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析图能力——多增分”系列(18个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4.56 MB
- 文档页数:29
普通高中学生的生物识图析图能力分析作者:韦冬梅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图表具有直观、形象特点,更具有概括性强、蕴含信息多、简单易记、文字无法替代的特点。
它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教材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對图标的分析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学生识图、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进行培养是每个高中生物老师应当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试图;分析图;做题对学生识图、读图以及分析图表的能力主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一、多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图表教材中的插图在作为文字内容的直观、形象补充的同时,通常是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的强调、浓缩、升华的一种高度概括的表达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插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善于运用感官,通过看图、说图、默图等形式训练自己对插图的敏感度,提高识图和读图能力。
(1)看图。
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区分各种插图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学习形态结构模式图时要注意图名、各部分名称、形态特点和结构特点,并要求学生强记;学习生理过程和基本原理图解时,以动态的观点,发挥想象力去观察图的发展变化,理解图所要表达的内涵;对于一些相似的图,则引导学生找出共性和个性区别记忆。
其次,在讲解图解时善于培养学生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习惯,突出图中的知识点和辨析图示的方法要点。
对于一些推理性较强的插图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分析、判断,如遗传图解。
(2)说图。
即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
图文转换能力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
本人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讲图,特别是在复习的阶段,在讲图的过程中发现,说图能对学生的疏漏及时给予启发,也能对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
所以,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整合能力。
读图析图借图破解——高中化学图形教学的研究朱家星(桐乡市高级中学嘉兴314500)摘要化学术语、图表、模型、课本插图、二维图像等都是高中化学图形教学中重要的呈现方式,本文从读图析图、借图破解两个角度尝试引导学生对化学图表的合理运用和深入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化学思维和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读图析图图形教学一、我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化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他的神奇不仅表现在研究大千世界的变化,更在于他有着属于自己的特有的文字图形。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插图,有结构图、直观图、现象图、概念图、表格图等。
这些图形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繁冗的文字叙述条理化。
因此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懂这些特有的化学术语及图表、模型、图形表征化学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分析课本的图片信息?如何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二维图象整合化学信息,解决实际化学问题?二、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1.学生基础知识及读图能力不足虽然有些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学习读图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欠缺一定的读图基础知识及方法,读图过程中信息理解不全,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其中很多高中生还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碰到“平衡移动”问题就晕,一遇到化学平衡的问题就不知所措。
此外,一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他们不能准确理解化学术语,例如不懂如何对滴定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
2.教师忽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只是专注于化学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还有老师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来处理读图题,其中典型的方法是首先让学生获取图的表面信息,再由教师分析总结,此过程中,学生练习的仅仅是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训练,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则明显不足,这样将不利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提高。
三、本问题研究综述国外化学教育普遍重视学生化学读图、析图和绘图能力的培养。
在美国的《国家化学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对于学生来说,绘制图形应成为和写一段文字一样普通、自然和简单的事情。
课堂教学ftUrif 教学参考
_■■■■■■ 2020 年第 2 期•下
靶向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赵健玲颜赫杨泽林(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山西太原)
摘要:地图和图表是地理学习的常见载体。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梳理学生在读图析图中遇到的困难, 并归纳总结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常见图表类型及解答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提升学生地理 核心素养。关键词:读图析图;地理题目;综合思维能力
一、 研究背景高考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培 养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高考 改革背景下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地图和图表作为地理学习的基本载体,它的 重要性和研究意义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相关学术 成果进行分析,发现以往的同类研究注重学生读图思 维的培养和图表类型的归纳,而本研究更侧重于“靶 向”,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分析各类地理图表中遇 到的困难,对学生具备的读图析图能力进行梳理和提 升,制作相关课件和微课程,帮助学生归纳总结高中 地理学习中的图表类型,并在授课中通过地图和图表
的方式将地理知识展现给学生。二、 研究过程与数据采集本研究以提升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为核心,以课堂 教学为主要呈现方式,以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为目 的。在课堂讲解之前,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充分 了解学生,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如下:根据参与调查学生的人数得出相应比例,高一学 生刚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对读图题不是特别了解, 因此抽样比例较小。大部分高三学生在外进行艺考 专业学习,所以抽样比例较小。高二文科生正式开始 接触较难的读图题,所以抽样比例最大(见图1);对 参与调查学生的地理成绩进行分析后发现,地理成绩 —般的学生占了大部分,小部分较弱(见图2)。因 此,总结制订读图析图方法时,要层次分明、描述准 确,每一个步骤都要分析清楚,以确保各个层次的学 生都能够有所提升;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学生对几类
重要读图题的分析存在困难(见图3),因此,在读图 题的方法总结中,要注意将相关类型的读图题合并起 来总结,这样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帮 助学生提升综合思维能力。较弱:19.3% 良好:20.7%
强化地图复习提高读图析图能力地理教学反思1、强化地图复习提高读图析图能力地理教学反思这一环节的复习是将地图进行分类,强化有关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地图叠加、读图填图和“看图说话”,甚至达到在无图情况下,可根据题意自绘图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因为地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信息独特的表达方式,离开地图,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空间地域概念很难理解,而且地理学科的特点也要求地理教材必须有大量的图像,才能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提高对图像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
一、将地图进行分类,把握各类图表的特点及判读的关键点、技艺点,以便在读图、析图时找准图表的要点。
地图的常见类型:A、平面分布图(经纬网图,轮廓图,各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多要素复合图等)B、统计图表(表格,等值线图,柱状图,扇状图,线状图,坐标图等)C、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图,地形类型分布图等)D、景观图(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E、结构框图(反映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F、漫画(以环境、人文等为主题)G、地形剖面图二、正确灵活运用各种图表A、培养图表的'判读能力。
如等值线图的判读能力、坐标图的判读能力。
B、图文转换能力。
掌握地图语言,用文字表述图表内容,或将文字转换成图表的能力。
C、掌握一些常规的读图方法。
可根据图中的点、线、面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帮助读图。
三、动手绘图能力。
将平时所学图形进行转绘,如绘制国家轮廓图、省轮廓图、河流图、地形图中等高线图与剖面图的转换等,以提高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
四、熟记一些重要的地理经纬线(如赤道,回归线,极圈等)、地理事物(如秦岭——淮河、长江、黄河等)分析近几年的地理学业考试题,不难发现读图题占重要地位。
虽然不是“题题有图”,但无图考图,图文转换,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考察用意很明显。
通过本环节的复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为学生适应考题或进入高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读图析图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养图例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学科知识独有的一种语言。
它以图象、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贮存和浓缩大量的空间时间信息、事物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综合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读图析图教学中能力的培养1.掌握读图程序,培养读图技能读图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确定地图的类型、范围等内容。
对地图图像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提炼出地理事物的规律、特征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准确把握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地图教学过程中,要把读图贯穿始终,把地理事物落实在地图上,使学生牢固树立地理空间概念。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地图上表现出来,使图植根于学生的脑海,有利于学生准确快速地储存和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
2.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归纳性思维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的集合和相互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
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
每一副图都可以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对同一地图要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这副图我们可以了解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和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但把它作为世界聚落的分布也是完全可以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在这一副图上也可以归纳出世界人口的和世界聚落的分布密集区。
3.绘制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绘制图表”要求学生能够模仿、记忆、想像,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降水和降水分布”的活动内容中,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出某地降水柱状图。
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摘要】地图是地理知识的形象化、直观化、综合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能力、落实学习效益的重要途径。
但学生在平学习中经常是跳过地图或只看彩色图片作为欣赏,缺少读图用图意识和习惯,对读图、用图甚感困惑,对地理学习也感到困难。
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本人谈几点教学体会,以供商榷。
【关键词】初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离开了地图的地理学习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理学习。
从事多年的地理教学工作,使我看到了学生学习地理的难点所在,不明白地图的作用,在自主预习或复习的过程中是脱离地图的看书,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没有读图、析图、理解的意识,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成绩不够理想,令许多同学感到学习地理困难,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摆脱学生的学习困境,首先应交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特别是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为此,我把“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作为我的教研课题。
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一、培养学生读图的兴趣,让读图成为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课中,把世界上发生的许多事情让学生感知,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区域的位置、发生这些现象和这些事故的原因,学生听起来会津津有味,日积月累学生便对地图有了感性认识,不但知道了许多地区、国家在世界中的位置,还知道了世界上刚刚发生的许多热点问题,同时也真正意识到了我们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学生有了读图的兴趣,让读图成为一种习惯便成为可能,为了培养这种习惯,我买了世界政区图和中国政区图贴在教室内,课余时间,学生有意无意会看一看,这就对地理学习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让同学们达到在“乐中学”的目的,我会给同学们讲一些关于旅游方面的知识,如同学们,想去我们的首都北京吗?想去我国的最大城市上海进一步了解世博会的情况吗?……,此时,我会用多媒体呈现出许多美丽的图片及视频,让学生从思想上感觉到:“啊!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太优美了,不到祖国各地看一看,那不是太可惜了吗?”同学们会非常激动,心情澎湃,我会趁热打铁说:“要想去一个地方,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呢,学生会热情高涨的进入讨论行列”。
高考地理(读图)专题资料 第 1 页 共 29 页 第 1 页 高中地理读图专题 “读图析图能力——多增分”系列之(一) 太阳辐射等值线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概览] 太阳辐射等值线图是用来表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状况的等值线图,常用的是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除此之外,还有能够体现太阳辐射分布的其他相关要素分布图,如云量分布图、日照时数图、光合有效辐射图等。 某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等值线分布图 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图 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 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图
这些类型的地图遵循等值线图的一般特征,同时在分析影响要素时,一般从纬度、地势、天气等角度进行分析回答。 [应用“五步法”读图] [典例] 下图是“我国局部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比Ⅳ区高,主要因为Ⅰ区( ) A.夏季大气逆辐射强 B.年平均气温比较高
C.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D.天气晴朗且海拔高
第一步:读图名,知图类 表示太阳辐射分布的等值线图较多,区别出等值线的性质是关键的一步。如云量等值线图表示的现象与太阳辐射正好呈负相关。例题中的图是“我国局部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 第二步:析图例,看点线 在等值线图中,要看等值线的数值大小与排列、等值线的疏密程度、等值线的弯曲与延伸等状况。例题图示区域要进行区域定位,根据经纬网和明显的黄河轮廓,可以判断Ⅰ位于内蒙古高原,Ⅳ位于四川盆地,总体上太阳年辐射总量等值线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第三步:联题目,抓关键 考查的题目答案要到图中寻找信息,根据题目设问,再回头重点研读图示内容,寻找关键信息和线索。题目图示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两地点位置、两地点数值,从数值上已经体现出题干的设问结论,但是原因要从两地点的位置以及位置决定的气候特点入手分析。 第四步:析原理,找方法 等值线图往往只是提供一个背景材料,问题的答案要从已有知识中寻求。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如下表所示: 纬度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地势 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天气 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本题中的Ⅰ是内蒙古高原,这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且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Ⅳ为四川盆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又是盆地地形,云雾较多,日照时数少,太阳辐射少。 高考地理(读图)专题资料 第 2 页 共 29 页 第 2 页 第五步:组答案,防失误 太阳年辐射量等值线及其变式图,都是以一定区域为背景的。这一类问题要在三个方面注意:定位要准确,把图示区域范围和位置确定准确;等值线的含义要把握准确;原理和理由表述要准确。本题中一般原因剖析着眼于纬度、地势、天气等要点,但是内蒙古高原和四川盆地相比,纬度位置不占优势,而且天气和地势的影响力远大于纬度,因此解题理由从地势、天气两个方面分析。答案:D “读图析图能力——多增分”系列之(二) 晨昏线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概览] 晨昏线是太阳照射地球表面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故又称为晨昏线(圈)。晨昏线是太阳光照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隐含的诸多地理信息是我们判读太阳光照图的重要突破口。 1.晨昏线的特点 (1)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变化范围为0°~23°26′,且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相同。 (5)晨昏线只有在二至日才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的移动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方向相反。 2.主要类型 (1)极点俯视图: 全图 1/2图 1/4图 局部图
(2)侧视图: 全图 1/2图 1/4图 局部图
3.晨昏线的应用 (1)判定季节(节气):先确定南、北极,再找与特殊纬线的关系。 (2)判定地方时: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分别是6时和18时;与极昼圈的切点地方时为0时或24时,与极夜圈的切点地方时为12时。 (3)判定日出日落时刻与昼夜长短:同纬线上两点,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相同、昼夜长短也相同。 [应用“五步法”读图] [典例] (2012·福建高考)下图中N为北极点,A、M、B位于地球表面,NP为经线,NM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 553千米。读图完成(1)~(2)题。 (1)若AM为昏线,则此时节( ) A.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B.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 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D.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 高考地理(读图)专题资料 第 3 页 共 29 页 第 3 页 (2)若观测到M地日影最短的时刻是北京时间12时40分,则M地大致位于( ) A.66°N,110°E B.67°N,110°E C.66°N,130°E D.67°N,130°E
第一步:读图名,知图类 根据题干表述,可以知道这是一幅变式的晨昏线图,分析透彻昏线AM的特点和隐含的信息价值是解题的关键。 第二步:析图例,看点线 要充分利用昏线AM这一条件,可根据题干的叙述,进行图图转换,将原图转换为: NM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 553千米,说明M点位于67°N附近,说明67°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此时北半球为冬季。
第三步:联题目,抓关键 第(1)题,一要弄明白选择项列举的哪一种现象出现在什么时节。二要判断出图示的时节。第(2)题,M地日影最短应为当地正午,即当地地方时为12时;北京时间是指120°E的地方时。 第四步:析原理,找方法 在晨昏线图中,判断节气(或日期)有几种方法,应根据不同图示灵活选择应用。 (1)根据极圈发生极昼极夜情况: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为夏至日,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为冬至日,北极圈以北昼夜平分为春、秋分日。 (2)根据地轴与晨昏线的夹角:地轴与晨昏线夹角最大时(23°26′)为夏至日或冬至日,夹角最小时(0°)为春、秋分日。 (3)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向北回归线再移向赤道为北半球夏季;由赤道移向南回归线再移向赤道为北半球冬季。纬度的计算需借助球面距离的计算方法: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每相差1°,相差111km;经度的计算可根据时间的差异,每相差4分钟,相差1°。 第五步:组答案,防失误 第(1)题,根据上述分析过程,已经判定该时节为北半球的冬季。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应在秋季;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应在春季;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应在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冬季);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在北半球的冬季。第(2)题,当M地为12时,120°E的时间为12时40分,两地相差40分钟,经度相差10°,可求M地经度为110°E。该题组综合性较强如不能进行图图转换,或对季节判断、距离和时间计算方法掌握不熟,则很难作出正确判断。答案:(1)D (2)B “读图析图能力——多增分”系列之(三)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概览]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常见图示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图甲)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图乙)。其判读关键是在整个物质循环过程中,抓住四种物质: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四种作用力:上升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和重熔再生。对其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有图考图,对示意图进行某一环节的判断、分析;二是无图考图,如2010年北京文综第2题,考查“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 高考地理(读图)专题资料 第 4 页 共 29 页 第 4 页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形式多样,可以从箭头的指向和数量上来把握。判读关键: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图乙)。 [应用“五步法”读图] [典例] 2010年11月24日,我国地质工作者首次深入敦煌附近180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最大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上升运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2)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 A.① B.⑤ C.③ D.④
第一步:读图名,知图类 本题图示下方的图名明确指出这是一幅“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而且是关联图形式的循环示意图。其判读关键是把握方框内的各物质和箭头的指向和含义。 第二步:析图例,看点线 该示意图的突破口是右侧已经标示的“地幔”。由地幔指向的①应是岩浆。只有变质岩直接指向岩浆,因此⑥是变质岩。⑤、⑥相互转化,⑤应是沉积岩。其他②③④分别是侵入岩、喷出岩和沉积物。 第三步:联题目,抓关键 题目设置考查两个知识点: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及外力作用。从景观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该岩石有层理结构,是典型的沉积岩特征。岩石类型应对应示意图中的⑤。 第四步:析原理,找方法 在整个循环示意图中,岩浆来自地幔。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喷出地表的形成喷出岩,侵入地壳上部的为侵入岩。岩浆岩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形成沉积物,然后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沉积岩最突出的特征是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高温重熔形成新的岩浆。 第五步:组答案,防失误 本题中的循环示意图较为复杂,超出了一般的四种物质的形式,因此在判读时一定要根据逻辑关系,确定各种物质的名称和在整个循环过程中的位置。在确定①是岩浆、⑥是变质岩后,②③均来自岩浆,且②可能直接形成变质岩,判断②是侵入岩;③要经过一系列作用形成沉积岩、岩浆岩,则③是喷出岩。而对于第(1)题的判定,要注意题干的提示信息“敦煌附近”,西北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作用。答案:(1)B (2)B “读图析图能力——多增分”系列之(四)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概览]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图1)、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图2)、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图3)等。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