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改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道路_李玲

医改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道路_李玲

医改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道路

李玲,江宇

摘要:医改是近年来涉及面最广、利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改革之一,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如何增加改革动力、排除阻力、党和政府如何在新形势下领导改革的问题,必须做出探索和回答。医改的经验表明,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才能得到拥护。以社会建设和改革促进公平正义,是当前最大的改革红利。维护公平正义要靠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既要靠自下而上的创造,也要靠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实现旧机制向新机制转变,必然面临既得利益的阻力,需要党和政府强力推动制度转换。在我国这样一个国情复杂的大国推进改革,必须建设强大而有效的党和政府。改革要成功,必须实行综合配套改革等。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医改;中国道路

作者简介:李玲,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1)

江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宠观经济研究部助理研究员,博士(北京100010)

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改革开放要有新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中国需要改革,这是共识。但改什么、怎么改?如何增加改革动力、排除阻力?党和政府如何在新形势下领导改革?这些问题,迫切需要理论和实践创新。医改是近年来涉及面最广、利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改革之一,也是在社会建设这个全新领域进行的改革。医改的实践,对于“推进什么样的改革、怎样改革”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增添了新的内涵,对经济社会领域其他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医改的历程,就是创新改革观念的历程

医改的历程,始终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伴随着对“推进什么样的改革、怎样改革”认识的创新。“非典”引起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是医改的导火索。2003年,“非典”酿成重大危机,暴露了长期公共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基层防疫体系瓦解的问题,这是在指导思想上片面迷信经济发展、片面迷信市场的后果,这场重大危机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成为医改的导火索。

经过争论确定公益性方向,实现医改指导思想的创新。2003到2006年前后,社会对医改方向进行了大讨论,焦点在于政府要不要为全体人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①党中央集思广益,确定了公益性方向,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责任认识的创新。安徽等地的探索,找到了实现公益性目标的路径。确定公益性目标之后,必须要有一系列体制机制来保障。改革前,医疗卫生体系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医院和医生以营利创收为目标,医生成了卖药的商人,药品成为盈利的工具,违背患者健康权益。医改方向确定后,关键是找到一个新机制来取代旧机制,并实现新旧机制平稳转换。安徽等地对此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取消以药养医为抓手,进行综合改革,建立公益性管理体制、竞争性用人机制、激励性分配机制、规范性药品采购机制和长效性多渠道补偿机制,摸索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同时通过强有力的领导,实现了新旧机制平稳转换。国务院及时总结安徽经验,在全国推进基层医改。

医改的成就还是初步的,但是其意义已经超过医疗卫生领域本身。

2014年第3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第一,医改是社会建设领域首次提出“基本制度”。三年医改在基层初步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筹资、服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内容,这是我国在社会建设领域首次明确提出“基本制度”。社会领域的基本制度,同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一样,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对其他社会事业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②

第二,三年医改深化了对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初步扭转过去那种片面重视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的做法,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医改的实践证明: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事业发展不好,经济建设的成果也会丧失。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具有不同规律,只要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公益性和积极性是完全能够兼顾的,公平和效率是统一的。③

第三,医改探索了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在推进社会改革方面的优势。和美国医改举步维艰相比,我国医改用短短四年时间,在基层进行了系统化改革,重构了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基层百姓实实在在得到了医改的好处。基层医改巩固了我党执政基础,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避免了西方政治周期导致的政策“翻烧饼”,避免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行政能力不强导致的改革偏差。中国医改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工会等许多国际组织的肯定。

第四,医改对党如何领导社会改革做出了探索。这次医改不仅是制度设计的创新,也是改革方法、领导方式的创新。在广泛调查和精心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们政治制度优势,善于利用组织资源,对改革顶层设计、推动步骤、机制转换、巩固完善方面的做法进行了全面探索,形成了一条符合实际的改革方法。

同时要看到,当前医改的成就还很不稳固,同人民的期望差距还较大。一方面,这是由于医改成果主要局限在基层,大型公立医院改革尚未全面开展。另一方面,医改同其他改革一样,也面临利益格局固化、推进难度大等问题,要继续推进医改,也必须拓展视野,从思想理论、组织领导和政府职能等方面,为医改以及其他改革创造更好的环境。④

二、医改对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创新,探索回答了“要什么样的改革”的问题

改革不是教条。改革的内容、目标和方法,都应当不断创新。新形势要求我们对“改革”的内涵做出新的解释,医改作为一项全新改革,对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创新。

第一,改革应当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才能得到拥护。

医改是社会主义价值的体现,是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国际上,现代医疗卫生制度不是自发出现的,而是由长期的工人运动催生的。1883年,德国为了抵御工人运动、缓和劳资矛盾,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医疗保险。二战之后,英国社会主义工党初步建立了全民免费医疗制度。美国的老人和穷人医疗保险建立于1965年,当时美国劳资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社会政策,被称为“伟大社会”运动。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医改的,往往也是左翼色彩较浓、偏向中下层民众的政党。

我们共产党是工人运动的核心力量,搞医改是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是社会主义价值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之义。自19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只在少数国家建立,但社会主义的理念却不断为资本主义国家吸收,推动野蛮的自由资本主义向福利资本主义转变。直到今天,虽然各国各派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差异很大,但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

—增强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普通劳动者的经济和政治权利、保障基本社会福利等,仍然是激励人们争取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的旗帜。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是经过千百万人长期斗争得来的,付出巨大牺牲,饱含斑斑血泪。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就建立了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1949年到197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68岁,达到当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医改之所以能够较快推进,也是因为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惠及最大多数人民。在当今中国,任何改革要成功,也必须坚持这个方向。

第二,以社会建设和改革促进公平正义,是当前最大的改革红利。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这个红利如何发挥出来?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跳出经济看经济”,更加重

医改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道路

视社会建设、增进社会公平,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这次医改恰逢金融危机,我国内需不足,医改不仅没有影响经济增长,反而为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医改使居民花钱减少后顾之忧,促进了消费。职工、居民和新农合三项医保,使居民消费水平提高7%,相当于每年释放1.3万亿消费能力。医改提高了人力资本水平,特别是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医疗保障减轻居民负担,使得家庭提高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全面发展。⑤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通过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增进公平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不是锦上添花,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我国经济走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舍此之外别无他途。从国际上看,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到了一定阶段,都有必要把社会建设提到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否则,不但经济建设没有后劲,甚至可能由于社会动荡而葬送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我国改革开放前期之所以人民消费水平提高较快,就是因为收入和财富分配比较公平,城乡居民都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当前,阻碍内需扩大和消费升级的最主要因素是财富分配的差距过大、社会保障的不完整、不稳定,只有以更大的力度调节收入和财富分配、完善社会保障,才能使经济增长有持续的动力。如果仍然只把注意力放在供给环节,一味增加和鼓励投资,那么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调。这就要我们从经济改革的思路中拓展开来,把社会建设同经济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我国改革必须走的一步战略性选择。

第三,维护公平正义要靠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既要靠自下而上的创造,也要靠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十八大”提出,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从历史上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都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需要主动地进行制度建设。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是自下而上的,充分发挥基层的积极性。但维护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往往同自发的市场逐利机制是有冲突的。因此,下一阶段改革,既要讲“摸着石头过河”,同时又不能盲目试错,而要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

医改的实践为如何进行顶层设计做出了探索。首先,制度设计应当以全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具体到医改就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医改的“纲”,其他的都是目,一些地方的改革之所以出现偏差,就是由于偏离了这个纲。其次,制度设计是一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反复多次的过程。改革初期,对于是否在基层取消以药补医、如何确定财政补偿规模,难以达成一致。为此,许多省份都对药品流通使用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进行了系统调研,用解剖麻雀的办法,摸清了基层机构实际加成率,使社会各界对以药补医机制的危害形成了共识。在基层医改推进过程中,面对社会舆论反映的基本药物配送不到位、医务人员积极性下降、财政投入不到位等热点问题,有关部门再次对多个省份进行调研,深入分析,澄清社会误解,对改革措施不到位的地方抓紧督促落实,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再就是,制度设计也借鉴了国内外经验以及其他领域改革的经验。

第四,实现旧机制向新机制转变,必然面临既得利益的阻力,需要党和政府强力推动制度转换。

实现旧制度向新制度平稳顺利过渡,同设计新制度同等重要。改革开放前期,改革主要是为了释放市场机制的潜力,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得益,是一种普惠性改革,因此通过渐进式改革的方式可以奏效。但是,现在改革面临新局面,调节收入分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基本民生,都需要对现有利益格局进行调整,依靠自发的力量很难形成,因此必须由政府从最大多数人民利益出发,强力推动制度转换。

如何实现制度转换?首先是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推进机制。在医改中,形成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分管领导同志全力抓的协调推进机制,建立了严格的责任落实制度。其次是首先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之后再巩固完善。由于社会利益的分化,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不可能使全体社会成员都满意,也不可能一开始就十分完善。医改、廉租房、低保、收入分配等公共政策在实施初期,都出现过漏洞。新机制见效和稳定运行,需要一个过程,再加上新机制脱胎于旧机制,必然残留各种旧机制的痕迹。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往往以此为理由,反对出台这些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公共政策。对此,政府要有清醒认识和坚定态度。在基层医改中,就是按照先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之后再巩固完善的思路,先强力推动制度转换,坚决取消药品加成,以此杜绝医疗卫生机构一切不正当收入的来源,在此基础上,再巩固完善,解决取消药品加成之后的财政投入、人事、分配、药品招标采购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既不因为新机制不完善而否定改革方向,又不放松巩固完善新机制的步伐。再就是要敢于触动既得利益。医药卫生领域,长期形成了药品流通环节和部分医

2014年第3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院、医生的利益链,要打破难度很大,国家实施基本药物招标采购过程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就是明显例证。对此,必须坚持人民利益为大,坚决打破潜规则,对药品流通环节当中的利益链彻底打破;而对于医务人员增加收入、补偿劳务付出的合理诉求,通过增加财政投入的方式予以满足。

第五,在我国这样一个国情复杂的大国推进改革,必须建设强大而有效的党和政府。

上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一度提出“小政府、大社会”的概念,并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这种说法也许适合发达国家,因为发达国家已经有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甚至出现了“福利病”,但是对我们这种发展中国家来说,公共服务的水平还很低,国家基本制度建设的任务还很重,而且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没有一个强大而有效的政府,就不能集中资源办大事,参与国际竞争,保障基本民生。从医改来看,医改迄今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因为落实了政府办医责任。维护人民健康,是党和政府对人民承担的政治责任,这个责任是推不掉的,政府必须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来。实际上,“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在发达国家并未实施,因为人民不答应政府撂挑子、甩包袱,像撒切尔夫人那样强势的政治家,试图触动英国全民免费医疗,却受到英国民众极力抵制。相反,拉美、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片面接受“小政府、大社会”理念,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弱化,民生多艰,国家经济命脉为超级大国所控制,这是21世纪初拉美普遍发生政党轮替的原因。政府全面承担医疗卫生筹资、服务、监管的职能,更有利于人民健康,这是医疗卫生体制发展的共同经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应当义无反顾地承担其责任。

第六,改革要成功,必须实行综合配套改革。

医改的实践表明,改革要成功,必须综合配套。一方面医改内部要综合推进,我国的医改,同其他国家相比,综合性、系统性要强,涉及筹资、服务、监管、药品生产流通、教育、宣传、立法等,其他国家很难在一次改革中涉及这么多内容。在基层医改中,各级政府都建立了医改领导机构,统筹各部门工作,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政策就出台什么政策。这种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确保了制度设计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另一方面,医改和其他改革要协同推进。这就要求建立协调推进改革的领导体制,发挥党和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利用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推进各方面改革。

三、医改发挥了党的独特优势,探索回答了“怎样领导改革”的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在91年的奋斗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这种独特优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力量。”面对新形势,党如何领导改革?医改的实践,是党领导社会建设的全面探索,为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领导、组织和推进改革积累了经验。归结起来,这就是发挥党在理论、政治、组织、制度和密切联系群众方面的优势,推进理论创新、发挥组织优势、依靠群众路线、发挥制度优势推进改革。

第一,发挥理论优势,树立科学的新改革观。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理论建设,改革虽然是“摸石头过河”,但是如果不及时进行理论总结,实践就会陷入盲目。这次医改之所以比较顺利,就是因为始终注重从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如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以取消药品加成为切入点推进综合改革的路径等。

理论创新的源泉,一方面来自现有理论和实践。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大量经典文献阐述了人的自由发展的目标,而公平的医疗服务,是人得以自由发展的基础。根据这些原理,我们党把健康提到人全面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其次是国际经验。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现代资本主义有很大发展变化,在经济社会制度建设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这次医改就主要借鉴了英国、法国等国家举办公立医院和社会保险的经验,同时注意避免美国等国家的教训。再就是我国自己的历史经验和其他改革的经验。例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借鉴了国有企业内部转换经营机制的经验。基层医疗卫生保障和补偿机制改革,借鉴了基础教育补偿机制改革的经验。另一方面来自推进医改实践的过程,改革中遇到的大量争论,最终都归结于如何认识医疗卫生体制的目标,如何激励医务人员,如何合理发挥政

医改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道路

府和市场作用等理论问题,推动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之所以能够进行理论创新,是因为及时对医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抓住主要矛盾,及时用实践检验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我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现在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改革遇到的许多问题,已经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解决,必须在经典理论、国际经验和我国自己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

第二,发挥群众路线优势,为改革增添动力。

当前改革遇到阻力,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我国社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而不同阶层对改革的诉求不同。一些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往往因为要调整既得利益,从而受到阻挠,医改中实行基本药物招标采购遇到阻力就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改革的动力从哪里来?只能发挥群众路线优势,扩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有序参与,从而为改革增添动力。之所以医改有显著进展,就是因为在医改中,医改从酝酿到实施,实行“开门决策”,向包括海外和民间机构在内的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一些地方人大对医改进行了专题询问,这是多年来首次公开进行这类活动,全国人民通过座谈、网络、报刊参加医改讨论,“全民论医改”,扩大了有序政治参与。还有许多群众通过各种媒体,揭露药品流通环节的腐败问题,也为制度改革增添了动力。事实证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新的改革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形成“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的局面。

第三,发挥政治和组织优势,形成改革的推进力量。

医改的过程,充分发挥了政治和组织优势。首先是统一思想,明确医改是党和政府的政治责任。面对改革中出现的重大利益调整和各种风险、质疑,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医改领导小组,各地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分管领导同志全力抓,形成了强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建立了严格的责任落实制度,做到了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定期通报、约谈、督办。再就是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不让敢冒风险的干部吃亏。像安徽培养了一批综合能力强的干部,他们往往有宏观管理和地方全面工作的经验,充实到医改岗位后,大大加强了医改工作。事实证明,党的组织严密、思想团结统一、政令通达顺畅,这是我国的政治优势,有利于攻坚克难,推进改革。

第四,发挥制度优势,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管理技术手段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我国进行一切改革离不开的土壤,也是我国的制度优势。医改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同我国保持着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有关系的。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我国就依托城市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建立了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为全体人民提供了医疗保障,使人民健康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如果没有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是做不到的。同样,这次医改能成功,是依托了我国多年来积累的网络完整的三级公立医疗服务体系,长期由国家补贴培养的大量优秀医学人才,以公平正义为目标的改革方向,完整有效的基层组织,这都是我国的制度优势。同时,医改也借鉴了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把现代技术手段、管理手段、信息技术应用到公立医院管理、医保基金管理、药品招标采购等方面,使我国的制度优势不断发挥出来。

四、建议

第一,把深化医改,作为新一届政府赢得民心的突破口。

近年来特别是“非典”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前,医改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基层医改取得了显著成绩,下一步亟需向大型医院推进,但是无论是巩固基层医改还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都面临较大阻力,主要是药品流通环节的腐败现象难以根除。所以,尽管医疗卫生投入增加较快,但是老百姓的负担、特别是看大病的负担还很重,人民群众对药品流通环节的灰色腐败意见很大。这个问题不解决,以药养医的旧机制就无法打破,新的机制就无法建立起来,这是当前决定医改成败的关键问题。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药品流通费用将大幅下降,即使政府不再增加支出,老百姓的福利也能得到显著提高。建议新一届政府把规范药品流通环节、以取消以药补医为抓手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大幅降低群众负担,作

2014年第3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ExploringaRoadforComprehensivelyDeepeningReformthroughReform

inHealthcare

LI Ling ,JIANG Yu

Abstract :China ’s healthcare reform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and complex reform ,thus shed light on the overall reform.The experience of the healthcare reform reveals that the overall reform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basic value of sociolism that Improving social equality and justice is the dividend of the reform that the social equality and justice should be maintained by both top design and evidence-based decision-making and that a strong government is needed to break the special-benefit group and enhance overall reform.

Key words :overall reform ;healthcare refom ;China model

(责任编校:文泉)

为赢得民心的突破口,

确保医改目标如期实现。第二,把社会建设作为引领全面改革的突破口。

在全面改革中,以社会建设为突破口,既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识,为深化改革提供民意基础,又有利于促进经济、政治改革。社会建设能够凝聚改革共识,是共同富裕应有之义。社会建设有利于经济改革的深化,既能解决内需不足,社会事业本身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水平。社会建设能够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良好基础,扩大人民群众的直接政治参与,培养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精神和能力。建议中央明确提出,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一样,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此作为全面改革的突破口。

第三,加强社会领域基本制度建设,完善基本社会政策体系。

近年来,全国社会建设进展很大,但许多做法尚未形成制度。社会政策往往从属于经济政策。⑥实际上,

正像我国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一样,在社会领域也需要一个“基本社会政策体系”,包括基本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教育制度、基本住房制度、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基层和群众工作制度以及财政制度、政绩考核制度等。建议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率先突破,提出建设“基本社会福利制度”。具体做法是:(1)成立中央社会建设委员会,统筹领导社会建设全面工作。每年由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社会建设工作会议。(2)从领导配置、部门设置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对社会建设的重视程度。在政策制订和执行过程中,应明确把社会建设、经济建设的领域区分开,强调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并重。(3)对社会政策体系建设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其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主要内容,制定出社会建设和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给人民群众以鼓舞和信心。

第四,发挥政治和组织优势,推动新的改革深入。

在思想理论上,加强对改革下一步方向和战略的研究,加强对党执政60多年来历史的研究学习,排除各种左和右的干扰,确立新的改革观。在改革动力上,扩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参与,把现在已有的人大质询、网络问政、居民听证会等方式规范化、制度化。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社会建设等改革的薄弱领域,充实领导力量。

注释:

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中国发展评论》2005年第1期。

②王国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立法之我见》,《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4期。

③曹永福、陈晓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伦理难题》,《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7期。

④李爱、刘桂刚:《山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绩效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7期。

⑤周亦乔:《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几点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⑥刘继同:《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困境与医疗财政学》,《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中国新医改之路回眸与展望

中国新医改之路回眸与展望 2012-09-29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实施三年来,新医改成果卓著。2012年后新医改进入深入区,8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六部委正式公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9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召开全国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工作会议,要求300余个试点县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本文撷取了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回顾了新医改三年来取得的成绩,深入评述近期医改的最新政策与举措,详细分析了新医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十二五”期间新医改的推进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回眸三年医改阶段性成果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2012年6月国务院医改办公室起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总结报告》指出自《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出台以来,新一轮医改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如期全面完成了三年医改各项任务,交出了一张惠及全民的中国答卷,朝着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取得明显突破和成效,基层医改取得重大突破,亮点频现,百姓所享受的实惠也逐年增多。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项目部主任、教授刘远立无论是横向的国际比较,还是纵向的历史比较,中国新医改已经取得了十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举世瞩目。随着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老百姓医疗服务的利用率明显提高,“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政府对农村和基层卫生投入的增加使农村和基层卫生服务的“硬实力”得到加强,“看病难”在大部分农村

中国的新医改方案基本背景

中国的新医改方案基本背景 2009年1月,中国国务院通过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医改方案。这样,始于2006年的新医改政策过程终于完成,其间经过了广泛的跨部门磋商和公众讨论。 2007年,针对城市居民实施了综合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2006年至2008年间继续扩大。 长达的三年医改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将面向城市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扩大,覆盖至退休人员、国有企业、大学生和农民工。 2.农民工可以在其医疗保险登记地以外的地方报销医疗费用。 3.医生晋升职称前须到农村义务服务一年。农村医疗服务一直是中国医疗卫生政策的一大挑战。 4.对到农村诊所服务满三年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提供学费补贴。 5.减少并最终消除医院对药品销售收入的依赖。 6.将部分公立医院将转为民营医院。 2011年前要完成的主要措施包括: A.到2011年,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提高到90%,并从2010年开始,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每人每年提供120元的财政补贴。 B.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由政府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这些药物的生产和流通由政府监管,并纳入医疗保障体系。 C.改善地方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包括: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偏远乡村的诊所、小城市的社区卫生中心。 D.努力平衡城市和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E.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主要是使公立医院远离市场体制。 新医改还承诺:未来3年内,在农村地区建立2000所县级医院和5000所乡镇卫生所。 前景和挑战 在相当大程度上,医改计划反映了一种与日俱增的共识,即医疗是一种公共服务,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在过去的十年里,医疗费用、药费和诊疗费用的高企,是私有化和将市场规则强加给医院和医生的直接结果。新医改方案是认识到过分市场化已经导致

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及其意义

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及其意义 摘要: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关键词;中国革命新道路;毛泽东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其间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探索。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全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运动迅速发展;以五卅运动为核心的反帝爱国运动日益高涨;经过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而这一时期,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各派军阀之间混战不休,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为了推翻军阀统治,打倒帝国主义,1926年7月,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北伐军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直指黄河流域。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不顾以宋庆龄为杰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背叛了孙中山所决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政策,勾结帝国主义,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党当时还比较幼稚,又处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致使革命在强大敌人的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已经发展到六万多党员的党只剩下了一万多党员。 然而,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行为吓倒,党仍然顽强地继续战斗。 周恩来等同志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的"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会后举行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的起义。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湖南江西边界地区的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朱德同志领导的起义部队不久就到井冈山会师。随着斗争的发展,党建立了许多工农红军部队,创建了多个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红军各个方面军曾连续击败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1933年秋,蒋介石发动了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造成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革命根据地和白区的革命力量受到极大损失,红军从三十万人减到三万人左右,共产党员从三十万人减到四万人左右。 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和实行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党领导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了要求停止内战、抗日救亡的强大群众斗争。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以

医改后公立中医医院的融资模式探索

医改后公立中医医院的融资模式探索 摘要:医院在持续医疗活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合法、有效、合理地融资是医院财务工作的重要任务,融资决策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运行和发展。随着医改的推进,医疗竞争的加剧,部分公立中医医院已出现收不抵支、资金短缺的现象,现金流净流出将成为常态。本文从公立中医医院面临的挑战和资金需求状况入手,分析其传统融资方式,结合改革时期国家新推广的融资模式和合作框架,探索医改背景下适合公立中医医院的新型融资模式,以期拓展融资合作渠道,从而缓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瓶颈,维护公立中医医院良好、稳健的运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 关键词:医改公立中医医院融资模式 一、公立中医医院在医改中面临的挑战 公立中医医院已被纳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并逐步实施了“一平四高”(药品零差率,诊察费、护理费、治疗费、手术费价格提高)、资源下沉、资金下沉、分级诊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年金制度改革等措施。“一平四高”、药品实施零差率,中医医院的收入补偿率普遍在70%以内,大大低于综合性医院的补偿率,离医改方案设计的90%也相差甚远;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医院将新增缴纳职工养老金、年金(分别为职工工资的20%、8%)。大多数

中医医院业务滞涨而运营成本却大大增加,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资金的短缺将成为医院发展的瓶颈。本文旨在探索医院在保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如何拓展新型的融资手段,满足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进一步提升公立中医医院的竞争能力。 二、公立中医医院传统的融资模式 公立中医医院的融资渠道在政策与法规的框架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政府投入 医院总收入结构中,政府投入的比例占3%-5%。包括财政经常性补助:根据医院的床位规模与离退休人员编制给予补贴;其他财政性补助,如学科专项、万名医生下乡、规培生委培、资源下沉等补贴。医院财政性资金的取得,受制于国家和地方财政能力、医院财务状况及各界政府的政策取向。近年来,国家对医疗服务的补偿政策是:财政资金主要补助需方,即病人和医保基金;而对供方的补助,重点投向基层医疗机构,即社区和城乡基层卫生院。所以大型公立中医医院想要获取更多的财政投入已经得不到政策的支持。 (二)银行贷款 目前,银行贷款主要采用担保贷款、抵押贷款、信用贷款三种形式。公立医院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其所有资产均属于国有资产。根据现有政策,国有资产不能进行对外担

医改大环境对于医院医保管理新模式的探索

医改大环境对于医院医保管理新模式的探索 发表时间:2018-08-21T13:43:58.84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8期作者:刘颖[导读] 随着医改进程的不断深入,医保保险为越来越多的参保人员提供了医保服 刘颖 天津市天津医院天津市 300211 摘要:随着医改进程的不断深入,医保保险为越来越多的参保人员提供了医保服务。但是医院在医保管理工作中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传统的医保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医改的需求。基本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医改大环境下医院医保管理新模式。关键词:医改大环境;医保管理;新模式医保作为我国民生项目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福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当前医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居民能够享受到医保服务,但是传统的医院医保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当前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2]。因此在医改大环境下积极探索医院医保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提高医院医保管理工作质量,更好的服务人们群众,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医改大环境下医院医保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自从医改以来,我国每年参保的人数越来越多,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医保人数已经占到我国总人口的95%。此外在医改的过程中,医疗保险正在逐渐由粗犷型向精细化转变,更注重医保成本的降低和医疗品质的提高[3]。但是随着医改工作的逐步推进,当前医院的医保管理工作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如表1所示。一是广大参保人员对医保内容、医保政策了解不充分,这就容易导致参保人员在就医、咨询以及结算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对医院的正常医保管理工作造成影响[4];二是当前我国部分医疗机构没有跟上医改的脚步,在三医联动、分级诊疗、异地就医以及联网支付结算方式等方面不够健全完善,医保管理是一项非常综合的业务,涉及到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农村以及生育等多项保险内容,因此需要医院加强相关建设,为医保工作的推进奠定基础;三是在医改进程中医保政策不断调整变化,医院现行的医保管理模式没有及时跟进。基于这些问题,要求医保管理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与时俱进,更好推动新形势下医保工作的开展。 2.1 更新医保管理理念,强化组织建设在当前医改大环境下,各医院必须认清形势,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各项医保政策,不断更新先进的医院医保管理理念,提高医院医保管理人员的医保意识和责任意识。医院的医务人员和医保管理人员只有在医保管理工作中具备了医保意思,才能在工作中主动担负责任、规范自身行为,提高服务意识,保障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平稳有序开展,使得医院医保管理工作能够主动积极适应医改进程[5]。同时医院应该加强组织建设,健全相关的医保管理部门,成立由院领导、职能部门以及临床部门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使得医保工作能够真正落实实处。 2.2 完善医保管理制度,制定管理目标 随着医保进程的不断推进,医保政策不断出台,医院的医保管理制度也应该随之更新和完善,确保医院医保管理的各项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实现规范化管理[6]。在完善医保管理制度的同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医保管理目标,实施目标管理,比如建立季度考评机制或者月度考评机制,根据考评结果反过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医保管理制度,在该过程中国需要加强审计,完善内部监督管理。此外也医保管理工作的开展,应该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那些在医保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医保管理人员应该给予表彰和奖励,而对于那些在医保管理工作中违反规定,甚至引起严重后果的医保管理人员进行给予批评和再教育,以此来提高广大医保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7]。 2.3 优化医保患者就医,提高服务质量 医改大环境下的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因此医保管理工作要持续优化医保患者的就医管理,保障医保患者就医过程的各个环节都科学合理规范。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院应该在门诊服务中针对医保患者设置专门的医保窗口,从而为医保患者支付医疗费用等提供便利;二是在门诊的醒目位置张贴医保政策的宣传材料,方便医保患者能够及时了解相应的医保内容,也有利于提高医院医保工作效率;三是在医保窗口或者医保政策宣传材料位置应该安排医保秘书,专门针对医保患者不理解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四是加强对医保患者接诊医生的医保专向培训,以便能够针对医保人员的各种就医问题进行指导,保障医保患者的权益[8];五是对于住院患者在出院时应该向患者详细介绍医疗费用清单和保险结算单,确保医保患者掌握费用的各项细节,方便医保患者进行报销;六是对于每年医保政策的调整应及时广泛的进行宣传,尽力让更多的参保人员享受到医保服务。 2.4 合理控制医疗费用,规范医保收费 医院在医保管理工作中应提高医保收费透明度,进一步完善医保费用公式体系。对于医院的各个科室来说,应定期对医保收费中的各项问题进行梳理,确保每一位参保人员都可以得到合理有效的医保服务。此外医院还应该建立跟参保人员的沟通渠道,积极进行双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信任关系,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商,避免医患纠纷的产生。 2.5 健全管理服务体系,保障异地就医 各医院应该积极落实医改政策,按照医改要求,完善异地就医医保管理服务体系,确保参保人员能够顺利实现跨省异地持卡就医结算。具体包括建立健全医保异地就医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设置专门的医保异地就医窗口,培养专门的医保异地就医服务人员等。 参考文献: [1]吴雪枫,周典. 新医改背景下某三甲医院实施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2):60-62.

新医改背景下

新医改背景下“看病难、看病贵”探讨 郭金有 【摘要】放眼看中国,分析“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和成因,重点探讨“因病返贫、因病致困”的局面是否在新医改政策的实施下改善,提出现代医改政策与民生改善工程能否真正切切落到实处,推广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品零差率”、“中医中药适宜技术”等举措是否能从微观上得到理想的治理。首先必须确保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凸显政府职能,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规范医疗机构经济活动,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这一中心任务后,提出了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性的主要矛盾在新的政策实施后能否进一步遏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变服务方式,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作为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一种探索。 【论文关键词】看病难看病责医疗体制改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大学生下基层药品零差率中医适宜技术 展望当代中国,随着国家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越来越凸显。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因人口众多,贫富领域不均等客观原因,当代中国“缺医少药”的现象还待进一步完善,“因病返贫、因病致困”的格局随着现代医改政策的实施也逐步得到了改善,“医”、“药”、“专业技术”等等科学领域的发展也逐步走向了标准化、国际化,古往今来,人类的健康问题始终摆在首位。 1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原因分析: 1.1首先“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正如字面上所表达的那样应该分为“看病难”与“看病贵”两个问题来看待:要分析这两个问题必须搞清主体与对象,即谁在喊看病贵和难、难和贵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看病难”在城市中主要体现在优质医疗资源缺少,医术水平高且可以信任的医生难找。但是反过来讲,不管什么病谁都想看高级医生、住高级医院那是不可能的,也是无法满足的。在农村主要表现在一般医疗资源缺乏,医务人员人数偏少、总体医疗技术水平偏低,所以对病人应进行合理分流,根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小病到基层,大病才上大医院。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诊疗水平,对于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慢性病等病人的信任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只讲看病难,而是要作具体分析。“看病贵”指医疗费用个人负担超过了患者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其中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覆盖的广度和强度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我国在于医疗保险方面的覆盖面很窄,据统计约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绝大多数患者靠自费看病,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的三重负担。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一卫生系统:改善绩效》得出的结论是,在被评估的191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公平性位居188位,倒数第四。 1.2“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在新旧体制更换等原因长期积累造成的,为此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18次连续药品降价,涉及品种规格多达万余种,2007年对医药卫生系统的商业贿赂问题也重拳出击。尽管如此,问题的解决不能期待一蹴而就,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必须要有长期努力的思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先是从病人的方面来剖析:中国病人中没有医疗保险的人当中绝大多数是农民,约占37%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他们缺乏有关医疗保险的法律和法规,没有对医疗保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预见,所以一去到医院,就总

新医改背景下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现状与完善

第33卷第9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9 2012年9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ep.2012 新医改背景下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现状与完善 马纯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3) 摘 要: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是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最基本的单位,根据对湖南乡村两级卫生医疗卫生机构的调研,目前主要存在乡镇卫生院公益性质不明确、财政保障机制不健全、服务条件不完善、卫技人才不完备等四方面的问题,在新一轮医改启动的背景下,亟需从强化责任、明确性质、定向投入、健全服务、充实人才等五方面着力加以完善和解决。 关键词:新医改;乡村医疗卫生;现状;完善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9-0108-02 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在农村最基层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保障广大农民的健康、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4月7日国家公布新医改方案,规定三年内将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并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为在新医改中有效建设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我们对湖南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湖南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总体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得到普及,全省农村已实现了全面覆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不断健全,条件逐步改善,保证了全省每个乡镇有一所卫生院,建有5926个村卫生室。但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 (一)公益性质不明确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枢纽,是农民就近就医的主要场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规定“调整后的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但由于前些年乡镇卫生院时而上划县管,时而下放乡管,政策的不稳定性导致了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不顺,削弱了乡镇卫生院在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中的枢纽作用,乡镇卫生院职能不准、定位不清,转向了办院谋生,忽略了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职能,使农村卫生事业一度发展缓慢。到目前为止,全省绝大部分县(市)没有为乡镇卫生院确定编制性质,乡镇卫生院无固定可靠的经费投入保障,均为自收自支单位,主要依靠在医疗服务中创收解决工资待遇及运转收稿日期:2012―06―06 作者简介:马纯红(1977―),女,湖南怀化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经费,其公益性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导致农民对服务差、收费多不满意,乡镇卫生院对条件差、病人少不满意。 (二)财政保障机制不健全 调研中发现,各地受财力限制或基层政府重视程度不同,投入比例与额度差别大。截至去年底,全省乡镇卫生院用于项目建设资金达10.54亿元,国家和省财政投入4.14亿元,其他需县级财政配套和乡镇卫生院自筹。县级财政财力弱且随意性强,“财政状况好一点,县里主要领导高兴一点,卫生局长肯跑一点,卫生投入就多一点”,调研中不乏这样的反映。同时,乡镇卫生院负债较重。据统计,全省已完成建设任务的1880所乡镇卫生院中,建设负债达3.38亿元,平均每所负债18万元。沉重的债务进一步削弱了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质。由于缺乏财政保障,一些乡镇卫生院已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有的乡镇卫生院职工轮流上班或不上班,抽出时间搞副业,有的乡镇卫生院则被迫停业,只是每月新农合患者去医院报销药费时才开门营业几日。 (三)服务条件不完善 乡镇卫生院原有基础差,项目资金量少,远不能满足农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目前全省有近三分之一的乡镇卫生院功能不全,相当部分乡镇卫生院的经营场所仍是60年代的建筑,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危房面积多,而且缺乏基本的检查设备与医疗设施,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只拥有100mAX光机、B超机、显微镜各一台,外加"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老三件,这些设备功能低,只能用于简单的检查,心电图、肝功能等项目因为没有配套设备而无法开展。如岳阳某区能勉强开展三大常规检验的乡镇卫生院只有4所,全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仅6892平米,实际床位仅110个。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普及,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设备、技术等软硬件建设滞后进一步呈现,双方的供需差距也进一步拉大。村卫生室建设难度更大,全省有43000个村卫生室需要建设,现在建设的还不到七分之一。尚未建设的村卫生室条件简陋,根本无法达到标准村卫生室要求。 108

试述中国革命新道路开创的历史过程、主要理论及其伟大意义

试述中国革命新道路开创的历史过程、主要理论及其伟大意义 (一)历史过程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开始了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由此,提出了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要求。 2、在武装斗争总方针的指导下,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开始,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上百次武装起义。为革命道路的探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是首先夺取中心城市来发展革命,这是俄国革命成功的道路。但实践证明,这条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各地武装起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挫折。 3、在挫折和教训面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率先开始了从国情出发寻找革命新道路的探索。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原定占领长沙计划受挫后,毛泽东及时正确地分析了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毅然决定放弃攻打城市计划,把革命力量转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于是,他率部向井冈山进军,开始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探索。经过近半年的艰苦斗争,中国革命史上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宣告诞生。从此,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提出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适合国情的正确道路。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1928-1930年,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及《反对本本主义》等一系列著作,系统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内容 1、“工农武装割据”的总概念 这条道路的总概念,可以表述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依托,三者紧密结合,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先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 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行性 通过对当时中国的现实国情的透彻分析,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走这条道路的可能性在于:第一,中国是一个被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内部长期不统一。地方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反革命统治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这是红色割据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客观条件。 第二,在经过第一次大革命影响的地区,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具备了很好的群众基础。第三,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激化,使中国革命的形势不断发展。这是红色政权必然要存在和发展的理由。 第四,有一支相当实力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实现红色割据的武装保证。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性,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主要的主观条件。 3、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三大要素,坚持三者的必要性则在于: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政治异常黑暗,中国革命的敌人以绝对暴力维持着其反动统治,要推翻其统治,革命的形式不可能是和平的,也根本没有合法斗争的道路可走。因此,

求是优秀文章-中国医改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中国医改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深化医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行动,是维护13亿中国人民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建设、扩大内需的重大发展工程。3年来,深化医改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为持续深入推进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看到,医改取得的成就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离实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力度,打好医改攻坚战,继续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 一、中国医改的主要特点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颁布后,国务院出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重点推动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重点改革。目前,五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阶段性预期目标基本实现。3年来,我们从实际出发,正在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 第一,坚持“三个基本”。在改革中,中央提出了坚持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这“三个基本”是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式解决办法的核心。许多改革创新举措和实践都源于这“三个基本”。例如,按照基本理念的要求,政府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载体,应该是公益性的,而不是营利性的。必须增加政府投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 第二,坚持从基本入手、从基层改起。医改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只有找到突破口,才能顺利推进。深化医改把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基本和非基本,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履行好“保基本”,非基本医疗主要交给社会去办,政府对医疗市场进行必要的监管和调节。改革选择从基本入手,从最薄弱的环节改起,把大量的资金、财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尽快从改革中得到更多实惠,从而激发对医改的拥护、支持和信心。 第三,坚持把增加投入与建新机制结合起来。深化医改必然伴随大量的投入,但是,如果增加的投入没有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促进改革,还很有可能固化旧有的利益格局,为下一步改革增加阻力。因此,我们强调增加投入必须和新机制的建设结合起来,用投入促改革、建机制。随着新机制的逐步建立,广大医务人员真切感受到条件的改善和待遇的提高,从而更加支持、拥护改革。同时,新机制也为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四,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整体设计。中国医改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照抄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模式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我们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中央确定改革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框架后,鼓励各地进行试点、探索,取得成功经验再总结、提炼,上升为国家政策,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保证了改革的整体方案符合中国实际,符合人民利益,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 第五,坚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新医改的强大推力首先来自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

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改革的研究

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研究 【摘要】我国自2009年4月6日实施“新医改”以来,我国的卫生事业正处于深度转型时期,广大医疗机构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公立医院的改革被视为医改工作中最大的难题,公立医院所在的社会政策环境主要包括“供给”、“支付”和“监管”三部分,根据从补偿机制、监管机制和运行管理机制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其存在问题及发展。 【关键词】新医改公立医院改革补偿机制监管机制发展Reform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cal reform context of public hospitals Abstract:China since April 6, 2009,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health care reform has been the cause of China's health is in the depth of the transition period, the majority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are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 The reform of public hospitals is the biggest problem considered to be the work of the medical reform, social policy environment where public hospitals mainly includes three parts of the "supply", "pay" and "regulatory" from th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and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aspects to analyze their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 : new health care reform, public hospital reform,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近代之中国,因为清政府当局的软弱无能,使得中国遭受了西方近百年的凌辱,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走到了国将不国,家将不家的地步。部分有识之士不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探索救国存亡的道路。 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器物”层面到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等提出仿效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层面,依旧是没有改变中国遭受列强压榨的局面。再到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试图以武力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成立一个民族独立、人民富强的民主国家。但是结局是最终推翻了清王朝,也成立了以南京临时政府为代表的中华民国。可是却没有改变中国当时的局面,中国依旧是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辱、压榨;依旧是军阀割据,互相混战;依旧是民不聊生,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依旧是复辟势力时时抬头,企图恢复君主专制的中央政权,人们依旧是在不断地探索,于茫茫世界中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在何方? 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让生活在苦难中的中国人民看到了生的希望。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革命的任务光荣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从此中国革命由这一新兴的阶级领导的党来领导,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中国革命的道路依旧是一片崎岖,前途依旧是一片迷茫。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实现了大联合,实现了第一次的国共合作,共同领导国民大革命。但是国民大革命最终在国内反动势力的干扰下归于失败,使得中国革命再一次陷入了失败的阴霾。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的血腥屠杀,激起了中国共产党的强烈反对。于1927年举行了南昌起义!在共产国际及俄国革命成功的思

新医改形式下构建无假日门诊管理模式的探索

新医改形式下构建无假日门诊管理模式的探索 目的探讨新医改形式下无假日门诊管理模式的构建。方法对当前医院门诊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性的制定无假日门诊管理模式。结果贯彻落实无假日管理模式对提升门诊服务质量、规范门诊管理、提升就诊效率以及促进医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结论新医改形式下构建无假日门诊管理模式具有可行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值得尝试和创新。 标签:新医改;无假日门诊;管理模式 目前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白热化发展,对于医疗市场而言,其竞争也是愈演愈烈。为了不断地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进而达到提升医院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医院也针对性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无假日门诊管理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借此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来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提升患者和社会的满意度,同时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当下医院门诊的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具体情况如下:①门诊患者数量多、流动性大,并且分布不均基于门诊在功能上较多,并且在流程上具有复杂性,这样就经常导致门诊出现拥挤、梗阻等现象,使患者就医难,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1]。②门诊诊断时间受限,并且人员杂,病种多对于医院来说,每天就诊的患者具有复杂性,再加上每位患者在病情以及发展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样就使得患者不能得到合理的安排和治疗。③纠纷多、要求多、标准高对着人们维权意识的逐渐加强,人们在就医时,对医护人员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致使发生医患纠纷和投诉的几率也随之增加[2]。④诊治的连续性不足,风险较大由于患者在门诊多次就诊时,与医生之间不能够形成连续性,使得出现误诊和漏诊的现象也较多。 1.2新医改形式下无假日门诊管理模式具体的构建方案①服务天数与服务时间延长对门诊的医生数量以及工作日增加,实现全年365d的工作日,并且将开放的时间延长至下午19点,以此来实现无假日门诊的改革[3]。②专家人数增加将普通门诊与专家挂牌门诊列入改革内容中,促使专家的出诊几率增加,或是返聘退休医务工作者,保证门诊人员的充足以及就诊的质量。③将挂号渠道增多例如开设门诊、银行网点、自助以及预约等多种挂号方式,将窗口挂号和取号的时间提前,为患者提供有序的就医模式。④将特色专家门诊列入其中如高压氧门诊、不孕不育门诊等,这样就是患者在就医时有针对性,同时也能够有效的缓解病房的压力,使之成为医院的一大亮点。⑤奖励机制逐渐完善结合医院医护工作者的实际人力资源情况,进行合理的排班、发放超额劳务补贴以及补休倒休等,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负荷有效降低。⑥强化门诊的信息化建设将处方信息设立于每层门诊,实现收费、取药窗口与门诊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亦或是使用磁卡付款,促进取药等效率的提升。

论文: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开辟及启示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开辟及启示 【摘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经过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多年流血牺牲、历尽千难万险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条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与道路理论的形成有着一个逐渐认识和提高的过程,其中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一理论的诞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型。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道路;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 一、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开辟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性质没有改变。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民党统治集团捕杀的网罗张遍了全中国,革命的工会、农民协会等也被查禁或解散,工农运动走向低潮,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有组织的革命力量。在这种严酷的背景下,怎样继续坚持革命?中国革命的道路应该怎样走?毛泽东等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最先警醒,开始了长期的艰苦的探索。 在革命的危急关头,1927年7月中共中央临时决定了三件大事:举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召集中央会议。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清算了大革命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阐述了必须依靠农民和“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会议还提出改编革命队伍的任务。八七会议是中国革命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的转折。 大革命的失败,以血的教训教育了中国共产党,使党对掌握革命武装的极端重要性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在中央紧急会议上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长沙失败后,起义部队南下,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理解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以农村为革命重点,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这些是应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集体奋斗凝聚了集体的智慧。 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原因:(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物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2)(主要原因)共产党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遵义会议表明革命的政党要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才能逐渐成熟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势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全民族抗战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避免奴役的厄运,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2)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3)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 (4)中国共产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全化建设和干部教育。 (5)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溶入中国国情,创立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的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是片面的抗战路线,这种抗战路线在敌强我弱情况下是不可能取得抗战的胜利的。这是国军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功不可没!尤其是在抗战初期有效地遏止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它牵制了大部分日军,为共产党敌后开辟战场提供了便利条件。总的来说,国民党的抗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改背景下医疗建筑设计变化的探讨

2014年10月14日,北京市公布《关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突破了以往政策文件的形式,对未来5~8年的改革举措做出了系统的部署,针对服务体系、人事、补偿等五个问题做出改革部署。 北京市集中了全国最多的、最好的也是最复杂的医疗资源,各个医院的归属单位众多,因此北京市医改无疑是涉及范围最广、统筹难度最大的改革,其改革的思路和效果将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的影响和示范作用。相对于以往的医改方案而言,《若干意见》思路更清晰、更系统,更有针对性。医改的落地和实效虽有待时日,但医改的宏观思路较以往有实质性的突破。 医改的影响不仅对医疗界和社会产生影响,也将引起医疗建筑设计的变化。那么,医改对未来医院的功能和要求将产生何种影响?北京乃至全国的医院,特别是大型综合医院及其未来的走向如何?医疗建筑设计又该如何应对医改?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从对《若干意见》的解读中寻找到答案。 1 对医改的重点解读 北京市医改需集中力量解决以下五大方面的问题:医疗服务体系、人事薪酬制度、补偿机制、监督治理体制以及信息化建设。其中,会对医疗建筑设计产生影响的改革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金字塔”型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 过去,医疗机构的管理是按区域功能划分的,这使患者把基层混同于基本,误认为级别越高的医院服务功能越强,造成不少大型综合医院人满为患。《若干意见》认为患者无序就医的现象正是分级诊疗体系尚不健全的表现。针对此问题,强调加强基层,建立医疗机构“金字塔”型结构,改变目前“倒三角”的医疗体系,引导普通疾病患者在基层就医。 医改按服务功能定位来划分分级诊疗体系,不再有三级、二级医院的概念。顶层是国家重点学科、临床重点专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代表国家医学的最高水平;中层是区域医疗中心,负责区域内急难重症的治疗(以上两部分将构成中国的核心医院);基层由网络化、广泛可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私人诊所等)组成,主要承担常见病、慢性病、重症康复和疾病防控、健康促进等功能。 医保配套、社区看病报销比例加大、基层药物目录调整等方案是形成双向转诊、引导患者在基层医院首诊的有效措施。这与英国推行的“核心医院网络”医疗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