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三年级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三年级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三年级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三年级科学概念

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概念

1.《植物》单元

1、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我们观察一棵树一般用到了看、闻、摸、听、量等方法。看颜色、形状、大小;闻气味;听声音;摸粗糙、软硬;量粗细、长短等。

3、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4、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土壤等。

5、我们可以用拓印的方法获取树皮的纹路。

6、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它们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7、大树和小草的不同点是:大树高大、木质茎、寿命长;小草矮小、草质茎、寿命短。

8、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黄色酢浆草(三叶草),开黄色花,每个叶柄上长着三片叶子。

10、樟树的叶子有特殊的香味,像樟树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11、水葫芦属于水生植物,叶柄里有膨大的海绵体气囊,它是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12、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13、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14、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5、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6、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17、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18、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9、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20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我们熟悉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21、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

22、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23、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24、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

2.《动物》单元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我们在寻访时应做到安静、细致,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3、为了方便观察小动物,我们不宜把小动物抓在手上。

4、小洞里可能有小动物,为防止无名小动物的伤害,不可以将手伸进去寻找。

5、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6、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波浪式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7、蜗牛头上有两对触角,靠触角来感知外界物体;长触角上有一对眼睛,但是眼睛看不见;蜗牛壳旁边有两个孔:一个是气孔,用来呼吸,能看到它一张一合;还有一个排泄孔,用来排泄。

8、蜗牛有25000多颗牙齿,叫齿舌。它喜欢吃菜叶,也吃果皮、面包、水果等植物类食物,蜗牛不喜欢吃肉类、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它们夜间出来活动。

9、蜗牛属于陆生贝壳类软体动物,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的环境中生活。

10、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包括口、环带、肛门,环带离口较近的位置。

11、蚯蚓柔软,有环节,身体伸缩爬行,摸上去黏黏的。遇到水会乱跳,下雨天会爬到地面。

12、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13、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14、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6只脚。用脚爬行。

15、蚯蚓不能在水中生活。

16、蚂蚁的生活范围很广,校园里、花坛边都可以找到它们。

17、为了寻找蚂蚁,我们可以用蚂蚁喜欢的食物引诱它们。

18、蚂蚁遇到同伴时用触角交流信息。

19、金鱼用鳍游泳;用鳃呼吸;金鱼没有牙齿,是靠吞食食物;身上有鳞片;吃鱼食或面包屑。

20、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相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会吃食物;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3.《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布等。

3、我们身边的物品大多是用两种以上材料制成的。

4、我们吃饭用的碗大多是用陶瓷材料制成的。

5、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6、木材的特点是吸水、轻、易燃烧、易腐烂、易劈碎、绝缘、不易导热。

7、材料的硬度可以用刻划的方法来比较,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8、金属的特点:能导电、有光泽、延展性(易捶打变形)、能传热、很重、很硬。钢是一种铁碳合金。

9、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10、塑料可以回收利用,塑料瓶外面有回收利用标志(会认这个标志)。塑料的柔韧性比较好。

11、塑料的特点:柔韧、绝缘、轻、不易导热、易塑形、不易生锈。(举例利用塑料做的物品)

12、吸水能力强的有餐巾纸、纸、木头;吸水能力弱的有:塑料、金属、玻璃。

13、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能用来造纸的材料有:树木、草等。

14、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15、大多实心的塑料和金属在水中会沉,木头会浮。

16、金属大多会沉入水中,但是做成船形就能浮在水面上。

17、树木的生长速度很慢,我们要节省或减少木材的使用。

18、把大小、形状相同的塑料块与木块放入水中,木块露出水面的部分多一些,说明木块轻一些。

19、人们主要利用木材比较轻的特性,制成了各种各样的船只。

20、砖瓦、陶器和瓷器都是用黏土做的,陶器和瓷器是用特殊的黏土制造的。制作过程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产生影响。陶瓷、瓷器都是常见的工艺品。

21、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22、烧制陶器的温度在900℃~1050℃之间。

23、陶器的胎体质地疏松,因此陶器具有较好的吸水性。

24、将陶泥填入模具中,脱出器物的全形,这种制陶方法叫模制。

25、我们使用的材料中,有的是天然材料,有的是人造材料。

26、天然材料有:木头、黏土、棉花、皮革、丝等;人工材料有:金属、塑料、陶瓷、橡胶等。

27、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它的出现是科技的一种进步。

28、我们周围用塑料制成的物品最多,但是不能说塑料是最好的材料。

4.《水和空气》单元

1、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2、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会从高往低流动、无固定形状;沙子会流动但它不是液体,它是固体。

3、水和油相同点: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有重量。

4、水和油不同点:水无色、无味、透明、不黏手、水滴更圆;油淡黄色、淡香、有一点透明、黏手、油滴不够圆。

5、观察不知名的液体时,不可以随意地尝味道。

6、油比水轻,所以油滴在水里会浮在水面,水滴在油里会沉入到杯底。

7、如果一根牙签放在水中是沉的,那么把它放到油中就是沉的。

8、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稠度的影响。在水、食用油、洗洁精中,洗洁精最黏手,它流动最慢。水不黏手,它流动最快。

9、比较流动快慢的实验中要注意:同样多的液体、同一高度、同时流下。

10、量筒是测量液体的多少的工具,液体的多少叫液体体积,单位用毫升、升来表示。

11、使用量筒的时候要注意:量筒放平;眼睛与液面平视;读凹液面的最低处刻度。

12、一般来说,雪碧瓶盖里可以装5毫升水。毫升是体积单位。

13、空气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会向四面八方流动、无形状。

14、空气存在各种地方,水中冒泡就是空气,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15、水和空气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抓不住、占空间、有重量。

16、空气溶解在水中,但是人无法在水中呼吸。

17、砖块放入水中会冒气泡,说明砖块中有空气。

18、水和空气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到、从高往低流动、无固定形状、不能压缩;空气看不见、摸不到、向四面八方流动、无形状、能压缩。

19、空气占据空间,占空间的大小(体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20、用注射器做压缩空气的实验时,能观察到空气被压缩(不能压缩到底),但是压缩越厉害,力量越大。

21、乌鸦喝水是利用石头占空间的特点来取水的。

22、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23、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

24、伽利略证明了空气是有重量的。

三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

三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口诀要牢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北对西南,东南对西北) 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方向转。 3、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4、判断一个地方在什么方向,先要找到一个为中心点,在进行判断。 5、判断方向我们一般使用:指南针和借助身边的事 物。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就发明了指四方向的——司 南。 第二单元1、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时要注 意: ( 1) 0(2除以任何数( )0乘 0 除外)都等于 以任何 0; 数都得 0; (3)0 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4)任何数减 0 都得任何数本身。

※2 、 3、 5 倍数的特点 ※2 的倍数:个位上是 2、 4、6、8、0 的数是 2 的倍数。 ※5 的倍数:个位上是 0 或 5 的数是 5 的倍数。 ※ 3 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 3 的倍数, 这个数就是 3 的倍数。 2、验算除法 : ( 1)被除数÷除数 =商( 2)被除数÷除数 =商余数 商×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被除数 被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除数 3、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4、笔算除法时,那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 0 占位。(最高位不够除,就向后退一位在商。) 5、除法计算时,记住每一次减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 数小。

第三单元统计 1 .求平均数公式:总数量=每份数相加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总数量÷平均 数 =总份数 2.通常条形统计图有纵向统计图和横向统计图两种。 3.条形统计图中,一定要看清楚一格是表示 1 个,2 个, 5 个, 10 个,还是更多单位(数量)。 4、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它与平均分不是一个概念。 第四单元年月日 (一)年月日 1.重要的日子: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 1 月 1 日元旦节。 3 月 12 日植树节, 5 月 1 日劳动节, 6 月 1 日儿童节, 7 月 1 日建党节, 8 月 1 日建军节, 9 月 10 日教师节, 10 月 1 日国庆节。

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

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 第一单元 1.植物的一生从种子发芽开始,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份、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水分、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6.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7.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8.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9.校园花园食物链:蔷薇花→蚜虫→瓢虫→小鸟。生产者:蔷薇花;消费者:蚜虫、瓢虫、小鸟。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食物网。 12. 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如:一个湖泊、一片树林、一个海洋。 13.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鸟、蛇、螳螂、鹰 1、草→兔→鹰 2、草→蝗虫→鹰 3、草→鸟→蛇 4、草→鸟→蛇→鹰 5、草→兔→蛇→鹰 6、草→蝗虫→蛇→鹰 说说如果人类破坏这几者之间的关系会有什么后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17.受国家保护的动物:猎隼、大熊猫、扬子鳄、藏羚羊植物:甘草、发菜、水杉、珙桐 18、设计题:绿豆芽发芽需要什么条件(作业本P1) 例:种子发芽与水分的关系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 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60分=1时1分=60秒60秒=1分半时=30分30分=半时 3、(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经过时间= 后时间- 前时间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笔算加减法时:(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3⑴加法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另一个加数+加数=和 ②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⑵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的验算: ①差+减数=被减数②减数+差=被减数③被减数-差=减数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 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1分米=100毫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1公里 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 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6、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000千克= 1吨1千克=1000克1000克=1千克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1、倍的意义:要知道两个数的关系,先确定谁是1倍数,然后把另一个数和它作比较, 另一个数里有几个1倍数就是它的几倍。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六下年级科学概念填空

六下年级科学概念第一单元班级姓名 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______,直至图像大而清晰。或者将物体放好位置,将_______移动与眼睛和物体之间,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________,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3、像放大镜一样,中间_____、边缘______的_______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4、近视眼镜的镜片能_____物体的图像。 5、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_______之处,使我们获得______的信息。 6、放大镜的放大功能只与放大镜的_______有关,与放大镜的_____ 无关。 7、_______ 发明了眼镜。 8、借助_______,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秘密。 9、在放大镜下观察,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________形状不同。 10、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________。 11、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这跟它脚上的______ 有关,与它的翅膀无关。 12、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_________片,它们其实是_____________。 13、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_______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_______。 14、许多岩石是由__________集合而成的。 15、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是很有_____ 。制造晶体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等。 16、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固体物质都是_____ 或由______组成。 17、一般来说,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_______。 18、如果不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我们也能看到晶体的样子,因为有些_______很大。 19、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种。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不是晶体集合而成的。 21、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能够观察到比通过放大镜观察所能达到的更加丰富的

(完整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概念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1、生活中的示意图(如:地图)一般是按:上 2、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方向转。 3、通常所说的八个方向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4、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北对(西南),东南对(西北)。 5、判断一个地方在什么方向,先要找到一个为(中心点),再进行判断。 6、判断方向我们一般使用(指南针)或借助(身边的事物)。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就发明了指四方向的——(司南)。 7、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可以用这种方法找到方向: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8、典型例题 (1)我们学校的东面有(餐厅),南面有(厕所),西面有(大路),北面有(大门)。(2)今天刮西北风,红旗向(东南)方向飘。燕子到秋天都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3)在商场东面60米的地方有一个游乐场,请你用标出游乐场的位置。 北 10米商场

(4)看图完成: 1)、从小明家出发,向(北)走100米,再向(东)走50米到超市。超市在小明家的(东北)方向;小明家在超市的(西南)方向。 2)、从小明家出发,向(西)走(100)米,再向(北)走(150)米到医院。医院在小明家的(西北)方向。邮局在小明家的(东南)的方向,两处相距(120)米。 3)、小红家在医院向东150米处,请用“□”标出小红家的位置,小红家的位置正好处于超市向(北)的(50)米处。 4)、从邮局到医院可以怎么走?两地相距多少米? 120+100+150=370(米) 答:邮局向西北走120米小明家向西走100米,再向北走150米医院。两地相距370米。 5)、小明从家到医院近,还是到超市近?近多少米? 小明从家到医院:100+150=250(米)小明从家到超市:100+50=150(米) 相差距离:250-150=100(米)答:小明从家到超市近,近100米。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除法的方法:用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或(前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并记着在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 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 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六年级下册科学各单元科学概念

新教科版六下《科学》各单元科学概念 1.六下“微小世界”单元的科学概念有哪些? 答:六下“微小世界”单元的科学概念有: ●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2. 六下“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科学概念有哪些? 答:六下“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科学概念有: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3. 六下“宇宙”单元的科学概念有哪些? 答:六下“宇宙”单元的科学概念有: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星球。 ●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变化导致日食和月食现象。 ●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宇宙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人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各种观测技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4. 六下“环境和我们”单元的科学概念有哪些? 答:六下“环境和我们”单元的科学概念有: ●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 ●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 ●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 ●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公式概念(已整理)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概念 班别: 姓名: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口诀要牢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北对西南,东南对西北) 东→南→西→北,就是按顺时针方向转。 3、地图通常就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做题时先标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知道其中一个方向,可以通过顺时针方向按东、南、西、北的顺序确定其它的方向。 5、判断一个地方在什么方向,先要找到一个物体为观察点,再进行判断。 6、判断方向我们一般使用:指南针与借助身边的事物。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就发明了指示方向的——司南。指南针就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7、会瞧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方式;(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8、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1)、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就是东,后面就是西,左面就是北,右面就是南。; 傍晚,面向太阳,前面就是西,后面就是东,左面就是南,右面就是北。晚上,面向北极星,前面就是北,后面就是南,左面就是西,右面就是东。 (2)、、我们通常用指南针来指示方向,指南针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生活中白天用太阳辨别方向,夜晚用北极星辨别方向。春天来了, 燕子从南方飞往北方,秋天来了,大雁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 (3)、风从那边刮过来,那边就就是风向。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方向相反;风筝,旗帜飘扬的方向与风向相反。 (4)、北斗星永远在北方。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第二单元除数就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时要注意: (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 (2)0乘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原数; (4)任何数减0都得原数。 2、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先用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再瞧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得数的末尾加上几个0、 3、没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商×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4、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余数的 (1)一位数除两位数(商就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十位上的数,如果有余数,要把余数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用除数去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2)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 (1)

五年级科学概念姓名 生物与环境 1、绿豆芽发芽实验中,实验组受光照,对照组用不透明物罩住。实验改变了的条件是光。 2、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温度。 3、绿豆种子生长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温度、阳光、土壤。 4、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5、做种子发芽实验时,每个盒子可以放三粒种子,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6、绿豆芽的根会朝着有水方向生长。 7、蚯蚓生活在土壤中,由此可推测它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 8、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9、生活在绿草地上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绿色的。 10、鱼必须生活在水里,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死亡。是因为生物依赖环境。 11、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12、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生产者一般指绿色植物,直接或间接消费 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消费者一般指动物。 13、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4、草、田鼠、老鹰等构成一条食物链。写出这条食物链草→田鼠→老鹰。 15、在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草,消费者是田鼠、老鹰。 16、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多种生物。 1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它们之间也是互相依赖、相互影响的。 18、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根据各自不同需要进行合理搭配,有条件的还要定期 检测。 1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 物关系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20、像池塘里的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 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21、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22、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 23、中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24、植物在生态瓶中起提供氧气和食物作用;动物在生态瓶中起提供二氧化碳和养料作 用。 25、自然界里的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26、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动植物遭到灭绝或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2020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精品教育文档,如果需要,请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温馨提示:同学们,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结束,你记住咱们本学期学习的东西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们这学期各单元重要知识点吧!最后,祝各位同学们在期末的考试里取得好成绩。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的认识: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60小格)是60秒;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60小格)是60分,也就是1时; 时针走1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 3、1时=60分1分=60秒(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半时=30分一刻=15分 3时=(180 )分 想:1时=60分,3时就是(3)个60分,也就是(3)个60分相加,即(180)分。 300分=( 5)时 想:1时=60分,300分里面有(5)个60分,也就是(5)时。 4、单位的应用(根据平时的经验来填空,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1秒钟、1分钟、1小时的 长短。) 一节课45()眨眼一次大约1()小明睡了9() 5、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1)数格法:可以看钟面,数格后再计算。 (2)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拓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时刻”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没有长短,只有先后。 “时间”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

终止时刻:如果时间拖后,要用加法;如果时间提前,要用减法。 易错点: 比较大小:3时○300分(没有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 经过时间:一列火车晚上8:30从甲地开出,第二天早上6:30到达乙地。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终止时刻:一辆汽车3:20开出,5:25分到达终点。由于天气原因,现在晚点13分,这辆汽车今天何时到达终点?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1: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整十数,最后加一位数。 例如:35+34=69 把34分成30和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方法2:把两个两位数分别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例如:35+34=69,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60+9=69 易错点:个位加个位满十时不向十位进一。 知识点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1: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 方法2: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够减时),再把两个差相加。 要点:方法2只适合用于个位够减时,个位不够减时不适用。

六下年级下册科学概念复习

一、微小世界单元概念 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或者将物体放好位置,将放大镜移动与眼睛和物体之间,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3、放大镜也叫凸透镜,,特点是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4、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能缩小物体的图像。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能放大物体图像。 5、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6、放大镜的放大功能只与放大镜的凸度有关,与放大镜的大小无关。 7、格罗斯泰斯特发明了放大镜,培根发明了眼镜。 8、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秘密。 9、在放大镜下观察,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10、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11、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这跟它脚上的吸盘有关,与它的翅膀无关。 12、通过观察可知,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

的细毛,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复眼。 13、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4、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15、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是很有规则。制造晶体的方法有蒸馏、降温等。 16、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17、一般来说,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18、如果不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我们也能看到晶体的样子,因为有些晶体很大。 19、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三种。 20、玻璃、珍珠、松香和琥珀不是晶体集合而成的。 21、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能够观察到比通过放大镜观察所能达到的更加丰富的微观世界。 22、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23、显微镜和量筒、弹簧秤一样,是人类认识周围物质的一种工具。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4、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5、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6、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时要注意: (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 (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2、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来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再口算480÷8得60。

最新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和知识要点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 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 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4、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 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5、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 力。 6、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 力。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7、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 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8、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9、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 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 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1、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2、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14、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6、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或加润滑油)。 17、赛车的设计特点:(1)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动力要大)(2)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空气阻力要小)(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不会翻车)。(4)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轮胎不打滑)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复习要点 一、基本概念: 1、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的重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物体离开地面越高,重量就越轻。 2、一定的拉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他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5、压下的弹簧、拉开的弓、捏紧的海绵都会产生弹力。人们利用弹力可以做很多事情,如: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 6、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物体在反冲力的作用下的运动叫反冲运动。过年时放的冲天炮,步枪射出子弹时,枪身要向后缩,枪身的运动也是反冲运动。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式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7、利用反冲力,可以使物体获得获得巨大的速度。 8、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9、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10、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 1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英文缩写“N”。1N约等于100克物体受到的重力,即1牛≈100克力。 12、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 9、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结束时刻—经过时间=开始时刻 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注意: 加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③写得数减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③写得数 2、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中间的0既要向前一位借,又要借给下一位,所以借回来的“10”只剩下“9”了。如1000-234 3、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公式: 减数+差=被减数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被减数-差=减数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6、加法的验算:可以交换加数位置再算一遍,也可以用和-加数=另一个加数验算。 7、减法的验算:可以是减数+差=被减数验算,也可以用被减数-差=减数验算。 8、估算:(1)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法。记忆:看保留位数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2)估算的应用:收银员收钱要准确,要精确计算。准备多少钱才够的可以估算,但因为是交钱买东西,要估大。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全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全)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复习知识点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绿豆芽生长必须条件:光照;土壤;二氧化碳;适宜的温度;水分。绿色开花植物的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对环境有一定的需要,蚯蚓喜欢阴暗、潮湿、有丰富有机质的环境。 5、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6、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女口:草—兔—蛇类—猛禽—食腐动物。草(生 产者)兔(一级消费者)蛇类(二级消费者)猛禽(三级消费者)食腐动物(分解者)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箭头方向是从生产者开始到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丕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人类的活动会造成一定的生态失衡,如果生态平衡长时间打破,地球上的生物会遭到很严重的影响。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2)草—蝗虫—鸟—鹰 (3)草—鸟—蛇—鹰(4)草—兔—蛇—鹰 17、绿豆种子根的向水性:种子的根会向有水的地方长。绿豆芽的向阳性:长出真叶的绿豆牙的茎会向光照强的地方长。 18、做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吗?”的实验时需要使用多颗绿豆,以确保无偶然性。 19、必须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与非生物互相依赖,循环作用,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书概念

三年级数学上期知识点总结 姓名: 第一单元时、分、秒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一个钟面上有(60)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有(5)个小格。 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1分=60秒 有些钟表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是(秒针),它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 1小时大约可以走5千米;跑50米大约需要10秒。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注意:写算式时要用汉字表示)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口算37+49时,可以先算(37+40=77),再算(77+9=86)。还可以先算(30+40=70)和(7+9=16),再算(70+16=86)。 口算83-58时,可以先算(83-50=33),再算(33-8=25);也可以先算(83-8=75),再算(75-50=25)。 第三单元测量 尺子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dm)作单位。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课桌大约高7分米1步大约长5分米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我们学校的操场1圈是200米,(5)圈是1千米;标准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千米。1千米里面有10个100米。 1千米大约要走12分钟。 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吨=1000千克 一名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250千克,40名这样的同学大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只东北虎重250千克,4只大约重1吨;一袋水泥重200千克,5袋重1吨。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要注意: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算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一。 加法的验算:可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还可以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等不等于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验算:可以用差加减数看等不等于被减数。还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等不等于减数。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举例: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概念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概念 1.《工具和机械》单元 ·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 ·不同的机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功能。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1-1《使用工具》 ·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1-2《杠杆的科学》 ·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1-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1-4《轮轴的秘密》 ·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 1-5《定滑轮和动滑轮》 ·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1-6《滑轮组》 ·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1-7《斜面的作用》

·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1-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2.《形状与结构》单元 ·柱、梁、拱形、框架等形状结构各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某些性能。 ·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了解圆顶形、球形等有与拱形相似的特点。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2-1《抵抗弯曲》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3《拱形的力量》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2-4《找拱形》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2-5《做框架》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