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竹影

竹影

竹影
竹影

“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教案

导学案:虞美人

《虞美人》学案 编写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诗 2.把握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二、预习指导 1、知人论世 李煜,即李后主,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被称为“千古词帝”。《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2、写作背景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囚禁在一座小楼里,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牵机药据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 3、文体知识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分为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虞美人: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逐渐成为词牌名 三、自主学习

《竹影教学设计》

竹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 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过程与方法:自主读、说、悟,合作探究学习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热爱生活,体验蕴含在自己生活中 的艺术和美。 教学重点:领会课文里描写所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并在童趣中领会艺术和美。教法:多媒体课件 学法:合作探究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猜谜语导入:“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 大家能猜出来吗?影子。今天我们来学习跟影子有关的一篇文章《竹影》。 二、初读课文,感知童趣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法,完成下表: 明确具体活动:看天——看月——看人影——描竹影——听父亲讲艺术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学生概括明确:几个少年无忧无虑充满童趣的饭后游戏,最终获得艺术美的发现。 方法归纳:(叙事散文)某人某时某地干某事(结果如何) 三、精读课文,品读童趣。 文中有不少体现孩子们童真童趣的地方,请你找出来。学生再读课文,从中勾画,并谈谈为什么能体现童真童趣? 学生阅读,圈点评注,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教师巡视。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注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本文的天真烂漫的童趣,童真。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朗读。 预设:1、我把眼睛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一跳一跳”和这句话中的“迅速”相对应,而且使整句话具有动感。教师在分析时可采用换词法,如把“一跳一跳”改为“慢慢”。 2、“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

竹影教学文档

《竹影》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1.“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和“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这两句各用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比喻形象地描写了天空黑暗下来时的情景。 2.“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为什么会强起来? 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发出她的清光。 3.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_变成寒色_,由长音阶(大音阶)_变成短音阶(小音阶) 4.这一段主要描写了_晚饭后,天空太阳下去,月亮出来时的感觉。 5.这一段主要运用了描写_的表达方式。 (七)《竹影》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 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亍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

《竹影》导学案

竹影 七年级备课人:杨小红审核:七年级语文组时间:2010年7月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幽蝉、惬意、包罗、参差不齐”等。 2、通读全文,概括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变化,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课时:2课时 导学方法:情景导入法,朗读概括法,品读圈点法 导学过程: 】 课前导学: 1、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工整地抄在下列横线上,每个三次,并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收集丰子恺的个人资料,探究一下:他是怎样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剪贴一幅“中国写意画——西洋油画在下面”,初步比较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导学要点:通过朗读,积累词语,练习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导学设计: 一、导入: 出示一幅有关竹子的墨画,由对“竹”的关注自然引出课题。

竹影教案

18、竹影 丰子恺 教学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计划课时:1 备课时间:2013年4月1日 上课时间:2013年4月16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学生齐读儿歌: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1、小组内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2、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讲述有关作者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美的创作的故事。 3、简介作者: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自幼爱好美术,从李叔同学习绘 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 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

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 恺书法》等。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 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给下列生字注音。 qiatīng cēn cīpiězhàn chán 惬意水门汀参差不齐撇蘸口头禅 过渡:生字同学们掌握得不错,我们还布置了大家朗读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认真的读了课文,那么我们一起来思考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2、整体感知。 (1)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回答有难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过渡: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在婆娑的竹影中,他们感受了到美。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1、品味阅读: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找到后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2、体验童趣: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现在想起来很有趣味的。跟大家说一说。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体会了这篇课文中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这又让我们想起了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的一篇文言文《童趣》,能不能记住,好我们来齐背第二自然段。 五、深入阅读,感悟体会。

29、《满井游记》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满井游记》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一、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词句; 2、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二、自主预习 1、了解作者和作品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是袁宏道,明代(朝代)著名文学家,是“公安派”的代表作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 公安三袁”。本文通过对满井早春二月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时舒畅欣喜的心情,也流露出对官场沉闷生活的厌倦。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砾.(lì)②廿.(niàn)③鹄.(hú)④乍.(zhà)⑤靧.(huì) ⑥髻.鬟.(jìhuán)⑦鬣.(lia)⑧罍.(l?i )⑨蹇.(jiǎn)⑩堕.(huī) 3、解释加点字 ①冻风时作 ..(时常)(起) ②辄.返(就)③偕.数友(偕同) ④至.满井(到)⑤土膏.(肥沃) ⑥为.晴雪所洗(被)⑦于匣.也(镜匣) ⑧始掠.(梳掠)⑨靧.面(洗脸)⑩披.风(开,分散)(11)呷.浪之鳞(吸)(12)浅鬣.(形容不高的麦苗)(13)虽.尚劲(虽然)

(14)浃.(jiā)背(湿透)(15)曝.沙之鸟(晒)(16)始.知(才)(17)适.与余近(正好)(18)而.城居者.(可是)(的人) (19)未之.知(这)(20)以.游堕.事(因为)(坏,耽误) 4、解释下列词语 ①稍和(略微暖和)②土膏(肥沃的土地)③于时(在这时)④波色(水波的颜色)⑤鳞浪(像鱼鳞似的波纹)⑥新开(新打开)⑦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⑧娟然(美好的样子)⑨倩女(美丽的女子)⑩披风(在风中散开)(11)堕事(耽误公事)(12)恶能(怎能) 三、正确掌握下列词语 1、一词多义 ①鳞呷浪之鳞.(代鱼)②之局促一室之.内(的) 鳞.浪层层(像鱼鳞)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取消句子独立性)毛羽鳞.鬣(指鱼类和爬行动物)未知之.者(这) ③于于.时(在)④乍波色乍明(初,始)

初中语文_竹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竹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大胆,对充满童稚的游戏有切身的体验和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往往忽视了游戏中蕴涵的艺术和美。让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体验,自主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故确立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中西方艺术博大精深,学生了解一些它们的差异,可提高自身的审美观、价值观,从而提升人文素养。故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 1.收集整理有关作者的资料。 2.师生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1.“语文课要给学生一点什么?”我认为应是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放飞,在向生活的拓展中,让学生得到人文的熏陶,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欣赏——迁移”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觉得上语文课既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又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2.改变以往语文课知识的构建方式,由单纯的教师传授转变为师生双方参与的互动,营造师生间和谐、平等、民主的语文课堂。学生自主地读、说、悟,教师恰当地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师生共同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北宋有个画竹的名家叫文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都有不少人登门求画,他画竹的妙诀在于: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经常观察,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刻于心。诗人晁补之称:“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同学们,一个谜语,一个成语故事,我们把它们合二为一就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检查预习 给下列生字注音 qiètīng cēn cīpiězhàn chán 惬意水门汀参差不齐撇蘸口头禅 (一个学生读,学生齐读。) 四、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竹影》导学案完美版

18、《竹影》导学案 设计:老骥伏枥 【学习目的】 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童真童趣。 2、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3、理解游戏与艺术的联系。 [学习重、难点]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领会蕴涵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自主预习案] 1走近作者: 《竹影》一文作者_______ 名 _________ 现代画家、散文家。 2、给下列黑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闷热()m )漫qi e( )意口头ch cn ( ) 闪烁()水门汀()立轴()蘸了朱砂( 3、解释词语 惬意弥漫 参差不齐包罗 4、轻声朗读课文,然后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5、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细细品读。 [课内探究案] 1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他们玩的有趣吗?请同学们找出来,动情地读一读,并说出你的体验。 2、课文中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了童趣,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3、课文《竹影》题目有何作用? 4、如何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试理解西洋画与中国画有何不同?[自主探究、合作释疑] 1文题目是竹影,竹影在全文有何作用、为什么开头不写竹子而从太阳落山写呢? 2、如何理解竹影中父亲这一角色? 3、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你认为这样的教育方法好吗? [拓展检测案]

1、阅读理解:“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 “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 “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即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1)、“依样画葫芦”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最后一句的“如此”和“这样的看法”分别指代什么 3)、写“竹影”为什么又写“画竹”,是否多余,为什么 4)、选文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案] 1、丰子恺、原名丰润 2、m m 弥惬禅 shu o t in g zh du zh m [课内探究案] 1、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了童趣 2、如:“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了。”这个比喻形象具体的写出 了太阳渐渐退去的景象。 3、好。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这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值得提倡。父亲的谆谆引导教育对孩子成长发展非常重要。总结: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指导教育,特别是引导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子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也许,这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大家的原因之一吧。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含答案

目录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4) 3 丑小鸭 (7) 4 诗两首 (9) 5 伤仲永 (11) 写作训练:成长的烦恼 (13)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一) (16)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21) 7 最后一课 (23)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26) 9 土地的誓言 (28) 10 木兰诗 (30) 写作训练:黄河,母亲河 (32)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二) (35)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40)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43)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46)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50) 15 孙权劝学 (52) 写作训练:我也追“星” (55)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三) (58) 第四单元 16 社戏 (63) 17 安塞腰鼓 (66) 18 竹影 (69) 19 观舞记 (71) 20 口技 (73) 写作训练:戏曲大舞台 (76)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四) (78) 第五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83) 22 荒岛余生 (86) 23 登上地球之巅 (90) 24 真正的英雄 (93) 25 短文两篇 (95) 写作训练:漫话探险 (98)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五) (100) 第六单元 26 猫 (104) 27 斑羚飞渡 (106)

28 华南虎 (109) 29 马 (111) 30 狼 (112) 写作训练:马的世界 (115)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六) (117)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学习重点】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难点】 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自学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 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二)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 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填空。 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体裁),选自。作者鲁迅,原名,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他写的小说集有、,散文集有。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敛() 脑髓()桑葚()斑蟊()攒在一起()秕谷() 拗()盔甲()锡箔()()人声鼎沸() 二、课堂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过渡段

《竹影》丰子恺

《竹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及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3、理解游戏与艺术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理解游戏与艺术的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北宋有个画竹的名家叫文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都有不少人登门求画,他画竹的妙诀在于: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

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经常观察,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刻于心。诗人晁补之称:“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同学们,你们对这一节课作好了准备吗?有信心和我一起上好这节课吗?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些有趣的漫画。(PPT展示四幅丰子恺的漫画)这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丰子恺先生曾经说:“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的生活的天真,这种孩子们的世界的广大。”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更多留下的是想丰子恺漫画中童年的趣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的童年,去看看他童年的一件趣事。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竹影》。(板书课题)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提示:课文以“竹影”为题,主要是写景呢?还是写人物活动?) 明确:本文叙述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的描竹影的游戏,父亲给我们讲中国画的艺术特点,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2、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竹影教学反思

《竹影》教学反思 莒县五中于友迎 《竹影》是丰子恺散文作品中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佳作。其主题是:"游戏中产生的艺术美",学生这个年龄段,都是童心未泯的年纪,对游戏自然有极大地兴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希望以尽量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同时又能把教学内容自然而然的融会课堂中。为此,我搜集了大量丰子恺关于童真童趣的散文和漫画作品,深入了解了丰子恺本人。课堂教学首先以学生感兴趣的手影游戏入手,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引入课堂学习,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在解读文中“爸爸”的形象时,指出其生活原型就是丰子恺本人,自然而然引出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力求使课堂不呆板,避免程式化。孩子们由描画竹影的游戏而想到了中国画,艺术道路的领路人“爸爸”给孩子们讲述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引领他们走进艺术的殿堂。这一环节设计了欣赏文中提到的的吴昌硕的《墨竹》让学生运用文中所学关于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知识来欣赏。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强语文课堂的容量,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对自己的终身发展也有益。最后用丰子恺的一段话"以“审美”养护心灵,使我们感到世界处处美丽,生活时时润泽,“一茶一饭,我们都能尝到其真味;一草一木,我们都能领略其真趣;一举一动,我们都能感到其温暖的人生的情味。就让我们始终保有一颗审美的童心吧。祝愿同学们始终保有一颗审美的童心,用童真的眼睛发现生活之美,让我们的生活盛开艺术的花朵"收束,给课堂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进行语文学习,使语文课堂的宽度得到延伸。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贴近学生,师生互动融洽,特别是讲述中西绘画的差异时,学生大胆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导学案:小说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学案53

学案53赏析作品形象内涵 学案目标 1.把握赏析人物形象题和赏析事物形象题的题型特点和做题方法。2.重点掌握散文事物形象在主旨和形式方面的作用。 散文是通过作品中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哲思的。理解了形象的意义,即了解了作 品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象的意义,才能认识到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情感。所以,赏析作 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都是以欣赏作品的形象为基础。 一、人物形象 散文很少像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在一些写人或叙事散文中,一般还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要求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作者的意图,体验散文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赏析人物形象就可以通过一些片断、局部来“窥斑见豹”。 二、事物形象 在散文中尤其是写景状物散文中,作者表达情感、哲思总是借助一定的事物、景物形象。高考考散文鉴赏一般会把它们作为考查重点,考查角度有两个,一是物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或物象包含的情感,二是物象在文中尤其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对于这类试题,一定要把握住下面两点: ①分析外形特征,展示内在品质。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红砖的内在品质:纯朴、谦逊、无私;普通、刚毅、无求;献身、奉献、无悔。这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②仔细品读文本,提示所言之志。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如2009年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文中描写到了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最后写到了在荒漠中劳动的石油工人,那么作者的赞美对象就很清楚了。 如何做赏析物象作用题 散文事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一直是考查的重点,散文物象在文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为抒情达意、表现主旨服务;二是在艺术构思中起着线索、衬托等作用。高考考查分两方面: 一、主要物象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七年级语文下册 18竹影教案 新人教版

18竹影 补充: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体会文中 充满童趣的生动描写,摹仿课文说说自 己 的童年趣事。 2、通过讨论课文有关内容,观看多媒 体演示了解中国画相对于西洋画的技 法特 点,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祖国传统文化艺 术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 体会文章充满童趣的描写。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技法特 点。 重点突破: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感知课 文、体味对比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学生研读为主,师生共同探 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 预习导学 (一)将各句中的加点字注出拼音,或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我和弟弟就搬了téng()椅 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 2.唉,你们qiè( )意得很! 3、大家dūn()下去,用木炭在水 门汀.()上参参.()差差.() 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4、我学他的口头chán ()喊 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支来!” 5、用绿颜料撇.()竹叶,不 更像吗? (二)文学常识 《竹影》选自,作者 是,浙江崇德人,现代家、 家。 (三)找出与下列例句的修辞手法相同 的一项() 例:“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 渐渐地减弱。” A、他约莫20岁,像多数跳伞运动员一 样,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颀长些。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我”和小伙伴看 看看 看,充满童趣。 2、“我”的爸爸在文中实际对“我 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3、课文中写“我”和小伙伴看天 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 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 么? 研读赏析 阅读课文①—③自然段,回答文 后问题。 1.这几段文字主要通过 的生动描写,来表现艺术和美往 往就蕴含在孩子的童趣活动中这 一现象。 2.第①段中加点词“一跳一跳” 写出霞光什么特点? 3.“院子里的光影已由暖色变成 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 短音阶(小音阶)了。”这个句 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 院子里怎样的光景? 4.分析以下语句,说说华明有怎 样的性格特点。 ①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 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②“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 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 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 的两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读《竹影》有感

第一篇: 读《竹影》有感 “竹映风窗数阵斜,旅人愁坐思无涯。”风中摇曳的竹影在窗户上婆娑。旅居在外的人远思天涯而一人愁坐,旅人无眠愁坐,听窗外的风声,看窗中的竹影更添无限的乡愁。唐代诗人唐彥谦的《竹风》中这句诗写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丰子凯先生的《竹影》这篇课文,在这篇文章中我没有看到唐彥谦诗中的愁苦的思乡之情,却看到了在艺术和美中蕴含了孩子的童稚童趣。它吹来了一股清新的艺术之风。 在月色的朦胧下几个孩子你一笔,我一笔,参参差差,明明暗暗地画着在月下所映出竹的影子,是好奇,是好玩,是探索,是寻觅,还是天真幼稚,都无从所知。但是在这之中却隐含着孩子的童稚童趣和他们可贵的探索发现。 在课文中“爸爸”向“我们”讲述了中国画的内涵。“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的那样画的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爸爸的不失时机的教诲启迪了“我们“的艺术心智,让“我们“受益终生。 他的这番话也使我恍然大悟。其实我也非常喜欢画画,特别是“素描”。而对我而言“素描”倒还不如称之为“速描”。当我看到一样我感兴趣的事物我都会极用心极认真地去观察它,用我最出色的笔墨去勾勒描绘它。这对我而言充满了快乐,了解了中国画的内涵后我更觉画画时充满了情趣。 我们中国画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我也希望能去追寻它的精髓,未来的生活如画卷般在我的眼前展开。 第二篇: 读《竹影》有感 读完《竹影》后,我知道也了解了,竹,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竹美不在颜色正如“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在虚心劲节的风骨。我也懂了美,不在外色而重内洁;理解了作者儿童时的天真、无忧、快乐、活泼的特点。还知道了描写一件事,一个物,可以用背景的反差来突出,如文中的夜晚月夜的黑,也可以用人物性格的反差来突出,如文中的父亲的性格。中国画的审美造型都强调“意象”造型的美学观念。不用靠完全的画出和表达出来,让人去展开想像,想像它的美,感受它的意思。这种“意象”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 而西洋画则注重'写实',“写实”造型是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在一定科学的解剖透视法则上进行的,因此,它是理性的思维方式。 第三篇: 读《竹影》有感 童年虽已远去,但在心头抹不去的是那儿时月下的斑斑竹影。 文章大部分实在叙事的,可在表面上看是在讲故事,然而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有一种更深的东西在若隐若现。 夜色愈浓、引发我们愈深的思考。只为好玩而兴致勃的描着竹影子,是除了孩子们其他人不会干的事情。这对“我们”来说,不是一般的有趣。而因为父亲的发现,带来了不是批评却是思索。以赵孟頫的马来对比竹,马变的失去光泽,相反却张扬了竹的个性所在。令我发现、其实竹也很讲究。“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画?”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有它引起的关于中国画的的独特魅力,使人深思。没错,不重于“像不像”,而重于是否表现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得神气。只要画出了它们,画得色彩便由清一色的墨色变得比任何色彩都鲜艳。 在为“大作”——竹影而沾沾自喜时,却看见堂前吴昌硕的墨竹,又变了心,再想想自己的画,便立刻感受到了距离的分量,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绝不是草草几笔就勾勒出来的。 是否明早的竹影仍存?也许下雨了吧,_________但关于竹影的思考却将永远扎根在“我”渐渐成熟的心。

竹影教学反思

先学后教,关键在先学 ——《竹影》教学反思为了上好《竹影》这节课,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了学案,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准备的并不好,所以很多时候还是自己讲得多了,我觉得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水平决定了先学后教能否顺利实施,所以我认为在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先教再学是有存有的合理性的,下面我先从我的教学设计说起。 《竹影》是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丰子恺先生回忆儿时和玩伴在自家院子里画竹影评竹影时在父亲的引导下步入艺术殿堂的一篇叙事散文,结构清晰,内容平实,但内涵丰富,语言简洁朴实也不乏精彩雅致的生花妙笔。要上好这篇课文,首先要对课文烂熟于心,深谙课文的精髓并授之余学生。所以我对这篇课文实行了深入的探究,一方面借助于教参,另一方面自己也另辟蹊径,在备课中更多的是加入自己的理解。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我知道这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阅读不存有难度,重点在于懂得作者如何从生活中信手而得写作素材,懂得为文精彩不一定要十分华丽的语言,只要文从字顺,交代清楚也能够成为一片好文章,懂得成才不但需要天分和兴趣,更需要后天的引导和教育。正因为如此,我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定位简单清楚,没有空话和套话,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1、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的素材,让生活走进自己的视野2、学会用线索将事例串联起来。3、学会赏析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其次,是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但要有层次和梯度,还要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体现更多的语文味。例如朗读的教学,我认为没有朗读的语文课是不完整,缺乏语文味的。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能用普通话实行流利准确、有感情的朗读,所以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以后,我就对学生实行了朗读的训练,要求学生在领悟把握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后,能在 朗读中准确反映出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竹影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18.竹影 丰子恺.() 【学习目标】 1.找出文章中具体地描写,说说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2.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资料链接】 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竹:竹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梅、兰、竹、菊”古称“四君子”,在诗歌、文章、图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宋代的苏轼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清代的郑板桥有题画诗两首:(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预习导学】 1.在书中标出下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并抄写三遍。 撇.()蘸.()幽.暗()惬.意()口头禅.() 参差 ..不齐()()萧.萧()水门汀.()芥.子园()朱砂.()疏.密()2.联系具体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惬意: 弥漫: 参差: 包罗: 口头禅: 【感知文意】 3.轻声的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⑵课文写“我”和小伙伴们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那些描写最为生动?请抄写一处。

⑶读文中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讲解,总结一下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 ⑷课文中说“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你怎么理解? 【问题探究】 4.文中的孩子有怎样的天性?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童心长留】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用心体会处处有滋有味,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实生活中的美无处在。 诚如罗丹所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亲爱的同学们,保持童心吧,留住童心就是留住了快乐! 【寻找美好】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捏泥人、堆雪人、用花和柳条编花环、跳房子等等,留心想想,你在游戏中有美的发现吗?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时间控制在两分钟左右,说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初中语文_竹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竹影》教学设计 一、学生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1. 布置预习作业:速读课文,了解作者,标清段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结构;朗读课文,感受语言。 2.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二、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概括大意的能力。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 3.初步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丰富学生文化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品味语言,理解游戏的价值;合作探究解决疑难,强化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创造艺术的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教学难点:领会“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教学流程图】

【教学环节设计】 一、漫画激趣,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两幅丰子恺先生的儿童漫画,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漫画中的孩子在做什么。由此说明漫画作者是丰子恺,从富有童趣的漫画引到富有童趣的文章,引入《竹影》一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运用漫画激趣法,播放充满童趣的漫画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体验到艺术(美)与生活的关系。既引出课题,又使学生进入“童年”中,引人入胜,为下面环节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出示目标,有的放矢(1分钟) 出示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设计意图】把目标显示出来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预习展示,整体感知(5分钟) 1.默读课文,落实生字、词。多媒体出示课后作业中需要掌握的生字、词,先指名读,检查自学效果;再齐读,力求准确把握。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字词教学必须落到实处。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首先,用简洁的话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然后,理清文章思路:1—3段写我和弟弟、华明借着月光描竹影;4—6段写爸爸给我们讲中国画的艺术特征;第7段写华明告辞;第8段写“我”对墨竹画有了新的体会。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