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的几种观点

关于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的几种观点

关于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的几种观点
关于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的几种观点

关于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的几种观点

【内容提要】中国为何未产生近代科学?这是科学史界长期探讨但又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一部分着名学者关于这一问题所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作了系统考察和简要分析,由此可深化我们对这类问题的认识。

【英文摘要】Why did the modern science not rise in China?This is an important question not to be answered.ln the near years,many scholars in the whole world tri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They put forward the many viewpoints for the question.These viewpoints are analysed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Thisresearch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 deeply.

【关键词】中国/代科学/落后原因China,the inodern science,the cause ofthe backwa-rdnees of the modern science

【正文】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从16世纪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以致于在先进的基础上并未产生世界意义的近代科学。为什么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这一问题已成为科技史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长期讨论。从1915年任鸿隽在《科学》创刊号上发表专文探讨这一问题以来,这类讨论已历时近一个世纪,世界许多着名学者都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尽管由于问题相当复杂,学术界至今尚未得出一致公认的合理解答,但经过国内外学者的长期努力探讨,已经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在有些方面已基本达成共识。全面系统地分析总结这些观点,将有助于这类研究的深入发展。

1 思想文化因素论

一些自然科学家倾向于从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找原因。他们认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虽然取得了许多世界性的辉煌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缺陷,正是这些缺陷决定了她不可能孕育出近代科学。

1953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威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要是这些发现果然都作出了,那倒是令人惊奇的事。”[1]显然,他认为,古希腊文化中的形式逻辑理论和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系统实验方法是近代科学得以在西方产生的两个重要条件,而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中既缺乏形式逻辑理论,也缺少科学实验方法,因而根本不可能产生近代科学。他的这封信在西方世界影响很大,被人们不恰当地用以宣传西方中心论。对此,李约瑟曾提出过严厉批评。他指出,爱因斯坦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古代科学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在裁决欧洲文明与非洲文明孰

优孰劣的法庭上,爱因斯坦的崇高名声不应被提作证人。他表示自己完全不同意爱因斯坦的上述观点。我们当然反对西方中心论,并且敬佩李约瑟对东西方文明所持的公允态度和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历史地位的肯定。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承认,爱因斯坦在对中国古代文明知之甚少情况下所作出的上述推测,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

科学发展史表明,形式逻辑是整理经验材料、构造理论体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当一门科学的经验材料积累到一定数量时,能否运用形式逻辑方法对其加以整理概括,从而建立一个初步的理论体系,对其进一步的发展至关重要。亚里士多德等人创立的形式逻辑体系为西方人建立科学理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工具。代表古希腊数学最高成就的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标志近代科学诞生的牛顿力学,都是充分运用形式逻辑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形式逻辑就没有近代和现代科学。同样,关于实验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缺乏观察和实验研究,牛顿力学也是不可能建立的。物理学如此,近代诞生的其他学科门类亦如此。因此爱因斯坦强调逻辑和实验在近代科学建立中的重要性,是十分正确的。然而,有充分的事实证明,虽然我国古代提出了不少辩证逻辑思想,但形式逻辑却很不发达,始终未能发展出一套构造科学理论体系的形式逻辑方法。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实验方法也未在我国近代获得广泛运用和发展。由于这两方面条件的不成熟,中国当然很难产生近代科学。所以爱因斯坦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

1979年12月12日,日本着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与日本科学史家薮内清举行了一次关于“中国科学特点”的对话。在对话中汤川秀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古代文化的“显着区别是:在希腊产生了原子论,而在中国则没有产生原子、atom之类的思想……另一个区别是,虽然中国数学早已很发达,但始终没有出现欧几里得几何一类的东西”。显然,汤川秀树所说的两个区别中,第二个与爱因斯坦所强调的形式逻辑是一致的。原子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重要理论,对西方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持久而广泛的影响。汤川秀树认为,标志着近代科学诞生的牛顿力学体系就是“在欧几里得几何和原子论的延长线上”建立起来的。这种概括是符合事实的。原子论思想不仅是牛顿全部科学研究的基础,而且在近代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的研究风格。爱因斯坦把这种习惯于用原子观念分析科学现象的研究方法称为“牛顿研究纲领”。汤川秀树认为,原子论和欧几里得几何都是希腊文化所仅有;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缺乏这二者,所以“从中国式的自然哲学向我们所知道的近代科学或精密科学转化,不能不产生很大的困难”。中国古代有无原子论?这也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肯定者有之,否定者亦有之。主张中国古代有原子论者的主要根据是两个古代命题:其一,《庄子·天下篇》:“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其二,《墨经》:“非半弗@①则不动,说在端;”“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他们认为:命题一的“小一”即是“原子”;命题二的“端”具有与原子相同的不可分割性,是典型的原子概念。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对西方原子论作了片面的理解。原子论作为古希腊一种哲学本体论,所要解决的是万物本质问题,它不仅假定原子是形体上不可分的,而且更强调原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这是原子概念的两个基本判据,二者缺一不可。主张中国古代有原子论的人,往往只注重原子的不可分性判据,而忽视了原子的本体论判据。上述两个中国古代命题都是讨论物体的最小

几何尺寸问题,“小一”是几何点,“端”是几何点或面,虽然它们具有类似于“原子”的不可分割性,但并不具有构成万物本原的本体论意义,人们至今也未发现一条明确论述“小一”或“端”是宇宙万物共同本原的古代资料。因此,说它们是“原子”,理由并不充分。李约瑟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停顿在原子论的大门口,而从来没有进去过。”这种评价较为公允。中国古代确实没有形成具有原子论内涵的自然哲学理论。所以,汤?秀树认为中国由于缺乏原子论而影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是有一定道理的。

1993年4月27日,着名美藉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香港大学作了一个题为“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的重要讲演,在谈到阻碍中国萌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时,他列举了五条原因,其中与科学文化有关的占三条,它们是:中国传统学问偏重于人文哲学;“教育制度里缺乏自然哲学”内容;传统科学“缺少准确的逻辑推理的传统”。杨振宁同样强调了形式逻辑和自然哲学的重要性。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前,“自然哲学”是个综合学科概念,泛指与探讨自然界有关的各种理论和思想。杨振宁认为,在促进近代科学在欧洲产生的诸因素中,与技术相比,文学艺术方面的进步“有更大的影响”,因为“它们使欧洲文化迈入了新的时代”;但“自然哲学的进展恐怕是最匾 模 蛭 蒲У拿妊孔急噶朔饰值耐寥馈盵5]。他的这番话是针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文化的状况而说的,但对于说明中国的问题很有启发性。中国传统学术偏重于人文哲学,教育制度轻视自然哲学的教育,这些都是历史事实。从汉代开始,统治阶级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文化政策,各个朝代始终把“孔孟之道”、“四书五经”作为最高学问。各类学校多以教授儒家经典、伦理纲常之类的人文内容为主,很少设立自然科学科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对发展自然科学有直接贡献。杨振宁强调自然哲学及科技人才培养在近代科学产生中的重要作用,是完全正确的。

以上三位物理学家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虽所作出的答案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但基本上都是从传统科学思想文化方面分析问题。原子论和自然哲学属于古代科学思想,形式逻辑和科学实验属于研究方法,这些都是建立近代科学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自然科学家们之所以习惯于从科学发展的思想文化方面找原因,除了因为他们对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问题比较生疏外,还因为职业关系,他们对科学的本性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尽管他们不是科学史的专门研究者,对科学史问题的认识不一定全面,而且上述有些观点也不是他们最先提出来的,但由他们所提出的或者由别人提出而被他们所认可的一些观点,却是富有启发性的,应当受到科学史界的重视。

2 政治经济因素决定论

阻碍近代科学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很多,除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外,还有社会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一种社会活动的结果,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形式逻辑理论和原子论学说早在古希腊既已有之,为何欧洲在古代和中世纪都未产生近代科学,而只有在文艺复兴之后的资本主义制度兴起时代才能产生?可见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只是近代科学产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近代科学之所以不能在中国产生,不能单纯地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内部去寻找原因,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

和资本主义何以在中国始终得不到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许多科学史家认为,在影响近代科学产生的诸多因素中,社会政治经济因素最为重要,起决定性作用。

已故着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是当代世界公认的中国科技史研究权威,他虽然承认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对促进科技的发展都很重要,但强调得更多的是前者的决定性作用。1961年7月,李约瑟在牛津大学科学史讨论会上作了一个题为“中国科学传统的贫困与成就”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无论是谁想要解释中国社会未能发展出近代科学的原因,那他最好是从解释中国社会为何未能发展商业的以及后来的工业的资本主义入手。”他甚至相信:“如果中国社会曾可能出现类似于西方的社会和经济的变革的话,那么在那里也许本来是会出现某种形式的近代科学的。”针对有人认为中国的汉字是表义文字,对于近代科学的产生是“一个强大的障碍因素”,他指出:“我们强烈地倾向于相信,假如中国社会的社会经济因素也像在欧洲那样允许或有利于近代科学在中国诞生的话,那么,早在三百年以前中国文字也许就会变得适合于科学的表述了。”在为纪念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出版25周年而写的论文中,他同样表示:要回答近代科学为何不在中国产生而产生于欧洲这一问题,“首先要到不同文明的社会结构中去寻找,到知识分子结构和经济结构里去寻找”。后来在《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他又明确表示相信:“经过对中国与欧洲之间社会与经济类型之差异的分析,当事实材料完备之时,我们终会说明早期中国科学技术之先进以及现代科学仅在欧洲之后起的原因。”他表述这类思想的言论很多,仅由上述几例已充分显示出其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决定论思想。

一般认为,国际上科学史发展的趋势是,80年代以前以研究科学发展的内史为主,即主要研究科学知识本身发展的历史,研究科学概念及理论产生的内部因素;80年代开始逐步转向研究外史,即研究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史,研究科学产生的社会根源。其实,早在科学史研究全面转向好多年以前,李约瑟在前苏联科学史家黑森等人的研究风格影响下,已经从外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科学史问题了。长期以来,西方科学史界偏重于科学的内史研究,在这种学术背景下,李约瑟大力提倡从社会结构和经济因素方面分析中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悬殊的原因,这是其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

日本科学史家薮内清也强调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他在与汤川秀树的对话中指出:“中国科学,由于政治情况以及各种社会情况而未能产生近代科学。通观中国全体,我想这是否和西方的中世纪相同,但又和西方不完全相同。在中国没有产生足以动摇中世纪的力量。这不正是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吗。”近代西方“动摇中世纪的力量”是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因此薮内清的意思是说,中国近代未能产生类似于西方的那种足以动摇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观念和社会制度的力量,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近代科学。日本学者汤浅光朝也同样认为,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是由中国社会庞大的官僚机构和窒息在其中的中国工商业的特点所造成的。

国内科学史家多数也是主张着重从科学发展的社会因素方面考察问题。由杜石然等一批学者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即明确指出:“近代中国科学技术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由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束缚所造成的,而近代科学之所以能在欧洲产生,其根本原因也是由于新

兴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首先在欧洲兴起的结果。”可以说,这种观点代表了国内科学史界的基本看法,许多讨论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的文章都阐述了这种观点。

近代史表明,15至17世纪,欧洲逐步由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新兴资产阶级产生后,除了必须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与封建主义和宗教势力展开斗争外,还必须大力发展工商业生产,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因此他们对发展科学技术提出了空前的要求,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由此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对近代科学的产生有很大推动作用。中国近代的社会状况远不如西欧对于发展科学技术有利。15至17世纪,中国虽然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始终未得到应有的发展,整个社会仍然是保守落后的封建社会。社会需要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由于中国近代仍处于经济增长缓慢、思想僵化保守的封建社会,缺乏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那种因发展经济而对发展科技的巨大需求,因而不可能像欧洲那样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研究对象、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有效的研究手段。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近代科学不可能产生。所以,科学史家们认为中国近代落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是妨碍近代科学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种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毫无疑问,强调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对科学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但我们同时也应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过分地强调外在的东西,易使人忽视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性。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其固有的内在机制,也有其必不可少的外界条件,二者缺一不可。正所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无论单纯从传统科学文化方面还是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都难以全面合理地解释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单独强调哪一方面都有片面性。我们应当用辩证的综合的观点分析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3 现实条件决定论

在探讨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方面,着名科学史家席泽宗院士提出了一种新观点。他明确认为:“近代科学产生在欧洲并得到迅速的发展是由当时当地的条件决定的,不必到1400多年以前的希腊去找原因。自16世纪以来,中国科学开始落后,也要从当时当地找原因,不必把板子打在孔子、孟子身上。”[10]从“当时当地找原因”,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一种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事实上,前述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决定论把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根本原因归结于中国未发展资本主义和中国近代未产生动摇中世纪封建统治的力量等,也都是从近代现实条件考察问题。不过现实条件是多方面的,并非只有社会政治经济一个方面。近代科学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和学术文化背景。立足于当时当地看问题,对近代科学产生之前(即14至17世纪)中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思想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特点等作一番全面分析比较,不难看出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一些具体原因。

首先,从中西方近代政治经济条件来看,如前所述,西方近代已逐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却仍处于落后保守的封建社会。中西方社会制度和经济条件的不同,决定了对发展科学技术的不同要求。由于中国近代缺乏对发展科学技术的迫切需要,因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失去了强大的社会推动力。

其次,从对中西方近代各自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社会思潮来看,西方有文艺复兴运动,中国

有明清实学思潮,这二者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很不相同。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统治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涌现出一大批文化和科学巨人,他们赞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主张恢复古希腊学术文化传统。古希腊学术以崇尚理性、讲究逻辑和注重探索自然万物的本原为基本特征,这些正是建立近代科学所需要发扬的科学精神。所以,希腊古典文化的复兴,为近代西方造就了一种理性主义的研究风格,培养了人们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正因如此,西方人在努力解决日常应用技术问题的同时,有一部分人专注于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原因和规律问题,取得了一批基础性理论成果,使近代科学研究走上了正确发展道路。中国明清时期实学思潮盛行,以“崇实黜虚”、“经世致用”为时尚,正所谓“君子为学,要之在具夫济世之资”[11]。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人们只能以研究能切实解决国计民生的技术应用问题为己任,很难有人会对诸如自由落体、圆周运动、光程最短之类的现象产生兴趣并认真钻研。中国古代科学研究一直具有实用主义的倾向,近代实学思潮加重了这种研究风格,以致于近代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具有明显的实用型特征。所以实学思潮虽然有其注重实际、不务空谈的合理性,但也有其轻视理论的狭隘性。可见,明清实学思潮尽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因其轻视理论却不利于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第三,从中西方近代哲学对自然科学认识活动的影响来看,二者的差距也很明显。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如果缺乏哲学认识论的帮助,就是一堆原始的混乱的东西。从对自然科学的作用而言,哲学的价值在于锻炼思维、启迪智慧,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帮助。西方近代哲学以认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解决了认识的和理性的方法论问题,为近代科学认识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然而,中国古代哲学对认识论的研究一直不够充分。明清哲学以理气之辩、心物之辩、格物致知、知行关系等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的“格物致和”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个重要认识论命题,但直到明清时代中国古人却一直未能解决“格物”的方法问题。中国传统哲学始终未能对诸如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的作用、认识活动的基本程序、建立理论的一般方法等科学认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因而未能形成一种对自然科学认识活动有切实指导意义的哲学理论,即未能提供有效的方法论指导,这同样不利于近代科学的产生。

最后,从中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来看,二者的差距更为明显。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维萨留斯的《人体结构》的出版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兴起,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在这期间,西方人取得了一系列关于自然规律的理论成果,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笛卡尔的解析几何学、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费玛的极值原理、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和惯性运动定律、惠更斯的向心力定律、笛卡尔的动量宇恒原理、波义耳的气体运动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等等,这些成果为近代科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这说明近代西方人重视探讨有关自然现象的理论问题。与此相反,中国这一时期却仍然是热衷于发展实用知识,很少研究自然科学理论问题。在明代和清代初期,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有程大位的《算法统宗》、邢云路的《古今律历考》、王锡阐的《晓庵新法》、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朱载yù@②的《乐律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和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等,这些成果具有明显的实用型特征,缺乏一般性理论研究。这种实用知识虽然能较好地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但却无法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所以,近代西方的科学探索方向已接近于近代科学的门槛,而中国的科学研究离近代科学还相当遥远,也就不可能产生以逻辑性和实证性为基本特征的近代理论自然科学。

明代和清代初期存在的上述这些不利因素,都是阻碍科学发展的原因,由此即可说明中国为何未产生近代科学。事实表明:“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现实的需要和提供的条件才是科学发展的更重要的动力。”[10]尽管如此,我们在强调阻碍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的种种现实因素的同时,仍应认真分析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和社会状况等传统因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科学的发展毕竟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古希腊的原子论思想和形式逻辑方法对近代科学的形成有过重要帮助。如果仅从西方近代当时当地的情况看问题,就会忽视古代科学文化成就对近代科学的贡献。同样,对于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我们也应既要作横向的静态考察,又要作纵向的动态分析,只有纵横结合才可能全面地历史地说明问题。

4 综合因素论

从目前的认识水平看,关于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问题,上述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以及近代当时当地的原因,都能从某些方面说明问题,但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性。若把这些因素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则会把问题说得更为全面、合理一些。

美国科学史家席文把近代科学的产生称为科学革命,因而把“为什么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这一问题表述为“为什么中国在科学革命上未能领先于欧洲”。其实,不论怎样称谓,问题的性质并未改变。在《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科学革命》一文中,席文对科学史界一些流行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科学史家的一系列认识方法都是有问题的。其一,不能不加批判地认为欧洲是近代科学的根本发祥地,因为如果看不到亚洲文明与欧洲文明之间长期不断的交流,如果忽视外来技术和资料对欧洲经验的影响,将会在最根本的问题上产生误解。其二,在分析科学革命问题时,如果仅根据非欧文明缺乏欧洲科学革命的某一个重要方面,就认为一切根本变革就不可能在那里发生,这只是一种“武断的假设”,因为这种观点并未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明。其三,科学史界在评判非欧文明史成就时,总是以其是否领先或接近于欧洲早期科学或者近代科学的某些方面为试金石,这是一种“误人不浅的观点”,因为这样做会促使人们只着眼于近代科学的直接渊源的探索和贬低对其他文明的科学探索,从而妨碍人们下功夫按那些科学探索本身的价值理解其意义。其四,科学史家企图单就智力或社会经济两个因素之一进行考察,就可说明科学革命问题,这只是一种谬论。其五,如果认为中国未能在近代科学上胜过欧洲是智力因素造成的,或者把中国科学的落后看成是社会或经济落后造成的,这两种绝对化的解释都是不恰当的,因为智力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区别或者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区别,并不表现在科学史事件中,而是只表现在科学史家的思维习惯和专业性联想中。他警告说,如果不能深入细致地研究与某种文明有关的各种传统,真正了解科学与文化、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个人意识之间的普遍关系,科学史家将会被自己狭隘的思想观点所束缚[12]。

应当承认,席文指出的这些现象,科学史界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存在的。事实上许多科学史家都或多或少地犯有席文所批评过的上述错误。尽管他的言词有点激烈,但批评还是合理的、深刻的。按照他的观点,前述几位物理学家从中国传统科学文化方面找原因(席文称之为“智力因素”论)和李约瑟等一批科学史家所强调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决定论,都有其片面性。他认为,不应简单地区分“智力因素”和“社会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应全面综合地考察科学史事件的各种具体情况。

关于如何回答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这一问题,席文认为,只要深入完整地了解中国历史上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们的情况,就可能使问题得到突破。具体地说,应深入研究这样一些问题:欧洲的技术思想与中国的其他思想有何关系?中国历史上有些什么样的“科学共同体”,这些共同体对哪些认识对象感兴趣,合理地解答了哪些问题,哪些事物尚未得到解释?这些共同体与社会其他人员的关系如何?各种学科为哪些社会目标服务?知识分子对同事的责任怎样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一致起来?如此等等。他相信,一旦对这些问题认识清楚之后,人们就不会再问:“为什么向近代科学转变没有最先在中国发生?”[12]显然,他的这套研究纲领有点科学社会学的味道。即使这种设想付诸实施,是否真的会使人们不再被“李约瑟难题”所困惑,结果仍值得怀疑。尽管如此,他的观点对于探讨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以及其他科学史问题,都还是颇具启发性的。尤其是他对科学史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和简单

化倾向的批评,是相当深刻的。他主张,研究“科学革命问题”,目的不是局限于辨明其内在的是非曲直,而是促进对文明史中科学技术现象作全面研究,在未作深入具体的综合分析之前,任何急于作出结论的作法都是武断的。显然,席文提倡对问题作综合分析研究。

事实上,李约瑟和薮内清等人在强调社会外因论的同时,也未完全忽视其他方面的因素。李约瑟在《中国科学传统的贫困与成就》一文中即指出:为什么近代科学倏然出现于伽利略时代的西方?为什么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东方亚洲文化在把自然知识用于有用的目的方面远比欧洲更卓有成效?“只有对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社会的和经济的结构进行分析,并且不要忘记思想体系的重大作用,才能最终对这两个问题做出解释。”在第15届国际科学史会议开幕式的讲话中,他也表示:“相信不同社会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必须和他们之间的知识差异的各种因素一起来考虑”,才能解决上述问题。薮内清在其《中国科学文明》一书中也承认:要回答为什么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没有发展起来这个问题,是不容易的,“因为其原因不是单一的”[13]。同样,国内科学史家在强调社会制度这一阻碍中国产生近代科学的“根本原因”的同时,也主张“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这些均表示了综合因素论的思想。

近代科学的产生是个极其复杂的历史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地理环境、人才培养、经验知识的积累、科学思想的启发、形式逻辑理论的帮助、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哲学认识论的引导、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科学理论研究兴趣的培育、数学计算方法的发明等等,这些都是促进近代科学在欧洲诞生的基本因素。因此,我们在探讨中国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时,也应从这些方面作综合分析研究。学术界对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原因的考察,多数是运用分析比较方法。先分析欧洲有哪些因素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然后再考察中国近代是否具备这些相应的因素,从而把原因归结于那些相应的缺失因素上。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席文所说的缺陷,即所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程度的“武断假设”色彩。这是由于许多这类比较研究过于粗略简单,缺乏深入具体的分析论证。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缺陷会逐步得到克服。

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的原因的讨论,除本文以上所述及的观点外,还有从汉字结构、地理环境、传统思维方式,古人研究兴趣等方面考察问题的。这些探索都是有价值的。

全面探讨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进而作出正确的解答,这种研究既有学术价值,也对我国未来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这方面的探讨也应防止两种倾向:其一,这类比较研究多以西方传统科学文化模式为标准,因而容易掩盖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固有特点,易使人忽视中华古代文明的独特优点。其二,考察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时,不要把问题变成了欧洲传统文明的成功史和中国传统文明的失败史,也即不要以是否有助于近代科学的产生作为评价中西方古代文明优劣的标准。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各自都有成功和不足之处。我国的印刷、火药和指南针三大技术发明传入欧洲后,即对西方近代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产生过重要促进作用。我们既应看到自己历史上的不足,也应看到历史上的成功,以客观的辩证的观点评价中华文明发展史,从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利于促进当代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574

2 李约瑟。科学与哲学,1982(1):35,31,29,6

3 汤川秀树,薮内清。科学史译丛,1981(2):2,6

4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15

5 徐胜兰,孟东明。杨振宁传。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69,266

6 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331,330

7 沈铭贤。学术月刊,1996(4):26,28

8 李约瑟。自然杂志,1990(12):827

9 魏屹东。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11):27-32

10 席泽宗。科学,1996(4):34,34

11 王廷相。慎言·君君

12 N·席文。科学与哲学,1984(1):5-27,34

13 薮内清。中国科学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史分期的一般规律和标准,进而将中国20世纪科学技术史划分为8个时期,并分析了其中每一个时期的划时代事件。 (一) 任何一部科学技术史,都应是科学技术发展曲线连续和间断、平滑和曲折、仰或缓慢渐进和急速推进依次呈现或交替呈现的历史。但是,历史轨迹的这些对立状态,又无不统一于一定的历史坐标上。 在众多的历史坐标中,重大历史事件占据重要历史地位,它相当于坐标原点,起着划时代的作用。世界科技史上,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酝酿和发表就属这类事件。事件发生过程中,科学技术以间断、曲折、急速推进的形式发展着;事件发生前或后,则以相对连续、平滑和缓慢渐进的形式增长着,并且发生前和发生后又有所不一样,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性质上,在此之前可能属古代科学,之后则是近代科学了。 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可以是内在的,也即是以改变科技发展轨迹的科技思想的产生或科技成果的建立。这种事件由于表现为科学技术本身,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比较直观,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以此作为分期的依据或标准的作法,往往用T?内史体系中。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也可以是完全外在的,也即在事件的科技性质不显著,或者不考虑科技成果的情况下,把足以结束科技运动的己有轨迹或可能导致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的环境性事件,如政治、经济、思想等,作为分期标准或依据。这种事件由于表面上看来与科技无关,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是隐蔽的,有时甚至不易被科技人员接受。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对科技史深层次的分期。这种作法往往在典型的科技外史中使用。由于上两类事件,在科技史的分期中,各具有特殊的有利之处,也各具有局限性,这就导致了以科技成果和环境性事件的合作用作为划时代的事件。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一科技史的每一时期的划分中,始终贯彻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与环境性事件统一的原则;一是各个时期不同,两方面的判据间或运用,如第一、二阶段间,以科技成果划界,二、三阶段间则以环境性事件分期。一般情况下,以前者为主,因为环境性事件毕竟是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环境方面的事件,环境对科技的影响不仅存在,而且或迟或早会表现出来,也即一定的环境对应于科技的一定运动。人为地隔离或间或使用两方面判据,由于二者的不同步,会导致分期失准,进而不科学。这种两重标准统一使用的作法,常出现在内、外结合史中。 统一运用科技成果性和环境性的事件作为划时代的标准,比单纯使用某一方面,对于描述科技史,要有利些。科技成果的产出与环境性事件的发生,在不同的时候,互为因果关系。这样,就要求既陈述科技成果的产出情况;又交待与之相应的环境材料;还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于是全分位、立体式地展示了科技的发展。 环境因素方而的重大事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本质的影响还是科技体制的变更。科技体制不仅决定对科技人员的政策、反映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还决定对科研的投入、国际科技交流、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因此,对

浅谈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浅谈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篇一 古代的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化,长期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科技中心。 然而近代以来,世界的科技中心转移到了西方,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逐渐拉大。 本文从四方面谈了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关键词:封建社会;科技落后;封建专制;传统文化;教育改革有很多人在讨论中国为什么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文化,但是到了近代却一落千丈。 然后从封建体制上,传统文化上,封建教育制度上列出这样那样的长长的弊端,大有要把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文化鞭尸的气势。 但是仔细想一想,这样的问题和解答的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中国的封建制度、儒家文化不只是在近代才存在的,而是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弊端也存在了两千年了。 为什么古代中国的科技灿烂,唯独近代就落了?所以上面的问题的解答两者都存在问题。我大胆的认为,整个世界在近代以前没有科学,只有技术。 所以科技无从谈起。 科学需要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在近代之前这种体系根本就没有建立。 比如说力学方面,难道说发现“两个不同重量铁球同时落地”就叫科学吗?难道发现你推别人时自己也会后退就是科学吗?表象的发现不是科学,只有当牛顿出来时,才有了力学的科学体系。 科学的力学解释了我们生活中一系列疑问,各种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等等才会依托经典力学基础发展起来,同时会把古代所谓的“科学”纳入进来。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是因为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是因为地球引力大小与质量正相关,你推别人自己受力可以再牛顿第三定律找到解释。 我们会发现难道难道更谈不上谁的科技强于谁了。 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的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从公元前6世纪到1500年,中国的科技成果在世界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一直在54%以上,所以中国长期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科技中心。 然而从16世纪以后中国科学技术逐渐落后,到了近代一落千丈,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逐渐拉大。 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与局面时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在近代社会一度衰退呢?正确面对和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对于我们建立科技强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现就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作一分析。 一、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政权的长期存在,是阻碍我国科技发展最主要的原因与西欧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给近代科学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相比,中国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直接限制和否定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是政治制度早熟的国家,在经济基础上没有做好统一的准备的时候,政治上就已经建立了帝国制的中央集权制,这使得必须在政治、文化上动用一切力量去遏止小农经济固有的分裂倾向。 那么怎么才能遏制呢,就要是要求全国整齐划一,在政治政策、文化上都要趋于一致,不能搞特殊化,但是各地又是有差异,强行要求各地一致会产生中央与地方的冲突。 统治阶层为了消弭冲突,在文化上就会倾向于追求一统,追求不求变不求新的文化,因为任

浅析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2008年5月第21卷第3期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Vocati onal I nstitute of Ecol ogical Engineering May 2008Vol .21No .3 浅析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牟 伟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80) 摘 要:近代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产生,一直是个没有确切定论的难题。没有产生的原因,也涉及到很多因素。 一个事物的产生、发展或者相反,都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从这一角度对此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近代;中国古代;西方;科学中图分类号:N09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7-12-14 作者简介:牟伟(1982-),女,黑龙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科技史研究。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当时的世界可谓遥遥领先, 四大发明为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就是在这样有着光辉的古代科学历史的中国,却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究其原因又是什么呢?事物的发展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因此,、外因两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1 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主要是涉及到近代科学产生、发展的内部机制,以及由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否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问题。 近代科学的内部机制应该是逻辑性、真理性、简单性和创新性。1.1 近代科学的特点 (1)近代科学有严密的逻辑推理,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它是依据观察实验所提供的材料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从而揭示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这就要求把自然现象控制在人为状态下进行观察,即科学实验方法。 (2)近代科学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近代科学知识不是零散分散的,而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把各个相关部分在理论的高度上组织成一个结构严谨的知识体系。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等,都经过严密的数学运算建立起自己系统的理论体系。 (3)近代科学的分科特点。近代科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分科,把自然科学和哲学分开,把自然界分成各个领域和侧面进行研究。例如,把自然界分为地质界、生物界等等。地质学又可以分为地层学、矿物学、岩石学等等。近代科学对自然界的研究更加具体化,这就区别于古代科学把自然界作为整体来研究。 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这与西方科学的内部特点是分不开的。1.2 西方科学的特点1.2.1 采用分析方法 从古希腊开始,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就已经显现出把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转化成对物质层次的认识的端倪了,并且成为现代原子论的前身。这就与整体的方法有所不同,已经开始采用分析的方法来认识世界。近代科学的分解研究方法也得益于此。1.2.2 采用逻辑方法 西方科学很大的特点就是运用逻辑方法研究问题,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例如,数学方面,古希腊人偏重几何学研究,重视数学推理和证明。后期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把以往的几何学知识进行了总结,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几何学理论体系。古希腊人所采用的逻辑方法就形成了西方近代科学内部的主要机制,即逻辑性。1.2.3 科学实验方法 西方科学研究很注重科学实验,并且大部分科学理论都是通过科学实验建立的。伽利略堪称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他通过一些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并且还从逻辑上论证了重物先到达地面的不合理性,从而彻底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他通过斜面实验,还总结出了惯性定律,即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物体将保持其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状态。伽利略通过科学实验做出了许多发现,他的科学实验方法成为了后来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3 中国古代科学的特征1.3.1 重实用,轻理论 作为经验科学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由于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所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都比较偏重于实际应用,理论性不强。因此,很难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农业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因此,农学成为许多学者所关注的学科,就产生了许多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而天气、时令又对农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天文学也在中国古代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浑天仪》、《天文》、《天文星占》等著作。但也都是实用天文学,主要用于制定历法。虽然积累了大量天象观测记录,但没有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1]。1.3.2 重整体、直觉、模糊、体悟的理解问题的方式 中国传统科学的整体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对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喜欢从整体上去把握,不善于分析部分,忽视部分的力量,把和谐统一作为最高境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医学。《黄帝内经》以阴阳说和五行说为据,强调人体的有机整体性。 中国传统科学的直觉性、模糊性、体悟性的特点也十分明显。虽然从日常经验和自身感受出发,可以提出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但却始终停留在“只知其 — 221—

浅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b8890748.html, 浅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作者:龚圣贤 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0年第08期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但当西 方国家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近代科技开始迅速发展时,中国科技则发展缓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探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可以“以史为镜”,知耻而后勇,明白大力发展中国现代科技的重要性。 一、落后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近代中国科技的产生、发展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里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 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马克思这段 话明确指出,近代科学只能在资本主义的欧洲首先产生。因此可以说,近代科学之所以能在欧洲产生,根本原因就在于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首先在欧洲产生;而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受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旧生产方式的束缚、影响,具体而言表现为如下六个方面。 第一,腐朽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近代科技的产生、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 形态是自然经济,这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形态不可能产生近代自然科学,因为它的技术发展局限于手工业生产,技术不可能成为商品,技术改进和转移缺乏社会经济动力。我国早在明朝中后期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统治者反而变本加厉地推行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的政策,结果是严重地抑制了商业资本的发展和手工业进一步向工场手工业转化,使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 式被扼杀在摇篮之中。社会生产得不到发展,对科学技术发展也提不出迫切的要求,这样近代科技就得不到生长的土壤,失去了它发展的最根本的推动力。因此中国的科技只能在日趋腐朽没 落的封建制度的旧轨道上蹒跚而行。 第二,闭关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天朝大国思想显得更加突出,统治者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导致国人的思维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严重妨碍了东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交流,扼杀了先进科学思想的成长,使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因缺乏新陈代谢而日益萎缩。这种天朝大国思想和 闭关自守政策的产生,都源于封建制度的保守性和反动性。因此可以说,垂死的封建制度不但消磨了中国近代科技产生的内在潜力,而且还力拒外部积极因素的传入,因此中国近代科技落伍是历史的必然。 第三,封建专制的思想文化统治,是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封建统治者为了实现长治久安,大力加强思想专制统治,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更多的是“焚书

通史版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检测十三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__西学东渐

课时检测(十三)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西学东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江淮十校联考)近代思想家魏源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这一言论说明魏源主张 ( ) A.改革体制,中体西用B.兴利除弊,变革政体 C.经世致用,改革旧法D.变通治法,提倡工商 解析:选C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故A项错误;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不涉及政体变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魏源主张变革,是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故C项正确;魏源并未提倡工商,故D项错误。 2.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 ) 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 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社会变革意识淡薄 D.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 解析:选C 《海国图志》反映了社会变革思想,而这一时期中国却没人重视,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缺乏变革社会的意识,故C项正确。 3.《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 ( ) A.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B.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 C.实行全面发展的方针D.旨在培养新时代公民 解析:选A 材料“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可知晚清留学教育制度始终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以最终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 4.(2016·佛山二模)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 ( ) A.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B.知识阶层民族意识觉醒 C.清政府外派使节不得人心D.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 解析:选A 材料中任命郭嵩焘为驻英公使的行为受到部分人的反对,这体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阻碍了近代化进程,故A项正确。 5.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在研究“李鸿章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关系时,以下材料中最有史学价值的是( )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分析 从类人猿到进化成人类,再到后来,人类学会用智慧,出现了文明和科技。历史的车轮慢慢行进,一切一切都在不停得变化。四处都存在着竞争,科技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因素。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都希望中国能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希望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现实并不是这样,近代的中国科技落后,被帝国主义踩在脚底下,没有自己的主权。为什么中国科技在近代会一度衰退了呢? 中国的科学技术什么时候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很难画出一道杠杠来,一般认为自明朝中叶。因为元朝马可波罗来华的时候,还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看得傻了眼。明初,中国的航海技术和装备还优于西方,但到1492年,即明弘治年间,哥伦布的船队已经到了美洲,我们却放弃了海外探索。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的时候,西方在天文、历算和火器方面已经明显领先于中国了,以至于徐光启等官员要虚心地向他学习。中国为什么落后了?众说纷纭。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 一,历史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太漫长,缺乏产生近代科技的动力中国的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6年春秋战国到1840年鸦片战争,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又最迟走出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历史最长的国家。中国的封建统治对科技发展的阻碍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近代中国封闭的环境削弱了国人的创新思维导致国人创新思维减少的环境因素主要指落后的社会制度、闭关锁国的国策等。没有了创新思维,何来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又怎能不落后? 首先,近代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压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西方在16世纪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快速兴起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对科学技术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从而激活了人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创新。而当时的中国却仍然停留在更加完善的封建主义社会,它不但严重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在思想领域压制创新思维。统治阶级内部的保势力反对变革,这是阻碍中国人创新思维发展的一块大绊脚石。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从16世纪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以至于在先进的基础上并未产生世界意义的近代科学。为什么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讨论。这个问题,国际科学史界都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我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我的观点。首先这一时期中西科技成果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差距加大。在内容上,中国在科学上的主要成就大多属于应用科学,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而同一时期西方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理论科学。科学家努力的重点,不在于实际的应用,而在于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探索。在研究方法上,西方科学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大多使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而中国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代表古希腊数学最高成就的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标志近代科学诞生的牛顿力学,都是充分运用形式逻辑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形式逻辑就没有近代和现代科学。同样,关于实验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缺乏观察和实验研究,牛顿力学也是不可能建立的。物理学如此,近代诞生的其他学科门类亦如此。因此爱因斯坦强调逻辑和实验在近代科学建立中的重要性,是十分正确的。然而,有充分的事实证明,虽然我国古代提出了不少辩证逻辑思想,但形式逻辑却很不发达,始终未能发展出一套构造科学理论体系的形式逻辑方法。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实验方法也未在我国近代获得广泛运用和发展。由于这两方面条件的不成熟,中国当然很难产生近代科学。 二,经济原因

近现代科学的重大发现都产生于欧洲的原因

第一次科学革发生于16、17世纪,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代表,初步形成了与中世纪神学与经验哲学完全不同的新兴科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后经开普勒、伽利略,特别是牛顿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的推动资本的原始积累使资产者获取了大量金钱英国资产者对外的殖民掠夺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原料来源和对外贸易市场。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的长期发展导致了分工日益发达和生产技术进步 件。英国人瓦特在已有蒸汽机的基础上蒸汽机。19世纪40年代 第二次科学革命发生于19世纪,以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的重大理论突破为内容。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等成就,这三项重大成就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1834年 1882年法国的一位电气技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远距离直流输电实验线路。1890~1891年 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从20世纪40年代末起,开始了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这场震撼人心的新科技革命发源于美国,尔后迅速扩展到西欧、日本、大洋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涉及到科学技术各个重要领域和国民经济的一切重要部门。从70年代初开始,又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近代科学为什么在西欧而不在中国产生?或者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欧而不是产生于曾经在科技方面领先世界的中国? 若与中国传统科学发展史对照 相关的。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不具有像近代牛顿自然哲学体系那样的可证伪性。即使与亚里士多德体系比较 出现就不足为奇了。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民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向现实世界,注重实践的时代精神,激励着人民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兴起。标志:这个不怎么清楚了,只知道先有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再有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然后就是伽利略证实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的正确性.伽利略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 哥白尼于1543年发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标志著近代科学的诞生。笔者认为其中有二个主要现由。首先,亚里士多德体系虽然自十四世纪经以来,遭到唯名论的彻底批判,仍能维持不倒,其主要原因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摘要:本文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经济原因和文化原因。经济上,市场需求小,不能产生急切需求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的动力,文化上科举制度使人们热衷于求功利,少有静下心追求真理,文化传统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和工艺创新,人们对孟子劳心者和劳力者的理解犯了错误,导致轻视实践。当代中国要发展科技,就要大力发展经济,学校教育不能重实用功利轻自由追求真理,鼓励创新,鼓励实践教育。关键词:中国科技落后经济文化 近代以来,人们反思中国落后的表现和原因,因为中国落后于西方的表现首先是打仗打不过西方人,所以很多人从军事技术不如西方这个现象开始观察和思考,发现中国的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这个科技落后不仅仅是军事技术的落后,还有其他领域的落后。 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发生几次的科技革命,一个是十七世纪科技革命,重视实验,重视数理分析,一个是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的科技革命,主要在电磁方面的科学和技术。而中国的科技落后主要表现为没有发生科技革命,中国的科技仍然停留在重视实用、重视经验积累,多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的这样的模式当中。第二是在传统科技范围里,没有新发明,尽是总结性的科技书目,如《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等。 什么科技落后?主要是经济原因和文化的原因。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再加上工商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使得市场需求难以推动科技的发展。 科技的发展需要社会经济需求,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商品交换频繁,分工程度很高,使得人们越来越渴望开发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产量。于是科技就发展起来。恩格斯说过,促使科技进步的经济动力比十所大学的科研动力还大。可是中国的经济不能推动科技进步。 中国自秦以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中国最主要的经济形式,该经济有如下特征:一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小规模的生产。二是分工简单,仅仅是性别分工,男耕女织。三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主要目的,仅有少量产品投入市场,即自给自足。四是脆弱,容易因为天灾人祸(战争,过重的徭役何炳义、自然灾害)而破产。尽管到清朝的时候,中国的经济的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中国社会仍然是以农为主的社会,这样市场需求小,生产规模小,分工如此简单,生产组织容易破产,怎么能产生推动科技大发展的动力? 看工商业,尽管中国出现全国性市场,大商帮,可是中国的商业发展受到极大阻力,不能使中国进入工业社会的前夜,即商业资本主义时代。扩大市场非常需要工商业,可是当时中国工商业不能这样,因为明清两代政府对内抑制工商业,对外闭关锁国,使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被压制。所以在明清时期的中国,科技的需求很小,导致中国科技得不到飞跃式发展。 中国的文化不利于科技发展。 一是科举的弊端。有人说,科举考试只考察四书五经,导致读书人只知道这些,而不懂科技。其实科举是选拔官员的制度,不是选科技人才,怎么可能在科举制度中加科技考察内容?科举的弊端是使许多人关心功名利禄,很少人静下心追求真理,去提出那些看起来没有实际利益的“为什么”。统治者们宣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鼓励大家参加科举进入仕途,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人们把太多时间精力放在科举,对于那些不适合的人来说就是浪费时间精力,还不如从实际出发,做自己擅长的事。科技发展,需要有人静下心思考问题,许多科技发明都是源于看起来不会有实际利益的“为什么”。总之,科举制度使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仕途,社会上用于自由思考大自然的资源就很少了。 二是中国文化传统不重视科学理论和科技创新。有人说,古代中国的政府不重视科技,不推

中国近现代思潮研究论文

中国近现代思潮研究期末考察论文 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 院系:社会学院 专业:历史学(师范) 班级:09(1)班 学生姓名:姜海燕

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 【摘要】:梁漱溟所提倡的孔学、儒学是用西方哲学改造过了的新孔学、新懦学。他充分肯定西方科学、民主的价值,主张对西方文化要“全盘承受”,不过“对其态度要改一改”,认为中国今天要走的路应是“以中国的态度走西方的路”。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们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反省和“五四”反传统主义的启蒙文化思潮的检讨,复活了儒家生命精神与形上智慧,以现代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承当重建了儒家思想体系。现代新儒学既内蕴着他们自己的文化——社会理想,又对现当代中国人探寻真理、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有着一定影响。 【关键词】:梁漱溟现代新儒学社会主义儒学西方文化 【正文】: 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名理学为特征,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条件下的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的中国文化,早在明末清初就开启了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化的历史闸门。但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及其所实施的野蛮的种族歧视和文化统治,使得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进程未能以自发式形态一线顺畅展开。 而近代西方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新成就,一经产生就有着规范其他地区、国家或民族发展路向的特性。它凭借着先进的科技成就、廉价的商品、雄厚的经济实力、血与火的掠夺,将自己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等强制性推向全世界,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其“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世界”,“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业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西方的入侵及与之相伴随的近代西方文明的无情冲击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仅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还扰乱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发展路向的理性选择,使得本已迭经坎坷的中国近(现)代化进程更加步履艰难。 1840年以后,虽然儒家文化的危机一步步加深,但是作为儒家文化的捍卫者,有一部分儒者,一直没有放弃希望和努力,他们试图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政制,来挽救国家危亡。直到辛亥革命以后,伴随着西方民主政体的在中国的确立和运转,两种价值观的内在冲突越来越显现。 “五四”启蒙先贤中虽曾有人试图阐发中国文化传统之精义,探寻中西文化融汇的途径,但随着反传统呼声日烈,这种探寻在他们那里渐近销声匿迹,而几欲连根拔除式的反传统呼声则成为主潮。这种对于传统摧毁性的批判、反对、否定,并不是依据于学理,而另有其现实的社会与政治背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尊孔复古逆流,特别是针对北洋军阀统治集团利用这股逆流对新思潮横加镇压而发出的逆反性抗议。 形势越来越明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秩序再也不可能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重新统一,儒家伦理的衰落似乎不可避免,这一情况开始让一部分儒者陷于绝望。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就是其中之一,梁济最后选择了以死捍卫自己的信念。 传统的儒家学说已不能解释自身在新时代存在的合理性,不能在新的时代为儒者们树立自信。梁漱溟是梁济的第二个儿子,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继承者。如果要坚守儒家伦理的信仰,梁漱溟必须为儒家伦理寻找新的论证。所幸的是,梁漱溟所处的时代不仅是一个混乱的时代,

浅谈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浅谈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摘要:古代的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化,长期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科技中心。然而近代以来,世界的科技中心转移到了西方,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逐渐拉大。本文从四方面谈了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关键词:封建社会;科技落后;封建专制;传统文化;教育改革 有很多人在讨论中国为什么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文化,但是到了近代却一落千丈。然后从封建体制上,传统文化上,封建教育制度上列出这样那样的长长的弊端,大有要把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文化鞭尸的气势。但是仔细想一想,这样的问题和解答的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中国的封建制度、儒家文化不只是在近代才存在的,而是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弊端也存在了两千年了。为什么古代中国的科技灿烂,唯独近代就落了?所以上面的问题的解答两者都存在问题。我大胆的认为,整个世界在近代以前没有科学,只有技术。所以科技无从谈起。科学需要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在近代之前这种体系根本就没有建立。比如说力学方面,难道说发现“两个不同重量铁球同时落地”就叫科学吗?难道发现你推别人时自己也会后退就是科学吗?表象的发现不是科学,只有当牛顿出来时,才有了力学的科学体系。科学的力学解释了我们生活中一系列疑问,各种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等等才会依托经典力学基础发展起来,同时会把古代所谓的“科学”纳入进来。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是因为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是因为地球引力大小与质量正相关,你推别人自己受力可以再牛顿第三定律找到解释。。。。我们会发现难道难道更谈不上谁的科技强于谁了。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的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公元前6世纪到1500年 ,中国的科技成果在世界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一直在 54 %以上 ,所以中国长期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科技中心。然而从 16世纪以后中国科学技术逐渐落后 ,到了近代一落千丈 , 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逐渐拉大。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与局面时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在近代社会一度衰退呢?正确面对和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对于我们建立科技强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现就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作一分析。 一、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政权的长期存在, 是阻碍我国科技发展最主要的原因 与西欧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给近代科学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相比, 中国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直接限制和否定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是政治制度早熟的国家,在经济基础上没有做好统一的准备的时候,政治上就已经建立了帝国制的中央集权制,这使得必须在政治、文化上动用一切力量去遏止小农经济固有的分裂倾向。那么怎么才能遏制呢,就要是要求全国整齐划一,在政治政策、文化上都要趋于一致,不能搞特殊化,但是各地又是有差异,强行要求各地一致会产生中央与地方的冲突。统治阶层为了消弭冲突,在文化上就会倾向于追求一统,追求不求变不求新的文化,因为任何一种创新,不论是科技上的还是经济生产上的,都会破坏全国均衡的局面,而全国发展过于不均衡就会分裂,这是国家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为了统一,他们宁愿牺牲文化创新、科技进步的可能,强调全国步调尽可能一致,而不是鼓励率先脱贫致富,率先做出科技贡献。 古今中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国家政权的支持和正确的科技政策。在我国的封建社会里, 长期的官僚制度是科学技术赖以发展繁荣的民主制度的死敌, 统治阶级要求科学技术服从自己的利益,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大量的与手工业生产发展有关的与其切身无关的科学技术就得不到重视, 甚至被遏制。历代封建王朝都以农业为“本”, 工商为“末”, 严重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导致中国工商业的落后和科学技术禀赋的先天不足。 明清时期,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封建王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更是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因正当西方国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进步的时候, 中国除了落后的官僚制度和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之外, 还开始实行“闭关锁国”。尤其进入清朝后, 清王朝骄傲自大, 闭目塞听, 一直做着“天朝上日”的迷梦。这使中国成了井底之蛙, 与世隔绝开来, 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正是由于这种夜郎自大的心态, 使得中国即既有任何迅速提高生产的欲望, 也没有进行科学技术革命的要求, 要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前进的最根本、最持久、最强大的力量, 是生产的需要给科学研究提出了多方面的课题, 才会使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步和重大突破。但中国的近代科技既没有自身发展的欲望, 又没有推动力, 也没外力刺激,

中国近当代科学家的故事资料

中国近代科学家的故事 1.詹天佑(1861~1919)近代铁路工程师 詹天佑,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 11岁考取容闳所招出洋留学生习技艺,次年赴美,为中国首批留美官费生。清德宗光绪四年(1878)入耶鲁大学工学院土木建筑科,三年后毕业。归国后,奉派赴福州水师学堂习驾驶,第二年以优异成绩调派赴扬武兵舰服务。光绪十年(1884)应两广总督张之洞之聘任广东博学馆教席,两年后完成测绘广东沿海险要图。从十四年(1888)起献身铁路工程,任工程师,先后主持塘沽天津段、滦河铁桥、津芦段、萍乡至醴陵、潮汕铁路、京张铁路等建筑工程。民国8年(1919)奉命至海参崴、哈尔滨参加协约国西伯利亚铁路监管会。因北方严寒,加以公务繁忙,操劳过度而患病,不久逝世于汉口 2.冯如(l883~1912)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员 冯如,广东恩平人。幼时家贫,12岁赴美国,当童工。工作之余勤于钻研技术。在旅美华侨支持下,曾在旧金山创办广东飞行器公司。溥仪宣统六年(1909)设计并制成飞机,亲自驾驶,试飞成功。后造新飞机一架,航程、时速、高度均达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飞行协会举办的飞行竞赛大会上获奖。宣统三年(1911),拒绝外国重金聘请,返回广州,并带回两架自制的飞机,辛亥革命爆发,参加广东革命军,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革命军陆军飞行队长。中华民国元年(1912)八月二十五日在广州作飞行表演时失事牺牲,年仅29岁。 3.李四光(l889~1971)地质学家 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地质学家。蒙古族。湖北黄冈人。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年以前,长期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竺可桢(l890~1974)气象、地理学家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1910年赴美,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开创中国气象教育事业,筹划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特别是创设高山、边远地区的气象站,开展中国高空探测和天气预报业务,组织编印中国气候资料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了气象研究所。30年代,竺可桢研究中国气流的运行,特别是东南季风和中国雨量的关系。首

最新近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于文明程度较高的古代中国的原因

近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于文明程度较高的 古代中国的原因 科学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科技的现实运用能对科学发展产生强烈需要与动力刺激,而近代科学没有产生于古代中国?这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1、文化圈的单一。从总体上讲,各种文化的早期原始形态,都是侧重于务实的、经验的层面,但相应地也发展出对这些经验与实际生活的理论抽象与总结,而这又因各种文化自身的原因而有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文化圈的竞争与交流则往往可以刺激对那种抽象理论思维的需求。早期的文化圈主要有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及地中海文化圈。前两个文化圈是一个完整的自足的体系,在其四周缺乏可与其竞争交流的同等文化。地中海文化圈则与此相反,这里存在着多元的平行相互竞争的文化,如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犹太文化,这些文化略有时间先后的差异,但都大约在一个较为开放与平等的环境中相互竞赛与交流,不存在某一种文化的完全输出而不输入,这种文化开放态势的发展决定了西方以后两千多年的文化生态。这种具有决定性的文化生态就是古希腊文化与犹太文化在这种竞争中的胜出,前一种文化基于对世界的知性探索,后一种文化根于对生存的宗教超越,这两种态度都孕育着一种科学的精神。当然,一般的观点认为,宗教态度是压制科学的,但实际上,这种观点只是看现象而不看本质。基督教是排斥其不喜欢的科学,但宗教的超越精神却是科学萌生的沃土,它使人不停留在世俗事务层面,而是在人自身的有限生命之外去探求永恒之谜的奥秘。华夏文化圈在早期也是开放的,如春秋战国之际,在这个区域内存在着诸多政权,在文化上也相互吸纳,但从根本上说,这些不同国家的文化内在精神是同质的,都属于三代文化的遗承。唯有楚国文化与北方诸国文化的差异较大,这个时期文化的多元竞争造成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辉煌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最大的一次是佛学的传入,这是两个平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华夏文化的又一次繁荣。但其后,印度文化衰落,中国文化作为一种优势文化,在亚洲大陆成一种优势文化,多输出而很难有真正的文化输入,这样一种封闭的文化独立自足体的形成便势属必然。因为感到无有与自己文化匹敌的优越感必然造成一种天朝大国心态的产生。但相反,地中海文明在进入中世纪后,虽然基督教有一统天下的辉煌,但欧洲不存在统一的国家,到14、15世纪又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如英国文化、法国文化、德国文化、意大利文化、西班牙文化,这些文化又形成一个在空间上并行的竞争态势。

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摘要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但当西方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近代科技开始生机勃勃发展之际,它却反而进展迟缓,越来越落到了西方的后头。中国是古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然而,为什么近现代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转移却到了西方国 治、经济、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认真总结中国科技近几百年来发展迟滞的原因,对于发展中国现在科技文明有许多启示。 关键词 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 正文 从类人猿到进化成人类,再到后来,人类学会用智慧,出现了文明和科技。历史的车轮慢慢行进,一切都在不停得变化。在这个充满竟争的社会,科技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因素。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都希望中国能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希望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现实并不是这样,近代的中国科技落后,被帝国主义踩在脚底下,没有自己的主权。为什么中国科技在近代会一度衰退了呢? 中国的科学技术什么时候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很难画出一道杠杠来,一般认为自明朝中叶。因为元朝马可波罗来华的时候,还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看得傻了眼。明初,中国的航海技术和装备还优于西方,但到1492年,即明弘治年间,哥伦布的船队已经到了美洲,我们却放弃了海外探索。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的时候,西方在天文、历算和火器方面已经明显领先于中国了,以至于徐光启等官员要虚心地向他学习。中国为什么落后了?众说纷纭。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我国封建社会制度抑制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 近代中国的统治制度即封建专制统治制度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16世纪资本主义在西方确立了统治地位并繁荣发展,相反的,在地球另一边的中国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封建专制统治不仅抑制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也严重压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阻碍维,进而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繁荣。 首先,古代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低下而且待遇十分微薄。商鞅提出,管理国家必使利出一孔。中国历代统治者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一着过要求,一方面垄断全国的土地、资源、控制各行各业的生产,独占天下之利并独占一切获利之途;一方面通过选举制和科举制操纵天下人的荣辱沉浮。知识分子舍入仕即无进身的阶梯,科学技术非直接服务于朝廷既无应有的地位。科学事业和科技人员依附于封建专制制度,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 其次,始终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中国古代高品位的科技产品,高水平的技师工匠,几乎全部为统治阶级所支配、所占有。在统治阶级内部,封建等级制度严格地限制着各类科技产品的使用。中国没有产品更新换代的观念和大幅度生产效率的迫切要求。缺乏能够刺激工业和科学技术爆发革命的因素。 再次,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还经常直接限制科技的发展。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是世世代代的个体小农经济和千百年沿袭不变的伦理道德传统。因此,封建统治着对一切非官方科学技术存在天生的恐惧心理是必然的。 而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能提供强大无比的动力呢?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是发达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要求在市场上自由竞争的。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别是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商品的竞争能力,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必然要求,成为一个持续的、

中国近现代思潮

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思潮演变 中国近现代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思潮不断革新。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演变,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各种社会思潮或此起彼落,交相辉映;或就吵未落,新潮又起。或蹒跚前进,或急转直下,形成人类历史上嬗变的异常景象。其复杂性和多变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思想文化变革的重要内容,主要有经世思潮和农民反封建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和新文化思潮及马列主义传播,且一次比一次前进。社会思潮是思想文化变革的动态反应,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又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直接表现,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风尚、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其中价值观念是社会思潮的核心。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坚船利炮的优势撞开中国的国门,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从此与世隔绝,以“天朝”自我陶醉的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漩涡,接受血域获得考验,经历着辛酸、屈辱的种种考验。西方资本主义侵入,把中国推向一个半殖民地的深渊,也唤醒了沉睡的中国,少数爱国官员和一些开明士大夫首先惊醒过来,睁眼看世界。他们在民族危机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支配下提出“师夷”、“制夷”的主张,这是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经世派的最初觉醒,在思想届引起了一场革命。总的来说清王朝在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十的短暂繁荣之后,从嘉庆、道光开始就出现了由盛转衰的迹象,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严重,封建经济基础趋于解体,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弊窦丛生,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商品输出和农副产品的掠夺及鸦片走私日益猖獗,进一步加速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过程。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大兴文字狱,极力提倡脱离现实的考据学和理学,使之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一些有良知的士大夫早就对此不满,他们继承清初学者“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主张改革。其中龚自珍可以说是社会重大转折时代的历史鉴证人,他看到封建“衰世”的症结,提出缓和社会矛盾的改革方案。但是他的思想仍不可超出封建主义范围。龚氏虽不是封建制度的叛逆,他的主张却为旧制度唱了挽歌,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必然到来。而林则徐和魏源则是新经世思想的实践者,主张师夷长技,虽然思想可梦还很肤浅,可是却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开启了新经世思潮,了解到只有开眼看世界,才能摆脱落后愚昧的状况,开始了中国人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寻找救国真理的先河。但是封建统治者的腐败和封建传统的积淀使少数先觉者的呼喊并没有引起社会广泛的注意。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加快封建经济的解体,严重打击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且侵略者大肆侵犯中国领土,践踏中国主权,加深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也加深了中国人民和封建势力的矛盾。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压迫加深,鸦片、商品大量输入,银贵钱贱的现象更加严重,且苛税繁重,封建统治者搜刮民脂,人民苦不堪言,各地人民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农民暴动频繁发生。其中湖南、广东、广西是鸦片战争后全国阶级矛盾最尖锐的地区。广西最为严重,广西山多地少且贫瘠,更有88%的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广西官府横征暴敛,同时持续发生特大天灾。人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饿殍载途,死相枕籍,甚至食人惨事不断发生。在天地会领导下群众奇异不断发生。洪秀全本热衷功名,但四次考试皆未中,于是产生愤世思想,对现实颇为不满,在偶然得到的宣传西方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启发下以拜上帝教为精神武器领导人民起义。是一场历时十四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