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本对照页码汇总)

U0-3关键词:

物质&意识认识与实践(二、3 三、1)矛盾发展普遍性

量变&质变客观规律&主观能动真理(绝对&相对)

基本原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定义P2

1)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阶级属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XX,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a.狭义:马恩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b.广义:包括马恩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观点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的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邓江胡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与中国实际结合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P4-7~~~~

a.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的兴起。

b.阶级基础: 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

(3)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4-19

*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XX: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与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基本利益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大学生应怎样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P19-23

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联系与发展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XX:P27-29

(1)定义:

a.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b.方XX: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c. 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和方XX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者为第一性有无同一性及世界能否为人类所认识的问题

2)派别: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水、火、土、“元气”等“原初物质”当作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最深层次的原子理论,把物质归结为原子

2.物质观与意识观

(1)物质观P30-31

概念: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2)意识观:P30-31

1)起源: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决定性环节

b.意识的产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的决定作用

2)本质: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3)能动作用:

a.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

③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作用;④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b.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首先表现在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其次还表现在要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则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34

1)内容: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体现:

a.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需求。

3.实践(二、1也有实践)

(1)定义:实践是主体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有意识、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2)特征P34

①观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3)基本形式:P34

①生产实践:处理人类同自然的关系的实践活动

②社会关系实践:处理和调整人类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③科学实验:人们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尝试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7-39

(1)内容:

a.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根源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关系形成基础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社会发展动力

(2)原因: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联系与发展(与辩证的否定联系起来)

(1)联系P40-41

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1)客观性:联系是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普遍性的三层含义: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相互联系及内在结构性

b.任何事物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联系之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世界上对事物是多样的联系也多样直接间接内部外部本质非本质必然偶然(2)发展:P41-42

1)内容: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42

*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5.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

原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与发展的根本内容和根本动力(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对立统一也叫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矛盾P43-44

1)内容: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两种基本属性

①同一性

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表现形式: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

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正确理解斗争性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相互连结相辅相成同一是有条件相对的斗争是无条件绝对的两者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促进事物发展同一中把握斗争

*根据性质的不同,矛盾可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P44

1)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c.同一性规定着事物的转化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b.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3)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P45-46

现实意义:

a.这一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b.这一原理是科学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理论基础。

c.这一原理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6.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与质变P46

1)定义:

a.质: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b.量:事物的规模速度程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最根本是否突破了事物的度)

2)辩证关系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相互转化:量变-质变-新的量变

c.相互渗透: 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复杂性).

7.辩证的否定观:P47(与事物的发展联系起来)

(1)基本概念:

a.肯定因素: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

b.否定因素: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2)基本内容: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c.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3)否定之否定揭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唯一方法P47-54

8.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1)规律P54-56

1)定义: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根本特点:客观

a.存在不依赖于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受规律支配。人不能蔑视规律,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b.可以认识和发现客观规律,来改造自然和社会,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人有利的方向发展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和联系P55-56

(3)意识的能动作用P56-60

唯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性的表现P56-57

a.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意识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57-60 1)尊重客观规律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a.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b.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基本途径

c.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P59-60

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与认识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P64-65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错误的实践指导实践,就会使实践失败,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

*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有摹写性和创造性P67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

a.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b. 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相互联系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唯物)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辩证)

3)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反对割裂两者辩证关系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P66-67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国度条件P69

@实践对理论的依赖P70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P70-71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P85-91

2.真理

真理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特点:P72-75

1)真理的客观性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思想内容客观,形式主观)2)真理的绝对性P73

①任何真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

②人类认识能力的本性能够不断地向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逼近

③任何一个具体真理都是真理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3)真理的相对性P73

a.反应的对象是有条件限度的:

b.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有条件限度:

①从认识事物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有限的

②从认识事物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也是有限的

③从真理的适用范围来看,任何真理都是有具体条件的

@决定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P74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P7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P77(绝对性&相对性)P78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3.哲学上的价值

a.定义P79

b.特点P79-80

c.价值评判的内容、特点、功能P81-82

2)正确的价值观P82-83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P83-84

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

(1)定义:P95

a.社会存在: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b.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客观过程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

(2)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P97-98

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b.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c.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在反应社会存在的同时又自己的发展形势和规律(相对独立)P98

2.生产与经济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P102-104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形式;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一,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推动,不适应,则阻碍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矛盾运动

④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决定它产生后的发展方向和形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P104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P107-108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具体包括:服务的方向方式效果和性质

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和形式;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3.社会发展

@社会形态的更替规律和特殊形式P104-112(参考一、8@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原因P113-115)

a.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b.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c.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直接动力)P115-118

3)革命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19-126

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

a.革命的作用: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极大地教育和锻炼包括革命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b.改革的作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4)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2-12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作用体现在:

a.生产方式: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智能化)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智能自动化)

b.改变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c.生活方式:信息时代知识更新便利

d.思维方式:开阔视野扩大交往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两重性:a.科学技术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b.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例如霸权主义利用科技发展武器;破坏生态平衡全球环境问题

4.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

*人的现实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a.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P130-132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大题可用来做套话)

(2)历史与个人P132-134

(3)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P134-136

a.历史分析法:从特定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人物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发展的点;

b.阶级分析法: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

四、经济货币与资本主义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P143

1.商品的两个因素

(1)基本概念:P144

1)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二因素为:价值、使用价值

2)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自然属性,都有)

3)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与脑力的消耗。(社会属性,有用的劳动品且成为商品)

4)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者比例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由价值决定),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P144-14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