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如其人”——苏轼散文浅论

论-“文如其人”——苏轼散文浅论

论-“文如其人”——苏轼散文浅论
论-“文如其人”——苏轼散文浅论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言自心,文成人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者的性格特质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个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固然“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文品与文章有背离的可能,然也有边角可见其为人。 内在人品、精神形象与外化表现息息相关,即便达不到完全一致,也终有相应透射。美国史学界在研究二战时流行过一句话:一个性格温驯善良的男人,他做梦也不会把刀插进一个孕妇的肚中。同样,人的人品特质也是如此,倘若纯情温良,怎会行文浮躁局促;倘若个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质与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 内在人品特质是外化表现的最大操纵者,常有人说我心思细腻,因而行文结构缜密,文字灵动,大抵也出于此。 生命的经历塑造了性格与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文革”之时参军的毕淑敏稚嫩而湿润,在悬崖峭壁上俯瞰时积蓄了对生命的珍重;在恶劣高原上庆生时体悟了青春的沉甸。“动辄行者无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给予了她有条不紊的规章,历练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她下笔常常令人震颤,这般凝结于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质与人品的外化啊! “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这是她对生命的坚定与执着;“气质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是她对个人修养的提炼升华。诸如此类的的撼人心灵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谓“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蕴哲思的细密针脚缝缀成其人品与性格特质。 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作用,即为“以文辅仁”。 文字以一种无形力量使人与之发生共鸣,即便个人品行与行文有轻微错位,人也会受文字陶冶,走向文中所向往追求的特质,从而完满自身,更使人与文相接近,共同走向美好一端。周国平曾言:“阅读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人都无法剥夺。”如此看来,文字所迸发的力量着实能深刻影响人,那么个人文章中所言之品性又何尝不会与人缓慢靠近呢? 文与人品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人与文的趋向完满。性格与人品并非瞬时性组构的,复杂的内在诚然与文章之内涵时而不对应。但必须承认一点: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真正值得被亲手写下的文章不需要虚与委蛇般奉承,即便如此,也只表现出其为人的假意逢迎,也不失为显现人品的一种方式。由此也可见文与人的一致性。 文至清,人至明。“文如其人”既是必然,又为清正之人的终生追求

苏轼散文

苏轼散文:1气势雄健奔放,挥洒自如2、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如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喷涌而出3、超凡入画的情韵和真率深挚的感情4、创新出奇的锐气和错综变化的美感5、表现力极高,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善于翻新出奇。 王安石散文: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语言简洁概括性强2、总体风格简洁峻切,笔力雄健,显示出刚强不屈的性格3、论点鲜明,逻辑严密,直陈己见不枝不蔓,短小精悍4、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重视文学的实际功能,直接为政治服务。 欧阳修散文:1、风格平易自然,用平常流畅的字句,从来不用奇、怪、难、重字语言简洁晓畅2、在平易自然中也有委婉曲折的一面,善用虚字穿插到文章中,延长了文章的气势,使得文章非常舒缓,同时也具有跌宕起伏的旋律,有着一唱三叹,摇曳多姿的特点3、局势整齐而又富于变化,将古文的散句和骈文的整句结合在一起,采古文与骈文之长,常常是似散非散,似骈非骈,错落有致4、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情文并至 曾巩散文:1、说理平实浅切,娓娓而谈,借古来言今,有一定的现实性2、议论委曲周详,文字简练方正,结构严谨舒缓3、布局谋篇藏锋不露,用平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文章节奏从容和缓,条理清晰4、语言严谨峻切,词浅理畅喜用感叹句或设问句结尾 韩愈散文:1、能自树立,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a立意新b精于选材c语言精迈注意吸收当时的口语,注意改造旧的语言表达形式;自铸新语2、风格豪迈奔放,汪洋恣肆,喜欢以气御文a善于讲理,大量使用排比对比b善于抒情将浓郁情感注入散文之中 柳宗元散文:1、寓言善于说理,冷峭沉郁,有着深厚的现实内容2、山水游记具有诗情画意,感情色彩非常浓重,语言清新秀美,形象鲜明,把自然景色准确细致的展示出来,景中含情又有新寄寓3、刻画细致而不琐碎,语言精练而极富变化,文势劲峭而不乏参差舒缓,在描写中贯注一股浓烈的寂寥亦绪,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悲悯情怀 高适岑参异同:同1、向往边塞立功,有慷慨报国的浩然英气2、都具有悲壮的风格特色3、诗中都呈现出边地异域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4、体裁上都喜用歌行体。异1、高适诗歌侧重于描写现实,具有很深的社会意义,表现为战争的认识与民生疾苦的揭露,思想价值高。岑参善于描写塞外雄奇壮丽风光,在描写景物的同时加入对战争生活的反映,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夸张,寓情于景,艺术价值很高2、高适诗歌风格豪迈奔放,其中又有一种苍凉和悲壮的情感,岑参风格为雄奇瑰

张载人性论

张载的人性论 一、合虚与气——理论根基 张载的“虚气相即”的宇宙论与本体论并建的哲学体系,重建了儒学天道本体,张载继承了中国哲学的气论哲学思想,提出了气化宇宙生成论,用气的真实无妄和聚散变化批判了佛道二教否定人生真实性,分别追求寂灭与长生的人性论。批判了佛老的人生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合一的人性论思想。肯定了现实世界的实性,并为人们展示了人生内在而高远的道德本体。 张载的性是依天而立,由天道而来的。太虚即气的天道观,是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这种性并非独立存在,是在“气”之中的,从属于“气”的范畴。“合虚于气”才能“有性之名”。太虚内在于气的聚散生化过程中。气是变化的担当者,离开了气,太虚的内在性无从寄托。这种关系也表现了二者的不可分割性,表现着具体事物形上形下的统一。 张载从人与物共具的太虚本性出发,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规定为人性的两大内涵。“形而后”产生的气质之性,主要是说明个体人的品质不齐的原因和根据,而禀赋于气的天地之性则主要是说明人类有共同的潜在的善的本性,天地之性是绝对的善。气对性的影响制约,使性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善,必须通过变化气质,使善恶混同的气质之性返本于绝对的善的天地之性,从而达到成人成圣的境界。 二、为学大益——变化气质之功夫 张载的人性论是由“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部分组成的。纯善无恶的天地之性主要是说明人类有共同的潜在的善的本性,决定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气质之性是善恶混,“气

质之性”的作用,不仅在于说明“恶”的根源,而且说明个体人在道德根性上的差别。它们之间是一种本然、实然和应然相统一的动态关系。 张载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正蒙·诚明》)作为天地之性之人生体现的志,是变化气质的方向与标准,也是变化气质的动力。只有主体立志才会有变化气质的自觉与要求,将本于天地之性的立志通过主体的自觉落实于主体变化气质的修养活动中。 张载意识到气质之性对于人性的限制作用,认为只有变化气质才能实现实然的恶向本然性善的转化,所以张载强调“学”的重要性,“如气质恶者,学即能移,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者,盖为不知学。”(《经学理窟·气质》)“变化气质”是一个积累渐修的道德实践过程。同时,张载特别重视穷理以尽性的说法。立志在于两个环节,即穷理与尽性,所谓穷理尽性也就是践行仁与义,以“顺性命之理”。由穷理到尽性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个体对圣贤的追求也在这一过程当中。 三、成性成圣——人性之超脱 张载以“气”的自然本体为依托,建构了其天人合一论,实质上是“人”道德本体化的主观意识在宇宙自然上的投影。“成性”的最高境界,便是达到“大心之知”状态。胸怀天下,把自己看成全宇宙的一个必要部分,把宇宙万物看做和自己息息相通的整体,从而“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张载之学讲求修身养性,以涵养“圣人气象”的理想人格。要想真正完成理想的自由人格,不能单靠专求“内圣”的心性修养,还要参与到“外王”的事功致用。张载在其人性论的论述中对人生位置给予了现实而又理想的肯定。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调歌头?怀子由》。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词的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 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 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张载思想

中国教育家张载的教育思想 齐超 (师范学院湖北荆门448000) 一、张载生平及主要著作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之一)。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嘉佑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提出“大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后被编入<张子全书>中。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张载著有《崇文集》十卷(已佚),《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明嘉靖间吕柟编有《张子钞释》,清乾隆间刊有《张子全书》,后世编为《张载集》。 二、张载教育思想及主要理论观点 当时,关中和西北各地士子云集横渠张载的门下,这是张载思想(包括教育思想)完善成熟时期。《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从以上张载重要讲学活动和著书立说可以看出,他在讲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活动范围,特别是辞官回横渠讲学著书,形成了他完整的一套教育思想,现就他的教育思想作以下三方面的介绍: 一、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北宋以前的儒家都着重用“人性论”来阐明他们的教育任务和目的,所以对人性的研究特别重视。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创立“性善论”;苟子则创“性恶说”;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一是圣人之性(超极高智慧的人“自注”),二是斗筲之性(贤人之性或具有极高智慧的人的“自注”),三是中民之性(普通人之性“自注”)。到了北宋张载,他的人性观和以上儒家既联系,又有巨大的发展。他的最大贡献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他认为天地之性本是善良的,关键在于“气质之性”的转变,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正蒙,诚明篇》)意思是人一出生他的父母给他的血肉之躯都是善良的,但由于出生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便转向“气质之性”。有些人个性偏于刚急,有的偏于柔缓,有的很有才,有的却才浅或平淡,这都是受社会环境

弗洛姆

佛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廿世纪初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专攻心理分析学,并以心理分析学说来研究文化与社会等问题。 佛洛姆用其精辟的分析和独特的观点,对现代社会作了有系统而强烈的批评。没有一个作家像他如此热烈关心而谈论自由、正义和爱,他教导人们自由而不致孤独,理智而不找合理化的藉口,自爱而不自私。这部作品对人类本性和人类处境作精辟的分析,并对当前社会病态找出其历史上的根源,对社会病态给予诊断与处方,他指出正确合理的生活是什么,良好的社会结构又是什么。 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作者这样认为,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自由,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憎恨和使个性丧失都是消极的逃避方式结果是失去个人的自我。他认为最好的逃避方式是自发的爱和工作,从而使个性得以完善的发展。弗罗姆的人性论观点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的虚假,而他提出人人相爱和沉溺于工作的方式以拯救人性的自由在,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 自由的心理机制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基本上是恒定不变的,即人性本质上是受其各种生物欲望尤其是自我保存欲望和性欲望所支配的。弗洛姆则认为人性既有生物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文化性的一面。弗洛姆认为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除了自我保存的欲望外,还有逃避孤独的欲望。作者写道:“感到完全孤独与孤立会导致精神崩溃,恰如肉体饥饿会导致死亡。”在弗洛姆看来,自由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自由增强了单个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自由也割断了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纽带,使每个个体的孤立感和孤独感空前强烈。作者将自由所带来的孤独感称为“自由的重负”,当这种重负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会选择逃避自由。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前者是指摆脱束缚,获得自由;后者是指积极的运用自由去发展自己,充分的实现自我的完整人格。人类自由的历史首先起源于摆脱自然界的束缚。弗洛姆将这种个人日益从各种纽带中脱颖而出的过程称之为“个体化”的过程。“个体化”的过程造成两个方面的影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文题设计】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 中国传统强调“颜文合一”,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章是修身养性的手段;外国则认为写作仅是一种技艺,与人品无关。如果从这方面切入,会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除此,如果联系现实,“颜文不一”的例子,时常可见。新闻上经常看到“语言腐败”的例子,官员在位置上,对反腐败等问题夸夸其谈,然而实际上自己就是一个腐败的人。 学生也可以联系自己,平日里的命题作文,有多少是假话,空话,套话。这也都是语言的腐败。当然,你也可以想想歌德,想想莎士比亚,文章是这么的棒,人是这么的小气;也可以想想创出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例文阅读】文显其品动人心 一考生 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如此潇然山水的才子,想来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学家,他自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在那些赞美自然风光的游记中,每一篇都是他对这种生活本色的探寻,一种行胸臆的格调。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内心,我们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人格的真,才会让我们的心产生一种共鸣。 文学贵在思想的碰撞,金代元好问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我们总认为的在人格与文章之间的等号却在这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文章会成为人心的面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也许我们需要用一双聪慧的眼,一颗睿智的心去感知。 文章是抒发人性的途径,而有时这条道路会被外界因素阻隔,让我们看不真实,文章本身也沦为了工具。郭沫若以一首《天上的街市》成为中国现代诗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当革命的烈火蔓延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浅谈张载的本体论

浅谈张载的本体论 09级中师2班张千QQ:694044161 张载是北宋道学思潮高涨时期中最勇于“造道”的哲学家之一张载哲学首重《周易》,其代表作《正蒙》就是在《易传》基础上写成的,其中表述了他以“气”为本的宇宙本体论思想。在人性论方面,他从“气”本体论出发,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范畴,较好地处理了先秦以来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争论。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了“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分。同样从“气”本体论出发,他还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人生实践方向即人生论,把天地人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了儒家主张的个人所应有的使命和人生的理想,使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一、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含义:凡是可以描述出来的东西都是所谓存在的,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有形态的,凡是有形态的东西都是由气构成的。 气就是一种物质的形式,也就是事物的基本组成是物。强调存在的根本是物质,所以与唯物主义联系在了一起,但是这个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北宋张载说:“凡可状者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论述了元气为万物本原,这一认识与古代宇宙演化学说相一致,这是它能够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古代的宇宙演化学说,不管是主张宇宙万物生于绝对的“无”的,还是认为天地一切源于无形的“有”的,都同意浑沌不分的气是化生万物的直接来源,这就有助于人们树立气为万物本原的思想。 二、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含义:整个世界不管是无形的太虚,还是有形的万物,都统一于元气,都是元气的不同存在形式。 是唯物主义观点,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气是一种肉眼难以相及的至精至微的物质。气和物是统一的,故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气交变大论》)。气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宇宙的元初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从张载有关论述中可以看出:太虚涵含气,但太虚本身不是气;太虚与气分属两个层次,太虚是最高层次的概念,而气则是次一层次的概念,气能化生万物;从太虚的内涵与特点来分析,太虚是万物的本原但不能直接化生万物、太虚无形又离不开气、太虚是实有并是永恒的存在。 三、聚亦吾体,散亦吾体。 含义:气只有聚散,没有生灭,元气是永恒的。 自横渠以“气”(太虚)为万物之本,谓“太虚即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吾人“乃浑然中处”,故“聚亦吾体,散亦吾体”。(《正蒙》)。这就是说,元气是世界的本体,它的聚合都是暂时现象,世间事物,只有显明和潜在的区别,而没有持存与消逝的分野。这里张载认为本原是气,“气”实际上成为张载概括一切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谓的物质存在。 四、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 含义:有形与无形是分判宇宙间万物的标尺。宇宙间只有两种存在,即有形者和无形

弗洛姆人格理论分析

第一章弗洛姆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成因 弗洛姆是20世纪杰出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他终生以拯世救人为己任,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理论宗旨。他深刻反思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肆虐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病症和生活于其中的现代西方人的人格现状,苦苦追寻现代病态人格形成及其普遍蔓延的原因,积极探求塑造健康人格的对策良方,深切关注并积极参与世界和平运动,为建立一个以创制型人格的发展为目标的健全社会而奔走呼号。弗洛姆伦理思想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一个人问自己:我是怎么对那些在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领域发生兴趣的?他会发现,要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或许他天生爱好某些问题,或许他是受了某些老师的影响和当时各种思想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才走上了他感兴趣的道路的……说实在的,如果有人想要确切地知道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哪个更重要的话,那么,没有一部详细的史料性的自传恐怕难以找到答案。”①归纳而言,他的伦理思想打上了时代及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既有着广泛的理论渊源,也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①ErichFromm,Beyondthechainsofillusion:myencounterwithMarxandFreud,NewYork:SimonandSchuster,1962,P.3. 第一节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和创作,弗洛姆同样如此,他的伦理思想是多种思想的交融和各种文化观念的碰撞所发出的火花。在他的著作中,既引证了前代思想家和一些佛教哲学家的论述,也有不少当代理论家的思想观点,其中主要包括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T.阿奎那、T.霍布斯、B.斯宾诺莎、G.W.莱布尼兹、B.帕斯卡、I.康德、G.W.F.黑格尔、F.w.尼采、w.狄尔泰、E.胡塞尔、J.杜威、w.詹姆斯、M.海德格尔、J.P.萨特、A.伽缪、R.尼布尔等。他还明确地陈述了其思想的具体源流:“预言的犹太教、马克思、母系氏族制、佛教和弗洛伊德对我都有关键性的影响。它们不仅构成了我的思想,还影响了我的全部思想的发展。”①总的说来,人道主义传统,K.马克思与s.弗洛伊德的伦理思想,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犹太教与禅宗等宗教伦理,存在主义和J.J.巴赫芬的思想等是弗洛姆伦理思想的主要来源。虽然这些思想的最终根源是人道主义,可以说,人道主义与这些思想的关系应当是包含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但是本书出于详细阐述的需要,特别把人道主义传统从中抽离出来,作为弗洛姆伦理思想的首要来源。 ①ErichFromm,Fortheloveoflife,NewYork:FreePr.,1986,P.105 一、人道主义传统对于“人道主义”(humanism)一词的理解,不同的百科全书有着不尽相同的说法。美国《哲学百科全书》上写着:人道主义是14世纪后半期发源于意大利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并且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成为近代文化的组成要素。人道主义也指任何承认人的价值或尊严,以人作为万物的尺度,或以某种方式把人性及其范围、利益作为内容的哲学。 ①《法国百科全书》和美国《哲学百科全书》的说法大致相同,认为人道主义是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持续了几个世纪的思想,其基本意义是指人与其他被创造物的不同之处,这种差异恰恰是人所具有的特征——文化修养。德国《迈耶尔百科词典》中的人道主义条目也持类似看法,并特别指出,人道主义要求重新发展并且维护希腊语、拉丁语的语言、科学、文学和文化。如果仅就“人道主义”(humanism)一词的首次使用而言,自然可以这么说,但是,如果

苏轼的散文创作

苏轼的散文创作 苏轼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以及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被誉为唐宋古文八大家.在南宋,学士间流传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②的口碑,可见苏轼散文影响之深远。 由于苏轼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知识学问,再加上他独具见解的文学主张,从而使他能够突破前人在文章写作上的种种局限,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风格。 1。识见高远、广征博引的议论体散文苏轼自幼好观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①他很早就提出了丰财、强兵、择吏的改革主张,但他反对骤变,主张按部就班的变革。仁宗末年呈进的议政论政文章,对当时存在的许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以及各问题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凤翔任职期间,随着与社会实际,尤其是西北边患的实际接触,他的政治见解有所深化。 苏轼所处的时代,国内国际矛盾都在积弱积贫中渐趋激化。苏轼认为:当今之患,外之可畏者西戎北胡,而内之可畏者天子之民也。西戎北胡不足以为中国大忧,而其动也有以招内之祸。内之民实执存亡之权而不能独起,其发也必将待外之变。②因此,对内政策要宽容仁厚,对外政策要取静观之势,不可操之过急。在《平王论》中,他提出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谬者也。迁都避寇,是向敌人示弱,是退让,是对国民精神的强烈打击。周代终以不振,则东迁之过也。历代的学者认为,周平王为避犬戎的侵扰,迁都洛阳是明智之举,周平王因而被

称为中兴之王.苏轼做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是针对现实,有的放矢。其后的宋史,终为苏轼不幸而言中。 《教战守策》是苏轼有感于仁宗年间的国际国内形势而发的。当时的国内形势是: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慄;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民众因为安逸的日子过得久了,从身体到意志都变得脆弱起来。朝中的士大夫们也把议论军事当做是生事扰民,一有苗头就横加限制。而当时的国际形势,又是:今国家所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事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是出于北。 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为了求取暂时的偷安,而向敌国奉献大量的财物,但有限的财物满足不了得寸进尺者的贪得无厌,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引发战争。国际国内形势两相对照,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就成为当时的大患。因此,苏轼主张应教民战守,以备不测之事,这才是爱民。苏轼的分析是极有见地的,如果宋代的当权者重视这些话并有所作为,历史也许并非今日之所写。唐文献评论道:坡翁此策,说破宋室膏盲之病。其后靖康之祸,如逆睹其事者,信乎有用之言也。①李贽亦评论说:北狩之事,公已看见,时不用公,可奈之何?② ②朱栻《历代名儒传》卷五。 ①苏轼:《上韩太尉书》。

高考满分作文:文如其人,高考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文如其人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句话揭示了“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的道理。为文之道,也是为人之道。 言为心声说的是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文如其人的意思是观其文知其人。人常说文字是人的第二门面,一个人的谈吐、文章完全可以体现这个人的心态、思想、为人处世的作风等等,因为文章是作者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个人能力与道德境界的综合反映,是思想的载体,是灵魂的升华。 我们从《离骚》里读出了屈原高洁的品行和忠贞耿介的性格,从《赤壁赋》中看到了苏轼的豪放旷达,从《归园田居》中读到了陶潜的淡远自适,从《登高》中体会到了杜甫的悲悯情怀。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这句话既高度肯定了四位诗人在文学上的成就,更态度鲜明地表达了先有人品、人格,后有文风、文格的观点。 的确,一般来说书读多了, 文章写好了,其做人的标准也在无形中得以提高,对于自身的要求也趋于严格,人品自然会变得高尚,也就是文品即人品。反之,人品高尚的人,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是给人以真的启迪,以善的感染,以美的享受。 当然,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古今中外也不乏作品的格调与作者人品相背离的现象。李斯,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音调铿锵和谐,下启汉赋之渐,可论及人品,却是一个嫉贤妒能、品德卑劣、极端自私的阴

险小人;大贪官胡长青、成克杰等也有专著问世,他们的文章也是娓娓道来,慷慨陈词,可是他们的人品却为世人所不齿。 这些人即使涂抹出貌似华丽的篇章,也只能哗众取宠于一时,最终会被人们洞察其本来面目,报之以无情的嘲讽。 因此,只有品格高尚的作家,才能写出格调高雅的传世之作。作为新时代代言人的我们,一定要注重自身的人格修养,把人品与文品的高度统一作为至高的追求。试想,一个对自我缺乏认识,对生活没有发现,对生命没有感恩的人如何写得出一篇好的文章?所以我们要领悟做人的真谛,学会包容、感恩,弘扬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与苏轼对话散文范文

与苏轼对话散文范文 月儿几度阴晴圆缺,人间几番悲欢离合,东坡的身影依然在历史的星空下摇曳。 ——题记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古人文学阆苑里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而你——苏东坡就是那朵奇葩,盛开在我的天空下,为我的生活增添一片美丽芳华。 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你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你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你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你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你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你是中华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神奇的文笔、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真可谓:为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你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朋友,许久不见,惦念,惦念,你过的还好吗?朋友,对你我永远都是那么的佩服,你那旷达超脱的胸襟好似一把宝剑,能穿透一切障碍,回归自然,你的所作所为无一不令我赞叹。暴雨之中,是你为我撑起一把伞,漫漫黑夜,是你为我点亮一盏灯。是你,让我发现暴雨后总会有美丽彩虹,黑夜里总会有星星闪烁。 居庙堂之高,你心忧天下,率性真实江湖之远,你依旧心系民生,但恬然自得。你处乎人世之间,你又站在宇宙之外,你能理解生

命的内涵,但又绝不虚浮。你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江天山月,日日如斯,有谁如东坡般如此渗透人生?“超然于物外,无往而不乐”。古城废园,被迫摘桤菊充饥,却能扪腹大笑。虽说贬谪流放,你的生活却是无人可比的鲜活,如此通脱自适,如何不处处生春? 妻亡故十载,早已阴阳两隔,但你流着泪,记下这样一个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等文字,“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若非情到深处,若非铭心刻骨,哪能有这断肠之笔!我想王弗定会收到了这份思念,继续在某处支持着你。王弗的离去对你是个不小的打击,但我相信你能从悲痛中走出,毕竟哀伤不是你的伴侣。事实上,你也没有让我失望,依然行在风雨中。朋友,坚持到底,我心中的拇指永远为你默默竖起。 曾记否?谪居黄城中,把酒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见风光处,覆覆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你满腔豪情,爱情曲折仕途艰辛的你始终坚守者自己的信念。你坦然面对一切得失,被贬杭州,你却自得——青青竹杖,绿绿芒鞋,眼中只有清水泛清波。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你不但没有屈服而且为官一地,造福一方。面对不幸,你总是那样淡泊从容,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的美丽。朋友,你永远都是我心中的王者。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 “ “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16)03-0054-04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的名称,在中国文学 中,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抑》,其文曰:“取譬不远,昊天 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1]比喻手法的运用,起于何 时,已难考证,但在《诗经》中,我们可找到许多运用比 喻手法的例子,如:“白茅纯束,有女如玉。”[2]“有力如虎, 执辔如组。”[3]这样的例子在《诗经》中不胜枚举。因此“比” 这种文学技巧,被后人公认为《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之 一。应该说,在《诗经》的成书阶段,即春秋中期,比喻 手法已被当时的文人熟练地运用和掌握了。《诗经》之后, 东汉的郑玄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给“比兴”作注时引 东汉郑众的话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4]所谓“比方于物”,即打比方,就是普通的比喻。南朝刘勰 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谈论“比”时说:“比之为物,取类不 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5]其中 “喻于声”、方于貌”, 都是比较直接的相似,是具体对具体, 很简单。而“拟于心”,譬于事”则是从具体到抽象。刘勰对中 国的“比喻理论”有所推进,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相似,很有 意义,只是没有进一步探索本体与喻体如何相似。直至宋

代,陈骙《文则》中的“十喻”,才有了更大的发展。陈氏将

“ 比喻分为十种,其中纯粹的比喻有五种:一是“直喻”,就是 带比喻词的,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明喻。二是“简喻”是省略比 喻词的,现在通称为暗喻。三是“对喻”,现代通称为“引喻”。 四是“类喻”和“详喻”,应该都属于联合比喻,只是一个是并 列的,一个是承接的。五是“博喻”,是一个本体多个喻体[6]。 陈氏对比喻的十种分类虽然有一些不足,但仍然无损他在 “比喻理论”上的贡献,除了其中非比喻成分,其它的分类在 比喻的研究史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具有发凡起例的重要 作用。当代学者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专辟一 节“譬喻”。陈先生说:“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 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 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7]随后,陈先生将 “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用当代修辞学的方法, 详加论述。陈先生关于“比喻”的阐释,代表了“比喻理论”的 最新发展。综上所述,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在中国有很长 的发展历史,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从《诗经》以来,中 国的文人学者在文学创作中都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手法。如: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9];“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发展到宋代,中国古代文学达到了巅峰,名家如林, 名作如海,群星灿烂。而在众星之间,有一颗大星,光芒 万丈,譬如北辰,众星拱之。这颗大星,就是一代文宗苏

(完整word版)如何理解“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如何理解“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从古至今,都有“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之说,将一个人的文学作品风格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原则?等等相比较,从而得出许多作家、诗词人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他们人格的体现或者是两者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一结论。使读者能在未知晓作者的情况下,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即可猜出是何人所作。文如其人: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也指文章必然反映作者的思想、立场和世界观。人如其文:是指人的思想立场观点性格等必然要在其人的文章中反应出来。实际上两个词都在强调一个人所写的文章是这个人性格特点,思想观念的表现、为人处世的作风等等。读到一篇好的文章,我们会惊喜会赞叹会有心灵的共鸣,对作者其人,自然先是敬慕了几分。其人的文字一路看下来,多多少少也会有了些隐约的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确实可以通过文字来体现出来。若文章气势十足善于旁征博引,读来又沉实厚重,那作者想来肯定是学识渊博的;若字字婉约句句隽秀,必想象着躲在那文字背后的心事该是多么的清丽脱俗,这种相处方式是美好的,一点点朦胧一些些神秘,以自己的感觉来揣摩文章后面的人。我们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这文章的风格宛如作者之为人,而且更由于作者倾注了真挚的思想情感和写入了以身许国的政治经历。因此它才具有如此深切的感人力量;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他的词开豪放派一宗,他的诗青雄高远,他的散文如滔滔江水,恣意纵横,另外他还是自成一派的书法家和画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苏轼的文章中我们充分领略到他的才情,他的情趣;再说鲁迅先生的文章,能感受到他那种激愤的心情,他关注落后中国的精神文化面貌,痛恨封建官僚专制制度。他大声疾呼,辗转奔走,力求唤起国人的觉醒。读他的文章,我们能看到他嬉笑怒骂的神态、铮铮不屈的傲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敢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伟岸人格矗立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无限敬仰,并不断的激励我们前进。这正是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的所感所想,是作者的生活阅历的间接体现。??一个人的性格造就了不同的文风。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有志之士均以各自不同的“文风”“诗风”标榜自己的个性。杨雄认为诗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低。比如说一个仁爱的人,所写之文也往往流露出仁爱的思想。如冰心所写的《繁星》,《超人》等文章都折射出对仁爱的向往与追求;再看曹雪芹的《红楼梦》,如若曹雪芹没有出生于富贵之家,经历从繁华到贫困的洗礼,就不会对封建礼教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从而写出《红楼梦》来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李白的洒脱豪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杜甫的感叹人生苦短,仍有的雄心抱负的悲苦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如此温婉的文字正是李清照的惆怅与哀伤,而“文如其人”的她不也正是这样一个如水般柔情,如烟般迷茫的女子吗?又如陶渊明生性淡然,不为五斗米折腰,因此他的文章也是超然洒脱,有着极高的精神境界;又譬如那如情诗一般的:“于千万人之间,遇见你想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张爱玲女士那绝美动听的话语仿佛正在讲叙她自己多情浪漫的女子情怀。如果她没有这般深沉的爱情观,那么怎样写出:“生命如一席华美的疤,爬满了骚。”这般耐人寻味的经典篇章??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态、性格如何,他的文章、诗歌也就必然如何。据此我认为:文章表达了一个人的心境,心中的所思所想,都会通过笔尖流露出来,在我们读其文章时就能感受到其中表现出的心态与性格。所以“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苏轼艺术成就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 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如《前赤壁赋》 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诗歌的内容: 按题材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 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试叙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

关于文如其人的作文

关于文如其人的作文 以前听说过字如其人的说法,说通过一个人的字迹便可大致看出这人的性格品质,后来又听到文如其人的这一说法,即文品大可等同于人品,一个人若书读得多,文章写得好,其做人的标准也会在无形中得以提高。所谓文如其人,大概就是说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便会把你所想的东西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说起文如其人,不免要谈到文风这一问题上,所谓的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者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以及语言运用的综合反映。在我认为,文风分有刚劲有力与绵柔感性两种,书面语说即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比如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像李煜和李清照等等。如果说文如其人的话,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似乎更具说服力。李煜因国破家亡这一悲惨的人生经历,在后期的词风多以凄楚为主,李清照人到中年丈夫远逝,内心悲苦不已,写出“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他们内心是同样的悲伤难过,所以写出的词便也传达给人这样的忧愁。而豪放派的苏轼,站在江边仰天长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与他仕途坎坷自身又不屈不挠的与世俗奋战的品性不是遥相呼应吗?而这一系列的例 子不就是在佐证文如其人这一观点吗? 既然真的是文如其人,那么,想要写好一篇文章,想要拥有好的文采与为世人折服的文笔,是不是就意味着你的人生经历要出彩呢?

不管文风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各有各的可取之处,古往今来都有不同的文人志士欣赏膜拜,只是文风与文品是不同的,文品几乎可以说是关乎一个人的自身发展状况的概述,就像一个人的人品,如果人品不正,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是遭人唾弃的,不会有人愿意浪费时间去看,相反,那些品性正直的人,它的文章必然能给人以正能量,教给人们积极向上的东西,这样文字才会被人们津津乐道。 所以说,与其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如先学会怎样做人,一个人立于世界最根本的因素,便是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当你提高了自身的修养与品性,你的文章必然也就为大众追捧。无论如何,请记住,应该做一个“大写”的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