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 第十章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74
马工程《组织行为学》教案组织行为学》编写组2020年 2 月第十章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一、教学目的没有离开组织的个人,也没有离开个人的组织,个人与组织交互影响,形影相伴。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从个人-组织契合度、组织社会化与个体策略、组织认同与组织承诺、心理契约、组织公民行为等五个方面,理解个人与组织的交互作用及其影响。
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3 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个人-组织契合度的概念、内容、测量和作用。
2.组织社会化的概念、内容和策略,以及个体社会化策略。
3.组织认同的概念、前因与后果。
4.组织承诺的内涵与作用,以及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组织承诺。
5.心理契约的概念、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了解中国职场中的心理契约。
6.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了解中国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一节介绍了个人-组织契合度的概念、内容、测量和作用。
个人-组织契合度是一种基于个体和组织结合面方面的研究,通过分析两者的拟合程度,揭示决定契合程度高低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
个人- 组织契合度可分为补足式的契合度和补充式的契合度,个人与组织的价值观形成一致后,对于个人与组织会产生一些有利影响。
第二节介绍了组织社会化的概念、内容、策略以及个体社会化策略。
个体进入组织后,由局外人变成组织成员的过程,就是组织社会化过程。
组织社会化可归纳为四个维度:胜任工作、明确角色、认同文化和融入团队。
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个体既有主动性,又有被动性,组织虽有主导性,但又不具有强制性,因此区分了组织社会化策略与个体社会化策略。
第三节介绍了组织认同与组织承诺。
组织认同概念的核心是持久性和多重性,前因变量主要有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因素,如组织特色,组织声誉,个人任职年限,成员新鲜感等;组织认同能够提升团队凝聚力,提高组织竞争优势,影响个人的组织公民行为与合作意图。
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的组织及其目标的接受和认同程度,以及希望继续作为该组织成员的意愿,主要包括情感承诺、连续承诺和规范承诺三个因素。
第十章沟通思考题1.什么是沟通?沟通的功能有哪些?答:沟通是指不同的行为主体,通过各种载体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形成行为主体的感知,以达到特定目标的行为过程。
沟通具有控制、激励、情绪表达、提供信息等四种功能。
其中,控制功能是指组织中沟通能促使员工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自觉按照工作说明书工作;激励功能是指组织成员通过自由地和其他人谈论自己的看法主张,使其参与感得到满足,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并且管理人员通过向员工明确阐明工作任务、工作表现以及当表现不达标时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进绩效等方式来激励员工。
情绪表达功能是指组织成员们可以通过内部沟通来表达自己的失落感和满足感,满足了成员的社交需要。
提供信息功能是指沟通可以为组织提供产品信息、供求信息、市场行情、政治与经济动向等各种与组织相关的外部环境信息,也可以为组织提供内部信息。
2.沟通的类型有哪些?答:按照沟通传递信息是否采取语言形式,可以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按照沟通的正式程度,可以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按照沟通双方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高低,可以分为纵向信息沟通、横向信息沟通和斜向信息沟通;按照发生的主客体分类,可以分为人际沟通和组织间沟通;按照沟通的成员是否属于一个组织,可以分为内部沟通、外部沟通;按照沟通主体的文化背景是否相同,可以分为同文化沟通和跨文化沟通。
3.网络沟通的特征和风险有哪些?答:网络沟通的特征有:沟通流程扁平化、沟通模式透明化、沟通活动互动化、沟通对象个性化网络沟通的风险有:减少面对面人际沟通、带来信息泛滥、降低沟通效果。
4.有效沟通的障碍有哪些?如何解决这些障碍?答:有效沟通的障碍是:(1)信息发送者的障碍,包括语言障碍、角色障碍、民族文化差异;(2)信息传递的障碍,包括沟通渠道、沟通层次、组织氛围等方面的障碍;(3)信息接收者的障碍,包括过滤、选择性知觉、情绪、信息超载、防卫。
解决措施:运用反馈、简化用语、积极倾听、控制情绪、调整信息流、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组织行为和人类社会的其他事物一样,从本质上说它也是一种事物的运动过程。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运动变化过程,组织行为也不例外,也必然要经历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而制约组织行为变迁的客观规律则正是组织行为基本规律在变化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组织行为变迁的基本趋向有两种,一是组织发展,二是组织衰退。
组织行为的发展是组织行为变迁的历史性趋向和整体性趋向,组织行为的衰退则是组织行为变迁的阶段性趋向和局部性趋向。
避免组织行为衰退、促进组织行为发展的方式有两种基本类型,在正常时期一般采用的是常规性、技术性的方式,如组织考核、组织调整等;在社会转型、组织转轨的特殊时期,以及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进步,所采用的方式则只能是方向性、结构性的,即组织行为的变革和组织行为的创新。
认识组织行为的变化过程,掌握组织行为的变化规律,对于科学地管理组织变化,有效地促进组织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组织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组织发展、组织调整、组织变革、组织创新等过程,而每个过程都有制约组织行为变化的客观规律,认识组织行为变迁的基本过程、反映组织行为变迁的客观规律就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组织发展的意义、战略、条件、方式,组织调整的意义、原因、内容、策略,组织变革的起因、阻力、内容、程序、措施,组织创新的意义、机制、条件、内容、方式等内容。
第一节组织行为的发展组织行为的不断发展是组织行为变迁的历史趋向和整体趋向,是组织行为在过去长期的变迁中形成的历史过程,也是组织行为在现实纷繁复杂的变化中表现的总体趋势。
一、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一)组织发展是组织生存的动力条件1.组织发展是组织生存的本质形态:组织行为的运行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组织的生存只能以不断发展的形式来实现;再者,按照事物的本质在于运动这一基本规律来理解,组织存在的本质形态也必然是组织不断发展的运动过程,组织只有在不断发展的运动过程中才能得以存在。
2.组织发展是组织生存的根本目的:组织生存是组织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组织的客观存在,也就没有组织发展的客观基础;但是组织不能为了存在而存在,这不符合组织主体要素即组织成员的价值需要,也不符合组织客体要素即社会环境的价值需要,组织之所以能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及其成员需要通过组织的形式实现不断发展的价值需要,由此就决定了组织生存与组织发展的本质关系只能是前者为客观条件、后者为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