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数学学法指导

高一数学学法指导

高一数学学法指导
高一数学学法指导

高一数学学法指导

高一数学备课组

同学们,也许你们对高中的生活充满了好奇,憧憬着高中的学习生活。高一是高中的起始阶段,是同学们在中学时期带有转折性的学习阶段,就数学课的学习来说,高中与初中相比,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上,还是在能力的要求上,都有一次质的飞跃。但由于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有些同学不能很快适应高中学习,学不得法,导致以后的学习力不从心,成绩有所下降。古人说:“学贵有方”,“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说明学习方法之优劣,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高中数学的学习一.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初中学习中习惯于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型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在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例如:高一必修1函数比较难,教学进度一般较快,从而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二 . 不良的学习状态

1.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思想松懈。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已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有的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是大错特错的。有多少同学就是因为高一、二不努力学习,临近高考了,发现自己缺漏了很多知识再弥补后悔晚矣。

3.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

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4.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5.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值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的讨论、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

三.科学地进行学习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1)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课前自学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不能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

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知识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使所学到的知识由“熟”到“活”。

(7)系统小结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8)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同学们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2. 循序渐进,防止急躁。由于同学们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同学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同学们要知道,学习是一个长期地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为什么高中要学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3. 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和一个步骤(归纳总结)是少不了的。

四.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点

1.1.1.绝对值

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0,||0,0,,0.a a a a a a >??

==??-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 例1解不等式:13x x -+->4.

解法一:由01=-x ,得1=x ;由30x -=,得3x =;

①若1, 即24x -+>4,解得x <0, 又x <1, ∴x <0;

②若12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1>4,

∴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 ;

③若3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解得x >4. 又x ≥3,∴x >4.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 x <0,或x >4.

解法二:如图1.1-1,1-x 表示x 轴上坐标为x 的点P 到坐标为1的点A 之间的距离|PA |,即|PA |=|x -1|;|x -3|表示x 轴上点P 到坐标为2的点B 之间的距离|PB |,即|PB |=|x -3|.

所以,不等式13x x -+->4的几何意义即为

|PA |+|PB |>4. 由|AB |=2,可知

点P 在点C (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 在点D (坐标为4)的右侧. x <0,或x >4.

1.1.

2. 乘法公式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2233()()a b a a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2233()()a b a ab b a b -++=-;

(3)三数和平方公式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33223()33a b a a b a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33223()33a b a a b a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计算:22(1)(1)(1)(1)x x x x x x +--+++.

解法一:原式=2222

(1)(1)x x x ??-+-??

=242(1)(1)x x x -++ =61x -.

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 +-+-++ =33(1)(1)x x +- =61x -.

1

A 0

C |x -1|

|x -3|

图1.1-1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

1.1.3.二次根式

一般地,形如0)a ≥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

例如32a b +

等是无理式,而

21x +

+

,22x y ++

1.分母(子)有理化

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b

与b 互为有理化因式. 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

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

0,0)a b =≥≥;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2

a ==,0,

,0.a a a a ≥??

-

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

2

)0)a ≥;(3

0)x <. 解:(1

= (2

0)a ==≥; (3

220)x x x ==-<.

例2

(3.

(3

1)

6

. 解法二

(3

.例3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2

解:(1

===,

===,

>,

(2

)∵

1

===

又4>22,

∴6+4>6+22,

例4

化简:20042005

?.

解:20042005

+?-

=20042004

+?-?-

=2004

??

+??

??

=2004

1?

例 5 化简:(1

;(2

1)

x

<<.

解:(1

)原式=

=

=

2

=

2

=.

(2)原式

1

x

x

=-,

∵01

x

<<,

1

1x

x

>>,

所以,原式=

1

x

x

-.例6

已知x y

==22

353

x xy y

-+的值.

解:

∵2210

x y

+==+=,

1

xy==,

∴2222

3533()1131011289

x xy y x y xy

-+=+-=?-=.

1.1.4.分式

1.分式的意义

形如

A B 的式子,若B 中含有字母,且0B ≠,则称A B 为分式.当M ≠0时,分式A

B

具有下列性质: A A M

B B M ?=

?; A A M

B B M

÷=

÷.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

2.繁分式

像a

b c d

+,2m n p

m n p +++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

例1 若54(2)2x A B

x x x x +=+

++,求常数,A B 的值. 解:∵(2)()254

2(2)(2)(2)A B A x Bx A B x A x x x x x x x x x ++++++===

++++, ∴5,

24,A B A +=??=?

解得2,3A B ==.

例2 (1)试证:111

(1)1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

(2)计算:111

1223910

+++

??? ; (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有1111

2334(1)2

n n +++

(1)证明:∵11(1)1

1(1)(1)

n n n n n n n n +--==

+++, ∴111(1)1n n n n =-

++(其中n 是正整数)成立. (2)解:由(1)可知 111

1223910

+++

??? 11111(1)()()223910

=-+-++-

1

110=-=910

(3)证明:∵1112334(1)

n n +++??+ =111111()()()23341

n n -+-++-+

=1121

n -+, 又n ≥2,且n 是正整数,

∴1n +1

一定为正数, ∴111

2334(1)

n n +++??+ <12 . 例3 设c

e a

=,且e >1,2c 2-5ac +2a 2=0,求e 的值.

解:在2c 2-5ac +2a 2=0两边同除以a 2,得 2e 2-5e +2=0, ∴(2e -1)(e -2)=0,

∴e =1

2 <1,舍去;或e =2. ∴e =2.

1.2.1分解因式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十字相乘法

例1 分解因式:

(1)x 2-3x +2;(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4)1xy x y -+-.

解:(1)如图1.2-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x 2-3x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

x 2-3x +2=(x -1)(x -2).

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2-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2-2所示). (2)由图1.2-3,得 x 2+4x -12=(x -2)(x +6). (3)由图1.2-4,得

22()x a b xy aby -++=()()x ay x by --

(4)1xy x y -+-=xy +(x -y )-1 =(x -1) (y+1) (如图1.2-5所示). 2.提取公因式法与分组分解法

-1 -2 x x 图1.2-1 -1 -2 1 1 图1.2-2 -2 6 1 1 图1.2-3 -ay -by x x 图1.2-4 -1 1

x y

图1.2-5

例2 分解因式:

(1)32933x x x +++;(2)222456x xy y x y +--+-.

解:(1)32933x x x +++=32(3)(39)x x x +++=2(3)3(3)x x x +++ =2(3)(3)x x ++. 或

32933x x x +++=32(331)8x x x ++++=3(1)8x ++=33(1)2x ++

=22[(1)2][(1)(1)22]x x x +++-+?+ =2(3)(3)x x ++.

(2)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y x y y +--+- =22(4)(2)(3)x y x y y +----=(22)(3)x y x y -++-.

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xy y x y +----

=(2)()(45)6x y x y x y -+--- =(22)(3)x y x y -++-.

3.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 2+bx +c (a ≠0)的因式分解.

若关于x 的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个实数根是1x 、2x ,则二次三项式

2(0)a x b x c a ++≠就可分解为12()()a x x x x --.

例3 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 (1)221x x +-;(2)2244x xy y +-.

解:(1)令221x x +-=0,则解得11x =-+21x =-,

∴221x x +-=(1(1x x ????--+--????

=(11x x +-++.

(2)令2244x xy y +-=0,则解得1(2x y =-+,1(2x y =--,

∴2244x xy y +-=[2(1][2(1]x y x y ++.

2.1.1根的判别式

我们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用配方法可以将其变形为

222

4()24b b ac x a a

-+=.① 因为a ≠0,所以,4a 2>0.于是

(1)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正数,因此,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 1,2=2b a

-±;

(2)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为零,因此,原方程有两个等的实数根

x 1=x 2=-

2b a

(3)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负数,而方程①的左边2

()2b x a

+

一定大于或等于零,因此,原方程没有实数根.

由此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情况可以由b 2-4ac 来判定,我们把b 2-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Δ”来表示. 综上所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

(1)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 1,2=2b a

-±;

(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

2b a

; (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例1判定下列关于x 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 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的实数根.

(1)x 2-3x +3=0;(2)x 2

-ax -1=0; (3)x 2-ax +(a -1)=0;(4)x 2-2x +a =0. 解:(1)∵Δ=32-4×1×3=-3<0,∴方程没有实数根. (2)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Δ=a 2-4×1×(-1)=a 2+4>0,所以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12a x +=,22

a x -=

(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

Δ=a 2-4×1×(a -1)=a 2-4a +4=(a -2)2, 所以, ①当a =2时,Δ=0,所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1; ②当a ≠2时,Δ>0,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 1=1,x 2=a -1.

(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 Δ=22-4×1×a =4-4a =4(1-a ), 所以

①当Δ>0,即4(1-a )>0,即a <1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11x =21x =

②当Δ=0,即a =1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1; ③当Δ<0,即a >1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说明:在第3,4小题中,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符号随着a 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对a 的取值情况进行讨论,这一方法叫做分类讨论.分类讨论这一思想方法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今后的解题中会经常地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

2.1.2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若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 +c =0(a ≠0)有两个实数根

12b x a -=,22b x a

-=,

则有

1222b b x x a a

-+===-;

22122

2(4)42244b b b b ac ac c x x a a a a a

-+---=?===. 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如果ax 2+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x 1,x 2,那么x 1+x 2=b a -

,x 1·x 2=c

a

.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

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若x 1,x 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 x 1+x 2=-p ,x 1·x 2=q , 即p =-(x 1+x 2),q =x 1·x 2,

所以,方程x 2

+px +q =0可化为x 2-(x 1+x 2)x +x 1·x 2=0,由于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的两根,所以,x 1,x 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 2-(x 1+x 2)x +x 1·x 2=0.因此有 以两个数x 1,x 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 x 2

-(x 1+x 2)x +x 1·x 2=0. 例2已知方程2

560x kx +-=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 的值.

分析: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可以直接将这一根代入,求出k 的值,再由方程解出另一个根.但由于我们学习了韦达定理,又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即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及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于是可以利用两根之积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再由两根之和求出k 的值. 解法一:∵2是方程的一个根, ∴5×22+k ×2-6=0, ∴k =-7.

所以,方程就为5x 2-7x -6=0,解得x 1=2,x 2=-35

. 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

3

5

,k 的值为-7. 解法二:设方程的另一个根为x 1,则 2x 1=-

65,∴x 1=-35

. 由(-

35)+2=-5

k

,得k =-7. 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

5

,k 的值为-7.

例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2(m -2)x +m 2+4=0有两个实数根,并且这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m 的值.

分析: 本题可以利用韦达定理,由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得到关于m 的方程,从而解得m 的值.但在解题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所给的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因此,其根的判别式应大于零. 解:设x 1,x 2是方程的两根,由韦达定理,得 x 1+x 2=-2(m -2),x 1·x 2=m 2+4. ∵x 12+x 22-x 1·x 2=21,

∴(x 1+x 2)2

-3 x 1·x 2=21,

即 [-2(m -2)]2

-3(m 2+4)=21, 化简,得m 2-16m -17=0, 解得m =-1,或m =17.

当m =-1时,方程为x 2+6x +5=0,Δ>0,满足题意; 当m =17时,方程为x 2+30x +293=0,Δ=302-4×1×293<0,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m =17. 说明:(1)在本题的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先研究满足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所对应的m 的范围,然后再由“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出m 的值,取满足条件的m 的值即可.

(1)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如果仅仅由韦达定理解题时,还要考虑到根的判别式Δ是否大于或大于零.因为,韦达定理成立的前提是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

例4 已知两个数的和为4,积为-12,求这两个数.

分析:我们可以设出这两个数分别为x ,y ,利用二元方程求解出这两个数.也可以利用韦达定理转化出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

解法一:设这两个数分别是x ,y , 则x +y =4,① xy =-12.②

由①,得y =4-x , 代入②,得

x (4-x )=-12, 即x 2-4x -12=0, ∴x 1=-2,x 2=6. ∴112,6,x y =-??

=?或22

6,

2.x y =??=-?

因此,这两个数是-2和6.

解法二:由韦达定理可知,这两个数是方程 x 2-4x -12=0 的两个根. 解这个方程,得 x 1=-2,x 2=6. 所以,这两个数是-2和6. 说明:从上面的两种解法我们不难发现,解法二(直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要比解法一简捷. 例5 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5x -3=0的两根. (1)求| x 1-x 2|的值; (2)求

22

12

11

x x +的值; (3)x 13+x 23.

解:∵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5x -3=0的两根, ∴1252x x +=-,123

2

x x =-. (1)∵| x 1-x 2|2=x 12+ x 22-2 x 1x 2=(x 1+x 2)2-4 x 1x 2=25

3()4()22

--?-

254

+6=494,∴| x 1-x 2|=72.

(2)

22

2

2

1212122222

2

2121

2125325()2()3

()2113722439()9()24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3)x 13+x 23=(x 1+x 2)( x 12-x 1x 2+x 22)=(x 1+x 2)[ ( x 1+x 2) 2-3x 1x 2]

=(-

52)×[(-52)2-3×(32-)]=-215

8

. 说明: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是一个重要的量,今后我们经常会遇到求这一个量的问题,为了解题简便,我们可以探讨出其一般规律:

设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

12b x a -=

,22b x a

-=,

∴| x 1-x 2|=

||

a ==.

于是有下面的结论:

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 x 1-x 2|Δ=b 2-4ac ). 今后,在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利用上面的结论.

例6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x +a -4=0的一根大于零、另一根小于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设x 1,x 2是方程的两根,则 x 1x 2=a -4<0,①

且Δ=(-1)2-4(a -4)>0.② 由①得a <4,

由②得a <17

4

∴a 的取值范围是a <4.

2.2.1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像和性质

问题1 函数y =ax 2与y =x 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解:二次函数y =ax 2(a ≠0)的图象可以由y =x 2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 倍得到.在二次函数y =ax 2(a ≠0)中,二次项系数a 决定了图象的开口方向和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的开口的大小. 问题2函数y =a (x +h )2+k 与y =ax 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解:二次函数y =a (x +h )2+k (a ≠0)中,a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大小及方向;h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左右平移,而且“h 正左移,h 负右移”;k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上下平移,而且“k 正上移,k 负下移”. 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研究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的图象的方法:

由于y =ax 2

+bx +c =a (x 2

+b x a )+c =a (x 2

+b x a

+22

4b a )+c -24b a 224()24b b ac

a x a a

-=++,

所以,y =ax 2+bx +c (a ≠0)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将函数y =ax 2的图象作左右平移、上下平移得到的,于是,二

次函数y =ax 2+bx +c (a ≠0)具有下列性质:

(1)当a >0时,函数y =ax 2

+bx +c 图象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对称轴为直线x =-2b a

;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2b

a -时,函数取最

小值y =2

44ac b a

-.

(2)当a <0时,函数y =ax 2

+bx +c 图象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对称轴为直线x =-2b a

;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2b

a

-时,函数取最

大值y =2

44ac b

a

-.

上述二次函数的性质可以分别通过图2.2-3和图2.2-4直观地表示出来.因此,在今后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时,可以借助于函数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1 求二次函数y =-3x 2-6x +1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指出当x 取何值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 解:∵y =-3x 2-6x +1=-3(x +1)2+4, ∴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下; 对称轴是直线x =-1; 顶点坐标为(-1,4);

当x =-1时,函数y 取最大值y =4;

当x <-1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1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 采用描点法画图,选顶点A (-1,4)),与x 轴交于点

B 和

C (,与y 轴的交点为

D (0,1),过这五点画出图象(如图2-5所示).

说明:从这个例题可以看出,根据配方后得到的性质画函数的图象,可以直接选出关键点,减少了选点的盲目性,使画图更简便、图象更精确.

例2把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的图像,求b ,c 的值.

解法一:y =x 2

+bx +c =(x +2

b )224b

c +-,把它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

22

(4)224

b b y x

c =+++-+的图像,也就是函数y =x 2的图像,所以,

2

40,2

20,4b

b c ?--=????-+=??

解得b =-8,c =14. 解法二:把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的图像,等价于把二次函数y =x 2的图像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 由于把二次函数y =x 2的图像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4)2+2的图像,即为y =x 2-8x +14的图像,∴函数y =x 2-8x +14与函数y =x 2+bx +c 表示同一个函数,∴b =-8,c =14.

说明:本例的两种解法都是利用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规律来解决问题,所以,同学们要牢固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规律.

这两种解法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解法一,是直接利用条件进行正向的思维来解决的,其运算量相

对较大;而解法二,则是利用逆向思维,将原来的问题等价转化成与之等价的问题来解,具有计算量小的优点.今后,我们在解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通过上一小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次函数可以表示成以下两种形式:

1.一般式:y=ax2+bx+c(a≠0);

2.顶点式:y=a(x+h)2+k (a≠0),其中顶点坐标是(-h,k).

除了上述两种表示方法外,它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为了研究另一种表示方式,我们先来研究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

当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相交时,其函数值为零,于是有

ax2+bx+c=0.①

并且方程①的解就是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纵坐标为零),于是,不难发现,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个数与方程①的解的个数有关,而方程①的解的个数又与方程①的根的判别式Δ=b2-4ac有关,由此可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个数与根的判别式Δ=b2-4ac 存在下列关系:

(1)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则Δ>0也成立.

(2)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一个交点(抛物线的顶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一个交点,则Δ=0也成立.

(3)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没有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 轴没有交点,则Δ<0也成立.

于是,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A(x1,0),B(x2,0),则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根,所以

x1+x2=

b

a

-,x1x2=

c

a

即b

a

=-(x1+x2),

c

a

=x1x2.

所以,y=ax2+bx+c=a(2

b c

x x

a a

++)

= a[x2-(x1+x2)x+x1x2]

=a(x-x1) (x-x2).

由上面的推导过程可以得到下面结论:

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于A(x1,0),B(x2,0)两点,则其函数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a(x -x1) (x-x2) (a≠0).

这样,也就得到了表示二次函数的第三种方法:

3.交点式:y=a(x-x1) (x-x2) (a≠0),其中x1,x2是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今后,在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时,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选用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这三种表达形式中的某一形式来解题.

例1 已知某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图像的顶点在直线y=x+1上,并且图象经过点(3,-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在解本例时,要充分利用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最大值、顶点位置,从而可以将二次函数设成顶点式,再由函数图象过定点来求解出系数a .

解:∵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而最大值一定是其顶点的纵坐标, ∴顶点的纵坐标为2.

又顶点在直线y =x +1上, 所以,2=x +1,∴x =1. ∴顶点坐标是(1,2).

设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2)1(0)y a x a =-+<, ∵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3,-1), ∴21(32)1a -=-+,解得a =-2.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2(2)1y x =--+,即y =-2x 2+8x -7.

说明:在解题时,由最大值确定出顶点的纵坐标,再利用顶点的位置求出顶点坐标,然后设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式,最终解决了问题.因此,在解题时,要充分挖掘题目所给的条件,并巧妙地利用条件简捷地解决问题.

例2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且顶点到x 轴的距离等于2,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解法一:∵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 ∴可设二次函数为y =a (x +3) (x -1) (a ≠0), 展开,得y =ax 2+2ax -3a ,

顶点的纵坐标为

22

12444a a a a

--=-, 由于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到x 轴的距离2, ∴|-4a |=2,即a =12

±

. 所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

21322x x +-,或y =-21322

x x -+. 解法二:∵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

∴对称轴为直线x =-1. 又顶点到x 轴的距离为2, ∴顶点的纵坐标为2,或-2.

于是可设二次函数为y =a (x +1)2+2,或y =a (x +1)2-2, 由于函数图象过点(1,0),

∴0=a (1+1)2+2,或0=a (1+1)2-2. ∴a =-

12,或a =12

. 所以,所求的二次函数为y =-12(x +1)2+2,或y =1

2

(x +1)2-2.

培根说:“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合理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高中的学习中就一定能够找到打开数学王国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最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数学教案:精品全套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 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 (4)方程 的解; (5)某校2007级新生; (6)血压很高的人; (7)著名的数学家; (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 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 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高一数学学习总结

高一数学学习总结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上节所述,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形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

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1、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 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思想松懈。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已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

高一数学特点及学习方法

高一数学特点及学习方法 高中一年级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从初中刚刚升入高中,多数高一学生反映高一数学难、上课听不懂,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是有很大差异的,很多同学对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成绩滑坡。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上节所述,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能力要

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形思维,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的来分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4.数学思想方法应用的范围和层次的进一步提高. 在初中,对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抽象概括、化归、数形结合、数学模型、归纳猜想、分类、类比、特殊化、演绎、完全归纳法、反证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从中可以看出,中学数学中确实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高一数学优秀作文:怎样学好数学【精选】

高一数学优秀作文:怎样学好数学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需要我们用最严谨的方式认真思考,以最科学的证明方法反复推敲,需要我们勤思多练。数学在证明时的理念往往是用严谨的推理过程来说明结论的合理性,而不能仅仅靠简单的凭空想象。数学又是一门着实有用的学科,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很多很多生活中的各种细节都要用到数学以及数学的思想。数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运算,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思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变得细致,或者说它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让我们在做事时有条不紊,条理性更加突出,这会对我们的一生带来巨大影响。那么既然数学这么重要,我们该如何学好数学,就成了一个致关重要的问题。 首先,有很多人认为,现在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仅仅在于高考。如果你是以这样的心态来学习数学的话,那么我相信,你不会学好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当然我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考试。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于充实自我,改变自己的性格,抹去自己锋利的棱角,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当然,学习也可以让我们轻松的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只不过那不是学习的最重要的意义。学习数学也是一样,如果你把它当做任务,那么你不仅仅会感到学习的痛苦,最主要的是你无法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相反,如果你把学习数学当做一种兴趣,或者是提高自己的一种最简单的方式,那么在不知不觉中你就会学的很好,最终学习数学会成为你的一种习惯,而习惯不会停止。 第二点,在你已经有了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之后,我们来谈一谈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做才能保证用最短的时间达到目标。首先,我想再次强调的是,课堂很重要。在课堂上,如果你能努力集中精神,听懂并且理解老师的每一句话,那么在课后你不用花费太多功夫,便可取得不错的成绩。当然,每个人在课堂的45分钟内所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会超过40分钟,这是科学家所证实的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即使只有短暂的40分钟,也完全足够你听懂本节课的全部内容了。毕竟老师不会在课堂上完全讲课,老师们总会给大家留出一部分练习的时间。数学这门学科在于思考,在与理解。其次,在课后你大可不必做过多的题。不错,熟能生巧,但是我个人认为对于这种理解性的学科,做再多的题也还不如去做做运动放松一下来得实在。数学在于思维,如果你在平时没有这种数学的思维,那么你做再多的题也都只是徒劳。 第三点,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学会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思维绝非一时半会就可以培养,也不是盲目的多做所谓的难题或压轴题就能锻炼出来的。要想学

高中数学《导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导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A 版)数学选修2-2第一章第一节的《变化率与导数》,《导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是在学习了函数平均变化率以后,过渡到瞬时变化率,从而得出导数的概念,再从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迁移至瞬时变化率即导数的几何意义。 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从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的需要中产生的,它深刻揭示了函数变化的本质,其思想方法和基本理论在在天文、物理、工程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日常生活及经济领域也日渐显示出其重要的功能。 在中学数学中,导数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横向看,导数在现行高中教材体系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它是众多知识的交汇点,是解决函数、不等式、数列、几何等多章节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 它以更高的观点和更简捷的方法对中学数学的许多问题起到以简驭繁的处理。 从纵向看,导数是函数一章学习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对极限知识的发展, 同时为后继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应用打下必备的基础, 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年级的物理课程中已经学习了瞬时速度,因此,先通过求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平均速度的极限去得出瞬时速度, 再由此抽象出函数在某点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就是瞬时变化率的的模型, 并将瞬时变化率定义为导数,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而在第一课时平均变化率的学习中,课本给出了一个思考,观察函数 )(x f y 的图像,平均变化x y 表示什么?这个思考为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埋下 了伏笔。因此,在将瞬时变化率定义为导数之后, 立即让学生继续探索导数的几何意义,学生会对导数的几何意义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从数值逼近、几何直观感知,解析式抽象三个角度认识导数的含义,应用导数的定义求简单函数在某点处的导数, 掌握求导数的基本步骤,初步学会求解 简单函数在一点处的切线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通过问题的探究体会逼近、类比、以及用已知探求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必看)高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必看)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数学如诗是美的,比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数学是有用的,伽利略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我们欣赏数学,我们需要数学。 一、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高中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高中学习及高考的成败对同学们的将来影响是巨大的,而数学又是高考中最拉分的一门课。 二、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现状 1.学习轻松型:积极主动预习、主动回答问题、主动记笔记、主动归纳知识、主动做大量的课外作业,这类学生也许智力平常,但是他们勤学好问,博得老师的喜欢,常常有老师的鼓励,所以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心态好,最终是天道酬勤,成绩突出。老师对这类学生最放心。 2.学习焦虑型:其他学科优秀,唯独数学差劲,随着数学课程的不断增加深度、广度,产生惧怕、逃避心理,不敢面对数学学习,内心深处很焦虑,因此越是不付诸行动,老师对这类学生最操心。 3.随遇而安型:潜意识里有数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我感觉还良好,成绩还过得去,所以就只老师讲就听,布置作业才去做,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做题技能很差。老师容易忽视这类学生。 4.信心、毅力不足型:这部分学生吃苦精神缺乏,毅力、信心、兴趣不足,就表现出惰性、依赖和情绪起伏不定。行为完全情绪化,数学老师表扬了他,他就 5.精力充沛、信心百倍,有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得勇气和力量,而一旦老师批评了他,他就许久缓不过神了,正是头可断,血可流,就是数学不加油。 三、老师最不放心这类学生。 1.学不得法型:课前不预习,上课忙着记笔记,没听见讲解,课后忙于赶作业,忽略课堂上的思维活动,被动接受,不求甚解,似懂非懂,真是平时都没有问题,考试老出问题,缺乏及时复习巩固提升,机械模仿,缺乏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使得学习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老师最心痛这类学生。 2.眼高手低型:忽视基础,眼高手低,学的好,考得差; 3.心力交瘁型:陷入题海,边作边看答案,自我纠错能力弱,注意力不集中 4.拒绝接受型:反正我学不好,无论你讲什么,我都不接受,数学课堂与他就是一种凄凉,一种梦乡,一种痛苦。 四、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高一数学学法:高一数学经验交流一

高一数学学法:高一数学经验交流一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高中数学,查字典数学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高一数学学法:高一数学经验交流一,希望对大家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数学学法:高一数学经验交流一 不论你在初中时代是辉煌还是落魄,进入了高中一切都是新的开始,过去的成就不代表你的高中生活可以高枕无忧,过去的失败也不代表你以后都会长久的落魄。进入高一,每一个人都应该先做个自我反省,在学习过程中将会出现很多与过去不同的一面,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上,很多高一的学生都会遇见下面几个问题: 1) 高一新生大都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自己能考上全市重点高中,就说明了自己在学习上有一套。自己初中怎样学,高中还怎样学,就一定能成功。不知道改进学习方法的必要性。 2) 甚至认为,刚上高一,适当对自己放松一下,奖励奖励自己前一段的苦学,一两个月以后再追,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这种不求上进,甚至釜底抽薪的想法,一定要尽早向学生讲清楚,让他们防患于未然。 3) 新生面临着新的学习任务,缺少迎难而上的思想准备。暑假期间,疯玩疯闹。基础知识大滑坡,基本技能大退步,头脑时常出现空白。学习时跟不上教学的进度与要求。

4) 对高中课程的学习特点,缺少全面准确的了解。对高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缺少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

最新高一年级数学学法指导

最新高一年级数学学法指导 (一) 注意事项一:切勿思想松懈 刚刚经历了中考的学生,精神感觉疲惫,往往认为高一可以放松一些,到高三突击也来得及,但是高中数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容不得轻视的,尤其是高中数学内容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性,任意一个方面的忽视都会为后期的学习带来困难。 注意事项二:切勿产生依赖 很多同学进入高中后仍然象初中阶段一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计划→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练习→总结反思),只是单纯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在高中学习中会处处被动。 注意事项三:切忌学不得法 学生最常见的三种行为:背概念、赶作业、套题型。然而这些都是被动型的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概念研究,同时形成一套科学的审题方法,严谨的答题习惯,学习效率必然会十分惊人。 注意事项四:切勿忽视基础 忽视对基础知识(概念、原理、公式)、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的学习和训练,不追求理解知识的内涵外延,仅一味追求所谓的难题,将很难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注意事项五:切勿轻视细节 高中考试中多数丢分,不是题目不会做,而是解题步骤不够严谨导致的。

(二)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难度提高。因此会有少部分同学一时无法适应。表现在上课都听懂,作业不会做;或即使做出来,老师批改后才知道有多处错误,这种现象被戏称为“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 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语言等。高一的同学一开始的思维梯度太大,以至集合、映射、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由于很多老师为同学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形成了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 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同学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是高一同学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 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的、依赖心理重的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 解决之道

高一数学《幂函数》公开课优秀教案(表格式,经典、完美)

高一数学《幂函数》公开课教案 ★课程标准: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12 1 3 2 ,,,,-=====x y x y x y x y x y 的图象, 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幂函数概念,会用描点法画幂函数图象,通过具体实例研究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2.通过对幂函数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研究函数的一般思想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作图、分析图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在研究函数变化的过程中体会事物的量变、质变规律,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 二、教学重点:通过五个具体的幂函数认识概念,研究性质,体会图象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画五个幂函数的图象并由图象概括幂函数的一般性质. 四、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①如果某人购买了每千克1 元的蔬菜w 千克,那么他需要付的钱数p (元)关于购 买的蔬菜量w (千克)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 ②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a ,那么正方形的面积S 关于a 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___. ③如果正方体的边长为a ,那么正方体的体积V 关于a 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___. ④如果正方形场地面积为S ,那么正方形的边长a 关于s 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_. ⑤如果某人t s 内骑车行进了1 km ,那么他骑车的速度v 关于t 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_. 问题1.观察这些函数解析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吗? 【设计意图】从特殊到一般,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经历一次发现之旅. (二)引入新知 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α x y =叫做幂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α是常数. 幂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基本初等函数. 问题2.请同学们举出一些具体的幂函数. 从引例和同学们刚才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幂指数α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三)探究建构 2 1 21 2.(22)23m y m m x n m n -=+-+-若是幂函数,求、.

高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精选

高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精选 一 一、指导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 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 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听课过程中的科学。 首先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以使得上课时不至于出现书、本等物丢三落 四的现象;上课前也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或看小书、下棋、激烈争论等。以免上课 后还喘嘘嘘,或不能平静下来。 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 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耳到:就是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课,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 学们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 眼到:就是在听讲的同时看课本和板书,看老师讲课的表情,手势等动作,生动而深 刻的接受老师所要表达的思想。 心到:就是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数学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 口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问题或参加讨论。 手到:就是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划出课文的重点,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 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 若能做到上述“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 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特别注意讲课的开头和结尾。 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 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 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

高一数学学法指导

高一数学学法指导 同学们,也许你们对高中的生活充满了好奇,憧憬着高中的学习生活。高一是高中的起始阶段,是同学们在中学时期带有转折性的学习阶段,就数学课的学习来说,高中与初中相比,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上,还是在能力的要求上,都有一次质的飞跃。但由于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有些同学不能很快适应高中学习,学不得法,导致以后的学习力不从心,成绩有所下降。古人说:“学贵有方”,“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说明学习方法之优劣,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高中数学的学习: 首先要用好教材。教材是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源泉,教材对新知识的产生过程是:导入实例——思考规律——归纳总结——新知应用。要紧紧地抓住这一条主线。同学们应从高一开始,增强对教材的研究的意识,把每条定理、每道例题都当作习题,认真地重证、重解,适当加些批注(教材的一边已留出了做批注的空位),特别是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最后要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做好书面反思,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便灵活运用和推广。 一、关于高中教材的特点以及与初中数学的区别 (1)知识量增大,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大。 (2)知识难度增大,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度—180度”范围内的,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包括正角和负角。又如:高中一年级要学习《立体几何》,将在三维空间中求一些几何实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初

中小学接触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知道一些公式,如圆柱的体积公式,但不明白公式的由来,高中阶段既要会应用这些公式,还得知道这些公式是怎么样推出来的;初中学习了平面几何,到了高中还要学习解析几何,如直线和圆,将放在直角坐标系中,用代数的方法来解决直线和圆的性质问题等等。 (3)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入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如初中代数侧重于解方程、运算,而高中代数一开始就是相当抽象的集合、映射、函数。 (4)系统性增强,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前后知识的关联是其一个表现。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现,因此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如函数,初中只简单地介绍一次、二次、反比例、正比例函数,函数的性质研究很少,而高中的函数是一个大的知识体系。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解析式、性质等是一个小系统;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二次函数也是一个小系统;函数图象也是一个小系统等等。这些小知识体系相互渗透、联系构成函数大体系。 二、学法指导的内容 同学们获取的数学知识主要通过三个渠道:教师讲授、阅读课本或者其它资料、自身实践。所以要学会学习,就是要学会阅读、学会听课、学会思考。 1、学会阅读。阅读教材来获取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可以较好地掌握数学语言,提高自学能力。 2、学会听课。所学的知识,一般都是间接知识,是抽象、形式化的知识,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思维的过程。因此

高中数学《函数的应用》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可编辑

《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B版)第三章第四节第一课时《函数的应用》. 函数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后进行的一次综合应用,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函数知识的理解,同时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经历由实际问题建立函数模型,再利用模型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体验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会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反思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适当的方案和函数模型解决问题.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研究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能利用函数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应用问题.他们初步掌握了图形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根据给定数据进行指定函数模型的拟合. 授课班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已经对北京的交通情况作了初步的调查和数据整理,对问题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

识不强,数据处理能力不足,也缺乏利用数学模型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经验.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情境引入、初步探究、综合应用、总结提升四个环节,逐步将研究引向深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为了突破难点,落实重点,我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学生使用图形计算器辅助学习,避免繁琐的计算,为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问题提供了支持.其次,以北京的热点问题——交通问题作为研究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将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工作交给学生课前完成,让学生提前熟悉问题背景,降低探究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的效果评价以当堂反馈为主,教师通过巡视、提问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讨论,上台展示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效果,发现认知障碍,以便得到及时的引导、分析和纠正.教师还将通过开放式作业进一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对学生之前的调查作简单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函数的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做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准备,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 (2)ppt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同梳理解题过程,并进行题后反思.

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学法指导

数学学习中的学法指导 【内容综述】 本讲就数学学法中常用的几个策略作了介绍,第一就是要不断掌握有用的先进武器——数学公式、定理;第二,要加强对数学概念的学习理解,在一些利用概念分析,可能减少计算一的试题中,应尽量减少计长算量,提高解题效率;第三,提供了一个面对较难试题的思维策略:反客为主,欲擒故纵……第四,其它 【要点讲解】 §1. 武器精,巧解题 若能不断掌握一些有用的课外公式,无论是解高考试题,还是解数竞试题都是有用的,尤其是高考现今强调创新,出活题考能力;而高中数竞一试又往高考靠,并且数竞从来就是在出活题考能力(当然它要求的知识面更广,基础更坚深),二者关系极为密切,这一节,我们介绍两个课外的有用公式实理,供大家参考。 1.等差数列中, ① 证明 例1.设等差数列满足且S n为其前n项之和,求Sn中最大者。(1995高中全国数竞赛题) 分析:若等差数列中,满足 则S n最大。或当S n=S m时,取最大值 解: 由题设:得 故由等差数列前n项和是二次函数,可见是最大和 说明本题若用常规解法,就需由题设,求得再去解 求得n=20.计算量较大。 例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分别为Sn与T n,若 (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

分析本题若按解答题做,推理、论证计算相当繁杂,但若利用公式①就非常简单 解 ∴ 例3.设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为S n,已知, 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 解: 即 又∵ 故 2.三面角余弦公式 在如图三面角O—ABC中。设面角∠AOB=Q, ∠AOC=Q1,∠BOC=Q2, 二面角A—OC—B 大小为,则有公式 ,② 称为三面角余弦公式或三射线定理。当时,就是主几课本中复习题的公式。它的证明可在如图的基础上,作CA、CB分别垂直OC、于C、连AB,分别在△AOB、△AOC、△BOC得用三角函数可分别将AB、BC、AC用Q、Q1、Q2及OC的关系表出,最后再在△ABC中利用余弦定理求得公式② 本公式无论在高考试题还是竞赛试题,多有应用。 例4.已知二面角M—AB—N是直二面角,P是棱上一点,PX、PY分别在平面M、N 内,且。求大小?(1964,北京赛题)

高一数学新课程教学公开课教案

高一数学新课程教学公开课教案 课题:2.3 幂函数 时间:2009.2.18周三上午第二节 地点:多媒体6 课题级别:校级 听课对象:数学组全体成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幂函数的概念,会画幂函数y x =、2y x =、3y x =、1 y x -=、12 y x =的图象;结合这几个幂函数的图象,理解幂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和性质; 2、通过观察,总结幂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概括抽象和识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幂函数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常见幂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 幂函数的单调性及比较两个幂值的大小。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法。 五、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几个具体问题,分析归纳这些问题中的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问题1:如果张红购买了每千克1元的蔬菜ω千克,那么她需要支付P ω=元,这里P 是ω的函数; 问题2: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a ,那么正方形的面积2S a =,这里S 是a 的函数; 问题3:如果立方体的边长为a ,那么立方体的体积3V a =,这里V 是a 的函数; 问题4:如果一个正方形场地的面积为S ,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12 a S =,这里a 是S 的函数; 问题5:如果某人t s 内骑车行进了1km ,那么他骑车的平均速度1/v t km s -=,这里v 是t 的函数。 结论:这几个函数解析式的共同特征是:解析式的右边都是指数式(幂的形式),且底数都是变量。 (二)讲授新课 1、幂函数的概念 (1)提问:如果设自变量为x ,函数值为y ,则得到函数分别是什么?它们的一般式是什么? 即:y x =、2 y x =、3 y x =、1 y x -=、12 y x = 它们的一般式为:y x α=

高一数学学法指导

高一数学学法指导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学生中小学整个数学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既是对初 中数学的延伸.又是为学生走入更高学府而作铺垫.因此.学生必须注重在乎时的学习中提 高学习效率.众所周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由此.培养学 生学习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也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必要条件.那么如何通过培养学生学习高 中数学的良好习惯以提高其学习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 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 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 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上节所述,数学语言 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 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 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形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 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 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 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 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 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1、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

高一数学组公开课总结

高一数学组公开课总结 本次公开课参与教师有李红,许勇,吕春艳,初雯,听课教师为高一数学组全部教师。 课题为必修1函数的单调性,总结如下: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函数单调性的本质是利用解析的方法来研究函数图象的性质,如何 将图形特征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来刻画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另一难点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 一次接触代数证明,如何进行严格的推理论证并完成规范的书面表达.围绕以上两个难点,各位老师各有所长,具有以下特点 优点: 1、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将新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建立了联系.如:学生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认识,学生对“y随x的增大而增大” 的理解;②运用新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如:对函数在定义域上的单调性的讨论. 2、重视学生发现的过程.如:充分暴露学生将函数图象(形)的特征转化为函数值(数)的特征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在正、反两个方面探讨活动中,学生认知结构升华、发现的过程. 3、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通过对定义的解读、巩固,让学生动手去实践运用定义. 4、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通过对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足: 1从教的角度评析这节课都很到位,但从学的视角去评价就会发现:教师为了营造轻松愉快 的课堂气氛,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过于心切,总想尽快地“直奔主题”把主要内容教 授给学生后进行习题训练;而让学生经历实践,然后通过探讨等得出概念的过程却在师生间的简单问答中滑过,学生的思维情绪始 终处于压抑状态,使得教学无法向纵深发展,知识目标的完成受到影响,学生必要的能力得不 到良好训练,学习情感得不到有效激发。 2课件操作不够熟练, 3细节问题,时间问题有待提高 高中数学公开课总结 2017-03-31 12:05 | #2楼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教务处的具体指导下,本组教师群策群力,团结进取,在教学教 研方面做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一新生数学的学习方法指导

高一新生数学的学习方法指导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 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非常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象 语言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 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 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等。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 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 4、知识的独立性大 初中知识的系统性是较严谨的,给我们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因为它便于记忆,又 适合于知识的提取和使用。但高中的数学却不同了,它是由几块相对独立的知识拼合而成 如高一有集合,命题、不等式、函数的性质、指数和对数函数、指数和对数方程、三角比、三角函数、数列等,经常是一个知识点刚学得有点入门,马上又有新的知识出现。因此, 注意它们内部的小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联系成了学习时必须花力气的着力点。 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1、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 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 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2、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一、教学内容分析: 函数的单调性是学生在掌握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等基础知识后,学习的函数的第一个性质,主要刻画了函数在其定义域内某区间上图像(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学习函数其它性质提供了方法依据,如在研究函数的值域、最大值、最小值等性质中有着重要应用,而且在解决比较数的大小、解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数列的性质等数学问题时也有重要的应用。同时它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三角函数性质的基础。所以函数的单调性在高中数学中具有核心知识地位和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设置: (一)知识与技能: 1.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归纳、抽象概括增函数和减函数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单调性的定义; 2.利用图像和定义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能正确书写单调区间,并能用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单调性;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类比化归能力及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生熟悉的现实问题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题函数单调性,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图像(上升?下降?)变化趋势,过渡到在区间上用自变量x和相应函数f(x)的变化进行语言表述; 2.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归纳、总结,师生互相讨论交流,最终形成严格的数学概念; 3.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让学生从多种形式认识概念的本质含义,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巩固练习问题(1)为了加深学生对单调性定义中自变量取值“任意”性的理解,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问题(2)的变式题体现了“逆向思维”,深化对定义的理解;问题(3)通过教师的引导,针对于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较为活跃的一部分学生,对判断方法进行适当的深入和拓展,加深学生对单调性定义的更

名师调拨:论高一数学学习方法

名师调拨:论高一数学学习方法名师调拨:论高一数学学习方法 高一是整个高中的基础,尤其是数学科目,高一是基础,千万不要等高二高三才补,那时的你已经顾不上了。高中的数学要有个适 应期的,它的难度比初中数学上升了很多。高一时,每天一节新课,普通班一个学期要学两本书,实验班甚至更快。鉴于高一数学是整 个高中的基础,我建议新高一的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预习预习下一天的课程会让你在新课时胸有成竹,老师讲起来你会更易理解,对于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更要认真听讲。 2.认真记课堂笔记因为初中数学的难度相对较低,许多同学不记笔记也可能考一个不错的'分数,但到了高中就不同了。我在这里介 绍一个学习很好的同学的笔记方法:每一门课都要备一本笔记本(可 以挑一本漂亮点的笔记本记数学笔记,以便增加数学学习的兴趣), 每一页都用线划分成两部分,三七开即可,左边用来记上课的笔记,右边写上学习心得,预复习情况,不懂的问题等等。这样笔记本价 值很高,便于高三复习。 3.独立完成作业有些同学可能会偷懒,直接表现就是抄作业。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抄作业和自己做作业的区别,刚开始可能 看似考试成绩差距不大,但到高二高三时效果就出来了,抄作业的 同学考试分数可能会是独立完成同学的零头,这一点毫不夸张,刚 步入高一的同学可以向你身边的“过来人”打听一下。 4.理性选择参考书高中数学光看书是不行的,参考书是学习数学的助手,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好工具。对于那些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建议买一些提升空间大的参考书,对于初中数学成绩一般或者 不理想的同学,建议你买一些基础性比较强的参考书。一句话:适 合自己的参考书才是最好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