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

?书评?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

——读潘润涵、林承节的《世界近代史》

俞金尧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这是潘润涵、林承节新著的《世界近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中提出的一个命题。该书从1640年的英国革命写起,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论述了资本主义在这两百多年里成长、发展的历史。虽然只是一本普通的教科书,但它所挑起的问题,再次引起我们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以及世界通史的构架这类世界历史学科建设中的重要话题的思考。

一、世界近代史姓“资”

潘润涵、林承节提出的这个命题基本上是一个传统的说法。由周一良、吴于廑主编、六七十年代通行于全国的《世界通史?近代部分》,称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衰亡的历史”。8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对于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的看法有所变化。比如1984年刘祚昌主编的《近代史》称世界近代史“主要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历史”。90年代初,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则提出“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定型时期的历史”。尽管以上看法对资本主义的命运的估计各不相同,但对于世界近代史的资本主义属性是说得清清楚楚的。潘润涵、林承节重提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显然是为了强调世界近代史的属性。

不过,这可不是简单的重复。重申这个命题是与我国世界史学界目前流行的认为世界历史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横向发展中的转折点,它导致了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一系列变化和事件,从而被视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的那种观点针锋相对的。

流行的世界史观可以称之为整体世界史观,主张从联系的、整体的高度去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整体世界史观的主要代表人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他从70年代晚期以来就一直倡导要编纂新的世界史,8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了几篇文章,进一步阐述他对世界历史的看法,

强调历史发展的横向联系①。至90年代早期,他的世界历史的宏观理论基本形成,这反映在他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所撰条目“世界历史”上。稍后,由他和齐世荣共同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问世②。这套被称为“更新换代”式的教科书③,集中体现了他的世界历史观。一份

权威的调查报告称该《世界史》“体现了我国世界通史研究的新水平”④。现在,经整体世界史观

持有者的进一步发扬光大,整体世界史的思想成为我国流行的世界史观。

它的基本内容可以表述为: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指的是各民族、各地区间从闭塞到打开闭塞,由彼此隔绝到互相交往,终于变历史的分散发展为整体发展。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中,15、16世纪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原先各地分散发展的历史由于地理大发现而逐步发生全面改观,分散的世界渐渐成为一个初具其全貌的整体世界。

根据这一设想,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部分是以1500年为起点的,因为地理大发现发生在1500年前后。只是在地理大发现以后,过去世界的隔绝、闭塞状态才被打破,人类向世界联为一体迈出了第一步。吴、齐本《世界史》,以及另一套由湖北、湖南的一些高校教师共同编写的、直截了当地定名为《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的通史著作,给人留下了一个极为深刻的印象:好像人类历史主要是横向的联合史,特别是16世纪以后的世界历史几乎可以称为整体的世界史。在我国的世界通史著作编纂中,这是一个崭新的分期法。

在这个新的分期法中,如何体现纵向发展的阶段性呢?整体世界的形成(这是横向发展)与资本主义(这是纵向发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吴、齐本《世界史》“近代史编”的作者们告诉我们,地理大发现是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发展时期的前导或诱因,“没有地理大发现,就没有工业

革命,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更没有随之而来的世界历史向整体发展的根本转折”⑤。听起

来,地理大发现象是牛顿的“第一推动力”,是一个游离于资本主义在西方兴起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和背景之外的特殊事件。他们极力抬高地理大发现在近代史分期中的历史地位,那是为了突出地理大发现在横向历史发展中的意义。“近代史编”第一章开门见山地指出,“1500年左右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首先是因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基本上处在闭塞的状态,新旧大陆之间更是互相隔绝的,只有到1500年左右完成地理大发现……之后,这种状态才被打破,过去处于相对隔绝的各地区才开始进行直接的接触。这是人类向全世界联系为一体迈出的第一步。

69世 界 历 史2000年第6期 ①②③④⑤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册,第1页。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学习出版社1997年版,第466页。见沈永兴等:《第四届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开幕词》,《世界历史》1996年第1期,第79页。

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从1992年到1994年出齐。其中“近代史编”上、下册在1992年出版。

参见吴于廑:《关于编纂世界史的意见》,《武汉大学学报》

(哲社版)1978年第5期;《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世界历史》1987年第2期;《亚欧大陆传统农耕世界不同国家在新兴工业世界冲击下的反应》,《世界历史》1993年第1期;《大学世界历史地图》,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500年是人类史上的关键性年代。”①但是,这个观点与当初吴于廑所论述的纵横关系的理论是有距离的。他曾说,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并行的、各自独立的关系,它们互为条件,从最初缓慢地,到后来越来越急速地促成历史由分散向世界成为整体的方向发展。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而横向发展对纵向发展又具有反作用,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②。可见,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历史地位并不是等量齐观的。那么,1500年左右发生的地理大发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是否可以理解为在那个时代,横向发展的反作用特别重大?这当然也是历史事实。但是,难道我们可以离开资本主义起源这个纵向发展的历史背景而大谈横向的世界联系?刻意渲染这一时期横向发展的历史意义,把资本主义的发展当作地理大发现的反作用的净受益者,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尊重历史事实。事实上,资本主义要比地理大发现、世界整体联系早出世。而且,资本主义生来就具有“世界的”本性,它诞生在地中海地区绝不是偶然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唯心的,但他对“世界历史”的地理基础的解释对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固有的世界性是有启发意义的。他说,地中海是地球上3 4面积的结合之处,三大洲在这里交汇,这就是世界历史的中心③。意大利最早发展资本主义可谓是得近水楼台之利,不能设想地中海缺少了“世界性”还会有资本主义的前途。所以,当世界贸易的商路被奥斯曼帝国切断,欧洲人便急切地想重新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探索新航路、发现新大陆都是资本主义世界性的必然要求。但地理大发现出乎意料地为资产阶级展示了一个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从此以后,资本主义便向大西洋沿线转移,因为那里比地中海更像世界的中心。对于资本主义来说,“世界性”不是外在的、相分离的,而是内在的、固有的。资本无国界,资产阶级为了挣钱,到处奔走,他们与以往所有的阶级不同,在世界范围内安家落户。换一个角度看,倘若地理大发现与资本主义无关,作环球航行的人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使臣郑和(按当时的技术水平,郑和是可以作环球航行的),那么,地理大发现在世界横向发展中的历史地位还有那么高吗?若真是郑和发现了新大陆,这种“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意义大概只能限于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民族自豪感上了。就像中国的四大发明一样,只有与资本主义结合起来,才显示出它们异乎寻常的历史意义。所以,不能离开西欧资本主义兴起,来谈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地位;也不能轻描淡写资本主义起源的背景而大肆张扬地理大发现的意义。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关系,前者制约、规定后者;后者则具有反作用,可以促进或深化前者。其实,回顾吴于廑的世界史观的发展过程,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当年提出世界史研究要重视横向发展的意见的初衷。他认为,我们以前在阐明历史的纵向发展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而在横向发展的研究方面重视不够,因此要“改变世界史几乎无异列国志这样一种陈旧的面貌”,以说明各民族、各地区怎样由闭塞到突破闭塞,人类历史怎样由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④。可以说,重视横向联系的研究本来是为了完善

7

9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

①②③④吴于廑:《研究世界历史要重视横向发展》,《光明日报》1984年11月21日。

参见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

参见吴于廑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所写条目“世界历史”关于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论述。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册,第1页。

世界史体系和结构,充实世界史内容。但结果却是横向发展夺了纵向发展的风头。

有的历史学者为了离间资本主义与地理大发现的关系,专打个别的国家和人物的主意,比如说,有人认为当初着手打通海道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及意大利和北欧,而且是封建专制王权的统治。资本主义在意大利和北欧地区较活跃,可它们却成了地理大发现的旁观者和后继者。而在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积极从事探险活动的人中,商人并没有充当主角,起码不是唯一的角色,起重要作用的探险家倒是封建王朝、贵族、海员等。以此来证明不能把世界的整体性发展仅仅看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①。他们声称要用整体的、全局的观念来看待近代史以来的世界历史,但实际上却是形而上学的观察问题的方式。他们根据航海家的身份,来辨别地理大发现是否具有资本主义性质,这让人想起了“唯成份论”的判断法。难道说,把文艺复兴定性为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是因为文艺复兴巨匠们及其支持者的身份是资产阶级分子?教会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中一些有最辉煌成就的艺术家和学者的赞助人,如果验明这些赞助人的正身,发现他们是教皇尼古拉斯五世、庇护二世、朱利乌斯二世、利奥十世,按“唯成份论”,怎么可以将文艺复兴与资产阶级扯在一起呢?!同理,宗教改革运动似乎也该与资本主义划清界线了,加尔文、马丁?路德,谁是资产阶级分子?可韦伯却因阐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而成就了一本经典之作。历史就是这样,它有大海一样的深邃和复杂,有的人在那里博击风浪,感受大海的壮美;有的人则只能在岸边徘徊,湿湿脚而已,虽然他们都宣称自己见识了大海。但是,当后者向我们描述大海的汹涌之势时,总是令人感到肤浅而不得要领。夏诚写过一本世界近代史的著作,叫《近代世界整体观》,所讲的内容与一般教材并无大异,但他力主近代以来的世界史是整体世界史,要用整体的观念重新审视世界历史。他在书中告诉我们,近代世界史始终贯穿着两种基本的趋势:一是封建主义走向衰落,为资本主义所取代;二是民族间、地区间的隔绝状态被一一打破,世界联为一个整体(这其实还是历史的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发展)。谈到这个纵横关系,他反对把资本主义潮流看成是主体和原因,而走向整体世界和形成世界体系只是属从、是结果的看法。他坚持,这两种基本的历史趋势各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根源,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平行的关系。但他后来作了两点补充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一)从16到19世纪的全过程来看,创建世界体系的最主要角色是资产阶级;(二)在近代世界体系中,总的说来,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中占主导,尤其是工业革命后,占据完全统治的地位,“故世界体系还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原则的基础上的,它的运转受资本主义规律的制约”,近代世界体系的基本社会内容是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是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这一根本特征直到本世纪才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他还加上一句:“只有把握住这一点,才能正确阐述近代整体世界的体系、它的矛盾和运动规律、它的结构等等一系

列重大问题。”②这就前言不搭后语了。夏诚的自相矛盾没有躲过程西筠的眼睛,她说他的提法

“令人费解”,他的“最后结论已经否定了他在前边提到的平行说”③。可谓一针见血。其实,夏诚

89世 界 历 史2000年第6期 ①②③程西筠:《用整体观考察世界史的成功尝试》,《世界历史》1991年第5期,第118页。

夏诚:《近代世界整体观》,第81—84页。

可参见夏诚:《近代世界整体观》,成都出版社1990年版,第83页。王加丰的著作《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第四章在检讨地理大发现时,也不主张把资本主义当作地理大发现的根本动力。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最终落入与自己为敌的尴尬境地,原不过是怕沾上社会形态更迭说①,不敢理直气壮地说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最近,西方有学者大胆否定资本主义,表示“最好是彻底抛弃‘资本主义’这个死结”。弗兰克相信:“不仅根本不存在从一种生产‘方式’向另一种生产‘方式’的直线‘进步’,而且在任何一个社会里,更不用说整个世界社会,过去和现在都混合着各种

生产关系。”②我不同意弗兰克否定资本主义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以及不加区分地把

各种不同性质的事物混为一谈的看问题的方法③,倒是佩服他的勇气。学术探讨不能强求一律,真理是在辩论过程中越来越明白的。但求真有时是需要勇气的。

对于潘润涵和林承节在他们的著作中公然重申世界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我以为他们是很有勇气的。然而,他们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是因为他们实事求是地对待近代以来的世界史,并抓住了这段历史的本质特征。他们注意到世界各地历史发展不平衡的事实,指出不是所有国家在世界近代史时期都发展到了资本主义阶段。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因素或者很弱,或者还没有。说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是从世界全局着眼,就时代的基本特征而言的。所谓时代的基本特征,是指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时代的中心,哪一个阶级决定着这个时代发展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向。在近代史时期,随着从西欧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资产阶级成为这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这个时代发展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向。至于其他广大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也是欧洲资产者入侵的结果。而且,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正是估计到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才把世界近代史概括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

二、资本是怎样被宣布为最高权力的

在确定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属性的基础上,潘润涵提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④。这是典型的传统分期法。理由很简单: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交替是人类历史的基本走向;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资本主义是从西欧首先发展起来的。在西欧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个划时代的路标,它不仅结束了英国封建专制的统治,而且为大工业的出现开辟了道路,其影响波及到世界,从而开创了世界发展的新局面。

但是,就在这种貌似传统的分期法和简单的理由中,我们仍可体会到潘润涵对于建立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过程的深刻理解,他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后来的工业革命联系起来,使得17世纪和18世纪成为一个具有连续性的时段,在整个过程中,政治革命成为经济变革的前导,而经济变革最终使政治革命的成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大。所以,选择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它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中所发生的

9

9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①②③④潘润涵、林承节在《世界近代史》一书中的写作分工是:欧洲、美国由潘润涵,亚非拉部分由林承节撰写。我对《白银资本》一书写过一篇书评,题为《找出一个亚洲来源》,载《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3月21日。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438—441页。

夏诚:《近代世界整体观》,第82页。

001世 界 历 史2000年第6期 

一系列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的开始。这种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方式完全有别于旧式的、同样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的分期法。潘润涵说,过去在讲到资本主义的统治如何替代封建主义时,总是过分强调政治革命的作用,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在欧洲一个大国中推翻封建主义,确立资本主义制度”①。此后,随着大工业的出现,历史便转变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个观点不符合历史实际。根据潘润涵的看法,资本主义只是在大工业出现以后,才占据统治地位,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的基础②。对这一观点的论述充分展示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他说,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资本主义还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这是在16世纪中叶在封建社会这个母体内生长起来的,革命后没有改变旧观,工场手工业仍然依靠工人使用手工工具进行生产,只是通过在分工基础上的协作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工场手工业的这种狭隘的技术基础不能使它彻底战胜中世纪普遍存在的小生产——小农的农业和城乡手工业,因为大家都用手工劳动进行生产,它甚至很难驾驭自己的工人,因为既然生产是依赖熟练的工人使用手工工具进行的,熟练工人就往往不服从老板的指挥,他们甚至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作坊。这样一来,工场手工业阶段的生产总是不稳定,许多手工工场都很短命。一直到18世纪中叶,手工业就是工业的主要形式,家庭是典型的生产单位。在这些小作坊里,往往是一个熟练的手艺人雇佣一个学徒、一两个帮工。师傅和工人在一起工作。每个乡镇都有自己各式各样的手工业者,他们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一些组织程度较高的手工工场的工人。常见的现象是,他们在家里操作,商业资本家把原料交给他们去加工,然后把他们的生产成品拿到市场上出卖。那时,英国也还是一个农业国,无论从生产的总量,还是从人口结构上看,农业仍是英国经济的主业。与这种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资产阶级在革命后也没有获得真正的统治地位,甚至没有与土地贵族共同分享政权。1688年政变后,资产阶级在政府中几乎没有席位,在议会中也只占少数,全部国家政权由土地贵族垄断,资产阶级只是当时统治阶级中微末的一部分。所以,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在政治上只是建立了一个过渡性阶段的统治,即土地贵族的统治,它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但革命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英国的社会面貌,革命后的英国仍然是一个“带有封建外表的古老英国”。这是当时的经济条件决定的,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还有待于深刻的经济变革并在这个基础上同旧势力作斗争,彻底改造社会。从英国革命后到19世纪30、40年代这150年英国历史的主要趋势,就是把这个带着封建色彩的古老国家变成按资产阶级方式组织起来的近代意义的国家,使资产阶级获得完全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

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全部社会关系在机器的影响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工厂制度的产生,因为机器的使用要求把一切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个厂房里进行生产。而机器又把工人同工具的关系颠倒过来,过去是工人利用工具,可以靠熟练手艺吃饭,在资本家面前摆架子。现在是机器把工具连同使用工具的熟练手艺一起从工人手中转到一个机构,把工人变成了机器的简单附属物,让工人服侍机器。而且这种简单的职务,其中有些又是如此简单,以致用一般的妇女和儿童也可以代换,只要经过短期训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近代部分”导言,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页。

②见潘润涵、林承节:《世界近代史》,第9章。

练就行。机器打破了工人的一切反抗,工人再也不能利用自己手工的熟练同资本家作对了。机器生产不仅使工人隶属于资本,而且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整个国民生产中占统治地位,使资本主义统治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这种生产方式统治下,无产阶级也成为一个稳定的阶级。大工业的发展还刺激了农业的发展,为大地产开辟了更广阔的施展范围,圈地运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到处建立起资本主义牧场和大农场,农村中的资本主义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也确立起来。结果,英国经济重心从农业开始转向工业。与此相应,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成长也迅速超过土地贵族。这样,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政治结构再也不适合双方力量的对比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满意土地贵族的独占统治,不能再继续容忍自己政治上的无权地位。在经济上,他们要求自由贸易,以鼓励输入廉价粮食和原料,并借此使英国的工业品推销面积扩大。于是就有1832年通过的议会改革法案和1846年废除谷物法的斗争。前者是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一个重大胜利,后者是经济上的一个重大成就,土地贵族的政治势力遭到致命的打击,资本被宣布为英国的最高权力。英国终于逐渐成为近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特征是:用大机器进行生产,以工业资本家为首。

事件都是人所共知的事件,内容也还是以往的教科书中的传统内容。但是,经过上述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分析,英国自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演变,听起来像是一个入情入理、环环相扣的历史故事。它既不是历史事件的机械拼凑,也不像有些教科书对历史作题解式的叙述,而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揉合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合乎逻辑地给读者展示了资产阶级如何一步一步地取得其统治地位的历史过程。毫无疑问,要把这段被人重复了千百次的历史讲得那样生动,使一部看上去像是传统的教科书变得那么富有光彩,如果不是因为作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熟练运用以及对宏观历史进程的总体把握,从而把这一个多世纪里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揉入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那是不可能的。然而,作者的用意完全不在于展示写作技巧。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分析、叙述,作者想告诉人们,经过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但资本主义制度不是马上就确立起来的,因为还没有建立与其相应的经济基础,即在政治革命胜利之后,新的社会制度的巩固还有赖于经济方面的深刻变革。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大机器工业的出现,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起来了,英国才变成近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样,在英国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一是政治革命,它摧毁了封建专制,打开了进入新社会的大门;二是工业革命,它实现了深刻的经济变革,使新社会站稳脚跟。

英国是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作者以英国为典型阐述了确立资本主义统治的普遍规律,虽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表现形式和变革的深度有所不同。的确,19世纪的欧洲历史遵循着同样的规律。潘润涵认为,进入19世纪,两股洪流汇合使整个欧洲大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股是从法国倾泻出来的政治革命洪流;一股是从英国倾泻出来的工业铁流。急风暴雨式的政治革命冲毁了旧制度的各种政治形式,但由于种种原因,有时成功,有时失败。1815年和1849年就先后发生过两次大倒退。但工业铁流却无声无息地一往直前,不可阻挡地溶解着旧制度的根基,使旧日的贵族日益资产阶级化,以致那些在1848年镇压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刽子手,到60年代竟然成了革命遗嘱的执行人。到70年代初,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资产1

01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

阶级改革和民族统一基本上完成了,资产阶级专政或资产阶级和地主的联合专政建立起来了。历史就是这样在各种因素的合力推动下前进:政治革命是火车头,经济变革作最后决定。

如果这个结论是对客观历史的经验总结,那么,难道它仅仅是适用于资产阶级的吗?

三、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变成帝国主义

从19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陆续从自由竞争阶段转变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就是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这个词在以前是众所周知的贬义词,因为它是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与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关于帝国主义的这些论断来自列宁。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写于1916年春,是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很现实,那是为了估计现实的战争和政治,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作理论准备。说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有助于鼓舞人民起来进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本国资产阶级的统治的斗争。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的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都与对帝国主义的这种认识有关。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似乎向世人进一步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正如当年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然而,历史向人们开了一个大玩笑。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人们发现资本主义不仅没有一天天烂下去,而且大有发展的余地;社会主义运动却因东欧的巨变和苏联的垮台遭受了重大挫折。这使得中国史学家在“帝国主义”面前左右为难。在1999年9月沈阳召开的世界近代史年会上,一些老师就表达了这样的尴尬:要不要讲帝国主义?如果讲帝国主义,又该如何讲?聪明人总是有办法的,那就是避而不谈。确实,一些人在课堂上回避了这个话题,甚至一些历史教科书也免谈帝国主义,它们在写到19世纪最后30年关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

争向垄断过渡的历史时,只讲“垄断资本主义”,只字不提“帝国主义”①,仿佛我们不曾用过“帝

国主义”这个词,不曾大讲特讲过帝国主义问题。人们原是怕“垂死的”,但结果却是在回避“垂死”这个用词时,连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这样一个事实也回避掉了。这是非历史主义的态度。

人们的认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前进的,认识到帝国主义垂而不死,这本来是一个进步,说明我们以前的认识具有时代的局限性,现在需要对帝国主义重新进行认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的这句名言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帝国主义是有启迪的。帝国主义首先是一个历史存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帝国主义的出现与战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各国垄断资产阶级对于争夺势力范围和瓜分殖民地的斗争达到空前激烈的程度,以致19世纪末、20世纪初接连发生了几次帝国主义战争。这些都是历史的事实,“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正是以帝国主义战争的爆发作为历史标志的”,潘润涵毫不客气地指出②。其次,“垂死”是用于描述一个有机体的生命行将终结的词,在时间上往往意味

201世 界 历 史2000年第6期 ①②潘润涵、林承节:《世界近代史》,第510页。

比如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册,第6章第1节。刘宗绪:《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章。

着短暂。当“垂死”这个词用于描述帝国主义的命运时,它在时间上的短暂意义也是为当时的人们普遍接受下来的。其实问题就出在这儿,帝国主义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它的生命过程具有与一般生物体的生命过程极为不同的时段,也就是说,即使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也不能用一般意义上的时间概念来理解。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是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的那篇文章的标题。列宁还讲到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说它因为是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并且正是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是资本主义结构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过渡①。如果从“过渡”和“最高阶段”去认识帝国主义的历史命运,那么,我们可以很从容地理解“垂死”一词应用到社会有机体上的时间跨度②。当然,我们并不知道这个过渡会持续多长的时间,但我们可以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主义社会过渡,以及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中知道,这种“过渡”不是几年、几十年可以完成的,从一个社会经济形态向另一个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过渡,需要经历几个世纪的时间,西欧的封建化是这样,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也是这样。以后者来说,16、17世纪是西欧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这就有两个世纪的历史。然而,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结构中的成长可追溯到14、15世纪,资本主义最终确立其统治地位要到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整个过渡期的跨度至少在4个世纪以上。4个世纪对于一般的生物有机体而言那是够漫长的了,但对人类历史来说,还是较短暂的。所以,当我们面临“垂死”问题时,似乎没有惊慌失措的必要。当然,为了避免产生误会,少讲“垂死”,多讲“过渡”仍不失为一个良策。但是,“帝国主义”是不需要回避的,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我们以前对于它的历史进步性的认识是不够充分和到位的,也许正是因为大家忙于张罗帝国主义的后事,而顾及不到它还活着的事实。潘润涵用较多的笔墨肯定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他认为,垄断组织出现的基础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即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另外一个条件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固有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需要有一种新的方式来调节。总之,新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使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时代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也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原理。“金融资本和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通过盲目冲突,实现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种手段。”垄断把许多中、小企业合并成大型企业,把许多分散的资本家合成集体的资本家,于是,“私人资本集体化”。大资本家们有可能用以前不能相比的办法来推进技术革新和设备现代化,对市场信息作出大致的估计,霸占一定的原料来源,把生产领导集中并比较有计划地进行生产,“这就扩大

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容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③。这个看法与列宁相一致,列宁

指出,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进步,而帝国主义比垄断前的资本主义进步。整个地说来,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以前要快得多④。任何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在相应的生产力水平得

3

01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①②③④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第842页。

潘润涵、林承节:《世界近代史》,第510页。

事实上,列宁已经指出,“必须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可见“垂死”一词也只有从“过渡”来理解才更合适。参见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第843页。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40页。

401世 界 历 史2000年第6期 

到充分发展之前是不会灭亡的,帝国主义也是如此。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帝国主义”这个词用来指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是列宁的发明。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时,就有很多学者用“帝国主义”这一概念来说明这个时代。其中,英国经济学家J.A.霍布森首先从经济和政治方面对帝国主义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批判。列宁写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时,就利用了霍布森的帝国主义论。这样看来,“帝国主义”这个词原来并不是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语言,有什么必要对它避而远之?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变成帝国主义”,这是潘润涵写第19章时所用的标题,从中可见他讲帝国主义这段历史时底气十足①。

潘润涵、林承节的《世界近代史》写到1918年,那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世界历史传统分期法中的近代史下限。对于1918年以后的历史,这部书只字未提。虽然从习惯上讲,此后80多年的历史属于世界现代史,以世界近代史为专业的历史学家可以置身其外,但是,世界现代史姓什么的问题与世界近代史属性一样需要进行深刻的检讨。而且,这两段历史的属性应当具有逻辑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近代史和现代史是无法割裂的。事实上,对世界近代史或现代史的基本性质的把握,涉及到世界通史的体系问题。

[本文作者俞金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丽)

①潘润涵曾写过《关于一个社会形态最后阶段的特征》的文章,专门论述过社会形态的过渡问题,并特别分析了帝国

主义。此文原载《北大史学》第2期,1994年。后又收入北大历史系世界史专业编:《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世界史文集》,北大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命运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命运的思考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命运的思考。百度上一搜,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太多太多,然而似乎总是千篇一律。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沉重,作为21世纪接班人的我们,却不得不面临这样的提问。对待这个问题或许我思考的还没有百度上的深刻,但就这个问题,我想通过作为当事人的我们,说一些自己的看法。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一直充斥在我们的学习中,却游离在大多数人思想外的话题,忽然之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开始论述。 当被问到“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相信,我们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这么回答。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多么漂亮的回答啊,但是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又有几个呢?我不是说这样的回答不对,只是我们从初中乃至大学,谈到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时无不这一套说辞,是否这样的回答太过空洞。 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员,我想我对现在的大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我猜有的人可能连传统文化是什么都不清楚,然而他一样可以答得这么优秀。对于从小接受现代教育,一直被强调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我们,连传统文化是什么都不知道,何其的悲哀! 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华夏文明的辉煌灿烂,随着历史

车轮的滚滚向前,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古老的民族不断地承受着各种外来文化的猛烈撞击,然而,上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其优良传统犹如一道道坚实的堤防,捍卫着华夏文明独特而永恒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上古时期中国文化的发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儒家,墨家,老家,道家,法家,百家争鸣。直到秦汉一统帝国,文化终于统一!宏阔的文化精神;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儒学独尊经学也兴起了。魏晋南北朝时乱世中的文化呈多元走向。玄学兴起;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儒、玄、道、佛相与激荡。但文化并没有湮灭,它继而走向了隋唐的隆盛时代,展现了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两宋时内省、精致趋向于市井文化的勃兴。理学建构;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之勃兴。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臻至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沉暮与开新,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早期启蒙思潮。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路走来,披荆斩棘。可是,当传统文化遭遇到了现代的我们,不知是其不幸,还是这是历史对它的又一大考验。 “文化热”已经持续了那么久,是的,不少研究者发表了诸多有益见解,不仅涉及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更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景等问题。但对我们而言,真正有影响有作用的又有多少?至少在我看来,是学者们争论他们的,我们生活我们的,似乎都没有了关联。还有,“现代新儒家”更是不遗余力地论证中国文化儒家主流论,“孔子”如今也享誉全球了,外国人倒是知道中华文化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世界 近代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年四川)哥白尼说虽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扬弃,但人们仍然视其为一场“革命”。这是因为它 A.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B.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概括了宇宙运动规律,指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 D.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2.(2012年5月山东省德州市二模)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城乡差别的扩大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 3.(2011年4月大同市一模34题)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琐》和雪莱《西风颂》是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反映了 A.对人性解放的歌颂 B.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歌颂 C.对社会制度的歌颂 D.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4.(2011年4月豫北七校联考29题)1787年宪法生效后,美国从一个松散的“邦联”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联邦”。这一转变的重要意义有() ①较好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②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④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共和政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2011年海南高考14题)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俄国 6.(2012年浙江省温州市一模)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曾直接得益于A.亚里士多德的力学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1、文艺复兴: 开始时间:14世纪意大利 发源地:意大利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成就: (1)诗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 (2)达·芬奇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3)英国的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麦哲伦最终完成环球航行。 意义: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英国《权利法案》 颁布时间:1689年 制定机构:英国议会 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利 作用: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起来。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6、美国独立战争重要事件时间表

①开始:1775、4,来克星顿的枪声 ②美国诞生于1776、7、4(国庆节),标志是《独立宣言》的发表 ③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④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 7、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8、独立战争的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0、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人权宣言》,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1、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12、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③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3、工业革命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2)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14、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 (1)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高中历史《世界近代史》说课稿模板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中历史《世界近代史》说课稿模板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High School History "Mo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Theory Textbook Templat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中历史《世界近代史》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法国大革命》一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法国大革命》一课是课标川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第一学习主题“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的第4课。法国大革命是继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后一次比较彻底的革命,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它不仅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动摇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在世界历史中有重要意义。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其中前三项目标将在本节课完成。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三个子目的内容。这

样的安排既体现了法国大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了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过理解《人权宣言》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感知、理解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在解读《人权宣言》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教材插图的过程中,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人民参与和推动革命的史实,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淮军各营的历史命运

淮军各营的历史命运 淮军是1861年,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建立起来的,最初的设想是由曾国荃来创立,但由于曾国荃想攻打南京争夺首功,左宗棠督军闽浙,曾国藩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李鸿章毛遂自荐,才使用的李鸿章。 李鸿章最早随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办团练,后由于吕贤基与李鸿章屡战屡败,李鸿章不得已投靠恩师曾国藩,所以李鸿章本来就在安徽有有一定的影响力,再加上本身他的父亲李文安在安徽一带很有影响力,所以李鸿章统带淮系各营有一定的先天条件。淮军各营最初是收编安徽本地已有的团练开始形成的。当时在安徽有三大本地团练,刘铭传、周盛波和吴长庆,而这三个人都与李文安有一定的源缘。李鸿章通过张树生进行收编,也就有了淮军最初的四个营,铭字营、树字营、盛字营和庆字营,后又发展出潘鼎新的鼎字营,曾国藩赠送太平军降将程学启部的开字营,唐仁廉的仁字营,杨鼎勋的勋字营,郭松林的松字营,这就是最终成为淮军十军的雏形,最终形成的是,刘铭传铭军、程学启开军、刘士奇的奇军、潘鼎新和随后继承者聂士成的鼎军、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的盛军、张树生张树珊张树屏兄弟的树军、吴长庆刘秉璋的庆军、郭松林的松军、杨鼎勋的勋军、唐仁廉的仁军。加上李鸿章和李昭庆兄弟直辖的武毅军,和戈登率的洋枪队常胜军,淮军共十二军。 铭军: 刚开始时,这十军里战斗力最强的是铭军,是刘铭传在安徽

合肥时办的团练班底,后归李鸿章淮军。参与了太平军、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的多次内战。中法战争时,刘铭传调所部驻防T灣,在台北、基隆和沪尾多次打败法军,后铭军奉命调驻奉天大连湾,由刘铭传的侄儿刘盛休接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刘盛休统铭军十二营赴前线抗敌,相继败于九连城、大东沟、孤山、岫岩,刘盛休因兵败被罢,改由临元镇总兵姜桂题接统,兵败的铭军改营制,新编成为姜杜题的桂军,铭军由此淡出历史舞台。 此后姜桂题随宋庆驻守辽河下游牛庄、高坎、营口一带,参加反攻海城,争夺大平山及保卫田庄台等战斗。直至战争结束。甲午战争结束后应袁世凯之招入新建陆军,统左翼,铭军历史彻底结束。 鼎军: 除铭军之外,后期淮军各军中,战争力最强的就是鼎军了。鼎军原为潘鼎新组建,潘鼎新组建鼎字营,原是在曾国藩的授意下成立的,最早由李元安统管,后随李鸿章驻防上海。在铭军成名之前,鼎军原没有露脸的机会,但与李秀成在淮上,保卫上海一战中,一战成名,从此被上海各坤和洋人所重视,当时说淮军衣帽粗陋,其实说的就是鼎军,他与铭军一样,都是最早配备新式炮械的淮军主力之一。僧格林沁被击毙后,鼎军筑墙于运河沿线,阻击赖文光部,后在广西,扼守屯梅谷松等地,中法战争时期,驻守谅山失败,潘鼎新被革职,鼎军由聂士成统带,归武毅军。 后在荣禄的管理下,搞武卫军护卫北京,编为武卫军前军,当时武卫军是这样的,聂士成的武毅军为前军,宋庆的毅军为左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专题11 世界近代史—走向整体的世界

专题十一整合训练 1、“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到过亚洲的航海家是() ①迪亚士 ②哥伦布 ③达·伽马 ④麦哲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 西班牙、英国、法国 B. 意大利、法国、荷兰 C. 英国、意大利、荷兰 D. 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4、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开始进人欧洲市场……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材料主要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 A.引起了商业革命 B.引起了价格革命 C.引发了殖民扩张 D.促进了工业革命发生 5、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亚非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经济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D.经济活动取代了战争冲突 6、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7、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 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 C.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8、马克思在《不列颠的印度的统治》中指出:“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心只想赚钱,它对待自己的臣民还不如过去的西印度种植场主对待他们的奴隶。”上述材料主要揭露了()A.殖民扩张的残暴B.种植场主的虚伪C.英荷之间的矛盾D.垄断组织的扩张9、1651年,英国《航海条例》规定: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这一规定直接导致英国( ) A.物价迅速上涨,冲击了国内封建生产关系 B.打击荷兰势力,促进航海和工商业发展 C.国力迅速增强,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海外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10、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完整版)世界近代史测试题(含答案)

世界近代史测试题 一。、选择题(25分) 1、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发生了社会巨变,这一巨变主要是指 A.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开辟了新航路B.开始了疯狂的殖民扩张活动 C.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D.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2.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捍卫民主法制的重要檄文有 ①《权利法案》②《独立宣言》③《人权宣言》④《国际歌》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3、下列哪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两重性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4下列事件中,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①文艺复兴②启蒙运动③新航路的开辟④三角贸易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观察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A.A点处,查理二世被推上断头台,共和国成立 B.B点处,宫廷政变推翻了复辟的专制统治 C.C点处,该国通过了《人权宣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该示意图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曲折性与反复性 6.下列有关《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共同点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B.都具有历史进步性 C.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都反对封建专制 7.下列属于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共同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B.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C.专制王权同议会矛盾斗争尖锐 D.殖民压迫激起人民强烈反抗 8.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列历史文献中,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而颁发的法律文件是 ①《汉谟拉比法典》②《权利法案》③《法典》④《土地法令》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9、英国《权利法案》、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国宪法代表着人类民主文明历程的重要成果。它们的内容各具特点,下面对四部文献特点的归纳,正确的是() A.《权利法案》——是三权分立原则的充分体现 B.《独立宣言》——以法律形式限制君主的权力 C.《人权宣言》——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1787年美国宪法——宣告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 10、长达三百多年的罪恶的“三角贸易”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提供了大量的黑人劳力 B.摧毁了腐朽的封建统治 C.打通了各洲的贸易通道 D.积累了雄厚的原始资本 11、2013年3月,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逝世,让拉美痛失一位“最伟大的领袖”。大约两个世纪前,拉 美地区也曾出现了一位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的伟大领袖,他就是 A.华盛顿 B.玻利瓦尔 C.章西女王 D.圣马丁 12、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火车机车②瓦特改良蒸汽机③珍妮纺纱机④飞梭 A.④③②① B.③④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13、从1880年到1914年,西欧城市人口的比例几乎上升了40%。美国纽约和费城在1820年各有居民10万人,到1870年,分别达到94万人和67万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道家思想的历史命运

道家思想的历史命运 《道家思想的核心》由春秋时期的老聃创立,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之广,言论争风热闹非常。百家争鸣,其中不乏才华横溢之士,在诸多竞争之下,《道家思想的历史命运》到底如何,让我们一同走进历史。 道家思想在对生命的观点、养生与哲学方面都有突出的造诣。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得不提及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在历史千年运转中得多朝多代君主力捧,尤其在汉武帝时期更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这样的情况下,道家思想的历史命运究竟是如何呢?战国时期,儒术为先,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争,以道家思想的失败而告终,满腹道家理论的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自此去了秦国。从此,道家思想为秦统治集团所接受,但引起儒家和法家等学派的不满和恐惧,以秦国的高居于西北的地理优势和军事实力而言,一旦接受道家思想作为他的国家哲学,秦国称王天下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事实上,后来秦始皇的确统一了中国,并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焚书坑儒”,对儒家思想的传扬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能和儒家抗衡的只有道家,综观中国思想史也确是如此。汉初,道家思想简直成了官学。张良避地下邳圮上老人授于太公兵法,也就是一本黄老之学,潜心钻研,终于成为老子思想的实践者,辅佐刘邦夺取天下。 《道家思想》的高峰出现在汉文帝、汉景帝两朝时期,关键人物是窦太后,她对文帝时期执行按道家思想制定的政策具有非常明显的有效性。正由于她的坚持,这条路线方才一直执行到武帝初年,她去世以后。期间,淮南王刘安因谋反而自杀,使用的理论武器竟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受到了严重挑战。此事对道家思想造成了重大打击,从此,道家思想开始走向衰落,若没有窦太后的维持,肯定衰落得更为严重。 三国、两晋时期道家思想大有复兴之势,玄学和清谈的流行使道家思想的地位局部得到恢复。道家的思想逐步与儒家和佛教有所融合,儒、道两家的敌对状态不复存在。历史游走至唐朝,由于皇家姓李,道家思想因创始人老子也姓李而得到大肆宣扬。此后历朝历代,儒、道两家不复相争,道家思想亦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涯,开始走向稳定的流传发展。 信息来源:简单购-中国,转载请保留链接,谢谢。https://www.doczj.com/doc/dc13017344.html,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理知识分享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 理

世界古近思想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普罗塔戈拉等智者学派的观点与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把哲学研究的中心放在了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可以把二者看做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2)都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2、不同点 (1)背景: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相伴,而苏格拉底时期雅典政局动荡。 (2)内容:在普罗塔戈拉那里,人还只是个体感性的人,而在苏格拉底那里,人则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即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对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而在“认识你自己”中人对自己的认识则已经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含义。 (3)影响: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以他为代表的智者运动也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而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因此可以把他看做是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特别提示:虽然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有思想认识的差异,但他们的思想却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在当时起了很大的启蒙开导和解放思想的作用,因此他们都是古代希腊先哲的代表人物。 二、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2、不同点: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的平等。 (3)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比较关注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4)作用不同:前者服务于君主专制,后者有助于民主政治。 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1)时代背景: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2)运动性质: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诉求。 (3)斗争对象: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4)理论来源: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5)政治支持:人文主义者需要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马丁·路德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6)影响相同: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 ①对待宗教的态度不同: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初中历史世界近代史复习纲要

第五部分世界近代史 一、文艺复兴: 1、时间:14—17世纪 最早兴起的国家:意大利 2、核心:人文主义 3、主要代表人物: ⑴但丁:①地位:文艺复兴先驱。 中世纪最后的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的一位诗人。(恩格斯语) ②代表作:《神曲》(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⑵达?芬奇:①地位:意大利最著名画家.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②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⑶莎士比亚:①地位: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 ②代表作:《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四大悲剧”。 4、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5、意义或作用: (1)打破了中世纪以来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2)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开辟 1、时间:15-17世纪 2、条件:(1)欧洲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2)欧洲人对地球的了解(相信地圆说)。 (3)罗盘针、航海知识与地理知识在欧洲传播。 3、哥伦布主要活动: (1)坚信地球是圆的,认为从欧洲出发,一直向西航行能到达东方。 (2)目的: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航路。 (3)活动:1492年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光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所到的中、南美洲(除巴西)广大地区、都成为西班牙殖民地.(他称美洲土著故为“印第安人”.加勒比海上的岛屿为“西印度群岛”)。 5、影响: 积极影响:⑴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了一起,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⑵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⑶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 消极影响: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从此开始,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时间:1640-1688 2、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高二历史 世界近代史部分

高二历史世界近代史部分 政治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权利法案》: ⑴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⑵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⑶意义:①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②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 1、形成 ⑴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 ⑵特征:①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②内阁由下院多数党单独组成,内阁大臣必须是下院议员;下院多数党的首领为当然的内阁首相,他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③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阁员对外必须全体一致,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④内阁首相的权力——手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⑶作用: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⑵发展完善:1832议会改革; ①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资产阶级为谋取参政权进行了积极斗争(根本原因) ②内容:①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②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增加。 ③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英国议会制度朝着民主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②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受到了种种限制。(一分为二)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意义: 1、特点:⑴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⑵议会掌权,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⑶内阁(首相)是真正掌握实权(行政权)的。 2、意义:①大大削弱了国王权力,议会逐步掌握国家权力,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②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是历史一大进步。③议会各党派在代议制下很多问题通过协商和妥协来完成,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④对其他国家民主制度的建设有重要影响。 二、美国共和制联邦政体的确立 (一)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 1、主要内容:①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②中央政府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③民主原则:国会议员和总统由民选产生。 2、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作用: ⑴积极:①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③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⑵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二)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政治、经济部分).docx

. 世界近代史(政治、经济) ★世界近代史与近代化 1、世界近代史是指:公元14 世纪~ 1917 年,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确立对世界统治的历史。 2、近代化:即现代化。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具体表现为: 经济上: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 思想上: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转化(自由化、科学化) 政治上: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民主化、法制化) ★世界近代史教材内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世界近代文学艺术 ★世界近代史阶段划分 (1)14世纪~ 18 世纪:手工工场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2)18世纪 60 年代~ 19 世纪中期: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 (3)19世纪 70 年代~ 20 世纪初: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手工工场时代

【阶段特征】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原始积累;人的解放;人类社会从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 【大事件】 ⑴经济:新航路的开辟(15、16 世纪) ⑵文化:文艺复兴( 14~ 17 世纪)宗教改革(16世纪) 近代自然科学(哥白尼、伽利略) (二)、17-18 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阶段特征】 17、18 世纪,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开展了反对封建专制(殖民)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首先,英国爆发了反对专制王权的政治革命,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也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形成。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新兴的美国开创了政治新体制,法国大革命摧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开启了大门。 【大事件】 ⑴经济: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荷兰、英国;17~ 18 世纪) ⑵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 美国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 法国大革命( 1789 年~ 1794年) ⑶文化:牛顿经典力学体系(1687 年)启蒙运动(17~18世纪) ★蒸汽时代: 18 世纪 60 年代~ 19 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 18 世纪下半叶,英国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技术的革新,引发了工业革

论中国神话的历史命运

论中国神话的历史命运 赵沛霖 中国神话自诞生以来,受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决定,经历了特殊的历史命运,走了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其命运是幸抑或不幸,其道路是得还是失,都不是简单的肯定和否定所能解决的。认识一个民族神话的历史命运和特点,只能从这个民族神话的具体情况出发,并从这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土壤去寻找原因,同时如有必要,还要与其他民族神话进行横向的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看清楚一些。关于神话的历史命运,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经过系统加工整理的希腊神话似乎优于没有经过系统加工整理的中国神话。笔者经过考察,在揭示了中国神话的历史命运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得出了与此不同的结论:从神话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来看,前者优于后者;从神话的原始性和多样性来看,则后者优于前者。产生干不同历史文化土壤,经历了不同历史命运,走着不同发展道路的东西方神话,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长,都是人类古代文化的瑰宝。简单地用一方之长比另一方之短,不但有失公允,而且也不科学。 神话具有强烈的人类共同性,因为“真正的神话是对人类共同特点的记录,它和纯意识形态相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超越语言、精神、文化、传统以及宗教的联络媒介”[1]。 但是,神话历史命运的民族性却是十分鲜明的,不同民族神话的历史命运完全不同。就我国来说,作为史前时代文化精华的神话在进入文明时代却没有被作为文明受到重视,并以其所遭到的种种厄运而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神话。 由于神话产生的野蛮时代尚无文字,缺乏必要的记录手段,因此,对于神话的记录只能被推迟到文字产生的文明时代。这就是说,神话最终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与诗歌(文人诗歌)、散文等直接诉诸文字的文学创作不同,它的创作实际是分两步完成,而且这两步跨越了两个时代:原始神话创作于原始时代,而记录神话则是在历史跨过了文明门槛以后的事情。神话创作决定着它的面貌和性质,固然是重要的,但记录神话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它的特点和气质,同样也是重要的。因为记录神话就是加工整理,就是创作——一种特殊的创作(详后)。这就是说,记录神话与我们一般所说的记录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要求。对于记录神话来说,有一个最为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问题。这个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其特定的要求,并不是文明程度越高越好。因为高度发达的文明,距离神话产生的童年时期毕竟遥远,不但失去了童年特有的天真与稚气,而且失去了原始人感受神话的心理。 神话“一方面极尖锐地表现与反映心灵的活动,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极严格的规范与淘汰选择”[2],那么,什么是最适宜记录神话的社会文化环境呢?其中有两个决定性的因是时间,一个是记录者的主观心态。记录神话的最佳时间是在文明发展能够满足记录神话要求的前提下,距离神话时代越近越好。这个时间不可能太早,不可能在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 宏观概要 从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阶段。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世界朝着整体化大步迈进的历史时期。从宏观上来看,世界现代史是以纵向和横向发展为经纬主线,构成了世界现代化体系。纵向是指现代化的发展,横向发展是整体世界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成果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成果之二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经历重大改革后获得了新的发展。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世界现代化向纵深拓展。 20世纪以来的整体世界的发展,经济文明上,表现在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增多。政治文明上,表现在到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的走向。精神文明上,表现在多元化、理性化、民族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世界出现。 第一节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年) 阶段特征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这一时期政治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由盛转衰。经济上,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在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知识整合 一、一战后的世界(1917~1929年) 1.政治 (1)俄国十月革命:①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②1917年4月,列宁提出“四月提纲”,规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③1917年7月,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④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苏联建立:1922年。

2-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课标要求: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等史实。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认识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帝国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压迫的史实,学会史论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掌握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的压迫和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所进行的斗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帝国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迫与摧残;本国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摧残与破坏;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的目的。 难点: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教学建议: (1)首先让学生回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指出发展曲折,设问:为什么中国民资发展曲折缓慢呢?由民族资本主义受双重压迫的漫画导入新课。 (2)“在夹缝中求生存”一目,教师需要讲述两方面问题: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然后结合教材,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压迫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3)“在斗争中求发展”一目,则需要依据教材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补充介绍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具体的一些表现。最后教师需要总结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不可能有充分地发展。

201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6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3)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A.《哈姆雷特》B.《等待戈多》C.《人间喜剧》D.《西风颂》 【考点】19 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现实主义文学 【解析】“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故选C项;《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和人的价值的尊重,排除A项;《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期特征是强调表现现代人的自我感受,故事背景模糊不清等,排除B项;《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更强调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排除D项。 【答案】C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表1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内战;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战后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19 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现实主义文学 【解析】“《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通过这材料却发现,不同时期对这本书添加了不同的内容,如“1901年译”的加上了“鉴于“为奴之势逼

2020届中考历史模拟类编:世界现代史综合题(有答案)(加精)

世界现代史综合题 一、选择题 )C 史实结论 A 欧洲人称0~9十个数字为阿拉伯数字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 B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征收粮食税苏俄实行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 C 美国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新政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 根据《欧洲联盟条约》发行欧元欧洲具有统一的货币政策 施都()A 图1 五年计划,四年完成图2 工作付酬的美国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C.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D.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的完成 ◆(2017·江苏淮安)19.下列哪一项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作用?()C A.削弱了政府的权力B.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二、非选择题 ◆(2017·广东)27.回看历史,昭示未来。历史最终证明,冷战没有真正的赢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杜鲁门主义”演说是冷战的宣言,紧接着美国政府又提出马歇尔计划。 ——搞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材料二如题27表 组织成立时间性质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为遏制苏联,由美国策划成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由苏联控制,与北约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材料三 形成均势,竞赛的结果,使得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美苏尽管争夺激烈,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 ——摘自岳麓书社《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四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西欧和日本都有自己的主张,中国要求建立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使冷战在欧洲的对抗有了什么新发展?(1分)这标志着什么世界格局的形成?(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有哪些?(2分)长期的军备竞赛给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说明,美国是否达到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2分)从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来说,冷战留下了哪些教训?(2分) 27.(1)由战时同盟关系到战后同盟关系的破裂。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整合练习:专题15 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含答案

专题十五整合训练 1、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立国之初所形成的吃苦耐劳、集腋成裘的古训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快速致富。“成功”的说教,制造了盲目的信心:衰退是反常的事情,繁荣无需解释。 此现象( ) A.表明盲目追求致富会引发经济危机 B.揭示出了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源 C.反映出经济大危机爆发前人们的心理 D.论证了衰退和繁荣间的必然联系 2、针对1929年的经济危机,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 ) A.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好时机B.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 C.部分企业获得重生的有利时机D.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 3、1931年10月,美国总统胡佛召集纽约30个主要银行家和保险公司总经理举行秘密会议,要求银行建立65亿美元的紧急信贷备用金,要求保险公司在债权人真有困难时不取消抵押品赎回权。据此可知,胡佛( ) A.意识到金融领域的破坏最重 B.强调国家干预以迅速克服危机 C.采取措施以防止经济危机的扩散 D.主张调整银行业打击投机活动 4、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通过,“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人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 A.废除“中立法案” B.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C.立即对日本宣战 D.迅速通过新政提案 5、有学者指出:“从新政开始,联邦政府承担起确保经济正常运转的责任,不仅要宏观调控,还要通过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险等途径积极介入分配,经济运行的好坏可以说成为判断政府成败的关键,政府不干预经济的放任自由主义宣告结束,再无回头之路。”该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 ) A.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全面总结 B.使美国经济运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