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

8 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

1.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授课类型】略读课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

【教学手段】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是年轮。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留下它的脚印的。(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自读课文,解答字词。

小组内完成,组内完成不了的,全班解决。

四、研习课文

组内提问,班级展示。

问题示例: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是课后练习中的一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2.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这是本文的难点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之二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学生快速测览课文后回答,教师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这是文章的又一难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讨论后明确:“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意在提高学生对地质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5.研讨本文的写作特点。

小组讨论,班级展示,老师点拨。

(1)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

本文中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的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3)说明方法的使用

①举例子。在讲到人对岩石的破坏时,举了建筑兰州铁路时,一个山头几分钟就被炸掉的例子;在讲到泥沙沉淀的后果时,举了我国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两个例子。这些例子都很简洁,有力地说明了问题。

②打比方。如课文中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生动形象。③分类别。课文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说明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四、总结

6.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识?(班级展示)。

7.学生板书设计展示。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下节课以小组形式展示)

2.搜集珍惜时间的古诗句。(下节课以小组形式展示)

《文言文两则》教案:学奕、两小儿辩日

《文言文两则》教案:学奕、两小儿辩日 1、文言文两则 学奕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并背诵课文。 2、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并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一篇《学弈》,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齐读) 二、初读课文: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呢,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新老师,他能帮我们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流利(拿出录音机)。请大家手捧课本,身子坐端正,认真听录音,两分钟后,我们比一比谁也能成为小老师。 1.生认真听录音。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流利,还要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 3.指名轮读课文(如有问题停下来,指名纠错。) 4.师板书易错字。 5.生齐读易错字。

师:大家真了不起,这么难读的文言文都读得这么棒,那老师还要考一考你们,看看能不能完成下面的自学指导。 三、出示自学指导: 师:请同学们逐字逐句地看书,利用工具书或者结合课下注释练习译讲。遇到不会的地方用——标出,可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译讲得好! 1.生开始自学,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2.同桌讨论刚才不理解的地方。 3.指名说不理解的地方(同桌都解决不了的疑难)——指名解疑(如果都回答不出来,由老师解疑原因并板书答案) 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巩固刚才学的知识,两分钟后来迎接老师的检测。 四、比赛译讲: 题解:弈:围棋,下围棋。学奕:学下围棋。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即使在听,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拿弓箭去射它。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即使两个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第一个人。

时间的脚印 公开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 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为飞速的“箭”和“梭”……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二)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三)文本链接 关于岩石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

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四)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齐读): 踪迹(zōnɡ)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 帷幕(wéi) 龟裂(jūn)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2.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用笔勾画出重要环节。 3.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5.完成下列填空题,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 从(“死”的石头上)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石头的颜色不同)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化石)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6.小结: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也是有意义的,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探寻它们,进而为人类造福。 (五)课文精读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2.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讨论明确: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课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资料:8.小书包(教案)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师就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生字,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学习汉字中去。本设计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用联想、比较、拆分、组合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记生字,提高识字效率。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设表达的机会,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有表情地朗诵,正确发音:神气、转笔刀。 2.巩固对学习用品的认识。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与课文中生字相关的实物图片)。(教师)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引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先来猜几个

谜语。(课件出示谜语) (1)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铅笔) (2)像糖不是糖,有长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它可不怕脏。(橡皮) (3)小方盒,薄又薄,里面知识可真多!(书) (4)有方有圆,有高有矮,肚里有笔,书包中藏。(笔袋) 2.铅笔、橡皮、笔袋它们都藏在哪里?今天我们就和朝夕相处的“小书包”一起来学习生字。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3.学习“书包”两个字。 (1)拼读“书包”两个字的拼音。引导学生注意“书”是翘舌音。 (2)识记字形。 ①观察“书”字,我们用拆分的方法,可以把“书”字分成三部分:由横折、横折钩组成了一个楼梯的形状,还有一个竖和一个点。然后编小口诀记住“书”字:书是小阶梯,一竖到顶点。 ②观察“包”字,介绍“包”字的偏旁——包字头。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 预设:学生列举“句”“勺”等字。 ③说一说记住这两个字的方法。 预设:用“加一加”的方法、“联想”的方法。 (3)组词识记,多种形式读词。 小结:刚才老师和同学们用拆部件编口诀、“加一加”等方法记住“书、包”这两个字,真是太棒了!你们还有什么识记生字的方法?

认识时间(二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0、9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立足学生的学习基础,通过观察、交流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知道1时=60分。掌握认几时几分的方法。 2.通过拨一拨钟面,帮助学生突破认50分、55分这类时刻的难点。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认几时几分的方法,知道1时=60分。 2.难点:通过拨一拨学会看50分、55分这类时间。 教学准备: 1.教具:课件、一个实物钟、板书条、遥控鼠标、教鞭 2.学具:小闹钟(每人一个)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学什么吗? 生:认识时间。 师:是的,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认识时间,那你们知道古代的人们是如何来知道时间的呢? 抽2生说。 师:黄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有没有兴趣来了解一下? 【PPT:时间的变迁】 展示日晷、圭、刻漏、沙漏等即使工具。 师:你们瞧,古人多有智慧呀!你知道现代人是用什么来记时间的吗?(时钟、手表、电子表)。看来204的小朋友很善于观察生活。在今天的课堂中一定能学到很多关于时间的知识。 一、复习钟面,整时回顾 师:黄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上面有几个数呢?(12个数)这根又细又长的针

是什么针?(时针)又粗又短的针呢?(分针) 师:同学们在一年级时就学习过整时了,现在黄老师来考验一下大家。【PPT:】 出示第一个钟面:8时。请学生来说说是什么时间?分针指向了哪里?时针指向哪儿?(课件出示8时的两种写法,8:00 8时) 出示第二个钟面:10时。第三个钟面:12时。同学们,这里时针和分针都在什么位置? 师:现在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通过时针和分针来看整时的啊? 小结: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全班齐读)。 【PPT:】 师:那如果不是整时,分针没有指向12时,生活中我们可以怎么来描述时间呢?课件出示两个钟面:刚过10时,快到12时。 课件展示上课情景图: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课是几时多呢?(8时多)。看来时针没有问题,那究竟8时多多少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二、探讨新知,突破知识重难点 1.感知1时=60分 (1)认时间,看清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很重要,大家都说8时多,看来钟面看时针没问题了,关键在分针。让我们一起来看分针。 (2)【PPT:钟面】钟面上除了有大格还有小格,你们看有几个大格?(12个)1个大格有几个小格?(5个)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我们让分针动起来,现在是12时1分,继续走是?(12时2分,12时3分,12时5分)12时3分,分钟从12走过了几个小格?12时5分,分针从12到刻度1走过了几小格?(5小格)是多少分?所以刻度1可以表示几分? 师:请同学们拿出小脑钟,动手拨一拨,从12时,拨出12时1分,12时2分,12时3分,12时5分。 (3)【PPT:】继续。(12时10分)几小格?(10小格),12时15分,12时20分,12时20分。你们为什么这么快就算出来?(5分5分加)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0页,把接下来分针指的填完整,来快快动起来。

14.文言文二则 优秀教案

14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从课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4.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从课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叶公好龙》《东施效颦》 古人写的文章,我们叫做文言文,也叫古文。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学弈》也是一篇古文。 2.走近作者:孟子(公元前372 -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的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从课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重点) 4.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学弈》记叙了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不专心听的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援:右边是“爰”,不要写成“爱”。 俱:“具”下框窄长,里边是三短横,都靠左边,下边一横要长,撇和点要外展。 弗:“弓”扁宽,上横要短,最下横要长,左边是竖撇,右竖要长。 四、品读释疑 1.指导朗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翻译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8时间的脚印 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今天老师准备用43分种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本需要两个45分种才能学完的文章。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有)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咱们来个男女生竞赛怎么样?(好!)学习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有抢答题,有必答题,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作答,等课结束时,咱们看看是男生得分多,还是女生得分多?(在黑板右边设立男女生积分榜)从现在开始计时,谁愿意帮老师记录这43分钟时间?(许多,指一名)你准备用什么记录这43分钟时间?(用表)这位同学想到了用表记录时间,说明表可以记录时间。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表以外,可以记录时间的还有什么?(学生发言)同学们知道岩石也可以记录时间吗?(知道或不知道)同学们想知道岩石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吗?(想)今天咱们要用43分钟学的这篇课文《时间的脚印》就是专门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二、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习目标(4分钟) 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拟人)(痕迹、印迹、踪迹) 2、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还是看看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大家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然后抢答(5分):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看,应重点学本文的什么?在哪儿能体现出来?(学生抢答,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评分。)(内容: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结构: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语言: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4、“预习提示”第二段有6个词语,老师再给大家补充6个词语(刨刮、沙砾、掸去、地壳、沉淀、楔形文字)。男女生先商量,然后分别选一名代表必答其中一组中的6个词语。(本题6分)(男女生读,大家评分。)课下大家把这12个词语写在作业本上并且注音解释一下,好不好? 三、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12分钟) ①抢答(2分):看是男生组还是女生组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出共几段?(共31段) ②抢答(2分):看是男生还是女生组最先找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并分别回答出?(共9段:1、5、7、11、13、18、22、24、27) ③抢答(4分):具体分析某一独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对一段加1分,最多4分。不能重复回答。)(教师提示: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怎么承上怎么启下的?)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书包公开课教案

小书包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引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先来猜个谜语。 2.今天我们就和朝夕相处的“小书包”一起来快乐地学习吧。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3.学习“书包”两个字。 (1)拼读“书包”两个字的拼音。引导学生注意“书”是翘舌音。 (2)识记字形。多种方法识字(教学重点) 师:你们见过“书”这个字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生:我用组词的方法记住它:“书包”的“书”。师:你的方法简单而实用,很好。还谁有好办法? 生:我用想象的方法记住这个字。你看横折和横折钩像两本书放一起,竖就像铅笔,点就是橡皮,一边看书一边写字。 师:用想象的方法,把生活中的物品与笔画联系起来,这个方法真不错! 生: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横折,加横折钩,加竖,加点就是“书”。生:还可以编小口诀记住“书”字:书是小阶梯,一竖到顶点。 师:看到你们都有好办法,我也想把我的方法和你们分享,你们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

师:那么你们可要听好了!我是根据一句话来记这个字的。有一个叫高尔基的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你们看,横折和横折钩这两个笔画组成了阶梯。我们只要一直努力,就一定会到达顶点的。 师:一句话也能帮助我们记住生字,所以我们在识记生字的时候要多动脑筋。选择记得快,记得牢的方法来记住生字。 ②观察“包”字,结合实物,形象记忆。书包就是把所有的学习用品都包在里面了。介绍“包”字的偏旁——包字头。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预设:学生列举“句”“勺”等字。③说一说记住这个字的方法。 预设:用“加一加”的方法、“联想”的方法。 (3)组词识记,多种形式读词。 小结:刚才老师和同学们用拆部件编口诀、“加一加”等方法记住“书、包”这两个字,真是太棒了!识字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学习更多的生字。 二、合作学习,活学活用 1.书包是我们的好朋友,它替我们保管学习用品,为我们学习提供帮助。小朋友们,你们的书包里都有哪些宝贝呢? 练习说话:我的小书包里有———有----,还有--------。 1. 今天小书包里的文具们想和大家交朋友,大家欢迎吗? 2. 下面就请大家把已经认识的字,大声地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

1.文言文两则 一、教材及作者简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本来是列子(战国初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后期成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列子》被禁。汉初崇尚黄老,《列子》得行于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列子》散落民间。汉成帝求遗书于天下,刘向将《列子》编成八篇,藏于内宫秘府。东晋时,张湛撰《列子注》问世,《列子》得以广泛流传。《列子·汤问》是列子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有的人也说是列子所著,到现在还没有定论。)《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 二、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 2、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

8时间的脚印 省优获奖教案

8时间的脚印 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这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岩石真的有如此强大的记录历史的力量吗?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发扬科学精神 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什么? 明确: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作者并

《小书包》优质教案

《小书包》优质教案 《小书包》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书、包”等11 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3 个偏旁。会写“早、书”等5 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 3.爱护文具,学着自己摆放文具,整理书包。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掌握常见学习用品的名称。 【教学难点】 了解文具是学习的伙伴,知道爱惜文具,会整理文具。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与课文中生字相关的实物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引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先来猜几个谜语。(课件出示谜语) (1)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铅笔) (2)像糖不是糖,有长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它可不怕脏。(橡皮)

(3)小方盒,薄又薄,里面知识可真多!(书) (4)有方有圆,有高有矮,肚里有笔,书包中藏。(笔袋) 2.铅笔、橡皮、笔袋它们都藏在哪里?今天我们就和朝夕相处的“小书包”一起来学习生字。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3.学习“书包”两个字。 (1)拼读“书包”两个字的拼音。引导学生注意“书”是翘舌音。 (2)识记字形。 ①观察“书”字,我们用拆分的方法,可以把“书”字分成三部分:由横折、横折钩组成了一个楼梯的形状,还有一个竖和一个点。然后编小口诀记住“书”字:书是小阶梯,一竖到顶点。 ②观察“包”字,介绍“包”字的偏旁——包字头。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 预设:学生列举“句”“勺”等字。 ③说一说记住这两个字的方法。 预设:用“加一加”的方法、“联想”的方法。 (3)组词识记,多种形式读词。 小结:刚才老师和同学们用拆部件编口诀、“加一加”等方法记住“书、包”这两个字,真是太棒了!你们还有什么识记生字的方法?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更多的生字。 二、合作学习,活学活用 1.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课文中的六个词语。已经认识的字,你就大声地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就先借助拼音再多读几遍。

认识时间优秀教案

认识时间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教材说明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时间,知道1时=60分。教学难点:1. 通过1分1分数的方法,准确读出某一时间。 2. 推算经过的时间四、本单元评价要点 1、读、写几时几分(5分5分数的方法和1分1分数的方法)。 2、1时=60分第一课时认识时间教学内容:课本p90、91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五、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教师板书)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直观演示,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分(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 2、认识时。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9时25分时,9:25)(2)看钟面写时间。(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9时2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3:05”)。 六、动的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拔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 七、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一连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六年级下《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两则故事语言简洁,事中见理,善于运用比喻,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本课,我采取从“学”和“辩”字入手展开教学。通过反复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学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的诗句我们熟悉的有: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 段。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读得好 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 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 段。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 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 石(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 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 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 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 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 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小书包》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5

一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8《小书包》人教(部编版) 8小书包 导学案设计 1.认识“书、包”等11个生字,认识“勹、亻、个偏旁。会写“早、书”等5个字。

6.认识偏旁:“”“亻。

,多次书空,再练习。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识字8《小书包》人教部编版(2课时) 8.小书包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书、包”等 11 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3个偏旁。会写“早、书”等5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 3.爱护文具,学着自己摆放文具,整理书包。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常见学习用品的名称。 教学难点:了解文具是学习的伙伴,知道爱惜文具,会整理文具。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字等方法,认识“书、包”等8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3个偏旁,会写“书、本”2个生字。 2.正确认读课文中的6个词语。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苹果形的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引出课题。 1.引言: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先来猜几个谜语。 (课件出示谜语) (1)小小身子细又长,身穿彩衣直心肠,嘴巴尖尖会写算,只见短来不见长。(铅笔) (2)一间小小理发店,瘦长顾客进里面,只用身子转几圈,脑袋理得光又尖。(转笔刀) (3)像糖不是糖,有长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它可不怕脏。(橡皮) 2.课件出示图片:笔袋、尺子、课本、作业本,认识学习用品及它们的名称。 3.铅笔、橡皮、笔袋它们都藏在哪里?(书包里)课件相机出示课题及书包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识字第8课《小书包》,齐读课题。教师一边板书课文题目,学生一边书空练习。 4.学习“书包”两个字。 (1)拼读“书包”两个字的拼音。引导学生注意“书”是翘舌音。 (2)识记字形。 ①观察“书”字,“书”字的横折、横折钩组成了一个楼梯的形状,还有一竖和一点。编小口诀识记“书”字:书是小阶梯,一竖到顶点。 ②观察“包”字,介绍“包”字的偏旁——包字头。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句、勺、匀) ③说一说记住这两个字的方法。 ④用“书包”说一句话。 二、合作学习,活学活用。

2016-2017年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探索并发现1时=60分,通过1分1分或5分5分地数判断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这部分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初步认识整时的基础上教学的。考虑到秒是很小的时间单位,日常生活中的计时很少需要精确到秒,因此这部分内容只安排时、分的认识和学习看钟面上的时刻。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把先前的学习经验迁移到后续学习之中,又便于学生集中精力掌握看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这一学习难点。 本单元主要知识点: 1. 知道1时=60分。 2. 能认、读、写几时几分。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要注意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时间概念已有知识的认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在一年级上册中只是让学生知道并记住“12:00就是指12时”,而对于为什么是这样,学生并不理解。等学生学习了这个单元的知识,了解了时与分的关系后,对这些问题就会有新的认识。 1. 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

2. 知道1时=60分,能1分1分或5分5分地数出钟面上的时刻。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1.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呈现教学内容。例如,学生上学时先看一看钟面上的时刻、老师的作息时间、自己的作息时间等。 2.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自主探索来获取知识。例如,钟面上有几大格、每大格有几小格、一共有几小格这几个问题,1时=60分的关系的发现等。 3. 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掌握看钟面上时刻的方法。教材把认识几时几分单列一课时,并充分利用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的经验。先呈现表示整时和半时的钟面,引导学生先判断大约是几时,再过渡到判断具体是几时几分。此外,教材还注意用色块清楚地标明分针从12起已走的部分,以方便学生观察和思考等。 1认识时、分…………………………………………………………….1课时 2认识几时几分………………………………………………………………………….1课时 认识时、分。(教材第90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二则优质课教案设计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读“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背诵《囊萤夜读》。 3.能借助注释、插图、用字组词等学习文言文的常用方法,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4.品读车胤囊萤夜读的动作、李白与老妇人的对话,感受文中人物的品质。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授课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囊萤夜读》,认读“恭、勤、焉”3个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结合注释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3.品读车胤囊萤夜读的动作,感受文中人物的品质。 教具准备:课件 学导设计: 板块一回顾导入,理解课题 1.回顾已学文言文。 (1)出示已学文言文的题目,抽学生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文章。

(2)分类连线:历史故事类的文言文《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神话故事类的文言文《精卫填海》;寓言故事类的文言文《守株待兔》。 2.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学习两则成语故事类的文言文《囊萤夜读》《铁杵成针》。 3.借助注释,理解题意。 (1)囊萤夜读——在夜晚用口袋装萤火虫,借光读书。 (2)铁杵成针——把舂米或捣衣的铁棒磨成绣花针。 板块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师生共同回忆、整理已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读准: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意思。 (3)读好:根据意思读好停顿。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注意读准前鼻音“勤贫焉”,后鼻音“囊萤恭”。 (2)多音字“盛”在这里是装的意思,所以应该读“chéng”。 板块三理解文本,探究交流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自读课文,借助注释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预设: (1)“恭勤不倦”的“倦”为“疲倦”。 (2)“家贫不常得油”的“贫”为贫穷。 教师小结:瞧,用这样组词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知识与技能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 难点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 学法速读法、跳读法、“巧妙裁剪”法。 课时 1课时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为飞速的“箭”和“梭”…… 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

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关于岩石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齐读):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小书包教学设计

庆云县实验小学语文教案 年级一学科语文课题8、小书包课型新授主备人刘璐执教人邢俊香备课时间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5个字。 2、认识三个偏旁:包字头,单人旁“亻”,竹字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 点认字和写字。 分辨汉字,认识偏旁。 板书设计 小书包 铅笔橡皮尺子作业本转笔刀课本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的小书包里都有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我们的小书包?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 老师书写课题:小书包。我们去书包里看一看都有什么。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 2、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3、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shūbāo chǐzuòyèběn bǐdāo kèzǎo xiào 书包尺作业本笔刀课早校 (三)我书中的组词 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四、朗读生字

(一)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说出音节,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 2、学生领读(一课一领读) (二)去掉拼音朗读生字 我会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开火车读——自读。四、、观察辨析,学写“书、本” 1.出示“书、本”,学生观察,边书空边说说书写笔顺。 2.指导发现“书、本”两个字都是上紧下松,且竖都写在竖中线上,是关键笔画,要写得直。 3.教师范写“书”,学生书空,再临写。写一个就及时点评,指导。学生再写一个。 4.教师范写“本”,学生书空,再临写。写一个就及时点评,指导。学生再写一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朗读课文,初悟课文 (一)老师示范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深悟课文 (一)我们的小书包(说一说你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 1、谁来看一看你们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 2、学生拿出来给老师看。 3、老师板书:橡皮,尺子,作业本,笔袋,铅笔,转笔刀 (二)我们的小书包课文 1、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有几句话?(4句话) 2、你是怎样确定的?(这课文里有4个句号) 3、同学们齐读第一句话 (1)书包里,什么东西真不少呀?(宝贝) (2)你的宝贝是什么呢?我们继续看课文 4、请女生一起读第二句话,男生听着,听她们读得对不对。 (1)你的宝贝是什么呢?(课本,作业本,铅笔,转笔刀) (2)你的宝贝听话吗?我们继续看课文 5、请男生一起读第三句话,女生听着,听他们读得对不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