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概论笔记+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

政治学概论笔记+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

政治学概论笔记+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
政治学概论笔记+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

内容是多个版本的政治学教材组成的,但基础框架是孙关宏的政治学概论的笔记。

A. 政治与政治学

1. 政治的内涵:

狭义:当代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

【时间上,只涉及国家;空间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

广义:当代政治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及其关系。

【时间上,全部人类历史;空间上,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GL p13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狭义: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广义: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GL p16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政治观(解释历史运动的基本动力和发展规律,从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来认识社会政治现象,从社会政治不断发展的过程来认识社会政治现象,并以经验的观察来分析和认识政治现象的本质)+政治辩证法(把社会政治生活看成一个运动的过程,运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来从社会政治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中去发现政治活动的规律)

具体的:

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 GL pp18-19

【具体方法】

传统政治哲学的:先验设定与逻辑推演,从形而上的角度探讨政治生活的目标、精神、真理等准则及其相应的政体设计。

现代政治科学的:早期,制度研究、历史比较;行为主义,去除价值,数理运用;理性选择理论:个体出发,经济人假设;新制度主义,从制度的动态运作中探求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跨学科的】

政治社会学(政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生物政治学(人的政治行为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政治地理学、政治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政治经济学、政治心理学(政治动机与政治、个性与政治、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etc.拉斯韦尔)GL pp18-27 4. 中西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详见GL pp27-43

5. 政治学概念体系:

结构

层次

应用层面主要概念基本功能

5 政治环境分析性概念:市场、全球化、区域化、国际组织、

国际法等;

综合性概念: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民族国家、民

族主义、爱国主义、区域主义、分离主义等。

说明一个政治体

系所面临的外部

环境

4 政治行为分析性概念:统治、管理、政策、政治参与、选举、

独裁、治理、阶级斗争等;

综合性概念:法治/人治、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等。

描述政治的实际

过程

3 政治组织分析性概念:政治体系、民族、国家、政府、政党、具体说明政治体

结构和制度层面社团、公民、阶级、阶层、主权、权力、权威、政

治合法性、集权与分权、三权分立、宪法、两院制、

官僚、内阁、行政、司法、立法、大众传媒、政党、

君主、总统、总理、压力集团、单一制、联邦制和

邦联制等;

综合性概念:民主制、共和制、君主制、贵族制、

议会制、总统制、极权主义、权威主义、联邦主义

等。

系的内部构成和

制度安排

2 政治文化

和政治意

识形态层

分析性概念:人性、政治文化、政治思想、政治心

理、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等;

综合性概念:无政府主义、基督教民主主义、共产

主义、保守主义、生态主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第三条道

路、原教旨主义、社群主义、自由意志主义、新左

派、新右派等。

阐释政治体系精

神方面的构成要

1 政治哲学

层面

价值性概念:正义、自由、民主、平等、权利、宽

容、福利、自治等。

构成政治价值坐

标系

15J pp43-44

B. 政治关系

6. 政治关系:

~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包含三层递进关系:

由需求引起的利益关系;

为了实现利益而结成的政治权力关系;

由政治权力关系决定的政治权利关系。JCH p37

C. 利益

7. 利益及其内在矛盾:

利益: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利益的内在矛盾:

利益自我实现要求与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这促使不同的人们结成特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使社会利益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必要和可能;

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激发和促使人们去从事积极的谋划活动,以实现利益的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的统一;

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使得利益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又是控制社会生活和政治关系,认识和完善自身,推动社会前进的手段;

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而斗争,使得利益的内容有无限发展的前景。JCH pp41-45

8. 利益关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利益是社会成员结成政治关系,做出政治行为的出发点和动因。人们之所以从事政治活动,其根本动因在于人们实现自己利益的要求;

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社会组织及其制度围绕特定利益而建立,同时为那个利益服务;

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但是实际中,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往往并不采取直接与利益相联系的形式,而是通过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态度、看法、论述来表达;

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JCH pp52-54

D. 政治权力

9. 权力、政治权力及其性质

权力:人际关系中的特定的影响力,是根据自己的目的去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权力的性质:

指向性:权力主体对他人实施控制以贯彻自己意志的能力

强制性:双方关系不对等,一方拥有强制对方遵从的优势(权力资源的非均衡分布)

内在性:权力作为一种内在化的社会关系,在行使之前已被合法化

目的性:以一定利益差别关系为基础,总是出于为某种利益考虑而有意为之的结果(一种利益交换关系)GL p45

政治权力:权力现象和权力行为在政治领域的体现。狭义地说是指公共权力,即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15J p125

政治权力的性质:

◆公共性:作用范围的普遍性、指向的公共性;

◆强制性:“有组织的暴力”,对暴力的合法独占(所有权力的效果最终都取决于政治权力的强制性);

◆工具性:权力本身不是目的;

◆扩张性:自我扩张和膨胀的意愿和能力,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排他性:掌握权力的人不希望其他权力介入而发生影响,专权既是政治领袖个性的结果,也是权力的特性使然。

持久性:政治权力与政治暴力的根本区别所在。GL p51+15J p126

10. 政治权力的构成:

主客角度:

客观构成要素主观构成要素

(1)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1)能力素质:主体最基本的要素,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保证;

(2)物质财富:物质财富可以提供政治活动

的手段,满足人的实际需要;

(2)身份资格:人的社会政治角色;

(3)暴力:包括暴力执行者、暴力组织和暴力工具;(3)理论与策略:理论是对于社会政治目标及其原则的构思,策略是具体情境下如何强化自身、弱化对方的方式;

(4)其他:自然资源与环境、文化传统、客

观形式、人的心理等。

(4)组织。

要素本身角度:

物质要素(刚性的)精神要素(柔性的)

(1)物质财富(1)意识形态:思想的支配力量

(2)组织和规则(2)社会舆论:道义力量,“第四种权力”(3)社会地位(3)专业知识

(4)暴力(4)道德:通过道德评价起作用

15J pp127-131

11. 政治权力的实施:

权威交换说服

特点强力胁迫多重互惠式交换形成一体关系服从的动机畏惧获利义务

制度体现军事的经济的社会的

→“推”(惩罚)与“拉”(奖励)结合→三种基本手段:

?培养政治忠诚,形成政治核心力量;

?利益拉动,形成政治合作;

威胁惩罚,矫正不服从行为。15J pp131-133

12. 社会阶级与政治权力的关系:

阶级:

【列宁的】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他们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些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领导自己索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LJ p76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的政治性决定了社会阶级与政治阶级的关系。

?政治权力的本质是一种阶级统治关系,阶级关系的本质是经济关系。政治权力不得不受制与经济权力。政治权力的普遍性与社会阶级的特殊利益以一种隐秘的方式结合在了一起。

?社会对立阶级的利益冲突必然会上升为政治权力斗争。经济权力产生和决定了政治权力,但是政治权力也反过来会对经济权力产生影响。政治权力的干预不断巩固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优势地位,更使得阶级统治的支配关系合理化了。→政治权力必然成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斗争的核心。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在形式上与政治权力保持相对独立的关系,国家政权以公共权威的形式来统制社会。在国家自主性条件下,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达到了辩证统一,统治阶级越是要借助政治权力维护其经济权力,越要提高政治权力的自主性和统治经济权力的水平。GL pp67-69

13. “新阶级”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新阶级:指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那些既是剥削者又是被剥削者、既是劳动者又是非劳动者的新兴阶层,他们既完成总体工人的职能,又承担资本的职能,一般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被概称为“中产阶级”、“新工人阶级”、“专业-管理阶级”等。

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在资源控制权上,新阶级由于掌握了生产和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在控制生产和管理流程上与旧统治阶级展开了竞争,使得旧统治阶级对政治权力的控制弱化,政治权力服从于行政官僚阶层的偏好和特殊利益。

意识形态上,新阶级形成了区别于旧阶级的自我认同,成为特殊的地位群体。他们往往借助大众传媒等文化力量强化这些认同方式,并向全社会进行灌输,争夺意识形态阵地。

新阶级在争夺社会控制权的同时实际上强化了既有的政治经济秩序,使资产阶级的统治进一步牢固化。在他们的斗争中,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变得高度同质化,形成了单一化的社会认同。GL pp69-71

14. 政治权力分配的不同模式:

1. 精英主义 Elitism

单个的精英集团统治所有的政策领域,精英和大众明显分化。可能导致对民主价值的怀疑。

2. 多元主义 Pluralism

不同的精英集团统治不同的政策领域,精英和大众之间没有明显分化,在这个政策领域是精英,在另外的政策领域可能又是大众。

3. 法团主义 Corporatism

社会中一些群体(主要是经济性的)组合为社团并进入决策程序是实现权力分配的有效途径。国家在与社团的合作中获得好处。社团作为一定社会成员的代表,在承认国家垄断权力的同时也分享了政治权力。群体社团化是决策过程在许多方面得到了非政治化的处理。

4.马克思主义 Marxism

社会的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经济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政治权力也必然集中在处于少数的统治阶级手中。15J pp135-138

15. 权力、权威、暴力的区别与联系

权力&权威:

权威是一种决定性力量,具有自然正当性;权力是有条件的,需借助一定的资源来达成。

权威是非暴力的,其实现乃扎根于人的本性;权力以强制力为后盾,通常为暴力的。

权威是权力正当性的源泉,使权力合法化;权力正是通过对权威的运用而具有强制性。

权力&暴力:

权力依赖与权威获得正当性;暴力不以权威为基础,其达成手段与权威是对立的。

权力为一种社会关系,其实现前提为社会关系的保全;而暴力要彻底摧毁这种关系。

权力是经过合法化了的社会关系,即使无法获得持久性,至少以持久性为目标,依赖相对固定的持久关系来保持其效力;暴力的运用恰恰意味着打破既有的秩序,单纯依靠暴力不可能建立一种持久的秩序。

→暴力与持久性无关,任何国家都不能单纯依赖暴力手段来维持,必须以权力来组建。GL pp49-50 16. 合法性与政治合法性:

合法性:正当性,正统性,公证性,合理性。

合法性的层次:

共同体层次:国家政权力图唤起公民对民族情感、传统文化和共同加之符号的认同;

典则层次:国家政权必须努力证明普遍适用于政治共同体的法律规范,是符合共同体的政体价值观的,从而使公民对典则产生认同;

当局层次:国家政权试图让公民相信,当局统治有利于共同体的维持和发展,当局统治符合普遍的法律规范。GL pp60

政治合法性: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ie. 政府实施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

政治合法性的意义:

关系到政治秩序和政治统治持久性;

意味着政权或制度(regime)的合理性。15J pp144-145

17. (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韦伯的】

类型政治服从之基础适用范围延时

传统型已经确立的习俗或习惯世袭的君主制持久的

个人魅力型领袖的非凡人格或超凡感召力革命型的领袖和政权不持久的

法理型合理的规则和程序现代官僚制持久的

15J p146

18. 政治权力的合法化:

~对政治权力合法性资源的运作。主要手段包括:

传统的文化象征系统:国家政权努力证明其统治是与共同体的共同信仰和道德伦理相一致的;

意识形态手段:以灌输的方式使民众相信国家政权代表的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掩盖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营造一个“虚幻的共同体”;

社会政策手段:国家政权通过有效的社会政策推动社会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让民众相信统治有利于自身福利的增长。GL pp60-61

19. 合法化危机:

西方国家的:福利国家政策能够有效地克服自由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经济失调的不良后果,缓和阶级矛盾和平息劳工运动,但是国家政权对市场社会的干预导致了新的合法化危机,因为它从根本上侵犯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当性即对个人自由权利至上的自然法论证。在合法性愈发依赖于有效性的条件下,如果国家政权对市场社会的干预是有效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合法化危机,问题在于国家干预恰恰显示了它的无效性。【哈贝马斯】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剧烈变革、政治系统的整合程度不足。一方面社会新兴力量所提出的政治要求如果不能加以有效的整合,就会引发政治系统与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价值符号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迅速丧失了整合作用,而新的符号尚未确立,导致~。GL pp61-62

20. 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关系:

政治权力的有效性:指国家政权治理社会的水平,即国家政权能否有效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其达成取决于国家权力运作资源是否充足且得到合理配置与运用。

关系:

●在传统力量根深蒂固的社会中,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并无直接关系。合法性来自宗教、深化或习俗的神圣力量,自上而下获得;

●在传统力量式微的社会中,二者大体上成正比,“祛魅”,合法性由劳动根基上获得,来自政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性,自下而上寻求。合法性与有效性的结合是近代政治的基本特征。

【李普赛】:有效性为工具性的,合法性为评价性的,四种关系:

有效性

+ —

合法性

+ A B — C D

A:双高,eg 美国、瑞典、英国;

B:一高一低,eg 苏东剧变千的匈牙利、民主德国;

C:一低一高,eg 二战时法国傀儡政府;

D:双低,eg 一战后的德国和奥地利。GL p59

E. 政治权利

21. 权利与政治权利:

权利: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利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得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这种资格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

政治权利: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本质上是政治权力主体单个成员利益与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是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统一。政治权利表现为社会成员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在法定范围内进行政治活动的自由,政治义务意味着社会成员在实现自己利益过程中对社会和他人所承担的政治职责; ~是对社会成员的一种特定身份性规定;

~是以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为先决条件和后盾力量。JCH pp77-79

22. 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内容:平等权、自由权、民主权。

作用:

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

有利于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

有利于政治权力主体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发挥;

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JCH pp86-89

F. 政治体系

23. 政治体系及其结构:

政治体系:由有关政治生活的所有相互关联的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15J p162

政治体系包括:

(1)社会政治组织: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结成的集合体。包括:国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特定情况下也包括个人。

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包括:政府体制(核心)、政党制度、利益集团活动规则,等。JCH p171

G. 国家及其形式

24. 国家及其起源:

国家:【恩格斯】国家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JCH p176

国家的起源:

?国家神权说:国家乃神或上帝为了保护人类而直接或间接创造。

?社会共同体说:国家是自由的人们为了达成最高的善而共同建立。

?社会契约说:国家是自然状态下的人们为了保障自我权利,共同让渡一部分权力所组成。

阶级统治说【马克思的】DL pp90-92

25. 国家的相对自主性:

指国家政权在形式上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相对于社会各阶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并不是纯然直接为某个阶级的特殊利益服务。“公共性”、“虚幻共同体”

相对自主性表现在:

1.国家的法律对于全体公民普遍适用;

2.统治阶级并不直接掌握权力,而是通过公共权威机构的官僚进行政治统治;

3.政府职能作为国家政权的运作具有两重性:直接服务于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统治职能、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所履行的社会管理职能。

相对自主性强弱取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1.社会危机程度。危机严重时国家必须从整体利益出发;

2.社会结构的转型。转型期的大量剩余产品有可能使国家政权的运作偏离公益目标;

行政权力的自主性。立法权对行政权控制较弱时,国家政权相对自主性会增强,but行政官僚也会转化为另一个特殊利益群体,破坏国家相对自主性。GL pp80-82

26. 国家主权及民族国家:

国家主权:指一定地域内不受限制的绝对的政治统治权,是国家一切政治权利的合法性根源,具有绝对性和持久性,是固定不变,至高无上,不可分割的。GL p85+15J p166

民族国家(nation state):多出现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后,指国家主权与占有一块领土并具有共同的传统、文化、语言的民族的结合。今天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国家都是民族国家。当一个民族不愿服从一个权力时,就开始了民族解放运动,进而出现了民族主义(nationalism)。DL p95

民族主义:指人们对文化、历史和领土的认同以及引以为毫的意识,最初由种族认同中发展而来,而后上升为对自身独特文化形态的认同。民族主义主张每一种文化都应该独立自主,在国家层次则要求最终的国家主权。GL p85

民族国家建构的危机:

?认同性危机:第一个障碍,政治团体必须认为他们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

?合法性危机:民族国家需满足民众的经济和政治需求。

?渗透性危机:国家必须有能力让其疆域内所有组织与个人服从其法令。

?参与性危机:现代民族国家的民众须参与进权力的分配过程。

分配性危机:须满足分配中的基本正义,即建立让所有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尊严得到满足的机制。DL pp96-97

27. 国家政权及其特点:

国家政权:作为国家的具体化身,~是指这样一种政治组织形式,其中,在社会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其根本利益,借助政治权力对整个社会进行统治和管理。GL p73

国家政权的本质表现为其阶级本质:

1.国家政权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是社会阶级利益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

2.市民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国家政权的性质。国家政权的目标、维持和运作都受制于市民社会所提供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客观条件。

?国家政权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一方面,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居于社会经济统治地位的阶级手中;另一方面,国家政权始终是服务于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GL pp79-81

?28. 国家政权形态存在哪些历史类型?

?古典国家政权形态:

城邦国家、权威国家、封建国家、专制国家

?现代国家政权形态: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自由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国家、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详见GL pp88-100、DL102-108

29. 国家政权与社会的关系:

详见GL pp100-104

30. 市民社会及其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当代政治学中~的概念主要是就其近代含义而言。全部社会生活领域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两部分,公共领域指国家,私人领域则是指由个人活动和个人交往为内容的“市民社会”,既包括分工协作和贸易等经济关系,也包括言论、结社、迁徙和安全等社会交往关系。

市民社会的性质:

?自由主义的:是个性得以保留和发展的领域,故而是自由的体现,神圣不可侵犯;

?黑格尔主义的:是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名利场,是相互冲突和争夺权力的自然状态,主张一国家的共同体力量加以控制;

?折衷的观点:国家与市民社会利弊参半。市民社会是一种权力分散的状态,但是一旦市民社会处于次要的地位,自由也将会被消解,因而应该在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立的条件下,保持市民社会与国家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

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之间权力关系的调整,往往取决于社会整体发展的状况和需要。详见GLpp100-110 31. 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

国家政权已与社会力量交织在一起:

1.福利国家危机的出现以及公民权的扩大,国家权力过渡干预市场社会的合法性遭质疑;

2.社会力量的自主壮大分割了国家权力,形成多元权力中心;

3.社会管理日趋复杂化和专业化,新阶级崛起,部分驾驭了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4.公共舆论影响日益扩大,促使政府决策与民意相契合,构成了对国家权力合法性的评价和督导。关于国家政权社会基础的解释模式:

?自由主义国家:“有限国家”,“自发秩序”,“管得最少的政府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多元主义国家:“国家主权的多元性”,反对一元主义国家观;

精英主义国家:任何社会都存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统治者永远是少数人。GL pp110-114

32. 国家政体:

国体: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也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地位。

国家政体:既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是政体的基本决定因素,通过政体反映和实现。JCH p182

国家结构形式:指一个国家纵向的权力安排,表明国家的整体与局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区别国家政体;政体+结构形式=国家形式)GL p117

33. 国家政体的类型:

传统的分类:

君主制: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世袭君主手里。(二元君主制、议会君主制)

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并规定相应任职期限的政体形式。(总统制、议会制、委员会制、半总统制、人民代表大会制)GL pp141-144

现代的分类:

自由民主政体(liberal democracy)、威权政体(authoritarianism)、极权政体(totalitarianism)。划分标准:

?政府对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政治思想、经济活动的控制程度;

?意识形态领域的特征;

普通民众能够影响政府决策的范围和程度。

34. 民主政体:

政府的权力源于被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公民有权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决策过程。为“基于人民同意的统治”,而非“人民的统治”。

?议会制度(代议制或民主宪政)、选举制度(自由公正定期的选举)、政党制度(竞争性政党制度)是民主政体根本的制度保障;

?立法、行政和司法各权力部门之间的功能分离,以权力制约权力;

?国家与公民社会的结构性张力。成熟的公民社会是任何民主政体赖以维系的坚实基础,对政府权力构成积极的制约力量;

?意识形态领域倡导各种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个人权利之上,反对任何企图用一种意识形态统摄全社会。

Eg. 英国、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GL pp146-148

35. 极权政体:

又成全能政体或总体统治,主要指涉法西斯国家对社会各个方面各方面的统治。

?推行一个无所不包、渗透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官方意识形态,主张极端的二元论世界观,目标通常指向遥不可及的美好未来,个人的一切行动必须以这种官方意识形态为依归;

?只有在某一个领袖统一领导之下、具有严密组织系统的惟一被允许存在的政党;

?实行以一套秘密警察组织为后盾,利用直接的强制手段或心理攻势确保忠诚的恐怖;

?政府垄断大众传媒;

实行统制型经济。GL pp148-150

36. 威权政体:

那些在性质和特征上处于民主政体和极权政体两极之间的政体形式。

?从对社会的控制来看,威权政体强于自由民主政体,但是明显弱于极权政体,社会可以在国家权力的外围获得一定的自治空间,这通常被看作是威权政体最终向自由民主政体过渡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意识形态方面,由于缺乏较系统的现代思想体系,威权体制下的权力精英常常借助民族主义,同时辅以本土文化中的某些资源,作为凝聚人心、巩固自身权力正大正当性的主要手段;

?经济发展常常采用非市场和超经济的手段。由于权力自身常常表现出的扩张惯性,这种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在经过短期的经济增长后,却使政治权力的运作逻辑由于制度化程度较低而最终被市场化,如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体制上出现的弥散性腐败现象。

威权政体除在东亚少数国家或地区成功外,未取得令人乐观的成就。GL pp150-153

自由民主主义国家权威主义国家极权主义国家

两党或多党制

代议制民主宪政 宪法规定有限政府 新闻的非政府管制 自由选举

自由市场 一党/个人/军人执政

个人独裁/军事独裁

宪法对政府缺乏限制

政府控制新闻和媒体

意识形态弱控制

政府主导下的半自由市场

一党制度

领袖个人独裁

国家决定社会结构

政府控制大众传媒

意识形态强控制

政府对经济高度控制

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80年代以前拉美、东南亚国家、

叙利亚、缅甸、伊拉克等发展中

国家

法西斯国家

1.15J p169

2.37. 左右共治:

3.38. 第三波:

4.39. 民主制度的内在素质及发展中国家的借鉴:

5.民主政体第一次完成了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与制度的合法性的分离和良心互动;

6.民主政体相对其他政体形式具有较高程度的开放性。民主政体在通过体制化途径将民众的政治诉求纳入良性轨道方面明显强于其他政体;

7.民主政体在国家权力各主体之间建立了法制化的运行规则。

实践中民主政体的建立和运作常常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的历史、文化、民族等条件紧密联系,其具体运行模式也会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在推动本国国内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不仅要正视既有体制的诸多弊端,更要善于从中发现进行体制更新的合适的切入点,避免新旧体制在功能转换过程中极易出现的制度缺位。GL pp160-162

H. 政府组织

40. 政府:

广义的:泛指各类国家权力机构,包括一切依法享有制定法律,执行和贯彻法律,以及解释和应用法律的公共权力的机构,即通常所说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政府即国家的权威性表现形式”。

狭义的:行政机构。GL p165

政府与国家的区别:

政权与主权的区别;

国家的意义并非完全经由政府实现,eg. 非强制性资源如历史文化、风俗传统、礼仪规则、道德观念等;

合法性层次与来源不同:国家的合法性来源于神圣的、非选择性的传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政府对社会经济进行统治和管理的有效性,是可替换的。GL p166

41. 分权制衡式政府:

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分别由议会、总统和法院行使,通过权力的相互交错达到相互制约:两个权力机关之间具有部分重叠或者说共有的权力,可以相互监督和相互否决。同时,三权之间尽量保持独立性,避免一种权力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一般采用这种横向权力结构。GL pp167-168 42. 议会集权式政府:

行使立法权的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行使行政权的内阁和行使司法权的法院都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也非相互独立,而是以议会为中心融合在一起。通用模式是: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全权负责,故又称“议行合一”制、内阁制、责任内阁制、一会内阁制。起源于英国,后传入绝大多数英联邦国家。GL pp169-170

43. 元首集权式政府:

国家元首的权力凌驾于其他各级政府机构之上,成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权力的统帅和三大机构的“仲裁者”和“保护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大权力机构之间基本上处于一种分立制衡的状态。主要体现于法国等“半总统制”的国家中。GL pp170-171

当代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行政权相对强化、立法权了相对弱化。

社会管理的专业化要求;

为了提高立法的效率。

→“行政集权民主制”

44. 国家机构的特性和功能:

特性:

阶级性;

实体性:特定的物质形态、特定的职位和人员构成,外形上的可辨识性;

严密组织性:国家作为统治机器的集中体现;

特定职能性。

功能:

A.国家元首:

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最高代表,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着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个体国家元首、集体国家元首)

功能: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机关的高级官员;召集议会,宣布戒严、大赦、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以国家最高代表的身份对外交往;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在有些国家)统领国家武装力量。

B.立法机关:

有权制定、修改、废止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两院制的,一院制的)

功能:

制定、修改、废止法律;

审查和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并监督其执行;

组织或监督政府;

其他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决定,如批准对外宣战等。

C.行政机关

贯彻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

功能:

?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贯彻立法机关通过的各项决策、议案、提案;

?制定各项政策,发布行政命令,管理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和卫生等各方面的工作;

?领导全国行政机关工作,征召、管理、任免行政工作人员;

?负责或协助处理军事力量的编制、训练、调遣和指挥事宜;

?处理对外事务。

D. 司法机关

维护法律的部门,又称为审判和追究行使责任并提出公诉的机关,是国家司法权的组织体现。

功能:

↘侦察:破案机关查明情况,获得证据和查缉犯罪人;

↘诉讼:检察部门弄清案情,确定是否构成违法,并代表国家起诉;

↘审判:法院。

解释宪法和法律(立法权性质)JCH pp190-192

45. 司法审查:

又称违宪审查,主要是指法院通过司法程序为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制定的法律法令或政府官员的行为是否违宪进行审查和裁决的权力,如果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的法律法令或行为与宪法条文相抵触则无效,甚至要追究法律或政治责任。~是司法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的有力工具,已经成为现代立宪政体的

重要司法制度。GL p194

46. 两院制与一院制:

一院制:立法机构只设单一的民选立法机构,其出发点是人民主权不可分,只能由单一的立法机构来体现。如中国、新西兰、丹麦等;

?两院制:立法机构拥有两个议院,如美国(众议院、参议院)、英国(上议院、下议院)、法国(国民议会、参议院)等,基本上容许存在两种不同的选区代表制,大部分立法机构的成员继续代表着特定选区的选民。其理论出发点是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认为两院可以相互制约,避免“多数暴政”。GL pp174-176

?47. 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内阁制国家和半总统制国家中行政机构结构的异同:

?总统治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由选举产生总统,其他成员由总统依法律程序任命,总统向选民和宪法负责,行政结构在形式和实际上都是金字塔式的。总统是唯一对国家所有事务负责的行政官员,部长们独立负责自己的部门,并且在这方面对总统负责。

?委员会制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成员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向议会负责。行政机构的成员往往结合成一个紧密的团体,他们之间即使不是完全平等,也是相当平等的,大部分最重要的决策由集体共同做出。(如瑞士联邦委员会)

?内阁制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织,其首脑内阁总理(首相)由国家元首人民或经国家元首提名由议会选举产生。内阁在首脑的领导下,决定并执行国家内外政策,集体对议会全权负责。

半总统制国家:政府向议会负责,政府总理由总统任命,其他成员由总理提名,提请总统任命。GL pp181-182

48. 议会内阁制政府的内阁与总统制政府的内阁有何区别:

议会内阁制:内阁掌握国家实际权力,通常由一批来自议会多数党或几个党派的大臣(或部长)组成,实行集体决策制,集体责任原则明确要求部长们必须公开支持内阁做出的所有规定。内阁起着行政与议会之间的政治连接作用。

总统制内阁:总统是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内阁是总统领导下的高级官员会议名称。内阁成员由总统决定,不是集体决策机构,仅仅是总统的集体顾问,只为对最终决定负责的总统提供建议,不必对决策负责。GL p182

I. 政府职能

49. 政府职能及其属性

政府职能:指政府作为社会中最大的公共组织在维持社会稳定、保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诸方面所应该担负的职责和能够发挥的功能。包括:

?职责:指政府这种特殊组织所应担负的责任,如价值导向责任、安全保卫责任、维持秩序责任。

?功能:指政府将其所肩负的社会寄托的责任付诸行动时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如政治统治功能、经济管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

职责是功能的前提,决定后者的特征;后者是前者的表现,是责任性付诸行动的结果。

政府职能的属性:

基本属性:公共性、阶级性。

次要属性:

价值性:包含的对社会的价值导向责任;

涵盖性:涵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全方位影响;

发展性:政府职能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会不断更新、改变、补充;

服务性:为公众福利的满足提供方便、创造条件,甚至直接向社会供应公共物品,从而提高公民的社会生活水平。GL pp197-198

中产阶级的崛起使政府改变了原有的阶级特征,越来越围绕中产阶级的利益运转,向中产阶级化方向

转变。当代政府的中产阶级倾向在政府职能上表现为政策更加中庸化,更加注重满足中产阶级的利益需求。GL p207

50. 市场失灵及政府职能:

指市场机制不能或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给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评判标准:效率和公平。主要类型:

?消极外部性:单个的经济活动为其他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了损失,要求政府干预,增计积极外部性,减少消极外部性;

?自然垄断:竞争必然走向垄断,由薄酬递增的法则决定,要求政府控制垄断;

?信息不完全:由于市场中的壁垒、交易双方的敏感度、获取信息的技术能力、信息发散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信息的不完全现象;

?分配不平等:多劳多得、能者优先的原则将扩大社会收入差别,加剧两极分化。

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一方面市场要维持其基本特性,促进竞争,排斥第三方的干扰;另一方面,市场对秩序的需求又决定了第三方——政府的调节角色的重要性,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永恒的张力。?发展公共事业,提供私人不愿意提供的公益服务;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控制市场垄断的出现,保护每个参与者的机会公平;

?做好信息体制的建设工作,保障市场信息的畅通和对称;

1.保障社会的公平,维护社会的稳定。GL pp211-215

2.51. “守夜人国家”:

3.也称自由放任国家,指政府除了一些涉及国家安全和秩序的基本职能以外,应尽量远离市场,要让社会和市场充分发展,管得最少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GL p217

4.52. 混合经济国家:

5.政府控制的成分和市场的成分交织在一起来控制社会生产和消费,主张在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实行国家适度干预。国家以补充、救济市场的面目出现。当市场功能处于萎缩中,国家就注意加强干预,而当市场功能健全时,国家就注意主动的减弱干预,给市场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现在绝大多数国家)GL pp217-218

6.53. 福利国家:

7.详细的福利政策,为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试图将政治重新置于经济之上,强烈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其问题是庞大的开支导致国家财政负担,而政府的控制也阻碍了市场繁荣。GL p218

8.54. 全能国家:

9.是政府对社会和市场干预程度最深的国家类型,不主张市场经济,政治不仅控制经济资源的配置,还占有绝大多数经济资源,经济完全依附于政治,很少有自主性。政府控制经济的同时还控制个人生活自由,使个人不得不依附于国家。(最不合理的一种,eg法西斯德国、前苏联)GL pp218-219

10.55. 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

11.安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保护任命生命和财产不受外来侵略和内部侵夺。政府使军事力量的最终指挥者,这一指挥权就是政府安全职能的具体表现。

12.秩序:安全职能的扩大和延伸,现代政府的核心职能。现代政府应建立严密的法律体系,对国家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从宏观上进行全面的预制和规范,从而把社会纳入一个政体的秩序状态下。

13.提供公共物品。

制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政府提供的最广泛、也是最多的纯公共物品,是国家政府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本身不是一种特殊的政府职能,而是政府各项职能得以施展的主要手段和形式。GL pp218-228

56. 公共物品:

不具有明晰的产权,也不具有消费排他性,任何人都可以享有它的利益,这种“消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其基本特征是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自然垄断性。只要具备其中一个

特征就可称公共物品。

分析公共物品的意义:

?明晰政府职能的范围;

信息政府职能的轻重缓急,合理决定公共物品的供应方式;GL pp222-226

57. 公共政策:

是国家政府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其形式是一系列法令、条例、策略、措施、办法等。

意义:

?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反映了政府一定的价值追求和治理目标;

?具有规范制约功能。公共政策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将社会行为纳入一个共同认同的规范方向;

社会发展功能GL pp226-228

58. 新公共管理运动所倡导的四种政府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市场模式参与模式弹性模式解制模式主要的诊断垄断层级节制永久性内部管理结构分权扁平组织虚拟组织没有特别建议

管理按劳取酬;运用

其他私人部门的

管理技术

全面质量管理管理临时雇员更多的管理自由

决策内部市场;市场

刺激

协商谈判试验企业型政府

公共利益低成本参与协商低成本,协商创造力;能动性

GL p231

J. 政党

59. 政党及其特征:

政党: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鲜明的阶级性;

有一套争取或实行阶级统治的政治纲领;

由特定阶级或阶层的骨干分子所组成;

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GL p240

作用:

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

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组织政府的手段。15J pp177-178

60. 政党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模式:

见GL pp241-252

61. 政党的分类:

划分标准政党类型特点

政党的组织方式

精英型

Cader Party

由社会少数精英组成,拥有专业训练的成员,高度

的政治认同和组织纪律,组织严密,严格的入党条

件。(共产党、印度国大党)

群众型

Mass Party

以选举为基础,尽可能囊括选民加入政党,所以,

入党条件宽松,组织相对松散,不要求高度的意识

形态认同。(英国工党、德国社会民主党)

政党的动员方式

代表型

Representative

Party

主要功能在于代表公众意见以保障选举,尽可能扩

大成员数量,为了赢得选举,一般采用实用主义策

略以动员民众。(欧美议会政党)

凝聚型

Integrative Party

主要功能在积极的动员、教育和唤起民众,而不仅

仅是代表民意,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认同。(精英

型政党)

政党的参与方式

宪法型

Constitutional

Party

承认国家宪法安排和政治制度,承认其他政党的权

利,尊重竞争选举规则,通过选举掌握政权。(目

前大多数政党)

革命型

Revolutionary

Party

反对宪法型安排和现存政治制度,力图通过革命推

翻现有政权;统治革命成功以后,组建一党制政治

体系。(通过革命执政的政党)

政党的政治态度

左翼

Left-wing Party

倡导激进变革,主张自由、平等、友爱、权力、进

步和国际主义。(现代自由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和

共产主义政党)

右翼

Right-wing Party

倡导维持现有体系,主张权威、等级、秩序、责任、

传统和民族主义。(保守主义政党、法西斯政党)

15J pp176-177

62. 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根据一国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实践而固定下来的政党结构模式,一般包括:一国的执政参政和党际关系模式(体制模式)和政党的内部构成和活动规则(组织结构)。

现代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

1.竞争型政党制度

指一国的政党通过竞争选票或议席的方式而上台执政的政党体制模式。

极端多党制:五个以上的政党存在并且都在政党力量个举重扮演重要角色。分散化,离心化趋势。政党联盟执政,政局多半不稳定;

有限多党制:政党数量3-5个。政党之间的竞争是一种向心力作用下的竞争,比较容易形成政党联盟执政和政党集团的两极化分布态势;

两党制:两个势均力敌的大党相互竞争选票或席位而轮流上台执政,起源于英国;

一党独大制:虽然各政党(如果有其他政党的话)之间仍然存在竞争,但有一党占有绝对优势而长期执政。大党超强的地位使得其他小党很难上台执政,也只能以其他方式影响国家政策。

2.非竞争性政党制度

法西斯主义一党制:一党独裁制,即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命令禁止法西斯党以外的其他政党存在,在国家的政治活动中明令取消了议会等现代民主制度,以党魁独裁的形式垄断国家政权,并以暴力手段和恐怖方式维持这一体制。(二战时德国)

民族主义一党制: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只有单个政党执掌国家政权,但是同时又建立了议会等现代民主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公民的民主权利。(马里、莫桑比克)

一党领导制:共产党或工人党是惟一存在的合法政党,国家政权由单独存在的政党来领导,同时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通过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下的政治性团体来加以协调和综合。(中国、越南、朝鲜、古巴)GL pp256-263

63. 现代政党制度的组织结构及特征:

见GL pp264-268

特征:

?民主松散型:政党的组织原则很松散,政党纪律对党员约束力低下,所以党员个人和党的地方和基层组织的自主性较高。(美国两大党)

?民主紧密型:有比较明确的组织原则和完善的组织机构,其组织的产生和活动都按多数原则或比例原则以民主的方式作出决策。上下级之间有经常的联系,党的纪律对全体党员也有约束力。但是党的地方组织和党员个人也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西方大多数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

民主集中型:党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党员的吸纳要履行入党宣誓和政治审查等严格手续。(无产阶级政党专利)GL pp268-269

64. 政党政治及其运作机制:

政党政治: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来行使国家政权的政治形式。

广义:政党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的行使,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一种政治现象,包括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纲领而展开的所有活动的总称。

狭义:专职政党执掌政权的活动。GL p269

政党政治的运作机制:

?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成员的吸纳与更新

?经费的来源与管理

选举的组织与展开

65. 议会党团:

政党为了协调与统一本党党员在议会中的行动而设立的机构,最高决策机构是议会党团全体成员,主席一般由本党主席担任,内部一般还设有督导员和各种工作委员会,负责维持党的纪律,督促本党党员投票。(我国:人大中的党组,一般权限超过西方议会党团)GL p266

K. 政治社团

66. 政治社团: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

其一般特征为:

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

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允许成员同时加入多个政治社团时期区别于政党的特征之一;

~参加、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过程;

是群众性政治组织。JCH pp209-213

67. 政治社团的运作方式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运作方式:

游说:由~代表或专职院外说客直接对参与决策的议员和行政官员进行说服工作;

决策咨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的不同决策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和顾问,从而影响政府公共政策; 社交活动:~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展开公关活动,不定期地举行社交活动;

主导舆论:利用公众舆论和大众传媒影响政府公共决策人员;

非常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政变、恐怖活动等。15J pp182-183

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象征性功能: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信的权益;

意识形态功能:反应其成员的意识形态性质的信仰;

提供信息功能:为其成员、政府官员、为议员或人民代表、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

工具性功能: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非常具体的目标;

社会化功能: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JCH pp222-223

L. 政治行为

68. 政治行为:

~是政治主体围绕政治权力而展开的分配权威性价值的活动。从根本上说,~体现了政治的本质。由四个要素构成:

?性质:受政治关系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支配和作用;

?主体:由特定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主体为物质承担者;

?方向:既含有人们的主观动机,又受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

?方式:既政治行为模式,是受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复杂因素构成。

~的分类:

?从主体分:个体政治行为、集体政治行为;

?从合法性分:合法政治行为、非法政治行为;

?从作用方式分:直接政治行为、间接政治行为;

?从表现形态分:政治斗争、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参与。JCH p91

?69. 政治行为的现代性转化:

?情感倾向性/情感中立性:一个社会成员对待事务的态度是出于个人情感,还是出于一种客观的中立的认识;

?自我倾向性/集体倾向性:社会成员的个人行为是个人定向(传统)还是集体定向(现代);

?特殊倾向性/普遍倾向性:各种行为规则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人们倾向于期待公平对待还是特殊照顾;

?社会归属倾向性/社会成就倾向性:一个社会对其成员的评价是建立在先天的社会属性的基础上,还是建立在他所显示的个人能力和成就的基础上;

扩散性/精确性:一个社会中人们的互动行为是以习惯和常规来约束,还是以精确的规则来管制。15J pp227-228

M. 政治参与

70. 政治参与:

~指在特定体制框架内,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影响政府的构成、政策及与政府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特征:

?主体是普通公民或由公民组成的团体;

?目标是指向政府的活动;

?是一种政治行为;

?途径多种多样,形式与实现程度往往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基本上是一种体制内的非暴力行为,目标在于影响政府特定政策行为,而非推翻政府。

功能:

?对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公民来说,政治参与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学习功能;

?平等的政治参与是政治系统汲取合法性的重要途径;

政治参与是国家与社会之间建立权力平衡机制的杠杆。民主的政治参与可以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稳妥地矫正政府的行动与公民的意愿和选择之间的关系。GL pp282-286

71. 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方式:

政治投票: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政治选举: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又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普通公民控制政府的最重要、制度化了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政治结社: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包括政党和政治社团;

政治表达: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等;

政治接触: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主要包括个别接触和院外活动;

政治冷漠: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可能是因为长期的政治浩劫后,公民对政治反感或失去信心而对政治无动于衷,也可能是因为在现代社会制度完善的国家,正常情况下因为政治机构已经替其成员解决大部分问题,公民觉得其关心或参加政治与否已经不重要。JCH pp157-162

条件:

1.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参与呈正相关关系。

民主时代在市场机制中商品经济的发展,练就更多参与型公民;

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利益关系不断变化,公民不得不诉诸政治行动来维护并进一步实现自身利益;

经济发展促使政府职能扩大,受政府影响的公民反过来影响政府作用,就不得不提高参与程度; 经济发展使民族国家见关系日益重要,公民国家意识增强,权力与义务共同构成的公民概念为大众性参与奠定基础。

2.社会地位:见现代政治系统中政治参与的阶级内涵。

3.政治心理:

重视可以得到的报酬;

认为选择是重要的;

相信自己能够帮助改变格局;

相信如果自己不行动,结果将不满意;

拥有关于当前问题的知识或技能;

只要克服较少的障碍便可行动。

4.政治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

社会机会: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JCH pp162-165

72. 现代政治系统中政党和利益集团之间有哪些不同?

政党的最终目标是取得政权,而利益集团不是。利益集团的目标只在通过捐款、参加选举、院外游说等方式影响政府政策,将本集团的主张或政策方案纳入政治过程,因而它们一般没有如政党那样的广泛的政治纲领。GL p292

73. 政治制度化:

指政治活动的组织原则与组织程序不断取得社会认可、并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过程。衡量~的四个标准是:

?适应性:政治体系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存活能力;

?复杂性:政治体系组织的复杂性包括:完整而明确的职能体系、下属组织的高度专门化;

?自主性:政治组织和政治程序独立于其他社会团体和行为方式而生存的程度;

内聚力:政治体系参与者内部必须具有基本的意见共识。GL p297

74. 现代政治系统中政治参与的阶级内涵:

公民在政治参与中的表现常常是他们社会经济地位的反映: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往往能够掌握更多的政治资源;

?由于在现有体制中有着更多的利益需要维护,从而刺激了这一阶层的人们对政治更强烈的兴趣,这使得他们的政治功效意识比其他任何阶层都要强;

?政治组织是动员公民进入政治系统、实现利益表达的有效方式,对于在社会经济方面占据有时地位的阶层和个人来说,他们有更多的可能参与这些组织;

?对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由于缺乏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们的诸多优越条件,他们对自己在政治系统中的影响力没有足够的信心,气政治功效意识较低。

→政治参与的阶级性本质:政治参与的不平等从根本上说是阶级权力向国家领域转化的结果。一个社会公民的政治参与状况意味着政治权力在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分配状况,政治权力正是一个阶级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在政治领域内的反映。GL pp285-286

75. 参与民主制:

也称半直接民主,是指代议民主制向完全的公民自治过渡过程中的一种政制形态。GL p303

76. 政治参与与政治民主的关系:

政治民主的发展有赖于政治参与,政治民主的正常运转同样有赖于政治参与。

?相对于政治制度的承载能力来说,政治参与必须是适度的。

?政治参与应当具有尽可能高的社会代表性。社会代表性意味着民众政治参与权利和行为的普遍性,它不仅应当体现在社会的阶级结构方面,还应体现在不同的地域之间;

?政治参与应该是组织化的,政党和政党体系是将政治参与纳入民主化轨道的关键力量。

政治参与对于政治民主而言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工具。参与对公民有着更直接的好处,参与的本身就是满意的首要源泉。另外,参与还是一种教育手段,这又使之成为一种目的。但是,作为民主政治核心要素的政治参与本身不能带来政治民主,后者不仅收到政治体制的程序结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而且与政治参与本身的性质、结构、方式密切相关。GL pp311-313,DL pp266-268 77. 政治参与和政治秩序的关系:

两种模式

?自由主义模式: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度越高,政治体制对公民要求的感应就越灵敏,从而能够提高公民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后者直接关系到整个政治系统的稳定。缺乏公民参与的政治体制必然增强民众对该体制的不信任感,民众的政治参与也就会以体制外的暴力形式呈现;

?差距模式:现代化动员起来的政治参与常常超过政治体制的承载能力,一方面是政治参与的骤增,而另一方面则是政治制度化水平的相对低下,两者间的差距最终导致政治动荡。正是由于政治制度缺乏吸纳、整合现代化动员起来的参与冲动,对政治精英来说,往往存在两种选择:一种是技术统治模式,表现为抑制政治参与,强调高水平的投资和快速经济增长,并容忍分配上的不平等。另一种是大众模式,存在广泛的政治参与,推动政府活动的扩大和社会-经济平等,经济增长因此放缓。

技术统治模式:抑制参与→经济增长→所得分配不平等→抑制参与;

大众模式:更多的政治参与→更高的社会-经济平等→低速的发展→低政治稳定GL pp313-315

N. 政治发展

78. 政治发展:

广义的:政治体系向更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

狭义的: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如从习俗、惯例、传统治理向法律、制度治理的转变,从政治、行政合一的体制向官僚行政体制的变迁,从全能、集权政府向有限、分权政府的转化等。主要有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两种模式,GL pp317-318其最终目标是推动社会经济

发展和生产力。GL p326

衡量政治发展的指标主要有:

?政治结构:~以政治结构的分化和专门化为形式,体现效率、科学和合理的标准;

?政府能力:~以政府能力的提高和权力的有效运用为特征,体现权威、法治、有限政府的原则;政治文化:~以政治文化的世俗化、理性化为特征,体现民主参与、权力意识、平等自由等精神。GL p327 79. 政治现代化及其主要特征:

政治现代化:

指现代化进程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反映以及政治生活的相应改变,主要表现在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两方面。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变迁过程将会使更多的社会成员和利益群体进入政治体系。而在现有体制无法提供足够的参政渠道时,政治参与的扩大经常导致制度超载而引发危机。

?从人的主体意识层面,现代化意味着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日益为契约关系所取代,个人在政治系统中的角色也开始由原来的消极服从的臣民角色转化为现代公民角色,人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得到空前的启蒙和强化;

?日益专业化的社会分工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自己自足的生产模式,随之社会群体分化,群体意识加强,群体之间日益频繁的社会互动同时也在不断强化着他们对各自利益和要求的主体性意识,纷纷要求在现有政治系统内维护本集团和利益诉求和生存空间,这必然带来社会权力结构的分化重组;

?政治参与常常是现代化带来的副产品,是政治精英不得不应对的社会压力。一些政治精英将政治参与的扩大视作对自己政治地位的威胁。而且新的社会集团进入政治体制必然要求打破原有的权力和利益分配格局,而这又必然遭到长期一来以传统体制为依托的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弹;

?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政治权力的运作逻辑很可能为市场逻辑所取代,公共权力变成了少数政客谋取私利的便捷途径,于是政治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公共目的而是攫取个人利益→周期性参与危机的结构性根源。GL pp308-311

政治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政治生活领域的扩展 esp. 社会中心、法律、行政和政治机构的权力之强化;

政治权力不断向更为广泛的社会群体扩展;

民主社会,至少是平民主义社会的建立;

承认国民为受益对象和使政策合法化的主体。GL pp321-322

总原则为:合法性政治、有限政府和广泛的民众参与。DL p278

80. 政治发展的主要策略:

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

权威主义和民主主义;

极权主义和分权主义。

81. 早期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基本模式:

整体特征:~的进程在政权中心和广泛的社会阶层内部几乎同时开启,社会阶层循序渐进地通过组成利益集团和社会运动并进一步形成现代政党以参加政治生活,同时政治权力方面的变化也能够及时地反映经济、社会结构方面的变化,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早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国家建设:通过君主集权和绝对主义从封建主义、诸侯格局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

?民主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渐进式改革确立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扩大政治参与,建立民主的政治体制;

?福利化:国家的职能和政府的干预扩大,国家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福利国家。

三种基本模式:

渐进-妥协模式(英国);

激进-革命模式(法国);

保守-改良模式(德国)。GL pp330-334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一讲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1.1复习笔记 一、政治的定义 1.中国的解释 (1)古代 孔子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即“政治”就是政治领袖“不以自己的私意治人民,不以强制的手段治人民:而要在自己良好的影响之下,鼓励人民‘自为’”。因此,政治是对国家的治理,有教导、指正的含义。 (2)近代 孙中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即“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2.西方 “政治”源于古希腊,是指有关国家的事务。 3.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 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主要有: (1)价值性解释:政治就是追求和实现“善治”的活动; (2)神学性解释:政治就是实现“天道”或“神意”的努力; (3)权力性解释:政治就是权力的分配和使用,如中国古代的法家、马基雅维利、马克斯·韦伯、拉斯韦尔等; (4)管理性解释:政治就是组织管理的活动或过程。 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在当代中国政治和政治研究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其具有如下特点: (1)认为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之一,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两重性;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 (2)认为政治是更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 (3)认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 国家政权决定和支配着经济需要的实现方式,所以,阶级社会中,各阶级斗争的核心主要围绕争夺国家政权展开。 (4)认为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政治也随着阶级斗争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的发展特点。 5.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指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 政治的主体多种多样,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国家和国际社会。 二、研究政治的原因 1.确立基本的政治理念,广泛地形成政治共识 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理念可能导致不同的实践。所以,研究政治的目的就是要确立最基本的政治理念,识别各种既有观念的本质,尽可能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

全国2019年10月自考00312政治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D019·00312通卡)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流派是 A.儒家 B.道家 B. C.法家 D.墨家 2.提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观点的德国社会学家是 A.黑格尔 B.马克斯·韦伯 C.马基雅维里 D.康德 3.政治中最核心的问题是 A.伦理道德 B.执行政策 C.国家政权 D.政治活动 4.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权力结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 B.三权分立制 C.地产权力等级制 D.官僚等级制 5.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是

A.《国家与革命》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 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6.区别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分水岭和出发点是 A.统治形式 B.政府机构 C.统治方法 D.国家本质 7.毛泽东指出:政府的组织形式是 A.君主制 B.复合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 8.面向全社会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日常管理的国家机关是 A.行政机关 B.立法机关 C.司法机关 D.监察机关 9.西方封建社会领主获得土地的方式是 A.购买 B.赠子 C.分封 D.继承 10.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力量,主要在于 A.有主权性 B.有道德约束 C.有影响力 D.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 11.氏族制度中的决策组织是 A.议事会 B.军事首领 C.陪审团 D.人民大会 12.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A.联邦制 B.邦联制 C.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 D.共和制 13.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主要内容是 A.共产党的领导 B.依法行政 C.人民民主 D.法制建设 14.在阶级社会里,产生民族压迫的主要根源是 A.民族习惯 B.剥削制度 C.民族差异 D.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 15.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是 A.集权制 B.三权分立与制衡 C.议会君主制 D.分封割据制

马工程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 第四章 政体

第四章政体 名词解释 1、国家政体国家政体是拥有国家主权的统治阶级 实现其意志的宏观构架。它的具体形式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整体类型。不仅取决于该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而且受到该社会所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民族构成以及文化条件的制约。 2、国体。它表明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地位。 3、国家结构形式一个国家纵向的权力安排。它表明国家的整体与局部、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权力关系 4、政权组织形式表现为实现国家权力的机关以及各机关之间的关系。 5、“左右共治”“左右共治”是在半总统制的政体下,由于民选总统与向立法机关负责的总理和内阁共存 , 所以常常出现议会多数党团支持的总理与属于另一党 派的总统共治的现象。 6、民主政体在当代西方学者的政治词汇中,民主政体已不是古典意义上的“人民的统治”。而被认为是一种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统治。它是这样一种竞争性体制。在这种体制中,相互竞争的领袖和组织以某种方式确定 公共政策的选择范围。以便使公众能够参与决策过程。 7、极权政体又称全能政体或总体统治。主要是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些激进的独裁体制。如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和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极权统治的典型特征在于它对社会彻底而全面的控制。 8、威权政体又称权威政体、专制政体或独裁政体。这是一个用以指涉那些在性质和特征上处于民主政体 和极权政体两极之间的政体形式的概念。 9 、“第三波”又称为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以1974年葡萄牙“尉官运动”为标志,民主化浪潮席卷南欧、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大多数国家,使采用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国家增至107个,约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58%。可以看出,790年代以来的民主化浪潮可以称的上一次世界范 围内的“民主革命”。 塞缪尔·亨廷顿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中有详细的论述。 思考题 一、简要评述西方政体理论的演变及其对近代资产阶级宪政革命的意义 (1)通过对政体理论演变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从亚里士多德到阿奎那,再到卢梭,政体理论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的发展轨迹。这不仅反映了各个时代思想家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论视野,更是特定时空背景下人类政治实践状况的具体体现,从理论本身来看,各个时代思想家们的理论构设具有明显的历史延续性和继承型。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等现代政治理念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设计,不仅仰赖于各个时代人们的政治实践,而且得益于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降历代政治思想家们不断的研究、思考和总结。 (2)古典政体理论中,“混合政体”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古典时代思想家们对政体理论所作出的最卓越贡献之一。西塞罗将分权思想上升到理论和理性层面。根据罗马共和国的政制实践,他不仅设计出一套权力制衡的运作模式,而且第一次从法律上规定了国家权力结构的制衡关系,为共和国制订了一整套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制度。这成为后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宝贵精神遗产。 中世纪政体理论中,阿奎那被认为是“西方世界中自然法理论的经典倡导者”,对后来的自然法学派和资产阶级宪政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布丹的政体理论虽然并未能完全从中世纪的政体 分析传统中摆脱出来,但他毕竟把政治权威从中世纪政治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将世俗政治权威置于神法和自然法的普遍规范之下。这使他称为17、18世纪理性主义的先驱。而且,他的主权理论不仅在推动政治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为通过国际法而相互联系的由主权国家组成的现代国 际体系奠定了基础。 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政体理论中,霍布斯的理论,即“设计一个适用于所有时代、人和地方的政府体制,把它的‘大厦’建立在人类动机的最低的一般标准上,就可以指望它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牢固地耸立”,这成为此后资产阶级推行宪政革命最重要的理论基石。 洛克的思想实际上是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总结,对后来的美国独立革命和1787年宪法,以及法国的《人权宣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尽管他的分权学说仍略显粗糙,但他毕竟是这一领域内的奠基者,并为孟德斯鸠将分权理论进一步精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孟德斯鸠在整体理论方面的最卓越贡献是他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学说。孟德斯鸠不但将洛克的分权思想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现代分权结构,而且三种权力之间是相互制衡的关系。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和制衡学说成为后来美国立宪运动中“国父”们进行宪政设计的最重要的理论来源,并在那里被落实为真正的制度实践。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是政体理论走向全面成熟的时期。首先,从霍布斯开始,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政体理论逐步摆脱了古典和中世纪时期伦理、道德和宗教的束缚,将整个理论的逻辑前提建立在人性观和自然法学说基础之上。从而将政体理论和现实政治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其次,近代启蒙思想家对人性普遍流露出一种空前的幽暗意识,在他们看来,若缺乏强有力的外部制约力量,人性中恶的一面随时都会肆意蔓延。这一思想反映在近代资产阶级宪政革命的实践中则表现为在 体制内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的无限扩张对个人权利的侵害。最后,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人民主权”思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文化概述)【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政治文化概述 11.1 复习笔记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1.政治文化的含义 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第一次提出政治文化的概念,开创了政治文化研究领域。 “政治文化”包括三层含义: (1)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有关政治生活领域的公共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它包括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政治价值、信仰和象征符号等内容; (2)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指向政治体系的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的抽象,这可以从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情感等方面进行测度; (3)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现实政治生活中所尊奉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在比较政治的意义上构成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典型的独特的政治样态。 概而言之,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在长期和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共同体成员得自经验的政治心理取向和政治行为模式抽象,以及该政治共同体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奉行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三者的有机整体。 2.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从上述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引申出政治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

(1)政治文化的阶级性 在某一政治共同体当中,总是存在着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等政治人群的分化,不同的阶级或者阶层变现出不同的政治文化。 (2)政治文化的民族性与国别性 在不同的政治共同体之间,不同的民族与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别的政治文化。 (3)政治文化的延续性与变化性的对立统一 作为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总是与现实政治系统的发展同步变化。其中政治心理、政治行为模式作为政治共同体成员长期共同生活的一种历史性积淀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不过,政治文化的这种稳定性和延续性并不否定政治文化的变化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政治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1.政治文化的结构 结构是指构成某一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政治文化的结构就是指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政治文化的结构可分为亚文化结构和内容结构等。政治文化的亚文化结构是指一个政治共同体整体性政治文化中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亚文化则是指政治共同体整体性政治文化系统中某一政治人群、组织、团体或机构的特殊的子文化系统,它表明某一政治共同体中政治态度的不同分布。 根据政治文化的定义,政治文化在内容上包含了三层含义,即政治思想体系与价值体系、政治心理取向与行为模式、现实政治原则与政治精神,三者内部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政治文化的内容结构。 (1)政治思想体系与价值体系 ①政治价值是政治主体对各种政治客体和政治现象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的一种评价,表

自考政治学概论(本科段)复习资料

《政治学概论》 一、填空题。 1、“政治”这个概念是从希腊语的polis一词演化而来的,它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________即城市国家。(古代城邦) 2、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撰写的名著_________,使用了政治概论。(《政治学》) 3、在古代中国,“政治”一词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典籍中就已出现。(《尚书》、《论语》、《周礼》) 4、中国古代的“政治”,其核心含义是统治,政治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的活动,即依据某种道德原则管理社会、治理国家。(治国平天下) 5、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6、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国家政权、国家政权) 7、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主要有:洛克的___________、卢梭的__________、孟德斯鸠的___________。(《政府论》、《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学科,本身就兼具政治学和法学的双重性质。(宪法学、立法学、行政法学) 9、______、______、______三家,在我国社会的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儒、道、法) 10、由______创立的,_______完善的儒家学派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派,长期占据着思想统治地位。(孔丘、孟轲) 11、儒家学派的主要典籍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论语》、《孟子》)两书。 12、儒家的政治学说首先是坚持“___________”的政治原则。其次,儒家学派提出“__________”治国之道,既所谓的“德治”思想。(为国以礼、为政以德) 13、__________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____________一书。(韩非、《韩非子》) 14、法家主张“霸道”和“___________”。他把慎到的“____”、商鞅的“____”、申不害的“____”融为一体。(以法治国、势、法、术) 15、_____和_____各自坚持“德治”和“法治”以及“王道”和“霸道”两种治国原则。(.儒家、法家) 16、老子和庄子的政治思想则与儒、法两家相反,他们主张采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来进行政治统治。实现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__________的思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17、西方的政治学最早发端于________社会,其代表人物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8、________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思想家,其代表作__________中提出了政治思想。(柏拉图、《理想国》) 19、亚里士多德的___________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也由此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政治学》) 20、神学政治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神权高于主权,世俗王权必须服从于教权。(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21、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的______________,他在《君主论》一书中,不仅提出了政治关系的基础是财产关系的著名论断,而且从国家的目的出发,第一次提出_________与________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马基雅维利、政治问题、伦理问题) 22、布丹在____________一书中,创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权学说。(《共和六轮》) 23、莫尔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和康帕内拉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乌托邦》和《太阳城》) 24、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在个人主义基础上提出了近代资产阶级的___________原则,抽象德强调个人自由。(孔斯坦、边沁\功利主义) 26、________________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共产党宣言》) 27、恩格斯在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基础上整理和撰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私有制

衡水中学高考状元的总结

衡水中学高考状元的总结 作者:王亚玉 曾就读于河北衡水中学、河北省理科状元 学习的过程,有酸有甜,有成有败,有彷徨,有失望,也有快乐和充实,这是每一个奔向未 来的人必经的。但我们因为有理想,而走得坚定。在高考的硝烟散去后,我站在曾经梦寐以 求的位置,回望,我的无悔三年。 失败后仍要奔跑 刚刚走进衡中,我便遇到了原本料想过的失败——年级196名。面对这个名次,我不禁想起 了《红与黑》中于连的197名,有点自嘲的意味。失败时,我也会痛苦,伤心,哭泣甚至绝望,我望着高中三年不知道要走向何方。但请注意,不要让失败过夜,否则便是懦弱。 我们没有办法拒绝失败带来的悲观情绪,但这不会是主流。失败了,痛苦了,就该再站起来,毕竟,大家都在奔跑,你停下来,就会被践踏。第二天,你又是全新的自己,没有人说你必 须背负失败,而我说,你必须背负理想。高尔基说过,当上帝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 老师才是课堂焦点 要绝对相信老师,就如同崇拜一般。上课时,老师就是焦点,听课要虔诚。即使是老师一句 不经意的话,也可能正是你遗漏的知识点,可能对你来说是难点或重点。老师的课,都是精 心准备过的,把所有的知识点都串连在里面。课堂,永远都是首要的。有的同学上课一边听课,一边做题。我是极其反对的,至少我从来不这么做。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十分注重做课堂笔记,记下来的比听过就算的来得更真切。我的每一张老师讲评过的卷子 都是有很多红字标记的。记笔记开始是一种要求,后来便是习惯。如果有时间,可以先记在 卷子上,课下整理在本子上,这样是最好的。如果没有时间整理,也可以直接写在本子上 (如果不妨碍听课)。另外,老师上课布置的内容和自己下课要整理的部分要记在小本子上 以免忘记,每天做一个简单的学习计划。 每天你面对着很多卷子,这不是任务,而是机会,是阶梯。当你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时,做题就是方法。当你没有学会取舍时,尽量多去完成。当你还不知道什么是重点,那就都当 做重点来记。我负责任地告诉你,在高一、高二,老师发的所有卷子都绝对有时间认真完成。先做衡中老师组的卷子,再做课外题。做题无疑能拓宽你的视野。高三最后阶段,英语老师 笑称,我们都是见过世面的人。老班在高考壮行会上说,我们三年什么题都见过,高考就是 去见老朋友。 总结改过是关键 但从更高的层次上说,总结改错是关键。我们做过很多题,也错过很多。然而对于错题,有 些同学太草率,不能进行及时整理和巩固,甚至有些同学只一味做题,不注重总结,但事实 上题海战术并不是最佳方法,只做题不改错便是舍本逐末,是无效的。每天做的很多题都是 容易题或重复题。本来会做的题,又做对了,意义不大;本来不会的题,做错了,才应该更 加重视,寻找错误原因,积累下错题,并写下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题错了也错得明白,错 得有价值。 每个人都应建立个性化的改错本,改错本是万万不能抄、不能补的。改错本上每一个错题都 应有它存在的意义,不是敷衍。每个错题都不能轻易放过,如果是因为马虎可以不积累,如

2019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政治学概论】笔记(自己整理的便于记忆)

第一章绪论 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 5、西方政治学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1、氏族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2、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 ①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②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氏族制度的组织结构是议事会。 ③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3、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①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②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③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①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②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③部落联盟出现。 ③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 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①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②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4、国家的起源 ①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5、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三种主要形式: ①雅典国家 ②罗马国家 ③德意志国家 6、国家与氏族的区别: ①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②公共权利的设立。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以及更替 1、国家的历史类型最早亚里士多德 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2、奴隶制国家第一个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制。表现为“人民大会”具有很大权力 古罗马、斯巴达——奴隶制国家的贵族制。表现为由元老院(古罗马)、长老院(斯巴达)掌权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在西欧(以这种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必需具备两个条件: (1)是充足的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2)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二者缺一不可。 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是:暴力 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典型形态的“圈地”运动。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②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③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也是商品。 ④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5、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共同点: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 6、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点: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2版)全套资料【教材+考研真题精选+题库】 目录

? 试看部分内容 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1《理想国》(柏拉图)[南京大学2014年研;南京工业大学20 14年研] 答:《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理想国》共十卷。第一、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因为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国家的建立是求实现公道正义,所以这两卷概

括了全书的主旨。从第二卷后半部分到第三卷,讨论卫国者的教育,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等的意义。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第八卷和第九卷谈论政体。第十卷谈论艺术。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东财2014年研]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对于政治的含义所做的多方面论述。具体表现为:①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③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④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科学性、阶级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思想逻辑。 3行为主义政治学[四川大学2017年研;青岛大学2016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研;华南理工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 9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行为主义政治学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政治学的发展方向之一,是西方政治学家努力使政治学科学化的结果,其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其特点有:①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②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 12.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关心的是一个自然人如何向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的转变过程。 1.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1)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政治学者梅里亚姆和威尔逊所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真正开始勃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之后,那时研究者开始对人们的各种政治行为类型感兴趣,并致力寻找影响其行为的因素。 (2)1958年,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赫斯发表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首次提出政治社会化这一术语。 (3)1959年,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海曼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的心理研究》一书,对政治社会化进行系统梳理,标志着政治社会化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4)1977年,美国伦肖恩主编的《政治社会化手册:理论与研究》一书出版,使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走向体系化。 2.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一直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和研究侧重点不同,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内容存在差异。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这种定义方式从微观层面出发,将个体放在主体地位,偏重强调社会成员在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中的主动性,但忽视了政治系统在传播政治文化中的强制性。 (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了政治统治系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也意味着他们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当作是消极接受的过程,忽视了社会成员在政治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 在这一观点影响下的政治社会化理论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 (4)实际上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过程 ①就社会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形成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进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②对于政治体系来说,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是社会统治阶级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通过各种途径把本阶级的政治文化传播到全体社会成员使之成为社会共同政治文化的过程。 (5)政治社会化含义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政治系统传播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3.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1)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①首先从个体的角度来讲,个体在成长过程接触到政治生活,开始了解制度、习得政治

政治学概论自考知识点

政治学概论自考知识点 《政治学概论》概述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等,是政治学类、公共管理类等多个本科专业均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接下来为你整理了政治学概论自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政治学概论自考知识点:国家与阶级名词解释: 家长制家庭,是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一家之长及其晚辈也包括一些奴隶。 公共权力,是指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神权论,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利来源于神,及上天或上帝。 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一、氏族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 第二,氏族制度的决策组织是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议事机构 第三,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

务。 二、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第一,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第二,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第三,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第一,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第三,部落联盟出现。 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第一,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第二,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三、国家的起源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剥削阶级关于政治的解释(单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对政治的科学解释)(多选,简答)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多选): (1)狭义: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 (2)广义: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3)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因此,政治学应当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多选)(6个): ①政治学基础理论(含政治思想史) ②中国政治(这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③比较政治 ④公共政策 ⑤行政管理 ⑥国际政治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的政治学(多选)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多选): ■(单选)行为主义方法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单选)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①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宪法成为政治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罗斯福新政”是其典型代表。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向,为政策的制定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主要内容:(简答) ①它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②它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③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④它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⑤它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多选)政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制度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 (5)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方法。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政治学原理考研孙关宏《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

政治学原理考研孙关宏《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 一、一、概念题 1《理想国》(柏拉图)[南京大学2014年研;南京工业大学2014年研] 答:《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理想国》共十卷。第一、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因为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国家的建立是求实现公道正义,所以这两卷概括了全书的主旨。从第二卷后半部分到第三卷,讨论卫国者的教育,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等的意义。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第八卷和第九卷谈论政体。第十卷谈论艺术。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东财2014年研]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对于政治的含义所做的多方面论述。具体表现为:①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③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④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科学性、阶级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思想逻辑。

3行为主义政治学[四川大学2017年研;青岛大学2016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研;华南理工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行为主义政治学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政治学的发展方向之一,是西方政治学家努力使政治学科学化的结果,其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其特点有:①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②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③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④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⑤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大量边缘学科;⑥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4阶级分析方法[人大2015年研] 答: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政治研究的基本途径之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阶级分析方法把阶级看作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经济关系的社会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实际是其经济分析方法在社会群体划分和社会力量意义上的延伸。因此,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阶级力量构成了阶级社会中政治生活的基本主体,阶级力量之间围绕着统治地位形成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斗争,构成了阶级社会政治的基本格局和内容。政治研究

比较政治学课堂笔记

比较政治学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政治学 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思想、行为和政策的比较而进行研究。它是政治学里唯一的一个把研究方法作为自己名字的分支领域。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指的是对本国之外的国家的政治进行的研究,并不一定要和什么进行比较。 2、理性选择主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既是新制度主义的一支,也从属于政治学里的理性选择主义。理性选择主义认为,个人利益的总和不等于集体的利益。个人的理性总和也不等于社会的理性。理性选择主义的重点是,理性的个人在环境约束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选择,并且根据与别人的行动的互动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策略。 3、囚徒困境 它讲的是两个人作案被抓,但警方没有确实的证据,只能靠囚犯中的一个自首并揭发另一个。于是警方向两个囚犯提出,如果一个自首揭发另一个,另一个拒不交代,则自首的可获自由,另一个会获刑10年。如果两人都交代,每人需服刑1年,如果两人都拒绝与警方合作,则警方会因证据不足,两人都获自由。虽然拒绝交代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如果其中一个人交代了,另一个人就会在监狱里待上十年。因此,理性的囚犯都会选择交代。这个悖论讲的是,对个人来讲理性的选择会导致对集体来讲不理性的结果。 4、社会资本 帕特南第一个将其引入政治学研究的。社会资本的多寡与民主的运行有极大的关系。所谓社会资本,是一种信任的、宽松的、互助互利的、充满公共参与精神的人际关系网络,比如像社区委员会、合唱团、俱乐部、合作社等等。在这种关系中,人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有合作意识、富于公共精神。这种关系网络有助于民主制度的运行,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 5、公地的悲哀 由哈丁首先提出。它讲的是假定有一片草地为多户牧民所有,如果大家都只管放养,不管养护,那么草地到最后必定沦为荒地谁也用不了。 6、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反动,对传统的重新发现,以及新的价值和宽容的心态。 7、集体行动逻辑 基本含义是指: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促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理性的、自利的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集体行动的逻辑指出,个人理性(利益)和集体理性(利益)之间存在冲突,个人理性并不是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8、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代表着组织起来的、与国家政权相分离的、以理性精神为基础的政治实体,包含着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认同以及对社会成员利益的关切。它是建立在法律保证的公民权利之上的,其中包括言论、结社、新闻和信仰的自由。

00312政治学概论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答案及评分参考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312)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权威性价值分配说”是以下哪位政治家的观点 A.亚里士多德 B.凯尔逊 C.戴维·伊斯顿 D.马基雅维里 2.无为而治是下列哪一学派的主要思想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他的代表作是 A.《共和六论》 B.《君主论》 C.《社会契约论》 D.《政治学》 4.原始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中,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是 A.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B.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C.商人阶级的产生 D.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5.神权论认为国家起源于 A.神的意志 B.阶级矛盾 C.暴力 D.人们相互订立契约 6.封建社会的四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在中国占支配地位的是 A.领主占有制 B.地主占有制 C.自耕农占有制 D.国家占有制 7.从国家结构方面看,西方封建社会实行的是 A.中央集权制 B.官僚等级制 C.地产权力等级制 D.分封割据制 8.下列实行半总统制的国家是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日本 9.福利国家的最初尝试起始于以下哪位政治家推行的新政 A.丘吉尔 B.罗斯福 C.斯大林 D.华盛顿 10.现在的欧盟属于以下哪种国家结构形式 A.联邦制 B.地方分权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