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世纪英国宗教与政治

18世纪英国宗教与政治

18世纪英国宗教与政治
18世纪英国宗教与政治

18世纪英国的宗教与政治

一、18世纪英国宗教史概述

1.18世纪以前英国宗教的概况

英国本来也是天主教国家,在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发生后不久,路德的教义就渗透到英国。1521年,剑桥大学成立一个秘密团体,专门研究路德的改革主张。参加者有丁达尔和巴恩斯等人。丁达尔不久流亡国外,把《圣经》译成英文,并且在英文注释中攻击罗马天主教会制度。英文《圣经》运回英国后,路德教在低级教士及城市商人中流传起来。

《乌托邦》的作者莫尔也攻击修道院的腐败,认为修道士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成为社会上的寄生虫。他要求提高教士的知识水平。

亨利七世(1485-1509年在位)在中等阶级的支持下,制服了贵族势力和议会,大大加强了君主的地位,这意味着专制主义在英国取得初步的胜利。

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即位时,专制主义遇到的惟一障碍便是天主教会。但是,亨利八世在位初期对罗马教是奉命唯谨,竭力表现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的姿态。他毫不留情地镇压了路德派,并且亲自写书批判新教教义。因此,人们很难设想他会起来反抗罗马教廷并且使英国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一刀两断。

1536年他终于开始行动,下令解散376所修道院。到1539年他又下令封闭大修道院200所,勒令修道士还俗,发给生活津贴,并且没收修道院的全部土地。

亨利八世的儿子爱德华六世在位期间(1547—1553),ZF为英国教会制定的教义条文带有明显的新教性质。

亨利八世的公主玛丽·都锋嗣位(1553-1558)。玛丽本人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废除父亲及异母弟在位时期的宗教立法,恢复了英国教会对罗马教廷的隶属关系。玛丽女王以极其残酷的手段惩罚新教徒,在她在位期间,有300名新教教徒被处死,大主教克兰默竟被处以火刑。她因此而有“血腥的玛丽”之称。

在女王死后,王位传给她的异母妹妹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在位(1558—1603)期间,英国教会在教义及实践方面最后固定下来。根据议会的一项法案,又断绝了英国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关系,并且再一次把英国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

伊丽莎白女王采取严酷的措施去强迫所有的英国人都遵从她在宗教上的这些决定。信奉天主教者,处以死刑。成立宗教法庭,专门审判异教徒。

二、宗教流派的阐述

新教是指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出现的新教派包括英国的安立甘教、德国的路德教、瑞士的加尔文教、法国的胡格诺教等等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分化出来而不属于天主教的各宗派之统称。

在18世纪工业革命时代,英国人的宗教信仰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特别是普通工人群众的宗教思想已经完全不能为原有的国教戒律所束缚,工人的宗教热情没有降低,但传统的宗教观念却在变化,英国国教越来越面临挑战,英国学者断言,英国已经进入到一个“后基督教时代”。当然,工业革命并没有加速世俗化,并没有加速英国宗教的衰落。正如吉尔伯特所说:“现代化工业环境却似乎对于向宗教发难缺乏兴趣,而对宗教信仰却很积极”(注:A.D.吉尔伯特:《后基督教英国的形

成——现代社会世俗化史》(Alan D.Gilbert, The Making of Post-Christian Britain, A History of the Secularization of Modern Society),朗曼出版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54页。)。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工业革命使一些“边缘地区”的“边缘宗教”在自己的轨道上自行发展,18世纪英国宗教多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了。

从宗教信仰角度看,英国人实际上也可以分成4种类型:北爱尔兰人、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其中北爱尔兰人以信仰天主教为主;英格兰人以圣公会教徒为主;苏格兰人以新教长老派为主;而威尔士人则表现出信仰多元化的色彩,既有信仰安立甘教、天主教的,也有信仰新教长老派和循道宗的,

英国国教,英文:Church of England,英国在宗教改革中建立的民族教会。也称英格兰圣公会或安立甘教会。英国国教也传播到爱尔兰、苏格兰和英属殖民地。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各国圣公会的名义教宗。

(七)福音派英国福音派应该属于安立甘教的一个派别,但后来福音派的队伍不断扩大,成分也越来越复杂,教派思想和主张也不完全一致,所以往往被看成是独立教派。一般认为,正统的福音派都比较保守。例如,浸礼派更愿意对现代文化价值与趋向采取一种敌视的态度,同时,该派还保持着对基督教“远离尘世纷争”思想的忠诚,同时也忠于正统福音派神学思想。早在1964年,“浸礼派复兴社团(the Baptist Revival Fellowship)”就力图警告说,至少在保守的福音派思想中,它的教派应该成为英国基督教历史的转折点。在一篇名为《上帝中的自由(Liberty in the Lord)》中,该社团成员的一个小组写道:“我们正在接近教派生活的一个危机焦点,这场危机将把我们所有的人都卷入一场心灵问题的探求和很难做出最后决定”的困惑之中(注:A.D.吉尔伯特:《后基督教英国的形成——现代社会世俗化史》,第148-151页。)。

在17-18世纪,英国国教曾经一统天下,似乎无宗教信仰多元化可言,但其内部的“高教会派”和“低教会派”本身就证明,安立甘教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其中,作为高教会派的安立甘公教派虽然是国教徒,但由于基本保留了天主教传统而不能得到应有的许多特权和地位;同时,作为低教会派的福音派却分成许多小教派,诸如长老派、独立派、浸礼派、贵格派、五旬节派、惟一神教派、循道派等等。当然,这中间有些教派是后来产生或传入的,或者说是作为“独立教会”而存在,并不是国教中的派别。所有这些教派虽然都读《圣经》,都信仰上帝,但在礼仪、信条和宗教活动方式等方面都有差别,国教内部多元化已成事实。在18-19世纪,如同欧洲大陆多数国家一样,英国也出现了教派纷争的局面,这使得英国的宗教多元化从安立甘教内部走向了基督教内部,换句话说,英国的宗教多元化明显扩大化了。到了20世纪,各种非基督教随着移民在英国落户,英国宗教信仰多元化就更加明显了。

(六)

自然神论:欧洲近代流行的一种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

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又译理神论。这种理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

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认为宗教信仰必须以

理性和理解为依据﹐不能是盲目的迷信。它反对基督教教会所宣扬的

人格神及其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统治和支配作用﹐认为上帝不过是

“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等非人格的存在。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在创世之後﹐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

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种理论主张用“理性宗教”

或“自然宗教”来代替传统的天启宗教。

17~18世纪欧洲的自然神论者一般都反对正统神学教条﹐反对教

会专横和宗教压迫﹐要求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维护理性和科学知识

﹐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进步要求。尽管他们在哲学观

点方面不尽一致而各有特点﹐但是他们哲学思想的主导倾向是同唯物

主义相联系的。马克思说:“自然神论──至少对唯物主义者来说──不过是摆脱宗教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罢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5页)。

近代欧洲的自然神论思潮首先是在英国发展起来的。英国思想家L.赫尔伯特爵士(1583~1648)被认为是自然神论的创始者。他在宗教神

学领域倡导理性的原则﹐贬低以至排斥天启﹑迷信在宗教中的作用。

17世纪末至18世纪﹐以自然神论形式出现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英国得到很大的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兰德﹐J.。他主张把宗教建立在健

全的理性上﹐把信仰还原为认识﹐认为《圣经》的神圣性也要由理性

来检验﹐真正的宗教必定是合乎理性的和可以了解的。由此出发﹐他

提出“理性的宗教”以代替天启和迷信。D.哈特利(1705~1757)﹑J.

普里斯特利(1733~1804)等人继承和发挥了托兰德的自然神论和唯物

主义哲学思想。

3.低派、高派和广派教会运动

当英国被亚米纽斯主义、苏西尼主义、自然神论同时冲击时,兴起了循道派运动。这个运动为英国带来强大的属灵和宗教复兴。这复兴震撼了英国国家教会,也震憾了不同意派教会,造成英国宗教和道德生活全面的改变;这股复兴的炽热,熔化了自然神论的坚冰,使冻结的宗教生活再度流畅。

循道派运动有两位伟大的领袖,他们是约翰卫斯理和怀特腓德。我们已经知道卫斯理的生活和工作,现在要提到怀特腓德的工作。

怀特腓德和卫斯理在许多地方上很相似,但两人在一些重要的观点上不同:两人都是「牛津人」,都是安立甘教会的牧师,都为拯救灵魂心灵火热,都不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教区中,都关心不进教堂的人,都在露天讲道,都是伟大的讲员,但怀

特腓德更具吸引力。

卫斯理是亚米纽斯派,怀特腓德是加尔文派;卫斯理是组织天才,怀特腓德毫无组织能力;结果是:了斯理留下一个强大的循道派教会,怀特腓德影响了数千人,却从未组织过一个教会。他们继续留在安立甘教会中,在那里,他们成立了「低派教会」(Low Church)或称「福音派教会」(Evangelical Party)。

低派教会的人属于温和的加尔文派,他们反对崇拜中复杂的仪式,他们充满宗教的热诚,过敬虔的生活;如果怀特腓德也有组织才干,今天加尔文主义在英国的影响会比现在大多了。

安立甘教会的趋势越来越令人担忧:卫斯理掀起的大复兴,使成千人脱离安立甘教会,怀特腓德带领的低派教会,也渐渐远离传统的安立甘教会。不同意者、天主教及低派教会协力要废除安立甘教会比其它教会更享特权的法律。眼看着,安立甘教会即将不再是英国国家教会;因此,一些安立甘教会领袖们惊慌了起来,他们聚集讨论如何遏止这个趋势,于是这些人就组成了「高派教会」(High Church Party)。

拒绝宗教 争做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

拒绝宗教争做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领导、朋友们: 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拒绝宗教,争做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 宗教是建立在有神论基础上的一种信仰,日常生活中,我们偶尔会听到身边的朋友谈论鬼怪,说张某某遇到了什么,王某某碰到了什么,但是,我们自己却从来未遇到过什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根本不存在,怎么可能遇到,而有些人只不过听到一些误传,就作为谈话的材料,表示自己见识广泛,其实他不知道自己的浅薄,有句俗话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是这个道理。 共产主义思想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无神论思想基础上的一种信仰,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不信宗教、不迷信、不信任何伪科学的东西,要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和彻底的无神论者。正因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八荣八耻中特别指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所以,我们既然有了共产主义信仰,就必须拒绝宗教,如果你反其道而行止,那只能说明你是一个投机主义者,说明你的心里既不信仰共产主义,也不信仰宗教,用老人们的话说你就是一个祸害,在旧社会,很可能就是汉奸,卖国贼。 近些年来,有神论、愚昧迷信沉渣泛起,反科学、伪科学的东西频频出现,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一些共产党员似乎

已经忘记了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必须成为唯物论者和无神论者的职责,痴迷于愚昧、鬼神、伪科学的东西,甚至直接参与封建迷信活动,这些思想颓废、精神萎靡的丑恶现象,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在群众中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这种现象有向学校蔓延的趋势,据部分媒体统计,我国在校大学生信教比例逐年上升,个别地区达到20%以上,我们培养每一名学生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后备军和接班人,学生的信仰不仅关系到年轻一代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形成,而且对未来社会的制度建构和文化选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广大教职员工都要坚持从我做起,在树立正确的信仰观的同时,教育和引导学生相信科学,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使他们将来能够真正成为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 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结合实际、灵活多变的方法,通过理论教育和参加科普试验等过程,使当代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会科学的真理性和有神论宗教思想的虚无性,让他们明白和感悟什么是伪科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健康心理素质。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加大,当代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问题越来越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面对的难题。这些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极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学习的积极性

英美文化概况之英国篇

英美文化概况之英国篇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常识 (一) 英国东邻北海,西、北面对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与法国隔海相望。 地理上,这里被称为“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由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和爱尔兰岛(Ireland)这两大岛屿,以及其它几百个小岛组成。 大不列颠岛上分布着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England,Scotland and Wales)三个区域,而爱尔兰岛则分成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Republic of Ireland)两块。 政治上,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共同组成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而爱尔兰共和国则是独立于联合王国而存在的独立的国家。我们通常所说的英国,则是指联合王国。 联合王国的首都是伦敦(London);而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是都柏林(Dublin)。 大不列颠岛在政治上被划分成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区域,其中英格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总的来说也最为富裕。因此很多人通常会用“英格兰人”(English)指代“不列颠人”(British),这点当然会引起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Scots and Welsh)的不满。不列颠在大约一百年前曾统治着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各大洲。二战之后,随着不列颠国力衰退,各殖民地纷纷独立,不列颠帝国(the British Empire)在1931年起被英联邦所取代。

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 属国组成的联合体。英国作为英联邦元首并无政治实权;各国在一定协议上相互进行政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各成员国也有权利选择退出英联邦。 (二) 英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西北地区主要地形是高原;而东部和东南部则主要是低地,他们是整个欧洲平原(the Great European Plain)的组成部分。 英格兰占据了大不列颠南面的最大部分土地,那里地势平缓,多为平原、丘陵和沼泽地。特别是英格兰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肥沃,适于耕种。 苏格兰多为山地、湖泊和岛屿,它拥有三大自然区:北部高地,中部低地以及南部山陵。不列颠最高峰尼维斯峰(Ben Nevis)便座落于此,高1,343米。威尔士亦是多山地区,6%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大部分村庄以放牧为主。 北爱尔兰北部为多岩石、荒蛮的海岸,曲折蜿蜒。其东北部多为高地,东南部为山区,而中部则是低浅的盆地。 不列颠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它隔着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遥遥相望。位处英法两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最窄之处被称作多佛海峡(Straits of Dover),仅有33公里宽度。1985年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决定在多佛海峡处修建海峡隧道。 总长153公里的隧道于1994年五月竣工通车,使得欧洲公路网得以连成一体,被誉为人类工程史上的一个伟业。 英国河流分布细密。塞文河(the Severn)是英国第一大河流,长338公里,它同西

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标准

《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 Survey of Major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课程编号1400153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36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无 后修课程无 课程负责人课程团队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英语国家概况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也是进一步学习英美两国社会与文化的入门课程。为了培养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开设本课程。本课程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程可以使英语专业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概貌,熟悉主要英语国家的国情、社会和文化,掌握英语交际中有关英语国家概况的专有名词和常识,有效地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英语国家的主要国情,掌握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 基本常识 2.能力目标能初步听懂、看懂和交流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3.素质目标了解多元文化和中外文化差异,提高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 力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 英国部分第一章 The Country 【目的要求】 1、掌握国名、领土、国旗、国歌、国际地位、组成部分 2、熟悉邻国、临海 3、了解地形、河流、湖泊、海岸线、气候 【教学设计建议】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讲授内容】 1、Position and Borders 2、Topography 3、Rivers, lakes and Coastline 【自学内容】 1、Components

我对宗教的认识

我对宗教的认识 什么是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在我们看来,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各有利弊,而且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人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这样说?信仰某一种宗教和不信仰任何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我们可以大致作如下的分类: 一、宣称信仰某一种宗教,但是不了解也不按照宗教的要求安排自己的生活。这和没有宗教信仰差不多,完全是迷信而且对社会没有明显影响。 二、信仰某一种宗教,也了解这种宗教的基本教义,但是其个人生活几乎不受信仰的影响。这也和没有宗教信仰差不多,对社会的影响也很有限。 三、信仰某一种宗教,了解甚至理解其基本教义,并且实践这种宗教的理论。这是一类合格的宗教信仰者。 但凡中国的传统宗教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正直宗教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这是我大力赞同的一类宗教信仰。 还要看到:不同的宗教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也是不同

的,即使是同一宗教对于不同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宗教对科学、对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民众的态度和对其他宗教信仰者的态度可能不同,同一宗教的不同信仰者的态度也不完全相同。 总之,我们应当持有智信而绝不迷信的态度。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宗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和活动的,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存在的客观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做好宗教工作的政治基础。我国各宗教通过自身的改革和进步,也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发挥其积极因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进一步把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工作做好。 在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广大信教群众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宪法和法律、政策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扬宗教教义、教规和道德中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开展国际友好往来、促进世界和平等。 各宗教在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神学思想建设上,提出了一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观点,如佛教提出的“人间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的“齐同慈爱、济世度人”,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天主教、基督教的“荣神益人”等。这些合乎时代精神的神学思想,极大地激励着

英国宗教概况

宗教是一种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诚如宗教学创始人Max Mueller 所说:宗教信徒可谓对宗教非常熟悉,“成千上万的人信心之诚笃可以移山,但若问他们宗教究竟是什么,他们可能张口结舌,或只能说说外表的象征,但谈不出其内在的性质,或只能说说信心所产生的力量”。 一.从自然崇拜到宗教的起源 自然宗教是人类文明史以前的宗教形态,有着一个较长的变化过程,随着人类对于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原始宗教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表现出种种不同的宗教形式。原始宗教大致有这么几种主要形式: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Totemism),灵物崇拜,偶像崇拜。 由于认识能力有限,人类对自然界中,无法认识的事物,产生出了强烈的而又普遍的恐惧心理,这就是自然崇拜(Nature Worship)所产生的原因。这可以说是原始的宗教崇拜。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对自然直接地崇拜,慢慢抽象化,最后也就产生了神。可以说,对自然崇拜是宗教起源的一部分原因。 二.罗马帝国时期早期信基督教的传入(约BC5世纪—10世纪)(Early Christianity Preach into Great Britain During Roman Empire) 基督教起源于1世纪,在2世纪已经牢牢地扎下了根,3世纪迅猛发展,4世纪末则已经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Roman Catholic Church)。 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从它处在的罗马帝国中得益不少。罗马帝国提供安定的环境,基督教传教士可以从海,陆路漫游整个罗马帝国,在整个帝国境内都流行希腊语,都为传教士传播教义创造了有利条件。罗马帝国的许多居民都是罗马公民,它的世界主义使基督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在凯撒大帝时期(Gaius-Julius-Caesar),他征服了高卢,然后继续往北,渡海到了大不列颠,也抑或直接,抑或间接地把罗马文明传播到了大不列颠。 伴随着基督教国教地位在罗马帝国的确立,以及罗马帝国的扩张,早期基督教传入大不列颠。不列颠的基督教化,是通过几条途径完成的。罗马公教的帕特里克(Patrick 约389—461)和奥古斯丁(?—604),在5世纪中叶和6世纪晚期先后在英国传教,为罗马教会打下基础。帕特里克有“爱尔兰使徒”之称,他于432—461年期间,使爱尔兰人基督教化,并建立爱尔兰教会,他将主教制传入爱尔兰时,把它与爱尔兰的传统氏族制结合,从而创造出修道院院长,部落领袖和主教合一的独特制度。651年,基督教在英格兰牢固的建立起来。

英语国家概况

《英语国家概况》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B170832223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名称:英语国家概况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翻译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总学分:2 总学时:32 先行课程:英语语法、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汉翻译 课程简介:本课程属于翻译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得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得能力,帮助学生打下坚实得专业基础,达到专业四级水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作风与正确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丰富学生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得敏感性。 推荐教材:王恩铭、英语国家概况[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参考书目: [1] 来安方、英美概况[M]、河南: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 [2] 余志远、英语国家概况主编[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 朱永涛、英国社会与文化[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二、课程总目标 以《英语国家概况》(王恩铭著)为蓝本。本课程主要就是为了使英语专业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得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得概况,了解主要英语国家得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与社会生活得其她情况。本课程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得文化知识课。 一方面通过英语阅读主要英语国家得背景材料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进行语言基本功得训练,巩固与提高英语水平。 三、教学指南 课程重点:本课程教学得重点使英语专业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得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得概况,了解主要英语国家得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与社会生活得 其她情况。 课程难点:在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主要得地理、历史、经济与政治等方面得概况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作风与正确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独立 工作能力,丰富学生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得敏感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练习

大学生应正确看待宗教信仰问题

高于自然的“神”,认为“神”无所不在,“神”的力量无所不能,这就是宗教。因此,宗教的产生本身高于自然的“神”,认为“神”无所不在,“神”的力量无所不能,这就是宗教。因此,宗教的产生本身 第 30卷第 1期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9年 2月 No. 1Vol. 30 JournalofNingxia TeachersUniversity (SocialScience) Feb. 2009 大学生应正确看待宗教信仰问题 田晓勇 (宁夏师范学院思政部 ,宁夏固原 756000) 摘要 :宗教信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也是一个敏感问题。大学生应正确看待宗教信仰、宗教文化、民 族文化、宗教信仰自由等关系问题 ,使宗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宗教 ;宗教信仰 ;宗教文化 ;宗教信仰自由 中图分类号 :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674 -1331 (2009) 01 -0147 -03 收稿日期 :2008 -10-20 作者简介 :田晓勇 (1963 -),男 ,宁夏固原人 ,宁夏师范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近年来 ,随着文化多元化步伐的加快 ,宗教问 惑 题已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特别是在反对宗 教渗透和学习宗教文化的矛盾中出现了一些困 ,需要加以澄清。

一、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 宗教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也是一种社会 文化现象。这种意识形态渗透到人类生活当中, 就形成了一种文化。因此 ,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 ,它是 统治人们的那些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它表现为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主宰着自然界和社会的力量 ,这就是救世主、天堂和地 狱 ,并对此加以信仰和崇拜。宗教的最主要特征 之一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和崇拜, 它与象征人类文明之理性、理智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立的。 但是宗教又是一种文化 ,渗透在人类生活的 方方面面 ,在哲学、文学、美学、艺术学、建筑学以 及民俗学等领域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和深厚蕴涵 ,忽视宗教文化 ,众多社会科学的领域就会黯然 失色。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 religare,有“联系 ”之 意 ,即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在人类之初 ,由于受 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无法抗拒 ,更由于氏族势 力便于对氏族成员的控制 ,便产生了超越自然并 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 ,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

英国概况

英国概况 I. 地理概况 英国是远离欧洲大陆的岛国,又称为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 一、地理特征 面积:243000 sq km 南北长度:600 miles 本土南面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北靠北海【the North Sea】。英国与欧洲大陆依靠英法海底隧道【the Chunnel】连接,隧道于1994年5月建成通车。 英法之间的是英吉利海峡,海峡最窄处叫做多佛海峡【the Strait of Dover】 英国在政治区划上可分为四个独立的部分 1.英格兰【England】 首府:伦敦【London】 英格兰位于大不列颠南部,西靠威尔士,北邻苏格兰。 英格兰是地理面积最大的区域,占据全岛面积的将近60%

英格兰主要山脉是奔宁山脉【The Pennies】 2. 苏格兰【Scotland】 首府:爱丁堡【Edinburgh】 位于不列颠北部,整个区域可分为四个自然区域 a. 北部丘陵【the Highlands】区域内有不列颠最高的(1343m)本尼维斯山【Ben Nevis】, b. 中部低地【the Lowlands】苏格兰工业和人口的主要所在地 c. 南部高地【the Uplands】 苏格兰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在丘陵地区以及岛屿西部兼有盖尔语【Gaelic】 3.威尔士【Wales】 首府:加迪夫【Cardiff】 处于不列颠西部,是多山的地区,首府加迪夫是其最大城市,位于威尔士南部的布里斯托尔海峡【Bristol Channel】 4. 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 首府:贝尔法斯特【Belfast】 二、河流和湖泊 塞文河【the Severn River】英国最长的河流 泰晤士河【the Thames River】英国最重要的河流,英国第二长的河流,重要的熟路运输要道,牛津【Oxford】坐落于河岸 克莱德【River Clyde】苏格兰最重要的河流 湖区【The Lake District】位于英格兰西北部,最流行的旅游景区,湖畔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故乡。 内伊湖【Lough Neagh】英国最大的湖泊,位于北爱尔兰 三、气候 英国地处岛屿,位于北纬50~60度之间,与同纬度国家相比,其气候更加温和。 英国的气候一般温和宜人,天气虽然多变但是极少出现极端天气。 英国的气候属于海洋性气候,冬季气候温和,夏季气候凉爽,常年降雨量平均且适中。 海洋性气候类型决定了英国的气候特点:气温凉爽,与多云天气为主,常有暴风雨侵袭。英国气候十分多变,有时一天之内就可以体会一年四季的天气情况。 英国特殊的气候特点的成因: 1. 岛屿周围的海洋对于温度的调节作用 2. 全岛常年盛行东南风, 3. 北大西洋暖流【the North Atlantic Drift】经过不列颠群岛的西海岸 II. 人口 人口数量:60million 主要人口居住地:英格兰【England】 人口构成: 英格兰人—安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 苏格兰人—热情且慷慨 威尔士人—情绪化和欢快的人群,音乐爱好者,以他们的历史为荣 爱尔兰人—将爱尔兰语视为第一语言,英语为第二语言。渴望保持文化独立的民主主义者们与爱尔兰语为荣。 北爱尔兰人

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 试卷 (7)

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试卷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这句话反映了() A.教皇聚敛财富,实力雄厚 B.天主教徒忠实于自己的信仰 C.欧洲教会热衷于建造教堂 D.路德反对教会的腐朽贪婪和对德意志的经济掠夺 解析:“九十五条论纲”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教皇到德国兜售赎罪劵,而路德反对他对德国的经济搜刮。由题中材料可知路德反对富有的教皇用贫穷信徒的钱去修建圣彼得堂,应该用教皇自己的钱。 答案:D 2.德国电视台曾举办过“最杰出的德国人”的评选活动。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名列第二。下列给出的理由不正确的是() A.他于1517年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他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 C.他主张灵魂能否得救在于心中的信仰 D.主张神职人员要洁身自好,不能结婚 解析:马丁·路德允许神职人员结婚。A、B、C三项都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活动与思想。 答案:D 3.卡尔文的学说在西欧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他学说中的() A.“因信称义”B.“因行称义” C.“先定论”D.“进化论” 解析:卡尔文所宣传的“先定论”,要靠每个人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成败中去体会,适应了“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人的需要”。

答案:C 4.卡尔文宗教改革和英国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是() ①从原因上看,都深受文艺复兴运动和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②都反对罗马教皇权威③都主张《圣经》是信仰的根据④改革的领导者都是国王(或君主)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的领导者不是国王,英国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国王亨利八世,所以排除④。 答案:B 5.英国宗教改革中的“清教徒运动”中的“清教徒”们要求() ①主张纯洁教会,清除旧教影响②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 ③遵奉严格的道德准则④改革国教保留的旧教残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归类、组合复合选择的能力。依据教材辨析可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A 6.天主教实行的内部改革的实质是() A.放松对教徒的管理B.加强天主教会的专制 C.缓和阶级矛盾D.顺应时代潮流 解析:从天主教继续强化异端裁判所和网罗狂热分子看其实质一目了然。 答案:B 7.“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A.教权高于王权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由材料中的“世纪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可知C项更为贴切。A项与此相反;B、D两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C 8.马丁·路德、卡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英语国家概况各单元知识点汇总'

《英语国家概况》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中外各种交流越来越密切,了解和掌握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也显得极为重要。英语国家概况是面向英语专业三年一期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英语国家概况》是介绍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背景的教科书,旨在帮助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自学者了解这些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概貌,如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目的 该课程旨在提高英语水平为目的。该课程可以通过课文的学习和各种练习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实行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课紧密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掌握英语,吸取知识,适当的补充对重大事件和人物的历史背景,典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可以适当布置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三)课程要求 该课程要求学生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对中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看待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性与多元性。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英国部分:英国历史、英国的经济制度和政策、英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机构、英国的福利制度。 美国部分:美国地理区域划分及人口结构、美国历史、美国经济特点、美国政治制度中的三权分立。 (二)教学难点 英国部分:英国的经济制度和政策、英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机构、英国的福利制度。 美国部分:美国地理区域划分及人口结构、美国经济特点、美国政治制度中的三权分立。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英国 第一课:英国的国土和人民 教学内容:英国的地理特征,四部分的山水河流,气候状况,英国的各个民族。这一部分主要从整体对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作一个综述。了解英国不同名称的含义,英国的地理特征、河流和湖泊、气候的特点以及影响气候的因素,了解英国的民族构成、人口结构及其特点;了解英国的语言构成及阶级状况。 第二课:英国历史 教学内容:英国的起源(1066年诺曼征服之前的历史,即英国早期遭受的三次外族入侵):诺曼王朝,金雀花王朝,兰开斯特王朝,约克王朝,都铎王朝,斯图亚特王朝,克伦威尔时期的共和国,复辟时期,光荣革命,工业革命,宪章运动,英帝国的殖民扩张,一战及二战中的英国,战后到八十年代末的英国。 第三课:英国的经济制度和政策 教学内容: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地位衰落的原因,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以及英国工业、农业等发展的概况。二战后,英国的经济政策经历了一系列的调节。从五六十年代的稳步发展,七十年代的经济衰退,到八十年代的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英国从战前的日不落帝国变成一个二流强国。英国的工业,农业,外贸政策也将予以详细的说明。 第四课:英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机构 教学内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由上院与下院组成的英国议会,英国的政党制度,中央政府机构以及地方政府机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构成,运行,英国的政党制度,行政机构等将在这一章予以详细介绍。 第五课: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教学内容:英国社会的医疗保健制度、社会保障、宗教和节假日的概况。英国是一个福利国家,这一章介绍英国国民保健制度,和各种社会保险。 第六课:英国的社会文化 教学内容:介绍英国的社会文化;了解英国的教育制度、传播媒介、体育、艺术的概况。介绍英国的宗教信仰,节日庆典,文化教育,广播媒体,体育,文艺及娱乐活动。 第二章美国

谈谈对宗教的认识

所谓宗教,就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的特征可以集中表现为特殊的超自然现象、形而上学,出自于宗教法律的道德要求或生活方式。 看过一本书,叫《天使与魔鬼》,表达了对信仰丧失和科学万能论的担忧。人类的科学水平不断提高,而心灵、道德的发展相对来说却有些滞后,当二者的失衡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可能出现的后果就难免令人忧心忡忡。

大洋彼岸的美国, 虽然经济高度发达,但社会道德却有很高的水准,整个社会高度文明,美国政府没有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倡导机构,但美国社会的道德文明程度显然不算低,究竟是什么在背后发挥着作用? 原来这和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宗教在美国人民的精神生活领域占着统治地位。在美国,有95%人信上帝,这是一个上帝的土地,一个让上帝上了钱币(所有硬纸币刻印着“In god we truse”我们相信上帝)的国家,许多美国人认为,只有敬畏上帝的人,才会在世上规矩、诚实、恭敬地做人;不怕上帝的人,则极可能胆大妄为,自我膨胀,为所欲为,并最终陷入罪恶。因此,美国人用上帝的震慑力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规范自己的道德操守。 宗教是美国社会最基本的个人精神信仰和社会道德的源泉,它要求人们在日益物质化的社会中,保持个人的精神信仰、虔诚、忠贞和团结。美国人传统价值观中的许多成分,如平等自由、友爱互助、同情弱者、自尊自爱、尊重他人等都导源于宗教信念中所提倡的价值准则和处世哲学。对于各种社会问题,如吸毒、犯罪、同性恋、艾滋病、道德败坏、非婚生育等等他们都希望用重建人们的宗教信仰来解决,用宗教填补那些由科学和理性无法占据的心灵空间. 在谈到宗教信仰对美国人的影响时,有82%的人指出:宗教思想及其提倡的价值观使他们增强了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他们的宗教信仰使他们分清了是非,从而在干错事时,内心就会有一种道德标准阻止他们这样干。宗教思想不仅使他们知道尊重自已,同时也使他们懂得应该尊重他人。 人们试图朝各个不同方向逃脱可见的世界而来到不可见的世界,有一种追求精神支柱的深切欲望—对上帝的渴求。 美国虽然坚决奉行私有制,但美国宗教信仰者认为:金钱财富等世俗最重要的东西,其实都是上帝托管于个人而已,并不永远属于自己,因此最后要如数归还于上帝。这种宗教文化理念就是“取之社会,还之社会”。宗教就像他们的精神家园,他们在宗教中获得深刻精神体验,走出教堂后就会有快乐的随时准备帮助他人和回报感觉。 美国《时代周刊》报道,2002年,美国人捐赠的金额为1900亿美元,相当全国生产总值的2.1%,为近30年来的最高纪录在美国,虽然富翁们捐献惊人,但每年天文数字般的捐献中,据有关统计,来自公司企业和其他机构的捐款仅占15%,85%是民众个人捐的.每4个美国公民中就有3个是慈善事业的定期捐助者,每年每个家庭的捐款超过1000美元。如果说富人捐献的动力是部分地来自政府税收政策的导向和压力的话,那么低收入者的捐献热情却是真正自觉行为,而且他们都是选择匿名捐献。美国人不仅损献金钱,还捐献时间,每年捐献200多亿小时, 价值约为2000亿美元左右, 13岁以上人口中的一半每周平均志愿服务4个小时,他们辅导儿童,探访病人,照顾老人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15世纪末至16世纪是西欧各国经历巨大变化的时期。在封建社会开始出现 瓦解的同时, 资本主义已经萌发并逐渐发展起来, 文艺复兴带来了思想解放和科学艺术的繁荣, 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让人们逐渐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迷雾;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大陆的发现, 使国际贸易急剧增加, 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世界开始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宗教改革运动正在席卷西欧, 封建神权统治的中心—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已岌岌可危。就在这个历史转折的时刻, 一个旨在强化专制王权,顺应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扩大“圈地”的要求, 自上而下推行的英国宗教改革发生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目的从其后来的行动看主要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遵从国家政权的本国教会, 二是摆脱教皇对英格兰教会及国家事务的控制, 三是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和土地。改革的结果,从国王个人角度来说, 满足了他离婚再娶的意愿;而从国家和民族角度来看, 与罗马教廷决裂则意味着摆脱一个外来权威, 并且是一个中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的强大的外来权威的干涉。此前教皇仅每年从英国拿走大量献金、税款, 更重要的是教皇在英国具有超越国家范围的独特的司法特权和任免教职人员的权利, 虽然英国历代君主都曾试图反抗这种外来的干涉, 但是在开除教籍、废黜王位的威胁下, 这种反抗都以屈服告终。然而在宗教改革之后, 通过议会立法程序, 教皇的特权被废除, 其中很多权力转移到了王室的手中, 这大大加强了国王的权力。此外这也意味着英国与仍奉天主教为国教的西班牙和法国一刀两断。而没收的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则为国王发动战争提供了财源, 同时王室大量出售的土地也进一步加速了圈地运动, 加快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因此, 不难看出, 英国宗教改革的实质是用“王权至尊”取代教皇的“神权至尊”, 实现本国独立发展。历史证明,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顺应了英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有重大作用的事件。 (一)宗教改革前的状况 基督教约在公元6世纪末传人英国。当时的不列颠岛正遭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人侵, 人民饱受战争蹂躏,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基督教应许不幸的人们在来世会得到善报, 死后能升入“天堂”。人们终于找到了一条精神上的出路。而统治阶级也想利用宗教的精神鸦片麻醉人民, 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很快成为基督教国家在封建割据、王权微弱的西欧, 基督教的罗马天主教会处于主宰一切的地位。罗马天主教会建立了从教皇、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直到神甫的一整套严格的教阶制度和严密的组织系统。在英国, 除了少数犹太人之外, 几乎人人都是基督教徒。天主教会向劳动群众灌输放弃物质享受, 克制情欲, 忍受人世间一切痛苦, 服服帖帖地服从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思想。同时又制定非常繁杂的宗教仪式:婴儿要受洗礼;成人要每周去教堂祈祷, 参加弥撒仪式;婚礼要在教堂举行;有了过错要单独向神甫“告解”, 坦白自己的罪过, 表示忏悔;教徒临终之时还要接受“终敷礼”, 由神甫给其敷“圣油”, 赦免一生的罪孽。教会从思想、行动和组织上严密控制群众, 成为封建制度的忠诚卫士和精神警察。 封建统治阶级也给教会种种特权, 允许修道院占有大量土地, 并免除一切税收;允许教会向教徒征收“什一税”;允许教会设立宗教法庭, 同时吸收高级神职人员广泛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在英国, 高级教士是国会上院的重要成员, 而且

对宗教的认识心得体会

“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心得体会在当代,随着人类理性的渗透、现代科技的进步,宗教文化的社会作用已大大减弱,但是,它仍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特别是宗教文化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大都是以超然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现世理想社会的诉求。基督教的“平等、博爱和公义”的理想,都是对于人类美好正义社会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愿景,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总目标是协调一致的。二者的契合说明,宗教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将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们知道,宗教文化首先是一种信仰文化,它之于社会的作用,它对于理想愿景的诉求,往往是借助于宗教道德的信仰化。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生最高价值理念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和把握,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种核心文化价值活动,也是宗教文化的思想内核。 与一般的非信仰化的世俗道德相比,信仰化的道德,其特性在于它的超越性和神圣性。信仰的超越性能把人们从其身处的物质世界提升到精神世界,从现实世界提升到理想世界,让人追求一种与世俗利益无关的价值存在。信仰的神圣性则使得信仰的价值和权威得以保证,让信仰观念成为信仰者毋庸置疑、确定不移的追求,并对世俗观念、道德产生导向性,能逐步增强社会文化中神圣性因素的存在。 因而,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它能指导、修正、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于个人而言,崇高的、包含有终极指向的道德信仰,不管是宗教性的还是世俗性的信仰,都能形成个人行为的指南,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对于社会而言,美好的道德信仰,可以净化社会风气,培育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臻于和谐完美之境。因此,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宗教文化的这种道德信仰作用是可以期待的。这对于修正当前过度实用化、庸俗化的社会文化取向,以及金钱的社会价值导向,化解诸如人文精神的失落、信仰的缺失等社会难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都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深入进行,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一构建过程中,物质层面的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称奇的成就,构建和谐社会已迈出了坚

英语国家概况之英国

英语国家概况B (英国)——课程介绍及教学大纲 英语国家概况B (英国) 课程介绍 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应让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英语国家概况”是一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其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领域繁多复杂,例如地理、历史、经济、政体、教育、艺术、哲学、性格、民俗、宗教等。该课程具体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地理风貌、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文件、政体制度、教育制度、家庭生活、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有一个较系统和清楚的了解,并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领域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该课程教学目的就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弥补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为大学阶段的外语学习和以后的英语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不是局限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英语学习兴趣,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国家概况(B)》教学大纲 一、课程中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英语国家概况(B) 英文名称:A Survey of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B) 二、授课对象:英语专业二年级下总学时36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英语国家概况A、精读C、听力C、泛读C、口语提高 后续课程:精读E、泛读E、视听说E 四、课程教学的目的 一、课程目标 《英语国家概况》是一门介绍英语国家(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社会文化综合背景知识的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背景情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克服由于缺乏背景知识给语言学习带来的障碍,拓宽知识面。这对进一步提高语言水平,特别是交际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学期以英国概况为重点。本科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背景情况,帮助学生克服由于缺乏背景知识给语言学习带来的障碍,拓宽知识面。这对进一步提高语言水平,特别是交际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英国地理、主要城市、社会生活(4学时)

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的世俗化

?“现代化与世俗化”研讨会论文选登? 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的世俗化 张卫良 内容提要 在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一方面呈现出“信仰危机”,经常去教堂做礼拜的信徒日渐减少,教堂冷清;另一方面,宗教教派十分活跃,广泛地参与现世的社会活动。这些现象的出现源于英国宗教的历史传统及其社会的深刻变革。 关键词 英国 维多利亚晚期 宗教 世俗化 基督教在英国社会生活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英国宗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①。在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宗教呈现出新的趋势,教派众多,教理纷杂。至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一方面呈现出“信仰危机”,各个教派去教堂做礼拜的人数停滞不前,甚至下降,教堂门可罗雀;另一方面,英国宗教教派十分活跃,安立甘教、不信奉国教教派和罗马天主教教派纷纷卷入现世的社会生活,选择现世务实的世俗化道路。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英国宗教,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而关于英国宗教世俗化的研究则几乎没有②。本文尝试对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的世俗化进行初步探讨,以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英国宗教的发展进程。 一 英国宗教是复杂多元的,虽然安立甘教名义上是国教,但实际上并非英国的惟一宗教,其生存也不依赖于政府的财政资助。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国教会面临一系列的危机,首先是英国国教逐渐丧失了在教义和礼仪等方面的垄断地位。1689年的《宽容法案》、1828年的《考试和社团法案》和1829年的《罗马天主教安慰法案》都标志着国教独断专行的失败;在19世纪晚期,英国国教在宗教事务尤其在教义解释上的垄断地位也被打破了,《三十九条信纲》已经不再是所有教徒必须遵守的准则。其次,英国国教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教区的人口变化。在英国乡村,一些教区特别是乡村教 ①②本文的英国宗教主要指英国的基督教,包括英国国教、不信奉国教教派和罗马天主教教派。 关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英国宗教,国内的论著主要有柴惠庭《英国清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刘城《英国中世纪教会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蔡骐《英国宗教改革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等等;关于英国宗教的世俗化仅见董小川一文有所涉及(《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的历史成因、表现及其特点》,《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第45-55页)。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英国的宗教文化

从迷你英剧《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宗教观 随着国产古装良心剧《琅琊榜》胜利收官,许多小伙伴纷纷表示:看完《琅琊榜》之后,韩剧、偶像剧神马的,现在完全看不下去!跪求舔屏好剧,今天新语君给大家安利一个迷你英剧《德伯家的苔丝》,拿走不谢。 我叫苔丝,是19世纪的英国一个小商贩家庭的女孩。我的父亲爱好酗酒,不务正业,生活愈加困窘。于是,父母让我去到一个富老太婆家攀亲戚,以便能改善家里的经济。没想到,这件事竟促成了我不幸的一生。 为了家里更好过,我就厚着脸皮地去了。我的堂哥亚雷克对我见色起意,最终在一片树林里诱奸了我。我怀着愤懑回到了家里,向父母诉说着这一切,可他们还妄想攀图富贵,让我嫁给可恶猥琐的亚雷克。不久,我发现自己怀孕了,孩子出生了,这件事让父母觉得丢脸,他们不让我出门,孩子不能受洗,生病了不能看医生,可怜的孩子就这样夭折,我祈求教父给他一个基督教的葬礼,可是教父残忍地拒绝了,一个弱小的,从没有犯过任何罪孽的婴儿却只能和自杀的懦夫、臭名昭著的酒鬼和醉人胡乱地葬在一起,我发誓再也不会来这个教堂了。 我离开了家,找到了一份挤奶工的活,遇到了我的爱人安吉尔,他像一个天使,风度翩翩,对待生活充满热情。很快,我和他就订婚了,我很想把我的过去坦诚于他,结婚前我把往事写成长信塞到他的门里,却因为误塞到了地毯下面而没有达到。我以为我们的爱经得起原谅,新婚当晚,我把我的过去向安吉尔坦白,他竟决然地离开了我去往巴西。 从此,我没有了生活来源,生活陷入困窘,我在农场找了一份活糊口,却不想遇到了成为牧师的亚雷克,他依然那么伪善,自私,整天纠缠着对我说:我的爱人不会再要我了。后来,我的父亲病故,为了母亲和弟弟妹妹们的生活,我被迫和亚雷克在了一起,可是我的心是那么地不快乐。 不久,安吉尔竟然从巴西回国找到了我,我对他的爱从没改变过,如果不是亚雷克,我和他一定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也会继续坚持等下去。一切都是亚雷克的错,如果没了他,我一定会幸福,想到这里,我就只想杀了他。一天,我趁着他在睡觉,拿起桌子上的水果刀捅了他一刀,他就死了。我换好衣服去找安吉尔,告诉他我杀了亚雷克,我们可以在一起了。尽管只有和安吉尔在一起五天的幸福日子,我也死而无憾了。 我们已经听完了美丽的苔丝的悲惨命运,难道苔丝真的是命苦才会这么不幸嘛?其实,笔者觉得苔丝的不幸与当时的英国社会脱不开干系。 一、社会原因造成苔丝的悲剧 苔丝所处的时代是英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那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大规模经济向农村发展,造成个体农民的破产,走向贫困。苔丝作为小商贩的女儿,又作为一个最低层的雇佣劳动者,必然会受到暴发户亚雷克作为统治者的压迫与残害。随之,她的孩子无法受洗,就医,完成葬礼。后来她遇到正直善良的安吉尔,然而安吉尔也不能撇开当时世俗的偏见-女人一定要有贞操,而抛弃了她。即便苔丝敢于大胆反抗传统道德、追求幸福,然而她却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这是社会固有的偏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