使其在未来发展得更好,以下是的高一地理考试反思与总结,欢迎参考! 期中考试是对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进行的一次检测和总结,其意义在于查漏补缺和总结进取。考后总结主要可以下: 1、找出成绩与目标的距离。很多进入新高一的同学都给自己制定了目标,考试之后,首先要看看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达到了,总结一下经验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同时考虑自己的目标是否订的过低而缺乏挑战性。若达到不了,就应该格外反思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态度与方法等等,同时反省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否脱离了实际。 2、总结学习方法的得失。高中阶段有不同于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具体每科还有不同于其它科目的方法。初中的学习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强调思维的规则性和良好的记忆力;高中阶段则进入提高阶段,强调思维的发散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学习方法不可避免的会有所转变。考试一旦失利,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自己在该科的学习方法上是否存在缺陷,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成绩十分理想,也应该找出原因所在以便今后“发扬光大”。 4、薄弱的知识点。各学科的内容都是由具体知识点构成的整体,每个知识点的缺失都会影响总体成绩。期中考试就是帮助进行的最好途径之一。考试进行之后,对试卷中耗时较多的题、摇摆不定的题、做错的题均做出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原因所在,是公式掌握不牢,

是该记住的没有记住,是解题方法没有掌握,还是思考方式运用不够熟练?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学习。 考试后无论成绩好坏,提高才是目的。期中考试之后,我们要 认真总结,这一步的意义不低于考试本身。 仔细分析了这次期中考试的地理试卷,应该说题目的风格较传统,所以大部分题目都是见过的,不过很多题目的转弯地方多,个别题目甚至是几个知识的联合,客观的讲这次地理试卷知识点不难,但也反映出了同学们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同学们的读图能力。很多同学能够记得书本上的文字知 识点,殊不知地理知识却也与其它不同,“图是地理的灵魂”这是不会错的,例如你能准确的知道亚非分界线在苏伊士运河,可是如果要你在图上准确的标出来呢?再如很多同学知道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特征,但却不能准确的判断哪幅图是山脊,哪幅是山谷。这也让我联想到很多同学在周记中提到的历史考试中,有一个题是根据书本上的老子和墨子相关知识,然后自己进行拓展,写也他们的观点,如果我们平时上课时不理解,不去注意听老师讲解,就根本不能准确答案,所以光知道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理解。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同学学习地理时不能把章节内容联系起来,强行把相互联系的知识给分化开来。比如第一章标题中是“地球与地图”,下有三节,其一是地球和地球仪;其二是地球的运动;其三是地图。这三节显然是有联系的,如果我们能做到把书合上,在头脑里把前后知识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地理知识结构,这就可以让自己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知识整理 题型: 填空题1分*16=16分名词解释3分*7=21分作图题6分*3=18分简答题6分*6=36分论述题9分*1=9分 二○一○年十二月

绪论 ★1·地球表层的空间界限: 大多数学者:上界为对流层顶,下界为沉积岩底部,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岩石圈的沉积岩部分,整个水圈和生物圈,共十几千米。 ★2·地球表层的特征:P40-41 1 太阳能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转化主要发生在地表。 2 固液气三态并存于地表,且相互转化。 3 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生物,土壤层)--这是 负熵增长的表现。 4,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3·环境:是指主体或研究对象以外的,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第一章地球 1·天体的概念 广义的天体 宇宙间各种物质客体通称天体,表现为多种存在形式:一部分物质以电磁波、星际物质等形式弥散在空间;另一部分则积聚、堆积成团,表现为各种堆积形态的积聚实体,如恒星、行星、彗星、星云等,称为积聚态天体。通常将包括星际物质和各种积聚态天体在内的宇宙物质,统称为天体,而不包括电磁波。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序、运动特征、显著特点 3·日地距离:1.496×108 km,一个天文单位。 ★4·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球形形状使得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并由此形成地球上的温度带。这是地域分异规律得以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脚点。 ★5·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 版本一: 地球的大小适中。如果太大,超过太阳质量的0.07,则产生热核反应,演变为恒星;如果质量太小,则无法吸引大气,不会产生大气圈,地球就会像月球一样,不会孕育出生命,而且将会被小行星、流星和彗星撞击得千疮百孔。 版本二:地球的巨大质量,可以吸引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有了大气圈,才能保住水圈,形成生物圈。

统计学原理简答题汇总

统计学原理简答题汇总 一说到统计学原理简答题,大家都会连声抱怨:好多内容要背啊,好难背啊,不过一切抱怨过后还是要继续努力。我个人觉得,统计学原理简答题还是以理解为主,只要大概意思有了,那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1.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有什么区别? 答:统计标志通常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示,如学生的性别、职工的文化程度等,品质标志不能直接汇总为统计指标,只有对其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进行汇总综合才能形成统计指标即总体单位总量;数量标志则表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其标志表现用数值来表示,即标志值,如学生的成绩、职工的工资等,它们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总体单位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运作的结果。数量标志值可直接汇总综合出数量指标。 2.举例说明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有何不同? 答:标志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特征或属性,即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例如:工人的“工资”是标志,而工资为“1200”分,则是标志表现。 3.一个完整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发下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和时限;(5)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 4.举例说明如何理解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 答:调查单位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是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填报单位是负责向上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两者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一致的。例如: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进行普查时,调查单位是每一台工业生产设备,而填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但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时又是一致的。例如:对工业企业进行普查时,调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而填报单位也是每一个工业企业,两者一致。 5.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何区别? 答:调查对象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是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单位,它是进行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报告单位也叫填报单位,它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一般是基层企事业组织。 6.简述什么是普查及普查的特点。 答: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例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基本生产单位普查等。 普查的特点:(1)普查是一种这连续调查。(2)普查是一种全面调查。(3)普查能解决全面统计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4)普查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而不能经常进行。 7.简述变量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 答:变量分组包括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离散变量变动幅度小,分组可以选择单项式分组。如果离散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分组应该选择组距式分组。而对于连续变量只能用组距式分组。 8.某地区对占该地区工业增加值三分之二的10个企业进行调查,你认为这种调查方式是重点调查还是典型调查?为什么? 答:首先,从该题内容可知该地区对工业企业进行的是一种非全面调查;第二,非全面调查包括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这三种非全面调查的主要区别是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抽选单位,重点调查是根据单位标志总量占总体标志总量的比重来确定调查单位,而典型调查是依据对总体的分析,有意识地选取调查单位。因此,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植物分类原则:人为分类、自然分类。 植物的命名:双名法,即属名加上种加词(种名)。属名和种名均为斜体字,姓名则正体书写。 5.原核生物:细菌门:单细胞生物,无光合作用,最古老、最小的生物,适应能力极强,无孔不入 蓝藻门:没有细胞膜核的单细胞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 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具有核、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 真菌门:完全是异养型 地衣门: 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光合作用,没有完善的输导组织,躯体矮小 蕨类植物门: 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营养体全部为木本,枝茎里木质部很发达。页呈针形、鳞形、线形,稀为扇形、椭圆形或退化成鞘状,裸露的胚珠。

被子植物门:具有形态多样的营养器官,有真正的花。 6.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二者关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个体发育也都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7.菌藻植物时代:大气层的改变、有机质的积累。 第二章 1.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物种的形成与分布:P35 (1)异地物种形成: (2)同地物种形成: (3)平行物种形成: 3.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P37 4.分布多度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5.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1)地理成分: (2)发生成分:

综合自然地理学 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 (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 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 ③(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 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统计学简答题整理

统计学简答题 第一章 1.统计的含义和本质是什么? 统计一词包含三个含义:统计数据、统计活动和统计学。 统计的本质就是关于“为统计,统计什么和如统计”的思想,就是围绕研究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法,去获取真实客观的有关统计数据,做出必要的统计分析,以了解和认识事物的真相。 2.什么是统计学?有哪些性质? 统计学是关于如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学科。 统计学就其研究对象而言,具有数量性、总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就其学科畴而言,具有法型、层次性和通用性的特点;就其研究式而言,具有描述性和推断性的特点。 3.总体、样本、个体三者的关系如?试举例说明。 概念:总体就是统计研究的客观对象的全体,是由所有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体,有时也称母体。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也称子样。组成总体的每个个别事物就称为个体,也称总体单位。 总体与个体的关系: 1.总体的容量随着个体数的增减可变大变小。 2.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中的个体可以发生变化。 3.随着研究围的变化,总体和个体的角色可以变换。 样本和总体的关系: 1.总体是所要研究的对象,而样本则是所要观测的对象,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和缩影。 2.样本是用来推断总体的。 3.总体和样本的角色是可以改变的。 4.如理解标志、指标、变量三者的含义?试举例说明。 标志是用于描述或体现个性特征的名称,如某人是男性,教师。 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以及数值,如09年全国人口13亿。 从狭义上看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从广义上看变量不仅指可变数量标志也包括可变的品质标志,因此可变标志就是变量。 5.什么是统计指标体系?有哪些表现形式?试举例说明。 统计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统计指标构成,但并不是单个指标的简单组合,而是各个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表现形式:1.数学等式关系 2.相互补充关系 3.相关关系 4.原因、条件、结果关系 第二章 1.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有什么本质区别?试举例说明。

植物地理期末考试总结

引言: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会。(海平面以上10千米,海平面以下12千米。大量生物局限在海平面上下100米。) 第一章: (1)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不同个体的集合。 (2)种群:分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相同物种的所有个体即为一个种群,种内个体常分成若干群。 (3)变种:种内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据此可定名为变种。 (4)变型:虽有形态变异,但零星分布。 (5)植物分类的单位:门、纲、目、科、属、种。 (6)地衣门:多年生,是自养型蓝藻或绿藻与异养型真菌共生体。 (7)完整花的组成:花轴、花托、花柄、花萼、花瓣、雄蕊群、雌蕊群。 第二章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类群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非生物因子: a.气候因子:光、温、降水、风等。 b.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c.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等。 生物因子。 a.植物因子:植物间机械作用、共生、寄生和附生、竞争等。 b.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c.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污染等。 (3)非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与植物密度无关。如:极端天气事件、温度等。 (4)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随植物密度改变而变化。如:物种间竞争、食草动物的影响;一定条件下的营养、空间、光、水等。 (5)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 a.综合作用:各因子非孤立、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b.主导因子作用:众多因子非等价,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 变化,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 c.阶段性作用:植物需要的阶段性。 d.不可替代和补偿性作用。 e.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6)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7)春化作用:种子发育前期需要一定的低温保证种子的发育。 (8).生态类群:在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相似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对某一项生态因子形成相似的可遗传的适应特征,从而具有相似的需求性和耐性范围,这群植物组合即为一种生态类群。 (9)生态型:分布广泛的同种植物,长期生活在分布区内不同生境中,发生基因型分化,形成对各自生境的不同适应特征,称为不同的生态型。

地理学思想史考试思考题复习题-完整版--

一、地理学、地理学史、地理学思想史的区别与联系? 从概念来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综合学科。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着重是空间关系。 地理学史是对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地理学发展史是研究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的历史,以探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研究全人类认识地理环境的历史,是世界地理学史或称地理学发展史;研究各个地区、民族或国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是该地区、民族或国家的地理学史。地理学发展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地理学史具有地域性、综合性的地理学,其历史有自己的独特性。地理学史有三个主要方面,它们可以结合研究,也可以分别研究。1、地理发现史;2、地理图籍史;3、地理学思想史 地理学思想史它是人类对其居住地球表面认识的历史,是地理学学说(包括假说和预测)的发展史。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联系与区别:地理学史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地理学思想史则是地理学史的一部分,研究地理学研究中产生的相应思想及理论体系的思想发展历史,它不能说是一门科学,而是在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相应思想。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分支。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貌、土壤等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土地利用与覆盖以及生态环境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学包括历史地理学、文化与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包括对农业、工业、贸易和运输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则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计算机建模和模拟技术实现地理环境与过程的虚拟,以便于对地理现象直观科学的分析,并提供决策依据。 地理学史是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理学思想史是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内容主要包括:

统计学简答题复习

1.什么是统计学?为什么统计学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达到对事物性质的认识? 答: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这是由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和统计方法的特性共同决定的。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对立统一,一定事物的质总是表现为一定的量的特征;一定的量的特征代表事物的某种性质。从客观事物方面来说,根据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任何一个数据,也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性反映了事物本质的特征和联系,决定了事物的内在本质是有规律可循的,偶然性反映了事物个别表现的差异性。统计就可以从大量事物的表现中探索到内在的、本质的的数量规律性。 2.解释总体与样本、参数和统计量的含义。 答:总体:所研究的全部个体(元素)的集合。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构成样本的元素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参数:研究者想要了解的总体的某种特征值,参数通常是一个未知的常数。统计量: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来的一个量。由于样本是我们所已经抽出来的,所以统计量总是知道的。 3.解释总体分布、样本分布和抽样分布的含义。 (1)总体分布:整体取值的概率分布规律,通常称为总体分布。(2)样本分布:从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 的样本,得到n个样本观测值的概率分布,则为样本分布。(3)抽样分布:就是由样本n个观察值计算的统计量的概率分布。 4.简述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的概念及其联系。 答:描述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取得、加工整理和显示数据资料,进而通过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反映客观现象的规律性数量特征的科学。推断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根据样本数据去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它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总体未知的数量特征做出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推断和估计。 联系: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两个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描述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基础和前提,推断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核心和关键。 5.简述中心极限定理。 答:从均值为μ、方差为σ2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的随机样本,当n充分大时(通常要求n≥30),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均值为μ、方差为σ2/n的正态分布。 6.解释置信水平、置信区间、显著性水平的含义,它们有什么联系。 答:在对参数估计的许多置信区间中包含总体参数真值的次数所占的比例称为置信水平。在区间估计中,由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称为置信区间。 假设检验中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被称为显著性水平。它们的联系是:置信水平越高,置信区间越宽,显著性水平越低。 7. 几何平均数的适用条件分别是什么? 答:几何平均数的使用条件:总指标等于各个变量连乘积的值,一般用来计算社会经济问题的平均发展速度。 8.抽样推断时为什么必须遵循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答、只有遵循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才能排除主观因素等非随机因素对抽样调查的影响,从而使样本单位的分布接近总体单位的分布,样本对总体才具有较大的代表性。这样,根据样本的调查资料来估计和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才能较为科学和准确 9.简述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 答:⑴陈述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⑵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抽出一个随机样本 ⑶确定一个适当的检验统计量,并利用样本数据算出其具体数值 ⑷确定一个适当的显著性水平,并计算出其临界值,指定拒绝域 ⑸将统计量的值与临界值进行比较,作出决策。统计量的值落在拒绝域,拒绝H0,否则不拒绝H0;也可 以直接利用P值作出决策,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的拒绝H0,否则不拒绝H0。 10.相关系数(r)绝对值的大小是如何来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性的? 答:相关系数r是根据从总体中抽取的随机样本的观测值x和y计算出来的,它是对总体相关系数p 的估计。当r=0,表明没有线性相关关系;当0<▏r▏<1时,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若r>0,表明x和y为正相关,若r<0,表明y为负相关;当▏r▏=1时,表明x和y完全线性相关,若r=1,表明x 和y完全正相关;若r=-1,表明x和y完全负相关。 11.简述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答:众数是一种位置代表值,它的应用场合比较有限;中位数具有稳健性,数据值与中位数之差的绝对值之和最小;均值就是算术平均数,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最主要测度值。众数最容易计算,但不是永远存在,同时作为集中趋势代表值应用的场合很少;中位数很容易理解、很直观,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既是它有价值的方面,也是它数据信息利用不够充分的地方;均值是对所有数据平均后计算的一般水平代表值,数据信息提取得最充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