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我国建立判例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试论我国建立判例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试论我国建立判例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试论我国建立判例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试论我国建立判例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2007学年《法理学》论文)

年级2007级

专业法学理论

课程名称法理学

学生姓名刘义哲

学号20070201002

指导老师汤唯

2008年1月3日

试论我国建立判例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摘要]就普通法系来说,判例法一般是指高级法院的判决,确切的说,是指一个判决中所含有的法律原则或规则,对其他法院(或甚至对本院)以后的审判来说,具有作为一种前例的约束力(binding effect)或说服力(persuasive effect)。①而在我国提到判例,公众似乎感到很陌生,以为它是舶来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其实不然,判例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随着法律的不断发展进步,两大法系发展的不断融合,判例不再是英美法系的“专利”,大陆法系不再讳言判例的优点,逐步承认判例的法律效力。在我国,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司法实践的运用,判例制度在我国建立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关键字:判例;判例法;判例制度

一、历史:判例制度运用的悠久传统

在中国古代,为了使国家的活动有机可循,也为了标榜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历届政权在立国之初都把制定成文法当作头等大事。因此在各种法律渊源中,制定法起着支配作用,从而使中国法律传统呈现出一条清晰的成文法的沿革之路。然而在成文法作为中华法系主干的同时,援引成案作为判处新案的依据,从而赋予成案的判决及其原则以法律效力在我国历史上也有着悠久的传统。

(一)判例制度的萌芽

判例制度在法律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很早便有了开端。对此,有学者认为,“西周就曾实行‘判例法’,即“议事以制,不为刑辟”。当时的立法是单项立法,即分别规定什么是违法犯罪和刑罚制度,两项内容是分离的。老百姓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犯罪又应受到何种刑罚是无法预先知道的,即所谓“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因此审判案件主要是靠法官对上述两项内容及犯罪事实的评价,并做出判决,形成判例。①对此,有学者提出质疑,“中国在进入成文法时期即战国以前,曾经历了一个判例法时期,此观点似可商榷。中国在进入成文法以前,主要是适用习惯法,是一个习惯法时期。因为习惯法与判例尽管有许多相同点,但判例法主要是与法院的审判活动一起成长的,而战国以前中国的审判组织和审判制度尚处在萌芽时期。”②撇开判例法不谈,判例制度作为一种审判案件的形式在中国很早便有了萌芽。

(二)判例制度的兴起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的睡虎地11号秦墓的发掘中,出土了一千余枚记载秦法律令的竹简,其简文《法律答问》中的“廷行事”是指法廷的判例。清代学者王念孙在其著《读书杂志》中云“行事者,言己行之事,旧例成法也。汉世人作文言‘行事’、‘成事’者,意皆同。”“求盗追捕罪人,罪人格杀求盗,问杀人者为贼杀人,且斗杀,廷行事为贼。”③《法律答问》中多次出现“廷行事”一语,说明秦朝司法机关的判例已成为司法实践中除律文之外可资援引的审判依据。

汉承秦制,汉朝的判例称为“比”或“决事比”。《后汉书·桓谭传》注:“比谓①武树臣:《论判例在我国法制建设中的地位》,载武树臣主编:《判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第7页。

②何勤华:《秦汉时期的判例法研究及其特点》,载武树臣主编:《判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70页。

类例。”既可以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高祖七年(前200年)下诏:“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付所当比律令以闻。”《师古注》曰:“比例相比况也。”①比能补充律令的不足或不备,而且灵活方便,凡“律物正条者,比附以为罪”。到汉武帝时,仅死罪决事比就有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②可见比作为一种法律形式运用之广泛,除决事比以外,汉代大儒董仲舒主张引用儒家经典《春秋》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史称“春秋决狱”。“春秋决狱”要求司法官在遇到律无正条,或虽有正条却不合乎儒家道德的案子时,根据《春秋》经义断案。例有甲父乙与丙相斗,丙以刀刺乙,甲以杖击丙救父而误中其父。对于这种误伤的案子,法律并无明文规定应当处以何种刑罚,大多数人认为殴父当枭首,并不因误伤而作别论,独董仲舒云:“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③可见,“春秋决狱”不仅使援引儒家经义断案成为可能,而且可以根据已有判例创制新的判例。汉代官方的法律形式主要包括律、令、科、比四种,此外,始于东汉而发展于北魏的“故事”作为一种法律形式也是一种成例,与律令并行。《晋书·裴秀传》记载说:“(刘)秀创制朝议,广陈刑政,朝廷多遵之,以为故事。”北魏“每有断决,多为故事”(《魏书·郭祚传》)。

(三)判例制度的衰退

吸取隋亡的教训以及受立国之初严峻的政治形势所迫,唐太宗深刻认识到法律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作用,唐太宗于贞观元年命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在高祖《武德律》的基础上修订新的法典。为确立法律的权威性,除普通民众外,享有法定特权的官吏也必须尊法、守法、甚至是皇帝本人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皇帝带头表率并设置监察机关督励官吏奉法、守法,为的是确立“人有所犯,一断于律”的法律原则。《贞观律》就明白宣布断罪必须引用律令,并规定即使是皇帝亲自审判案件的判决也只有当事的效力而不能引为后比。这就确立了制定法的权威,而限制了判例的作用。④继《贞观律》后《永徽律》及《永徽律疏》的相继制定,唐朝统治者自信心大增,认为自己所制定的法律尽善尽美,法律条文几乎可概括世间一切情况,任何违法犯罪行为

①转引自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页。

②宫宏祥、郭建兰:《中国法制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③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1页。

④沈国峰:《论判例法在我国古代法律渊源中的地位》,载武树臣主编:《判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都逃不出法律的规定。据《唐书·刑法志》记载,高宗年间祥刑少卿赵仁本撰《法例》三卷“引以断狱,时议亦为折衷”,但高宗览之以为不妥,认为唐代法律已经“条章备举,...何为更须作例”,于是“法例隧废不用”。①以上可见,在司法实践中唐代法律严格限制判例的使用,即使有判例的使用,在立法模式上也是以制定法来规范判例规则。

虽然在唐朝法律体系中,判例的地位较以前大大降低,判例制度出现衰退的现象,但在唐朝法律中判例却以另一种方式表达着其微弱却真实的存在,那就是以判例的方法对律文进行说明与解释,以《唐律·名例》四十四条为例,该条律文规定,“诸共犯罪而有逃亡,见获者称亡者为首,更无证徒,则决其从罪。”疏议对该条的解释为,假有甲乙二人,共诈欺取物,各徒一年,甲实为首,当被捉或;乙本为从,遂即逃亡。甲被鞫问,称乙为首,更无证徒,即须断甲为从,科杖一百。是“决其从罪”。②(四)判例制度的复兴

虽然作为中华法系代表性法典的《唐律疏议》创造了中国古代法律史上难以超越的辉煌,对后世各王朝的封建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宋承唐制,清承明制,几乎是简单的抄袭,......《宋刑统》抄《唐律疏议》,《大清律》抄《大明律》连夹住文字也一块抄,就更不必说了。”③但唐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法律形式并不仅限于律,甚至其它法律形式的适用范围远远超过了律的范围或其它法律形式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远远高于律。宋朝“断例”的存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断例,即审判成例。为补充法令之不备,也为了方便司法官员审判案件,宋朝统治者热衷于编例。通过编例活动,赋予皇帝和法司所审判的案件以普遍性、经常性的法律效力,使得断例逐步成为惯例、成例,这样既能直接反映封建统治者的意志和要求,又便于官吏引用,同时还提高了司法断案的效力。宋朝的例除“断例”外,还有一种是“指挥”,指挥也具有判例的性质。由断例和指挥构成的例在北宋初期只是用于补充法令支不备,只是临时性措施,但随着大量的引例断例,到北宋后期出现了“引例破法”的现象。到了南宋,例的实际地为已高于法令,即使法令具备,官吏仍然用例而不用法。

元代的判例亦称断例。断例是元朝某些法典的基本构成,以《至正条格》为例,竟收断例一千零五十条。由于有些断例突出反映了蒙古族习惯法得遗痕,以至在法律

①《旧唐书·刑法志》。

②曹漫之:《唐律疏议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页。

体系上出现了多元结构,这是元朝不同于唐宋法制的时代特色,但广泛运用断例,也产生了“有例可援,无法可守”的弊端。①此外,深受宋朝编敕和编例影响的元朝立法,基本上是诏制、条格和断例的汇编,对明清时期判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时期的法律形式最明显的特点是律例合编的新体例。明代的“例”作为明律之外最重要的单行法规,与宋朝时期的“例”又有所区别。与宋元时期由司法部门编订发布的断例所不同的是,明朝的条例一般由司法机关根据案例拟定条文,由皇帝批准颁布,就其实质而言,与宋代的“敕”相近。有学者指出:“把明清的例全然说成是判决例,或者认为例仅相当于宋代的敕而否定其判例法性,都是不全面的。从明清的律例、条例、则例、会典等所载的内容和形式考察,例具有相当广泛的性质。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初制定的《明大诺》就是律与条例的关系,曾指出‘律者,常经也;条例,一时之权宜也。’”似乎相对于作为正式法典的律来讲,条例仅仅是“权宜之法”,但由于明太祖在《祖训》中规定后世子孙对《大明律》不得更改,如“群臣有稍议更改,即坐以变乱祖制之罪”,②僵化的明律渐渐不能适应后世法发生的新问题,司法官员在审判案件时只能采用“以例辅律”的办法,致使条例的数量越来越多。清朝继承了明朝例优先与律适用的制度,在律与例的适用的先后顺序上,确立了“有例则不用律”的原则,在裁判案件时,不仅引用已有案例,还常根据所发生的案件定立新例。“樊魁与弟樊沅争斗,持刀吓砍,伊母王氏夺刀,自行划伤,援引樊魁案内钦奉谕旨,恭候钦定。”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历史上几乎各朝各代的法律制度都有判例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廷行事”、“决事比”、“断例”等。除此之外,由于封建王朝奉行“法之君出”,遇有疑难案件或律无正条时,皇帝有时会亲自审断或对中央和地方司法机关上奏的疑案、重案作出裁决,同时又通过令、诏、敕、诰、谕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旨,这些意旨产生普遍意义的法律效力甚至其效力高于作为正式法典的律,于是这些意旨也构成了判例的表达形式。所以说,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都存在判例制度,只是作用范围及效力大小不同罢了。

二、趋势:两大法系发展融合

所谓两大法系是指以法德为代表的,继承罗马法传统,以法典为主要法律形式的

①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7页。

②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③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1页。

大陆法系和以英美为代表,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的英美法系。在大陆法系国家,由于受罗马时代司法传统的影响,特别强调成文法的地位和作用。查士丁尼皇帝时代确立的“审判不依照判例,而依照法律”的原则,成为大律法系历史上的传统原则。因此,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官审案断狱应严格依照法律条文而排除判例的适用。19世纪上半叶,英美法系各国相继确立了“先例约束力”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先要寻找以前发生法律效力的类似案件,再从中找出可适用于要处理的案件的原则或规则。20世纪以前,两大法系的对立是非常明显的,然而20世纪以后,这种明显的对立开始出现缓和的趋势并逐步发展融合,这种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一)英美法系国家加快制定法的步伐

在英美法系国家,判例被视为法律主要的渊源,是法律的主要形式,成文法则居于次要地位,实际上成为判例的补充和解释。但20世纪以后,英美等判例法国家已大大加快了制定法的步伐。以美国为例,1926年开始,美国国会便对有效的法律进行合并和编撰。国会通过的著名法案包括:1975年的《美国联邦证据规则》,1994年的《破产改革法案》,1993年的《证券法》等。同时,美国各州也颁布了大量成文法。仅以加州为例,先后有《加州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典》、《公司法典》、《证据法典》、《交通工具法典》等。①在英国,也有同样情况的发生。英国在进入现代以后,颁布了许多成文法律,1918年的《国民参政法》,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条例》,1925年的《土地授予法》、《信托法》、《土地登记法》、《遗产管理法》,1965年的《原子核装置法》,1971年的《商船污染法》,1974年的《污染控制法》等单行法令。②除英美外,还有许多国家的成文法数量不断增多,有的还出现了成文法典。

(二)大陆法系国家逐步承认判例的效力

自19世纪以后,大陆法系国家审判仅依照法律而导致的法官适用法律的机械性体制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学者们呼吁为克服成文法固有的缺陷,法官应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填补法律漏洞,而不是仅受逻辑的机械规则的束缚,成为适用法律的机器。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大陆法极大地加强了法官在创制法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法官以个人的司法解释方法来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已经起到了十

①王利明:《论中国判例制度的创建》,载武树臣主编:《判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551页。

②田东奎:《试论在我国确立判例法的现实意义》,载武树臣主编:《判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分明显的效果;同时,法院的判例也逐渐成为法的渊源。①

成文法律固有的缺陷使许多大陆法系国家放弃了“审判不依照判例,而依照法律”的传统,开始承认判例的法律效力。过去在联邦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判决对以后的法官来讲,可以遵循和援引判决类似的案件,同属大陆法系的阿根廷、哥伦比亚,最高法院在宪法问题上的判决,也有同样的法律约束力。②法国、瑞典等国家也很重视借鉴传统和判例,而西班牙、意大利则颁布了官方的判例汇编,摸索出了一条以制定法为主以判例法为辅的成功经验。美国斯坦福大学梅利曼教授指出:“在事实上大陆法系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对于判例的态度同美国的法院没有多大区别,法官之所以要参照判例办案,主要是因为:(1)深受先前法院判例的权威的影响,(2)懒于独立思考问题,(3)不愿冒自己所作判决备上诉审撤销的风险。”③

德国著名比较法学家茨威格特与克茨在其合著的《比较法总论》中论述了两大法系的差别及其演变。他们对两大法系的差别及其演变的结论是:“总之,在欧洲大陆,制定法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反过来,在普通法法系,法官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立法以便使法律统一化、合理化和简化。在欧洲大陆,法官们日益发展法律,从而导致有关实际问题的归纳法和风格的施展余地;反过来,普通法已认识到使法官将法律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秩序,从而使他们更易理解和掌握。所以,人们有理由相信,民法法系和普通法系尽管是从对立方向出发的,但即使在它们的法律方法和技术上也正在逐渐靠拢。”④

三、现实: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

(一)理论研究与探索

早从80年代开始,众多法律学者已开始对判例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我国适用判例制度提出了大量的具体措施,为判例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综合这20多年来的理论探索和研究,学者们对判例在我国的适用问题的见解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北京大学教授武树臣为代表的肯定派,这些学者认为应当将判例纳为我国的法律渊源,并将判例上升为法的高度,建立制定法和判例法相辅相成的混合

①王利明:《论中国判例制度的创建》,载武树臣主编:《判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552页。

②田东奎:《试论在我国确立判例法的现实意义》,载武树臣主编:《判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82页。

③刘瑞平:《判例法研究中的观念错误》,载武树臣主编:《判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法模式。武树臣教授认为:“中国古代法律史经历了如下阶段:‘礼治·判例法’时代(西周、春秋);‘法治·成文法’时代(战国、秦朝);‘礼法合治·混合法’时代(西汉、清末)。中国法律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成文法与判例法相结合的混合法。中国近代仍延续了这一传统。中国的混合法既不同于大陆法系的成文法,又不同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而是兼取两者之长。在皇权支配下,成文法与判例法相互补充,互为因果,循环运动。中国的混合法是中国法系的最大特征,并预示着世界法律文化发展的方向。”①主张引进判例制度的学者们还对判例制度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创制判例的主体问题,程序问题以及判例制度的地位问题等等。另一派是以沈宗灵为代表的否定派。其认为中国不应采用判例法制度,主要理由为:“判例法制度不适合中国现行的政治制度,中国并没有像英国或其他普通法国家所存在的长期和牢固的判例法历史,中国法官缺乏判例法方法论经验,判例法本身的缺点。”②但即使是对中国适用判例法持否定态度的沈氏也认为中国应加强判例的作用,前提是分清“判例法”和“判例”这两个词。“判例法是一种法律,而判例可以在审判过程中作参考,但它并不是法律,至少在中国不是。”③在中国加强判例的作用是基于判例法的优点以及普通法系国家和民法法系国家之间差别大大减少而言的。沈氏认为中国加强判例作用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不应采用判例法制度的意义。

(二)司法实践的初步运用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在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运用法律问题,有权进行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对法律的解释除了用通知、解答、答复、意见、通报等形式外,另一个重要方式便是通过判例来进行。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律解释对下级法院审理案件具有普遍约束力,判例作为法律解释的方式之一也应该具有法律效力和普遍约束力。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刊载典型案例以指导司法审判的做法,也说明了判例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初步运用,这种典型案例虽不具有英美法系那种遵循先例的法律约束力,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下级法院在遇到类似案件时一般会参照这些典型案件,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自己所

①武树臣:《对十年间大陆法学界关于借鉴判例制度之研讨的回顾与评说》,载武树臣主编:《判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70页。

②沈宗灵:《当代中国的判例—一个比较法研究》,载武树臣主编:《判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③沈宗灵:《当代中国的判例—一个比较法研究》,载武树臣主编:《判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审理的案被发回重申的可能性。这些典型案例与一般案例最大的区别是“它具有典型性、真实性和公正性的特点,是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各级人民法院的重要工具,更被海外人士称为不是判例的判例”。①因此,从在司法实践中所起的作用看,最高人民法院所发布的典型案例可以说是有中国特色的判例。

四、意义:我国建立判例制度的作用

(一)保持法律稳定性

法律要使公众信服,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否则人们便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社会便会处于动荡不安中。然而,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法律的制定又必须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反映社会实际生活,因此,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要求尽量不修改法律,而社会的发展又要求及时修改法律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两者存在矛盾。通过判例对法律进行扩大或限制解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两者之间的矛盾,以消除法律规定和社会发展不适应的情况。由于判例是对具体案件作出的,法律在形式上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从而保证了法律的稳定性。

(二)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立法活动是一个漫长、繁琐的过程,作为立法成果的法律条文不可能动辄修改,而且法律条文不可能过于具体,否则将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因此,制定法在诞生之际就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原则性。这些特性决定了法律的直接操作性差。这就要求赋予司法实践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然而由于司法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因此极有可能造成错误的审判。此外,我国虽有大量的司法解释协助法律的实施,但现行司法解释的内容与数量常常大大超越法典本身,甚至有“超越法律”的嫌疑,其在法律适用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乐观。判例制度可以通过现实的案例使法律在一定范围更加具体、直观,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增强法律的实际操作性。

(三)直观的司法公正

司法实践中,常常出现事实、情节相似而判决结果却各异的案件,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国家法制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从而造成人们常说的司法不公。其实“公”或“不公”本身就是个模糊的语言,我们应当追求可以定量分析的目标,那就是“司法统一”,

①李炼:《试论判例制度在我国确立之必然》,载武树臣主编:《判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

即同类案件得到大体相同的处分。①判例制度能够促使法官受已有判例的约束,在对待相同或大体相同的事实的案件时,能够保证“同案同判”,“类似情况类似处理”;实现最起码的形式公正。在诉讼活动中,由于裁判结果的相同和大体一致性,使人们能够对司法公正和正义产生合理的信赖,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可以使法的安全价值得以实现。同时,由于判例更加直观,社会公正可以参照它监督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

(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法学研究和教育

实行判例制度,理论界可以通过判例了解到司法机关的动向,对法律的认识和运用以及存在着的问题,有的放矢进行研究,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如台湾著名学者王泽鉴先生所言:“判例研究是法律学者参与法律形成及成长的权利与义务,其目的在于从法学方法论的立场去阐释、检验法律的解释适用,发现涵盖于个案的法律原则,综合整理个别案例组成体系,并探究在社会生活中实践之治的法律,以促进法律的进步和发展。”②

我国的法学教育一直采用的是从概念、原理、原则到案例,即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法。面对教科书上大量的法律概念、特征、原则等抽象理论,学生往往难以真正领悟法的价值和原则,法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法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还应在于使未来的法律工作者具备服务于社会的技能。这就要求在法学教育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具备充分的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哈佛大学法学院第一任院长兰德尔首创的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就是通过师生对以往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从而抽象出可适用于案例的法律原理、原则或规则的教学方法。当然,苏氏教学法与我国的演绎教学法各有优缺点,加上我国以制定法为主要法律渊源,苏氏教学法不可能完全取代现行的演绎法,但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吸收两家之所长,取长补短,创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法学教育方法。

(五)以案说法式的普法宣传

判例是具体的、直观的、活的规律,通过判例进行以案说法式的法制宣传,可以使公民较容易地读懂法律,明白法律要求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具体形象的判例中直接学到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近些年来,新闻媒体正是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进行卓有成效的普法活动。向公民传授最基本的法律知识。

①武树臣:《时代呼唤活的法律》,载武树臣主编:《判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664页。

②转引自贺海仁:《判例研究:方法与法律思维创新》,载武树臣主编:《判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判例制度除具有以上优点外,还可以在其他方面发挥广泛的作用。例如可以提高法官裁判质量和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上诉,提高司法人员的业务水平等。

综上所述,判例制度在我国建立具有可行性和必然性,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呼唤。我们应当借鉴英美判例法的长处,吸收我国古代判例制度的营养,使判例在我国的法律建设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成绩评语

浅谈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浅谈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浅谈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科学的积极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 按照制度的刚性程度和作用范围,我们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制度简单分为5种,管理制度、管理规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及工作条例。以我集团图书发行工作所涉及的制度为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廉洁从政制度》、《信访工作制度》等属于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新华发行集团财务管理办法》、《新华发行集团业务管理办法》等属于管理办法,《企政务公开实施细则》等

属于实施细则,《请假制度》、《会议制度》等属于工作条例。目前来看,以上各项制度都在良好运行当中。从反腐廉政方面看,着力解决干部“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想”腐败的问题,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从企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通过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一种更高的效益,其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制定公共规则,二是保证规则执行,三是坚持公平原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集团正在执行的制度有数几十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日常办公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干部纪律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以及其它工作制度。如何做好制度的系统化与有机整合呢? 一、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制度功能的认识,不断加大推进工作制度化的力度。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和

约束行为,由于行为主体存在人性弱点、行为能力差异以及行为环境的不断变化,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功能指向往往侧重于消解人性弱点、增强行为能力和克服客观环境不利因素。制度经济学中常常引用“分粥”的案例来说明制度的功能:在一个僧多粥少的庙里,人们发现掌勺和尚分粥有多有少,因人而异,很不公平,于是掌勺和尚改由大家推选。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方法也行不通,因为谁都有私心,大家推选的掌勺和尚其实也亲疏有别,难以公平。经商量,决定轮流掌勺,一人分一顿,情况虽一时有所好转,但时间一长,发现问题更多,因为个别和尚不仅分亲疏贵贱,轮到自己时还又吃又藏。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决定在轮流掌勺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条规矩:分粥者必须最后拿剩下的那一份。这样,问题最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长期以来,我们对制度的功能和力量重视不够,更多地强调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虽然两者都很重要,但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在

微博成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报告

社团成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报告。 ! 一、协会名称 国资学院微博协会 二、基本情况 当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国资学院在互联网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无处不在,它渗透着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特殊是当今这个科学发展极其迅速的时代。而微博作为一个目前社会传播信息最快的载体,本协会有必要借着这个机会向广大的同学们和社会进行介绍;增强国资学院在微博上的话语权,所以微博协会的成立迫切需要。为了丰富同学们缤纷多彩的大学生活,在征求老师的意见和得到广大同学的支持后,我们决定申请成立国资学院微博协会。 三、背景支持 1.学院现状 学院刚刚搬入汉南新校区,新校园、新气象,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以前的优良传统要继承,不好的方面要摒弃改进。在汉南打下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的一片天空。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就要提升学院的整体形象。而学院的学生就是宣传学院的大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代表的都是学院,因此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行为修养都必须更上一层楼。 学院是以理工科为主,以培养工程类人才为特色的高等专科院校。理工科类专业多于文科专业,故理工科类学生很少接触文

科专业,对此方面知识相对匮乏。 鉴于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态势,成立微博协会有利于提高国资学院知名度,以及学校更长远的发展,增强国资学院在微博上的话语权,故成立国资学院微博是迫切需要的。清华大学微博协会的成立在全国高校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我们应该意识到抢占微博话语权的迫切性,故申请成立国资学院微博协会。 2、校团委引导下的宽松活跃的校园文化是我们成立的大背景。自建校以来,历任校领导都比较重视发展校园文化,创建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经过多年的发展于建设,我校已形成相对开放的校园文化:学术气氛较为浓厚,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固定主题的校园文化节。另外,我校校团委旗下目前已有许多个学生社团,每个学生社团都有自己的活动。而国资学院微博协会作为一个隶属于校团委的学术性学生社团,必将得到校领导及兄弟协会的支持,必能在校团委的领导、社联的监督和自身的努力下快速地融入这个大家庭并为我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3、微博同时也可以作为协会内部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成员通过微博一起分享,交流在社联,协会的工作生活,对于社联的内部建设,增强成员对协会,社联的集体感,责任感,与荣誉感也很有帮助。 4、对外而言,通过微博,各个协会可以在上面与来自全国各地各个高校的相关社团取得联系,实现交流沟通,与合作商谈。对于社联,协会发布的相关信息,在微博上通过各种各样的转发,包括一些微博运联,协会对外打造一定的宣传,名气。另外通过社联,协会开通官方微博,申请账号认证,可以避免微博昵称被山寨化,从长期来看对社联,协会有很深的意义。还有就是在协会活动去拉赞助时,通过以社联以及协会的相关微博账号为商家植入合理广告,为商家做线上宣传,也可以帮助活动拉到更多更大的赞助。 它的成立给校方、老师与学生间建立了一个新的沟通渠道和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充分结合互联网快捷、便利特点组织线上线下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校方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学生增进沟

学习公司制度的意义

学习公司制度的意义 制度之于公司犹如法律之于国家、公德之于社会。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制度是企业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相当于企业的“法”,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自喻的。那么,如何运用制度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就是我们学习公司制度的目的所在,意义所在。一、制度是企业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有效的管理企业,就必须制定完善 的管理制度,使企业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员工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反之,缺少制度或者制度不完善的企业,必然管理混乱甚至导致失败。“学而时习之”。通过学习制度从而领会制度的主旨,才能更好的运用制度来行使我们的管理职能,提高我们的管理效能。 二、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南针。 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出了问题又怎么做?这些问题都必须能够在企业的管理制度里找得到答案。 这点对于新员工来说尤其重要。所以我们要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培训的目的就是让新员工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等等。因为新员工对企业的认识是一片空白,刚入职的时候往往感到十分茫然不知道该怎样开展工作,甚至诚惶诚恐害怕出错。我们要让新员工了解公司的用工制度、考勤制度、薪资福利制度、行为规范、奖惩制度、财务制度等基本制度,让员工知道在公司里可以享有什么待遇,应尽什么职责,从而减少工作的失误,避免消极怠工。学习制度,就是引领员工朝着正确的方向开展工作;学习制度,就是不让“不知道”成为员工开脱错误逃避处罚的借口。 三、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载体。 企业文化相当于企业的灵魂,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另一个企业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就好像一个没有思想的人,那就什么事都干不成。而企业文化往往又体现在公司的管理制度上。每个公司都拥有多名员工,自成为一个小集体,而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如何让这个小集体里的每一个人团结一致的为公司的经营目标共同奋斗?而得到广大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就成为大家共同的灵魂共同的思想共同的行为准则。学习制度的过程,就是了解、认同、遵循公司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统一大家的思想规范大家的行为形成企业的凝聚力。 四、制度是提高执行力的保障。 公司的经营方针、战略计划能否顺利贯彻,要依靠制度来保障。而制度能否执行下去,关键看制度的可操作性。如果在制定制度时忽视公司的实际情况,那这样的制度制定出来也不可能得到认真的执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具有可操作性,执行力度必然大打折扣,结果形同废纸。孔子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学习制度,在了解制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平时的工作实际再来检讨制度的可操作性,然后针对不足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就可以提高我们的执行力。 总之,学习制度,我们不仅要让员工了解公司有哪些“法”,让其知“法”守“法”、违“法”必究;还要让其“温故而知新”,真正把握公司管理的精髓,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律师制度发展分析

律师制度发展分析 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因采纳“无讼”和“讼则凶”的观念,因此使律师制度难以产生和发展。据学者考证,中国最早的律师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邓析子,此人因教人诉讼,并收取费用,被子产指责为“不法先王、不事礼义,而好冶怪说”(《荀子,非十二子》),竟因此而惨遭杀害[1],尽管周礼为尊重贵族,规定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而由其下属代为出庭(参见《周礼,小司寇》),但此种规定在历代的律例中并未记载。即使对职官犯法,历代律例中也没有就是否可以由他人代理的问题作出规定,因此一般平民百姓,自然不能请他人代为出庭辩护[2].不过,自秦以后,在一些典籍中曾出现过有关律师的称渭。如后汉时,曾有人建议聘请散居的“三公”做朝廷的法律顾问,以备“朝有疑议及其刑狱大事”时进行咨访“。至明帝时,大夫卫凯提出设置”律博士“主张,明帝曾采纳了这一建议[3]不过,自唐代以后,律例有不少禁 抑讼师,严惩讼棍滋讼行为的规定。如唐律例有禁止”为人作辞碟加状“,及”教令人告事虚“的两条律文。明、清律并设有严禁”教唆辞讼“条文。明清律都规定:为他人写诉状,状内稍有夸张不实,以致所控罪名有所出入,写状之人就犯了诬告反坐之罪[4].《大清律例》更是严格禁止为他人写作诉状时夸张不实。其中规定:”代人捏写本状,教唆或扛帮赴京及赴督抚并按察司官处,各奏告强盗、人命重罪不实,并全诬十人以上者,俱问发近边充军。“”讼师教唆词讼为害扰民,该地方官不能查拿禁缉者,如只系失于觉察,照例严处。若明知不报,经上司访拿,将该地方官照歼棍不行拿例,交部议处。“供讼师所参考而可能助长诉讼的书籍也一概严禁,代人屡写诉状,即使无不法情事,也应受罚。请代曾设立过官厅许可代书制度,由官府组织讼师写作诉状,但这一制度也在以后被禁止。 讼师之所以受到官府的严厉查禁或监视,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传统文化始终认为“讼则凶”,而应息讼、终讼并导致无讼。而讼师的行为常常导致兴讼,陷人心于不古[5],因此应予查禁。另一方面,这一制度也与我国古代的司法制度具有密切联系。张伟仁先生指出:“因为我国社会以家庭为单元,许多制度都以家庭为模式,司法制度也是如此。法官审案就像父母处理子女间的纠纷,(事实上诉讼当事人都称地方官为…父母官?,自称为…子民?。)在一般的情形,只要子女将事实陈述清楚,父母就可作为妥当的处理。子女如果诉说不休,固然已无必要;假如又请了外人来帮助辩论,则更大为荒唐。这样的不肖子女固然要严加教训,而那些离间骨肉、拨弄是非的外人更该从重惩斥,否则父母的威严荡然,亲子间勃溪迭起,不仅家将不家,整个社会都将崩析瓦解了[6].”还应看到,请代的讼师虽粗识或熟识法律,但不少人利用老百姓不懂诉讼或负气争讼等,而巧言挑唆,多方包揽,从中渔利,一些人心术阴诈,常对当事人大施敲诈,因此其既为官府痛恨,也不受民间欢迎。所以,民间将讼师称为“讼棍”或“恶讼师”,也不无道理。 然而对讼师的厌恶及官府的查禁,无疑阻碍了中国传统法律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进程。一方面,查禁讼师导致了法和权利观念难以滋生和发育。日本学者滋贺秀三认为这种排斥律师参与的“父母官型诉讼”很难使当事人及一般民众产生权利观念,法治难以找到发育的空间[7],此种观念是不无道理。宣统二年两广总督袁树勋上奏时所指出的:“各国法庭皆设律师为两造代理一切质问诘驳等事,诚以恒人遭遇诉讼对薄公庭,外怵于官吏之尊严,内迫于一身利害关系,往往言语失措理虽直而情不伸。有律师则据法律以为辩护,不独保卫人民正当之利益,且足防法官之专横而剂其手,用能民无隐情,案成信谳,法至美也”[8].由此也说明

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体现出来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科学的积极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 按照制度的刚性程度和作用范围,我们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制度简单分为5种,管理制度、管理规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及工作条例。以我集团图书发行工作所涉及的制度为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廉洁从政制度、信访工作制度等属于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新华发行集团财务管理办法、新华发行集团业务管理办法等属于管理办法,企政务公开实施细则等属于实施细则,请假制度、会议制度等属于工作条例。目前来看,以上各项制度都在良好运行当中。从反腐廉政方面看,着力解决干部“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问题,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从企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通过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一种更高的效益,其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制定公共规则,二是保证规则执行,三是坚持公平原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集团正在执行的制度有数几十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日常办公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干部纪律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以

及其它工作制度。如何做好制度的系统化与有机整合呢? 一、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制度功能的认识,不断加大推进工作制度化的力度。 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行为,由于行为主体存在人性弱点、行为能力差异以及行为环境的不断变化,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功能指向往往侧重于消解人性弱点、增强行为能力和克服客观环境不利因素。制度经济学中常常引用“分粥”的案例来说明制度的功能:在一个僧多粥少的庙里,人们发现掌勺和尚分粥有多有少,因人而异,很不公平,于是掌勺和尚改由大家推选。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方法也行不通,因为谁都有私心,大家推选的掌勺和尚其实也亲疏有别,难以公平。经商量,决定轮流掌勺,一人分一顿,情况虽一时有所好转,但时间一长,发现问题更多,因为个别和尚不仅分亲疏贵贱,轮到自己时还又吃又藏。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决定在轮流掌勺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条规矩:分粥者必须最后拿剩下的那一份。这样,问题最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长期以来,我们对制度的功能和力量重视不够,更多地强调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虽然两者都很重要,但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进程中,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这是对制度及制度功能的深层次把握和运用。 二、加强制度建设应当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完善,努力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

关于成立合资公司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成立合资公司的可行性报告 一、背景: 公司致力于开发具有品牌优势和商业价值的国际企业客户。在公司目前所服务的国际知名企业中有一部分日本企业和产品品牌,如广汽丰田、东风本田、佳能、索尼、奥林巴斯、西铁城、优衣库等,涵盖汽车、家电、消费电子、钟表、服装等行业,提供的业务主要是企业品牌传播和产品公关服务。日本在华企业的品牌传播和产品推广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公关与广告和其他推广手段的关联度较大,另一方面公共关系服务的需求相对集中于媒体关系、政府关系和危机管理等领域,特别是对那些在中国市场具有强大品牌和产品优势的汽车、消费电子等行业的企业更是如此。 电通是当今全球最大的独立广告公司,成立于 1901 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注册资本 589.671 亿日元,员工总数约 6,500 余人,在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子公司。作为传播集团的电通的年度销售总额居世界前列。电通是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外资广告公司,于 1994 年成立了合资的北京电通广告有限公司,在中国大陆业务包括北京电通广告、东方日海、电通东派等广告业务及其他经营机构的市场调查和市场促销业务,上述机构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青岛等地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服务的主要客户为日本在华企业以及部分中国本土知名企业。 电通公关是电通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 1961 年,总部在日本东京,注册资本 4,000 万日元,员工人数 200 余人。电通公关是日本领先的公共关系公司,它与电通集团旗下的以及阳狮集团旗下的专业公共关系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合作,在中国还通过与本土的公共关系公司合作为其客户提供服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日本企业客户,需要打造一个新的平台,更好地整合资源, 1

公司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公司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改变了企业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宽松的劳动用工管理环境,给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带来很大的冲击,使企业不得不思考如何改变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劳动合同法》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企业在劳动用工管理方面必须改消极、被动的管理为积极、主动的管理。如何架构其积极、主动的管理模式,规章制度是关键。因此,在《劳动合同法》时代,规章制度的重要性无论怎样被强调也不过分。具体而言,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章制度作为企业内部规范员工行为的一种准则,具有为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指引方向的作用。规章制度公布后,员工就清楚地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怎样获得这些权利,应该履行哪些义务,如何履行义务。比如规章制度中规定上下班时间,员工就知道了什么时候是工作时间,什么时候是休息时间,就可以指引员工按时上下班,以防止因迟到或早退而违反劳动纪律。再如,规章制度中规定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教育员工约束自己的行为,防止出现不良行为。由此可见,优秀的规章制度通过合理的权利义务及责任的设置,可以使职工能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后果,激励其工作积极性。 反面的警戒和威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通过对员工违反规章制度的后果做出规定来威慑员工,使员工能够事先估计到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如果作为以及作为的后果,自觉抑制不法行为的发生。其次,通过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予以惩处,让违反规章制度的员工从中受到教育的同时也使其他员工看到违反规章制度的后果,达到警戒和威慑全体员工的效果。 企业生产劳动的过程,也是劳资双方履行义务、享受权利的过程。劳资双方权利义务的实现需要多种措施来保证,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和国家法规政策是其中的重要保证之一,而企业规章制度也是重要的保证之一。规章制度不仅可以明确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还可以更为具体的明确劳资双方实现权利和义务的措施、途径和方法等。因此,当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权利和义务实现的措施、途径和方法通过规章制度加以明确、具体后,就可以大幅度防止纠纷的发生,从而可以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比如,休息休假属于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但是劳动合同中可能仅仅涉及假期的种类,至于各类假期的请假条件、请假手续、假期期间的待遇等等一般不会在劳动合同中进行详细约定,这就需要企业在规章制度中对休假进行详细规定,否则,会引起很多纠纷。 由于劳动关系具有对抗性的一面,因此,企业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劳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所能做

论律师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2006-2007学年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比较政治制度》结课论文 题目: 论律师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专业:行政042班 学号:26 号 姓名:方耀 指导老师:陈华平老师

论律师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内容摘要: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在儒家、道家的言论中,早有和谐思想的萌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我们党也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2002年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2004年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而制度因素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律师制度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对和谐社会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律师制度和谐社会司法制度 正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局面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一体的格局发展到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的格局。和谐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追逐的目标,也是十亿人民的奋斗方向,其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社会需要和谐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则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法治的社会,制度对其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律师制度作为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是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着重论述律师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一、律师制度与和谐社会的概述 1、什么是律师制度? 律师制度,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有关律师的性质、任务、组织和活动原则,以及律师如何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自1979年恢复律师制度以来,我国律师业得到迅猛发展。律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力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进程。律师能最大程度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使法律的正确实施,为大众的利益服务,为穷人、弱者寻求公正,因此律师制度的完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 2、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就应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断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的社会;建设谐社会,就应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使其和睦融恰的社会。和谐社会是需要全社会各个阶层的服务的也是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努力的。 3、律师制度与和谐社会的关联。 首先,和谐社会的一个法治的社会,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

建立健全公司规章制度的必要性

建立健全公司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必要性 总则: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行和完善,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间的竞争不可避免,竞争已不在局限于国内企业之间,国内外企业之间、同行业企业之间、同地域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自生、快速发展、在未来竞争中面对严峻的挑战、击败强大的竞争对手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成长,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企业自身特点的的现代化公司管理规章制度是最重要的基础和根本所在。 一、企业规章制度的定义 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也称为内部劳动规则,是企业内部的“法律”。 二、企业规章制度的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这条司法解释实际上赋予了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以类似于法律的效力。 三、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助于企业实现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顺利进行,是加强企业管理,推动企业顺利发展的可靠保证。 四、企业规章制度的作用 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于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树立企业的形象,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章制度首先是应用于标准化管理

制度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管理,实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企业如果建立了全面、完善的规章制度,公司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得到广泛调动,企业的各项工作就能够顺利开展,工作效率就会极大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就会不断得到提高,企业的战略方针目标就能得到顺利实现。 2、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得到合作者和社会的广泛信任,更易赢得商业机 会和发展机会。 3、企业规章制度具有法律的补充作用 企业的规章制度不仅是公司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和合作纠纷的重要依据。由于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管理的有关事项一般缺乏十分详尽的规定,事实上企业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在管理中可以起到类似于法律的效力,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有关争议案件的依据。因而企业合法完善的规章制度起到了补充法律规定的作用,有利于保护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4、规章制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政策应对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接受政府有关部门法律法规的指导和管理,受到现行政策的约束和支持。比如项目基金的申报,在发改委要求的项目基金的申报材料中,有一项就是公司政策及管理制度,必须有着非常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才可能申请到国家的项目基金支持。同理,许多项目竞标也都需企业提供本公司的规章制度,并将其作为考核企业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 因此,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竞争的需要,也是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完备而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是建立现代化公司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挖掘公司的潜力、发挥公司的效能、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公司凝聚力、树立公司良好形象、全面强化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成立地市级朗诵艺术学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正文)

成立地市级朗诵艺术学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例 关键词:地市级;朗诵艺术;学会 摘要:朗诵是一项高雅的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文化艺术活动,在每一座城市都有其深厚的活动历史和人文资源。作为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开阔胸怀,文明言行,提高朗诵者的文学和艺术修养。一座城市不能没有朗诵艺术。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例,朗诵艺术学会的举办将提升该市文化活动的整体层次,培育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安庆的文化教育园地活泼健康,开展朗诵艺术活动,会成为安庆文化的另一个生长点。广大语言艺术尤其是朗诵艺术爱好者迫切呼唤学会的产生,并愿意积极投入到朗诵活动工作中。 正文: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安庆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目前正处于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和黄金期。文化强市是市委、市政府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举措和强力保障,是推进安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全市文化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成立“安庆市朗诵艺术学会”的必要性。 朗诵艺术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长期以来,朗诵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朗诵更是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为人们喜闻乐见,成为一种雅俗共尝的普遍性的活动。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活动。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朗诵能提高朗诵者的文学和艺术修养。朗诵的内容一般都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有声语言最能显示语言的风采和魅力,文学作品通过朗诵可以充分发挥它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作用。朗诵是一种比较精细、高级的有声语言艺术。朗诵者必须能分析欣赏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必须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艺术的修养,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修养、社会知识修养。可以说朗诵艺术是以上各方面修养的综合体现。 “一座城市不能没有朗诵艺术。1”目前,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青岛、大连、深圳、合肥等都有自己的朗诵组织。大连、中山市的朗诵学 1陈吉春:《一座城市不能没有朗诵艺术——中山市朗诵艺术学会访谈录》,《中山日报》,2007.10.27

遵守公司规章制度的必要性

遵守规章制度人人平等 生产管理部郭建文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制度。国家要有法律法规制度,以此约束公民的行为,树立价值标准;对于我们企业来说,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律”。首先,规章制度能够保障公司管理的有序化、规范化,最大程度的降低运营成本;其次,规章制度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充分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它也是规范员工行为的规则,建立评判对错的价值标准,规范职业道德,使公司与员工双方的利益得以保障。每个人首先有他的社会性,而成为一个企业的员工,职业身份和职业操守是第一位的。我们的每一个规章制度都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公司管理特点和企业文化来制定的。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和控制,而是为了实现管理的公平性,使企业和员工始终保持在同一价值标准内,为了同一目标努力,实现双方更好的可持续的发展。我们的每一个规章制度,都应该一视同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我们每位员工都应严格遵守和执行,这也是一个员工具有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表现。作为新员工,初入一个陌生的职场环境,学习和执行规章制度尤为重要。它是让你全面了解一个公司最直接的途径和手段。它不仅仅是向你陈述公司的价值观,了解企业文化,同时让你更直观更清晰的了解在公司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能够帮助你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迅速地融入团队,愉快地开展工作。 作为入职后的老员工,认真学习和遵守规章制度,可以明晰工作流程和工作权限,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和高效,减少和避免工作的错误性。遵守工作程序,也能充分保护员工个人的利益。同时,提升自身职业化,促进与企业的共同成长与发展。作为公司管理层,要想更好的管理和领导员工,不仅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更应该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做好监督和监管工作,指导、引导、纠正员工的行为,提高团队凝聚力,保证团队稳定性,提升团队竞争力。规章制度是公司经营的准绳和纪律,具有必须服从的约束力,也就是说制度是严肃的。公司每一项制度的推行、实施都有赖于每一位员工的努力。我们倡导人性化的管理,因此,规章制度在建立建设过程中,也会随着工作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使之更具有推行性,更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虽然我们的制度具有约束性,但更需要大家自觉遵守和执行,任何无视或违反制度的行为,都要根据性质和情节受到程度不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管理的公平和公正,公司才能更加健康有序稳健的发展。

规章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档

规章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的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制度是整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规章制度的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 实行制度化管理的好处是什么?所谓制度化管理是指单位治理中强调依法治理,法制规章健全,在管理中到处都有规章制度约束,因此必须管理制度完善,并且注意管理的硬件,重视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单位的制度化管理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有这样几点: 一是可将优秀人员的智慧转化成为单位众多职员遵守的具体经营管理行为,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行为体系; 二是能够发挥单位的整体优势,使单位内外能够更好的配合,可以避免由于单位中的员工能力及特点的差异,使单位生产经营管理产生波动; 三是为单位员工能力的发挥制定了一个公平的平台,不会因为游戏规则的不同、评分标准的不同,对员工努力的评定产生大的误差;四是有利于员工更好的了解单位,能够更好的规范单位的工作流程,让员工能够在其中找对自己的位置,有法可依,使工作更顺畅;五是有力于单位员工的培训,有利于单位员工的自我发展,单位员工由于有统一的标准可供参考,可以自己明了自己工作需要达到的标准,能够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度量,自己可以发现差距,有自我培训发展的动力和标准。 一个国家的管理靠法制,一个单位的管理靠制度,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但是在一个单位要真正实现制度化管理,抓好队伍建设,实现各项工作的突破,是要有一定的开创力。就如何实施好制度化管理。 1、要想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从领导班子抓起。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所以说,抓制度化管理首先要从领导抓起,从领导班子的制度化抓起,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制度化管理,必须从领导集体的制度建设开始。 2、要想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制度是规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因此制度首先要让大家了解和认可,否则,就是一纸空文。有的单位制度制定的不少,可是单位成员却说不清楚,甚至有的制度制定时考虑不周全,在实践中无法执行。 3、要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在一个单位,只有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还不

学习公司规章制度的意义

K1+478~K1+568段左侧片石混凝土挡土墙 学习公司制度的意义 制度之于公司犹如法律之于国家、公德之于社会。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制度是企业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相当于企业的“法”,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自喻的。那么,如何运用制度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就是我们学习公司制度的目的所在,意义所在。 一、制度是企业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有效的管理企业,就必须制定完善 的管理制度,使企业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员工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反之,缺少制度或者制度不完善的企业,必然管理混乱甚至导致失败。“学而时习之”。通过学习制度从而领会制度的主旨,才能更好的运用制度来行使我们的管理职能,提高我们的管理效能。 二、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南针。 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出了问题又怎么做?这些问题都必须能够在企业的管理制度里找得到答案。 这点对于新员工来说尤其重要。所以我们要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培训的目的就是让新员工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等等。因为新员工对企业的认识是一片空白,刚入职的时候往往感到十分茫然不知道该怎样开展工作,甚至诚惶诚恐害怕出错。我们要让新员工了解公司的用工制度、考勤制度、薪资福利制度、行为规范、奖惩制度、财务制度等基本制度,让员工知道在公司里可以享有什么待遇,应尽什么职责,从而减少工作的失误,避免消极怠工。学习制度,就是引领员工朝着正确的方向开展工作;学习制度,就是不让“不知道” 成为员工开脱错误逃避处罚的借口。 三、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载体。 企业文化相当于企业的灵魂,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另一个企业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就好像一个没有思想的人,那就什么事都干不成。而企业文化往往又体现在公司的管理制度上。每个公司都拥有多名员工,自成为一个小集体,而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如何让这个小集体里的每一个人团结一致的为公司的经营目标共同奋斗?而得到广大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就成为大家共同的灵魂共同的思想共同的行为准则。学习制度的过程,就是了解、认同、遵循公司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统一大家的思想规范大家的行为形成企业的凝聚力。 四、制度是提高执行力的保障。 公司的经营方针、战略计划能否顺利贯彻,要依靠制度来保障。而制度能否执行下去,关键看制度的可操作性。如果在制定制度时忽视公司的实际情况,那这样的制度制定出来也不可能得到认真的执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具有可操作性,执行力度必然大打折扣,结果形同废纸。孔子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学习制度,在了解制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平时的工作实际再来检讨制度的可操作性,然后针对不足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就可以提高我们的执行力。 总之,学习制度,我们不仅要让员工了解公司有哪些“法”,让其知“法”守“法”、违“法”必究;还要让其“温故而知新”,真正把握公司管理的精髓,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 1页脚内容

如何完善我国的律师制度

如何完善我国的律师制度 胡伟 律师兴则民主兴,律师兴则国家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设和谐社会都离不开律师。进一步改善律师执业环境、保障律师的合法权益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律师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的文明与民主的象征。律师在维护国家的法制 (法治)、保障当事人利益等方面都发挥着特殊和突出的作用。因而,在两大法系的几个主要国家中都有着较为健全和合理的律师职业制度。我国的律师制度起步较晚,在制度设计和现实运作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对刑事案件中的辩护律师而言,普遍存在以下几项主要问题: (1) 律师在侦查阶段介入的问题 (2) 律师阅卷权问题; (3) 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的问题; (4) 律师调查取证权存在的问题; (5) 辩护律师的正确意见被采纳的问题等等。通过对我国辩护律师在现代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以及作用是很大的,辩护律师对现代刑事诉讼有很大的重要性;根据未来诉讼格局的新变化提出了以下这几点完善我国律师刑事辩护制度的对策: (1) 建议取消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推行公诉人当事人化;(2) 明确“程

序性辩护”的法律地位并充分肯定其法律意义; (3) 完善我国辩护律师权利保障机制及其内容等。犹太教的经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改变我们所能够改变的东西,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忍受我们所不能够改变的事物,同时要有足够的智慧区分前二者。中国律师,是一个需要足够勇气与激情的行业,是一个需要足够耐心与智慧的事业。律师职业是一个充满自由、独立、尊严与价值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挑战、风险甚至血泪的艰难事业。让我们坚信中国律师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由律师法的修订实施带来刑事诉讼格局的新变化,为刑事诉讼各主体实现既要惩治犯罪,也要保护人权的刑事诉讼双重目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如何运用法律赋予的会见权、调查取证权、阅卷权和辩护权,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何按照律师法的规定,合法调取证据,保守国家秘密和当事人隐私,维护国家安全,防止司法腐败,维护正常的刑事诉讼秩序。这些都是相关法律职业者需要考虑的新问题。正是由于不同诉讼主体之间的理性搏弈和制约,才能推动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诉讼程序真正永恒的生命基础在于它的公正性,对任何诉讼机制而言,公正性都带有根本性。现代刑事诉讼的公正性理念主要体现在控辩平等对抗、控审分离、法官中立等诉讼原则之中,我国在此基础上已经基本确立了控、辩、审等腰三角形的诉讼格局。《刑事诉讼法》第8 条“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规定不但非常不利于“控辩平等对抗

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规章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简述什么是制度?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 二、论述什么是制度化管理?实行制度化管理的好处是什么? 所谓制度化管理是指单位治理中强调依法治理,法制规章健全,在管理中事事处处都有规章制度约束,因此必须管理制度完善,并且注意管理的硬件,重视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单位的制度化管理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有这样几点:一是可将优秀人员的智慧转化成为单位众多职员遵守的具体经营管理行为,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行为体系;二是能够发挥单位的整体优势,使单位内外能够更好的配合,可以避免由于单位中的员工能力及特点的差异,使单位生产经营管理产生波动;三是为单位员工能力的发挥制定了一个公平的平台,不会因为游戏规则的不同、评分标准的不同,对员工努力的评定产生大的误差;四是有利于员工更好的了解单位,能够更好的规范单位的工作流程,让员工能够在其中找对自己的位置,有法可依,使工作更顺畅;五是有力于单位员工的培训,有利于单位员工的自我发展,单位员工由于有统一的标准可供参考,可以自己明了自己工作需要达到的标准,能

够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度量,自己可以发现差距,有自我培训发展的动力和标准。 三、如何实现制度化管理? 一个国家的管理靠法制,一个单位的管理靠制度,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但是在一个单位要真正实现制度化管理,抓好队伍建设,实现各项工作的突破,是要有一定的开创力。就如何实施好制度化管理,谈几点看法。 1、要想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从领导班子抓起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所以说,抓制度化管理首先要从领导抓起,从领导班子的制度化抓起,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制度化管理,必须从领导集体的制度建设开始。一个单位的各项制度建设伊始首先应建立领导们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办法,只有把这些规章制度建立起来,且领导成员真正遵守,单位才能制定出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而且班子成员带头遵守执行,不搞特殊化,给单位的其他成员树立榜样,就可以使单位上下共同遵守这些规章制度,上行下效,调动单位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实现制度化管理,收到应有的效果。反之,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成员都不能遵守或执行单位的制度,却要求其下属去遵守,势得其反,引起下属的不满,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差,执行各项制度走过场,使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各项工作成绩自然也就上不去了。因此说,领导带头遵守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是实现制度化管理的关键,也是各项工作全面上升的关键。

成立协会的可行性报告

成立协会的可行性报告 篇一:辩论协会成立可行性分析报告 辩论协会成立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协会简介: (一)全称: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辩论协会 (二)协会意义:“打造一流的辩论平台,培养一流的口才,演绎人生精彩,讲述凌飞梦想”。今天社会处于激烈变革的年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如何使自己的灵魂得到表达,高超的辩论能力无疑显得非常重要。本协会旨在提高协会成员的辩论与口才能力,表达自身理想,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表达言论的平台,并使协会成员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以及未来生活因为参加过辩论协会的一份经历而更加的精彩。 (三)协会内容及范围:

1、协会通过组织成员定期举行辩论大赛; 2、优秀会员代表学校参加校外辩论大赛; 3、协会组织利于辩论能力提高的协会成员之间的联谊活动; 4、积极与兄弟部门合作,共同承办学校与辩论相关活动,比如成立后承办新生辩论比赛。 二、可行性分析: (一)学校辩论现状分析: 一年一度的新生辩论比赛以及学校其他辩论比赛吸引了很多学生参加,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随着比赛的结束,辩论活动也就结束了,不利于对学生辩论与口才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很多对辩论感兴趣的同学,没有进一步学习锻炼的机会,学校现有的辩论活动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二)成立辩论协会必要性分析 辩论对于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

辩论给予学生话语权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客观需要;纵观大学校园,能够在台上使人信服的同学大部分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辩论协会能够给同学们提供一个表达自己价值观的平台,同时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为学校辩论活动作出贡献,也为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基于以上原因,组织一个以辩论为主的协会已经成为我校的迫切要求和广大辩论爱好者的强烈呼声。 (三)成立辩论协会主客观条件分析 1、客观条件 在校社联的领导下,新成立的协会经过审核通过之后,具有合法性;政策上学校鼓励学生积极组建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风建设的协会和组织;我校学生的辩论爱好者人数众多,然而现有的一些平台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2、主观条件 协会发起人均是辩论爱好者,协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