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谭氏族源资料

谭氏族源资料

谭氏为“伯益赢姓之裔”说不能成立

作者:谭霖 谭校良
谭氏为“伯益赢姓之裔”说,在20世纪末新编的谭氏《族谱》、《族志》之中广泛被认同。2007年陕西宝鸡编撰的《中华谭氏通志》更采用了此说作为“谭氏总序”,因此造成世人广泛讹传。在《中华谭氏通志》里面,有一个完整无缺的传承世系。我们现在说这个世系不能成立,理由如下:
1、该世系用传奇的手法从轩辕到明弘治六年,每代都有非常详尽的出生年份记载,从“八世若木生于公元前2241年”开始,至 “129世永星生于明弘治六年”止,每一代从无间断。事实这样详尽的记载是不可能的。《竹书纪年》在晋代重现于世之前,公元前2241年至公元前841年的这段历史,根本就没有其它任何详尽纪年的史料存世。
2、该世系记载:“二世少昊金天氏、三世颛顼高阳氏、四世女修高辛氏”。记为连续的祖孙传承关系,古史并未见如此记载。“少昊金天氏”是东夷族首领,以鸟为图腾,任官都用鸟名,部族居地为山东。“颛顼高阳氏”黄帝子昌意孙,居帝都(今河南濮阳西南)。 “高辛氏帝喾”为黄帝子玄器之孙为商族、周族共祖。 而将“女修”列为四世更不知从何说起,因为女修是女人。对于这些远古时代,史学家将其列为“传说时期”,如此列为祖孙关系应为武断。
3、史书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这样笼统的时限记载了“夏”的大约历史时间,并不能确定“大禹”后代具体执政年限。事实上“伯益”并未继承“大禹”的位置,一说被禹子“帝启”所杀(见《容成氏》 “启于是乎攻益自取”);一说 “避子启于箕山之阴”(见《孟子.万章上》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但“不论怎么说,在“夏”这个时期“大禹”后代尚无确切记年,“伯益”的后代怎么可能有详尽的记载?除了后人造假恐无他途。
4、“帝启”建立奴隶制政权后的事情,《竹书纪年》有记载:“夏后相三年,征风夷,皇覃氏西迁颛顼之墟”。说明伯益族人建立的“皇覃氏城”(城子崖底层龙山文化层属于皇覃氏族人的遗迹)已被夏启族人占领,皇覃氏被逼西迁。“皇覃氏城”变成了大禹后裔“姒姓”的领地。并开始了新的城池建筑(城子崖发现的岳石文化层应该是姒姓族人的遗迹)。
5、“早期在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龙山文化晚期的器物,《父已卤》、《父已爵》、《覃父已》、《亚中覃父乙》、《共覃父已》、《共覃父乙》、《父丁爵》、《父艾丁》等青铜器,标明了器物生产者和所有者的族氏。铭文族徽显示

,“覃”是皇覃氏家族的徽识,有“覃”这个徽识的器物表明均系“皇覃氏国”之器。“近年,在四川都江郾流域的彭州竹瓦街”,出土了一大批窖藏青铜器,其中《覃父癸》、《牧正父已》这两行铭文,与当时的“皇覃氏国”青铜器铭文完全一致。在殷末周初,地处东方有族徽“皇覃氏”标志且重达几十公斤的青铜器物怎么会出现于陕西、河南等地和“四川都江郾流域”呢?这值得深思! 带有“铭文族徽标志”的青铜器,这是一个氏族的象征。这不可能是“谭国”(应为:“皇覃氏国”)经济文化与巴蜀古国直接交流的证据。标有‘皇覃氏铭文族徽’的器物,在商周时代出现在“陕西、河南等地”和“四川都江郾流域”,应该就是“皇覃氏西迁”的证据。表明在这些器物被窖藏之前更早的时候皇覃氏族人西迁到了这些地方。不得已时才将这些器物窖藏。而这支西迁的皇覃氏族人,应该就是后来建立赢氏秦国的部族。
6、《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记载,徐氏为颛顼,皋陶的后代。禹时封伯益之子嬴若木于徐国。其后,历夏、商、周三代,徐国都是诸侯国之一。从周公旦开始,周成王、周康王几代中,西周和徐的战争是最频繁的。徐国参与了以武庚为首的殷商残余贵族的叛乱,抵制周公东征。徐国的驹王起兵直接攻周,一直打到黄河边上。徐夷后人为“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而自豪。鲁侯伯禽(周公旦儿子)经常不断地与徐戎摩擦,《尚书?费誓》记载:鲁与徐戎、淮夷有过激烈的战争,鲁国受到威胁很大,以至一度不敢打开国都的东门。 至周穆王时,徐国之君徐偃王‘嬴诞’在位,行仁义,结众心,颇得百姓拥护,四周有36个国家都派人向他朝贡。后来,他曾举兵进攻周朝都城 ,被周穆王打败后,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山中隐居下来。 周穆王没法赶尽杀绝,为了稳定统治,封徐偃王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
由此可见,从周公旦、周成王开始,至周穆王东征,姬姓周族与赢姓徐夷都是冲突不断。“从周公旦、周成王开始,徐国就参与了以武庚为首的商殷残余贵族的叛乱,抵制周公东征”。——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周公旦、周成王怎么可能再将徐夷封到腹地建立“谭子国”呢?说“赐姓姬孝公”,便是子虚乌有了。
周穆王东征打败徐夷。《诗经?大雅?常武》篇说“率彼淮浦,省此徐土。截彼淮浦,王师之所”。其中 “率彼淮浦,省此徐土”,意思是说顺着淮水的边岸,省视这个徐国土地。这也证明了,徐人在当时已经南迁到了淮水附近。“淮浦”是指徐国的腹地、都城所在地。“截彼淮浦,

王师之所” 是指王师占领了徐国的战略要地和核心区域。从此,周穆王把赢姓徐夷由二等“侯爵”降到了四等“子爵”。此后,‘徐子国’对周王室规规矩矩延续了数百年。后来再因 “徐”与“吴”不断有冲突,到公元前512年,吴王派孙武、伍子胥兴师伐徐。北渡淮河,决泗水淹徐,徐子奔楚。《左传?昭公三十年》中说,“徐子章禹断其发,携其夫人,以逆吴子。吴子唁而送之,使其迩臣从之,遂奔楚。楚沈尹戌帅师救徐,弗及,遂城夷,使徐子处之”,48个字让后人明悉徐王奔楚,城池被毁的秘密,但对于徐王为何要奔楚,奔楚之后徐人又落脚何地,史书上找不到任何痕迹。但现代考古证明最后生活在江西宜春靖安县县内。徐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649年,共有44代君王。其区域先在鲁南郯城一带,后迁至泗县、泗洪。徐偃王时最为强盛,疆域扩大到整个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彭城因徐国而改名,成为九州之一的徐州。徐在西周为东夷集团中最大的国家,《韩非子》说徐地域五百里。嬴若木于徐国开始为侯,其后裔一直延续到公元前512年被吴国所灭。公元前414年,周列王十二年,吴越再灭其同姓方国“郯”。
后人(包括《元和姓纂》作者及谭氏先辈谭嗣同等)在撰写谭氏族谱序时,把谭氏起源误认为是“赢”或“姒”姓,首要原因是因为今山东大部分地区远古时为东夷族领地,“夏”代时又被“大禹”后裔占领,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后来位于山东城子崖的“谭国”与他们一脉相承。更重要的理由是司马迁写的《齐.太公世家》载:“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的记载,把“郯”和“谭”混淆了!因“郯”是伯益后人的封国,后人不知城子崖地底下的事,认为信史《史记》绝对正确,导致后人得出“谭氏出自赢姓”的错误判断。以致现今各地历次修谱关于谭姓源流部分一直混淆不清。
7、由于三十年代对城子崖的考古留下了三大不解悬案,到二十世纪末,考古界对城子崖再次进行细致的钻探和发掘,而这次考古得出的结论是:城子崖没有“商代”文化层遗迹。同时,为了解决城子崖“黑陶文化城的年代和是否存在岳石文化遗存”两大悬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在对遗址进行“四有”勘探试掘的基础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0年3月,所长张学海带领研究所部分业务人员,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复探与试掘。最终确定:“上世纪30年代发现的黑陶文化城实际是岳石文化城,而不是龙山文化城。而龙山文化城是这次考古的新发现,同时对最上层的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作出修正,

确认是春秋城而非商周城。”——考古界对城子崖考古得出的这个最新结论,显示后来建于城子崖的古谭城在殷商至周初曾经一度被废弃,这就证明:谭氏始于“伯益赢姓”并一直传承至公元前684年“谭子奔莒”的世系记载应该是错误的,应该说这纯属现代人编造出来的,是不可信的。


2013年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