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德育工作案例

小学德育工作案例

小学德育工作案例
小学德育工作案例

小学德育工作案例

关注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

太和县赵集小学

【正文】: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的教育,这称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相对存在。隔代教育,它已经成为家庭教育教育中一种非常通通的教育现象,它深刻地改变着家庭教育的现状,冲击着学校教育,伴随着社会成长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作为家庭教育重要形式之一,隔代教育的状况、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品质。在人们越发重视家庭教育的今日,隔代教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注意,家教决定孩子的出息,门风决定孩子的教养。

隔代教育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家庭教育主要是做人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老人会通过言传身教,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传给子孙,有的甚至能形成家风,这些无论是对儿的德育成长,还是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祖辈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和人生感悟,这些正是能促进儿童社会性成长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宝贵财富。一般来讲,他们对孙辈常常怀着“慈爱”之心,有助于缩小两代人差距,儿童能真诚地接受祖辈的观点,儿童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等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影响。不难发现,事实是隔代教育的消极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一是观念陈旧,增加了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对留守孩子只重视“管

束”,不重视“教育”。二是溺爱,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将自己年轻时无法满足子女的高品质的生活照顾,全数投射到孙辈身上,不管孩子的规定是否妥当,总给予毫无节制的满足,不经意间就会对孩子的错误过分纵容,甚至替孩子掩饰,另外孩子有什么不足,也因为心痛孩子,不能及时予以纠正,以致造成孩子自私、人性、依赖性强的性格特点,这其实是万万要不得的。

对许多留守儿童来说,‘亲子教育’就是爸爸妈妈就是电话里的声音,在电话中爸爸妈妈总会说些要怎样怎样做,不要怎样怎样做,留守孩子具体应当怎样做?父母却不能细致指导,而长期亲情缺失,引导教育不得力,致使“留守孩”出现一系列留守综合征:任性偏激、孤僻冷漠、忧郁多疑、学习成绩下降、合作意识差,遇到小事易走极端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当然也有部分儿童的心理行为发生令人欣慰的积极变化,生活能力和学习自觉性提高,自我约束增强,更富有责任感等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品格存在的问题

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学生得不到父爱母爱的滋润,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留守学生在心理品格健康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情绪变化异常,良好的性格特征发展不均衡。不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

别人交往、性格抑郁,或者是过于开朗、乐于结交朋友,玩世不恭。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纯洁与可爱。

2.认知水平较差,焦虑自卑严重。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留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功利思想严重。他们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关心,而在心理方面、学习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心理焦虑,常无端感到恐惧、紧张,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心理容易出现异常。例如,有的学生迫于家长的压力,为了能出人头地,埋头苦学,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结果神经错乱,麻木不仁,成了典型的书呆子;还有网上流传高中学生因高考压力跳楼自杀现象时有发生,这说明,心里抵御素质差,不能正确地善待自己、珍惜自己而走向极端。长此以往,焦虑、急功近利、恐惧等方面的异常心理素质得不到及时疏导,很容易传递给同龄人,很容易出现过激倾向,往往会导致意外事情发生。

二、留守学生心理辅导方法

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调控的策略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笔者将结合自己的一些切身经历,谈一些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法。

1.关心爱护,让留守儿童沐浴亲情。

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和情感,特别重视留守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让留守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留守学生的心理辅导,尤其需要教师无私的爱,关爱留守儿童是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的基础。

【案例1】:五年级学生季晓红母亲去世早,爸爸外出,和爷爷在一起生活,严冬时节还赤脚穿单鞋,连件像样的御寒衣服也没有,我发现后,就把自己孩子的衣服给她穿,这让她感到母爱的温暖,她在作文中写道:“在家里从没有人问过我冷暖,从没有人看我撒娇,从没有人为我梳头扎辫,在学校里老师却像妈妈关心我,老师,我想叫你一声‘妈’!……”后来这位学生经过努力,考上了一所师范院校,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还应该严中有爱、严中有信、严而有度。要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对他们给予关照。让其享受父母般的关怀,有困惑愿意向老师倾诉。

2.注重健康教育,让留守学生心态阳光。

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要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讲座、理想信念及感恩教育主题教育等途径,教育引导留守学生拥有健康的阳光心态,要求孩子加强自身修养,严格按照《中小学守则》要求去做,努

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校教育还应结合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学生在社会生活的适应性和健全心理品质的养成等方面往往会产生波动,这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要及时修正留守学生身上的这些不利因素,培养学生养成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品格。最好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做家庭的小主人’,‘今天我值日’等活动,要求学生自己能做的是自己做,学会自理,做生活的强者,在生活实践中锻炼自己,正确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自信地踏上校园及社会的阳光世界。

三、关注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现在的孩子真是衣食无忧,幸福生活每一天!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娇惯,造成孩子存在自理能力差、唯我独尊、说话做事不文明的坏习惯,没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孩子能成长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么?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学中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爱家爱国,同学之间学会关心体贴,以点带面,形成合力,在这样大环境下,留守儿童才能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分享,他们的身心才能会得到健康的发展。学生的养成教育应当以活动为载体,学生的学习生活应该丰富多彩的,而不应让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成为‘学习机器、考试机器’,这样以来学生可能会乏味了,或者会产生厌学情绪,为此,我总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活动,

比如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等,让学生在愉快活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案例2】:据网友近日视频爆料:父母为了联系方便,给留守儿童买了手机,谁知道孩子天天玩游戏,玩上了要付费的游戏,天天都向爷爷奶奶要钱,被爷爷奶奶发现孩子要钱是为了玩手机上的游戏后,便不给他钱,这时候的孩子已完全被游戏洗了脑,做出了极端的的要钱方式,一直喊着给我钱,不给就砍死你们。……看完这个视频笔者觉着这个孩子又可恨又可怜,其实是细细想来,出现这种情况,肯定不能全怪孩子,这种情况一大部分都是有父母的不当教育产生的,很多父母为了孩子不闹,扔个手机让他们自己玩,稍大点的孩子天天拿着手机打游戏。

这样真的好么?中国向来高度重视家教和门风,历史上那些名门望族之所以培养出无数伟大人物,无不得益于此。现如今大多数家庭中,孩子可谓是“位高权重”。全家人都围着一个小家伙转,孩子时时刻刻都扮演着被爱的角色,‘小皇帝蹬鼻子上脸’司空见惯,‘小皇帝’要什么,长辈‘奴才’千方百计得满足他们,这是必须的!家长在这些孩子眼中毫无威信,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一些孩子对父母的付出无止境的索取,一旦小小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不依不饶。久而久之,很多儿童认为从家长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从而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更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和感激他人。一些留守孩子们感恩之心哪儿去了?---这是非常危险的,完全不懂感恩的孩子比

狼更可怕!教导孩子学会负责、懂得感恩有多么重要!做父母的要谨

记: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白眼狼”,那就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要去教导孩子懂得感恩。

所以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引导学生养成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关心集体,拾金不昧的品格,在班级中经常开展争戴小红花活动,适时进行道德风尚学生评选。在实践中,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我们班级内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厌学、贪玩的现象少了,结对帮扶的学习伙伴增多了,爱护公物的护理员增多了,教室里秩序井然有条。

【案例3】:学生胡梦娟,以前,早上来上学,总是等着奶奶帮她梳洗,有时她奶奶没有帮她,她干脆不洗手脸,头发乱蓬蓬地来上上学了,开展养成教育活动以来,胡梦娟逐渐养成自己照顾自己的好习惯,有时她还会帮助奶奶料理家务,陪奶奶散步,她奶奶见了我高兴的说:“胡梦娟懂事了!”再如,张紫薇同学在上学的路上拾到一部手机交给学校,受到学校的表扬,并且被学校评为道德风尚标兵。所以,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会感激别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得到的一切,觉得拥有眼前的一切既快乐又幸福。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不仅要有彻底的理念更新,更需要一切从学生的发展之需要出发,努力使教育教学中的每个步骤每个动作都与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要在工作中把家庭、社会、学生本身行为的影响考虑在内,努力营造一个适于学生发展的环境并为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创造条件,这就是唤醒并最大限度地激扬学生的人性之美。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疏导,寻求多种渠道帮助留守儿童养成健康的品格,关注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让留守儿童融入到班集体、学校和家庭中去,弥补其情感空间,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倾听与倾诉,帮助留守儿童养成健康的品格特征,使他们不断增强主人翁的意识,让他们的生活更充实,成长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