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①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②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

③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①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②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③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①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看,世界仍处于马克思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

向社会主义的大阶段

②人类的未来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①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上

②从意识的起源来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

展的产物,实践活动,尤其是劳动,对一时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③从意识的本质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

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能动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与目的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④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⑤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实践是基本途径,

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手段

④从社会历史领域说,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社会历史趋向和主

体选择

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内容与形式是反映事物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形式是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①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

②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合适的形式…不合适的…

(2)本质与现象是反映事物内在联系与外在表现的一堆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与表面特征。

①本质与现象相互区别。本质一般、普遍,现象个别、具体;本质相对

稳定,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在内,现象在外

②本质与现象相互依存。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3)原因与结果是揭示现象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堆范畴。原因是引起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现象引起的现象

①原因与本质相互区别

②原因与本质相互转化、相互依存

(4)必然与偶然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衰亡的一对范畴。必然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是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

①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必然以偶然的形式表现;

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必然决定偶然

②必然与偶然相互转换,某一过程的必然可能是另一过程的偶然;反之

亦然

(5)现实与可能是揭示事物过去、现在、将来的一对范畴。现实是相互联系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可能是事物包含的、暗示事物发展前途

的趋势

①现实与可能相互区别

②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

4、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2)否定因素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3)辩证否定观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事物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4)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辩证发展要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环节。

否定初步解决矛盾,但事物仍是片面的,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

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1)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结构主要是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

①实践主体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

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具有设定实践目的、

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②实践客体指实践活动所指的对象

③实践中介指实践活动中的各种手段、工具以及运用这些手段、工具的

程序和方法

(3)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观系,其中最根本的是实践关系。

(4)实践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性地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

的双向运动。

(5)实践的多样性:实践可分为三种基础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主要形式为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科学文化实践。其中物质生

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它构成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政治实践和科

学文化实践是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受其制约并反

作用于物质生产实践。

(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6、价值与价值的基本特性

(1)价值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2)价值的基本特性由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四个方面

①主体性指价值直接同主体练习,始终以主体为中心。一方面,价值的

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另一方面,价值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

将客体的潜在价值转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客观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的价值关系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

存在。一方面,主体的存在和需要都是客观的,不是抽象的;另一方

面,客体的存在、属性及作用是客观的

③多维性指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对主体的不同需求有

不同的价值

④主体和客体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7、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

①每一次科学革命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

式的深刻改变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②生产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科学革命改变了社会生产力要素、人们的

劳动形式和社会经济结构

(2)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问题,原因是:

①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缺乏对科学的消极后果的强

力控制手段

②与一定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产阶级用作

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并非都能使人摆脱贫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

展,因而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8、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的围绕价值这一中心上下波动

(4)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5)价值规律的消极影响

①社会资源的浪费

②阻碍技术的进步

③造成收入两极分化

9、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和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4)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指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10、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①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的过

程,其结果是大企业的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②资本集中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小资本联合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

越来越多的资本被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

(2)垄断是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联合或协助,对一个或多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作和控制。

(3)垄断产生的原因

①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时,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作或控

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就会形成垄断

③激烈的竞争给垄断双方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

之间会达成妥协,形成垄断

(4)垄断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实现的。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或多个经济部门中,占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的联合

(5)最简单最初级的垄断组织形式时短期价格协议

1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影响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社会分工与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地区的限制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①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水平分工取代了国际垂直分工成为了居主导

地位的分工方式。这种分工方式以资本、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

国流动为前提,以跨国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

为标志,它使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

有机组成部分。

②贸易全球化。即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通

③金融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的相互协

调、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不断增强,使全球金融市场更加开放、金融体系

更加融合、金融交易更加自由的过程

④企业经营全球化。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分支机构。通过母公司与

分支机构的各种形式的联系。实行跨国投资和生产的过程

(3)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

根本的推动力

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

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4)经济全球化的有益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

技和文明进步、人类的交流

②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④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

⑤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5)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收益与地位不平等

②经济全球化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恶化

③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

(6)如何对待经济全球化

①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除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他更好地惠及

各个国家、民族

②要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以文明交流超越

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经济全

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惠普、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1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多样性的原因

①各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

同的特点

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③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2)如何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

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

13、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必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性

(2)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全面发展。人拜托了自然经济条件下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自由个性”的发展(3)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的发展。那时,人与人平等,社会和谐,社会发展与

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4)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方面实在多样化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实现的,另一方面又是在生产劳动之外的大量自由时间中实现的

(5)必然王国指人们受到盲目必然性的支配,尤其是受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社会关系奴役的社会状态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马原期末重点简答论述(简背版)

第二章 (2) 4[简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2) 4[简3]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 (2) 5[简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2) 5[论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 5[论2]如何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 第三章 (3) 5[简2]怎样认识发展及其实质 (3) 4[简3]怎样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3) 第四章 (3) 5[简2]试述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 4[论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论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4) 4 [论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 (4) 第五章 (4) 5[简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 5[简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 第六章 (5) 5[简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 5[简5]简述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5) 5[论1]请结合马克思主义论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丁肇中的科学体会的认识。 (5) 5[论3]论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5) 第七章 (6) 4[简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6) 4[简2]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6) 3[简4]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是什么? (6) 第八章(测试1) (6) 3[简2]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6) 3[论1]如何理解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7) 4[论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7) 第八章(测试2) (7) 4[简3]金融寡头及金融寡头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8) 4[简4]为什么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8) 3[简5]简述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及其实质的认识。 (8) 4[简6]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8) 3[论1]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积极作用和实质。 (8) 第九章 (9) 4[简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9) 3[简2]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与联系 (9) 4[简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9) 第十章 (10) 4[简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0) 4[简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10) 2[简5]怎样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及其关系? (10)

马原试题(内含答案)

马原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可将哲学派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 2.发展科学技术不属于生态文明建设;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1848《共产党宣言》的 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对行动有指导作 用 5.马克思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时俱进 6.钉子——马——国家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7.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 一性;意识是否可以认识物质】 8.真理的辩证法:绝对性与相对性 9.诗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是发展趋势【辩证否定观】 10.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不包括: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 11.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12.恩格斯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1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对意识 能动性的客观解释 14.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不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5.正确指明意识的本质的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6.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7.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18.认识论中最重要的哲学派别是:反映论(唯物主义)与先验论 (唯心主义) 1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0.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 2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最重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22.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23.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 造商品使用价值 24.马克思在哪一方面引起世界的关注(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 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25.跟着感觉走(保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6.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 27.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 28.主观唯心主义(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9.蝴蝶效应(一种现象可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外事物进行联 系)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马原(简答题)

简答题 三、简答题: 1、简述市场调节与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 2、谈谈对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 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石? 5、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6、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简答题: 1、市场对经济活动的作用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配置资源,二是调节经济活动。市场 配置资源的活动就是通过市场把各种资源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安排,结果是个体把自 己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能够获取最大利益的领域中。市场调节经济活动的作用是通 过市场去影响]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以市场为载体,必然随着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要通过无限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并且 最终一定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定其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一 定层次、一定水平的实践只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检验人的认识是否正确,而 且实践检验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而实践检验标准是确定性 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 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和社会存在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 和平衡。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为: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 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它 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 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5、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 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 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 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吃喝穿住 (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C.物质生产活动(√) D.社会关系的形成 ( ) 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 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 ) C.政治制度 ( ) D.阶级关系 ( )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 )

马原简答题归纳

马克思主义书后问题答案总编 (内容加粗的是前面的补充内容,问题加粗的是重点题目) 第一章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a)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 实在。 b) 其现代意思主要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 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之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 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 要意义。 a)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在其发展 的每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不同发面都有其特殊的性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 联系实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 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上和实际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 结合的产物是别与一般,特殊于普遍的统一。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的意义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 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 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第二章 1. 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 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 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

马原复习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实体性要素有: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智能性要素有: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教育水平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3.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规律是指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特点:客观性、稳定性、可认识性。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A克服了社会化在生产和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B国家调节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在生产的要求。D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及垄断资本同中小资本的矛盾。E通过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协调和发展。 5.简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定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的真理的标准。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包含着解放思想的因素的。解放思想,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要的前提是打破思想僵化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开动脑经,独立思考,勇于探索。 6.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1)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失败。 7.简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意义。 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通过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经济基础,排斥和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以及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根据经济基础的不同性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意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客观依据。这一规律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实际情况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方面和环节,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是为了使我国的上层建筑中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

(完整word版)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六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六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 A.科学的思想体系上 ( ) 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C.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 ( ) D.共产主义者同盟上 ( ) 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 D.阶级斗争学说和共产主义思想 ( ) 3.“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 A.社会主义很难实现 ( ) B.社会主义必须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 ) C.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D.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 ) 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 A.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 ) B.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进程 ( ) C.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 )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A.社会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 B.资本主义才是正道 ( ) C.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D.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过时了 ( ) 6.无产阶级要使自己获得最终解放就必须:() A.让资产阶级变成无产阶级 ( ) B.让无产阶级变成资产阶级 ( ) C.让无产阶级变成统治阶级 ( ) D.解放全人类(√) 7.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 A.满足无产阶级的需要 ( )

马原2016简答题及答案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其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4)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5)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同上。 第一章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PS: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回答哲学基本问题中何为第一性的问题,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方法论,是回答世界事物是静止的还是发展的,是联系的还是静止的。是否唯物与是否为辩证法没有关系,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原考试复习题_(带全答案)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绪论: 有一道选择题选C 可知论 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C A 阶级斗争理论 B 社会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 D辩证法理论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C A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基本内容 B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功能作用 C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实践基础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C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B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 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8.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B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B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B D 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 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 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D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第一章: 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旧唯物主义 B A.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是机械唯物主义 D.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C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a)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b)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指出物质不是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 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a) 这一划分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它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 全部价值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b) 这一划分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的表明资本助于剥 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b)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 个企业中经济形式) c)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 起作用) 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a)在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b)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 任务 c)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 d)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它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彻底的批判精神、阶段性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

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马原复习简答题汇总

马原复习简答题汇总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实体性要素有: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智能性要素有: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教育水平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3.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规律是指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特点:客观性、稳定性、可认识性。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A 克服了社会化在生产和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B国家调节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在生产的要求。D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及垄断资本同中小资本的矛盾。E通过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协调和发展。 5.简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定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的真理的标准。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

马原考试重点试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辨析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错误。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辨析题:“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这是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这一命题抹杀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但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 3 论述题: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在这个问题上有哪些错误观点需要澄清?: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它只有一个本原这就坚持了一元论。二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精神。这就坚持了唯物论,反对了唯心论。三是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就坚持了辩证法,克服了形而上学的缺陷。(2)科学和哲学长期发展证明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科学证明了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意识不过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社会科学证明了社会是特殊的物质体系,也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哲学长期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证明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和科学性,并接受了科学和其它实践的反复检验。(3)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澄清的观点有:①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否认世界的物质性,错误在于颠倒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是反科学的。②旧唯物主义者把世界统一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不能解释社会历史的物质性问题,存在着以个性代替共性的局限性,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不能彻底解决统一性问题。③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用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观点解释世界是根本错误的,它不仅在逻辑上自相矛盾,而且必须倒向唯心主义。④当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潮在这个问题上,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根本对立的。人本主义思潮坚持把单独的个人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从而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或主观唯心主义;科学主义思潮以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经验的结构,经验是世界的本原,暴露他们在对待世界本原问题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和实质。 4、论述题: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双方或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排斥的关系。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联为一体,互为条件,使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互相利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的互相贯彻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2)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为质变准备条件。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度,使旧的矛盾统一分解、新的矛盾统一性产生。 (3)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它们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相互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总之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因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5.论述题:试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完整版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其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4)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5)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同上。 第一章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PS: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回答哲学基本问题中何为第一性的问题,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方法论,是回答世界事物是静止的还是发展的,是联系的还是静止的。是否唯物与是否为辩证法没有关系,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物质是在时空中运动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4)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3.世界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原理: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2、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个人和社会都是向前运动、变化的。要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静止不变的观点,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如意否定自己或者社会。而且,发展是内部矛盾运动决定的,不能消极依靠外部力量。 4.矛盾及其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马原考试复习题 (附答案)

☆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臵上。 绪论: 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C A 阶级斗争理论 B 社会主义学说 C 唯物史观 D 辩证法理论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C A 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基本内容 B 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功能作用 C 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 D 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实践基础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C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A .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 .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C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 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8.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B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 A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 .德国古典哲学 C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B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2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BCD

马原简答题整理(含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物质? 答: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4.为什么说社会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劳动创造了人;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贯穿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劳动实践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源泉。 5.什么是运动? 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TIP: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6.联系的定义及其特点。 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7.两种发展观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4)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8.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内容。 答:(1)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即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量变和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3)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9.什么是规律? 答: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10.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