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肥市产业政策

合肥市产业政策

合肥市产业政策
合肥市产业政策

2014年,合肥出台“1+3+5+N”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对产业扶持政策作出重大调整。调整后,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政策资金,通过“拨款变投资、投资变基金”,撬动大量社会资本跟进,实现财政资金的放大使用和良性循环。

自2006年起,合肥陆续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并对分散在各部门的产业扶持政策和资金进行整合,形成了统一规范的政策体系。这就是该市扶持产业发展“五大政策”。“五大政策”有效防止政出多门,增强了政策的协调性和联动性,成为该市招商引资、集聚要素的一块“金字招牌”。截至2013年底,合肥通过“五大政策”累计投入政策资金96.3亿元,对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和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年,合肥市安排27亿元用于政策扶持。其中,工业政策资金近10亿元、自主创新政策资金6亿元、农业政策资金6亿元、服务业政策资金3亿元、文化产业政策资金1

亿元。同时,对产业扶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形成“1+3+5+N”的政策体系框架。“1”指《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试行)》这一纲领性文件。“3”指的是三个管理办法。“5”指的是五大产业扶持政策,分别明确了各产业扶持的重点及采取的具体投入方式。“N”指各产业政策执行部门可按照相关规定,量身定制具体实施办法。

新政策体系对政府资金的投入方式进行调整,除原有的事后奖补外,增加了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三种投入方式,打破了原先无偿奖补和资金直补企业的老办法。调整前,合肥市政策资金90%以上为“输血式”的事后奖补。调整后,政府通过基金、财政金融产品等方式,在企业最需要资金时“雪中送炭”。财政资金事前、事中集中支持,在项目顺利完成后退出,再循环投入下一个项目。通过循环使用,财政资金可以像“滚雪球”越滚越大,扶持更多企业发展。

同时,合肥市一改政策资金撒“胡椒面”的方式,把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向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达到收缩战线、集中使用的目的。今年,合肥市将拿出5亿元以基金方式投向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基金运作的做法,对接社会资本可以放大5倍。按此测算,能够吸引20亿元的社会资本。以后,合肥市将逐年扩大基金投入额度,通过基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使政策资金的盘子越做越大,对产业发展扶持力度越来越强。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借鉴先发地区成功经验,我们确定了政策调整的基本思路,构建了政策体系框架,拟定了具体政策条款。

(一)政策调整的基本思路。

政策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四个转变”,即:“由事后为主向事中事前介入为主转变、由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转变、由无偿使用为主向有偿使用为主转变、由直补企业为主向创造外部环境为主转变”,实现“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分散变集中,确保政策资金不撒“胡椒面”。严控小额事后奖补政策,把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向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达到收缩战线、集中使用的目的。

二是无偿变有偿,实现政策资金可持续使用和市场化运作。除保留20%以下的事后奖补资金继续实行无偿投入外,主要采取有偿投入的方式,通过市场化运作,与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结合,实现政策资金优化配置、放大使用和良性循环。明确了产业扶持政策采取的四种投入方式,即基金投入、“借转补”投入、财政金融产品投入和事后奖补投入。

三是事后变事前事中,在企业最需要资金的阶段体现财政资金的支持。大幅压缩事后奖补政策占比,着力解决企业在起步阶段面临的资金紧张问题。同时将绩效管理融合到具体的条款和合同的约定中,做到既便于考核衡量,又便于全程监督。

四是单纯直补企业转变为侧重企业外部环境营造。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搭建服务平台、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商务成本等方面,通过优化外部环境,更加有力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

(二)政策体系框架。

这次政策调整体现了渐进式改革的特点,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传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留了“五大政策体系”;二是保留了动态调整机制;三是保留了总量控制、切块使用原则。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丰富了政策体系,新增了“一个规定”和“三个办法”,形成了“1+3+5+N”的政策体系框架;二是拓展了投入方式,除原有事后奖补外,增加了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三种投入方式。

“1”指的是一个规定,即《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作为纲领性文件,把这次政策调整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式、新办法进行提炼固化,主要包括产业政策制定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各种扶持方式在资金总量中的占比,各相关部门的职责等。《规定》用于指导今后一段时期“五大”产业政策的制定工作,并使这次政策调整成果形成长效机制。

“3”指的是三个管理办法,即《合肥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合肥市财政资金“借转补”管理办法(试行)》。三个管理办法对“基金”和“借转补”操作方式作出了统一规范。

“5”指的是五大产业扶持政策,在《规定》的政策框架内,根据三个管理办法的要求,分别制定了《2014年合肥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政策》、《2014年合肥市促进自主创新政策》、《2014年合肥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2014年合肥市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和《2014年合肥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明确了各产业扶持的重点及采取的具体投入方式,把“1”和“3”细化、量化。

“N”指的是各产业政策执行部门按照“1”、“3”、“5”的规定,量身定制具体实施细则。

(三)四种投入方式。

投入方式的调整是这次政策调整的重点,也是实现政策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在一个规定里明确了四种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并规定了各种投入方式所占资金总量的比例。

一是基金。包括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和天使投资基金两种方式。政府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母

基金”的运作模式,围绕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初创期、成长期企业。天使基金采取“直投企业”的模式,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的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基金投入方式可以充分发挥资金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同时运用市场机制选择投资企业。为保证基金投入方式成为产业扶持的主要方式,在《规定》中明确提出了基金投入占比不低于50%。在具体操作管理方面,由市政府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市金融办、科技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对基金进行日常监督和绩效考核。基金受托管理机构从市兴泰集团、市国资公司等基金投资管理经验较为丰富的国有平台中选择。

二是“借转补”。“借转补”是采取“事先设定绩效目标、合同管理、先预拨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后再全部或部分转作补助”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可以在企业最需要资金的事前、事中阶段投入,资金投入后能继续和企业保持关联,全程实施资金绩效考核,同时保持市与县(市)区、开发区联动。为控制“借转补”规模,《规定》明确提出了“借转补”投入占比不高于30%。

三是财政金融产品。将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相结合,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信贷、担保、信托等金融机构,设立风险补偿、集合信托、保费补贴等形式多样的财政金融产品,发挥财政资金的“金融撬动”作用,多渠道增加产业投入。由于财政金融产品形式多样,资金额度难以界定,因而《规定》中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可以根据产业特点量身定制。

四是事后奖补。本次政策调整对事后奖补条款设置了严格的条件,规定事后奖补适用范围仅限于:上级明文规定要求出台或配套的;有重点考核任务要求的;市政府批准同意以及仍具执行效力的政策。《规定》要求事后奖补投入占比控制在20%以内,市级奖补单项金额不少于50万元。同时,为保证政策体系的覆盖面,明确小额奖补政策由县(市)区、开发区承接。

(四)政策资金安排情况。

2014年安排五大产业扶持政策资金26.19亿元,其中预算内专项资金安排19.76亿元,政府性非税收入等其他资金安排6.43亿元。工业政策资金9.85亿元、自主创新政策资金6亿元、农业政策资金6.19亿元、服务业政策资金3.15亿元(含金融业政策资金1亿元)、文化产业政策资金1亿元。2014年是调整后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主要原因是今年预算资金要拿出一部分用于兑现2013年的政策,剩下的整合用于四种方式投入,资金总量为12.39亿元,其中:基金5.31亿元、财政金融产品1.76亿元、借转补2.72亿元、事后奖补2.61亿元。基金与财政金融产品合计7.07亿元,所占比例为57%。

2014年五大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工业政策。

《2014年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政策》在继续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工业投资的同时,加大了对我市工业优化结构、创新发展、全面转型的扶持力度。

一是设立基金支持重点产业。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电子信息产业(智能语音、两化融合、信息消费)、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二是继续实施固定投资激励政策。对列入《合肥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项目,采用“借转补”的方式,给予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对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新引进项目,按照固定资产计划投资额的5%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补助。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按设备计划投资额10%给予补助。智能制造、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节能环保、光伏与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按设备计划投资额12%给予补助。项目补助款在项目建设事前或事中阶段,作为财政预拨专项资金拨付给企业,视项目投资、产值、税收等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再按比例转为补助。三是推进企业加快发展。按照《合肥市“十二五”百家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意见》,

继续实施百家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工程;按照《关于加快都市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四个城区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给予补助。四是设立财政金融产品。如小型工业企业贷款贴息,对由市政府推介的小型工业企业,按银行同期基准利率给予上年新发生流动资金贷款利息50%财政贴息;设立中小企业转贷风险资金,为企业提供贷款转贷业务服务等。五是完善事后奖补政策。继续对工业企业节能、创新、两化融合、信息消费等,以及建筑业企业资质升级、创优夺杯、科技创新等给予奖励。

(二)服务业政策。

《2014年合肥市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在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同时,高度重视对欧亚大陆桥、合肥港建设等扶持力度,着力提高我市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度和国际竞争力。

一是支持民生类服务业发展。对合肥市标准化菜场、公益性直销菜场、社区蔬菜直销店和平价蔬菜销售车、社区便民生活服务中心建设等,给予借转补资金支持。二是支持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对获得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示范企业称号,创新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电子商务培训机构,第三方支付总部建设,以及新引进的电子商务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对通过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和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5级认证,开展服务外包培训,呼叫坐席建设,双回路供电改造等给予支持。三是支持外经贸发展。对进出口企业信用保险予以扶持,支持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同时对境外参展和产品认证给予支持。四是支持企业“走出去”。对企业境外投资给予投资补助和贴息,支持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五是支持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发展。对开通合肥港至上海的外贸直达定期航线,经合肥港进出的合肥本地外贸货物给予奖励。六是支持会展经济发展。对在合肥市举办的全国性或区域性展会,给予奖励。七是支持亚欧大陆桥建设。对开辟新亚欧大陆桥、加速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支持,引导鼓励开通铁路货运专列。八是支持金融业发展。包括设立金融产业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对金融业发展给予支持;设立中小企业担保风险补偿基金,对我市融资性担保机构发生的小微企业担保代偿损失,给予风险补偿;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给予担保机构担保费补贴等等。

(三)农业政策。

《2014年合肥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重点从融资能力提升和融资担保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大力推动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优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是建立农业发展融资担保基金,为我市农业、林业、畜牧水产业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支持。二是建立农业合作社联盟共同基金,以增强我市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能力。三是优选重点项目实施借转补扶持。包括对粮油棉示范区(点)、现代农业示范区、规模养殖场标准化、畜禽良种体系建设和生态渔业发展给予借转补资金支持。四是对农业项目以奖代补。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补助。在农业标准化建设及品牌奖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蔬菜基地建设、连栋温控大棚、土地流转及沼气工程、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造林等方面给予事后奖补支持。五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与农业综合开发。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四)自主创新政策。

《2014年合肥市促进自主创新政策》更加重视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设立新兴产业增长源基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承担的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二是设立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对高端人才创办的企业给予优先扶持。三是对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等重大项目,并在本地产业化,给予资金支持,最高不超过500万元;支持我市重点

发展产业的自主创新研发项目,其研发费用给予资金支持,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四是设立科技保险基金、专利质押贷款引导基金、高科技企业创新贷风险池资金等财政金融产品。鼓励企业和保险公司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科技保险,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以专利质押贷款方式融资,以及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给予定向融资支持。五是全面承接省里“1+6”科技创新政策,完善事后奖补政策。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或试点企业,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第一位)、国家专利金奖的企业,奖励创新团队50万元。对企业购置用于研发的关键仪器设备,单台仪器设备补助不超过200万元,单个企业补助不超过500万元。对新认定的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质检中心、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给予一次性奖励。对新建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组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给予经费资助。对单位和个人申报的发明专利给予奖励等。

(五)文化产业政策。

《2014年合肥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扩大了政策涵盖面,除了原有文化产业外,增加了对体育、旅游等产业的支持。

一是支持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包括设立文化产业政府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体育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等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对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数字出版、电子图书报刊、网络视频、网络游戏、数字音乐、移动多媒体等数字内容产业项目,按项目计划投资额的20%以内给予借转补资金支持。二是支持文化设施和园区建设。包括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演艺广场、民办博物馆、展览馆等建设;支持文化产业孵化器、园区(集聚区)、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建设等。三是为文化旅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主要是与担保公司、银行合作,共同建立文化旅游企业贷款风险池,支持文化旅游企业融资。四是鼓励利用老厂房、老建筑、城市旧民居等资源改建成各类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对有完整的园区(集聚区)规划设计、公用设施建设和环境的改造,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并投入使用的,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补。五是支持文艺产业发展。包括支持投资拍摄的电影、电视剧,电影在院线公开放映;演艺类公司原创舞台演出剧进行国内商业演出等。六是支持动漫网游企业发展。包括原创影视动画产品,在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首播;对原创网络游戏给予支持等。七是支持旅游业发展。包括风景区A级晋升奖励、旅游景区建设投资补助等。

我市产业扶持政策调整的重要意义

对产业扶持政策进行调整,是市委、市政府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出的又一项引领全国的重大改革创新举措,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对内而言,通过政策的“四个转变”,不仅可以实现财政资金的放大使用和良性循环,大大提高使用效益,而且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廉政建设。一是可以实现财政资金的放大使用。2014年合肥市将拿出5亿元,以基金方式投向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基金运作的通常做法,对接社会资本可以放大5倍,按此测算,能够吸引20亿元的社会资本。我们会逐年扩大基金投入额度,也就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通过基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可以使我市政策资金的盘子越做越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也必将随之越来越强。二是可以实现财政资金的循环使用。在政策调整之前,我市政策资金90%以上为“输血”式的事后奖补。政策调整后,通过基金、财政金融产品等方式投入的政策资金,在投入之初就规定了不以盈利为目的,并在约定期限内退出,即项目顺利完成后,政策资金成功退出,再循环投入下一个项目,这样,政策资金通过循环使用,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多、越滚越大,能够扶持更多的企业发展。三是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政策资金使用变分散为整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

用,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以基金为例,政策资金由基金管理公司根据市场规律来选择具体的投资项目,将更加注重项目的技术层次、质量效益和市场前景,使用效益肯定会得到提升。四是可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廉政建设。政策调整之前,奖补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府部门主导,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政策调整后,政府将更多地侧重于优化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事前主要是定标准、定程序、定规则,事中事后主要是加强监管,只当“裁判员”,不当“运动员”,政府职能实现了真正的转变。这次政策调整,从形式上看是对政策资金投入方式的调整,而更深层次地看,是对权力结构、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金,大幅压缩了权力寻租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廉政建设。

对外而言,这次政策调整,为要素集聚和招商引资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创造了一种新形式。通过“拨款变投资、投资变基金”,可以撬动大量的社会资本。从明年起,我市调整后的政策将逐步实施到位,每年可以拿出10亿元以上的财政资金实行基金运作,可以吸引社会资本40亿元以上。这些巨额资本的背后是资质优良的管理团队,他们具有先进的理念,拥有丰富的资本管理、政策管理、企业管理、市场管理的经验。这就意味着,通过基金运作,可以引资、引才、引制(管理)一举多得。

总之,在全国率先对产业扶持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的合肥必将获取又一个先发性的重大改革红利。

合肥出台“1+3+5+N”政策体系扶持产业发展

自2006年起,市委、市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及产业发展阶段特点,整合了分散在各部门的产业扶持政策和资金,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经济发展政策,逐步形成了我市支持经济发展的“五大”政策体系。截至2013年底,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96.3亿元,对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和促进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的重大改革创新举措,2014年5月,市委、市政府对“五大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出台了《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合政〔2014〕62号),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政策体系更加饱满。

在原有“五大政策”体系基础上,新增了“1”个规定和“3”个办法,形成“1+3+5+N”的政策体系框架。“1”指的是《合肥市人民政府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作为纲领性文件,用于指导今后一段时期“五大”产业政策的制定工作,将此次政策调整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式、新办法进行提炼固化,主要包括产业政策制定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各种扶持方式在资金总量中的占比、各相关部门的职责等,使政策调整成果形成长效机制。“3”指的是《合肥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合肥市财政资金“借转补”管理办法(试行)》三个管理办法,对“基金”和“借转补”操作方式作出统一规范。“5”

即五大产业扶持政策,明确了各产业扶持的重点及采取的具体投入方式。“N”指的是各产业政策执行部门按照“1”、“3”、“5”的规定,量身定制的具体实施细则。

(二)投入方式更加多元。

除原有事后奖补外,增加了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三种投入方式。

一是基金。包括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和天使投资基金两种方式,充分发挥资金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同时运用市场机制选择投资企业。政府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母基金”的运作模式,围绕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初创期、成长期企业;天使基金采取“直投企业”的模式,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的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二是“借转补”。采取“事先设定绩效目标、合同管理、先预拨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后再全部或部分转作补助”的投入方式,可以在企业最需要资金的事前、事中阶段投入,资金投入后能继续和企业保持关联,全程实施资金绩效考核,同时保持市与县(市)区、开发区联动。三是财政金融产品。将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相结合,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信贷、担保、信托等金融机构,设立风险补偿、集合信托、保费补贴等形式多样的财政金融产品,发挥财政资金的“金融撬动”作用,多渠道增加产业投入。四是原有的事后奖补政策。围绕产业发展重点环节,明晰兑现条件、补贴标准,企业只需对号入座,就能知晓能否获得政策补贴以及补贴数额等情况。

(三)机制环境更加优化。

通过政策的“四个转变”,即“由事后为主向事中事前介入为主转变、由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转变、由无偿使用为主向有偿使用为主转变、由直补企业为主向创造外部环境为主转变”,对促进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对内而言,一是可以实现财政资金的放大使用。通过市场化运作,与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有效结合,使财政资金放大5-10倍。2014年我市将拿出5亿元,以基金方式投向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吸引20亿元的社会资本。二是可以实现财政资金的循环使用。通过基金、财政金融产品等方式投入的政策资金在约定期限内退出,再循环投入下一个项目,能够扶持更多企业发展。三是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政策资金使用变分散为整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四是可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廉政建设。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金,政府只当“裁判员”,不当“运动员”,实现职能转变,大幅压缩了权力寻租空间,有利于促进廉政建设。

对外而言,为要素集聚和招商引资开辟了新途径、创造了新形式。通过“拨款变投资、投资变基金”,可以撬动大量的社会资本。调整后的政策逐步实施到位后,我市每年可拿出10亿元以上的财政资金实行基金运作,可以吸引社会资本40亿元以上,并借此实现引资、引才、引制(管理)一举多得。

目前,市财政已会同市经信委、市农委、金融办、科技局、商务局、文广新局等部门出台了各产业政策、天使基金、借转补等11项实施细则,确保“1+3+5”政策体系得以迅速贯彻实施。

新能源产业政策(精)

(三)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及政策导向 (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源、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池、核电) 新能源开发利用是伴随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而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新能源技术开发和装备制造是新能源利用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与日俱增的形势下,国内新能源装备制造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凸现,大量的如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核心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国家能源安全。因此,加速新能源转化利用技术和开发,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将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列为重点突破的16大领域之一,其中涉及新能源的关键技术包括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等新型能源装备,推进以核电装备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国产化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国家新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在到2020年的中长期内,国内的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转化发电的装机容量年均递增率都将在两位数以上,我国的新兴能源开发将进入一个持续高速增长的新时期,也将是新型能源装备市场的迅速成长期。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法律规定和政策。 2015年3月,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关于改善电力运行调节促进清洁能源多发满发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优先预留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机组发电空间;鼓励清洁能源发电参与市场,对

于已通过直接交易等市场化方式确定的电量,可从发电计划中扣 除。对于同一地区同类清洁能源的不同生产主体,在预留空间上应 公平公正。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按照本地区资源条件全额 安排发电;水电兼顾资源条件和历史均值确定发电量;核电在保证 安全的情况下兼顾调峰需要安排发电;气电根据供热、调峰及平衡 需要确定发电量。煤电机组进一步加大差别电量计划力度,确保高 效节能环保机组的利用小时数明显高于其他煤电机组,并可在一定 期限内增加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接近或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的 燃煤发电机组利用小时数。 1、太阳能 《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太阳能规划确定到到 2020年,太阳能发电总容量达到180万千瓦。到2020年,全国太 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3亿平方米,加上其它太阳能热利用, 年替代能源量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 根据我国《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将原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目标进行了较大调整,2020年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将由原来的180万kW调整到1000万kW以上,按照每兆瓦光伏电池需要12吨晶硅的行业平均水平计算,共需12万吨多晶硅。 国家能源局公告,今年国内太阳能的建置目标增至 500MW,较去年规划的270MW上修近一倍。

深圳市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试行)

深圳市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试行) 深府〔2016〕80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深圳市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 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 2016年10月20日深圳市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推进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质量型发展新优势,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本试行办法适用于深圳市行政辖区内供应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的行为。 第三条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坚持节约集约用地; (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 (四)坚持产业用地供应与产业导向相适应。 第四条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挂牌(以下简称招拍挂)等公开竞价方式,通过深圳市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需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供需平台)以出让或者租赁方式供应。 重点产业项目用地可以采取“带产业项目”挂牌出让(租赁)方式供应。 第五条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应当符合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实施计划,符合我市经济发展方向、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等要求。 第六条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由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委托区人民政府(含新区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区政府)组织实施。 第二章用地供应 第七条区政府应当根据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实施计划确定拟供应的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在供需平台公布。

拟供应土地的安置补偿应当落实到位,并具备动工开发所需的道路、供水、供电及场地平整等基本条件。 第八条企业可以通过供需平台常态化申报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需求。 企业申报的用地需求信息应当通过供需平台在市产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区政府之间共享。 第九条重点产业项目由区政府组织遴选,拟定遴选方案。 遴选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名称及意向用地单位; (二)项目必要性、可行性、建设内容和初步建设规模等论证材料; (三)产业准入条件,包含产业类型、生产技术、产业标准、产品品质要求,以及投产时间、投资强度、产出效率、节能环保等; (四)用地规模、用地功能、建设规模及土地供应方式、期限、权利限制等; (五)其他相关事项。 重点产业项目也可由市政府确定后,交由区政府组织开展土地供应工作。 第十条遴选方案应当在深圳特区报等媒体及深圳政府在线等网站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 区政府应当将确定的遴选方案和产业发展监管协议一并报市发展改革、规划国土及相关产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区政府组织区产业行政主管部门、市规划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辖区派出机构(以下简称规划国土派出机构)拟订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方案或建设用地租赁方案(以下统称土地供应方案)。 土地供应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产业准入条件; (二)用地预审意见; (三)规划设计条件、使用期限、开竣工期限、权利限制等土地利用要求;

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

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统一规范全市产业扶持政策资金投入、运作和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总体要求 (一)我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自主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五大”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均遵循本规定。 (二)产业扶持政策制定应按照“由事后为主向事中事前介入为主转变、由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转变、由无偿使用为主向有偿使用为主转变、由直补企业为主向创造外部环境为主转变”的思路,实现“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 (三)产业扶持政策资金以当年财政实际安排数为准,实行总量控制。 (四)坚持政策传承和政策创新相结合、市场主体与政府引导相给合、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的原则,使产业扶持政策更好地适应我市产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 (五)实行市和县(市)区、开发区政策联动。市收缩战线,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县(市)区、开发区“跟进补充”,

与市扶持政策衔接配套、捆绑投入,发挥全市产业扶持政策整体推进效应。 (六)市各产业政策执行部门要依据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发展状况,每年对“五大”产业扶持政策分别提出动态调整意见。 (七)有偿方式投入收回的资金,作为下年度安排产业扶持政策资金来源之一。 第三条风险控制 (一)建立风险容忍机制,对采取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等有偿方式投入的资金,允许存在一定比例无法收回和偿还的情况。 (二)建立风险补偿与预警机制,降低风险投资成本,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保证财政有偿资金良性运转。 第四条管理职责 (一)市财政局负责设计政策总体框架,明确扶持方式和政策资金总量,负责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 (二)市各产业政策执行部门为产业政策制定、执行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根据本规定,提出专项资金的投入重点,拟定具体政策条款和实施细则,并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管,确保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发挥最大效益。 (三)市审计局应强化审计监督,确保政策资金安全。 (四)对违规制定和执行政策,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问责。

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

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介绍方式 直接减免 低税率 项目所得减免 加计扣除 减计收入 免税收入 抵免应纳税所得额或应纳税额 类别 适用于高新技术产业: 普遍性税收优惠 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 中关村示范区税收优惠 一、普遍性税收优惠 免税收入 小型微利企业 再就业优惠 安置残疾人优惠 二、行业性税收优惠 高新技术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

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 文化产业 动漫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企业(事前认定) 技术转让所得减免税 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 创业投资企业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事前认定) 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优惠税率。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指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 (一)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二)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3%、4%、6%);(三)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 (四)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10%、30%);(五)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成长性指标等四项指标,须达到70分以上。

税收减免手续(国税函〔2009〕203号) 认定(复审)合格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认定(复审)批准的有效期当年开始,可申请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后,可持“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及其复印件和有关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减免税手续。手续办理完毕后,高新技术企业可按15%的税率进行所得税预缴申报或享受过渡性税收优惠。纳税年度终了后至报送年度纳税申报表以前,已办理减免税手续的企业除了备案有效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外,还应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以下资料:(一)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的说明;(二)企业年度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三)企业当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说明;(四)企业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说明、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说明。未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或虽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但不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以及本通知有关规定条件的企业,不得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已享受优惠的,应追缴其已减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国税函〔2009〕212号规定,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的技术转让 企业;(二)技术转让属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范围;(三)境内技术转让经省级以上科技部门认定;(四)向境外转让技术经省级以上商务部门认定;(五)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应按以 =技术转让收入-技术转让成本-相关税费 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

印发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doc

关于印发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文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号:粤府办[2001]74号 发布日期:2001-8-31 执行日期:2001-8-31 生效日期:1900-1-1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省经贸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六次会议精神,加速推进我省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我省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制定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发展,坚持发展是主题,创新是关键,改革是动力,体制是保证的指导思想。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要着眼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和竞争格局变化的趋势,培育发展增量,优化改造存量,以调整促发展。突出抓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和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这三个环节,使结构调整最终落实到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 2.结构调整要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开发和推广支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努力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 3.坚持企业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企业要尽快形成能对市场需求作出灵敏反应、自主优化配置资源的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有进有退的调整,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各级政府要为促进企业有效地开展竞争、实现结构创新提供政策动力和体制保证。

新能源发展背景,现状,前景,国家政策

新能源发展背景,现状,前景,国家政策 新能源行业发展背景 近年来,面对能源危机、金融危机以及人类对气候危机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全球范围内新能源出现超常规发展的态势。各国对新能源的投资大幅度增长,新能源产能也急剧扩大。 可再生能源发电是新能源发展的核心,风电是在技术和成本上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形式。尽管短期内新能源还无法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但世界范围内资源的供需紧张以及全球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对温室气体排放所做的限制为新能源发展铺就了宽广的道路。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超乎想象,许多可再生能源资源将逐渐变成商业项目。可以预见,不同能源形式的逐渐替代将改变世界经济和政治版图以及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石器时代的结束并不是因为没有石头了,石油时代的结束并不是因为没有石油了。 ——艾哈迈德·扎基·亚马尼(Ahmed Zaki Yamani)新能源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太阳能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的太阳能光热发电行业正在起步,2009年科技部成立“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始发动一轮光热攻坚战。目前,我国已完成建设的光热发电项目只有少数几个,且装机容量均在1MW以下。但我国在建和拟建项目较多,这意味着我国光热发电产业将呈现突破式增长。据统计,如果所有已公布项目均能实施,2015年前,我国的太阳能热发电装机容量将达3GW左右规模,市场总量达450亿元人民币。 (二)风能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012年,中国(不包括台湾地区)新增安装风电机组7872台,装机容量12960MW,同比下降26.5%;累计安装风电机组53764台,装机容量75324.2MW,同比增长20.8%。2012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46台,容量达到127MW,其中潮间带装机量为113MW,占海上风电新增装机总量的89%。

2016年合肥市大项目招商引资政策导则

2016年合肥市大项目招商引资政策导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强化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规范政策引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本导则适用于2016年新引进(含2015年下半年新引进并在2016年上半年实质性开工或投入运营)的外来投资工业大项目、现代服务业大项目和农业大项目。 第三条本导则所称工业大项目是指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智能制造、语音技术、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住宅产业化、电子信息、重大车辆装备、太阳能光伏、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产业,符合下列条件且实质性开工的项目。 (一)四大开发区。 1.投资总额在10亿元以上的单个工业项目。 2.主导项目总投资在5亿元以上且产业链上多个配套项目投资总

额合计达15亿元以上的,视为一个工业大项目。 (二)四城区。 1.投资总额在3亿元以上的单个工业项目。 2.主导项目总投资在2亿元以上且入驻标准化厂房的多个项目投资总额合计达5亿元以上的,视为一个工业大项目。 (三)五县(市)。 1.投资总额在5亿元以上的单个工业项目。 2.主导项目总投资在3亿元以上且产业链上多个配套项目投资总额合计达8亿元以上的,视为一个工业大项目。 3.主导项目总投资在3亿元以上且入驻标准化厂房的多个项目投资总额合计达8亿元以上的,视为一个工业大项目。 (四)现有存量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或扩产新增的投资总额达到上述标准的,可视为新引进工业大项目。 第四条本导则所称现代服务业大项目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且实质性开工或正式投入运营的生产性服务业大项目和生活性服务业大项

目。 (一)生产性服务业大项目主要包括特色楼宇、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服务、航空航运、服务外包、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科技服务、集聚区等12类项目。 1.特色楼宇大项目是指2011年以后开工建设或转型升级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在4万平方米以上,同业态(限生产性服务业)及关联企业营业面积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60%;当年或上一年度财力贡献达到1亿元以上的楼宇项目。 2.现代物流大项目是指由投资总额在5亿元以上,具备信息服务、展示交易、运输配送等功能的物流项目,以及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连锁配送中心等。 3.金融服务大项目是指营运资本或实缴注册资本在5亿元以上的银行类、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投资总额在10亿元以上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以及实际管理基金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基金管理机构等项目。 4.总部经济大项目是指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且在合肥市外全资或控股的分支机构不少于3个(房地产企业除外)的世界500强、商务部认定或备案的跨国公司、中国企业500强或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及省内企业100强(在肥企业除外)、中央企业,注册成立的具有独

高新技术产业的政府政策扶持与我国政府的政策取向(一)

高新技术产业的政府政策扶持与我国政府的政策取向(一) “内容提要”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是当代知识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优先扶持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要政府行为,而且在这方面的政府职能和行为已经制度化、法制化,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具体比较了世界较为发达的国家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政策,提出我国应当注意完善的主要政策,并根据我国目前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中出现的问题指出今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政策取向一项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通常要经历研究开发、研究开发成果的转让和工业化大生产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政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研究开发阶段,因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其固有的特征决定仅仅依赖市场机制通常不能使其达到最符合经济效率的程度,因而有赖于政府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推动和促进全社会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持续、规范的发展。一、世界各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风险密集型为一体的新产业、新经济扩张行为,因此,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必须采取全新的政府管理和协调方式,世界各国政府都千方百计从各方面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创造条件,如:政府直接或间接地制定各种政策、法规和措施,鼓励技术研究和开发,促进高新技术人才的流动和技术的交流,以扶植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稳定的销售市场,减少社会风险等,在这些条件中,政府政策作为首选的环境条件,对建立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成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优先扶持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重要的政府行为,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这方面的政府职能和行为已经制度化和法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府对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园区的立法支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杠杆谋求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为使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能更充分、更迅速地发挥聚积效应,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立法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的主题。亚洲一些国家与地区政府针对高科技园区的发展颁布了相关法令,如日本继《筑波研究学园都市建设法》后颁布了《高技术工业智密区开发促进法》和《技术城法》,韩国通过了《高技术工业都市开发促进法案》,台湾颁布实施了《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等。完全市场化的发达工业国家如美国、英国等虽没有针对高科技园区的特殊立法,但有多种涉及科技活动和企业创新的相关法律,如美国的《1976年美国的国家科学技术政策、机构和优先目标法》、《1986年联邦技术转移法》、《小企业创新研究法》,法国的《风险投资共同基金》、《风险投资公司》、《新兴企业财政优惠》等管理条例,此外各国还制定了大量有关专利保护、环境政策、技术转移、引进外资的特殊法案。我国现已将高新技术产业视为“朝阳”产业,在资金投入、税收、进出口、原材料供应等方面实行特殊的“产业倾斜”政策,给予重点扶持和引导,但尚无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全国性立法,虽然国务院和一些省人大先后制定了扶持其发展、规范其行为的有关规定和地方性法规,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单靠政府的行政指导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进一步稳定现行政策,确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法律地位,对高技术实行重点保护,从而使该产业具有优于传统产业的发展环境,在我国以立法的形式来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活动,进行依法管理,以保障和促进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二)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投入支持由国家统一规划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般都是规模较大、设备先进、环境优美的,因此,若没有可靠而雄厚的资金来源是决不可能建成的。在外国,政府的投入多限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般占60%~70%。日本筑波科学城的建设,前后历时20年,共耗资13000亿日元。西班牙政府投资100亿建设卡贾图科学城。美国等

至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大全

至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大全

————————————————————————————————作者: ————————————————————————————————日期: ?

2009-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大全 2017-01-2108:49:39 徐磊盖世汽车 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以来受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9到2016年接近八年的时间中,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伴随国家政策的不断演变迅速推进。中国新能源汽车造车运动悄然兴起离不开国家政策的逐步完善,盖世汽车以时间轴为线索,将八年来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演变梳理成章,以供广大同仁查询引用。 2009年2月17日 财政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京联合召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会议,对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进行部署,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拉开序幕。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强调认真落实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进一步完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项目;推动企业联合重组和资源整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抓紧新能源汽车产品标准、试验方法和燃料消耗量限值等标准以及新能源汽车关键总成准入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完善汽车标准法规和公告管理体系。 2009年8月5日

时隔半年,装备工业司发布《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新进展》一文,提到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产学研合作研发体系,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和测试评价能力。现有34家企业的91个整车产品(包括客车底盘)被批准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实现了小批量的整车生产能力和局部区域的商业化示范运行,累计投入运营车辆超过500台,运营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 2010年6月4日 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出台。四部委在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中提到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关于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请示》(财建[2010]41号),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根据汽车产业基础、居民购买力等情况和有关要求,四部委选择5个城市编制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实施方案,并组织专家对实施方案进行论证,论证通过后启动试点。试点补助资金管理按照《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2011年7月22日 一年之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情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开展两年多以来,示范推广已初具规模,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目前,25个试点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超过1万辆,其中私人购买新能源

关于印发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实施细则的通知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合政办〔2009〕12号 关于印发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 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实施细则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实施细则》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 措施(试行)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合政〔2008〕135号,以下简称《政策措施》),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对象为注册在合肥地区,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资格、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企(事)业法人。 第三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方便企业、简化办理程序的原则,实行公开申报、窗口受理、媒体公示、阳光操作。 第四条成立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复审小组(以下简称复审小组),由市创新办牵头,市财政局、发改委、科技局、经委、监察局等有关部门组成。复审小组负责审核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有关事项。市财政局、创新办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年度计划安排意见,报市政府批准。 第五条建立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制度和监督体系。负责实施本细则的市直各责任部门要加强管理,密切配合,加快审核审批进度,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第二章分则 第六条《政策措施》第1条项目资助。 (一)申报时间:每年3月10-30日。 (二)申报材料:年度申报指南规定的相关材料。 (三)办理程序: 1.市科技局、经委每年年初根据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年度计划,分别编制全市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电子信息、软件、新材料、节能环保、公共安全)和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汽车、家电制造)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复审小组审核、发布; 2.企业申报,市行政服务中心政策兑现窗口(以下简称窗口)受理; 3.市科技局、经委提出评审方案,报复审小组审核后分别组织评审; 4.评审结果经复审小组审核、公示,报市政府批准; 5.市科技局、经委分别与项目单位签订合同。 第七条《政策措施》第1条国家拨款配套。 (一)配套范围:全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中获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拨款支持的项目。 (二)申报时间:每年6月1日—10日,11月1日—10日。

鼓励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一)

鼓励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一) 税收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一直在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相继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行税制促进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税收法律法规促进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如对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免征增值税,对农业机耕及相关培训免征营业税,对提供专有技术取得的特许权使用费减免外资企业所得税,对省(部)级以上单位颁发的科技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等。二是适时制定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成果产业化等不同环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特定区域以及集成电路、软件、科研机构转制、科学普及等实体或产品给予支持,以促进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和推动科技体制改革。 据初步统计,现行税制共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21类特殊区域实行了区别对待的税收优惠政策,以适应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梯度开发与促进区域经济振兴的需要,如:对包括中部6省的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八大行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改革试点、统一对研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实行企业技改设备投资抵免新增所得税、科技成果转化免征相关税收、内外资项目投资总额内进口设备免税、进口科教用品免税、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及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实行减免税、对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减免税等。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仅对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收就达250亿元,2004年科技税收减免合计达到700多亿元。现行涉税法规及具体税收政策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充分发挥了高科技园区等特定区域的辐射和平台作用。 现行政策仍存在问题 从现行税制的运行实践分析,现行促进科技进步的税收政策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区域优惠力度大、层次多,产业优惠相对较弱且导向不够清晰。目前,21个大类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也体现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持,但产业税收优惠过于偏重对利润的调节,特别是区域普惠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鼓励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导向功能。 税收激励政策较多偏重于创新结果而不是扶持创新过程,影响了税收政策的效果。如:企业已被确认为高新技术企业或研发形成科技成果转让时,才能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扶持科技产业化的间接税收优惠政策受制于各种因素无法充分落实;因居民管辖权、税收抵免等因素的制约,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部分成为了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税收扶持政策缺乏系统性,政策效应有待进一步提高。现行促进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几乎散见于现行税制的各个税种,但都具有特定的适用条件,如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与区外企业税收待遇不一致,影响了企业的公平竞争。对科技企业采取增值税、进口环节税等优惠政策,影响了增值税制度的规范,也存在替代投资及财政支出等问题,越位严重。而对科技基础研究、风险投资、产学研结合等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存在一定的缺位现象。特别是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实施需要主管部门对优惠主体进行认定与管理,存在一定的政策“博弈”现象。 税收政策选择 经济发展实践表明,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引进设备与技术、加大研发费用投入等是市场主体增强核心竞争力、追求高收益的成本,应由市场机制发挥其基础性的作用,政府不能替代企业进行市场决策。税收扶持政策只是鼓励企业发展高科技的“引子”,着重要为企业创造公平创新的税收环境。 改革和完善主体税种,增强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适应性。 积极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企业抵扣外购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仅可以进

新能源汽车政策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其政策支持 摘要:2001 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局良好。自2004 年起,在国家的长远规划和能源政策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被多次强调。2009 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破局之年,诸多鼓励政策相继出台。2010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扶持新政策或将出台。最后提出以财税金融激励手段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政策;发展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Automotive Industry and Its Policies Support in China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Automotive Industry and Its Policies Support in China Key words: New energy; Vehicles; Policy; Developmenthe means of finance and tax motivati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is put forward. 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局良好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 世纪初。2001 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涉及的电动汽车包括3 类: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并以这3 类电动汽车为“三纵”,又把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为“三横”,建立“三纵三横”的开发布局。基本跟上了全球的步伐,大体站到了世界同一“起跑线”。这在我国汽车史上还是头一次。 自2004 年起,在国家的长远规划和能源政策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被多次强调。2004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提到:要突出发展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汽车技术。从2005 年开始,我国政府出台了优化汽车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清洁汽车和电动汽车政策措施,明确了2010 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占汽车保有量的5% ~10%;2030 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占汽车保有量50% 以上的发展目标。为完成上述目标,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确定北京、武汉、天津、株洲、威海和杭州6 个城市为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城市。 2006 年财政部针对实施新消费税政策时,明确说明:对混合动力汽车等具有节能和环保特点的汽车将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2007 年11 月1 日起,《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开始实施。该规则对新能源汽车进行了定义,还对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企业资质、生产准入条件以及申报要求等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这意味着新能源车有了自己规范的行业准则,也被业界看作是国家真正鼓励发展新能源车及市场化的开始,被誉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史的一座里程碑。 2007 年12 月18 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 年本)》(以下简称《指导目录》)。在新《指导目录》中,引人关注的一条就是:在2005 年版《征求意见稿》中还处于汽车鼓励类的“先进的轿车用柴油发动机开发制造”一项内容,却在新目录中被删除,说明国家发改委已不再鼓励发展柴油轿车;而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国家发改委的鼓励产业目录。2006—2007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我国自主研制的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3 类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相继问世;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客车实现了规模示范;纯电动汽车实现批量出口;燃料电池轿车研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传统汽车行业,我国落后世界领先水平几十年,但在新能源汽车上,大家处于相同起跑线,我国有成本和市场的优势,有潜力和有可能在世界上形成领导地位。 2008 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已呈全面出击之势。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科技部组织相关国内汽车厂商,共向奥运会提供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500 辆左右,这些车辆均属国家

新能源产业政策精

新能源产业政策精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三)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及政策导向 (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源、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池、核电) 新能源开发利用是伴随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而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新能源技术开发和装备制造是新能源利用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与日俱增的形势下,国内新能源装备制造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凸现,大量的如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核心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国家能源安全。因此,加速新能源转化利用技术和开发,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将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列为重点突破的16大领域之一,其中涉及新能源的关键技术包括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等新型能源装备,推进以核电装备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国产化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国家新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在到2020年的中长期内,国内的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转化发电的装机容量年均递增率都将在两位数以上,我国的新兴能源开发将进入一个持续高速增长的新时期,也将是新型能源装备市场的迅速成长期。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法律规定和政策。 2015年3月,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关于改善电力运行调节促进清洁能源多发满发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优先预留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机组发电空间;鼓励清洁能源发电参与市场,对于已通过直接交易等市场化方式确定的电量,可从发电计划中扣除。对于同一地区同类清洁能源的不同生产主体,在预留空间上应公平公正。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按照本地区资源条件全额安排发电;水电兼顾资源条件和历史均值确定发电量;核电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兼顾调峰需要安排发电;气电根据供热、调峰及平衡需要确定发电量。煤电机组进一步加大差别电量计划力度,确保高效节能环保机组的利用小时数明显高于其他煤电机组,并可在一定期限内增加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接近或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的燃煤发电机组利用小时数。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通 知 【法规类别】化工科技物资管理 【发文字号】合政[2006]1号 【发布部门】合肥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6.02.22 【实施日期】2006.01.0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修改依据】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完善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失效] 【失效依据】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失效]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合政〔2006〕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二月二十二日

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 为贯彻落实《关于优先加快工业发展的行动纲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合肥工业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根据合肥实际,制定如下政策。 一、设立“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 1.设立“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实行总量控制和预算管理。 2.在本市区域内注册、生产的工业企业,不分所有制以及隶属关系,均属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二、鼓励投资工业项目 3.建立《合肥市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凡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政策和投资导向目录、属国家支持、省“861”计划、市“1346”行动计划和市重点的工业项目,均可列入《合肥市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 4.列入《合肥市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项目,均可申请项目前期费用补助,每个项目前期费用补助最多可达200万元。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项目,按实际支付的项目前期费用给予全额补助;投资额在3000万元---1亿元(含3000万元)的项目,按实际支付的项目前期费用70%给予补助;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项目,按实际支付的项目前期费用50%给予补助。 项目前期费用是指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评价报告和相关论证的费用。 5.列入《合肥市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项目,属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或引进外来资金购置设备的,按当年实际完成投资额的6%在年终一次性给予补助,每个项目补助期不超过3年。 企业利用银行贷款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在建设期内,按不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给予30-100%的贴息。单个项目贴息最长期限为3年。 鼓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企业购置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的专用设

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

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 当前,我国现行科技税收法律的层次较低,权威性差,难以发挥税收 的调节作用。所以应对一些已经相对成熟的条例、法规通过必要的程 序使之上升到法律层次,既有利于克服因为经常修改而造成税法不够 稳定的缺陷,也在一定水准上提升了相关科技税收的法律效力。 从长远角度考虑,对当前零星散布在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各种通知、规定中的具体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归纳梳理,对科技税收政 策实施单独立法,消除现行法规之间矛盾、重复、庞杂与混乱的弊端,增强科技税收优惠的规范性、透明性和整体性亦很有必要。 随着经济形势的进展,应给予地方一定限度的税收立法权,使科技税 收优惠政策与中央和地方的进展战略紧密结合,中央能够集中对基础 科学、国家重点技术开发及主导性产业给予税收支持,地方则对有利 于地方经济进展,效益较为明显的技术开发项目予以扶持,进一步明 确治理权限的划分,提升行政效率。 因为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点,所以科技税 收的优惠重点应放在补偿和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风险方面,将当 前主要对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与销售环节给予税收优惠,逐步转化为对 科研技术开发补偿与中间试验阶段给予税收优惠,以增强科技税收政 策的一体化效应。具体来说,应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扩大研究 开发经费超额扣除政策的优惠范围,取消现行政策中“国有、集体工 业企业”及“盈利企业”和“超额扣除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的不合 理规定,规定只要研究开发费用超过上年10%以上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都可享受150%的税前扣除优惠。受惠企业因当年亏损或盈利 部分不足以抵扣规定扣除额的,可在五年内结转使用,从政策上鼓舞 企业增大对研究开发的投资力度。 增值税方面。“生产型”增值税最终向“消费型”增值税过渡是增值 税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在增值税尚未完全实施转型之前,建议在增值 税条例中增加特定扣除项目的条款,对高新技术企业购进的用于科技

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关发展扶持政策

2009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关发展扶持政策 1.《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工信部20090617 旨在促进汽车产品技术进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鼓励企业研究开发和生产新能源汽车。 2. 《关于进一步加强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通告管理的通知》工信部 20101101 工信部通过“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通告”,定期公告汽车燃料消耗量指标。 3. 《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 20140714 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提出了包括总体要求、加快充电设施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等政策措施。 4. 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与工信部联合发布 20140801 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由工信部、国家税务总局通过发布《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实施管理。 5.《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印发 20141106

通知对支出范围和补助标准、资金申请和审核、资金下达、监督管理等涉及到财政资金拨付与使用的各环节,进行了明确规定。 6. 《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 20141108 为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中央财政拟安排资金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或城市群给予充电设施建设奖励。 7. 《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与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 20150422 四部委将在2016-2020年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中央财政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补助,实行普惠制。 8.《关于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车船车船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与工信部联合印发 20150507 《通知》明确,为促进节约能源,鼓励使用新能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对节约能源车船减半征收车船税,对使用新能源车船免征车船税。 9.关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奖励政策及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委 20160111 旨在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良好的新能源汽车应用环境,2016-2020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资金对充电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